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森: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文森: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

“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

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认识论层面上,对于教学,过去人们更多的是以“

实体优先”的思路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教,整

个教学理论以教为线索和重心而展开,因而导致教学理论严重忽视学生的存在,成为“没有学生”或

“没有儿童”的理论,理论重心严重倾斜,也使教学本身濒于消解。为弥补偏差,当前,许多人又强调从学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学理论重心由教转向学,理由是教学的结果最终由学生承载,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当代及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主题,以往的不足就在于忽视了对学生在教学中地位的正确分析与重视,因而必须实现教学理论乃至实践的重心转移,这样又掀起了“学

本论”的理论思潮。然而,从根本上说,在逻辑上,与从教的角度切入问题一样,从学的角度切入教学问题,尽管操作上方向正好相反,并且的确不无进步意义,却仍然摆脱不了前者所面临的困境。二者在逻辑思路上是一致的,在理论效价上是相当的,问题解决的结果也未必会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认为,从教与学的关系,从教与学的相待而立、对立同一入手,简言之,从教学中教与学的不可分性、整体性、共在性入手,立足于教与学之间而不是从某一方出发,着眼于教与学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实体,则有可能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获得解开主客二分之谜、基本矛盾之争的钥匙。总而言之,从“关系”、“交往”的角度切入,而不是从“实体”、“要素

”的角度切入,才有可能真正地全面揭示教学的本质。那么,什么是交往呢?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正是在交往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师生交往是学校中师生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在师

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共享着在交往中形成的丰富资源,改造自己的生活,学习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内容,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占有人的本质,不断使自己成为人。与一般的交往相比,师生交往在交往主体、交往目的、交往内容以及组织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师生交往摆脱了一般交往中的良莠难分、利害并存的局面,避免了异化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师生交往具有更强的自觉性和更明确的目的,即通过交往中的学习,使人成为人,使人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如果我们说一般的交往在促进人的发展,使人成为人的目的上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自在性和无意识性,那么师生交往则具有了高度的自觉性。值得强调的是,师生交往的意义决不仅仅是教育或教学活动的背景、条件、手段,它的价值也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促进知识教学的工具性价值。师生交往的深层意义就在于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把经过交往形成的知识、经验、精神模式、人生体验等作为共享的生存资源,发展智慧、情感、意志、精神等完整人的一切方面,使每一个人不断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不断使自己成为人。这正是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之所在。

教学中师生交往具有以下属性: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

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民主和平等的观念,学习尊重差异、尊重生命。在相互对比、评价中发展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形成对世界及与自己的关系的新的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朝着这个方面发展,即教师的职责将

“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

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由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形成了真正的人与人的

关系,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

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交往与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

”而实现。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

“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