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1 二十四节气 天干地支

合集下载

古代纪年法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课件

古代纪年法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课件

小暑
05 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但
还不是最,人
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秋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气温逐 渐降低,秋季作物开始生长。
处暑
处暑时分,虽然气温仍然较高, 但已不再是夏季的炎热。
白露
白露时节,天气转凉,草木开始 出现露水。
地支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 亥。
含义
地支代表地上的十二种动 物,如鼠、牛、虎、兔等 。
作用
地支与天干结合,形成六 十甲子,用来表示时间的 顺序和循环。
CHAPTER
02
十二生肖
子鼠
鼠是十二生肖中的第一位,象征着机智、灵活和独立。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鼠常被描绘成机智、机敏的形象,也有一些 负面的形象,如贪婪和自私。
鼠年出生的人通常被认为聪明、机智、灵活,善于适应环境 。
丑牛
牛是十二生肖中的第二位,象征着勤劳、踏实和坚韧。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牛常被描绘成勤劳、踏实的形象,也有 一些负面的形象,如固执和缺乏灵活性。
牛年出生的人通常被认为勤劳、踏实、坚韧,能够坚持不 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寅虎
01
虎是十二生肖中的第三位,象征 着勇猛、力量和独立。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虎常被描绘成勇猛、 力量和独立自主的形象。
龙年出生的人通常被认为具有神秘魅力、高贵气质和威严风范,能够吸引他人的 关注和尊重。
巳蛇
• 蛇是十二生肖中的第六位,象征着智慧、机敏和神秘。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蛇常被描绘成机智、机敏和神秘的形
CHAPTER
03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春

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

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

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及干支纪年法的文学常识

二十四节气及干支纪年法的文学常识

二十四节气及干支纪年法的文学常识
(一)二十四节气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二)干支纪年法
东汉时开始通行的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天干和地支循环搭配,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配出六十对,通常叫六十花甲子。

循环使用,周而复始。

如“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林觉民《与妻书》)。

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
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天干地支文化常识

天干地支文化常识

天干地支文化常识天干地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含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历史积淀。

天干和地支,是中国古代通过对天象的观察和推算而形成的一套纪年和纪时体系,它们统称为干支。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首先用于详细描述时间,到了唐朝时,就出现了“门户之时,以干支相从”的说法,这就是说,把干支配对,便能得知人们的出生时间以及他们所处的时段。

天干地支也和中国国学、传统医学等众多领域息息相关。

现在,让我们来深入了解天干地支文化的细节。

天干地支起源早在商周时期,天干地支的基本理论就已开始形成。

《尚书·洪范》中就写道:“商纣被灭,干支历统,大命归周。

”这是指在周武王灭商后,天干地支的纪年和纪时体系被统一使用。

《诗经》和《周礼》也都出现了干支现象。

而至春秋时期,《晋书》中记载:“寅月东风始行,严寒消尽,人群政务始展开。

”这表明了地支的作用。

夏秦之后,干支的记法逐渐完善,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

传说中的干支起源亦众多,主要包括太史公、神农氏、黄帝、李山甫等。

天干地支象征意义干支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记录方式,它还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天干中,甲、丙、戊、庚、壬被称为“阳干”,而乙、丁、己、辛、癸则是“阴干”。

地支则被分为“阳支”(寅、卯、午、未、申、戌)和“阴支”(子、丑、辰、巳、酉、亥)。

这中间的“阳”和“阴”,有着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阳表示天、阳气、明亮、上位,而阴则表示地、阴气、幽暗、下位;五行则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素,而八卦则对应着阴阳、云雷、天地、风水、火山、泽水、地泽、天风等八种自然元素。

天干地支和农历、节气等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正月初一是春节,而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算一年的开始。

天干地支的应用出生八字是指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来确定一个人的命运。

二十四节气、五行与天干地支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五行与天干地支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五行与天干地支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与干支之关系古今的历法不外太阳历与太阴历两种,太阳历如今日世界通用的公历(前身为儒略历,十六世纪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稍作修改形成了今天的公历),太阴历如穆斯林国家通用的穆斯林教历。

这两种历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相对于地球来说,则为太阳绕黄道运行一周)为一回归年,并将其平均成十二个月份,再分立大小平闰月以概其余。

太阳历的优点是四季分明,准确无差;太阴历则严格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因没有顾及到地球公转周期,所以不能准确地划分四季界限。

中国传统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一方面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一方面又巧妙地设立闰月做到与回归年同步。

所谓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一回归年的360度角划作24分,即太阳在黄经在向东每移动15度角为一“气”,移动一周360度共24气,农历将这二十四节气名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个称为“节气”,其余的称为“中气”。

节气通常被看作是阴历,实际上却是严格按回归年计算的,属于阳历的范筹。

四柱排列中所用的年月划分也是严格以节气为标准的,而不是通常农历或公历的年月划分,这是起四柱的基本原则,使得四柱排列不受历法变更的影响而保持其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以回归年为纪年标志,符合四季寒暑变化的节律,遵循天道轮回的因果关系,而这些都是命理学的理论基础。

现将四柱年月支与节气之关系列表如下:美名腾智能起名网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历法的一套符号,其中天干有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与地支结合起来组成六十位干支,也称六十花甲如下表。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概念,是古人认识自然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

二十四节节气与干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节气与干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节气与干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排列如下:⑴立春,雨水;⑵惊蛰,春分;⑶清明,谷雨;⑷立夏,小满;⑸芒种,夏至;⑹小暑,大暑;⑺立秋,处暑;⑻白露,秋分;⑼寒露,霜降;⑽立冬,小雪;⑾大雪,冬至;⑿小寒,大寒。

这实际是说,每个月两个节气,每个季节六个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中气。

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了。

农历规定每一个“中气”固定在一个农历的月份中,例如雨水必定在正月,春分必定在二月,谷雨必定在三月,其余依此类推。

另外月名也必须和相对应的中气相合。

如有一个朔望月(阴历)轮不上任何中气,而这个月在农历里就定为“闰月”,由于它没有月名,所以仍沿用上一个月的月名,而称为闰某月。

清明是三月的节气,对节气没有中气那样的规定,所以它出现在农历二月末(二十八日)我们注意到,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填仓、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小年等基本是以阴历(月历)确定的,而只有清明是以阳历确定的。

这是因为节气都是以阳历确定的。

生辰八字月柱:(两个节气之间为一干支纪月)子月(约农历11月)大雪——冬至——小寒丑月(约农历12月)小寒——大寒——立春寅月(约农历正月)立春——雨水——惊蛰卯月(约农历 2月)惊蛰——春分——清明辰月(约农历 3月)清明——谷雨——立夏巳月(约农历 4月)立夏——小满——芒种午月(约农历 5月)芒种——夏至——小暑未月(约农历 6月)小暑——大暑——立秋申月(约农历 7月)立秋——处暑——白露酉月(约农历 8月)白露——秋分——寒露戌月(约农历 9月)寒露——霜降——立冬亥月(约农历10月)立冬——小雪——大雪。

必看的二十四节气知识点(精品)

必看的二十四节气知识点(精品)

必看的二十四节气知识点一、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一年有十二个月,每隔15天一个节气,一年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二、历史进程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完整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汉代道家经典《淮南子》中。

就历法而言,西汉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最早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把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三、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五、节气内涵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雨水: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惊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

清明: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没有成熟,相当乳熟后期,叫小满。

芒种:“芒种”“忙着种”,正是散播播种的时候。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长。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立秋:秋天开始之意。

处暑:处暑的“处”是指“出”,“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的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地支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地支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养生上主要可以指导四季养生,一提到四季养生,看过《黄帝内经》的人肯定都会首先想到《四气调神大论篇》的前四段,“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可见我们必须要有对应的时间观念,首先要会分清季节,其次分清月份。

四季有自己的名字,即春、夏、秋、冬,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是四季之始,这毫无疑问。

每一季节都可以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以春季为例,就可以分为:孟春、仲春、季春。

话说汉高祖刘邦原名为刘季,这个季就是季春的这个季,是老三的意思,刘季就是刘老三,刘邦是家中第三子。

同样,十二月也有自己的名字,这十二月的名字就是十二地支。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春三月为寅、卯、辰,夏三月为巳、午、未,秋三月为申、酉、戌,冬三月为亥、子、丑。

对应到节气上就如下图表:看了之后,可能有人有疑问,一年之际在于春,春为一年之始,从寅月开始,为什么十二地支从子开始呢?从上表可以看到,子月是大雪、冬至。

如果结合阴阳,我们有一句话叫“冬至一阳生”。

也即从子月的开始,阳气就开始孕育了,等到开春,已经是生发阶段了。

如果以人本身作比方,寅就相当于刚出生,而子就是相当于受精卵,丑是胚胎阶段。

春天是由冬天孕育出来了,所以民间的谚语“瑞雪兆丰年”就蕴含了其中的道理。

当然还有说法是关于历法,中华上古三朝,夏商周,都有自己的历法,夏历以孟春(寅)为岁首,殷(商)历以季冬(丑)为岁首,周历以仲冬(子)为岁首。

汉朝之后的历法都用使用夏历岁首,以寅为正月。

但现今整个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还是以周文化为主,民间很多地方依然十分重视冬至,有“冬至大过年”一说。

故十二地支以子为首。

关于历法的一些浅识,小编下一篇再写。

天干地支基础知识入门

天干地支基础知识入门

天干地支基础知识入门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一种组合方式,也被称为十干十二支。

它们的排列组合可以用来表示特定的年份、月份、日期或时刻。

天干和地支是中国古代人们观察天象、研究宇宙规律而得出的一种符号系统,具有深刻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天干由十个字组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每一个字在天干序列中出现的次数为一,即每个字只会出现一次。

地支由十二个字组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地支中的每一个字在序列中都会出现两次,所以它们的排列序列一共有六十个。

这六十个天干地支的组合可以循环使用,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辰。

天干地支纪年是根据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来表示,采用了一种十进制的计数方法。

天干地支纪年的开始是从甲子年开始的,接着顺序排列,不断循环。

按照这个纪法,2018年是戊戌年,2019年是己亥年,2020年是庚子年,依此类推。

天干地支还可以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

纪月是根据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表示的,按照阴阳五行理论,地支和对应的天干构成一个月份的标志。

纪日是根据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来表示的,常用于农历节气、节日和纪念日。

纪时是根据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来表示的,用于划分一天的24个时辰。

除了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之外,天干地支还与五行相对应。

天干和地支分别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某一个相对应,这种对应关系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中的重要理论,被广泛运用于风水、占卜和命理学等方面。

总之,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历法中一个重要的时间单位指示系统,通过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可以表示特定的年份、月份、日期和时刻。

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密切相关。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法和文化,以及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和命理学,天干地支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知识点。

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

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

.
23
十二生肖
.
24
纪时纪年 十二生肖 廿四节气
廿 四 节 气
立 春
雨 水
暑立 夏
小 满
春惊 蛰
春 分
夏芒 种 夏
清 明
立谷 秋雨
秋 至 处


暑 白
大 立

冬冬












小 寒


.
26
了份一用生变地至就春 个。年其长化球的有秋 专并平之等和在概了战 有且分间自天黄念日国 名给为的然气道。南时 称每二关现及上随至期 ,等十系象动的后、, 这份四,,植位根日人 就取等把利物置据北们
.
二 十 四 节 气
27
.
春分
芒种
28
发展沿革
周朝时,已慢 慢发展为八个
节气。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 等制定的《太初历》 ,正式把二十四节气 订于历法 ,明确了二 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至今已经沿用了
2000多年。
商朝时就定出仲 春、仲夏、仲秋 和仲冬等四个节
气。
秦汉年间,二 十四节气已完
全确立。
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
•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寅 卯 辰 巳23-01
01-03 03-05 05-07 07-09 09-11
午 未 申酉戊亥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
7
纪时纪年 十二生肖 廿四节气
十二生肖
•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 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 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PPT课件

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PPT课件
CHENLI
二 十 四 节 气
27
CHENLI
春分
芒种
28
发展沿革
周朝时,已慢 慢发展为八个
节气。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 等制定的《太初历》 ,正式把二十四节气 订于历法 ,明确了二 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至今已经沿用了
2000多年。
商朝时就定出仲 春、仲夏、仲秋 和仲冬等四个节
气。
秦汉年间,二 十四节气已完
纪时纪年 十二生肖 廿四节气
天干地支
一、何为天干地支? 二、天干地支纪年 三、十二地支表示时辰
CHENLI
2
天干地支
源于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主要 用于纪时。
•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 己、庚、辛、壬(rén)、癸(guǐ);
• 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 辰(chén)、巳(sì)、午、未(wèi)、 申、酉(yǒu)、戌(xū)、亥。
全确立。
2016年11月30日, 中国“二十四节气”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CHENLI
30
立春:农历二 十四节气中的 第一个节气。 春耕播种。
CHENLI
31
雨水:降雨开始,
雨量渐增。
雨水节气意味着进
入气象意义的春天

“春雨贵如油”
,这时适宜的降水
对农作物的生长特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子丑 寅卯辰巳 午未 申 酉戌亥
CHENLI
5
天干地支
• 计算今年是什么年?
• 计算方法: • 天干——年数减3,除以10所得余数; • 地支——年数减3,除以12所得余数。

中华传统文化之天干地支常识

中华传统文化之天干地支常识

中华传统文化之天干地支常识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十天干:甲(jia)、乙(yi)、丙(bing)、丁(ding)、戊(wù)、己(ji)、庚(geng)、辛(xin)、壬(rén)、癸(gui);十二地支:子(zi)、丑(chou)、寅(y ín)、卯(mao)、辰(chén)、巳(sì)、午(wu)、未(wèi)、申(shen)、酉(you)、戌(xu)、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

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

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分别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排列成一个圆。

本文暂且将之分别命名为天干圆和地支圆,天干圆在内,地支圆在外,构成转盘,如图所示天干地支,有趣的传统文化转动调节以上两圆,使得天干圆的“甲”和地支圆“子”的同时落在圆盘上方同一个扇形区域内(注意圆盘共分为10个扇形区域),同时转动内外两个圆,每次转动一格,六十次之后即可回复到初始的“甲子”组合状态。

这里: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将干支记法分别应用于年、月、日、时的周期计量就有了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

天干地支次序表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任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己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干支纪年公历农历转换法: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次序表便是干支年纪。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中国古代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民对时间的一种计量方法,其中二十四节气是对四季变化的细致观察和总结。

在中国古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法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演变。

本文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并探讨其与中国古代历法的关系。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农民观察到四季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二十四个节气。

这些节气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时刻或天象,标志着气候、自然界以及农事的重要变化。

例如,立春对应着春天的开始,农民在这一天可以开始播种作物;雨水标志着雨季的到来,人们开始准备灌溉农田等等。

二、古代历法的演变中国古代历法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主要可以分为干支纪年法、黄道黑道纪年法和公历纪年法三个时期。

1.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中国,与周易卜卦有关。

干支纪年法将天干和地支两种元素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了一个60年的纪年周期,每一年都有一个干支组合,如甲子、乙丑等等。

这种纪年法在古代广为使用,直到后来的历法改革才逐渐被取代。

2. 黄道黑道纪年法黄道黑道纪年法在唐代出现,并且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这种纪年法以太阳运行轨道上的黄道和黑道为基础,将一年划分为24个节气,并且将每个节气对应的太阳位置作为纪年的标志。

这种纪年法的优越性在于可以精确地确定节气的时间,对于农民的农事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公历纪年法公历纪年法是现代中国所使用的纪年法,起源于西方,现代公历纪年法以公元前后的基督教时代而定。

公历纪年法以一年的持续时间为基准,将一年划分为365天(闰年366天),并且建立了一个固定的日期体系。

公历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取代了传统的历法,成为了现代中国所使用的官方历法。

三、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历法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仅是标志时间的划分点,更与农事活动、气象变化以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古代历法的演变和调整不仅会影响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日期,也会影响农民的农事安排和社会的运转。

天干地支知识点总结

天干地支知识点总结

天干地支知识点总结首先,天干地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据史书记载,相传这种时间记法起源于西周时期,当时的人们运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记法来纪年纪月,最开始用于甲骨文的记载。

而随着时间流逝,天干地支的使用逐渐扩展到了纪日和纪时,成为了一种完整的时间记法系统。

其后,这一系统也逐渐被传入了周边的文化圈,如日本、朝鲜等国家。

其次,天干地支的主要用途是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它们组合成六十甲子,即六十年一个轮回。

在纪年方面,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成了六十甲子,这样每隔六十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直至永远。

在纪月方面,天干地支主要用来纪月份,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形成一个六十个月的周期,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纪月了。

在纪日方面,天干地支也可以用来精确地纪日,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六十天的周期,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纪日了。

在纪时方面,天干地支也可以用来纪时,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二十四个时辰的周期,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纪时了。

因此,天干地支在古代被广泛用于时间的纪录。

再次,天干地支与五行相配合,用来预测吉凶祸福。

天干地支与五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在天干地支的系统中,每个天干与五行相对应,例如甲对应木,乙对应木,丙对应火,丁对应火,戊对应土,己对应土,庚对应金,辛对应金,壬对应水,癸对应水。

同样,每个地支也与五行相对应,例如子对应水,丑对应土,寅对应木,卯对应木,辰对应土,巳对应火,午对应火,未对应土,申对应金,酉对应金,戌对应土,亥对应水。

这种相配合的关系有着其独特的含义,可以用来预测吉凶祸福。

比如,在中国传统的命理学中,根据一个人生辰的天干地支组合,可以推断出其命运的走向,生活的吉凶祸福等等。

最后,天干地支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时间记法的系统,更是在文化传统、命理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天干地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他们对时间、命运的认识和理解。

24节气和干支纪年法

24节气和干支纪年法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只差一两天。

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二十四节气(历法)—搜狗百科

二十四节气(历法)—搜狗百科

二十四节气(历法)—搜狗百科规律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我国干支历二十四节气开始的日期,与国际通用的公历基乎一致,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干支历和公历一样,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依据。

干支历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

干支纪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它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

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相无关。

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后者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所以它是有中国特色的阳历。

自古迄今,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含义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

天干地支与传统节气中国传统节气与天干地支的联系

天干地支与传统节气中国传统节气与天干地支的联系

天干地支与传统节气中国传统节气与天干地支的联系传统节气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与中国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农事活动、天文现象等紧密相连。

而天干地支作为古老的记时方式,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天干地支与传统节气的联系,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一、天干地支和传统节气的概述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记时法之一,它由天干和地支两个部分组成。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通过天干地支的组合,可以构成一个六十甲子的周期,每一个甲子是由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的。

传统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中的一种记时方式,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来划分。

每年共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如立春、雨水、清明等。

这些节气标志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开始和变化。

二、天干地支与传统节气的联系天干地支和传统节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天干地支的循环周期与传统节气的循环周期相吻合。

六十甲子的周期和二十四节气的周期都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规律来划分的。

每个甲子的持续时间约为六十年,每个节气的持续时间约为十五天。

其次,天干地支和传统节气都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

传统节气的划分是根据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农事活动而来,如立春是春耕的开始,清明是扫墓祭祖的日子等。

而天干地支作为记时法,也在农事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农民可以通过天干地支来安排耕种时间、施肥时间等。

再者,天干地支与传统节气之间也存在着一种象征意义。

天干地支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变化,而传统节气则是这些变化的具体体现。

三、天干地支和传统节气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天干地支和传统节气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们反映了中国人对时间的重视和尊重。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通过天干地支和传统节气来把握时间和节律,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

其次,它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智慧。

中国农业文明的二十四节气(含干支、五行)

中国农业文明的二十四节气(含干支、五行)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

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 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 秋8月7—9日
处 暑
8月22—24日
秋季的开始。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 束。
白 露
9月7—9日
秋 分 9月22—24日
天气转凉,露 凝而白。
昼夜平分。
寒 露
10月8—9日
霜 降 10月23—24日
露水以寒,将要 结冰。
怀化市第三中学2014年高考复习讲座---历史常识
历 史常识
高考历史常识讲座·历史
授课:怀化三中历史教研组:


24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
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
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
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
气温与季候。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
D
天干地支相关介绍
1、天干地支简介: 天干地Βιβλιοθήκη 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 rén)、癸
(guǐ);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 n)、卯(mǎo)、辰 (chén)、巳(sì )、午(wǔ)、未(wèi)、申(shēn)、酉 十二生肖:鼠 牛 虎 兔 龙 蛇 (yǒu)、戌(xū)、亥( hài)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 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 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 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 源,
二十四节气表(简表) 立春 春季 Spring
2 月3 -5 日
雨水
2月18-20日
惊蛰
3 月5 -7 日
春分
3月20-22日
清明
4 月4 -6 日
谷雨
4月19-21日
立夏
小满
5月20-27日
芒种
6 月5 -7 日
夏季 Summer
5 月 5 -7 日
夏至
6月21-22日
小暑
7 月6 -8 日
大暑
7月22-24日
立秋
秋季 Autumn
8 月7 -9 日
处暑
8月22-24日
白露
9 月7 -9 日
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谷 雨 4月19—21日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 而及时,谷类作物能 茁壮成长。
立 夏 5 月 5 —7 日
小 满
5月20—22日
夏季的开始。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 始饱满。
芒 种 6 月 5 —7 日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 熟。
夏 至 6月21日—22日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 暑 7月6—8日
大 暑 7月22—24日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
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
天干共十个字,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霜降
10月23-24日
立冬
小雪
11月22-23日
大雪
12月6-8日
冬季 Winter
11月7-8日
冬至
12月21-23日
小寒
1 月5 -7 日
大寒
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
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
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公
元前的年份则用58-“年份数除以60的余数”后计算)
也可以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
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
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 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 即癸。
C
例题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早 在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完全确立,古人根据一
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把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 据此推算,五月份的“中气”应该是
A、芒种 B、夏至 C、立秋 D、小满
每月的第一个节气叫“节气”,第二个节气叫“中气”。
D
例题3: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 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体现着我国古代人民 的智慧。“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
立 春
2月3—5日
雨 水
2月18—20日
立是开始的意思, 降雨开始,雨量渐 立春就是春季的 增。 开始。
惊 蛰 3 月 5 —7 日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 是指春雷乍动,惊醒 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 动物。
春 分 3月20—21日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 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 明 4 月 4 —6 日 天气晴朗,草木 繁茂。
【天干地支次序表】
1.甲子 7.庚午 13.丙子 19.壬午 25.戊子 31.甲午 37.庚子 43.丙午 49.壬子 55.戊午 2.乙丑 8.辛未 14.丁丑 20.癸未 26.己丑 32.乙未 38.辛丑 44.丁未 50.癸丑 56.己未 3.丙寅 9.壬申 15.戊寅 21.甲申 27.庚寅 33.丙申 39.壬寅 45.戊申 51.甲寅 57.庚申 4.丁卯 10.癸酉 16.己卯 22.乙酉 28.辛卯 34.丁酉 40.癸卯 46.己酉 52.乙卯 58.辛酉 5.戊辰 11.甲戌 17.庚辰 23.丙戌 29.壬辰 35.戊戌 41.甲辰 47.庚戌 53.丙辰 59.壬戌 6.己巳 12.乙亥 18.辛巳 24.丁亥 30.癸巳 36.己亥 42.乙巳 48.辛亥 54.丁巳 60.癸亥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 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 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 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 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支后,又从头 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 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 纪年法。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
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 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 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01年查万年历为辛巳年,算法为:
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干顺序数到8,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
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
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
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 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 二个时辰。
2、天干地支纪年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 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 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 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
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
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
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 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 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 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 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 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 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下列关于二十
四节气歌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二十四节气歌起源于长江流域
B.明清时期,二十四节气歌已经完全确立 解析: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 C.其主要作用在于明确祭祀的时间 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的序列的方法。二十四
节气歌产生于黄河流域,其完全确立是在秦汉时期。 D.产生的原因在于农业文明的发达
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同为农历乙丑
年,依次类推。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 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 1984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
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3、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
十天干:
B.北京时间0时到1时 D.以上答案都不是
C.1901年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