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下第六单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新人教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学问目标】1.驾驭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实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实力。
2.观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相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主动作用和在今日的借鉴意义。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人贵在自知。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他是一位美男子。
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
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日,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来找寻答案。
(引导学生巩固《战国策》相关学问)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探讨解决。
老师巡察,答疑解惑。
老师检查学生自读状况。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1.研习第一自然段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
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镜”,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
这是引起他思索的缘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索得出的结论。
至此他豁然顿悟,相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
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第六单元20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的技巧。
3.感受先贤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初步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略思想就受到过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去看看历史上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文本进行勾连,让学生快速并且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学习。
二、了解作品和写作背景【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作品和写作背景,学生了解了本文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
1.了解作品。
课件出示:《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实。
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写作背景:春秋时期,周室不振,内有诸侯争霸,外有蛮夷交侵,战乱迭起,生灵涂炭。
据统计,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两百多年间,爆发的大小战争居然达四百多次,也即平均每年发生两场战役,其次数之频、规模之大、延续之久在中外历史上都少见。
其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历来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长勺之战发生于鲁庄公十年春天。
当时,齐为大国,鲁为小国,鲁国一向受齐侵侮。
齐襄公时,政令无常,其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 ǔ)国和鲁国避难。
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是为齐桓公。
部编本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过程:《南安军》一、导入新课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抚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汇;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
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笺》2、写作背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语文九下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九下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古诗词《静夜思》的意境与语言特色。
人教版语文九下6单元复习教案

(4)宛在水中央 宛:仿佛、好像。
(5)道阻且长 阻:艰险。
(6)白露未已 已:止,这里是“干,变干”。
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好姑娘美丽又善良,我从早到晚追求着她。
(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
《曹刿论战》
一、课文内容
1、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为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
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2、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 取信于民 ,运用正确
私:偏爱。
(5)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
(6)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议论”。
(7)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偶然。
(8)皆朝于齐
朝:朝见。
3、一词多义:
①孰:谁,我孰与徐公美;仔细,孰视之。
②美:以…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朝:早晨,朝服衣冠,窥镜;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6、词语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7、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三、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省略句:荷担者三夫。(译:三个(能)挑担的人。)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意味。) 译:你太不聪明了。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 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交换季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 (5)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简爱》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简爱》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孤儿,她在艰难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
小说通过描述简爱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她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本节课将通过阅读《简爱》的部分章节,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九年级下学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但同时,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差异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简爱》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把握主人公简爱的性格特点,分析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简爱》的作品背景及特点。
2.分析简爱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观。
3.深入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简爱》的作品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特点。
2.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重点章节,分析简爱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观。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简爱》原著、相关论文和教学参考书。
2.教学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学习资料:学生分组讨论的相关案例、问题及思考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简爱》的封面、插图和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及作者。
简要介绍《简爱》的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简爱》的开头部分,感受作品的氛围。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简爱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初步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名著导读《简 爱》外国小说的阅读教案 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名著导读《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1。
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和小说主旨。
3.掌握阅读外国小说的方法.1课时一、导入新课《简·爱》是一部有一定影响力的书,百余年来,简·爱的形象广为人知,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简·爱》。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简·爱》的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内容.1。
了解作者.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师补充。
(1)作者介绍夏洛蒂·勃朗特,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一个乡村家庭。
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
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回到家乡。
十五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
后来她曾做家庭教师,最终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
另有作品《谢利》《维莱特》和《教师》.(2)写作背景作者创作《简·爱》时,英国已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但英国妇女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女子的生存目标就是要嫁入豪门,即便不能生在富贵人家,也要努力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女性职业的唯一选择是当个好妻子、好母亲。
以作家为职业的女性会被认为是违背了正当女性气质,会受到男性的激烈攻击,从勃朗特三姐妹的作品当初都假托男性的笔名一事,可以想见当时的女性作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而《简·爱》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三、阅读活动指导【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养成分步骤读完一本书的习惯。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蒹葭》教学设计[课文品读]品《蒹葭》的美这是一首抒情诗。
选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
“秦风”就是古秦国的诗。
原址在犬戎(今某某兴平东南),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某某中部和某某东南部。
《汉书·地理志》说:“某某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崇尚)气力,以射猎为先。
”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而此诗是其中少有的一首抒情诗。
风格委婉动人。
《蒹葭》的美,美在情深。
这首诗可以看成怀念情人的恋歌,也可以看成是对贤者的探访,但无论是哪一种主题,其情之深足以动人。
作者所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
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放弃,在“溯游从之”的回环往复中彰显的是对永恒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对生命价值的追求,锲而不舍,历久弥坚!尽管千年已过,可这份真情依然是那样生动,那样明媚,那样真切感人。
《蒹葭》的美,美在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契合而长生的艺术境界。
本诗所营造的是一种凄清优美的意境。
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郁郁青青;洁白的露水凝结成霜,清澈澄明的秋水啊,是那剪不断的脉脉深情……倒映着所思之人那美丽的身影。
主人公的一往情深在那清幽,唯美,而又水汽淋淋的境界中更显得浓烈。
《蒹葭》的美,美在含蓄。
古典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含蓄,这是我们东方文明的根与灵魂。
在此诗中我觉得最为突出。
此诗可为情深,可全是涉情者却很少,为其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从主人公锲而不舍的动作中可见一斑。
而所思之人必定是高洁之士,可诗人却不着一字来写,但从环境之清幽,秋水之澄明中,把主人公的形象烘托的淋漓尽致,每个读者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伊人,且形象可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有散文四篇和诗词曲五首。
其中散文包括两篇先秦散文、一篇西汉散文和一篇三国时期的散文,前三篇都是史传散文,第四篇是表文。
五首诗词曲都是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名篇。
本单元课文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战前的一番评论,以及战时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击退强大齐军的史实。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
《陈涉世家》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面部分,主要叙述了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迅猛发展的形势。
《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之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这篇表文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
《诗词曲五首》或写征战残酷,或写王朝兴衰,或抒爱国热情,或怀古伤今,读来动人心弦。
学习本单元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须强调一些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义,疏通句意、文意;二是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诗文的意境;三是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妙处。
本单元写作“有创意地表达”意在锻炼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创新意识。
名著导读意在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外国小说《简·爱》,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念。
20.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
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领会文中设喻说理的方法。
4.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文中设喻说理的方法。
2.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有利于行,但这种忠言人们很不喜欢啊!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X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楚元王X交四世孙,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2.知识《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X 向整理而成,全书分为12策,共33卷,497篇。
《战国策》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谈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对研究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描写的人物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昳.丽(yì) 朝.服衣冠.(zhāo guān) 窥.镜(kuī) 间.进(jiàn) 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2)通假字①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②孰(shú)视之(“孰”同“熟”,仔细) (3)古今异义词讽⎩⎪⎨⎪⎧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 劝。
(精品教案)《出师表》讲课稿(精选5篇)

(精品教案)《出师表》讲课稿(精选5篇)为大伙儿整理的《出师表》讲课稿(精选5篇),欢迎大伙儿分享。
今天我讲课的课题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4课《出师表》,该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的传统名篇,学习这些文章别但能够增长历史知识,还能够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干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心。
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别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明白文意的基础上,体味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
鉴于教材内容,我将利用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下面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能力目标:反复诵读,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办法。
德育目标:深切感觉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实用人才。
[讲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办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依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怎么正确明白诸葛亮的“忠”?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学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明白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地。
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非常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朗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办法。
惟独经过反复诵读,才干领略文章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9年级语文 部编版下册 教案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 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4.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目标1.提升朗读能力,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昂扬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昂扬乐观的精神。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歌咏白雪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之四)》二、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
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三、背景介绍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素宗至德二年春夏之交东归。
这是他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而写下此诗。
四、朗读课文,理解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五、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狐裘.(qiú)衾.(qīn)都.护(dū)着.(zhuó)瀚.海(hàn)掣.(chè)六、精读课文,把握文章1.开头两句描写了边塞怎样的气候特征?明确:描写了边塞风狂雪早的气候特征,“卷”“折”形容风势之猛,“即”,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
部编人教版九下初中语文《第六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诗词曲五首》5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中,《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和《朝天子·咏喇叭》这四首古诗词都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与忧国忧民的情思。(朗读)
课时安排
《曹刿论战》2课时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邹忌讽齐王纳谏》2课时
2020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情导入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今天的语文之旅。
我们知道,古代大臣对君主的“谏”,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伴君如伴虎,“谏”得好,龙颜大悦,采而纳之;“谏”得不好,圣心震怒,罪加几等。
由此可见,“谏”是很讲究一点艺术性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
(板书课题)二、预习共享整体感知1.初读文本,正音断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批注。
屏幕显示以下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来。
昳丽(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窥镜(kuī) 间进(jiàn) 期年(jī)朝于齐(cháo)指出停顿:今齐地方千里2.解题通过预习,你知道题目包含那些信息吗?(明确:“讽”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式委婉的规劝。
“纳”是接受、采纳。
“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兼语句,包含两层意思: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3.感知主要内容明确:本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三、细读文本深入探究1.“思”之除蔽。
(1)你觉得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个词概括)明确:邹忌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2)文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这个人物的特点?明确:(3)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
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①“思之”的“之”指代什么?(“之”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六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54张PPT)

战国 时人。 列子,名 御寇 ,
正音 正确朗读
结合注释 口头翻译
注释
方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七尺或八尺
黄河
山之南 水之北
译文1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 百里,高有几万丈。原来在冀州的 南面,河阳的北面。
苦于
阻塞
注释 将近
绕远
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 同“直” 阴,可乎?”杂然相许。
注释
背
停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 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同“措” 放置 高地 阻隔
Hale Waihona Puke 译文4山神听到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会不停 地挖下去,就向天帝禀报这件事。天帝 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 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这两座山,一座放 到朔方的东面,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就没 有山岭阻隔了。
再读课文 深入理解
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表示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 家拥护的句子是:
•杂然相许。
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 远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 1. 山之高:高万仞; 2. 山之大:方七百里; 3. 人之老:年且九十;
• 教学重点
•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 • 教学难点
初中语文九下六单元《名著导读:_简·爱_ 外国小说的阅读》教案

二、教材分析
《简·爱》这部外国小说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这个学段来阅读,学生通过阅读《简·爱》来掌握阅读外国小说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
三、学情分析
处于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但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把握。
里德舅妈家盖茨海德府苦难的童年里德舅妈家盖茨海德府苦难的童年里德舅妈家盖茨海德府苦难的童年洛伍德慈善学校艰难的成长洛伍德慈善学校艰难的成长洛伍德慈善学校艰难的成长桑菲尔德庄园与罗切斯特相识相爱桑菲尔德庄园与罗切斯特相识相爱桑菲尔德庄园与罗切斯特相识相爱沼泽山庄拒绝圣约翰的求婚沼泽山庄拒绝圣约翰的求婚沼泽山庄拒绝圣约翰的求婚芬丁庄园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芬丁庄园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芬丁庄园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现代女性美的象征现代女性美的象征现代女性美的象征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反抗精神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反抗精神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反抗精神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人格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人格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人格外表冷漠性格忧郁喜怒无常心地善良有责任心敢于追求外表冷漠性格忧郁喜怒无常心地善良有责任心敢于追求外表冷漠性格忧郁喜怒无常心地善良有责任心敢于追求小说通过塑造简爱这一形象颠覆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女性婚姻以追求财富地位为目小说通过塑造简爱这一形象颠覆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女性婚姻以追求财富地位为目小说通过塑造简爱这一形象颠覆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女性婚姻以追求财富地位为目的的价值观念告诉人们女性真正的幸福源于有尊严的爱
③桑菲尔德庄园——与罗切斯特相识、相爱
④沼泽山庄——拒绝圣约翰的求婚
⑤芬丁庄园——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户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使用人课题曹刿论战课型新授周次备课组成员主备审核教科室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法自读、讨论、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1、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
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刿(guì) 间(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2、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注意重点的字词,如:(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
“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6)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
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思考:(1)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选在“彼竭我盈”之时。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六、师生小结:学生谈学习得失,然后师生结合板书小结。
七、布置作业:1、掌握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背诵一、二段。
2、自读第三段。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四户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使用人课题曹刿论战课型新授周次备课组成员主备审核教科室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法自读、讨论、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三、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
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2、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
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四、合作探究:1、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五、课堂小结: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1、理解、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四户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使用人课题愚公移山课型新授周次备课组成员主备审核教科室教学目标1. 顺畅翻译课文2.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重难点顺畅翻译课文教法自读、讨论、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这首歌的创作蓝本就是出自《列子·汤问》的《愚公移山》。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
2、简介《列子》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三、翻译课文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
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老师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投诸渤海之尾毕力平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以残年余力山不加增汉之阴四、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1、通假字《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1、給下列字注音。
仞()龀()箕畚()匮()厝()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回来。
②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③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④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⑤河曲智叟无以应“亡”通“无”,没有。
3、辨析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差异。
方:(1)方七百里()(2)方其远处海门()且:(1)年且九十()(2)且焉置土石()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曾:(1)曾不弱孀妻弱子()(2)曾益其所不能()4、翻译句子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弱孀妻弱子5、这篇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
说明了智叟不,愚公不。
六、师生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然后教师结合板书进行总结。
七、布置作业:《补充习题》p89-90【积累与运用】T1--3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四户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使用人四户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使用人四户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使用人四户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使用人手法叫什么?《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譬喻。
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