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摘要:通过对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对企业文化的分析,找出两种文化的区别和联系,浅谈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
一、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校园文化,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美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所长林清江先生提出的。
在我国,最早则是在上海交大的学代会上提出的,随后得到认可,并兴起了一股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情境中,以学生为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设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课程文化等方面。
而今我国的职业教育着重点还放在硬件建设时期,难以对校园文化进行全面建设,现状堪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偏重于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
殊不知精神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的核心;建
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有的学校,甚至靠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来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一味发展娱乐文化。
2、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脱离实际,不能实现职业学校的职能目标。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科学地表述了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揭示了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高要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而当今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忽略了职业学校这一特色。
3、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偏离了社会文化建设大背景,不利于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跨越。
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难以割断。
某些传统学校校园文化的自我封闭状态,使得学生接触的文化越发单一,偏狭,刻板,枯燥,就越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
社会文化对学校的影响也不是学校所能永远抵御得了的。
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才真正有利于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文化是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是一种文化、经济和管理相结合的产物。
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要把它当做为一个概念提出
来,是因为当代的企业管理已经冲破了先前的一切传统管理模式,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出现,只有企业文化这个词汇才能比较确切地反映这种新的管理模式的本质和特点。
企业文化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但其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构成。
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都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但它们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就校园文化而言,是以终极价值观为核心的人文文化。
而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管理文化和经济文化。
从表现上来看,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相比企业文化而言更为含蓄和内敛;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在校园里面的利益矛盾较小,竞争味道比较淡一些。
这与企业文化有本质的区别,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的战略而存在,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竞争和客户导向。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更类似于一种事业单位文化,比较看重一个人的资历、资格、人际,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是在企业里面,往往更关注业绩,业绩是一个人收入、晋升的重要依据。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也就是讲求计划、按部就班,企业也讲计划,但是市场的变化很快,
企业更强调速度,更强调灵活,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一个本质不同。
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
企业与校园最大的不同是责任感,在企业里,责任非常清晰,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要承担下来,你不能回避;但在校园里,做学问,是用使命感,很多老师觉得有使命去传播知识,用使命去教育学生,用使命去分析问题,谈看法。
四、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及时改革不断创新。
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就需要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1、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希望应聘者能够迅速适应其管理环境。
而很多毕业生,本身已经具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但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臵,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所以,职业学校的教育,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并在社会和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
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方法跟企业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差别,很多学生无法顺利适应
企业新型的管理模式。
他们所感受到的企业文化,跟原先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校园文化也有着天壤之别。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长期的养成教育,很难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文化。
这样势必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不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
2、是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是其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
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的心理健康素质外,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当你的职业素养不能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时,就业难的问题就难以避免。
而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
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
传统的校园文化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了。
3、是职业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
由于社会上存在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许多误区,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缺少品牌学校。
这既是问题,也无形中使一些职业学校从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此时学校可以引入企业文化,凸现学校形象。
这样,有利于凝聚师生,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向心力。
也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外,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进招生、就业工作。
职业教育是以招生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
如何做到“出口畅,进口旺”,除了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树立学校的外部形象。
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而广泛就业,又如同无声的广告,对招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联动效应。
五、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具有职业性、区域性、实践性、开放性等文化特征,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样两种文化的融合是可行的,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服务学生就
业创业、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职业学校要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全面、深度融合,就要努力做到“全程、全面、全员”的多维度立体的互动与融合。
1、将企业文化全程融入校园文化中。
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建立“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学校+公司”职教办学模式等培养模式,将校企融合的中职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在教学环节上,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基于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要开设《企业文化概论》等选修课,介绍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学校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将企业真实的岗位知识能力融入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多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方法和手段,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感受、熟悉和认同真实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
在日常管理中,也可以借鉴企业文化中的某些企业管理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企业文化的影响。
2.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
首先,以精神层面的融合为核心,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其次,以制度层面的融合为保障。
职业
学校ugai借鉴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转变学校的办学理念,实现创新,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第三,以物质层面的融合为基础。
职业学校在建设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体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
一方面引进企业力量,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现理实一体化。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校园职业人文氛围的营造。
最后,以在活动层面的融合为延伸。
职业学校在校园活动中同样要突显其“职业技术”特点,开展科技竞赛、学术讲座等课外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学习先进企业的经营理念。
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冠名支持学生活动,搭建企业员工与学校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校活动文化与企业活动文化的有效融通。
3.全员参与,推动校企文化互动与融合。
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在企业中老板和员工也同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校企文化融合必须调动所有人的力量,做到全员参与,共同建设。
一是学校建立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定期选派教职员工到优秀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在提中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双师素质”的同时切身感受企业文化。
二是在优秀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就业见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体验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三是邀请企业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走进校园,为学校专业设臵、人才培养、文化建设
出谋划策。
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师,担任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学生顶岗实习的技能指导老师。
四是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以座谈会、主题讲座等形式,向在校学生分享就业和创业的感受,让学生树立努力方向和职业信心。
总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倡导知识创新,保持开放与共享的气氛,以宽容鼓励创新,以学习带动创新,建立能动性的组织机构,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做好校企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迅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
也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更加具有其鲜明的特色,使校园文化更具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