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四季课堂实录1 人教版高品质版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1)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和精美句段。
2、朗读课文,拥有良好的语感,理清文章思路,揣摩、鉴赏精彩词语和语句,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具有美的情趣。
3、体会作者情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能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事物,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课型与课时】1.自读课2.二课时 / 二课时(第一课时)【预习要求】1.会读、会写、会用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利用学过的朗读技巧(重音和停连)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课文简析】《雨的四季》一课是语文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3课,本文以“雨的四季”为题,写的不是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展现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把握作者抒发的感情,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借鉴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创意】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炼出四季的雨的气韵和独特美感,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处处留心生活,注意观察,鼓励学生多动笔,多尝试。
【学情分析】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
基础薄弱,字词掌握较差,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有将近80%的学生几乎没有课外阅读或者阅读质量差。
但七年级的孩子对新的生活和学习充满期待,有热情,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学习有一点基础,教师要关注对学生一些“法”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能阅读、会阅读、最终爱阅读。
【教学过程】一、简洁导入新课(3分钟)(展示不同季节的雨的图片,配上钢琴曲《雨的印记》)师:同学们,一曲钢琴演奏《雨的印记》勾起了我们对雨的多少记忆,请用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是一首诗,来说说自己对四季的雨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师导语:同学们说出我们北国雨的特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抒情诗之王”刘湛秋先生走进《雨的四季》,领略一下南国四季的雨,体味它们的清新,感受它们的缠绵与亲切!是的,在不同的四季,雨的“容貌”和“性格”是各不相同的。
第3课《雨的四季》课堂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把握文章清晰精致的结构;体会文章炽烈浓郁的情感;欣赏文章生动精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雨,是文人墨客的宠儿。
诗人刘湛秋用细腻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组美丽的雨景图,让我们走进《雨的四季》,去感知雨的美丽。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设计朗读脚本,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二、自读活动一:(一)分角色(ppt展示) ,悦读会内容为春雨组、夏雨组、秋雨组、冬雨组;四人一组,自选内容。
(进行小组分组).第一个项目,诵雨韵,将散文变成简短的诗歌,派代表来朗诵.第二个项目,绘雨景,“画家”创意作画,描绘文中的景物和你想象中的景物.第三个项目,“摄影师”描绘,描绘文中的景物和你想象中的景物.第四个项目,每组派一位代表来总结、评价你的雨的形象(二)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确定一个组长,组长分好工,每个人都要有活干,等会儿要展示.学生分组活动。
(三)小组展示师:好,大家停下来,接下来,我们说一下等会儿的“悦读会”怎么展示.第一,我们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顺序来展示,第二,我们先小组上来汇报你是什么组,然后先请同学朗诵,接下来请画家展示你们小组的创作,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画,然后请摄影师来汇报你看到的景象,可以是画中的,也可以是画外的,最后,请你们小组的评论家来评价雨的形象.听明白的举手.好,手放下.首先有请春雨组.(1)春雨组展示小组齐声:大家好,我们是春雨组,首先我们给大家带来朗诵。
(学生朗诵)“画家”展示:我们画了春天的杨柳,杨柳是春天的代表,所以画了杨柳的枝条。
“摄影师”描绘:我看见了春雨像一个可爱顽皮的孩子,不知落到嘟家后院,撞見一群少年,惊动了他们,时而落入他们的衣领中,唧带着几分凉意的雨丝,选得孩子们一阵咯咯笑。
又时而亲吻着孩子们的肩膀,少年们摔起雨红,轻轻吮了一口,感到了春天中带着无尽生机的雨。
师:谁评价?你们觉得雨是怎样的形象?学生评价:我觉得春雨是无私的,她为世间万物做出了贡献;她是耐心的,她孜孜不倦地滋润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使大地的秧苗茁壮成长;她是勇敢的,驱走了冰雪交加的冬天,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
《四季》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4篇)

《四季》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4篇)《四季》课堂篇1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的生字宝宝听说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也高兴的赶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好吗?(出示生字卡片)师:呀,生字宝宝的朋友也来啦,叫叫他们的名字。
(出示生词卡片)师:谁想用“雪花”这个词说句话?生1:小雪花从天空上飘落下来了。
生2:小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空上飘落下来多美呀!生3:小雪花你真美!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但认识了生字宝宝,还认识了他们的朋友。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宝宝再一次走进课文《四季》。
板书课题:四季师:春、夏、秋、冬四个大家族组成了一年的四季,每个家族都派出一个代表来到我们的课堂,你们想见见他们吗?生:想。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和他们见见面吧。
(动画展示四季图)师随音乐范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四个大家族派出的代表都是谁呀?生1:春天派出的代表是尖尖的草芽。
生2:夏天派出的代表是圆圆的荷叶。
生3:秋天派出的代表是弯弯的谷穗。
生4:冬天派出的代表是大大的雪人。
师随机板书。
师:每个家族派出的代表都这么美,你们还想再看看吗?生:想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
(课件演示春天图)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尖尖的小草芽从泥土里钻出来了。
生2:我发现小草芽绿了,小鸟在天空上飞翔。
师:你们观擦得可真仔细。
谁说一说草芽是什么样的?生:草芽是尖尖的、绿绿的、嫩嫩的。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尖尖的草芽呀?问问你的同座。
师:告诉同学们你在哪见过尖尖的草芽呀?生1:我在街心广场的草坪上见过尖尖的小草芽。
生2:我在学校的墙根下见过尖尖的小草芽。
师:我看出了你们一定很喜欢尖尖的小草芽。
那就和你的同座夸夸尖尖的小草芽吧!(同座的同学互相交流)师:谁愿意说一说,你的怎么夸小草芽的?生:尖尖的小草芽多美呀!生:刚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尖尖的小草芽多美呀!师:假如你就是刚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小草芽,听到这么多赞美的话,你的心情怎么样?生:高兴。
雨的四季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感知文章结构,体悟作者情感。
2、品读课文,感受文章画面美,感知雨的形象和特点。
3、研读课文,批注点评,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4、学习和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教学重点:1、感知雨的形象和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会学生使用批注法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3、学习和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学习和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欣赏雨的画面,激情入课。
(配乐《秋日私语》)(出示PPT)展示四季雨景图,配乐《秋日私语》。
导入:雨是一首诗,华丽的诗句书写着季节的心跳;雨是一支歌,优美的旋律低回着绵绵的情意;雨是一幅画,明丽的色彩氤氲着自然美丽的容颜……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出示PPT)(过渡语: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师出示PPT)标出段序、生字词。
在浏览的过程中标出段序、生字词,是学习自读课文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学会欣赏,提高鉴赏能力的第一步。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感知文章结构,体悟作者情感(生浏览课文)要求:⑴标出段序、生字词。
邈miǎo,形声。
义:遥远。
彩棱 léng镜穆棱 líng 傻不棱 lēng登(过渡语:请同学们把这些知识在书上做好批注。
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师出示PPT)2、在结构上,作者是如何构思布局全文的呢?明确: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
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领起下文;中间主体部分第二至五自然段,一段一个中心,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形象;结尾第六至七自然段扣题,照应开头。
层次非常清晰。
(过渡语:这种布局谋篇的方法非常适用于我们初学写作的同学们,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能灵活运用。
高明的作家总是能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刘湛秋就是这样一位高明的作家,他的文章处处流露出诗的美感、诗的激情。
)3、体悟作者情感(1)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这种激情体现的最充分?生:1、6、7自然段(2)从抒情方式来说,这三个自然段都属于什么抒情?生:直接抒情(3)朗读:请同学们放声的朗读这三个自然段,进一步体悟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上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上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雨的四季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雨的四季》的魅力。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四季变化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而通过课文的深入学习,他们开始关注到雨的细腻变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变得更加细致。
课堂上,我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们通过朗读、讨论和观看视频等方式,体会作者对雨的四季的描绘。这样的教学方式似乎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他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雨的四季的基本特征。雨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随着季节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大自然的韵律美。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课文《雨的四季》来感受作者如何描绘雨的四季。分析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理解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内容:
1.生字词学习:四季、雨滴、飘洒、滋润、干燥等。
2.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雨的四季变化,展现大自然的魅力。
3.课文结构分析:了解文章总分总的写作结构,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
4.朗读与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作者对雨的四季的喜爱之情。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词汇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如“润物无声”,他们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词汇的消化吸收,通过更多的举例和生活联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全国语文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雨的四季》课堂实录

《雨的四季》公开课实录一、简介刘湛秋(ppt)——“抒情诗之王”二、活动引导自读活动一:默读课文,把握文意讨论:如何辩识自读课文?对“自读课文”的理解?(生1作答)“看目录*”“有旁批,有阅读提示,无课后习题和预习”师: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1.概写一组短语,把握文意如:春天的雨纯净而清新2.根据课文内容,模仿提供句式的语言形式,写出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
生1:说明四季雨的特点.[师强调粗犷(guǎng)]生2:补充细腻.奔放.纯洁3.全文的结构?总分点[师纠错“咄(duō)咄”]4.写作顺序:时间--四季顺序自读活动二:美读课文,感受雨的美1.读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利用前两课学过的方法),这样表达“我最喜欢的是哪一段的哪一句,我读给大家听”生1:3段2句,“粗犷”释义:性格热烈而豪放(进行批注)生2:4段1句,所用的朗读方法:重音,其他人再读生3 :2段2句(生谈重音技巧),齐读,体会2、比读(两个同学比拼朗读同一片段,其他同学用心听)我来评价他/她的朗读,这样表达”他/她读得好,因为…组1读:师评——“沙沙”声要轻.咀嚼果子——美好轻快.组2读:评价1组:王菊…读得好,因为读出冬雨的平静,从容。
自读活动三:细读品文,进行旁批训练1.什么是旁批?(书上的注读系统课本上)生:前面有预习.本文后面有阅读提示师:单元导读→边读边看旁批→阅读提示2.学习任务:细读课文对春雨段的旁批,体会这一段笔墨的生动,表达优美的特点,再添加一两个批注。
(掌声鼓励)生1:给12行批注,既读…又读…用到阅读课)生2:“波浪”:感受三、对比朗读1.读“春雨”,读出层次,读出()边读边思考。
历经春雨洗礼后的世界是怎样的?①[分成6段.黄体字:adv“特别“顿时.”简直”使用红句字——赞美之情②有哪些事物被雨水冲刷:树叶,花苞.树枝.水珠子,小草③3个adv作用: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再读红句“这时,整个大地……”学生自读体现很突出,活动丰富,有读有评有掌声鼓励“读”贯穿始终,有写作延伸)2、读夏雨,读出对比,读出(热烈.粗犷,奔放)①经过春雨洗礼后树叶<对比>经过夏雨浇灌后的树叶“特别”“顿时”“简直”adv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颜色更绿了生1读→齐读②经过春雨洗礼后的小草<对比>经过夏雨浇灌后小草生1读,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争先恐后”(抢着不愿落后)暑气……“海绵”…….争着成长(带来凉爽.心情欢快)齐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四季》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四季》课堂
教学实录
课程概述
本节课是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四季》的教学实录。
通过本课,我们旨在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变化,并研究相关的词语和
故事内容。
教学准备
- 课本:《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 教学辅助材料:图片、幻灯片、布置好的教室环境等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呈现
1. 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四季的变化,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
季节的特点和天气状况。
2. 教师可使用询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季节。
步骤三:讲解
1. 教师集中讲解四季的顺序和特点,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词汇和知识点。
2. 教师可通过故事、歌曲或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地研究四季的内容。
步骤四:巩固
1. 进行互动问答,引导学生回忆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词汇。
2. 通过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步骤五:总结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四季的重要性和与生活的联系。
2. 教师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积极感知四季的变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四季的概念并掌握相关的词语和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主动参与互动。
通过反复巩固和引导,学生对四季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 consolides。
第3课《雨的四季》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3课《雨的四季》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一、教学背景授课内容:《雨的四季》授课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雨的四季》描绘了雨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和作者对雨的感悟。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美,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通过深入分析课文,使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课程目标设定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课文《雨的四季》,提高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雨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实践创新:激发学生观察自然、创作诗歌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雨的四季》中的象征意义和景物描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雨的象征意义,如春雨的生机、夏雨的激情、秋雨的沉静、冬雨的内敛,以及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四季雨的特点。
例如,在分析春雨段落时,强调“滋润万物”的象征,以及“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生动描绘。
- 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课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教师应重点讲解这些手法的运用,如“夏雨像一曲磅礴的交响乐”,让学生理解修辞对表达情感和增强文学效果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哲学思考: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作者对雨的深刻感悟和哲学层面的思考。
例如,作者在描述冬雨时提到的“生命在雨中孕育,也在雨中沉思”,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细节去体会这种深层的情感和哲理。
- 理解和模仿课文的语言风格:课文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可能是学生的难点。
比如,作者用“雨是有生命的,它有自己的情感和节奏”这样的句子,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抽象表达的含义,并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运用类似的语言风格。
《雨的四季》课堂实录

《雨的四季》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春色写之。
雨之精神写不出?生(齐):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景、物、人、事写之!师:好!上节课我吗了解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细读文章,品味“雨季”,体会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
(屏显。
)细读文章,品味“雨季”师:现在再给同学们3—4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细读文章,评析文章语言,自主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昆明雨季的景物与人事的。
(学生开始品读文章)师: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要注意圈点勾画,把读起来有感觉有想法的句子划出来,批注一番,然后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学生动笔,教师个别指点)二、细读文章,品味“雨季”师:很多同学似乎有想法了,现在请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独特感受。
生:我看到了第8段的句子。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突出了火炭梅的体积大与黑红的颜色。
同时连用两个感叹号,突出作者的惊叹之情,我觉得这些语句非常朴实、自然。
师:外貌描写?(生笑)生:哦!不,是外形!比作火炭!师:是的!这句口语化的语言既让人通俗易懂,同时运用了比喻修辞,使缩写事物生动形象。
我们可以继续看到后面的一句话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这句话有什么特点?生: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让我感觉作者非常喜爱难忘昆明的火炭梅,其他的杨梅都比不上它。
3《雨的四季》课堂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雨的四季》课堂实录孙宏一、诗文导入;落实字词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绘了春雨,作者看到春雨“密密麻麻地斜织着”(生答),让人喜欢;还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生答),春雨给人一种安静而美好的感受。
苏轼他也写过对夏雨的感受,他写到《望湖楼醉书》中是这样描绘的:“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答)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雨的四季》,刘湛秋先生眼中的雨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一下吧。
现在,先请同学们把投影上的拼音抄到课本上。
师:请同学们把每个词语读两遍。
(学生齐读生字词)二、介绍作者;讲解背景师:作者是刘湛秋,他出名的作品大多创作于80年代,80年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时代,所以他的作品里都充满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他的作品在当时非常畅销,在80年代中期他被称为“抒情诗之王”。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朗读视频,一起走进课文。
因为朗读视频只有春雨和夏雨,所以剩下的秋雨和冬雨部分需要我们自己朗读。
这两部分内容由男女生轮读,比比是男生读得有情感,还是女生读的声音大。
第4自然段划为两部分,“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为中间,前面由归女生朗读,后面由男生朗读读。
第5自然段12页中间“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前面女生读,后面男生读。
剩下两个自然段,全班生:一起读师:好,我们先来欣赏朗读视频。
三、欣赏视频;轮读课文听读1、2、3自然段,男女分开朗读4、5自然段,齐读6、7自然段师:读得非常好,男生也不错,但很可惜男同学读错了一个字,池畦(qí)。
在第5自然段12页,近处池畦(qí)里的油菜。
生:池畦(qí)四、感知文本,合作探究(一)作者笔下四季的雨有何特点?作者对雨感情如何?师:刚才我们欣赏了《雨的四季》,文笔优美。
具体而言,那刘湛秋笔下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课堂实录

2、四季教材分析:《四季》这篇课文是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2课,它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
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了四季的特征。
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美的大自然,从而让环保意识悄悄地在他们心里萌生,使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会拼音不久,朗读课文和认字的水平都比较低,读通、读懂课文难度较大。
在教学中,应以表演朗读为主,让学生读中知文、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并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说话,培养语感;通过欣赏、扩展练习等增加有关四季的信息量,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学会竖弯钩和横折弯钩两种笔画,认识4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观图说话,导入新课1、看图说话。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生:想。
师:让我们来看大屏幕。
出示课文插图。
师:这4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的?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生:第一幅图画的是春季,第二幅是夏季,第三幅是秋季,第四幅是冬季。
从草芽、小鸟可以看出是春季;从荷叶、青蛙看出是夏季;从谷穗看出是秋季;从雪人看出是冬季。
2、揭示课题。
师: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合起来就称为——生:四季。
课件出示课题"四季",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横线标出来。
第3课《雨的四季》教学设计和实录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雨的四季》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课文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本单元的课文都堪称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
《雨的四季》这篇课文的语言更是典范中的典范。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重视朗读课文,学会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并且学会揣摩和品味文中的语言。
学情分析:初一的孩子刚刚走进中学校门,虽然在小学有了对于语言文字的初步揣摩品味能力,但是并未掌握系统的写景技巧,所以需要老师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引导,提升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好地学习写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字词和优美句段。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之美。
3.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章语言之美,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设计理念:本文通过作者对雨的描绘,抒发作者的情趣和对人生的态度。
这种散文的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中来,这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教学拟通过赏析语言和写景手法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并且学会用美的语言进行诗意的表达。
所以本教学设计想通过多次的集体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前几天午餐完后洗手,在饭堂外的洗水槽内,发现了两株小生命,当时我特别震撼,想写一篇文章来描绘它,可惜写景类文章不是我所长,终未如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的四季》,看能不能从刘湛秋的语言中找到灵感,然后我们一起来完成老师的这个愿望。
二、造访诗人(结合课下注释造访就是拜访的意思,多用于书面,顺带提及“莅临”“彩棱镜”这几个词语)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他的散文《雨的四季》、《伞》、《卖菱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录中学语文课本。
三、环节一:鉴雨之“容貌性情”1.首先请大家学生齐读阅读提示,圈出关键词,进入环节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总起句),分析作者用“她”字的用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雨的四季》课例研磨:课堂实录篇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雨的四季》课例研磨:课堂实录篇之教学设计《雨的四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把握文章清晰精致的结构;体会文章炽烈浓郁的情感;欣赏文章生动精美的语言。
设计创意:以设计朗读脚本为活动主线,通过分角色——标重音——画停连来带动对文章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解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雨,是文人墨客的宠儿。
诗人刘湛秋用细腻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组美丽的雨景图,让我们走进《雨的四季》,去感知雨的美丽。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设计朗读脚本,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二、自读活动一:分角色1.设计朗读脚本,首先要合理分配角色。
主问题: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配朗读表演的角色,要能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勾画圈点,然后全班交流。
第1段,领读(文章的总起)——第2至5段,四名同学分读(描绘四季之雨)——第6、7段,齐读(表达赞美之情)。
3.小组内合作朗读。
要求:声音洪亮,情绪饱满,能表现出文章结构层次上的特点。
三、自读活动二:标重音1.朗读时,重音有助于表情达意。
主问题:文章哪些语句最能表达作者对雨的深情?请找出来,用“﹒”标记重音,然后用“我发现重读……(词语)能读出……的情感”的句式进行交流。
2.标记重音,分组讨论,朗读练习。
3.全班展示交流,说明重音的设计理由。
学生的交流应包括:课题“雨.的四季..。
”运用拟人手法,用重音点示文章内容,表达对雨的爱恋。
我喜欢..是美...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的。
(“喜欢”和“美”直接点明对雨的喜欢;“无论……都”和“总是”加强情感。
要重读。
)啊,总是美丽....的雨啊!(“美丽”“使人爱恋”重读,抒发对雨..而使人爱恋的爱恋之情。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了,而那萌发..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赞美春雨润的特点。
)真的..了姿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课堂教学实录在四季课堂教学实录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出示了四张描绘不同季节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每张图片代表的季节,并通过图片上的图画来进行回答。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美丽的四季,开始研究今天的课文《四季》。
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先朗读,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并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要认读的生字。
教师巡回指导,并指名优生朗读。
接着,教师让学生说出每一小节要认读的生字。
在研究生字新词阶段,教师出示11个生字,并让学生按顺序齐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然后,教师打乱顺序,拿字卡读,并让学生进行男女生比赛读,分组读。
同时,学生也认识了4个偏旁“口、禾、雨、月”。
最后,学生进行了词语的齐读和个人读。
在再读课文阶段,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教师让学生读出描写美丽春天的句子,并让学生表演一下这一小节的动作。
然后,教师出示夏天课件,让学生猜测荷叶姐姐会对小青蛙说什么,并让学生读出夏天的句子。
最后,学生边读边表演第二小节的动作。
研究四季的美丽在这节课中,老师引导我们感受四季的美丽。
首先,我们研究了秋天。
老师出示了秋天的图片,询问我们画了什么。
我们看到XXX成熟了,压弯了枝干,就像在鞠躬一样。
老师让我们做出鞠躬的动作,配合课文一起读。
接着,我们研究了冬天。
老师出示了冬天的图片,我们看到一群小孩子堆了一个大雪人,很可爱。
我们一起读课文,并配上动作。
在研究四季的过程中,老师也引导我们写字。
老师让我们读“七、八、九、无”四个字,并指导我们写这几个字时要注意的笔画和转折角度。
最后,老师让我们齐读全文,感受四季的美丽。
这节课让我们更加了解四季的变化,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雨的四季》课堂实录

《雨的四季》课堂实录一、1.导入: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
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同学们能说一说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2.检查交流预习导学二、内容研讨诵雨1.范读并明确听读任务:(1)勾划文中优美语句。
(2)给读不准的字正音。
2.明确诵读任务:(1)语音规范表情诵读。
(2)整体感知文章的体裁及写法。
3.佳句赏析(如此美丽的画面,源于作者优美的文字,别致的修辞。
请同学们将你欣赏的句子读出来,并说说欣赏的理由。
)读出你喜爱的句子,用这样的句式表述:我喜爱()季的雨,她的()永远是美的。
品雨1.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春雨:柔情而生机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2.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析雨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1.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2.请在文中找一句你觉得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并简单分析它美在哪里。
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而又粗犷秋雨:端庄而又沉思冬雨:自然、平静小结: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提示:赏析句子的方法1、抓关键词赏析句子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4、从内容及思想感情方面赏析句子悟雨1.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四季的雨”:单纯强调“雨”,显得呆板、生硬。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思考、小组交流、集体总结归纳的方式从字里行间感受雨的四季的美。
教学重难点通读全文,概括作者笔下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教学过程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关于雨的诗文。
小学时我们学过哪些?“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等等,刚刚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古往今来,雨在文人的笔下是充满灵性的和意趣的。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抒情诗之王”的刘湛秋的散文《雨的四季》。
学生回忆并回答,回顾关于雨的诗文,进入充满诗意的情境。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关于雨的古诗文导入,联系旧知,进入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
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作者刘湛秋,是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作者诗文具有抒情性的特点,有利于课文的品读。
接着检测预习生字词情况。
学生朗读时进行朗诵指导(重音、停连、节奏、语调等)。
配乐朗读。
背景音乐——班得瑞《春野》,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有自己的个性体验,自主选出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小组合作探究下面三个问题:问题1:本文和前面哪一课的结构相同?问题2: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各有特点,请从相应的段落中各找出两个词语来概括。
问题3:小组选择一幅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如具体描写哪些景物,怎样描写的?并能够用喜欢的形式朗诵出来,展示画面的美。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问题1: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结构作对比,得出结论,都是总—分—总的结构。
问题2: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粗犷秋雨:端庄沉静冬雨:自然平静(学生总结,完成板书)问题3:推选四个小组分别描述四季的雨,并进行朗诵,用朗诵的方式展示画面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的四季》课堂实录学校:嘉兴市秀州中学分校班级:初二(4)班执教:高永娥时间:2017.11.24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春色写之。
雨之精神写不出?生(齐):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景、物、人、事写之!师:好!上节课我吗了解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细读文章,品味“雨季”,体会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
(屏显。
)细读文章,品味“雨季”师:现在再给同学们3—4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细读文章,评析文章语言,自主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昆明雨季的景物与人事的。
(学生开始品读文章)师: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要注意圈点勾画,把读起来有感觉有想法的句子划出来,批注一番,然后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学生动笔,教师个别指点)二、细读文章,品味“雨季”师:很多同学似乎有想法了,现在请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独特感受。
生:我看到了第8段的句子。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突出了火炭梅的体积大与黑红的颜色。
同时连用两个感叹号,突出作者的惊叹之情,我觉得这些语句非常朴实、自然。
师:外貌描写?(生笑)生:哦!不,是外形!比作火炭!师:是的!这句口语化的语言既让人通俗易懂,同时运用了比喻修辞,使缩写事物生动形象。
我们可以继续看到后面的一句话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这句话有什么特点?生: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让我感觉作者非常喜爱难忘昆明的火炭梅,其他的杨梅都比不上它。
师:分析得很好,我们从中可以还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更热衷于品尝火炭梅,通过描绘火炭梅的形与色,引起读者的想象。
刚才这位同学找得很好,分析得也很准确,那么还有这样的句子吗?生:我找的句子在第7段。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这句话写出了牛肝菌的颜色、味道、口感,我看了后很想吃。
(生笑)师:解读得很好,“滑,嫩,鲜,香”这四个字让人垂涎欲滴,想迫不及待地品尝它。
同学们再注意一下这句话的特点?生(齐):一字一句!师:短句!多吗?读一读。
(学生读)师:请举例!生: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生: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生: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朗读,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短句朗朗上口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好,再请其他同学来说说自己的品读感想。
生:第7段中作者写道:“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学生读完,师生同笑)生:这句话写出了干巴菌长得很丑,让人觉得幽默搞笑,具有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这句话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粗俗却不失真,形象写出了干巴菌的颜色外形,作者的语言幽默、诙谐,生活化接地气,读者爱读。
生:还是这句话。
(生读)“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我看到这两句话的结尾同时都用了问号与感叹号,第一句话是表示怀疑吃惊,第二句话是表示怀疑惊叹。
师:我们写作中有这样用过标点吗?(生齐答没有)这位同学评析得很到位,她说了第一句话表现出作者深深疑惑与惊讶,半信半疑的态度,是设问,第二句话表现出作者的惊叹赞美,这东西怎么这么好吃啊?!大家都能感受到吗?请同桌也来读一遍,让全班同学再感受一下。
(学生朗读句子,所有学生共同体会)师:读得很好,同学们一定听出前后句情感不一样。
前者深表怀疑,后者除了惊讶还饱含喜爱之情,作者赞不绝口。
(教师范读,全班学生再次体会)师:从刚才同学们的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章中的语言十分接地气,贴近生活。
我们知道,作者汪曾祺先生也是位美食家,这些语句中也体现出一种美食文化。
生:我找的是第10段里的句子。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
”我觉得作者的语言比较朴实,平淡,贴近我们的生活。
师:其他同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平淡、自然的语言特点吧?这些平淡无奇的语言,是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
雨下大了,走不了,就近找一饭馆踱进去,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生:舒服得来)生:第6段中写道:“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师:破折号有什么作用?生:补充说明师:很好,请继续评析。
生:通过这两句话,我了解到一些昆明当地的风俗,也看到了昆明仙人掌的特点:多且肥大。
师:不错,这两句话体显出昆明当地的民俗文化与风情,我们仿佛看到了用雨季里泛着绿意、湿气的仙人掌为主人驱邪祈福的画面。
我们再看后面紧接着的句子:“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从这几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百姓日常生活很了解,体现出一种农业文化。
用仙人掌代替篱笆,体现了昆明当地人……?生:他们懂得就地取材,让仙人掌的作用最大化。
师:回答得很好,这就体现出当地人懂得物尽其用,就地取材。
篱笆院墙不是防?生:(齐)小偷!师:而是防家畜!昆明百姓?生:善良、淳朴!生:我找到第7段里的句子。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滴溜儿圆”有意思,有趣。
师:好,我们一起看到这几句话。
短句“滴溜儿圆”,同学们可以借此想象一下鸡油菌的外形。
同时我们充分感受到语言的口语化,活泼俏皮,极具人情味。
生:有一个笑话!“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
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
”从这些话中我感受到:作者的语言极具家常化,似乎感觉作者正在与外面面对面的交流。
师:找得很好,我们一起看到这几句话,作者通过写一个笑话,写出“火车之慢,鸡枞随处可见。
”语言脱口而出,让读者倍感亲切、自然。
生:我品读了第9段的句子。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通过这些句子,我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人情味,语言也是非常平实、自然的。
师:很好,这位同学读了第9段的几个句子,我们看到房东爱不爱花?哪句话?(全班学生:爱花。
她怕房客们乱摘他的花)师:房东惜花、爱花,但为什么要送花呢?生:因为她心地善良,懂得分享。
师:其他同学也能感受到吧?房东母女爱花,同时愿意送花,可见她们心地善良,具有淳朴的性情,此处的语言富有情谊。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为什么心感到软软的?(全班学生:因为作者被感动了。
)师:我们平时长跑后,会感到身体软弱无力;昨天吃了妈妈做的汤圆,会感到糯糯的软软的,好吃;作者的心软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他感慨于房东的纯朴热情,她陶醉在浓郁的花香中好,请所有同学一起再读一下这句话,细细品味一番。
(学生带感情朗读,教师跟读)生:我找的是第5段的句子。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这两句话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同时引用了古诗里的句子,富有诗意。
师:评析得不错,我们一起看到第五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话。
(学生带感情齐读)师:我们可以共同感受到:这些句子的语言十分典雅,引用了诗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前半句出自杜甫的《春望》,后半句出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
诗句中的两个字:“深”、“长”表现出昆明的雨水充沛,植被茂盛。
作者把看似不联系的句子放在一起,仍让读者感到自然、典雅、别致、文白相衬。
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在文中穿插一些诗句,以此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色彩。
生:作者还用首诗结尾,让人意犹未尽!师:是啊!喝酒作诗寄托情感,这份闲情雅致或许只有文学修养丰厚的人才能表达出来!希望同学们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生:我也想评析第5段里的句子。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这句话描绘了昆明雨季中草木被雨水充分滋润的状态,令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师:这句话找得很好,我们一起看到第五段,作者写道“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的状态”,突显出枝叶的什么特征?(全班学生:很美,充满生机)师:草木枝叶能掐出水来。
“显示出近于夸张的旺盛”,是不是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让我们一起朗读第五段,边读边凭借作者的语言去想象,去感受。
(学生朗读,教师跟读)生:我想评析第10段中的语句。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这句话很贴近生活,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师:的确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观察十分仔细,描述的画面让人读来有趣。
生:还有第十段中间的句子。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这里似乎写到了一些关于历史的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
师:这位同学品读得很细致,这里的语句展现出一种神秘的色彩,增添了一种历史文化。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第10段的前两句,作者提到了一首诗……全班学生:《夜雨寄北》师:这是一篇多么富有美感诗意又充满生活情趣的作品。
汪曾祺先生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屏显。
)师:我们一起评析交流了许多句子,品味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现在跟随老师的脚步,总结概括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
(教师板书,学生笔记)三、了解作者,体悟情感师: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先生。
(屏显。
学生默读)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一呆就是七年。
入乡随俗,客居他乡。
汪曾祺很快融入了云南异样的生活,读书做学问的间隙,偶尔也会进进馆子,泡泡茶馆,喝喝小酒,谈谈国事家事天下事。
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段青葱的岁月,不怕山高水长,轻看人间风浪,因为年轻,因为没有什么不可以。
而汪曾祺先生,却以独特视角,体察细微,酝酿着他对这座城市的情有独钟,抒写着他在这座城市里挥洒过的青春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