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 行为经济学讲义 第六章 跨期

合集下载

行为经济学培训讲义

行为经济学培训讲义
❖ 你对所选择答案的确定程度:
❖ 一点也不确定 1 2 3 4 5 6 7 非常确定
❖ 11、在未来10年中,你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 事件是:
❖ A美国和俄罗斯将爆发一场全面的核战争
❖ B美国和俄罗斯将爆发一场全面的核战争, 但一开始两国都不想动用自己的核武器,只 是在卷入一场局部战争之后,如伊拉克、利 比亚、以色列或者巴基斯坦等国的战争,才 被迫动用核武器
行为经济学培训讲义
2020/3/21
读者调查
❖ 1.琳达是一位31岁的单身女性,坦率直言,而 且非常聪明。她主修哲学,在念大学时对歧视 、社会公平等问题非常感兴趣,而且积极参加 了反核示威游行。你认为以下哪个选项最符合 对琳达的描述:
❖ A 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 ❖ B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而且是一个积极的
❖ 12、将一张纸对折两半,再对折,直到 对折100次以后,这张纸有多厚
❖ A我认为最有把握的答案是____厚。
❖ B我有90%的把握,厚度在__到__之间。
❖ 13、如果算上2月29日,一年之中将会有 366个生日。因此,如果一个小组中至少 有两个人是同一天过生日,那么这个小 组至少应该有367个人。如果小组中两个 人同一天过生日的概率为50%,那么这 个小组组要____位成员。

❖ 毕业后的起薪超过每年15000美元 ❖ A 更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60%以上; ❖ B 更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40%; ❖ C 更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20%; ❖ D 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与不出现的概率是相
等的
❖ E 更可能不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20%; ❖ F 更可能不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40%; ❖ G 更可能不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60%以上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经济学领域中,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经济学的研究中,试图解释人们在经济决策中那些看似“非理性”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行为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让我们通过一些实验例题来深入探讨,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验例题(一)禀赋效应实验实验设计: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

A 组的参与者每人得到一个咖啡杯,而 B 组的参与者没有。

然后,研究者询问 A 组的参与者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他们手中的咖啡杯,同时询问 B 组的参与者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同样的咖啡杯。

实验结果:A 组的参与者给出的出售价格往往显著高于 B 组的参与者给出的购买价格。

知识点:这一实验结果体现了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拥有某个物品后,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估往往会高于未拥有时。

在这个例子中,拥有咖啡杯的 A 组参与者由于对杯子产生了“拥有感”,从而高估了其价值。

(二)损失厌恶实验实验设计:参与者面临两个选择。

选择 A 是确定获得 50 元;选择B 是有 50%的机会获得 100 元,5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大部分参与者选择了 A,即确定获得 50 元。

然后,再给出另外两个选择。

选择 C 是确定损失 50 元;选择 D 是有 50%的机会损失 100 元,50%的机会没有损失。

实验结果:大部分参与者选择了 D,即宁愿冒险也不愿意接受确定的损失。

知识点:这一实验揭示了损失厌恶的心理。

人们对损失的感受往往比获得更强烈。

在面对获得时,人们更倾向于规避风险,选择确定的收益;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们更愿意冒险,试图避免确定的损失。

(三)锚定效应实验实验设计:研究者让参与者估计一个未知的数值,比如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

在给出问题之前,先向参与者展示一个随机的、但明显过高或过低的数字(称为“锚”)。

实验结果:参与者的估计值往往会受到所给定的“锚”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行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行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行为经济学英文名称:Behavioral 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经济、管理类全日制本科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博弈论等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行为经济学是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人们的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经济学传统的“理性人”假设。

课程主要讲授参照系理论、偏好理论、效用理论、公平和互惠、时间贴现和跨期选择等。

英文简介:Behavioral economics is a discipline that combines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to study how people's behavior systematically diverges from the traditional "rational man" assumption of economics. The course mainly teaches reference theory, preference theory, utility theory, fairness and reciprocity, time discounting and inter-temporal selec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行为经济学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工具。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了解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理论前沿和现实热点问题。

思政教育目标立足于“志存高远,学以报国”的创新人才培养。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跨期选择PPT课件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跨期选择PPT课件
图10.5:
借款者在 利率增加 后如果继 续选择作 为借款者, 则他的状 况会变差。
4/16/2020
.
10
比较静态分析
如果消费者最初为放款者,利率增加时,他会继续放款。 如果消费者最初为借款者,利率降低时,他会择继续借 款。另一方面,如果某消费者最初为放款者,利率降低 时,他可能决定转变为借款者;类似地,利率增加可能 诱使借款者变为放款者。但后面这两种情形无法使用显 示偏好理论进行分析。
2.我们在前面章节对于一般选择问题推导出的 比较静态结果,同样适用于跨期消费问题。
3.实际利率衡量你现在放弃一些消费可以换得 将来消费的数量。
4.若消费者能以既定利率自由借和贷,则他总 是更喜欢现值更高的那个禀赋。
4/16/2020
.
23
谢谢观看!
如果消费者最初为借款者,利率增加时,他决定继续作 为借款者,他的选择点必然位于原预算集内,而这样的 选择点都是曾经被他放弃过的,这意味着他的状况必定 变差。
4/16/2020
.
11
10.4 斯勒茨基方程与跨期选择
4/16/2020
.
12
斯勒茨基方程
如果消费者为借款者,则该项为负,从而总效应的符号 必定为负。当利率增加时,替代效应会使消费者减少时 期1 的消费。若该消费者为借款者,利率增加后意味着 他在时期2偿还的利息增加。这种效应促使他减少借入 的钱数,因此他在时期1 的消费量会减少。
.
4
预算约束的终值与现值形式
终值形式 现值形式
4/16/2020
.
5
现值和终值
两个时期资金 禀赋的现值, 是恰好能和资 金禀赋产生同 一预算集的时 期1的资金数。 这恰好是预算 线的横截距, 它表示时期1的 最大可能消费 量。

行为经济学时间贴现和跨期

行为经济学时间贴现和跨期

行为经济学时间贴现和跨期行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经济决策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偏差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其研究领域之一是时间贴现和跨期决策。

时间贴现是指个体更倾向于享受当前好处而放弃未来好处的行为倾向。

传统经济学认为个体会理性地选择未来的长远利益,但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人们往往更加偏好即时满足而忽视未来。

一个经典的实验是饼干实验,研究人员给予孩子们两块饼干,告诉他们如果在5分钟内不吃掉第一块饼干,就可以获得两块饼干。

结果显示大部分孩子都选择立即享受第一块饼干,而放弃了更多的饼干。

在经济决策中,时间贴现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

人们容易受到眼前利益的吸引,而对未来可能带来的利益产生较弱的动机。

这种行为特征在理财、消费决策等领域都有明显体现。

比如,很多人会选择即时购买消费品,而忽视储蓄和投资对未来财富增长的重要性。

另外,跨期决策也是行为经济学关注的问题。

跨期决策是指在不同时间点做出的选择与决策,涉及到利益的跨越。

研究表明,人们在进行跨期决策时,往往更倾向于做出短视的决策,而忽略了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有研究发现,人们在面对医疗健康的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即时的快速解决方案,而不愿意承担长期的艰苦努力,如加强锻炼和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时间贴现和跨期决策可以解释为何人们对保险、养老金计划等长期收益的选择较为迟缓。

此外,这些心理偏差也对政策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和企业需要考虑时间贴现和跨期决策的特点,制定适当的激励措施,以促使人们做出长远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总之,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时间贴现和跨期决策在人类经济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即时满足,而忽视未来可能带来的好处。

对于个人而言,了解自身的行为偏差,并学会灵活应对,可以在经济决策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特征,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人们做出长远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时间贴现和跨期决策是行为经济学中的重要主题,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经济决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汪丁丁《行为经济学讲义》笔记

汪丁丁《行为经济学讲义》笔记

《行为经济学讲义》笔记(1)一、导论:1、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经济学+心理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并且变化很快。

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合作可以可能。

社会学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何以合作。

2、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多因多果,不是单因单果。

人的个体行为和社会群体行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公共社会现象是从个体行为相互作用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秩序。

3、物体运动是质点的几何运动。

行为是生命的行为,只有生命才具有行为。

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

4、选择:将各种可能的手段与方案作为一个集合,将可选方案对应的各种目标作为另一个集合。

在这两个集合之间,有一个映射,称为“选择”。

选择通常不是两难的。

5、判断:两难情境内作出选择。

在西蒙模型中,分为两种情况:(1)是在同一个类型中的选择,因为容易对比优劣,容易选择。

(2)是在不同的类型中的选择,因为不容易对比,所以通常难选。

比如:我是去旅游,还是换一份工作。

判断的目的:是追求价值。

企业家的职能,不是管理,而是判断,是在不知道如何选择时作出的决断。

6、文学的特征:刻画了不可重复的人类经验,不可验证。

7、经济学千招万式化为一式,就是:在约束条件下作出最优选择。

约束条件比如:道德、法律、诚信、幸福感。

将成本与收益实现均衡、道德与幸福实现均衡。

道德是一种成本,幸福是一种收益。

违反道德影响内心幸福感。

幸福感由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情感组成。

道德、信仰,要么全有,要么全有。

不会有49%的信仰,51%的信仰。

8、关于“偏好”,怀特海有个三段论——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在任何表达之前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

表达是指:在自我意识中进行体现,感受到外界事物的重要性。

我意识你的存在,我感受到你的重要性,我进行了理解。

9、价值:就是感受到的重要性。

故,每个人赋予同一事物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10、成本:就是在可选方案中被放弃的那些方案手段以及对应出现的目标与价值。

11、自我意识:外部的重要性在脑海中的表达与反应。

北大 行为经济学讲义 第六章 跨期

北大 行为经济学讲义 第六章 跨期
D (k )
n0 = 其中 n 代表在时期n上的贴现率, 也就是说,贴现率将随着时期 n 的变 化而发生变化。但是,在 DU 模型中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所有的n, = ,这意味着 DU 模型中包含着一 个重要假定——时间贴现率在每一 期均相同。

k 1
(
1 ) 1 n
n
时间贴现率恒定的假设意味着决策者的跨期偏 好是时间一致(Time-consistent)的,也就是说 后期的偏好将可以“证实”( Confirm )前期的 偏好。更正规的,我们可以这样写成: 我们说跨期偏好是时间一致的,如果决策者面 , ) ,c 临两个消费束 (ct ,..., cT ) 和 (c ,且有 U ( c , , c ) U ( c , , c ) ct ct ,当且仅当 ( c , c , c ) U ( c , c , c ) 时,有 U 决策者需要做的就是估计出未来每一期的效用 流,然后通过一个统一的折现率 折算成现值 ,静态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就转化为动态的效用现 值最大化问题。
6、即时效用 u ( c t k ) 不随时间变化 在DU模型中,经常假定即时基数效用不随时 间而变化,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任何时期中 由任何活动所产生的状况都是一样的。很多 的经济学家都对这一点提出过质疑,因为很 容易看到人的偏好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 DU模型中作此假定纯粹只是为了方便而已。
t T
t 1 t 1
T
t 1 t 1
t 1
t
t t 1
t
T
t t 1 ,
T
2、正的时间偏好和递减的边际效用 在DU模型中,即时效用函数 u ( c t ) 是凹函 数,也就是说,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意 味着人们将更愿意把消费分散到各个时期 ,而不是集中于同一个时期。 同时,在 DU模型中,贴现率 是正的, 这就说明了时间偏好是正的。与边际效用 递减相反,正的时间偏好促使人们更多的 在当期消费。

行为经济学ppt(第6章)[58页]

行为经济学ppt(第6章)[58页]

➢ 跨期总效用的计算
• 设想如下一种对未来三年的消费计划:(20, 20, 20),其中, 每个数字代表每年花费了几千元。我们还可做一个简化假 定,即这些连续的等量花费能够带来等量的效用。
• 我们进一步假设,上述消费计划的效用为(20, 20, 20)。此 外,我们还假设这是一个离散的时间模型。
• 如果消费者的年度时间偏好率为10%,那么我们就可用如 下方式计算各期消费的当前效用:
• 另一方面,贴现效用模型假设时间偏好率为正,因此每一 期的贴现因子δ≤1,这意味着未来的1单位效用不如当前的 1单位效用,这反映了人类的一条基本心理:人们总是对 未来事件的关心程度较低,只要不是发生在眼前,就不会 被赋予过高的关注 。因此,正的时间偏好率促使人们倾向 于在眼前就消费掉资源。
• 总之,边际效用递减与时间偏好率为正在两个相反的方向 上影响着人们的跨期行为。
• 然而,大量经验事实表明,个体在动态下经常会出现偏 好的不一致情形,即在不同的时点上,偏好序可能发生 反转。因此,许多行为经济学家试图修正上述两条基本 假定。其中:对第一条基本假定的修正形成了双曲线贴 现模型和准双曲线贴现模型;而对第二条基本假定的修 正涉及瞬时效用函数的各种拓展形式。
目录
• 6. 1 标准经济学模型 • 6. 2 行为经济学的修正I:双曲线贴现模型 • 6. 3 行为经济学的修正II:准双曲线贴现模型 • 6. 4 行为经济学的修正III:瞬时效用函数的拓展 • 6. 5 案例分析 • 进一步阅读
• 举例而言,假设时间偏好率为0.1,那么对于一名处于时 期0的人来说,当前的1单位效用推迟到时期1将变为 1/1.1=0.91,减少的比例为9%;
• 而1单位效用在时期t 的值为1/1.1t,推迟到时期t+1则变为 1/1.1t+1,减少的比例也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更一般的,对于连续时期,跨期贴现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为简单起见,本文只考虑离散时期的跨期贴现效用函数。
( 1 ) U ( c ) e u ( c ) [ t , T ] t T
1
下面我们来看DU模型的特点。
1、贴现率时间上恒定 我们知道,任何的贴现函数都可以 一般都表示成这种形式:
t T
t 1 t 1
T
t 1 t 1
t 1
t
t t 1
t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 t 1 ,
T
2、正的时间偏好和递减的边际效用 在DU模型中,即时效用函数 u ( c t ) 是凹函 数,也就是说,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意 味着人们将更愿意把消费分散到各个时期 ,而不是集中于同一个时期。 同时,在 DU模型中,贴现率 是正的, 这就说明了时间偏好是正的。与边际效用 递减相反,正的时间偏好促使人们更多的 在当期消费。
3、跨期决策时决策者会将新的备择计划和现有的 计划结合起来考虑 DU模型的一个中心假设就是人们在跨期决策时会 将现有的计划与新的备择计划结合起来考虑。比 如说,一个人他现有的消费计划为 (ct ,..., cT ) ,他面临一个跨期决策X,我们可以将此跨期决策 同放弃现有的50000美元以获得5年后的10000美元 的跨期决策类似的理解。我们说决策者在跨期决 策时会将新的备择计划与现有的计划结合起来考 虑,也就是说,人们不会孤立的考虑跨期选择X, 而会根据X对将来的各个时期的总消费的影响来作 出决策。所以,在评价跨期选择X时,决策者会考 t c ,c t, T) ) ( c ,c 虑决策后新的消费路径 ( ,只有当 U t, T t U c , c ) 时,决策者才会接受跨期选 t, T 〉 ( 择。
D (k )
n0 = 其中 n 代表在时期n上的贴现率, 也就是说,贴现率将随着时期 n 的变 化而发生变化。但是,在 DU 模型中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所有的n, = ,这意味着 DU 模型中包含着一 个重要假定——时间贴现率在每一 期均相同。

k 1
(
1 ) 1 n
n
时间贴现率恒定的假设意味着决策者的跨期偏 好是时间一致(Time-consistent)的,也就是说 后期的偏好将可以“证实”( Confirm )前期的 偏好。更正规的,我们可以这样写成: 我们说跨期偏好是时间一致的,如果决策者面 , ) ,c 临两个消费束 (ct ,..., cT ) 和 (c ,且有 U ( c , , c ) U ( c , , c ) ct ct ,当且仅当 ( c , c , c ) U ( c , c , c ) 时,有 U 决策者需要做的就是估计出未来每一期的效用 流,然后通过一个统一的折现率 折算成现值 ,静态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就转化为动态的效用现 值最大化问题。






—DU


跨期选择指的是在不同时间段上进行成本收益的 权衡. 经济学界关于跨期选择及时间贴现的理论已经有 了很大的发展,古典西方经济学里面被最广泛接 受的是萨缪尔逊(Paul Samuelson,1937)在文章 “A Noteon Measurement of Utility”中提出来的贴 现效用模型(The Discounted Utility Model,本文简 记为DU模型)。
T
t
>
1 1 max ( ) u ( c ) ( c , c ) B ( E ) t, T 0 11
T
4、各期效用独立
DU模型还假定一序列结果的总效用等于各期效用的求和。也 就是说,各期的效用都是相互独立的。
5、各期消费独立
DU模型的一个外在假定为决策者在t+k期的状况独立于他在 其它期的消费状况。
萨缪尔逊希望通过其DU模型给出跨期选择的一般模型, 下面我们来看DU模型具体形式是怎样的。
(ct ,..., cT ) 的跨期偏好,在 设出决策者对于消费束 效用的完备性、传递性及连续性的假定下,跨期效用函数 t ( c , c ) t, T 可以表示为 U 进一步的,对于离散时间 ,萨缪尔逊假定跨期效用函数满足如下形式[1]:
为什么我今生 要吃苦?因为 来世可以进入 天堂。这是大 多数的信仰宗 教的人的心态, 舍弃今生来换 取来生的幸福, 实际上,这就 是人们的跨期 选择。
无论吸烟者还是吸毒者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其 实都有戒的愿望,他们也能理性地认识到,如果上瘾, 长期的成本要比获得的收益大得多,可是实际上,理 性行为并不能准确描述个体在毒品和香烟消费上的决 策,人们在做事时往往都会倾向于拖延。
Uc ( t, . . . ,c ) D ( kuc ) ( t ) T k
t k 0 T t
1 k D(k ) { } 1
u ( c t k ) 代表决策者在t+k期的基数即时效用 在上述方程中, D (k ) , 用来表示决策者的贴现函数,即对各时期的即时效用所 加的权数。 代表决策者的纯时间偏好率,即贴现率。
《行为经济学》第六讲
时间贴现和跨期(1)
博士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董志勇
如果要你考虑今天和明天消费一个苹果,你会 偏好今天的一个苹果还是明天的呢?显然大部 分人明显希望今天消费,而如果再要你考虑 100天后和101天后消费一个苹果,也许答案就 没有这么明显了,这其实就说明了人们在今天 对明天的关心程度和100天对101天的关心程度 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时间的贴现是会变化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假设决策者的原始拥有为 E 0 E ,接受跨期决策X将会增加其拥有,变为 0 X ,定义 B(E) 为决策者在拥有水平为 E 时的预算 集,根据 DU 模型,决策者将会接受跨期选择 X ,如果满足:
1 max ( ) u ( c ) ( c c ) B ( E X ) t , ,T 0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