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0秋水教案语文版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2doc
《秋水》教学简案教学目标:了解在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性教学手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研讨课文:(一)、作者介绍: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老庄”。
庄子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2、庄子其书:《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为其门人或后学所著。
《庄子》善用寓言、比喻说理,行文汪洋恣肆,意境开阔,想象神奇,构思独特,文采斐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3、庄子思想: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秋水》是一组内容驳杂、气势磅礴而富有文采的哲理散文,共七篇,课文所选为第一篇的第一段。
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朗读课文:正音:泾jìng涘sì渚zhǔ殆dài(三)、课文分析:第一句:时,按时令,按季节(名→动)。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明白得和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在明白得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明白得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知识有限,假设自豪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如此评判一位古人:〝其文那么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学生回答〕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二、简介«庄子»并解题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进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不,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如此评判他的文章:〝其文那么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定的无穷相对性〞的咨询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差不多有了新的明白得。
三、课文分析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举荐展现1-2名学生的卡片。
九年级语文版《秋水》教案范文
九年级语文版《秋水》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秋水》的主题和寓意。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秋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探讨课文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秋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深入探讨课文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提问和回答问题。
探究法: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2 教学手段课本:提供课文《秋水》及相关注释。
投影仪: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文章。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课文《秋水》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分析与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总结与反思:总结课文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阅读理解:15分钟分析与讨论:20分钟总结与反思: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写作能力:通过课后作文,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5.2 反馈与改进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课后作业:根据学生的作业和作文,给予评价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秋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秋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一、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二、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三、当堂背诵,领会主旨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由成语‘望洋兴叹’导入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一)查阅资料,走近庄子,了解《庄子》预设: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一同被世人称为“老庄”《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人所著。
(二)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排除阅读障碍泾()渚()殆()(三)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及意义1、泾流之大(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2、两渚崖之间(助词,的)3、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4、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语)5、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四)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1、顺流而东行(连词,表顺承)2、东面而视(连词,表顺承)3、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五)、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古今意义1、秋水时至(古义:洪水今义:水)2、百川灌河(古义:黄河今义:河流)3、不辩牛马(古义:同“辨”,辨别今义:争辩,辩论)4、于是焉(古义:在这今义:连词)5、尽在己(古义:全今义:完,尽头)6、至于北海(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7、不见水端(古义:尽头今义:端点)8、旋其面目(古义:面孔今义:相貌)9、大方之家(古义:大道,修养高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 10、子之难穷也(古义:尽,走到尽头今义:穷困) 11、百川灌河(古义:河流今义:山川) 12、仲尼之闻(古义:见闻,学识今义:嗅)(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活用类型1、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2、少仲尼之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与要求:1、明白得和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新闻记者和明白得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明白得〝泾流、望洋向假设、少、轻、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那么……〞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3、明白得河伯对海神的感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咨询答法3、探究拓展法教具预备:多媒体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的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久留着他的文化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不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怎么讲是什么人让鼎鼎大名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痴狂的地步呢?他,确实是庄子。
庄子的魅力跨过千年,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开一扇小小的窗来走近庄子。
二、介绍文章出处、作者1、文章出处:这篇文章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
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讲明个人的知识有限,通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假如自豪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2、作者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进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差不多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世间事物并无本质区不,不管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差不多上相对的。
庄子的思辩哲学聪慧常常令人向往。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样认为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
20.秋水《庄子》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重点、难点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
〈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三、诵读感知1.齐读课文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秋水时至东面而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始旋其面目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见笑于大方之家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五、延伸1.归纳成语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1一、引言《秋水》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千古绝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宝。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也在积极创新,这篇文章将针对《秋水》这一经典诗歌,设计一堂九年级语文课的教学方案。
通过本篇文章的阐述,让我们了解到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秋水》这一杰作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教师引导教学活动开始,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杜牧及其史诗创作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杜牧人生经历和《秋水》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介绍杜牧及其创作背景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初步阅读《秋水》。
在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相关的图片和文化载体,让学生更加贴近文化内涵,深刻体验秋水的魅力。
三、学生阅读学生在了解了背景信息后,可以学生由自己独自阅读选定的《秋水》。
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几遍,感受和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感受。
让学生漫步在诗篇中,把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酝酿进去。
在学生独立阅读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集体深度探构《秋水》。
这一阶段教师不再为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语言艺术等处,让他们对《秋水》的理解更加广泛和深入。
四、启发式教学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发掘诗歌的美妙之处。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几个方面来把握:1.开头的穿越秦岭在诗歌的开头,作者通过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传达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慨和情绪,引出了诗歌下文的主旨。
2.中间的淡淡的哀怨在诗歌的中间,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形容词和动词,刻画了秋水之美妙与虚无的矛盾,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3.结尾的寄情天涯在诗歌的结尾,作者通过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自己所蕴含的人文情感和真善美理念,诗歌透出了深邃的人文关怀,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内涵。
五、学生展示在学生深入领会了《秋水》的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展示。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水》教案 语文版
《秋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及其思想;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正确认识自己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理解文章的寓意教学难点庄子的哲学思想:相对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动画《东施效颦》,此成语故事出自先秦诸子散文《庄子》,有人评价说,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哲学家,也有人评价说,庄子是先秦哲学家中的哲学家,那么,庄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让学生说自己了解的庄子二、屏幕展示庄子后教师补充:庄子的思想博大玄妙,两千多年来对庄子的评价存在分歧,我们高中阶段可通过有限的几篇文章管中窥豹,让我们走进《秋水》,对庄子作一次零距离的接触吧三、诵读课文1、用两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至少读课文两遍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工具书2、抽读课文,订正字音,结合注释订正补充节奏要求3、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读大些,读整齐些四、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请大家拿起笔,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有不太清楚的在书上做个标记可思考课后练习1、哪些句子不能理解?先抽学生说,如果学生不说,那就看屏幕,翻译部分句子2、哪位同学概括一下文章内容,可结合课后练习一的提示来归纳3、讨论寓意教师小结然后教师谈自己的看法:河伯最初之所以自满,是因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壮阔,就认为自己最大最最美,他此时的认识是孤立的,片面的,当他看到北海若后,才知道原来北海比自己更大更美,而北海没有自满,他开始自责,相对而言,北海的认识是全面的、智慧的这就说明人的一个认识问题让我们学会认识自己吧!五、认识自己:屏幕显示,学生讨论小结: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否则就会像东施那样不但学得不像,反而令人可笑这些认识是否就是全面的、固定不变的呢?其实也是相对的,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优点和缺点又会有变化这就是庄子的相对论思想六、拓展阅读:《秋水》的后半部分七、小结:课文只是《庄子·秋水》的开头,《秋水》篇集中表现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简单一点说,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相对于黄河很大,而“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就像蚁穴大泽之中庄子认为“知量无穷”,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人在天地间很渺小,所以人要顺应自然《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八、探究:秋水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当然应该由你们自己来读,下面再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课文做一些探究:选准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进行赏析或评价,可以是词句,也可以是内容,还可以是表现手法学生说九、教师总结: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有人说,庄子主张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十、布置作业: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有人说,庄子主张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水》水篇 教学创意 语文版
《秋水》教学创意
《秋水》虽然短小却韵味无穷,可以尝试让学生多视角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我在教授这一课时教学思路分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激趣,蓄势
引用《忙里偷闲读庄子》对庄子的评价开一扇小小的窗试着走近庄子。
二:多层次诵读----读出效益
多种方式的参与,使诵读有层次性,效益性。
三:尝试理解---给画配文
选出与课文对应的画面,隐去原来的说明文字,要求“给画配文”并整理文学知识点。
四:多视角解读----启迪心智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读了此文你想对河伯,海神说些什么?让学生读出感悟,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五:拓展----延伸一个点,打开一扇窗
补充阅读《庄子钓于濮水》和《惠子相梁》两则故事,交流阅读。
了解庄子的精神和思想,
来烘烤现代人的潮湿心灵。
庄子的魅力穿越千年,是一堂课所无法穷尽的,仅此发表自己的浅见,以供讨论。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0《秋水》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 秋水【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重点)2.了解庄周哲学思想,学习设喻说理、对比手法的运用。
(重点)3.学习正确认识事物的复杂性,明白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的道理。
(难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一: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是什么使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对庄子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近庄子。
新课导入二:(庄子寓言故事:庄周梦蝶)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教师结语:这些看似浅近甚至有点荒诞的故事却有着深刻思想,很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就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学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为我们留下的财富。
今天同样要来学一则庄子的寓言——《秋水》。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1)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某某某某)人。
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被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2)文体知识: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 20《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
秋水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2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 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后,有部分同学形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主动去阅读思考课文,语文能力有所增强,基本能够感知文章的内容,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对文章的写法特色有能有所发现。
但是对文章深层的意义难以领会,对课文的表达难有自己的看法。
这些是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的。
另外,这个班后进生面积很大,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根本不爱读书,也读不懂书,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语言的鼓动性。
3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提高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课文,对寓言故事寓意有独立的见解。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秋水由黄河涨洪水的图片讲洪水的凶猛,引出课文题目。
请学生介绍庄子,老师再梳理小结。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九年级语文上册 20 秋水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点拨: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学生集体诵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学生自己归纳
学生集体朗读,并思考
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理解寓意,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四、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秋水》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一、二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但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未能当堂背诵;另外教学过程中扩展不够。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秋水》教案 语文版
20《秋水》【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和古汉语知识。
2、通过诵读、比较、质疑、拓展,训练查阅资料、把握情绪、合作探究、质疑问难的能力。
3、初步感受庄子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学会积累、归纳文言词语和文言文特殊句式。
2、通过河伯认识前后变化的对比,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比较,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寓言寓意。
2、比较法。
通过河伯前后态度的对比,通过节选的文段和全文的比较来理解寓意,领悟庄子的思想。
3、质疑法。
联系庄子的思想和《秋水》全文对文章做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样孟子荀子生活的战国时代,还有一个人,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的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究竟是什么人让鼎鼎大名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痴狂的地步呢?他就是?(庄子)其魅力魅力跨越千年,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开一扇小小的窗来走近庄子。
2.谁来简单介绍庄子其人好不好?二、教学生读准《秋水》这篇课文节选了《秋水》的第一段。
(板书:秋水)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给加点的词注音并加以解释。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则殆矣(指名2位同学口头回答)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体现独自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理念)1、找出通假字,并理解2、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3、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和特殊用法,并理解。
4、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5、找出固定结构,并理解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7、找出文中的虚词,并解释小结:(1)通假字: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辨别。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初三上)7doc初中语文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初三上)7doc初中语文[设计思想]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确实是如何让河伯那个形象深入人心。
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本专题要紧是节选,因此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把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明白得和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能力目标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那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专门有限的,不能自豪自满。
[教学预备]多媒体[素材举荐]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学习过程]一、导入关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如此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久留着他的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不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怎么讲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板书:秋水庄子〕咨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进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不,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如此评判他的文章:〝其文那么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秋水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秋水:秋天的洪水。
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
灌,注入。
河,黄河。
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
辩,分辨,现在写作“辨”。
欣然:高兴的样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
己,自身。
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
面,面向,朝向。
视,看。
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
野语:俗语,俗话。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
方,道。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
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
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
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
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
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
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
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
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
1989年秋,中外学者云集于蒙城,举行了全国首届庄子学术研讨会。
关于《庄子》: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
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
对于个人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
《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
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3.背景链接
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
原文主要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的相对性的讨论,阐明事物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只有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万物才是齐一的,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只有认识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无论是事物自身,还是人的认识,都要因自然之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