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

《<孟子>二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和“大丈夫之道”,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过程与方法1.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2.感受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质疑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

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二则》,思考关于“生”与“义”的抉择,体会“大丈夫之道”的境界。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发展为“仁政”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论和活动,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和《中庸》定为“四书”。

2.背景链接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官位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都城的中心地带修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

23 《孟子》二则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同学做正确选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

目标1、2、3。

指导法、分析法、积累法、质疑法、鉴赏法。

投影仪、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孟子》一书中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比喻说理、辨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孟子〉二则》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

孟子还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生难字词(1)字音死亦我所恶.(wù) 不辟.(bì) 乡.(iàng) 妻妾.(qiè)一豆羹.(gēng) 弗.得则死(fú) 蹴.尔(cù) 不屑.(iè)(2)词义【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所恶】讨厌的(事物)。

恶,憎恨,讨厌。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指代上文反问的结果。

【如使】如果,假使。

下文“使”同义。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本心】天性,天良。

【正位】中正之位。

【淫】使昏乱。

【得志】实现其志愿。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先听录音正音、划节奏;接着默读理解文意;再大声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论证过程。

(1)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生与义──舍生而取义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假设逻辑推理)所恶有甚于死则不辟患(正面论述)(2)“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

23 《孟子》二则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同学做正确选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

目标1、2、3。

指导法、分析法、积累法、质疑法、鉴赏法。

投影仪、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孟子》一书中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比喻说理、辨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孟子〉二则》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

孟子还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生难字词(1)字音死亦我所恶.(wù) 不辟.(bì) 乡.(iàng) 妻妾.(qiè)一豆羹.(gēng) 弗.得则死(fú) 蹴.尔(cù) 不屑.(iè)(2)词义【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所恶】讨厌的(事物)。

恶,憎恨,讨厌。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指代上文反问的结果。

【如使】如果,假使。

下文“使”同义。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本心】天性,天良。

【正位】中正之位。

【淫】使昏乱。

【得志】实现其志愿。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先听录音正音、划节奏;接着默读理解文意;再大声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论证过程。

(1)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生与义──舍生而取义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假设逻辑推理)所恶有甚于死则不辟患(正面论述)(2)“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材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材课件语文版

道义比生命更为珍贵
(设喻提出观点)
优选课件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
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
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
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
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优选课件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 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 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优选课件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谈这 也 主 时 古 在 谈些 不 义 隐 代 我 你地 例 的 藏 文 国 的方 外 糟 着 化 星 看找 , 粕 某 中 光 法出 请 , 些 , 灿 。来 你 本 封 会 烂 ,把文建不的
所识穷乏 者得我
优选课件
请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 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 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官回家,断然拒绝 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 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 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 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 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优选课件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
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 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优选课件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

2019年秋语文版初三语文上册新教案:23《孟子》二则

2019年秋语文版初三语文上册新教案:23《孟子》二则

2019年秋语文版初三语文上册新教案:23《孟子》二则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同学做正确选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

目标1、2、3。

指导法、分析法、积累法、质疑法、鉴赏法。

投影仪、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孟子»一书中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辨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孟子〉二那么»一文就较好地表达了这些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

孟子还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生难字词(1)字音死亦我所恶.(wù)不辟.(bì)乡.(xiàng)妻妾.(qiè)一豆羹.(gēng) 弗.得那么死(fú) 蹴.尔(cù) 不屑.(xiè)(2)词义【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所恶】讨厌的(事物)。

恶,憎恨,讨厌。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指代上文反问的结果。

【如使】如果,假使。

下文〝使〞同义。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本心】天性,天良。

【正位】中正之位。

【淫】使昏乱。

【得志】实现其志愿。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先听录音正音、划节奏;接着默读理解文意;再大声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论证过程。

(1)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生与义──舍生而取义所欲有甚于生那么不苟得生(假设逻辑推理)所恶有甚于死那么不辟患(正面论述)(2)〝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1)(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1)(2021年整理)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1)的全部内容。

23 《孟子》二则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同学做正确选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目标1、2、3。

指导法、分析法、积累法、质疑法、鉴赏法.投影仪、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孟子》一书中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辨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孟子〉二则》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孟子还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生难字词(1)字音死亦我所恶.(wù)不辟.(bì)乡.(xiàng)妻妾.(qiè)一豆羹.(gēng) 弗.得则死(fú)蹴.尔(cù)不屑.(xiè)(2)词义【苟得】苟且取得。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孟子》二章教案《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

”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二、资料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名言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正字正音。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精读课文,疏通理解:(一)第一段:1、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九年级语文教案

《孟子》九年级语文教案

《孟子》九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基本内容,感悟孟子关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想。

2.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会用《孟子》的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孟子》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孟子》中的难点字词和句式。

2.如何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论语》等儒家经典,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

二、课堂讲解1.讲解《孟子》的基本内容,包括《孟子》的七篇结构、各篇主题等。

2.选取《孟子》中的经典篇章,如《告子下·第六节》、《离娄上·第六节》等,进行讲解。

三、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孟子》中的思想展开讨论,如人性善恶、仁政、道德修养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熟读《孟子》中的经典篇章,理解其含义。

2.布置课后思考题,如:“你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何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孟子》的基本理解。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孟子》中的思想。

二、课堂讲解1.讲解《孟子》中的难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孟子》中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寓意。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孟子》中的某个思想展开小组讨论,如仁政、道德修养等。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后作业2.布置课后阅读任务,如阅读《孟子》的其他篇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孟子》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孟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课堂讲解1.讲解《孟子》中的道德修养方法,如慎独、克己复礼等。

2.分析《孟子》中的政治观点,如仁政、王道等。

2018秋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二则》教案

2018秋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二则》教案

23 《孟子》二则【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2.辨析本文的比喻、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何加:有什么益处。

得志:实现其志愿。

淫:使昏乱。

3.正确翻译下面重点语句。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明确: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明确:(然而如果)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明确: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4)此之谓失其本心。

明确: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明确:能实现其志愿,就与百姓一起前进;不能实现其志愿,就独自坚守自己的原则。

4.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翻译全文,注意语句的通顺和全文的论证思路的条理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孟子》精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孟子》精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孟子》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问题解决与思考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论证层次,把握文章主旨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你们还在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你们自己做出选择的话,你们仍然会选择上课吗?在人的一生中,我们要做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

当我们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考验。

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二、作家作品简介二、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三、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四、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孟子》九年级语文教案

《孟子》九年级语文教案

《孟子》九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主要内容,包括孟子思想的核心和经典名言。

2.学会阅读《孟子》中的文言文,并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感受。

3.掌握文言文的解释方法,同时学会运用此种方法来学习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孟子》的主要思想。

2.经典名言的运用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文言文的解释和理解。

2.如何将《孟子》的思想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第一节:预习
1.让学生自主预习全文,并在课前做好笔记和思考。

2.带领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的预习体会,相互学习和借鉴对方的看法。

第二节:导入与讲授
1.介绍《孟子》的背景和作者孟子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文化的基本概念。

2.通过阅读和讲授来进一步解析故事情节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深刻理解名言中的哲理。

第三节:互动与讨论
1.分组讨论,听取各小组对经典名言的理解和运用方式,并通过互动探究如何将其运用到现代生活中。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讨论总结出一些有用的结论与经验。

五、教学效果评价
1.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经典名言的运用方式,来评估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同时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学生的讨论和互动参与情况也会被评估,以此来评估其团队合作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参考资料
1.《孟子》原文阅读。

2.孟子散文选读。

3.《古文观止》相关文章。

4.各种相关书籍和参考资料。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2021年整理)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23 《孟子》二则【学习目标】1。

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2.辨析本文的比喻、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3。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

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何加:有什么益处。

得志:实现其志愿.淫:使昏乱。

3。

正确翻译下面重点语句。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明确: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课件语文版

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
称,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其言
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
一书中。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5
读准下面的字音。
为宫室之美为之( wèi 所恶莫甚于死者( wù 得我欤( yú ) wéi ) )
一箪食( dān

蹴尔而与之( cù )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6
舍弃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 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 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10
做,干 苟且偷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祸患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 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 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 不躲避。
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2
鱼我所欲也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 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地选择呢?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3
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 2.辨析本文的比喻、举例、对比论
证的方法。(难点)
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 的思想内涵。(重点)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4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 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11

九年级孟子教案范文

九年级孟子教案范文

九年级孟子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2)能够把握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仁爱、性善、义利等;(3)能够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孟子文章;(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孟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3)运用孟子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仁爱之心;(2)树立坚定的信念,追求真理;(3)培养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

二、教学重点:1. 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2. 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3. 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孟子思想的理解与运用;2. 孟子论辩技巧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子的生平、主要思想观点及论辩技巧;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文章,体会孟子思想;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4. 案例分析法: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及其时代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孟子文章,理解孟子主要思想观点;3. 讲解:讲解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5. 案例分析: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孟子思想的重要性;7. 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孟子生平、主要思想观点和论辩技巧的掌握程度;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同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七、教学资源:1. 孟子原文文本;2. 相关研究孟子的学术论文和书籍;3. 孟子论辩的案例视频资料;4.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案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

23《孟子》二则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同学做正确选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

目标1、2、3。

指导法、分析法、积累法、质疑法、鉴赏法。

投影仪、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孟子》一书中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辨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孟子〉二则》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

孟子还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生难字词(1)字音死亦我所恶.(wù)不辟.(bì)乡.(xiàng)妻妾.(qiè)一豆羹.(gēng) 弗.得则死(fú) 蹴.尔(cù) 不屑.(xiè)(2)词义【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所恶】讨厌的(事物)。

恶,憎恨,讨厌。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指代上文反问的结果。

【如使】如果,假使。

下文“使”同义。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本心】天性,天良。

【正位】中正之位。

【淫】使昏乱。

【得志】实现其志愿。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先听录音正音、划节奏;接着默读理解文意;再大声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论证过程。

(1)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生与义──舍生而取义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假设逻辑推理)所恶有甚于死则不辟患(正面论述)(2)“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和“大丈夫之道”,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2.感受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

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二则》,思考关于“生”与“义”的抉择,体会“大丈夫之道”的境界。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发展为“仁政”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论和活动,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和《中庸》定为“四书”。

2.背景链接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官位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都城的中心地带修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

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由此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气概。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蹴(cù)一豆羹(gēng)乡为身死而不受(xiàng)一箪食(dān)
不屑(xiè)所恶(wù)苟得(gǒu)勿丧耳(sàng)
(2)通假字
故愚有所不辟(通“避”,躲避)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文中是感激的意思;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3)古今异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今义:一种粮食作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增加,文中指带来好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4)一词多义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代词,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代词,这)
为乡为身死而不受(动词,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语气助词,通“欤”)
呼尔而与之(动词,给)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
得二者不可得兼(动词,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文中是感激的意思)
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所)
道行道之人弗受(名词,道路)
行天下之大道(名词,治世原则)
(5)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用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6)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②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三、朗读背诵
由老师范读,带领学生感受孟子行文特点,最后让学生自由读写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学生上节课的预习情况,抽生朗读背诵。

注意学生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

二、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鱼我所欲也”,为编者所加,先秦文章后人多取第一句话作为标题。

“鱼我所欲也”就是说:鱼是我所希望得到的。

作者以鱼为喻,通过鱼和熊掌的比较,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也为编者所加。

“富贵不能淫”的意思: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

“淫”,意为“使昏乱、扰乱”。

作者以三个排比句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阐释“大丈夫之道”,语言流畅有力,观点鲜明。

2.分层解读
《鱼我所欲也》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本文论点,并对论点进行分析、阐释。

第一层(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先从正面来讲,再从反面来申述。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部分(第2~3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人的本心,进一步深刻论证“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富贵不能淫》
第一部分(开头至“独行其道”):写怎样行大丈夫之道和大丈夫的立身处世态度。

第二部分(最后内容):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三、深层领悟
1.《鱼我所欲也》一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
(1)用比喻论证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在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

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自然得出结论。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示例: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

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

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4.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提倡孟子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示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不能变的,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挫折,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跳杆,挑战它,战胜它。

社会上应多制作一些这种不畏险阻战胜困难的宣传片,鞭挞不良风气,形成一股正气,使浩然之气发扬光大。

我们自己也应该遵守做人准则,提高品行素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等,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结束语】
《鱼我所欲也》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的道理。

然后通过正反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富贵不能淫》写了怎么行大丈夫之道、大丈夫的立身处世态度和大丈夫的判断标准,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暴,做真正的“大丈夫”。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提出论点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也比喻论证
逻辑推理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甚于死者,患不辟也由因推果
莫甚于生,何不用也舍生取义
莫甚于死,何不为也假设推理
举例论证正面论证,嗟来之食
反面论证,万钟俸禄正反对比
富贵不能淫
何为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坚持正道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不畏强暴
威武不能屈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