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和“大丈夫之道”,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2.感受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二则》,思考关于“生”与“义”的抉择,体会“大丈夫之道”的境界。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发展为“仁政”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论和活动,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和《中庸》定为“四书”。

2.背景链接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官位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都城的中心地带修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由此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气概。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蹴(cù)一豆羹(gēng)乡为身死而不受(xiàng)一箪食(dān)

不屑(xiè)所恶(wù)苟得(gǒu)勿丧耳(sàng)

(2)通假字

故愚有所不辟(通“避”,躲避)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文中是感激的意思;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3)古今异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今义:一种粮食作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增加,文中指带来好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4)一词多义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代词,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代词,这)

为乡为身死而不受(动词,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语气助词,通“欤”)

呼尔而与之(动词,给)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

得二者不可得兼(动词,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文中是感激的意思)

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所)

道行道之人弗受(名词,道路)

行天下之大道(名词,治世原则)

(5)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用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6)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②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三、朗读背诵

由老师范读,带领学生感受孟子行文特点,最后让学生自由读写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学生上节课的预习情况,抽生朗读背诵。

注意学生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

二、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鱼我所欲也”,为编者所加,先秦文章后人多取第一句话作为标题。“鱼我所欲也”就是说:鱼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作者以鱼为喻,通过鱼和熊掌的比较,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也为编者所加。“富贵不能淫”的意思: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淫”,意为“使昏乱、扰乱”。作者以三个排比句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阐释“大丈夫之道”,语言流畅有力,观点鲜明。

2.分层解读

《鱼我所欲也》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本文论点,并对论点进行分析、阐释。

第一层(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先从正面来讲,再从反面来申述。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部分(第2~3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人的本心,进一步深刻论证“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富贵不能淫》

第一部分(开头至“独行其道”):写怎样行大丈夫之道和大丈夫的立身处世态度。

第二部分(最后内容):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三、深层领悟

1.《鱼我所欲也》一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

(1)用比喻论证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在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

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自然得出结论。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示例: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