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程作业
马原实践报告课程作业(2篇)
第1篇一、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而且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开展了马原实践报告课程作业,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践报告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实践内容1. 案例分析(1)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2)案例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a.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普遍性体现在这些问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普遍存在;特殊性体现在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城市特点。
b.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是主要矛盾,而其他问题如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则是次要矛盾。
c.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交通拥堵会导致环境污染,而环境污染又会加剧交通拥堵。
(3)解决方案a.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b. 完善交通规划,优化交通布局,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c.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提高住房供应,满足居民住房需求。
2. 实践活动(1)实践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组织了一次社区实践活动,旨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活动内容a. 调查社区居民的需求和问题。
b. 分析问题的根源,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进行指导。
马原作业——精选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一2011级临床医学班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 (36分)1、哲学是…………………………………………………………………( A)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关于自然和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B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D )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4.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A)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6、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B )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C )A.运动的绝对性B.运动的相对性C.客观实在性D.矛盾性8、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这是一种…………………………………………………………………(D)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0.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观点是……………………( B )A.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B.存在着非物质的运动C.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D.物质和运动毫无关系11.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C)A. 无限性B.顺序性C. 不可逆性D. 可逆性12.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其中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 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辩证否定的观点C.质量互变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35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B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C. 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D. 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B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C. 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3.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BC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4.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AB )A.历史唯物主义B.剩余价值学说C.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C )A.德国的古典哲学B.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C.18世纪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6.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AB )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当斯密D.大卫李嘉图E.圣西门F.傅立叶G.欧文7.唯物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下列这三种历史形态的是………………(ABC )A.朴素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E.庸俗唯物主义三、简答题(29分)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矛盾的认识。【附全答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矛盾的认识。
【附全答案】国家开放大学24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卷B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4春+试题B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而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闩身中的矛盾。
’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乂称为辩证法的核心。
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
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矛盾的认识.答:矛盾,这一哲学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矛盾,我有着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是一种学理念,更是一种方法论,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矛后是事物发展的根木动力。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
矛后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正如毛泽东在《矛论》中所言,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这种对立和统一,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正是这种变化,推动者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矛后推动事物发展的例子,比如,在社会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是矛盾推动生物进化的重要方式这些例子都说明,矛后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024版)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章一、基本范畴1、物质与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反映物质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3、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人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脱离物质的客观精神4、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怀疑论)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5、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6、运动与静止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7、联系与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质的飞跃,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8、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9、本质与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10、原因与结果原因和结果是从引起和被引起这一侧面揭示事物、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11、实践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马原课程作业课件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促 进共同成长。
04
CHAPTER
马原课程作业要求
作业提交时间
提交时间
2023年6月10日前
注意事项
请确保按时提交作业,避免影响成绩和进度
作业格式要求
01
文件格式
PPT演示文稿
02
03
04
页面设置
标准A4纸张,横向排版
字体和字号
微软雅黑,标题字号为36, 正文字号为28
马原课程作业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马原课程简介 • 马原课程学习方法 • 马原课程实践应用 • 马原课程作业要求 • 马原课程作业参考答案
01
CHAPTER
马原课程简介
课程背景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业答案解析
详细解释 具体分析
深入阐述
作业答案示例
典型案例 实际应用
模拟情境
作业答案总结
提炼重点
展望未来
回顾反思
THANKS
谢谢
时间管理技巧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 拖延和分心,提高学习效 率。
学习资源
教材
选择权威的教材,仔细阅读并理 解各个知识点。
网络资源
利用搜索引擎、在线课程、论坛等 资源,拓展相关知识点和了解最新 动态。
学习工具
使用各种学习工具,如思维导图软 件、在线题库等,辅助学习和巩固 知识点。
03
CHAPTER
图片和图表
清晰可辨,适当使用图表和图 片说明
作业内容要求
国开2023春《马原》(试卷A)大作业终考任务:,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参考答案2篇
国家开放大学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大作业终考任务: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参考答案2篇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答题要求:1.本门课程共有三套题,请选择其中的一套试卷且只能选择一套试卷作答。
2.考生答题完毕后,可点击保存。
在提交前可反复修改并保存。
考生一旦提交后,不能再进行修改。
3.考生请在答题框内录入试题答案,不能复制黏贴,不能以附件形式提交试卷。
4.答题要做到论述严谨、语句通顺,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字数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1:(1710字)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顽强奋斗、辉煌功绩充分展现了创造智慧和磅礴伟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把自然资源改造成为社会财富,劳动者必须掌握适当的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
劳动群众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共同产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脑力劳动在创造物质成果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从而使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作业
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作业第一篇: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业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年__月__日一、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相关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以及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道路的必要性。
答:1、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国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面临着实现全国财政经济统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逐步建立起全国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原来为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经济体制方面某些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在认真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后。
中央认为,必须按照党历来要求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正确对待外国经验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能把贫穷当作社会主义。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其中,政府作为多元主体中的一员在体制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政治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甚至是在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1986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指出:“现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展,使我们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马原教学实践作业(3篇)
第1篇一、作业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次马原教学实践作业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作业目标1. 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作业内容本次马原教学实践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选题与论证(1)选题: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选择一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研究课题,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实践”等。
(2)论证:在选题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课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调查与实践(1)调查:针对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
(2)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如针对选题,开展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课题研究等。
3. 撰写论文(1)论文结构:论文应包括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正文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选题进行分析和论证;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论文内容:在论文中,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选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同时,要注意论文的逻辑性和论证的严密性。
四、作业要求1. 选题要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力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论文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论证严密,语言表达准确;3. 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字;4. 论文格式规范,符合学术论文写作要求;5. 作业截止日期为XX年XX月XX日。
关于马原的实践报告作业(2篇)
第1篇一、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于近期参加了一次马原实践课程,现将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二、实践内容1. 实践地点: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 实践时间:2021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7日3. 实践方式:集中授课、分组讨论、实地考察、撰写实践报告三、实践过程1. 集中授课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首先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集中授课。
授课老师详细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核心观点以及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
通过授课,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其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2. 分组讨论授课结束后,我们按照分组进行了讨论。
在讨论中,我们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例如,在讨论如何解决我国当前的经济问题时,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法,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矛盾,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3. 实地考察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考察。
我们参观了某企业,了解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4. 撰写实践报告在实践结束后,我们根据实践内容撰写了实践报告。
报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实践背景及目的(2)实践过程及内容(3)实践收获及体会(4)实践建议四、实践收获及体会1. 深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通过实践,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
2. 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了实际案例,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分组讨论、实地考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马原作业
绪论思考题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活的机体。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也具有阶级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是科学的。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第一章思考题一、需反思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智慧的结合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辨析题1.“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世界统一于存在。
3.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5.和谐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第二章思考题一、辨析题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2.“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二、材料分析题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
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是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
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
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
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
马原作业题有答案(2).
马原作业题有答案(2).第⼀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1、否认世界统⼀性的哲学是DA.唯⼼主义B.形⽽上学C.相对主义D.⼆元论2、旧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BA.承认意识能动性B.抹煞意识能动性C.夸⼤意识能动性D.有时承认意识能动性,有时抹煞意识能动性3、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客观实在性”是指C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状和结构C.不以⼈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们所认识4、事物的否定⽅⾯是指DA.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 B. 事物中消极的⽅⾯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D.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5、运动是物质的AA.根本属性B.唯⼀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6、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CA.物质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B.从物理运动到⽣物运动的转化C.宇宙间的⼀切变化和过程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过程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BA.物质和运动的统⼀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的统⼀C.有限性与⽆限性的统⼀D.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统⼀8、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AA. 辩证统⼀的关系B. 内外关系C. 因果关系D. 等同关系9、公孙龙的“⽩马⾮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A. 同⼀性和⽃争性的关系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10、事物的质变是指DA. 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B. 事物在场所⽅⾯的变更C. 事物处于相对平衡的、相对静⽌状态D. 事物性质的变化11、量变是指DA. 事物的发展从低级到⾼级B. 事物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C. 事物的显著突变D.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12、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AA. 上升性B. 重复性C. 回复性D. 循环性13、世界的统⼀性在于BA.它的存在性B.它的物质性C.它的可知性D.它的⽭盾性14、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的观点是BA.形⽽上学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15、“⼈有多⼤胆,地有多⼤产”是B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B.主观唯⼼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看成BA.原⼦B.⼀种或某种可以直接感知的东西C.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D.意识的产物17、物质的唯⼀特性是BA.存在性B.客观实在性C.运动D.发展18、“物是感觉的复合”这个命题表达的是AA.主观唯⼼主义B.客观唯⼼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9、“⽅⽣⽅死,⽅死⽅⽣。
马原课后习题目录.doc
【绪论】1.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适用性。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的?3.材料,如何用唯物辩证法看待问题?4.党的十七大深刻的阐明了科学发展观,请用本章的相关原理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结合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结合本章的学习,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应当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待这些影响?3.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4.为什么说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L-探帥盼疇盼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对我国古代现实的认识,及其我国伟大复兴的思考和认识。
2.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 我们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3.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对于我们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有什么帮助?★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什么样的5.秦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手氟久劳动和社会劳动的茅層?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运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国大2023春《马原》(试卷B)大作业: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2篇
国家开放大学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395》(试卷B)大作业终考任务: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2篇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能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并不触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答题要求:1、本门课程共有三套题,请选择其中的一套试卷且只能选择一套试卷作答。
2、考生答题完毕后,可点击保存。
在提交前可反复修改并保存。
考生一旦提交后,不能再进行修改。
3、考生请在答题框内录入试题答案,不能复制黏贴,不能以附件形式提交试卷。
4、答题要做到论述严谨、语句通顺,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字数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1:(1153字)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
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利润,绞尽脑汁,发明了多种方法,但最基本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家主要靠增加劳动量实现产量增加,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在英国,从14世纪末开始,政府就曾经颁布过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
马克思对过度延长劳动时间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损害作出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除了单纯地延长劳动时间外,还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来剥削工人。
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泰罗制”,它的特点是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
对此,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实行“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
马原课程作业
改革开放大事记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6、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7、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 1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3、1992、1994年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实行 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5、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 、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 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 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 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 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 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 ,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 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 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 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 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 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 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 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 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 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 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后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后作业一、辨析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二、论述题(请任选其中一道论述题作答,每小题 25分,共一题25 分)1、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和认识辩证运动规律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看法。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饿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它对认识起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具有摹写性,其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到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①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②从认识到实践。
它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③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社会实践是个实践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检验理论,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充分认识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
也可以通过大脑处理形成自己的东西进而上升为经验,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实际知识学习到课外非理论知识,充分调动身体各组织能动性。
2、请联系金融风暴论述经济全球化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每小题30 分,共1题 3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
马原登台实践作业题目
课堂登台实践作业
题目
1、当今社会,科技与人文哪个更应受到重视?
2、动物有无感觉、心理、情感,有无意识?
3、人与禽兽的区别何在?人的本质是什么?
4、存在先于本质?本质先于存在?
5、生活中的辩证法。
生活中的矛盾及处理方法。
6、大学生应跟着感觉走,还是跟着理性走?
7、如何化解人生意义失落问题?人为什么活着?
8、历史人物讲坛(评价历史人物)
9、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向谁致敬?
10、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11、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12、科技把人类带向幸福的彼岸还是万丈深渊?
13、人兽混合胚胎问题、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动物的权利与福利问题
14、转基因食品应不应该商业化问题
15、学生结合自己关注的热点,自主选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行为表现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行为表现作业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般那样匆匆, 不知不觉间, 时光的脚步便带我们踏进了期末, 回想着这一学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学习, 从刚开始的不甚了解, 到后来的逐渐喜爱, 再到如今的乐在其中, 多像是我与“马克思”相识、相知、相恋的故事啊!之前的我是个天真的孩子, 一直以自己感性的思维解读着这个世界, 然而在邂逅“马克思”后, 是它, 教会了我如何理智的面对世界。
在相处中, 它像一位家长, 以它的人生阅历引导着我, 告诉我何为真正的对错;它像一位老师, 以它的博学多识激励着我, 教我树立正确的三观, 助我开始了人生的蜕变。
记得在第一堂马原课上, 老师就为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要求, 刚开始, 作为理科生的我们,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量哲学理论的确感到有些害怕, 以及力不从心, 然而在之后学习中,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活动中, 通过《共产党宣言》的学习, 我似乎也进入到了那个为真理而革命献身的年代, 跟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同资本主义作斗争, 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回归现实, 是“马克思”激励了我, 让我第一次开始真正思考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在主题研讨活动中, 我与小组成员们一起探讨当前的社会热点, 从刚开始的了无头绪到后来的积极投入, 这项实践任务让我们主动地去了解时事热点, 关心社会。
当我们小组围坐一团严肃地探讨时, 当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时, 当我们能用所学到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进行分析时, 都是那样的激动热烈, 这个过程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 还开拓了思维, 小组成员们也因为相处结下了更深的友谊, 而这些进步, 都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原课带给了我太多难忘, 难忘那次的演讲比赛, 为了写好演讲稿, 我在寝室是那样的冥思苦想;为了呈现完美的演讲, 我拉着室友一次次的练习、完善。
这项比赛不仅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 还锻炼了我的演讲能力, 让理论课也变得那样的生动活力。
马原作业第二篇--世界是从哪里来的?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产物。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物质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发展阶段, 即:
(1)无机物的反应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世界是从哪里来的?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为什么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 一、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一、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 ① 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 不以人的意 识为转移 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 自然物 • ② 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 规律人们只能利用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去改造自然物 • ③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 本前提
(2)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 容
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构成 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特别是生产实践是整个社会 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整个社会生活 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发展的过程, 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整 个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这种创造性不仅表现为意识通 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在思维中再现事 物的本质;而且还表现在能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创造新事物。这并不是说意识 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世界,而是说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物质的存在形态。
2022春季马原作业练习
2022春季马原作业练习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20分,1分/题)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D、实现共产主义6、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7、感性认识的形式是()A、感觉、知觉、表象B、分析和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总结和概括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A、生产相对过剩B、需求绝对减少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11、资本主义企业的商品价值是()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B、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C、流动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D、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12、下列各组选项中,全部属于价值范围的是()A、真理、逻辑学、宗教B、科学规律、语言学、艺术C、法律、道德、宗教D、真相、真理、真实实践1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改造成果
成果: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色合乎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司合营的高潮。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晚场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 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尽管经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严重的挫折,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 导集体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在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 济体系,是古老的中国以暂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随后开始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 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国全党各族人民建设 新中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去 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是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大事记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6、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7、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 1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3、1992、1994年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实行 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5、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不断前进Fra bibliotekLOGO
目录
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点认识
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 斯· 莫尔(英国人)在他的 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 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 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 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 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 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 吏由秘密投票产生。他认为 ,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 消灭它。
三大改造
对农业的改造 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和形式就是把分散的个 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 裕的道路。 方针、原则和方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积 极发展,稳步前进”,原则是“自愿互助”方法是通过典型示范 ,逐步推进。 对手工业的改造 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 会主义改造。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似,主要采取合作社的方 法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到里 1956年 底, 90% 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我国采取了赎买政策和公私合营政 策. 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 级形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司合营是指整个行业 实行公司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 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 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度,是中 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理论 发现让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 为科学。《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 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 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 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 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 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 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 历史使命。
十年文革
大跃进以后领导者对部分错误进行了纠正。但“左” 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 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在1962年9月 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 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 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 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进一步 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 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1963年 至1965年间,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社 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 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把这些不同性质 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 映,在1964年下半年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 打击,在1965年初又错误地提出了运动的重点是整 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意识形态 领域,也对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观点和文艺界学术界 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在 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 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文化 大革命”的导火线。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科学社会主义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在无 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建设的实践中,在与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或者流 派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基本矛盾及其本质,指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无 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及其与社 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作出社会主义可以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 资本主义国家 ,首先在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并领导建 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列宁 之后 ,斯大林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 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 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1871年巴黎公社的实践
巴黎公社运动是世界历 史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 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 试。1871年马克思在谈到国 际共运取得成就时说:“能 获得如此巨大的发展,就是 因为全世界的劳动人民越来 越受到压迫,这就是成功的 秘密所在。”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十月革命,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 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 (儒略历10月25日)。前苏联、 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 ,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 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 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 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 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 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 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推翻了以克 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 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 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 础
改革开放的背景
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 严重。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 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了一倍多,年 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 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 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另一 方面计划经济弊端日渐明显:1、对国内经济的控制达到惊 人的程度,政府企业职责不分,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 的作用;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制 约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2、 生产商品的数量都在计划之中,购买商品还需要相应的商 品票(如购买粮食就需要有相应的粮票),造成消费者即 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3、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 均为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 一切劳动成就都会被均分,这导致生产者没有兴趣扩大生 产,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只知道依靠“大锅饭 ”过生活,丧失了发展经济的动力。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 、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 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 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 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 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 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 ,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 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 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 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 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 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 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 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 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 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 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完善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
1960 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 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 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 断地错误批判 1956 年反冒进的基 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 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 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 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 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 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 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 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 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 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 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 增长。
16、1997年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1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2002年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1、2003年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2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5、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 26、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27、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 28、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29、2007年《物权法》出台 30、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