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离子注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结
多晶硅栅
180 nm
54 nm 砷注入层
20 Å 栅氧化层厚度
§4.3、注入损伤与退火
4.3.1 级联碰撞
因碰撞而离开晶格位置的原子称为移位原子。注入离子通过碰撞把能 量传递给靶原子核及其电子的过程,称为能量淀积。碰撞的两种形式同时 存在,当注入离子能量较高时,以非弹性碰撞为主,能量较低时,主要为 弹性碰撞,在集成电路制造中,离子注入主要为弹性碰撞。 碰撞产生移位原子。使处于晶格位置的原子发生移位所需最小能量成 为移位阈能(Ed)。注入离子与靶内原子碰撞,存在三种形式①传递能量 <Ed,没有移位原子;②传递能量>Ed<2Ed,被碰撞原子本身可以离开晶格, 并留下一个空位。③被碰撞原子移位后能量还很高,不断与其它原子碰撞。 硅的Ed=14ev-15ev,一般会小于该能量范围,主要是由于各向异性、碰撞 的反冲方向、非弹性碰撞的能量损失、替位碰撞等等。 移位原子也称为反冲原子,与入射离子碰撞产生移位的原子,移位原子 又会和相邻原子碰撞,形成级联碰撞。造成大量靶原子的移位,形成大量 空位和间歇原子,形成损伤。级联碰撞密度不大时,只产生孤立、分开的 点缺陷,密度大时,加重损伤程度,甚至造成非晶层。
R k 2 E0
4.2.1 注入离子的纵向分布
* 注入离子的分布计算
1.平均投影射程Rp,标准偏差DR通过查表 根据靶材(Si,SiO2, Ge),杂质离子(B,P,As) 能量(keV)
2.单位面积注入电荷:Qss =I t /A,I:注入束流, t: 时间,A:扫描面积(园片尺寸) 3.单位面积注入离子数(剂量): Ns = Qss/q =(I t) /(q A) Ns 4.最大离子浓度:NMAX=
2 DR
*注入离子分布
1 x R 2 p N(x)=Nmax exp 2 DR p
N(x):距表面x处的浓度, DRp:查表所得的标准偏差 Nmax:峰值浓度(x=Rp处) Rp:平均投影射程
*离子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深计算
N (x j ) 1 xR NS p exp DR p 2 2 DR p
注入杂质原子能量损失
携能杂 质离子
硅晶格
Si Si Si X-射线 Si Si Si Si Si Si Si
电子碰撞
Si Si
原子碰撞
Si Si Si Si
被移动的硅原子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二).核碰撞和电子碰撞
不同靶材、不同注入离子的 Ec不同,对于硅靶:B注入 时Ec=15ev,P注入Ec=150ev。 注入能量>>Ec,主要以电子 在LSS理论中,把固体中的电子看为自由电子气。电 阻止形式损失能量,核阻止 子的阻止就类似于黏滞气体的阻力,在注入离子常用 损失的能量可以忽略,则射 12 能量范围内,电子的阻止本领: Se E CV ke E 程: R k1 E1 2 则入射离子主要 其中 V 为注入离子的速度,系数 Ke 与注入离子的原子 E Ec 以核阻止形式损失能量,射 序数、质量、靶材料的原子序数以及质量有着微弱的 程: 关系。无定形靶为一常数。
一.损伤形式
1、孤立的点缺陷或缺陷群, 2、局部非晶层,一般与低剂量的重原子注入有关, 3、非晶层,局部非晶层的相互重叠, 解决:退火、激活
离子束 修复硅晶格结构 并激活杂质-硅键
a) 注入过程中损伤的硅晶格
b) 退火后的硅晶格
二.移位原子数的估算
三.非晶层的形成
四. 损伤区的分布
轻离子,电子碰撞为主,位移少,晶格损伤小,损伤 体积计算见P105
F r r
1 2 2
4M 1 M 2 1 2 TM M 2U 2 E 2 M 1 M 2 2 0
(4.6)
而注入离子与靶原子之间的相应势函数形式为
(4.7) 其中Z1和Z2分别为两个粒子的原子序数,r为距离(只考虑库仑作用时, 对运动缓慢而质量较重的注入离子来说,所得结果与实验不太符合)。 当考虑电子屏蔽作用时,注入离子与靶原子之间 的相互作用的势函数可用下面形式表示:
Mask
Mask
xj
Silicon substrate
Mask
Silicon substrate
a)
低掺杂浓度 (n–, p–) 和浅结深 (xj)
b)
高掺杂浓度 (n+, p+) 和深结深 (xj)
离子注入机
离子注入机
Photograph courtesy of Varian Semiconductor, VIISion 80 Source/Terminal side
2
NB
x j R p DR p
2 ln
Ns 1 2 DR p N B
4.2.2
横向效应
横向系数: B >Sb,约0.5但比热扩散小(0.75-0.85)
4.2.3
沟道效应
入射离子的阻挡作用与晶体取向有关, 可能沿某些方向由原子列包围成直通道 --沟道,离子进入沟道时,沿沟道前进 阻力小,射程要大得多。
S n E dx n
同样,电子阻止本领定义为:
dE S e E dx e
(4.2)
在单位距离上,由于核碰撞和电子碰撞,注入离子所损失的能量则为:
dE S n E S e E dx
(4.3) 如果知道了Sn(E)和Se(E),就可以直接对上式积分,求出注入离子在靶内 运动的总路程:
目录
4.1 4.2 4.3 4.4 核碰撞和电子碰撞(核、电子阻止本领、射程估计) 注入离子在无定形靶中的分布(纵向分布、横向效 注入损伤(级联碰撞、简单晶格损伤、非晶形成) 退火(硅的退火特性、硼、磷退火特性,退火中的扩散效应、
应、沟道效应和浅结的形成)
快速退火)
4.1
核碰撞和电子碰撞
设一个注入离子在其运动路程上任一点x处的能量为E,则核阻止本 领可定义为: (4.1) dE
硅片工艺流程中的离子注入
硅片制造 (前端) 硅片起始
薄膜
无图形硅片 完成的硅片 扩散 光刻
抛光
刻蚀
光刻胶掩蔽
测试/拣选 注入后退火
注入 硬膜掩蔽 (氧化硅或氮化硅)
控制杂质浓度和深度
低能 低剂量 快速扫描 高能 大剂量 慢速扫描
离子注入机 掺杂离子 束扫描 掩蔽层
xj
Ion implanter
Beam scan
沿 <110> 轴的硅晶格视图
Used with permission from Edgard Torres Designs
离子入射角与沟道
<100>
<110>
<111>
Used with permission from Edgard Torres Designs
解决办法,偏离此方向,以大于临界角注入。
3.磷的退火特性
杂质浓度达1015以上时出 现无定形硅,退火温度达 到600℃~800℃
热退火的特点
简单、价廉 激活率不高 产生二次缺陷,位错环、层错、位错 加剧
4.扩散效应
5.快速退火
离子注入优缺点
优点:
1)可在较低的温度下,将各种杂质掺入到不同的半导体中; 2)能精确控制掺入基片内杂质的浓度分布和注入深度; 3)可以实现大面积均匀掺杂,而且重复性好; 4)掺入杂质纯度高; 5)获得主浓度扩散层不受故浓度限制; 6)由于注入粒子的直射性,杂质的横向扩散小; 7)可以置备理想的杂质分布; 8)可以通过半导体表面上一定厚度的SiO2膜进行注入而实行掺杂; 9)工艺条件容易控制。
q 2 Z1 Z 2 V r r2
(一).射程的概念
杂质离子的射程和投影射程
入射离 子束
硅衬底 对单个离 子停止点
Rp
DRp杂
质分布
注入能量对应射程图
1.0
注入到 硅中
Projected Range, Rp (mm)
B 0.1
P
As
Sb
0.01
10
100
注入能量 (keV)
1,000
重离子,原子碰撞为主,位移多,晶格损伤大,损 伤体积计算见P105 4.22式
4.4
热退火
退火:将注入离子的硅片在一定温度和真空或氮、氩 等高纯气体的保护下,经过适当时间的热处理, 部分或全部消除硅片中的损伤,少数载流子的寿命及 迁移率也会不同程度的得到恢复, 电激活掺入的杂质 分为普通热退火、硼的退火特性、磷的退火特性、扩 散效应、快速退火
离子注入的概念:将具有很高能量的杂质离子射入半导
体衬底中的掺杂技术。 掺杂深度由注入杂质离子的能量和质量决定,掺杂浓度由 注入杂质离子的数目(剂量)决定。
离子注入特点:
掺杂的均匀性好、污染小 温度低:小于400℃ 可以精确控制杂质分布(数量和深度) 可以注入各种各样的元素、无固溶度的限制 横向扩展比扩散要小得多。 可以对化合物半导体进行掺杂
(4.8) 其中f(r/a)是电子屏蔽函数,a为屏蔽参数(其 大小和玻尔半径同数量级)。一般地说,当r由 零变∞时,应该由1变到零。f(r/a)的最简单形 r a 式可选取下面形式: f a r (4.9) 那么注入离子与靶原子之间的势函数与距离的平 方成反比。
V r q 2 Z1Z 2 r f r a
离子注入到无定形靶中的高斯分布情况
4.2.4
浅结的形成
随集成度的提高,为了抑制MOS晶体管的穿通电流和减小器件的短沟道 效应。要求减小CMOS的源、漏结的结深。而且CMOS器件还要求高的表面掺杂 浓度、低接触电阻以及小的结漏电流。 浅结制造困难较多,①如硼注入形成浅P+结,问题很多,见书上 (P90), ②降低注入能量形成浅结,但低能注入时的沟道效应明显,离子 束稳定性,尤其需大束流注入的源、漏区和发射区,问题更严重。由空间电 荷效应造成(带电离子相互排斥造成的。离子的能量低、飞行时间长、导致 离子束发散),可利用宽束流和缩短路径加以解决。 预先非晶化是一种实现P+结的比较理想方法。在注硼前,以重离子高 剂量注入形成表面非晶层,以减小沟道效应;也可注入不激活物质如Si+、 Ce+、Sb+形成非晶层。注入Si+结深下降20%。注入Ce+ 结深下降40%,具 有更小的缺陷和漏电流。
1.普通热退火
退火时间通常为15--30min,使用通常的扩散炉, 在真空或氮、氩等气体的保护下对衬底作退火处理。 缺点:清除缺陷不完全,注入杂质激活不高,退火温 度高、时间长,导致杂质再分布。
2.硼的退火特性
Ⅰ区单调上升:点缺 陷、陷井缺陷消除、 自由载流子增加 Ⅱ区出现反退火特性: 代位硼减少,淀积在 位错上 Ⅲ区单调上升剂量越 大,所需退火温度越 高。
第四章
离子注入
教师: 潘国峰 E-mail: pgf@hebut.edu.cn
河北工业大学微电子研究所
离子注入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离子注入技术大大推 动了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发展,从而使集成电路的生产进 入超大规模时代。 195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就开始研究用离子束轰击技术来改善 半导体的特性。 1954年前后,shockley提出采用离子注入技术能够制造半导体 器件,并且预言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制造薄基区的高频晶体管。 1955年,英国的W.D.Cmsins发现硼离子轰击锗晶片时,可在N型 材料上形成P型层。到了1960年,对离子射程的计算和测量、辐 射损伤效应以及沟道效应等方面的重要研究已基本完成。离子 注入技术开始在半导体器件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1968年,报道了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制造的、具有突变型杂质分 布的变容二极管以及铝栅自对准MOS晶体管。 1972年后对离子注入现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采用离子注 入技术制造具有不少独特优点的砷化镓高速集成电路。 目前,离子注入技术已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不可 缺少的掺杂工艺。
R
E0 dE dE E0 S ( E ) S ( E ) 0 S E S E n e n e 0
(4.4)
E0为注入离子的起始能量。
在p=0时,两球将发生正面碰撞,此时传输的能量最大,用表示: (4.5) 实际上注入离子与靶原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吸引力或排斥 力)。 若忽略外围电子的屏蔽作用,这两个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实际上就是库 仑力: q2Z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