北京大学行为经济学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经济学领域中,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经济学的研究中,试图解释人们在经济决策中那些看似“非理性”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行为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让我们通过一些实验例题来深入探讨,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验例题(一)禀赋效应实验实验设计: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

A 组的参与者每人得到一个咖啡杯,而 B 组的参与者没有。

然后,研究者询问 A 组的参与者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他们手中的咖啡杯,同时询问 B 组的参与者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同样的咖啡杯。

实验结果:A 组的参与者给出的出售价格往往显著高于 B 组的参与者给出的购买价格。

知识点:这一实验结果体现了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拥有某个物品后,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估往往会高于未拥有时。

在这个例子中,拥有咖啡杯的 A 组参与者由于对杯子产生了“拥有感”,从而高估了其价值。

(二)损失厌恶实验实验设计:参与者面临两个选择。

选择 A 是确定获得 50 元;选择B 是有 50%的机会获得 100 元,5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大部分参与者选择了 A,即确定获得 50 元。

然后,再给出另外两个选择。

选择 C 是确定损失 50 元;选择 D 是有 50%的机会损失 100 元,50%的机会没有损失。

实验结果:大部分参与者选择了 D,即宁愿冒险也不愿意接受确定的损失。

知识点:这一实验揭示了损失厌恶的心理。

人们对损失的感受往往比获得更强烈。

在面对获得时,人们更倾向于规避风险,选择确定的收益;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们更愿意冒险,试图避免确定的损失。

(三)锚定效应实验实验设计:研究者让参与者估计一个未知的数值,比如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

在给出问题之前,先向参与者展示一个随机的、但明显过高或过低的数字(称为“锚”)。

实验结果:参与者的估计值往往会受到所给定的“锚”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学习笔记3-4章

行为经济学学习笔记3-4章

行为经济学学习笔记3-4章第三章偏好理论偏好理论:人的偏好并不是独立的,这一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诱导的过程,不同的设问方式甚至都能够形成不同的偏好。

人们更加看重眼前的和短期的利益,即使在长期利益更加诱人的前提下。

显著性假定:相对于配对过程而言,主要考虑方面在选择过程中被更多的考虑。

兼容性原理:任何事物的内在组成的权重是由其内在组成和外在表现程度的兼容性决定的。

关联效应:一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在这一决策之前某个决策的关联影响,从而使最终的偏好选择发生逆转乃至偏差。

背景关联:人的决策过程往往要受到决策背景的影响。

局部关联:在某些情况下,向选择集中加入一个新的选择支,这一选择支必须满足竞争力明显低于原选择集中的某一个选择支A,但与其他的选择支无必然联系,那么选择支A与新加入的选择支就构成了局部关联,局部关联的结果就是选择支A的市场份额明显上升,甚至超过一些原来优于它的选择支。

极端逆转:在一个选择集合中,那些具有极端值的选择支的吸引力往往比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选择支要来得差。

具体体现为妥协和单极化。

妥协:在一个选择集合中,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更为中庸的选择支。

单极化:在面对极端选择支时,人们有时候也会只抛弃某一个极端方面而保留另一个。

禀赋效应:萨勒提出,当一个人将要获得一样东西时,他会认为这样东西比自己尚未拥有时更有价值,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非常珍惜,让他放弃所拥有的物品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现状偏见: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安于现状而不愿意改变现状。

损失厌恶:人们厌恶任何形式的损失,并尽量使这种损失不再发生,在作出自己决策的过程中,人们赋予损失的权重要明显大于赋予获得的权重。

第四章如何测度幸福性质:风险厌恶期望理论和前景理论的区别:。

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与决策知识点

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与决策知识点

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与决策知识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通过研究个体和集体的决策行为来分析资源分配和经济活动。

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个体的决策过程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与决策的主要知识点。

一、效用理论与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效用是人们对商品或服务的满足程度或快乐感受。

效用理论提出了个体在决策过程中追求最大化效用的原则。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指的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多消费一单位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这一理论对解释消费者在面对有限资源时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偏好理论与公共物品偏好理论研究个体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偏好排序。

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决策,但在某些情况下,个体的决策可能出现偏差或错误。

例如,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不可排斥性的商品或服务,个体往往倾向于在享受公共物品时产生“搭便车”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了解偏好理论对于正确评估公共物品的供应与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决策确定性决策是指决策者能够准确获取决策所需信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

不确定性决策是指决策者面临信息不完全或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

不确定性决策需要考虑风险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

决策者可以通过概率论和统计学等工具来评估和应对不确定性。

四、心理因素与行为偏差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行为偏差。

典型的行为偏差包括确认偏差、损失厌恶、超买现象等。

了解这些行为偏差对于正确预测和解读市场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五、群体决策与博弈论群体决策是指在多个决策者共同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决策过程。

博弈论是研究群体决策中各方策略选择与最终结果的理论框架。

通过博弈论可以分析群体决策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从而提供决策者制定策略的指导。

六、行为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政策制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了解个体行为偏差,政府可以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来引导个体做出理性决策;同时,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政府可以采取措施解决搭便车问题,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

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读书札记

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读书札记

《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行为经济学的定义及起源 (3)2.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4)3. 行为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 (5)二、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7)1. 理性人假设 (8)2. 有限理性假设 (8)3. 社会偏好理论 (10)4. 损失厌恶理论 (11)5. 风险规避理论 (13)6. 认知偏差与决策失误 (14)三、行为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5)1. 投资决策 (17)2. 财富管理 (19)3. 市场营销 (20)4. 人力资源管理 (21)5. 政策制定 (23)四、行为经济学的挑战与展望 (24)1. 行为经济学的局限性 (26)2. 行为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27)3. 行为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29)五、结论 (30)1. 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32)2. 对行为经济学的评价和展望 (32)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思考 (34)一、内容概览本部分简要介绍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概述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结合了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的特点,以及在现实经济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比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引出行为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和视角。

这部分详细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行为决策理论、个体和群体行为理论等。

着重讲解人类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心理过程及情感体验对决策的影响。

探讨个体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群体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本章节阐述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实验经济学、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

分析这些方法在揭示人类经济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因素方面的作用,以及这些方法与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差异和互补性。

这部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行为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金融市场、消费决策、劳动力市场和公共政策等领域的应用案例,揭示行为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本章节探讨行为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分析新兴领域如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对行为经济学的影响,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拓展和深化。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老陆《行为经济学讲义》是由汪丁丁在北大上课的讲义汇编而来的,很多语言都是口语化表达,让人读起来很轻松。

而且这种表达方式是在一种无压力,自由状态下产生的,比较容易产生一些思想的火花。

自己读来也非常的喜欢。

一何为行为?何为行动?自己在讲授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时倒没有认真考虑这两个词的本意。

或者他们本来就没有差异。

汪丁丁认为,行为是生命的表征,没有行为肯定就没有生命了,而运动则不一定是生命的表征,如质子的运动等。

尽管这种解释有点牵强,但可以解释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的出发点。

丁丁认为行为主要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行为来自与价值判读,价值判读的结果就是选择,而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主要来自与内因(个体的认知能力,心理状况等)外因来自与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选择的影响就来自消费者的约束条件。

这一个逻辑框架正好阐述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架构。

一个对我来看很复杂的理论,丁丁用轻描淡写的口吻就解释清楚了,高人就是高人。

二、社会创造丁丁引自Siddhartha Bhattacharyya and Stellan.Olilsson 2010的文献重点观点:一个社会的创造性,一方面取决于社会里的每一个体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结构。

他认为创造从来都是个体行为,但是自由却是整体的。

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创造力,是要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

他提出,目前中国不允许怀疑权威,是压制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由此,政治体制的改革远比经济体制改革更紧迫。

在一个有力创造的社会中,一定要培养100万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重视过程,结果就是必然回产生”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这个和哈耶克的”匿名的少数”的观点一致。

有利于创造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丁丁引自爱因斯坦的观点,这个社会应该是自由的,包容的。

爱因斯坦说,任何一个伟大高尚的事情无论是艺术作品合适科学成就,都源自与独立的个性,因此,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与社会对个人的宽容。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我读了一本关于行为经济学的讲义,深感启发和收获。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理性的,他们做出决策时会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然后选择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选项。

但是,行为经济学则发现,人类的决策过程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情感、社会环境、个人偏见等等。

这本讲义通过许多实际案例,详细地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

例如,我们很容易被标价的伎俩所欺骗,比如“999”元比“1000”元看起来更便宜;我们通常会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的概率;我们的决策往往受到周围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行为经济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商业领域,还可以用于政治、教育等领域。

例如,在政治竞选中,候选人可以利用人们的心理偏见和心理需求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政治宣传;在教育领域,学校可以通过调整环境和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绩。

总之,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决策过程并不完全理性,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我相信,学习和运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 1 -。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经济学的领域中,行为经济学逐渐崭露头角,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真实行为和心理因素。

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经济决策模式。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一些行为经济学的实验例题,并总结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验例题实验一:禀赋效应实验设置: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被给予一个咖啡杯,另一组没有。

然后,让拥有咖啡杯的组说出愿意出售咖啡杯的最低价格,没有咖啡杯的组说出愿意购买咖啡杯的最高价格。

实验结果:拥有咖啡杯的组所要求的出售价格往往显著高于没有咖啡杯的组愿意支付的购买价格。

这个实验揭示了禀赋效应,即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所拥有物品的价值。

一旦拥有了某个物品,就会对其产生情感依恋和过高的价值评估,导致在交易中要求更高的价格或者不愿意轻易放弃。

实验二:框架效应实验设置:向两组参与者描述同一个医疗方案。

第一组被告知“这个手术有 90%的成功率”,第二组被告知“这个手术有 10%的失败率”。

然后询问他们对这个手术的接受程度。

实验结果:听到“90%成功率”的组更倾向于接受手术,而听到“10%失败率”的组则相对更谨慎。

框架效应表明,同样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积极框架或消极框架)会影响人们的决策。

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的感知是不对称的,对于损失更加敏感,因此表述方式的改变会导致决策的差异。

实验三:锚定效应实验设置:在一个市场中,让一组参与者先看到一件高价的商品,然后再看一件价格适中的类似商品;另一组参与者直接看到价格适中的商品。

实验结果:先看到高价商品的组对价格适中商品的估价往往高于直接看到价格适中商品的组。

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初始信息(锚)的影响,即使这个信息与决策本身无关。

一旦有了一个初始的参考点,后续的判断就会围绕这个点进行调整。

实验四:羊群效应实验设置:在一个模拟的投资环境中,让一部分参与者先做出投资决策,然后让后续的参与者观察前面人的决策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行为经济学复习资料

行为经济学复习资料

行为经济学复习资料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挑战了传统经济学中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关注人们在实际决策中所表现出的非理性行为。

以下是对行为经济学主要知识点的复习梳理。

一、有限理性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能够在各种选择中做出最优决策。

但行为经济学指出,人的认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这导致了有限理性。

在面对复杂的决策情境时,人们往往无法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和信息,而是依赖于直觉、经验和简单的启发式方法。

例如,“可得性启发法”,人们会根据容易想到的例子来评估事件发生的概率。

如果新闻中频繁报道飞机失事,人们可能会高估乘坐飞机的风险,而低估汽车事故的风险,尽管实际上汽车事故发生的概率更高。

“代表性启发法”也是常见的有限理性表现。

人们根据事物的特征与典型模式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判断。

比如,看到一个穿着得体、举止文雅的人,就容易认为他是一位成功的商务人士。

二、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感受比对获得的感受更强烈。

例如,损失 100 元所带来的痛苦往往大于获得 100 元所带来的快乐。

这种心理现象会影响人们的决策。

在投资领域,投资者可能因为害怕损失而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却长时间持有亏损的股票,希望能够回本。

在消费场景中,商家利用损失厌恶来促销。

比如“限时折扣”,让消费者觉得如果不现在购买,就会失去优惠的机会,从而促使他们做出购买决策。

三、心理账户人们会在心理上将不同的资金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并且对每个账户的资金有着不同的消费和投资态度。

例如,人们会把工资收入视为辛苦工作所得,花钱时比较谨慎;而把意外之财,如彩票中奖的钱,花起来可能就比较随意。

心理账户还会影响人们对消费的评价。

比如,花 500 元买一件实用的衣服可能觉得贵,但如果是为了参加一个重要活动买一件衣服,就可能觉得值得。

四、框架效应同一问题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呈现,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比如,“手术成功率为80%”和“手术失败率为20%”,虽然表达的是相同的事实,但给人的感受和决策倾向可能完全不同。

如何系统的学习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如何系统的学习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预测准确性:行为经济学更注重实证研究,其预测准确性相对较高,而主流经济学在某些情况 下可能存在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
应用范围:行为经济学不仅关注微观个体行为,还涉及宏观层面的经济现象,而主流经济学更 侧重于微观层面的分析。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行为背 后的经济学原理
研究方法:结合实证研究和 理论分析,探究人类行为与 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该书探讨了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以及它 们在决策中的作用,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助推》:作者理查德·塞勒,该书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合理的政策来引导人们做出更 好的决策,强调了政府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贫穷的本质》:作者约翰·柯菲·豪斯曼和阿比吉特·班纳吉,该书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全球贫困问 题,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新思路和方法。
理论基础: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情感反应和决 策过程等理论,在行为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核心概念:行为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包括 有限理性、有限自利、不完全信息等,这 些概念揭示了人类行为的不完全理性和决 策的局限性。
研究方法:行为经济学采用实验、调查和观察等 方法,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理论,探究人类行为 背后的心理和经济动机。
感谢 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行为经济学在市场供需关系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理解市场动态,制定更加合理的价格策略和生 产计划。
行为经济学在市场供需关系中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动,做出更加理性的消 费决策。
消费行为与行为经济学
消费行为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研究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处置商品和服务过 程中的决策过程和心理机制。

行为经济学讲义

行为经济学讲义

⾏为经济学讲义北⼤⾏为经济学课程优点,框架明确,点到即⽌。

缺点,不够丰富,缺乏深度。

⾏为经济学简介定义⾏为经济学(经济⼼理学)把⼼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们的⾏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经济学传统的“理性⼈”假设。

历史给⼈感觉不重要,感兴趣可以看⼀看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国富论》。

兴趣使然也可以去学习⼼理学史意义对个⼈:意识到⾃⼰在经济决策中可能产⽣的⾏为偏误,意识到是修正最重要的⼀步对企业:在⼤数据时代为分析海量数据提供全⾯系统的理论指导。

从⼈的⼼理特征和决策机制出发,⽽不是从简单⼈⼝学背景出发。

⼈的⾏为偏误有⼀贯性,可以⽤来预测其他⽅⾯的⾏为。

对政府:宏观经济学的两⼤流派为,凯恩斯学派(假设⼈⾮理性,⿎励政府⼲预)VS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理性,反对政府⼲预)。

在⾏为经济学研究基础上做出好政策,⼀个好政策的表现为低成本和⾼效率。

理性与⾮理性⾏为什么是理性⼈假设?理性⼈可能是:⾃私⾃利的⼈;善于进⾏逻辑分析、精密计算的⼈;在给定约束下能够做出最⼤化⾃⼰⽬标的选择的⼈;不会冲动的⼈;⾏为前后⼀致的⼈...但以上只是思路拓展。

理性⼈的真正判断标准有两⽅⾯:完备性(⼈能够对选择进⾏排序)和传递性(⼈的选择是内在⼀致的,不能朝三暮四),合在⼀起即,理性⼈是决策内在⼀致的⼈(⾃洽的)。

理性⼈假设保证了⾏为决策的数学化和效⽤化,造就了经济学分析的基⽯。

什么是⾮理性⾏为?新古典经济学理性⼈假设(狭义)⾏为经济学假设(⾏为偏误)只在乎⾃⼰绝对的收益参照点⽐较与损失厌恶,社会性⽐较计划和执⾏⼀致执⾏偏离计划(⾃控问题、过度消费、拖延等)只在乎⾃⼰的利益复杂的社会性偏好(利他、公平、信任、互惠、报复、愧疚、诚实等)对概率事件准确判断概率判断谬误(赌徒谬误、热⼿谬误、过度⾃信等)什么是严谨系统的经济学框架?区别⾏为经济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理学以及⼀些案例研究、甚⾄⽹络段⼦的不同.应⽤实验室实验,⽥野实验和⼤数据研究(⼈的真实决策数据)等⽅法(区别于传统经济学),准确研究⼼理决策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更考验学者的研究⽔平。

行为经济学基础知识

行为经济学基础知识

行为经济学基础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消费决策、投资选择,还是社交互动,我们的行为往往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各种心理因素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正是研究这些看似“不理性”的行为背后的规律和原因的学科。

它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为我们理解人类的经济决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并非要否定传统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而是承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决策往往会偏离完全理性的模式。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会权衡所有的成本和收益,并做出最优的选择。

然而,行为经济学发现,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受到情感、认知、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决策并非总是最优的。

例如,当我们在超市面对各种商品的促销活动时,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购买了一些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这就是行为经济学所关注的现象。

二、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1、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指人们在决策时,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信息的不完全以及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无法做到完全理性地分析和处理所有的信息,从而只能做出相对满意而非最优的决策。

比如说,在购买房产时,我们很难掌握所有关于房屋质量、市场趋势、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详细信息,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有限信息来做出决策。

2、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于损失的感受要远远大于对于获得的感受。

例如,损失 100 元所带来的痛苦要大于获得 100 元所带来的快乐。

这种心理在投资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很多投资者在股票下跌时不愿意割肉止损,因为他们不愿意承受损失,而在股票上涨时却过早地卖出,担心收益会化为乌有。

3、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人们会在心理上将不同的资金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并对这些账户中的资金有不同的态度和决策方式。

比如,我们会把工资收入视为辛苦工作所得,花钱时比较谨慎;而把意外之财,如中彩票的奖金,花起来就比较随意。

4、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最初获得的信息(锚)的影响,即使这个信息与决策本身无关。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考研必考点笔记总结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考研必考点笔记总结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中传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考研必考点笔记厂商理论
厂商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短期生产:K 不变,L 可变)
边际报酬递减法则: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持续将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点之后,再增加该生产要素其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生产的三个阶段(在上图中我们已经标出):
Stage1:没有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
Stage2:合理的生产区域
Stage3:更多的投入却导致产量的下降
二.脊线分析(生产的可能性区间)(针对长期生产函数而言)
我们给一个生产函数q=f(K,L),在K-L 坐标系中作出它的图像,问题:是不是图像上的每一个点都是我们生
产的合理区域呢?答案是否定的。

OL 、OR 就是脊线,两条脊线之内就是生产的合理区域,即经济区域。

脊线以外MP<0。

脊线上,MP=0,脊线内MP>0.
长期最优生产(通常是我们做计算题列拉格朗日函数的出发点)
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

经济学复习重点小结

经济学复习重点小结

经济学复习重点小结第一章1、机会成本(名词):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2、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简答):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东西的成本就是为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如何与他人相互交易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能改善市场经济效果。

影响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力量和趋势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二章1、经济循环图收益支出市场工资、租金与利润市场收入= 特品与劳务的流向= 货币的流向这个图是经济组织的简要表述。

经济决策由家庭和企业做出。

家庭和企业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以及生产要素市场上相互交易。

2、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3、生产可能性边界(图表分析):参见书上P22页第三章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3、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有什么不同?当比较一个人、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与另一个人、另一个企业或另一个国有的生产率时,经济学家用了绝对优势这个术语,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就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绝对优势。

在描述两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时,经济学家用了比较优势这个术语,可以说生产某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比较优势。

尽管一个人在两种物品中都有绝对优势是可能的,但一个人在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是不可能的。

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物品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个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较高,那么他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较低。

比较优势反映了相对机会成本。

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否则一个人就会在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人将在另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

行为经济学学习笔记1-2章

行为经济学学习笔记1-2章

行为经济学学习笔记1-2章行为经济学学习笔记1-2章书本资料:董志永. 行为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行为经济学概述2001年,美国经济学会(AEA)将该学会的最高奖克拉克奖颁给了加州伯克莱分校的马修.拉宾,这是自1947年该奖设立以来,首次授予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行为经济学代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教授和乔治梅森大学的史密斯教授。

行为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学,拥有自己的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

行为经济学的视角:人并非完全理性自私,人的决策除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其心理因素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参照系:拇指法则(源自认知心理学)分析工具:数学模型和图像模型。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与心理学有机结合,通过可控实验,调查等方式考察人们在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参与各种经济活动时的行为模式,分析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以检验并修正先验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学科。

参照系前景理论:由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在面对未来的风险选择时,人们通过一个价值函数来进行价值评估,这个函数具有三个重要性质,它们是参照依赖,损失厌恶和敏感度递减。

参照依赖:价值的载体是相对一个参照点定义的损失或获得,即是说实际情况与参照水平的相对差异比实际的绝对值更加重要。

损失厌恶:等量的损失比等量的获得,对人们的感觉产生更大的影响。

敏感度递减:不论是损失还是获得,其边际价值都是随其不断增大而减少。

现状偏见:人们对于任何自己认为是属于现状的东西要比那些认为是不属于现状的东西有更高的评价。

此外人们往往偏向于小改进小损失的组合,而非大改进大损失的组合。

禀赋效应:萨勒提出,当一个人将要获得一样东西时,他会认为这样东西比自己尚未拥有时更有价值。

锚定心理:人们倾向于把一件事,无论其是否与决策有关,把它看做自己做决定的一个参照依据的心理现象。

框架效应:不确定状态下,行为人的选择不仅与不同行为方案的预期效果有关,更与这些行动方案对基准点的偏离方向有关。

行为经济学复习题

行为经济学复习题

行为经济学复习题一、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实际行为和认知偏差,而不仅仅是传统经济学中假设的理性行为。

在传统经济学中,人们被认为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能够准确地评估所有信息并做出最优选择。

然而,行为经济学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往往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认知局限、情感、社会压力等,从而导致偏离理性决策的行为。

例如,人们常常会表现出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或者存在损失厌恶,对损失的感受比对同等数量的收益更强烈。

这些心理偏差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投资、储蓄等经济行为。

二、行为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1、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和信息的不完全,无法做到完全理性的思考和选择。

人们往往会采用一些简单的决策规则或者启发式方法来快速做出决策,但这些方法可能会导致错误或次优的结果。

2、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锚),即使这个信息与决策本身无关或者不准确。

比如,在讨价还价中,商家给出的初始价格往往会成为消费者心中的锚,影响他们对最终价格的接受程度。

3、框架效应框架效应指的是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框架),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例如,对于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案,如果描述为“有80%的存活率”,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而如果描述为“有 20%的死亡率”,人们可能就会犹豫。

4、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而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

这种现象在金融市场中尤为常见,投资者往往会跟风买卖股票,而不是根据公司的基本面进行分析。

5、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人们会将不同的资金来源和支出划分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并对它们进行不同的对待。

比如,人们可能会更愿意花中奖得来的钱,而对辛苦工作赚来的钱则更加谨慎地使用。

三、行为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消费行为商家常常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原理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12/19
幸福的三个维度
社会维度 精神维度 物质维度
经济学模型
价格理论:
5
1. 三个平面无差异曲线的批判性思考 ① [基本假设] 无差异曲线的三个基本假设:凸向原点、连续性、餍足性 ② [反例] 物质—精神层面:核心——心性修养(自足不外求,精神境界边界效应递增) ③ [反例] 社会—精神层面 & 社会—物质层面:情感的反例(社会生活维度主要考虑情感)
3
行为经济学复习总结 | 2013/12/19
宏观秩序——哈耶克涌现秩序
个体不能形成秩序,“涌现”的秩序是个体心智分类系统的拓扑同构关系,而个体的脑系统会有 一种合作的模式,微观个体行为的大量互动会涌现出宏观秩序,故而会出现合作秩序。
书上 P598 合作秩序的演化?合作就是自发涌现的一种秩序
两个层次:脑功能&人的行为
海纳模型解释“完全竞争市场&良好的产权制度能促进合作秩序扩展”
1
行为经济学复习总结 | 2013/12/19
现有合作秩序的保持和加强 完全竞争市场会导致行为主体间互动增多,不确定性会较高。这样的条件下,已经在合作的人 们会选择按照原来的惯例行动,保持合作秩序。同时这种提高的不确定性加强了这种对行为的 限制,会进一步强化这种秩序 (这里可以补充的前提是:按照哈耶克的理论,合作秩序是自发涌现的一种重要宏观秩序)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同一消费者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反例
基本假设是偏好的传递性....举出违背传递性的例子..... 通常完备理性是一条链
西蒙模型中的“不完备理性”,可以表示为一堆半链,不在一条链上的无法比较。见书 P251
alchian 认为,人们通常采用哪两种方法一适应不确定的环境?
模仿(imitation)和试错
海纳模型
越理性完备的行为主体,最优选择行为越不可预期,其选择越易产生创新行为;理性越不完备 的主体,最优行为越可预期,选择越易产生有模式可循的行为。
用海纳模型解释需求曲线为何向下倾斜
当价格上升,a 是购买更多的商品,则 πa 也就是 ra 出现的概率降低,在错误的条件下的损失 la 增加,这会使 tolerance 上升,这要求购买行为更 raliable 才行,要达到这点,只有通过减少购买 的可能性。
哈耶克涌现秩序: ① 有限认知能力=>专业化=>合作 ② 社会演化的解释(三分之一定律 五个合作机制 亲缘 直接 间接互惠) ③ 社会网络的研究:社会资本(有利于囚徒困境的合作解出现的那些事情的综合:eg 人脉关系)
的形成 ④ 情感——偏好、人格
涌现秩序:行为主体的决策依赖于双方合作信誉的标签(好名声或坏名声)、依赖于各自在这 一局部社会网络里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存量、依赖于双方相信的血缘关系、还依赖于在这一 特定情境里双方的情绪,⋯⋯。
惩罚背叛者: ① 利他惩罚 ——自己受损地去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他人
脑科学: ① 利他主义 (脑科学的证据:鸦片回报机制,,这一系统的正式名称是“多巴胺敏感脑区”。内生
的正义感,表现为独裁者在最后通牒实验中的羞愧或内疚,也表现为囚徒困境博弈实验中第三 方的利他惩罚行为。) ② 社会脑假说:是个体脑的一部分,为个体提供许多社会交往功能,如公平感利他惩罚,渐次上 升到法律文化宗教——作为个体在合作中的名誉信号,与哈耶克的“人类合作的秩序扩展”思想 是完全一致的 ③ 冲动
有制度,实现制度的变化 ④ 教育:社会制度对教育的态度——影响个体的认知能力 ⑤ 小世界:小世界适合创新,创新激励制度向着小世界的方向发展 ⑥ 西蒙:鼓励竞争->不断提高 aspiration level->难以达到->可能扩大 Ap,这样就有新的方案
测创造性的三个关键词及度量方法
① Fluency (创新发生的频率) → 度量方法:单位时间内被试者的创新想法 ② Flexibility(创造的灵活性)→ 度量方法:创造性想法所属类别的多样性/宽泛程度 ③ Originality (原创性) → 度量方法:专家经验,判断创造性想法的价值
simon 算法大概整理如下: E 算法:Aspiration Level: Vi>=ki,从 S 中找到子集 S1 满足之,从 S1 反向找到 a,Sa 包含于 S1 静态 E 算法:可能无解或解不唯一,估计方案按照一定顺序(未知),选择第一个满足的 动态:随着序列调整 aspiration level & 扩大 Ap (依旧是一次决策的) 历史:aspiration 随着历史变化,limited 理性->并非最优化,长期历史->趋向最大化(Ap->A,k 的提升)
海纳模型解释越不确定越守旧
不确定性很高,导致 πa 趋近于 0 会导致行为主体 ra 降低,wa 升高,(1-πa)/πa 趋近于无穷, 这样 tolerance 就会很高,同时 competence 会降低,这样非循规蹈矩的创新行为很容易违背 reliability condition,故行为主体选择守旧也就是循规蹈矩
总之 1 πa 增大是原来秩序的增强 2 ra/wa 提高是新扩展 3 la/ga 减小
西蒙模型
西蒙提出了基于搜索算法的“有限理性”选择模型,这样的理性选择,他称之为“过程理性” 与“过程”理性相对的,西蒙指出,是基于完全理性假设的“实质理性”。过程理性是动态的、 历史的、有限的,它至多达到一个局部最优状态。实质理性是静态的、逻辑的、完全的,它必 须均衡于一个全局最优状态。
可能是错的 ④ 演化结果,可能物理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合作是规模收益递减的,1+1<2,在演化中长期使它们
发展为相互抑制
人格的梦之队?
七大人格:①harm avoidance ②novelty seeking ③reward dependence ④persistence ⑤selfdirectedness ⑤cooperativeness ⑥self-transcendence 自我升华
圈之间至多有 3 个中介
人脑为什么是小世界模型?
微观:新生神经元进入的过程&死亡,神经元数量巨大,新增神经元在巨大空间中选择最利于 生存的连接方式→黏着偏好(找老的神经元,营养和信息)→幂律→小世界结构
宏观:局部团块性保证专业分工和效率,随机性保证适当距离,保证信息传播效率
4
行为经济学复习总结 | 2013/12/19
反例:全连接没效率浪费资源,星型风险大,企业家死亡将导致崩溃。
脑科学、人格与经济学
物理认知为何与社会认知相互抑制?
① 资源有限,只能处理一方面,两个脑区高度不重复→专注度 ② 相反作用,这两个方向相互相反,需要截断另一认知 ③ 错误结论,由于实验条件有限(核磁共振、任务是否足够紧急使二者同时激活),使这个结论
爬行动物脑-(本能脑)→哺乳动物脑(情感脑)→人脑 (理性脑) 本能趋向于斗争,情感 倾向合作,人脑:有选择地合作
建立合作秩序:宏观秩序的涌现
个体不能洞察宏观秩序,行为主体大量互动自发涌现出宏观秩序
(合作的情感研究与脑科学基础)
为何人类的快速决策倾向于合作,而慢速决策系统倾向于不合作?
① 演化视角(基因):诺瓦克在《超级合作者》中的解释:人类在漫长的演化中形成的基因赋予 人类合作的本能,这有利于提高本身的种群适存度;而慢速决策系统需要动用理性,人们往往 会做出更自利的选择。
讨论题回答方法
① 常识 ② 根据演化,不**不适合生存,容易淘汰,长此以往,这种基因型会消失,于是**成为了主流 ③ 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相互作用,促进*** ④ 数学方法定义 ⑤ 层次和维度,多方面描述
6
行为经济学复习总结 | 2013/12/19
a) 情绪/情感没有连续性(突变) b) 情感未必边际效用递减(边际递增) c) 情感增长斜率接近∞(两个人感情非常亲密),则两个人极易反目,变为负。
创新
创新与制度的关系(联系)
一个社会的创造性一方面取决于社会里每个个体的认知能力,一方面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结构。 ① 封建:封建社会科层化严重——地位变动少,新信息少,抑制个体的认知能力,不适合创新 ② 激励:社会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专利的悖论 ③ 破立:创新会打破旧有事物,传统力量非常强的制度抑制创新,反过来,创新也能打破某些旧
② 文化视角:人类社会对处于其中的个体从小进行文化教化,使合作成为一种直觉的文化传统。 ③ 情感视角:快速决策更多动用情感系统,同情之心使人类倾向于合作;而慢速决策多用理性脑。
小世界模型
与熟人社会相比,效率更高(节省链接纽带);与完全冷漠相比,合约更容易实施
间接互惠:与洞穴时代和互联时代相比,名声和价格在小世界网络里有最快的传播速度。有利 于合作间接互惠规则是否能在许多微观行为规则的竞争中胜出,关键性地取决于名声在社会网 络里的传播速度。不难想象,如果一个微观主体采取与他随机相遇的另一微观主体的合作策略, 如果好名声传播得足够快,那么他未来可能随机相遇的那些微观主体采取与他合作的策略的概 率就可大大增加。本质而言,这是一种“双赢”结局。不过,这一结局出现的概率依赖于好名 声传播的速度。
大五人格:①openness 开放性 ②conscientiousness 尽责 ③extraversion 外倾性 ④ agreeableness 随和性 ⑤neuroticism 神经质
团体的共性:外倾性适当(积极合群热情),低神经质。
① 领导:尽责(能力条理自律追求成就审慎) ② 智囊:开放性(创新追求) ③ 黑脸:尽责(自律条理) ④ 红脸:随和行(慈悲信任同情) ⑤ 开心果:外倾性(热情兴高采烈)
2
行为经济学复习总结 | 2013/12/19
演化视角
合作与社会网络
人为什么会合作?
解释“合作”现象,可以沿着惩罚背叛者的田野调查或实验设计的思路,也可沿着(苏黎世学 派)脑科学思路。最后,还有第三思路哈耶克涌现秩序思路,或许是解释“合作”现象的最重 要思路。 经典自利假设: ① 正确分配利润、风险、不确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