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1)

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1)
量的准确度相同吗?
2.1.2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续)
• 二、相对误差
• 1 、实际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实际值之比。
A
x A
100%
x
A 100% A
– 只具有大小、正负,但无量纲
– 接上例可得:
A1
1 100
100%
1%;
A2
1 5
100%
20%
– 相对误差可以表征测量的准确程度。
x x A0
• 重点:
– 误差的表示和分类 – 三种误差的特征及其处理方法 – 数据的处理 – 误差的合成
• 难点:
– 三种误差的特征及其处理方法
2.1 测量误差的基本原理
• 2.1.1 误差的定义 • 2.1.2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 2.1.3 电子测量仪器误差的表示方法 • 2.1.4 一次直接测量时最大误差的估计
例1:
• 一个被测电压,真值U0=100V,用一只电压 表测量,指示值U为101V,则绝对误差:
U U U0 101100 1V
• 表明: 测得值比真值大1V,为正误差。
2.1.2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续)
• 2 、修正值(校正值)
C x A x
– 给出:通过校准由上一级标准以表格或曲线的形 式给出受检仪器的修正值。
– 等级度越低,仪器越准确。0.1、0.2是精密仪器 。
2.1.3 电子测量仪器的表示方法(续)
• (2)附加误差
– 是指仪器在超过规定的正常条件下所增加的误差, 与影响误差相似。例如:环境温度、电源电压等
– 例:MF-20型晶体管万用表。
• 基本误差: – 直流电压、电流为±2.5%
• 附加误差:
– 根据误差的性质,测量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疏失(粗大)误差三类。

测量学第六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

测量学第六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
第6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6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6.1 概述
6.1.1 测量与观测值
通过一定的仪器和方法在一定的环境下游操作人员 对某量进行量测,称为观测,获得的数据称为观测值。 6.1.2 观测与观测值的分类
1.同精度观测和不同精度观测
构成测量工作的要素包括观测者、测量仪器和外界条 件,通常将这些测量工作的要素统称为观测条件。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以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 容许值,称为容许误差。
6.4.4 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是中误差与观测值之比.是个无量纲数,在测 量上通常将其分子化为1,即用K=1/N的形式来表示。 如:1/1000,1/5000等。 显然.相对中误差愈小(分母越大).说明观测结果的精 度愈高,反之愈低。 相对中误差的分子也可以是闭合差或容许误差,这时分别称 为相对闭合差及相对容许误差。
该曲线称为高斯偶然误差分布曲线。 在概率论中,称为正态分布曲线。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对应着一个 确定的误差分布。 曲线的纵坐标y=概率/间距,它是 偶然误差⊿的函数,记为f(⊿)。
f(⊿ i)d⊿是偶然误差出现在微小区间(⊿ i + d⊿/2, ⊿ i +-d⊿/2) 内的概率,记为
p(⊿ i)= f(⊿ i)d⊿
6.1.3 测量误差及其来源
1.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中的被观测量,客观上都存在着一个真实 值.简称真值。 对该量进行观测得到观测值。观测值与真值之差, 称为真误差.即
真误差=观测值-真值
2.测量误差的反映
“必要观测”:为确定某一个被观测量或几何形体 所需要的最少的观测。
“多余观测”:在确定某一个被观测量或几何形体 所进行的观测过程中超过必要观测的观测。

08结63-测量学-章6-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08结63-测量学-章6-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加权算术平均值 相应观测值的权
三、最可靠值(最或是值)的精度评定 单位权中误差
权为1的观测值 中误差
m0
pvv
n 1
vi=li-x
测回数
最可靠值的中误差
Mx
加权平均值 的中误差
m0 p
pvv p n 1
举例
在水准测量中,已知从三个已知高程点A、B、C 出发,测得E点的三个高程观测值及各水准路线
偶然误差 –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单个误差的出现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数值大小和符号都不固定,大量的误差有统计规律的误差 – 偶然误差决定了观测结果的精密度; – 研究测量误差主要是针对偶然误差而言
二、研究目的
(1) 求取最可靠值(最或是值) (2) 衡量精度(结果的可靠性) 三、研究误差的出发点或原则: (1)根据不同的测量目的,允许在测量结果中含有一定程度 的测量误差 (2)目标并不是简单地使测量误差越小越好,而是要设法将 误差限制在与测量目的相适应的范围内 (3)分析测量误差,制定出衡量观测成果质量的标准,并求 得未知量的最合理最可靠的结果
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最可靠值
观测值
一、求最可靠值(最或是值)
最可靠值 证明
l1 l2 ln l x n n
观测次数

△1=l1-X △2=l2-X
0 lin
n l X n
Hale Waihona Puke n ……… … △n=ln-X
l nX
n n n
§6.2
举例 : b a c
偶然误差特性
一、偶然误差的四个特性
△i=ai+bi+ci-180°
(i=1,2, ··· ··· ··358)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ε=n lim ∞
∑(x −m)
i=1 i
n
2
t
sx =
x
(xi − x)2 ∑
i=1
n

n
n −1
实验中先用贝塞尔公式计算测量列的标准偏差,然后,用t分布因 子对标准偏差进行修正,从而获得测量列的标准偏差.实验中常用 的t因子如表: 当n>6时,ε≈s 证明见后 ε=sχT0.683统误差大
准确度高
正确度好但精密度差 正确度好但精密度
不确定度(uncertainty) 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带有的一个参数,用以表征合理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不确定度提
供了测量分散范围的一个量度,它以很大的可能性包含了真值.它包含有A类不确定 度分量(随机误差统计分析所获)和B类不确定度分量(非统计方法所获).
δ仪
-δ仪 δ
Δ仪
均匀分布
对于正态分布:仪器不确定度 对于正态分布 仪器不确定度 u仪与仪器误差限的关系为 与仪器误差限的关系为:u 仪=kp×δ仪/C 为置信因子, kp为置信因子,在一倍标准偏 差下的置信概率0.683,C=3, 差下的置信概率0.683,C=3, 故uB=δ仪/3.
综上所述,所谓 类不确定度应由贝塞尔公式 算出有限次测量的标准偏差,然后 综上所述 所谓A类不确定度应由贝塞尔公式 算出有限次测量的标准偏差 然后 所谓 类不确定度应由贝塞尔公式S算出有限次测量的标准偏差 用平均标准偏差S 作为A类不确定度 类不确定度u 再由u 乘以因子t 用平均标准偏差 X作为 类不确定度 A = S X 再由 A乘以因子 p来求得扩展不 n 确定度UA.所以 确定度 所以: UA=uA×tP 所以 B类不确定度的评估 类不确定度的评估: 类不确定度的评估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基础知识-不确定度--小结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基础知识-不确定度--小结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基础知识 不确定度 小结一.误差分类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随机误差) 粗差(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可以消除;粗差应该剔除; 偶然误差永远存在,不可避免。

因此,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基础知识,主要针对偶然误差分析。

二.多次等精度测量的主要内容对物理量x 进行多次等精度测量,得到一个测量列:),,,(n i x x x x 21; 近真值为算术平均值:nx x n i i /∑==1 测量列的标准偏差(简称标准差)为:∑=--=n i i x x x n 12)(11σ; 近真值即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为:n xx σσ=;测量的统计结果表达形式为:⎪⎩⎪⎨⎧⨯==±=%).()(1006830x E P x x x x x σσ单位意义:真值落在)(x x σ-到)(x x σ+的概率为68.3%。

这种结果形式中,置信概率P =0.683可以省略三.间接测量的主要内容1.误差传递公式如果),,( C B A f N =,则+∆∂∂+∆∂∂+∆∂∂=∆C C f B B f A A f N两个结论:① 和与差的绝对偏差,等于各直接测量量的绝对偏差之和。

② 积与商的相对偏差,等于各直接测量量的相对偏差之和。

2. 标准误差传递公式+⋅⎪⎭⎫ ⎝⎛∂∂+⋅⎪⎭⎫ ⎝⎛∂∂=2222B A NB f A f σσσ 两个结论:① 和与差的绝对偏差等于各直接测量量的绝对偏差的“方和根”。

② 积与商的相对偏差等于各直接测量量的相对偏差的“方和根”。

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主要内容1.A 类不确定度x A x u σ=)(∑=--=n i i xx x n n n 12)()1(1σ2.B 类不确定度 k x u B ∆=)(; 式中∆为仪器误差。

通常仪器误差服从的规律可简单认为服从均匀分布,这种情况下常数k 取3。

即误差均匀分布的B 类不确定度3∆=)(x u B 3.总不确定度(即合成不确定度))()()(22x u x u x u B A C += 注意:通常先将各来源的标准不确定度划归入A 类评定和B 类评定,再计算总不确定度。

大学物理实验—误差及数据处理

大学物理实验—误差及数据处理

误差及数据处理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数据测完后不进行处理,就难以判断实验效果,所以实验数据处理是物理实验非常重要的环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误差及数据处理的知识。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的内容很多,不可能在一两次学习中就完全掌握,因此希望大家首先对其基本内容做初步了解,然后在具体实验中通过实际运用加以掌握。

一、测量与误差1. 测量概念:将待测量与被选作为标准单位的物理量进行比较,其倍数即为物理量的测量值。

测量值:数值+单位。

分类:按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按条件可分为等精度测量和非等精度测量。

直接测量:可以用量具或仪表直接读出测量值的测量,如测量长度、时间等。

间接测量:利用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与待测量之间的已知函数关系,通过计算而得到待测量的结果。

例如,要测量长方体的体积,可先直接测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的值,然后通过计算得出长方体的体积。

等精度测量:是指在测量条件完全相同(即同一观察者、同一仪器、同一方法和同一环境)情况下的重复测量。

非等精度测量:在测量条件不同(如观察者不同、或仪器改变、或方法改变,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同一物理量的重复测量。

2.误差真值A:我们把待测物理量的客观真实数值称为真值。

一般来说,真值仅是一个理想的概念。

实际测量中,一般只能根据测量值确定测量的最佳值,通常取多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佳值。

误差ε: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可用绝对误差表示,也可用相对误差表示。

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值,反应了测量值偏离真值的大小和方向。

为了全面评价测量的优劣, 还需考虑被测量本身的大小。

绝对误差有时不能完全体现测量的优劣, 常用“相对误差”来表征测量优劣。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测量的最佳值×100%分类:误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误差的来源和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1)系统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规律变化,这类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第3课时 第三章 测量数据处理 第一节 测量误差的处理

第3课时 第三章 测量数据处理 第一节 测量误差的处理

知识点:算术平均值及其实验标准差的计算(一)算术平均值的计算在相同条件下对被测量x进行有限次重复测量,得到一系列测量值x 1,x2,x3,……,xn,平均值为:(二)算术平均值实验标准差的计算若测量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为s(x) ,则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为增加测量次数,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可以减小随机误差,或者说,减小由于各种随机影响引入的不确定度。

但随测量次数的进一步增加,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减小的程度减弱,相反会增加人力、时间和仪器磨损等问题,所以一般取n=3~20。

知识点:异常值的判别和剔除(一)什么是异常值异常值又称离群值,指在对一个被测量重复观测所获的若干观测结果中,出现了与其他值偏离较远的个别值,暗示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总体,或属于意外的、偶然的测量错误。

也称为存在着“粗大误差”。

例如:震动、冲击、电源变化、电磁干扰等意外的条件变化,人为的读数或记录错误,仪器内部的偶发故障等都可能是造成异常值的原因。

如果一系列测量值中混有异常值,必然会歪曲测量的结果,这时若能将该值剔除,可使结果更符合客观情况。

但不能无原则地剔除,损失了测得值的随机波动特性,数据失真。

所以必须正确地判别和剔除异常值。

【案例】检定员在检定一台计量器具时,发现记录的数据中某个数较大,她就把它作为异常值剔除了,并再补做一个数据。

【案例分析】案例中的那位检定员的做法是不对的。

在测量过程中除了当时已知原因的明显错误或突发事件造成的数据异常值可以随时剔除外,如果仅仅是看不顺眼或怀疑某个值,不能确定是否是异常值的,不能随意剔除,必须用统计判别法(如格拉布斯法等)判别,判定为异常值的才能剔除。

(二)判别异常值常用的统计方法(二)判别异常值常用的统计方法——考试重点为三个常用的异常值判定准则l.拉依达准则——又称3σ准则。

当重复观测次数充分大的前提下(n>>10),设按贝塞尔公式计算出的实验标准偏差为s,若某个可疑值xd 与n个结果的平均值之差(xd一)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3s时,判定xd为异常值。

实验误差与数据处理

实验误差与数据处理

0
1
2
3
4
5
cm
0.0363 (m)
游标不估读,最小刻度特值别所注在意位:——可疑位
有效数字2的.19位(c数m)和, 小数 0 1 2 3 位4数的概5 念不0可.02等19同(m!)
cm
(2)有效位数的舍入规则 4舍6入5凑偶
12.405 →12.40, 1.535 → 1.54
实验误差与数据处理——有效数字
测量结果=x±u 表明被测量的真值包含在 (x+u, x-u ) 范围内的概率为0.683
实验误差
第二节 实验误差与不确定度 与数据处理
相对不确定度
u Ur = x 100%
2.置信概率(略)
即测量值的可信程度, 相应地(x+u, x-u ) 为置信区间。
约定:实验结果用标准不确定度表示, 测量结果=x±u
3. 有效数字的运算
运算规则:
可靠数字与可靠数字运算,结果仍为可 靠数字; 了 可靠数字与可疑数字或可疑数字与可疑 解 数字进行运算,结果为可疑数字; 为避免舍、入误差的积累,建议中间结 果应多保留1位可疑数字。
实验误差与数据处理——有效数字
基本运算规律
(1)加减法 97.4 6.238 103.638
例如: 用螺旋测微计测 量小球直径三次: 3.160mm 3.163mm
K A
V
R
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3.159mm
电流表内阻影响结果
实验误差
第二节 实验误差与不确定度 与数据处理
一、实验误差的概念
2.实验(测量)误差分类
绝对误差 x = x-x0 x测量值 x0真值
相对误差 说明:

第6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6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水准仪:
经纬仪:
⑵采用对称观测的方法 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系统误差,相互抵消 水准测量:前、后视距大致相等 角度测量:盘左、盘右取平均值
⑶测定系统误差的大小,对观测值加以改正 钢尺量距: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倾斜改正
3)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在一定观测条件下的一系列观测值中,其误差大小、 正负号不定,但符合一定统计规律的测量误差。 也称随机误差 偶然误差反映观测结果的精密度。 精密度:在一定观测条件下,一组观测值与其数学期望值接近 或离散的程度,也称内部符合精度。 如:对中误差、瞄准误差、估读误差等
设Z为独立变量 x1,x2, … ,xn的函数,即
Z=f x1,x2, xn
2
2
mZ =
f
x1
m12
f x2
m22
f xn
2
mn2
例1:
在1:500的地形图上量得A、B两点间的距离d=234.5mm,中误差 md=±0.2mm。求A、B两点间的实地水平距离D及其中误差mD。
h值越小,曲线两侧坡度越缓, 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小,精度越低
2.中误差
与精度指数成反比
m n
式中:[△△]——偶然误差平方和 n——偶然误差个数
3.极限误差 由偶然误差的特性“误差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限值”(有界性)
这个限值就是极限误差。
P m 0.683 68.3%
31.7%
P 2m 0.954 95.4% 4.6%
K
D往 D返
D
=
=
1
=1
1
2
D往 +D返
D平均
D平均 D
M
5.相对中误差
观测值中误差与相应观测值之比。

第七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七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中误差 m 极限误差 Δ 允= 2 m 相对中误差 绝对误差 平均误差 θ 或然误差 ρ
11/18/2019 7:20 AM
7.3误差传播定律 误差传播定律描述观测值的中误差
与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之间的关系
设有一般函数:
zf(x1,x2,xn)
则函数的中误差与观测值中误差之间的关系式
m z( x f1)2m 1 2 ( x f2)2m 2 2 ( x fn)2m n 2
[2]
n n
11/18/2019 7:20 AM
π=3.1416 e=2.7183 σ 为标准差 σ2 为标准差的平方,称为方差。
11/18/2019 7:20 AM

系统误差
11/18/2019 7:20 AM

偶然误差
11/18/2019 7:20 AM

偶然误差
11/18/2019 7:20 AM

水准测量测站高差计算公式为h=a-b。已知后视 读数的中误差为ma±1mm,前视读数的中误差 为mb±1mm,求每测站高差的中误差m h。 解:函数关系为
h= a – b
f1

h a
1
f2
h b
1
中误差式为
m h 212m a 2( 1 )2m b 22
m h=±1.41mm
DAB = 500 × dAB=25600 mm 中误差式为
m DAB =500 m dAB=±100 mm
DAB = 25.600 ±0.1 m
11/18/2019 7:20 AM
m z 2 ( x f 1 ) 2 m 1 2 ( x f 2 ) 2 m 2 2 ( x f n ) 2 m n 2

3误差与数据处理知识

3误差与数据处理知识

误差与数据处理知识一、误差1、量:描述现象、物体或物质的特性、其大小可用一个数和一个参照对象表示。

由定义可知,量是由一个纯数据和一个计量单位组成。

量可指一般概念的量或特定量。

其符号用斜体表示,一般概念的量如:长度l、质量m。

特定量如:长度为2m、质量为0.5g。

2、真值:与量的定义一致的量值。

如按照计量单位定义复现出来的量值为真值。

量的真值只能通过完善的测量才能获得,所以真值是无法测量到的,随着测量准确度的逐步提高,只能越来越接近真值。

但在实际应用时还需要使用真值,为此,人们常常将高等级的计量标准复现的量值作为下一级测量的约定真值;将有证标准物质的量值作为检测结果的约定真值。

3、被测量:拟测量的量。

为保证特定条件下的被测量值是单一的,应根据所需要的准确度及特定条件予以完整定义,如:1m长的铁棒需要测至微米级准确度,就必须说明所给定的温度和压力等,但要测到毫米级准确度就不需给定温度、压力和其他影响的值。

4、影响量:在直接测量中不影响实际被测的量、但会影响示值与测量结果之间关系的量。

原定义: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

如:a)测量某物体长度时测微计的温度(不包括物体本身的温度,因为物体的温度可以进入被测量的定义中);b)测量交流电压时的频率;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对自然界所发生的量变现象的研究,常常需要借助于各式各样的试验与测量来完成。

由于认识能力的不足和科学水平的限制,试验中测得的值和它的客观真值并不一致,这种矛盾在数值上的表现即为误差。

误差公理:测量结果都具有误差,误差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科学实验和测量的过程之中。

由于我们的工作就是测量,所以就应该了解有关误差的知识。

5、测量误差:测得的量值减去参考量值。

根据定义误差表示两个量的差值,所以误差为带有正号或负号的量值,与测量结果一样的计量单位。

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量,以真值为参照点。

是一个确定的量值,所以误差值不能带有±号。

常用“Δ”或“δ”表示。

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明显地偏离被测量真值的测量值所对应的误差,称为粗大误差 。
2. 基本误差和附加误差
任何测量装置都有一个正常的使用环境要求,这就是测量装置的规 定使用条件。根据测量装置实际工作的条件,可将测量所产生的误差分 为基本误差和附加误差。测量装置在规定使用条件下工作时所产生的误 差,称为基本误差。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外界条件变动,使测量装置 不在规定使用条件下工作,这将产生额外的误差,这个额外的误差称为 附加误差。
3.投标阶段。投标人取得招标书之后,经过仔细的研究,可以 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进入投标阶段。
4.评标阶段。招标方收到投标书后,只有在招标会那天,投标 人到达会场,才将投标书邮件交招标人检查,签封完好后,由招 标人当面打开,并宣布各投标人的标的,按招标文件中确定的程 序由全体评标人员进行分析评比,最后通过投票或打分方式选出 中标人。
5
(二)采购分类及方法
1.招标采购 2.询价采购 3.比价采购 4.议价采购 5.定价收购 6.公开市场采购
6
二、企业采购部门的建立、工作目标与工 作事项描述
(一)采购部门的建立 1.按物品类别建立 2.按采购地区建立 3.按采购价值或重要性建立 4.按采购过程建立 5.混合式的建立
29
七、采购绩效管理
(一)采购绩效的构成 由采购行为所产生的业绩和效果以及效率的
综合程度就是采购绩效。 (二)采购绩效的考核与评估的指标体系 1.采购绩效考核与评估的指标 2.采购绩效考核与评估方式 (1)定期绩效考核与评估 (2)不定期绩效考核与评估
(一)质量管理的方法 1.PDCA循环 (二)提高采购商品质量的途径 1.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2.正确评审供应商资格 3.制定并执行联合质量计划,建立良好供需

计量基础知识(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计量基础知识(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第一节 测量与误差
一、测量
测量就是借助一定的仪器或量具,通过一 定的实验方法来实现标准量与待测量的比较。
1.直接测量
被测量与标准量相比较而得出测量结果
2.间接测量
利用被测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计算而得出测量结果
例:
测量铜柱的密度时,我们可以用米尺量出它的高h 和直径d, 算出体积
V
d 2 h
处理方法:
①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为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
②研究其分布,找出其特征值,归入A类不确定度
三、对误差大小的评价
实验中常用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来评价实验结果中误差的大小。这 三个概念的涵义不同,应加以区别。 1.精密度: 表示测量结果中偶然误差大小的程度。精密度高是指在多次 测量中,数据的离散性小,偶然误差小。 2.准确度: 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准确度高表示多次测 量数据的平均值偏离真值的程度小,系统误差小。
2.不确定度的估计方法: 依据国内外规范,在物理实验中采用以下的不确定度简 化评定方法: 总不确定度Δ 从评定方法上分为两类分类: A类分量Δ A-----多次重复测量时用统计学方法估算的分量; B类分量Δ B-----用其他方法(非统计学方法)评定的分量;
不确定度用它的两个分量采用“方和根”的方法合成
x , y , z ,
x , y , z ,
间接测量量的测量值为
F ( x , y , z...)
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为
F F F 2 2 2 y z x x z y
二、测量不确定度:
定义: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地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地参数。 1、此参数可以是诸如标准差或其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 2、测量不确定度由多个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用测量列结果的统计分布 估算,并用实验标准差表征。另一些分量则可用基于经验或其他信息的假 定概率分布估算,也可用标准偏差表征。 3、测量结果应理解为被测量之值的最佳估计,而所有的不确定度分量均贡献 给了分散性,包括那些由系统效应引起的(如,与修正值和参考测量标准 有关的)分量。

《测量学》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测量学》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系统误差的来源与消除方法
总结词
系统误差的来源主要包括测量设备误差、环境因素误差和测量方法误差。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包括校准设备、改 进测量方法和采用适当的修正公式。
详细描述
系统误差的来源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测量设备误差,如仪器的刻度不准确、零点漂移等。此外,环境因素 如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系统误差。为了消除这些误差,可以采用定期校准设备、选择适当的测量 方法和采用修正公式等方法。
相对测量法
通过比较被测量与标准量之间 的差异来得到被测量的值,并 评估误差。
组合测量法
将被测量与其他已知量进行组 合,通过测量组合量来得到被
测量的值,并评估误差。
测量结果的表示与处理
测量结果的表示
测量结果应包括被测量的值、单位、 测量不确定度以及置信区间等。
异常值的处理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如果发现异常值, 应进行识别、判断和处理,以确保测 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量学第五章 测量误差 基本知识
contents
目录
• 测量误差概述 • 系统误差 • 随机误差 • 粗大误差 • 测量误差的估计与处理
测量误差概述
01
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误差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受到测量仪器、 环境条件、操作者技能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实值之 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不确定度的传递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包括A类评定和B类评 定,其中A类评定基于统计分析,B类评定 基于经验和信息。
在多个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需要将各 个量的不确定度传递到最终的测量结果中 ,以确保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THANKS.
数据修约
根据测量不确定度对数据进行修约, 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物理实验离不开对物理量的测量。

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条件、测量人员等因素的限制,测量结果不可能绝对准确。

所以需要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做出评价,对其误差范围作出估计,并能正确地表达实验结果。

本章主要介绍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表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在每个实验中都要用到,而且是今后从事科学实验工作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1.1 测量与误差
1.1.1测量
物理实验不仅要定性的观察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因此就需要进行定量的测量。

测量就是借助仪器用某一计量单位把待测量的大小表示出来。

根据获得测量结果方法的不同,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由仪器或量具可以直接读出测量值的测量称为直接测量。

如用米尺测量长度,用天平称质量;另一类需依据待测量和某几个直接测量值的函数关系通过数学运算获得测量结果,这种测量称为间接测量。

如用伏安法测电阻,已知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依据欧姆定律求出待测电阻的大小。

一个物理量能否直接测量不是绝对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的改进,很多原来只能间接测量的量,现在可以直接测量了。

比如车速的测量,可以直接用测速仪进行直接测量。

物理量的测量,大多数是间接测量,但直接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

一个被测物理量,除了用数值和单位来表征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征它的参数,这便是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

这个重要参数却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设想如果得到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几乎为零,那么这种测量结果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从表征被测量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与其数值和单位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1.1.2 误差
绝对误差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理量所具有的客观大小称为真值。

测量的目的就
是力图得到真值。

但由于受测量方法、测量仪器、测量条件以及观测者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即总存在测量误差。

设测量值为N,相应的真值为N0,测量值与真值之差ΔN
ΔN=N-N0
称为测量误差,又称为绝对误差,简称误差。

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测量与误差形影不离,分析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将
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做出估计,是实验测量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的百分数叫做相对误差。

用E表示:
%1000
⨯∆=N N E 由于真值无法知道,所以计算相对误差时常用N代替0N 。

在这种情况下,N可能是公认
值,或高一级精密仪器的测量值,或测量值的平均值。

相对误差用来表示测量的相对精确度,相对误差用百分数表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1.3 误差的分类
根据误差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误差可分为三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

1. 系统误差 是指在同一条件(指方法、仪器、环境、人员)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结果总是向一个方向偏离,其数值一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系统误差的特征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系统误差的来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仪器误差 它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或没有按规定条件使用仪器而造成的误差。

如螺旋测径器的零点不准,天平不等臂等。

(2)理论误差 它是由于测量所依据的理论公式本身的近似性,或实验条件不能达到理论公式所规定的要求,或测量方法不当等所引起的误差。

如实验中忽略了摩擦、散热、电表的内阻、单摆的周期公式g
l T π2=的成立条件等。

(3)个人误差 它是由于观测者本人生理或心理特点造成的误差。

如有人用秒表测时间时,总是使之过快。

(4)环境误差 是外界环境性质(如光照、温度、湿度、电磁场等)的影响而差生的误差。

如环境温度升高或降低,使测量值按一定规律变化。

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通常是可以被发现的,原则上可以通过修正、改进加以排除或减小。

分析、排除和修正系统误差要求测量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我们以后的实验中会逐步地学习,并要很好地掌握。

2. 随机误差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误差的绝对值符号的变化,时大时小、时正时负,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着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有时也叫偶然误差。

引起随机误差的原因也很多,与仪器精密度和观察者感官灵敏度有关。

如无规则的温度变化,气压的起伏,电磁场的干扰,电源电压的波动等,引起测量值的变化。

这些因素不可控制又无法预测和消除。

当测量次数很多时,随机误差就显示出明显的规律性。

实践和理论都已证明,随机误差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正态分布),其特点表现为:
① 单峰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概率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② 对称性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③ 有界性 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趋于零;
④ 抵偿性 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而趋于零。

因此,增加测量次数可以减小随机误差,但不能完全消除。

3. 粗大误差 由于测量者过失,如实验方法不合理,用错仪器,操作不当,读错数值或记错数据等引起的误差,是一种人为的过失误差,不属于测量误差,只要测量者采用严肃认真的态度,过失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在数据处理中要把含有粗大误差的异常数据加以剔除。

剔除的准则一般为3σ准则或肖维勒准则。

1.1.4 测量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测量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都是评价测量结果的术语,但目前使用时其涵义并不尽一致,以下介绍较为普遍采用的说法。

精密度表示的是在同样测量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结果彼此间相互接近的程度,即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测量数据的弥散程度,因而测量精密度是测量偶然误差的反映。

测量精密度高,偶然误差小,但系统误差的大小不明确。

准确度表示的是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因而它是系统误差的反映。

测量准确度高,则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偏离真值较小,测量的系统误差小,但数据较分散,偶然误差的大小不确定。

精确度表示的则是对测量的偶然误差及系统误差的综合评定。

精确度高,测量数据较集中在真值附近,测量的偶然误差及系统误差都比较小。

1.1.5随机误差的估计
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其测量结果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也就是正态分布(或高斯分布)。

我们用描述高斯分布的两个参量(x 和σ)来估计随机误差。

设在一组测量值中,n 次测量的值分别为:n x x x ,,21
1.算术平均值
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证明,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n i i x n x 1
1 (1—1) 是待测量真值0x 的最佳估计值。

称x 为近似真实值,以后我们将用x 来表示多次测量的近似真实值。

2.标准偏差
根据随机误差的高斯理论可以证明,在有限次测量情况下,单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为:
()11
2-∑=-==n n i x
i x x x S σ (贝塞尔公式) (1—2)
通常称x x v i i -=为偏差,或残差。

x s 表示测量列的标准偏差,它表征对同一被测量在同一条件下作n 次(在大学物理实验中,通常取105≤≤n )有限测量时,其结果的分散程度。

其相应的置信概率)(x s p 接近于58.3%。

其意义是n 次测量中任一次测量值的
误差(或偏差)落在(x σ±)区间的可能性约为68.3%,也就是真值落在(x x x x σσ+-,)范围的概率为68.3%。

标准偏差x σ小表示测量值密集,即测量的精密度高;标准偏差x σ大表示测量值分散,即测量的精密度低。

3.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当测量次数n 有限,其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为
()()112--=∑=n n x x n n i i x
σσ (1—3)
其意义是测量平均值的随机误差在x x σσ+-~之间的概率为68.3%。

或者说,待测量的真
值在()()
x x x x σσ+-~范围内的概率为68.3%。

因此x σ反映了平均值接近真值的程度。

1.1.6 异常数据的剔除
剔除测量列中异常数据的标准有几种,有3x σ准则、肖维准则、格拉布斯准则等。

1.3x σ准则
统计理论表明,测量值的偏差超过3x σ的概率已小于1%。

因此,可以认为偏差超过3x σ的测量值是其他因素或过失造成的,为异常数据,应当剔除。

剔除的方法是将多次测量所得的一系列数据,算出各测量值的偏差i x ∆ 和标准偏差x σ,把其中最大的j x ∆与3x σ比较,若j x ∆>3x σ,则认为第j 个测量值是异常数据,舍去不计。

剔除j x 后,对余下的各测量值重新计算偏差和标准偏差,并继续审查,直到各个偏差均小于3x σ为止。

2.肖维准则
假定对一物理量重复测量了n 次,其中某一数据在这n 次测量中出现的几率不到半次,即小于n
21,则可以肯定这个数据的出现是不合理的,应当予以剔除。

根据肖维准则,应用随机误差的统计理论可以证明,在标准误差为σ的测量列中,若某一个测量值的偏差等于或大于误差的极限值σK ,则此值应当剔出。

不同测量次数的误差极限值σK 列于下表。

表1 肖维系数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