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论文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人力资源已成为社会第一资源,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影响,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乃至我国发展问题的最根本出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势在必行。
但目前我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正处于起步接待,且受到很多因素制约。
因此,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加之我国是农业大国,开发、配置和利用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
如何开发、利用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力资源,让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是一项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字: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开发
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迫切性
“三农”问题不断地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的偏重点也逐渐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确定为一项重大战略方针。
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的发展,农业农村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开发创新的致富之路。
我国农村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耕地等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而人口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
但是靠开发耕地等物质资源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余地很少,而靠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则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势在必行。
在我国不同区域,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农民的人均收入间存在一种正比关系。
2006年,农业部对中国农民大学函授学院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具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在收入水平上显著高于其他受教育程度低或没接受教育的人(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年人均收入比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低800元左右);农民收入的地域差距突出,东部地区特别突出,表现为东部地区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农民的年人均收入(2601.45元)高于全国高中以上学历农民年人均收入(2575.78元)水平,东部地区高中以上学历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是该地区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农民的2.3倍(图1)。
另外,我国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靠粗放型的增加投入方式进行,而对从事农业劳动的主体农民投入的不够,这对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适应。
可以说,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特别是农业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巨大,但受教育程度普遍低,整体素质不高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是农业人口大国。
根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全国总人口为12.6583亿,乡村人口为8.0739,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3.78%,这其中不包括处于城乡之间的人口;2004年,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亿,而乡村人口为7.5705亿,仍占全国总人口的58.24%;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544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7.01%。
与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8个百分点,但可以看出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仍占有很高的比例,这主要由人口基数大造成的。
三、更新观念
(一)树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取消对农民就业的种种限制和歧视,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实现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
(二)转变农民观念。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保持稳定的根本。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提高农民思想意识,必须加强对各种国家政策特别是新政策的宣传,增强农民创新意识,改变农民受地理条件影响所形成的安于现状、经济意识差的思想,树立起开拓创新和市场竞争意识,把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人的思想解放、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制定长远规划。
当前我国有些农村地区负责人,当上级下达了有关农村的学习或培训活动的文件时,他们只是简单地从城里面购进几台电脑等,完全当成一种形式,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农村的良性发展。
我国农村要发展,就必需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各级农村组织应该改变过去那种随机性和盲目性及只重硬件而轻视意识转变、思想培训的做法,切实制定出农民培训的长远规划,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模式,促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四)加大教育投入
1、强化农村的基础教育,在农村地区普遍实行义务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很薄弱。
一些地区的农村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青少年失学现象还较为严重,这与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相差甚远。
同时,虽然目前我国已在一些地方实现了义务教育,但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因此,必须继
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2 、培养农村的科技人才,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专业技能。
长期以来,农村的基础教育为我国高等院校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优秀生源,农村人口中的受教育者能成为社会杰出人才的也不少,但毕业后回农村工作的却为数极少,同时大量没有考上高等院校的农村青年却没有机会或很少受到职业技能培训。
因此,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应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吸引科技人才到农村就业,这对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满足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3、建立和发展农村的成人教育体系。
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实施:①扫盲教育。
主要对象是农村中文化知识水平最低的成人,可以利用晚上和农闲的时间教一些文化常识和简单的农业技术、专业技术和实用的经济知识与法律知识。
②提高教育。
主要对象是一些回乡知识分子和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主要依靠农业站、文化站及初高中学校来教授一些专用技术和实用的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
③社会教育。
主要是以农业大中专院校为主,采取函授和委托培养等方式,对农村一些优秀青年进行较为系统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村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教育。
(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产业开发相结合。
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我国农民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如有些农民已经逐渐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从生产领域转移到加工销售领域,并且参与其中的利润分配,增加了收入。
政府应该在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信息的基础上,注重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处在各环节的农民开展经常性培训,以此带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2、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科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开发与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训方式。
运用这种培训方式及其延伸方式,从多方面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培训,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提高,并且在组织方式上鼓励科技推广人员与农业企业相结合,能够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铺平道路。
3、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具有基础性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持续进行。
要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动态最优配置及发展人力资本的渠道畅通就要进行各项制度创新,创建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规,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条例,以此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动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推进城乡一
体化进程,建立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体系。
四、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舒尔茨(2002) 认为,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土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
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已经开始确立人力资本的观念,到20 世纪50 年代之后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建立起了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人的资本和技能的资本形态。
但人力资本在父母和小孩之间具有代际传递的作用。
Galort和T siddon (1997) 研究表明,父母的人力资本投资有两重外部性:第一,孩子人力资本水平是其父母人力资本水平的增函数,父母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孩子所受的教育也越好,成人后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这是父母人力资本的局部外部性。
第二,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是父母人力资本水平的增函数,而社会技术进步的速度与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成正相关,社会人力资本水平会促进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会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最终激励下一代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动机。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是:总量过大,素质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人口构成不合理;老龄化趋势明显。
国家统计局《2004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状况如下:文盲或半文盲8.96%;小学33.65%;初中46.05%;高中9.37%;中专1.57%;大专及以上0.40%。
另据报载,我国农村平均每万人中的技术人员不足7 人,该类技术人员约占全国人口的0.06% ,远低于美国的0.24%和日本的0.28%。
随着农业生产科技应用日益广泛和农业生产的日益发展,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逐渐演化为收入上的差异。
而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乃至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我国13 亿人口,9 亿多在农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差的问题已经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我国农村从长期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正在逐步转向以开发人力资源为主。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农村人力资本内涵的高低与农村家庭的收入之间将产生“马太效应”,内涵越丰富的家庭,越容易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并且形成良性循环,具有加速效应。
人力资源如果得不到开发,不能转化成人力资本,则会陷入贫困的陷阱,难以改变。
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来说,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不能转化成人力资本,以此下去,将会陷入贫困的陷阱,难以改变。
因此,做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1、从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看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我国农民占到人口的大
约70%,讲人力资源开发绝大多数是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将来随着现代化的实现,农村人口降到占全国人口的30% 时,仍然有4~5 亿农民,这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力,也是巨大的购买力群体和巨大的消费市场。
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果处在现代化的门槛之外,则中国谈不上富裕。
在21 世纪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中,中国靠什么取胜? 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国民素质问题,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的劣势是如此的明显:稀缺的土地上生存着9 亿农民,其中有两亿文盲半文盲,贫困地区每年还有上百万的失学少年。
如果对这些人力资源不进行投入开发,而是让其自然发展,那么,这些人力不仅不能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中发挥资源效用,相反,将会极大地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消除贫困、创业发展, 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萨缪尔森说:“贫困根源于缺乏教育和训练,根源于营养不良。
所以,贫困的根源正是贫困的条件”。
治穷必先治愚,一个地区的落后,本质上是劳动者素质的落后,舒而茨认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脱贫致富,就业是第一步, 如果就业问题没解决,其它问题就无从谈起,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解决城乡群众的就业问题。
如果说过去的就业问题主要局限于城镇,而忽略农村,那么在强调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今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应该成为各级政府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赋予了教育和培训更丰富的内涵正如“三农”问题具有它的复杂性、长期性一样,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统筹安排,常抓不懈。
人力资源开发一靠教育,二靠培训,教育是指现行的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普通教育主要是培养预备人才,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蓝领,成人教育主要是抓好培训。
培训是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关键,通过培训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
通过培训使人力变要素,每一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 如何使他成为一种要素,前提是必须进入市场;通过培训使人力变人才,按照新的人才观,人人皆可成才,只要是掌握一技之长,对社会有贡献的都是人才,乡土人才、农村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村的种养专业大户以及外出务工又返乡创业者都是培训的目标;使培训成为产品、成为产业, 培训是伴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应运而生的,必须走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培训应推向市场,实行政府采购,培训由各类有资质的职校、技校来承担, 政府采购好的培训产品,同时,培训应该成为一个中介性的服务性产业, 也是今后国民教育、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要基地;培训应该成为政府行为、国家行为,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最有效的投资, 人力资源的培训应当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成为财政“钢性”支出的一部分。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思路
1、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首先,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严格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通过引导使农民自觉地拥有基础教育的意识。
其次,对农民进行终身的职业技术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
重视在农村建立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加大科技下乡的力度与持久度,使农民掌握相关的职业技术知识及实用技能。
在培训中,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农民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真正提高其职业技能。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村居住分散、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农民、农村、农业中产生的问题主要依靠乡镇及村级基层组织向上一级汇报。
中央关于农村的重要决策、政策也主要依靠基层组织传达到农村并切实贯彻执行。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选好基层领导干部。
在农村选干部应选择有市场经济意识,有开拓精神,为农民办实事的人,而不是没有任何作为,惟上级脸色是从的人;第二精官简政。
乡镇及村级干部过多会给政府财政带来许多困难,给农民带来负担。
第三改善基层干部工作作风。
有的乡村干部不是深入田头地尾、农院村落做实际工作,在决策、定措施、调资金时存在着避农离农、非农化的倾向。
改善乡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势在必行。
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还是应放在加强农村干部的素质教育上,没有一定的文化,就不能深入领会上级领导精神,不能将农民心声向上领导汇报,起不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不是人民的好干部。
3、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政府采取重视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忽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政策取向。
从长远来说这样的方式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长速度的加快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从短期来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严重过剩,但受教育水平、职业技能相对较低,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短期内很难见效。
在当前的农村人力资源低水平下,发展对知识资本、经济资本要求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显然是较为困难的。
相比之下,劳动密集型产业无疑是智力要求最小、吸收劳动力最快的一种产业,也是最适合我国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特点的产业。
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可以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劣势为优势,从而直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前面我们谈到农村人力资本内涵的高低与农村家庭的收入之间将产生“马太效应”。
如果能通过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将农民从贫困走向富裕,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农民的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了,还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发展需
要,农民自己会自愿拿出多余的资金来学习更多的知识,以更高的技术性水平回报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4、利用国际劳务市场,促进国际劳务输出
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短缺,而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大,可以采取相关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对外输出。
据外经贸部1998年末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国际劳务输出人员为35 万人,仅占全球劳动力流动的1% ,虽然近几年有所发展,但目前国际劳务输出的规模与我国人口比例仍然很不相称,我国国际劳务输出的空间仍然很大。
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国际劳务市场,政府应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劳务输出法律、法规;建立国际劳务输出的信息系统,帮助我国农民了解出国信息;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口的教育、管理与培训等多种方式,全力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国际市场的竞争。
5、建立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网络
由于自身素质及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农民无法准确及时地获知劳动力供求及农业信息。
因此建立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网络尤为重要。
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网络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包括农产品供需信息、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等。
第二建立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包括职业介绍、工作咨询等。
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同时还应培育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
总之,逐步建立完善遍及城镇、乡村的各级专为农民服务的信息网络,并加大投入的力度,以拉近中国与国外农村的距离。
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则是利用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创造价值,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
农民问题的解决,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有效的向非农业转移,创造出更多的国民财富,增加自身和社会的福利。
参考文献:
[1]王德海,张克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1,(9):16
[2]王宗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途径和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24.
[3]吴宏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J].社会发展,2004,(10):69.
《中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国统计出版社, [4]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
1998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年
[6]网络论文: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7]网络论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8]网络论文: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