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 行为经济学讲义 第六章 跨期
行为经济学培训讲义
![行为经济学培训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a6d3cde804d2b160b4ec0c2.png)
❖ 一点也不确定 1 2 3 4 5 6 7 非常确定
❖ 11、在未来10年中,你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 事件是:
❖ A美国和俄罗斯将爆发一场全面的核战争
❖ B美国和俄罗斯将爆发一场全面的核战争, 但一开始两国都不想动用自己的核武器,只 是在卷入一场局部战争之后,如伊拉克、利 比亚、以色列或者巴基斯坦等国的战争,才 被迫动用核武器
行为经济学培训讲义
2020/3/21
读者调查
❖ 1.琳达是一位31岁的单身女性,坦率直言,而 且非常聪明。她主修哲学,在念大学时对歧视 、社会公平等问题非常感兴趣,而且积极参加 了反核示威游行。你认为以下哪个选项最符合 对琳达的描述:
❖ A 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 ❖ B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而且是一个积极的
❖ 12、将一张纸对折两半,再对折,直到 对折100次以后,这张纸有多厚
❖ A我认为最有把握的答案是____厚。
❖ B我有90%的把握,厚度在__到__之间。
❖ 13、如果算上2月29日,一年之中将会有 366个生日。因此,如果一个小组中至少 有两个人是同一天过生日,那么这个小 组至少应该有367个人。如果小组中两个 人同一天过生日的概率为50%,那么这 个小组组要____位成员。
;
❖ 毕业后的起薪超过每年15000美元 ❖ A 更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60%以上; ❖ B 更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40%; ❖ C 更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20%; ❖ D 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与不出现的概率是相
等的
❖ E 更可能不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20%; ❖ F 更可能不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40%; ❖ G 更可能不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60%以上
;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24ed0a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f.png)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经济学领域中,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经济学的研究中,试图解释人们在经济决策中那些看似“非理性”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行为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让我们通过一些实验例题来深入探讨,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验例题(一)禀赋效应实验实验设计: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
A 组的参与者每人得到一个咖啡杯,而 B 组的参与者没有。
然后,研究者询问 A 组的参与者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他们手中的咖啡杯,同时询问 B 组的参与者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同样的咖啡杯。
实验结果:A 组的参与者给出的出售价格往往显著高于 B 组的参与者给出的购买价格。
知识点:这一实验结果体现了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拥有某个物品后,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估往往会高于未拥有时。
在这个例子中,拥有咖啡杯的 A 组参与者由于对杯子产生了“拥有感”,从而高估了其价值。
(二)损失厌恶实验实验设计:参与者面临两个选择。
选择 A 是确定获得 50 元;选择B 是有 50%的机会获得 100 元,5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大部分参与者选择了 A,即确定获得 50 元。
然后,再给出另外两个选择。
选择 C 是确定损失 50 元;选择 D 是有 50%的机会损失 100 元,50%的机会没有损失。
实验结果:大部分参与者选择了 D,即宁愿冒险也不愿意接受确定的损失。
知识点:这一实验揭示了损失厌恶的心理。
人们对损失的感受往往比获得更强烈。
在面对获得时,人们更倾向于规避风险,选择确定的收益;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们更愿意冒险,试图避免确定的损失。
(三)锚定效应实验实验设计:研究者让参与者估计一个未知的数值,比如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
在给出问题之前,先向参与者展示一个随机的、但明显过高或过低的数字(称为“锚”)。
实验结果:参与者的估计值往往会受到所给定的“锚”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行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6c250a227284b73f34250cf.png)
《行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行为经济学英文名称:Behavioral 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经济、管理类全日制本科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博弈论等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行为经济学是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人们的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经济学传统的“理性人”假设。
课程主要讲授参照系理论、偏好理论、效用理论、公平和互惠、时间贴现和跨期选择等。
英文简介:Behavioral economics is a discipline that combines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to study how people's behavior systematically diverges from the traditional "rational man" assumption of economics. The course mainly teaches reference theory, preference theory, utility theory, fairness and reciprocity, time discounting and inter-temporal selec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行为经济学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工具。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了解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理论前沿和现实热点问题。
思政教育目标立足于“志存高远,学以报国”的创新人才培养。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跨期选择PPT课件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跨期选择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3898f4f242336c1eb95e9d.png)
借款者在 利率增加 后如果继 续选择作 为借款者, 则他的状 况会变差。
4/16/2020
.
10
比较静态分析
如果消费者最初为放款者,利率增加时,他会继续放款。 如果消费者最初为借款者,利率降低时,他会择继续借 款。另一方面,如果某消费者最初为放款者,利率降低 时,他可能决定转变为借款者;类似地,利率增加可能 诱使借款者变为放款者。但后面这两种情形无法使用显 示偏好理论进行分析。
2.我们在前面章节对于一般选择问题推导出的 比较静态结果,同样适用于跨期消费问题。
3.实际利率衡量你现在放弃一些消费可以换得 将来消费的数量。
4.若消费者能以既定利率自由借和贷,则他总 是更喜欢现值更高的那个禀赋。
4/16/2020
.
23
谢谢观看!
如果消费者最初为借款者,利率增加时,他决定继续作 为借款者,他的选择点必然位于原预算集内,而这样的 选择点都是曾经被他放弃过的,这意味着他的状况必定 变差。
4/16/2020
.
11
10.4 斯勒茨基方程与跨期选择
4/16/2020
.
12
斯勒茨基方程
如果消费者为借款者,则该项为负,从而总效应的符号 必定为负。当利率增加时,替代效应会使消费者减少时 期1 的消费。若该消费者为借款者,利率增加后意味着 他在时期2偿还的利息增加。这种效应促使他减少借入 的钱数,因此他在时期1 的消费量会减少。
.
4
预算约束的终值与现值形式
终值形式 现值形式
4/16/2020
.
5
现值和终值
两个时期资金 禀赋的现值, 是恰好能和资 金禀赋产生同 一预算集的时 期1的资金数。 这恰好是预算 线的横截距, 它表示时期1的 最大可能消费 量。
行为经济学时间贴现和跨期
![行为经济学时间贴现和跨期](https://img.taocdn.com/s3/m/a8612d4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7.png)
行为经济学时间贴现和跨期行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经济决策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偏差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其研究领域之一是时间贴现和跨期决策。
时间贴现是指个体更倾向于享受当前好处而放弃未来好处的行为倾向。
传统经济学认为个体会理性地选择未来的长远利益,但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人们往往更加偏好即时满足而忽视未来。
一个经典的实验是饼干实验,研究人员给予孩子们两块饼干,告诉他们如果在5分钟内不吃掉第一块饼干,就可以获得两块饼干。
结果显示大部分孩子都选择立即享受第一块饼干,而放弃了更多的饼干。
在经济决策中,时间贴现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
人们容易受到眼前利益的吸引,而对未来可能带来的利益产生较弱的动机。
这种行为特征在理财、消费决策等领域都有明显体现。
比如,很多人会选择即时购买消费品,而忽视储蓄和投资对未来财富增长的重要性。
另外,跨期决策也是行为经济学关注的问题。
跨期决策是指在不同时间点做出的选择与决策,涉及到利益的跨越。
研究表明,人们在进行跨期决策时,往往更倾向于做出短视的决策,而忽略了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有研究发现,人们在面对医疗健康的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即时的快速解决方案,而不愿意承担长期的艰苦努力,如加强锻炼和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时间贴现和跨期决策可以解释为何人们对保险、养老金计划等长期收益的选择较为迟缓。
此外,这些心理偏差也对政策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和企业需要考虑时间贴现和跨期决策的特点,制定适当的激励措施,以促使人们做出长远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总之,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时间贴现和跨期决策在人类经济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即时满足,而忽视未来可能带来的好处。
对于个人而言,了解自身的行为偏差,并学会灵活应对,可以在经济决策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特征,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人们做出长远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时间贴现和跨期决策是行为经济学中的重要主题,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经济决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汪丁丁《行为经济学讲义》笔记
![汪丁丁《行为经济学讲义》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c118875767f5acfa1c7cd46.png)
《行为经济学讲义》笔记(1)一、导论:1、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经济学+心理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并且变化很快。
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合作可以可能。
社会学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何以合作。
2、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多因多果,不是单因单果。
人的个体行为和社会群体行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公共社会现象是从个体行为相互作用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秩序。
3、物体运动是质点的几何运动。
行为是生命的行为,只有生命才具有行为。
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
4、选择:将各种可能的手段与方案作为一个集合,将可选方案对应的各种目标作为另一个集合。
在这两个集合之间,有一个映射,称为“选择”。
选择通常不是两难的。
5、判断:两难情境内作出选择。
在西蒙模型中,分为两种情况:(1)是在同一个类型中的选择,因为容易对比优劣,容易选择。
(2)是在不同的类型中的选择,因为不容易对比,所以通常难选。
比如:我是去旅游,还是换一份工作。
判断的目的:是追求价值。
企业家的职能,不是管理,而是判断,是在不知道如何选择时作出的决断。
6、文学的特征:刻画了不可重复的人类经验,不可验证。
7、经济学千招万式化为一式,就是:在约束条件下作出最优选择。
约束条件比如:道德、法律、诚信、幸福感。
将成本与收益实现均衡、道德与幸福实现均衡。
道德是一种成本,幸福是一种收益。
违反道德影响内心幸福感。
幸福感由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情感组成。
道德、信仰,要么全有,要么全有。
不会有49%的信仰,51%的信仰。
8、关于“偏好”,怀特海有个三段论——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在任何表达之前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
表达是指:在自我意识中进行体现,感受到外界事物的重要性。
我意识你的存在,我感受到你的重要性,我进行了理解。
9、价值:就是感受到的重要性。
故,每个人赋予同一事物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10、成本:就是在可选方案中被放弃的那些方案手段以及对应出现的目标与价值。
11、自我意识:外部的重要性在脑海中的表达与反应。
北大 行为经济学讲义 第六章 跨期
![北大 行为经济学讲义 第六章 跨期](https://img.taocdn.com/s3/m/93dcda65be1e650e53ea9901.png)
n0 = 其中 n 代表在时期n上的贴现率, 也就是说,贴现率将随着时期 n 的变 化而发生变化。但是,在 DU 模型中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所有的n, = ,这意味着 DU 模型中包含着一 个重要假定——时间贴现率在每一 期均相同。
k 1
(
1 ) 1 n
n
时间贴现率恒定的假设意味着决策者的跨期偏 好是时间一致(Time-consistent)的,也就是说 后期的偏好将可以“证实”( Confirm )前期的 偏好。更正规的,我们可以这样写成: 我们说跨期偏好是时间一致的,如果决策者面 , ) ,c 临两个消费束 (ct ,..., cT ) 和 (c ,且有 U ( c , , c ) U ( c , , c ) ct ct ,当且仅当 ( c , c , c ) U ( c , c , c ) 时,有 U 决策者需要做的就是估计出未来每一期的效用 流,然后通过一个统一的折现率 折算成现值 ,静态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就转化为动态的效用现 值最大化问题。
6、即时效用 u ( c t k ) 不随时间变化 在DU模型中,经常假定即时基数效用不随时 间而变化,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任何时期中 由任何活动所产生的状况都是一样的。很多 的经济学家都对这一点提出过质疑,因为很 容易看到人的偏好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 DU模型中作此假定纯粹只是为了方便而已。
t T
t 1 t 1
T
t 1 t 1
t 1
t
t t 1
t
T
t t 1 ,
T
2、正的时间偏好和递减的边际效用 在DU模型中,即时效用函数 u ( c t ) 是凹函 数,也就是说,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意 味着人们将更愿意把消费分散到各个时期 ,而不是集中于同一个时期。 同时,在 DU模型中,贴现率 是正的, 这就说明了时间偏好是正的。与边际效用 递减相反,正的时间偏好促使人们更多的 在当期消费。
行为经济学ppt(第6章)[58页]
![行为经济学ppt(第6章)[58页]](https://img.taocdn.com/s3/m/455845126137ee06eef9182e.png)
➢ 跨期总效用的计算
• 设想如下一种对未来三年的消费计划:(20, 20, 20),其中, 每个数字代表每年花费了几千元。我们还可做一个简化假 定,即这些连续的等量花费能够带来等量的效用。
• 我们进一步假设,上述消费计划的效用为(20, 20, 20)。此 外,我们还假设这是一个离散的时间模型。
• 如果消费者的年度时间偏好率为10%,那么我们就可用如 下方式计算各期消费的当前效用:
• 另一方面,贴现效用模型假设时间偏好率为正,因此每一 期的贴现因子δ≤1,这意味着未来的1单位效用不如当前的 1单位效用,这反映了人类的一条基本心理:人们总是对 未来事件的关心程度较低,只要不是发生在眼前,就不会 被赋予过高的关注 。因此,正的时间偏好率促使人们倾向 于在眼前就消费掉资源。
• 总之,边际效用递减与时间偏好率为正在两个相反的方向 上影响着人们的跨期行为。
• 然而,大量经验事实表明,个体在动态下经常会出现偏 好的不一致情形,即在不同的时点上,偏好序可能发生 反转。因此,许多行为经济学家试图修正上述两条基本 假定。其中:对第一条基本假定的修正形成了双曲线贴 现模型和准双曲线贴现模型;而对第二条基本假定的修 正涉及瞬时效用函数的各种拓展形式。
目录
• 6. 1 标准经济学模型 • 6. 2 行为经济学的修正I:双曲线贴现模型 • 6. 3 行为经济学的修正II:准双曲线贴现模型 • 6. 4 行为经济学的修正III:瞬时效用函数的拓展 • 6. 5 案例分析 • 进一步阅读
• 举例而言,假设时间偏好率为0.1,那么对于一名处于时 期0的人来说,当前的1单位效用推迟到时期1将变为 1/1.1=0.91,减少的比例为9%;
• 而1单位效用在时期t 的值为1/1.1t,推迟到时期t+1则变为 1/1.1t+1,减少的比例也为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跨期选择理论的修正与扩展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跨期选择理论的修正与扩展](https://img.taocdn.com/s3/m/0ee0d504964bcf84b9d57bcc.png)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跨期选择理论的修正与扩展作者:王桂梅来源:《金融理论探索》2016年第02期摘要:行为经济学摆脱了传统理论抽象的完全理性人假设的束缚,在利用实验经济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有限理性”的行为人的假设。
本文从人们的参照点依赖、估测偏见和不耐心递减三个方面来说明行为经济学如何对传统跨期选择理论进行修正与扩展。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跨期选择;参照点;估测偏见;不耐心递减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6)02-0012-07The Modif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Intertemporal Cho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EconomicsWang Guimei(The People’ Bank of China Jinan Branch, Jinan 250021,China)Abstract: The behavioral economics breaks the confinement of complete rational person hypothesis and puts forth the “limited rational” behavioral man hypothesis on the basis of some related theory such as experimental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tries to explain how behavioral economics has modified and extended the traditional intertemporal choice theory by analyzing reference dependence, projection bias and diminishing patience.Key words: behavioral economics; intertemporal choice; reference point; projection bias; dimini-shing patience在现实生活中,小至个人的日常经济行为,大到单位组织乃至整个国家的政策制定,人们做出的大多数选择都具有时间性。
行为经济学完整版
![行为经济学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105cf8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a.png)
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 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人 类的理性、自私和趋利避害等心理如何 影响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
让经济学更符合人性,让 人们更好地做出决策。
——理查德塞勒
禀赋效应
——敝帚为什么会自珍?
拥有一件东西会让你高估它的价值。 在人们拥有一件东西之后,人们会倾向 于认为,自己拥有的事物比别人拥有的 同样的事物更有价值。
实验二:“你在考虑买一件皮衣。你发现某个牌 子的皮衣在你家附近的商场里价格是3000元,而同 样牌子同样款式的皮衣在离家15分钟的商场里价格 是2950元。你会步行15分钟去节约50元吗?”
社会偏好
指人们在作决定时不仅出于趋利心理, 还会考虑社会公平。这既可能是出于维 护正义,也有可能是因为嫉妒。凸显出 消费者对公平的关注。
超过2/3的美国人处于肥胖状态。肥胖与许多致命疾病密 切相关,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因此是时候寻找 一个远离肥胖的长久之计了。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想要 证明勺子和夹具的使用会影响食物摄食量。他们发现,当使 用夹具时,人们的食物平均摄入量减少了16.5%。现在只有 在沙拉吧和自助餐厅才可能用到夹具,但正是这食物份额的 视觉暗示产生了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总结这些发现,通过简 单地减小盘子大小或使制力
解释长远规划与短期行动之间的矛盾, 比如,人们可能会过度消费,而忽视为 防范未来的风险进行储蓄。
助推
指的是“在这种选择体系的任何一方面, 都不通过强制的方式,而是以一种预言 方式去改变人们的选择或者改变他们的 经济动机及行为。”助推不同于命令。
在201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仅有64%的公民参加了选 举。一想到36%的选票可能产生的影响,你就会觉得这是个 惊人的数字。对于一些人而言,拒绝参加选举是因为意识形 态不同或者是对政府系统的不认可;但对其他人而言,仅仅 是嫌麻烦。一个实验为了检测事先给选举人打电话的效果, 给每一个潜在的选举人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会参加投票。然 而,通过电话实施鼓励投票的时候是有小策略的,他们从 “是或否这类问题”转移到“你会在哪儿进行选举?”“大 概什么时间会参加选举?”以及“你在选举前会做什么?” 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式,参投率增加了4.1%的。
行为经济学讲义
![行为经济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121d6c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d.png)
⾏为经济学讲义北⼤⾏为经济学课程优点,框架明确,点到即⽌。
缺点,不够丰富,缺乏深度。
⾏为经济学简介定义⾏为经济学(经济⼼理学)把⼼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们的⾏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经济学传统的“理性⼈”假设。
历史给⼈感觉不重要,感兴趣可以看⼀看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国富论》。
兴趣使然也可以去学习⼼理学史意义对个⼈:意识到⾃⼰在经济决策中可能产⽣的⾏为偏误,意识到是修正最重要的⼀步对企业:在⼤数据时代为分析海量数据提供全⾯系统的理论指导。
从⼈的⼼理特征和决策机制出发,⽽不是从简单⼈⼝学背景出发。
⼈的⾏为偏误有⼀贯性,可以⽤来预测其他⽅⾯的⾏为。
对政府:宏观经济学的两⼤流派为,凯恩斯学派(假设⼈⾮理性,⿎励政府⼲预)VS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理性,反对政府⼲预)。
在⾏为经济学研究基础上做出好政策,⼀个好政策的表现为低成本和⾼效率。
理性与⾮理性⾏为什么是理性⼈假设?理性⼈可能是:⾃私⾃利的⼈;善于进⾏逻辑分析、精密计算的⼈;在给定约束下能够做出最⼤化⾃⼰⽬标的选择的⼈;不会冲动的⼈;⾏为前后⼀致的⼈...但以上只是思路拓展。
理性⼈的真正判断标准有两⽅⾯:完备性(⼈能够对选择进⾏排序)和传递性(⼈的选择是内在⼀致的,不能朝三暮四),合在⼀起即,理性⼈是决策内在⼀致的⼈(⾃洽的)。
理性⼈假设保证了⾏为决策的数学化和效⽤化,造就了经济学分析的基⽯。
什么是⾮理性⾏为?新古典经济学理性⼈假设(狭义)⾏为经济学假设(⾏为偏误)只在乎⾃⼰绝对的收益参照点⽐较与损失厌恶,社会性⽐较计划和执⾏⼀致执⾏偏离计划(⾃控问题、过度消费、拖延等)只在乎⾃⼰的利益复杂的社会性偏好(利他、公平、信任、互惠、报复、愧疚、诚实等)对概率事件准确判断概率判断谬误(赌徒谬误、热⼿谬误、过度⾃信等)什么是严谨系统的经济学框架?区别⾏为经济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理学以及⼀些案例研究、甚⾄⽹络段⼦的不同.应⽤实验室实验,⽥野实验和⼤数据研究(⼈的真实决策数据)等⽅法(区别于传统经济学),准确研究⼼理决策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更考验学者的研究⽔平。
跨考专业课-2010年考研北京大学871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讲义-第六章
![跨考专业课-2010年考研北京大学871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讲义-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e20837e79b89680203d82594.png)
跨考教育专业课全力助你备考2011第六章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6.1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度量¾ 总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总供给:指一国的全体厂商在现行价格、生产能力和总成本既定的情况下,愿意而且能够生产和出售的产品数量,总供给分析只涉及劳动力市场总产量:在一定时期内,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就业量 (),Q f L K =(),Y f N K =N 宏观经济学对时期的划分:(,Y f N K =)9 短期:,在价格水平和资本p K 不变的情况下,讨论Y 与的关系 N (,Y f N K =)K 不变的情况下,讨论Y 与的关系 p 9 长期:,在价格水平可变和资本9 超长期:在都可变的情况下,讨论这些因素共同变化对Y 的影响,在第八章经济增长理论中研究,,p N K ¾ 有关劳动力市场的几个概念:失业:指在某一时期没有工作,但一直在积极寻找工作非自愿失业:愿意就业但无法找到任何工作,包括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三种情况9 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中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9 摩擦性失业: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完善以及劳动力在异地间流动成本引起的失业 9 结构性失业:由经济结构变动引起的,由于现有劳动力技能与新兴产业需要的不适应引起的失业9 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就业:9 工作年龄人口:年龄大于16岁,除去退休、上学、生病、失去劳动能力等情况的总人口LF :在工作年龄人口中愿意工作的人口总数9 劳动力9 充分就业量:,实际就业量:,自然失业率:,实际失业率:u N *N *u LF N LF u =+*N LF u =+* *1u −, 9 关系式:,充分就业率=**(1)N LF u =−6.2菲利普斯曲线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推导¾ 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英国1861-1957年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动关系》一文中,提出这样一种现象:()*gw u uε=−−,为货币(名义)工资的增长率gw ()11/gw W W W −−=−图示: gw 推导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步骤:¾ 线:名义工资和就业量的关系W N − ,又()*gw u uε=−−Q ()()**/,/u LF N LF u LF N LF =−=−Q,令()()*11//W W W N N LF ε−−→−=−−/LF 0λε=>,得到:()*11W W N Nλ−⎡⎤⎦=+−⎣N ——W −线短期内,W 具有粘性,所以W 可以分期:;每一期中上一期的名义工资为已知量 1211,,,,,t t t W W W W W −+L L )9(*11W W N N λ−⎡⎤=+−⎣⎦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W ;Nu u *菲利普斯曲线 ① W 线N −p ③ W ② Y N , ④()*1,W N −斜率为:=/dW dN ,W N −1W λ−线过特殊点:既定,所以W N −9 当时,本期内由于*1N N >1W −线位置既定,本期沿W 线从,在N −()*111W W N N −⎡⎤=+−⎣⎦A B →B 处存在;进入下一期,W 线根据上一期的发生移动,新的W N −(*111W W N N−⎡=+−⎣)⎤⎦N −线变为:,过C 点()*11t W W N N +⎡⎤=+−⎣⎦WW N ′−线9 当时,可以类似讨论*2N N < 长期内,由于W 较快对于的变动反应,直接从N A 上升到,W C N −线立刻上升到W N ′−线;从斜率上看,=/dW dN 1W λ−,W 对于的变动反应越敏感N λ越大,λ→∞时线为一条垂直线,方程为W N −*N N =¾ 生产函数:,Y N N Y →α= ¾ 产品定价原则:p W ←W N −线 W B CA 1W −•ON 1N *N W长期W 线 N −短期W N −线 W 1− W N()*11λ−−*N N()1/p z W α=+具体推导过程参考微观经济学部分要素市场厂商使用要素原则:()11/L MR MP W p e W α=⇒−= ()1/1z e =−,则得到上式,令 :,译为“成本加成的比例”,“毛利润率” z markups ()*11p p Y Yλ−⎡⎤′=+−⎣⎦/λλα′=¾ 短期总供给曲线():SAS,其中,SAS 线过特殊点:()短期内,p 具有粘性,自变量是Y ,因变量是;斜率为:1p λ−′*1,p Y−p 当时,本期内由于*1Y Y >1p −既定,所以线位置既定,本期沿线从,在SAS SAS A B →B处;进入下一期,线根据上一期(*111p p Y Yλ−⎡′=+−⎣)⎤⎦SAS p 发生移动,新的线变为:,过点SAS ()*11t p p Y Yλ+⎡⎤′=+−⎣⎦Cp当时,可以类似讨论 *2Y Y < 长期线:方程为LAS *Y Y =SAS ′线线 SAS p C B1p − •A6.3凯恩斯主义对工资、价格粘性的解释¾ 原凯恩斯主义的困境与新凯恩斯主义的复兴:原凯恩斯主义的困境:9 理论上:微观经济学中认为,如果需求发生变化,厂商要根据最大化原则调整产量,按照这个产量重新定价;而凯恩斯则认为价格刚性,似乎与最大化原则矛盾 9 实践上:70年代的滞胀证明了菲利普斯曲线的失效 新凯恩斯主义的复兴:重新奠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 ¾ 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框架:区分了名义粘性与实际粘性:凯恩斯:刚性,完全不变,新凯恩斯:粘性,可变, 但是变化缓慢9 名义粘性:如果名义工资和价格不能按照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就认为是存在名义粘性9 实际粘性:一种工资对另一种工资,保持相对不变;一种价格对另一种价格,保持相对不变关于工资:9 解释名义工资粘性的理论:长期劳动合同论9 解释实际工资粘性的理论:效率工资论、局内-局外人理论、隐性合同论等 关于价格:9 解释名义价格粘性的理论:菜单成本理论9 解释实际价格粘性的理论:顾客市场论、斯威奇模型¾ 解释名义工资的粘性的理论:长期劳动合同论假定:工资前定,本期的名义工资是在上一期决定的;工资分为两个部分:基础工()*1W N Nλ−−资和超时工资,基础工资,超时工资1W −合同期交错:每年有新的合同签订,也有新的合同期满,则从是分阶段上升A C → W W N ′−线长期合同存在的原因:若工资易变,厂商经常与工会谈判,签订长期合同有利于减少谈判成本缺陷:强调工会的作用,无法解释工会力量若的国家长期合同存在的原因 ¾ 对实际工资粘性的解释:效率工资理论假设:W N −线 W B CW A •1−9 劳动不是同质的商品,劳动能力随努力的不同而有差异9 工人的努力程度以实际工资水平为基础,即存在工资与工人效率间的关系9,,效率因子随相对工资的上升而上()e e w =()0e w ′> 高工资导致高效率的原因:9 高工资可以改善工人的食物消费9 在厂商不能完美监督工人努力程度的情况下,更高的工资能增加工人努力程度 9 能力高的人通常持有较高的保留工资水平 9 提高工人忠诚度9 减少人员更替,减少工人组成工会的可能性 效率工资模型:()()0,0F F ′′′>9 推导:厂商的生产函数:()Y F e w L =⎡⎤⎣⎦< ,满足,L 为厂商雇佣工人数量,为企业的相对价格S ,则利润最大化条件为:()(),w L S F e w L wL π=×−⎡⎤⎣⎦()()()()00SF e w L Le w L w SF e w L e w w Lππ∂⎧′′=−==()()()()1SF e w L e w SF e w L e w w ⎧′′=⎡⎤⎪⎣⎦⇒⎨′⎡⎤⎣⎦⎪⎪∂⎨∂⎪′=−⎡⎤⎣⎦⎪∂⎩=⎡⎤⎪⎣⎦⎩ (效率因子的工资弹性为1)()()/e w w e w ′⇒1=9 图示:*()⎣⎦() e)(e w支付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保持效率9 扩展:该模型可以解释二元劳动市场、同质工人的工资差异、不同群体间的歧视工资¾ 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强调在职工人的市场支配权内部人:在职的有经验的雇员,与在职工人同属一个利益集团,也包括一些暂时被解雇的人O*w w外部人:长期游离于企业之外的失业工人,或暂时在职的临时工 转换成本:雇佣、训练、谈判、诉讼、解雇的成本 内部人的实际工资=外部人的实际工资+转换成本¾ 对新凯恩斯主义的简要评价:尝试把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为宏观经济学奠定微观基础,并据此对工资和价格粘性问题作出解释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时,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完全竞争 较为温和的政策含义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说明,但是反而让人不知所措,不知何者为主要原因6.4需求冲击(货币冲击和财政冲击)¾ 初始均衡为稳定性均衡条件下,货币冲击的效应: *Y9 在产品、货币市场上,导致Y 01LM LM →↑,01E E →p ↑9 此时劳动力市场没有达到均衡,所以导致,,最终短期均衡为(,但是)1LM LM →22E AD AS =*Y Y > 中期效应:波动根源:,导致曲线不断移动,,调整过程中价格不断上升,但产出不断下降AS *Y Y >01n AS AS AS →→→L *Y Y = 长期效应:处达到均衡,n E 但同初始相比价格上升货币中性:名义工资和价格吸纳了货币冲击的一切影响,货币供应量对产量不发生影响,称为货币中性 ¾ 初始均衡为非稳定性均衡条件下,货币冲击的效应:*1Y Y < 不干预,任其自身调整:由,漫长的通货紧缩过程,名义工资下降阻力重重 E G → 干预,运用货币政策使,迅速实现均衡,但是要面对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 0AD AD →1 通货膨胀是全体居民的部分福利损失,而失业是部分居民的全部福利损失,政策的选择是两害相权取其轻¾ 初始均衡为稳定性均衡条件下,财政冲击的效应:*Y 短期效应:波动根源:0G > 9 在产品、货币市场01IS I →S 导致Y ↑,01E E →9 此时劳动力市场没有达到均衡,所以导致p ↑,,最终短期均衡为(,但是)0LM LM →12E AD AS =*Y Y >中期效应:波动根源:,导致曲线不断移动,,调整过程中价格不断上升,但产出不断下降AS *Y Y >01n AS AS AS →→→L *Y Y = 长期效应:处达到均衡,n E 但同初始相比价格上升,财政政策无效经济学家的共识:当远离时,需求管理有效;在临近时,过分雄心勃勃的政策对经济有害,好心办坏事,引发一场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到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经济中体现为滞胀 *Y *Y6.5供给冲击¾ 考虑原材料价格的供给分析:()1/m P z W P αθ=++:原材料的单位价格,m P θ: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原材料成本,m P θ:每单位产出消耗的原材料成本/m m p P P =:原材料相对于产品的相对价格()(1/1m P z W p αθ=+−)m mp p ′↑ ¾ 不利的供给冲击的效应:原材料价格上升 短期效应(本期):()(1/1mP z W p αθ)′=+−()()11/1m P z W p αθ−=+− 9,9 发生供给冲击后,本期内的供给曲线:1AS ()()()*11/11m m P p p P Y Y θθλ−⎡′′=−−+−⎡⎤⎣⎦⎣⎤⎦原先的供给曲线: ()*11P P Y Y λ−⎡⎤′=+−⎣⎦0AS ()()11/1m m p p P θθλλ1P −−′′′−−>⎡⎤⎣⎦;纵轴截距:9 同原先相比,斜率:()()()()*111/111m m p p P YP Y θθλλ−−′′−−−>−⎡⎤⎣⎦*′ ,所以向左上方移动()()11/1t m P z W αθ+p ′=+−()()1/1m P z W p αθ′=+− 中期效应:,,所以新的供给曲线为:,所以原材料价格上升对于供给曲线仅产生一次性影响,之后的波动根源为Y Y(*11t P P Y Yλ+⎡′=+−⎣)⎤⎦<*1考 研 全 程 辅 导 专 家长期效应:经济在()点实现长期均衡,对应的总供给曲线为()0E n E 0AS n AS 供给冲击的全部影响转嫁到工人身上,体现为工人的名义工资水平的下降,进而导 致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具体分析如下: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均衡点的移动 01E E →0n E E → 名义工资(只考虑基础工资)11W W −−=11n W W −−> 价格水平 01P P <00P P =实际工资1100n W W P P −−>1101W W P P −−>¾ 第 11 页 共 11 页需求管理政策:货币冲击、财政冲击,导致,均衡点0AD AD →*1E E → 1 具体分析如下:干预的影响不干预的影响均衡点的移动 01n E E E →→*1E E → 名义工资(只考虑基础工资)11W W −−=11n W W −−>价格水平 00PP =*1P P <实际工资1100n W W P P −−>11*1W W P P −−> ¾。
《行为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行为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bc80279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2.png)
《行为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行为经济学名词解释1. 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中经济决策的学科。
它结合了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探讨人们在经济环境中做出决策的方式和原因。
2. 象限理论象限理论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用于解释人们在面对风险时的行为。
根据象限理论,人们在面对潜在损失时更加风险回避,而面对潜在收益时则更加风险承担。
3.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受到已知信息的影响,从而偏向于接受这些信息作为决策的参考点。
这种效应可以导致人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4. 紧缩框架紧缩框架是指人们在进行决策时,过度关注潜在的损失而忽视潜在的收益。
这种倾向可能导致人们错失利益最大化的机会。
5.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指的是人们在决策和行为中受到社会化因素的影响。
它包括社会期望、行为规范以及道德标准等,会对人们的决策产生影响。
简答题1. 行为经济学的主要假设是什么?行为经济学的主要假设是人类在经济决策中并不总是完全理性的。
相比传统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假设,行为经济学更关注人类在决策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偏差和行为异常。
2. 请举一个现实生活中关于锚定效应的例子。
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锚定效应的例子是购物时看到商品原价较高,但打折后价格仍然高于市场上其他同类商品的价格。
由于人们的注意力倾向于锚定在之前的高价上,他们可能会错误地以为这是个好的优惠。
3. 紧缩框架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紧缩框架可能使人们过度关注潜在的损失而忽视潜在的收益。
这种心理倾向可能导致人们不愿意承担风险,从而在决策中失去追求最大利益的机会。
4. 社会规范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社会规范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而影响他们在决策中的选择。
例如,如果社会规范强调节俭和节约,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经济实惠的商品,而不是昂贵的奢侈品。
第六章 微观经济学 越期选择
![第六章 微观经济学 越期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78a9723c43323968011c9268.png)
跨期预算约束
如果引进价格:p1,p2
以未来值为基础:
(1+r) p1 c1+ p2 c2=(1+r)m1+m2
以现值为基础:
p c
1 1
p c
2 2
1 r
m
1
m
2
1 r
跨期预算约束
C2
m2 m1 (1 r ) p2
(1+r) p1c1+p2c2=(1+r) m1+m2
跨期选择
C2
m2 m1 (1 r )
m2
m1
m2 m1 1 r
C1
越期预算约束
如果一个消费者在时期1消费了c1,那么 这个消费者在时期2的消费为:
c2=(1+r)(m1- c1)+m2
或者: c2=-(1+r) c1+(1+r)m1+m2
跨期预算约束
C2
c2=-(1+r) c1+(1+r)者将会消费:c1=m1,在时 期2消费者将会消费:c2=m2
m1 C1 m2
跨期选择
现在如果假设消费者在时期1的消费为 零,即c1=0,并将所有的收入存入银行, 利率为r,消费者在时期2的消费支出将 是:c2=(1+r)m1+m2 如果假设消费者在时期2的消费为零,即 c2=0,消费者可从银行借款: b1= m2 /(1+r),消费者在时期1的消 费支出将是:c1= m1+m2 /(1+r)
r-
当 变大,或r变小(即实际利率降低)时, 斜率的绝对值变小,预算线变得更为平坦。
经济学原理 第六章
![经济学原理 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bcba45cdbb4cf7ec4afed096.png)
二、国民收入(NI) NI是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
NI NNP 间接税 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津贴
三、个人收入(PI)
PI是指个人实际拿到手上的部分,公司 的分配政策和政府行为都会对PI产生影响。
PI NI 公司所得税 未分配利润 社会保险金 其它收入如政府转移支付
例:国民生产总值不喜欢灰姑娘的童话 安徒生笔下的灰姑娘终于嫁给了英俊善 良的王子,这是一个很多小女孩憧憬的浪漫 童话。可从国民生产总值的角度来看,灰姑 娘的行为会导致一国GNP的下降。因为在她 没有成为王妃这前,她的家务劳动是进入市 场交易的,她为她的付出赚取工资。她成为 王妃这后,她的家务活动是不获得工资的。 所以,同样是价值创造活动,国民生产总值 不喜欢爱情。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可以将很浪 漫的事变得很“俗”,学经济的学生可千万 不要用经济对待一切。
第五节 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GDP(货币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 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 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 ——名义GDP / 实际GDP。
例题:美国1990年的名义GDP为54650亿美元, 1989年为52010亿美元。这两年相对于1982 年的GDP折算指数分别为:131.5,126.3。 问如果用1989年的不变价格计算,1990年的 实际GDP应该是多少?1990年的实际增长率 为多少?
公式:GDP=C+I+G+(X- M)
二、收入法 由于产品的销售收入会在各要素间分配,所 以,对要素收入进行修补后得出的GDP应该与支 出法计算的GDP一致。收入法核算GDP包括:
饶育蕾《行为金融学》课件(第六章心理偏差与偏好)
![饶育蕾《行为金融学》课件(第六章心理偏差与偏好)](https://img.taocdn.com/s3/m/86d2e3489ec3d5bbfc0a7460.png)
美国联合爱迪生公司的“不派现”风 波 VS
用友软件“高派现”风波
6.3 证实偏差
一旦形成一个信念较强的假设或设想,人们有 时会把一些附加证据错误地解释为对他们有利,不 再关注那些否定该设想的新信息。人们有一种寻找 支持某个假设的证据的倾向,这种证实而不是证伪 的倾向叫“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
6.6 后悔厌恶
“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是指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 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人们常常做 出一些非理性行为。
后悔厌恶理论的核心是以下三个定理: 定理1:胁迫情形下采取行动所引起的后悔比非胁迫情形下的后 悔要轻微。 定理2:没有做引起的后悔比做了错误的行动引起的后悔要轻微。 定理3:个体需对行动的最终结果承担责任情形下引起的后悔比 无需承担责任情形下的后悔要强烈。
6.1 过度自信
实验:世界知识知多少?
请对下列10句话进行是非判断,圈出你的答案,然 后判断你对自己答案的把握,用50%-100%之间的某个数 表示你答对的概率,50%表明你是猜的,100%表示确定 是对的。计算一下10道题答对概率的平均值,并进行四 舍五入,如65%就算70%。写下的估计的平均答对概率。
6.2 心理账户
问题1:
假设你买一件夹克衣要125元,买一个计算器要15元。售 货员告诉你:你要买的计算器在另一家商店只需10元,但要走 20分钟的路。你会去另一家商店吗?
6.2 心理账户
问题2:
假设你买一件夹克衣要125元,买一个计算器要15元。售货 员告诉你说,你要买的夹克衣在另一家商店只需120元,但要走 20分钟的路。你会去另一家商店吗?
实验分析:
向1000多位商界人士提出这样的问题:请估计 一下一架普通的、空载的波音747飞机的重量是多 少,给出你的最小估计值和最大估计值。尽量让正 确答案落在在你给出的两个数据之间。
第七章 时间贴现与跨期2
![第七章 时间贴现与跨期2](https://img.taocdn.com/s3/m/404bd3bc960590c69ec37662.png)
这个例子说明这些 β , δ 偏好如何增加了自控问题: 尽管早期人们想耐心行事并观看更好的电影,在行动的 时刻他却迫不及待并在现在观看次等的电影。
(
)
二 有限意志
有限意志理性选择理论认为行为人具有完全意志 能力,能够保证其效用函数具有有序性和单调 性。有序性保证行为人在不同行动方案下得 到的效用是可以比较的。单调性则保证行为 人能够在不同的效用之间判断出偏好程度的 差异,并进行排列。
总之,研究者们已经探究了很多用以限 制我们未来选择的自我约束模式,例如 戒酒中心,减肥中心,在那儿你不能随 意离开,不能拥有电视,而这些都归功 于“圣诞节俱乐部”,因为直到圣诞节, 它才允许你提款,允许你购买小包装的 诱人美食,避免你到家后过量饮食。另 外即使你没有参加自我控制中心,你也 可以通过各种“自我要求规则”控制自 己。
Ross和Simonson在1991年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 们列出一序列的假想的选择,有的选择的序列是 以损失结束(如:获取85美元,然后又损失15美 元),有的选择序列以获得结束(如:损失15美 元,然后获得85美元)。 实验结果发现,实验对象对递增序列(以获得结 束)表现出了强烈的偏好。
下面我们来看我们根据Loewenstein等人的基本思 想所做的一组实验吧。 实验对象是95个人大学生,他们被要求回答一组问 题,在回答时不考虑他们已有的行动计划。 实验3: 1.当两者都为免费时,你更偏好哪一个? n=95 1 A.优雅的法国餐厅的一顿晚餐 85% B.本地希腊餐厅的一顿晚餐 14% 选项后面的百分比表示选择的人数所占总体比例。
考 虑 一 个 模 型 的 一 种 形 式 ( Phelps & Pollak,1968):
t
U
(u t , u t +1 ,..., u T ) ≡ u t + β ∑ δ τ − t uτ
北京大学计量经济学讲义chapter6
![北京大学计量经济学讲义chapter6](https://img.taocdn.com/s3/m/d199c34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a.png)
Y
是消费者收入
t
R
是气候条件因子。
t
3
例 2、小型国民经济宏观模型 假定该经济是封闭的
Ct 1 2Yt 3Ct1 u1t
2 (Yt Yt 1 )
2Yt 3 (Yt
Y3 t 1
Yt1 )
4 Rt 4(M t
4
u2t M t 1
)
5
(4)恒等式:恒等式有两 种: 一种是某种定义的恒等 式,如( 2.4) 另一种是均衡条件,如 (1.3) 按形式分:( 1)结构式 (2)简化式
9
§2 结构式
1、结构式 定义 结构式模型是描述经济 变量结构关系的模型, 它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式模型是根据经 济理论,以数学方程形 式对经济变量 之间真实的结构关系做 出的直接表达。
(
Rt
1
Rt2 ) u3t
2.2 2.3
Yt Ct It Gt
2.4
其中: C : 个人消费总量
I :国内投资总额
Y : GDP M : 政府支出 Rt:短期利率
4
二、联立方程模型的变量和 方程式
1、变量
(1)内生变量:由模型系统 内决定的变量,其值大 小
由方程组的联立解得到 。
例1中: D t 、 S t、Pt 2 : Ct , It , Rt ,Yt
[ B , ]为结构参数矩阵;
注: T 表示转置。
11
Ct
例 3的表示:
- 2Yt - 1 I t - 2Yt - 1 - 3Yt1
u1t u2t
- C t - I t Yt
-G 0
1 0
0 1
- -
2 2
Ct It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更一般的,对于连续时期,跨期贴现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为简单起见,本文只考虑离散时期的跨期贴现效用函数。
( 1 ) U ( c ) e u ( c ) [ t , T ] t T
1
下面我们来看DU模型的特点。
1、贴现率时间上恒定 我们知道,任何的贴现函数都可以 一般都表示成这种形式:
t T
t 1 t 1
T
t 1 t 1
t 1
t
t t 1
t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 t 1 ,
T
2、正的时间偏好和递减的边际效用 在DU模型中,即时效用函数 u ( c t ) 是凹函 数,也就是说,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意 味着人们将更愿意把消费分散到各个时期 ,而不是集中于同一个时期。 同时,在 DU模型中,贴现率 是正的, 这就说明了时间偏好是正的。与边际效用 递减相反,正的时间偏好促使人们更多的 在当期消费。
3、跨期决策时决策者会将新的备择计划和现有的 计划结合起来考虑 DU模型的一个中心假设就是人们在跨期决策时会 将现有的计划与新的备择计划结合起来考虑。比 如说,一个人他现有的消费计划为 (ct ,..., cT ) ,他面临一个跨期决策X,我们可以将此跨期决策 同放弃现有的50000美元以获得5年后的10000美元 的跨期决策类似的理解。我们说决策者在跨期决 策时会将新的备择计划与现有的计划结合起来考 虑,也就是说,人们不会孤立的考虑跨期选择X, 而会根据X对将来的各个时期的总消费的影响来作 出决策。所以,在评价跨期选择X时,决策者会考 t c ,c t, T) ) ( c ,c 虑决策后新的消费路径 ( ,只有当 U t, T t U c , c ) 时,决策者才会接受跨期选 t, T 〉 ( 择。
D (k )
n0 = 其中 n 代表在时期n上的贴现率, 也就是说,贴现率将随着时期 n 的变 化而发生变化。但是,在 DU 模型中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所有的n, = ,这意味着 DU 模型中包含着一 个重要假定——时间贴现率在每一 期均相同。
k 1
(
1 ) 1 n
n
时间贴现率恒定的假设意味着决策者的跨期偏 好是时间一致(Time-consistent)的,也就是说 后期的偏好将可以“证实”( Confirm )前期的 偏好。更正规的,我们可以这样写成: 我们说跨期偏好是时间一致的,如果决策者面 , ) ,c 临两个消费束 (ct ,..., cT ) 和 (c ,且有 U ( c , , c ) U ( c , , c ) ct ct ,当且仅当 ( c , c , c ) U ( c , c , c ) 时,有 U 决策者需要做的就是估计出未来每一期的效用 流,然后通过一个统一的折现率 折算成现值 ,静态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就转化为动态的效用现 值最大化问题。
传
统
贴
现
模
型
—DU
模
型
跨期选择指的是在不同时间段上进行成本收益的 权衡. 经济学界关于跨期选择及时间贴现的理论已经有 了很大的发展,古典西方经济学里面被最广泛接 受的是萨缪尔逊(Paul Samuelson,1937)在文章 “A Noteon Measurement of Utility”中提出来的贴 现效用模型(The Discounted Utility Model,本文简 记为DU模型)。
T
t
>
1 1 max ( ) u ( c ) ( c , c ) B ( E ) t, T 0 11
T
4、各期效用独立
DU模型还假定一序列结果的总效用等于各期效用的求和。也 就是说,各期的效用都是相互独立的。
5、各期消费独立
DU模型的一个外在假定为决策者在t+k期的状况独立于他在 其它期的消费状况。
萨缪尔逊希望通过其DU模型给出跨期选择的一般模型, 下面我们来看DU模型具体形式是怎样的。
(ct ,..., cT ) 的跨期偏好,在 设出决策者对于消费束 效用的完备性、传递性及连续性的假定下,跨期效用函数 t ( c , c ) t, T 可以表示为 U 进一步的,对于离散时间 ,萨缪尔逊假定跨期效用函数满足如下形式[1]:
为什么我今生 要吃苦?因为 来世可以进入 天堂。这是大 多数的信仰宗 教的人的心态, 舍弃今生来换 取来生的幸福, 实际上,这就 是人们的跨期 选择。
无论吸烟者还是吸毒者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其 实都有戒的愿望,他们也能理性地认识到,如果上瘾, 长期的成本要比获得的收益大得多,可是实际上,理 性行为并不能准确描述个体在毒品和香烟消费上的决 策,人们在做事时往往都会倾向于拖延。
Uc ( t, . . . ,c ) D ( kuc ) ( t ) T k
t k 0 T t
1 k D(k ) { } 1
u ( c t k ) 代表决策者在t+k期的基数即时效用 在上述方程中, D (k ) , 用来表示决策者的贴现函数,即对各时期的即时效用所 加的权数。 代表决策者的纯时间偏好率,即贴现率。
《行为经济学》第六讲
时间贴现和跨期(1)
博士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董志勇
如果要你考虑今天和明天消费一个苹果,你会 偏好今天的一个苹果还是明天的呢?显然大部 分人明显希望今天消费,而如果再要你考虑 100天后和101天后消费一个苹果,也许答案就 没有这么明显了,这其实就说明了人们在今天 对明天的关心程度和100天对101天的关心程度 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时间的贴现是会变化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假设决策者的原始拥有为 E 0 E ,接受跨期决策X将会增加其拥有,变为 0 X ,定义 B(E) 为决策者在拥有水平为 E 时的预算 集,根据 DU 模型,决策者将会接受跨期选择 X ,如果满足:
1 max ( ) u ( c ) ( c c ) B ( E X ) t , ,T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