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与反思: 教育走向生命理解的历史与现实
———近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 教育因人的生命而存在, 个体的生命需要理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语境并不关乎人的生命, 开展生命教育相当必要。近年来我国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内容、实施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颇多成果, 生命教育在我国一些省份业已着手实施。但值得注意的是,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内容及实施策略, 尚未有较为一致而成熟的观念。生命教育在实践层面的操作, 在我国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学生; 生命; 教育
 生命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手段, 人通过自身与文化的矛盾统一而获得发展。教育既是传承文化的手段, 也是创造文化的手段, 从这种意义上说, 教育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使生命得以尊重与提升。生命在学理层面
受到极大的关注, 但在很长时间里生命教育却被遗忘与受压抑。厘清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整理生命教育的内容, 弥合理论与实践的断裂, 成为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的缘起
从世界的范围看, 生命教育的研究源于人们对死亡问题的思考, 美国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死亡学的研究, 1959年心理学家赫尔曼《死亡的意义》一书的出版, 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大众对死亡问题的关注。与此同时, 美国又在学校开设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 课程, 后来发展为生死教育(L ife - and - Death Education) 。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杰·唐纳·华特士( J1 DonaldWalters) 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Ananda Village) , 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 1 ]他的著作《生命教育》( Education for L ife)
被认为是第一本生命教育专著。[ 2 ] 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 该中心主要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 让孩子远离毒品, 给他们一个正向而积极的生命起点。其他许多西方国家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日本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 要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敬畏的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在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也于上个世纪末开始实施生命教育。香港地区早在1996年就有学校以“生命教育”的名义推行各种活动, 1999年, 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优质教育基金督导委员会”的资助下, 推行为期两年的“优质生命教育”计划, 圣公会宗教教育中心有感于校园暴力, 也曾于2001 年推行了“生命教育计划”, 希望能够以此减少自杀与暴力, 使得学生与家长都珍惜、热爱生命。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也正卓有成效地开展。[ 2 ]
目前, 生命教育已经引起我国大陆教育界的重视, 如辽宁省教育系统已于2004年12月开始在全省全面启动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工程, 并规定
“生命教育”为中小学生必修的重要正规课程;上海市教委和科教党委于2005年6月联合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 试图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生命教育。[ 3 ]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如同教育学领域的其他概念一样, 学者们从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入手, 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生命教育进行了不同的界定。粗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 把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态
有研究者把生命教育当作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来考查, 并尝试建构生命教育的完整体系。川认为, 作为生命化的教育, 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 用生命去呵护生命, 用生命去撞击生命, 用生命去滋润生命, 用生命去灿烂生命。在生命的根基上建立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度的尊严, 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 4 ]王北生、赵云红认为, 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 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 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 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 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 开发生命潜能, 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 使其成为充满活力, 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 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 5 ]燕国材认为, 所谓生命教育, 就是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
(二) 把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目标
有学者认为, 好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有效教育活动, 使学生的生命得以尊重, 活力得以激扬,价值得以提升。叶澜把生命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归宿, 从本体论上阐述了生命对教育的基础性价值: 生命的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 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有效教学的保证和体现。[ 6 ]郭思乐考量有效教育的标准为是否激扬了学生的生命。[ 7 ]张美云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 其内涵基本上由“生命”决定, 所以应该从生命的特征和生命存在的领域来探讨生命教育的内涵。[ 8 ]王学风认为, 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 让他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 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9 ]
(三) 把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容
还有学者、教师把生命教育看作是教育的一项内容, 其主要包括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生死教育、家庭伦理教育、人权教育、环境教育、国防与世界和平教育等。杨瑞珠认

为生命教育重点在于失落与悲伤的辅导。[ 2 ]有学者把生命教育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即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10 ]
三、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者用关切的目光投向教育, 发现了一系列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 他们一致认为在中国开展生命教育很有必要。
(一) 青少年成长遭遇烦恼
青少年的烦恼一方面来自生理、心理的剧烈变化, 另一方面来自于这个“教育异化”的社会里的家长、老师、社会等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 不理解、受压抑、人格变异、人性扭曲等。他们发现, 我国中小学校里的一部分学生不但不幸福、自由、开放, 而且很孤独、闭锁和痛苦。他们厌恶学习, 惧怕考试, 精神压力大, 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匮乏, 与家长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对教师、班主任充满不信任。[ 11 ]
(二) 高智低德, 学生道德上呈现双重人格
研究者通过大量鲜活的材料证明, 中学生乃至大学生道德参与能力低已经到了让我们震惊的程度。[ 11 ]冯建军认为, 人文教育的失落、教育与生活的割裂、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和压抑自由生命的规训是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生命教育的实施, 实为教育发展之应然。[ 12 ]
(三) 青少年学生的人生意义遭遇危机
刘济良认为, 教育过于世俗化, 教育沉湎于功利和实用, 过于注重外在的东西, 使青少年一代忘记了关注自己的灵魂, 忘却了追求人生的要义, 也失却了精神家园, 主要表现在: 人生前途、人生信仰的缺失, 人生理想世俗化, 人生价值观的功利化和公德心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11 ]
(四) 学生创造精神遭遇桎梏
研究者认为, 当下的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知识的教育, 它用标准化的知识或答案代替了对问题的思考。它所呈现的内容不是启发学生思考, 而是让学生记住大量的“标准”知识, 把标准答案作为权威, 杜绝知识中的或然性和未知性。[ 12 ]结果令人遗憾的是, 目前中国的教育正在一步步地远离生命的创造性, 一步步地扼杀人的生命的创新本质和无限可能性, 使丰美、充实的生命变得单一、僵化、压抑和萎缩。[ 11 ]学者们正是基于此而将生命融入教育, 将教育融入生活, 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存在, 自在地展开, 并以此日臻于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
(一) 有学者尝试建构生命教育的实施体系
生命教育应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来落实。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标有学会珍惜生命、学会创造生命、正确理解自我实现等。在课程设置方面, 生命教育的课程应以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突出个性化和多样性, 课程内容融合有关“生命”的知识。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为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 教学方法应该是身教重于言教, 教学组织方式应该更加注重非计划和非连续的形式。在评价方面, 考虑到生命的无限发展可能性, 生命教育的评价活动应该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考虑到生命的个我性和无常性, 生命教育的评价活动应该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考虑到生命的亲在性, 生命教育的评价活动应该以自我评价为主; 考虑到生命的意义性, 生命教育的评价活动应该以定性评价为主。[ 8 ]
(二) 有学者努力构建立体的生命教育体系
生命教育是面对生命、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全面提升生命质量和品味的教育, 构建生命化教育必须以生命的本体构成和生命的特性为依据。我们应确立全人的教育内容。人的生命有三个维度, 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 生命教育应该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要通过自由的教育活动, 个性化的教育形式而开展实施。[ 12 ]
(三) 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是教育之基, 尝试建构家庭生命教育体系
家庭生命教育的倡导和完善首先需更新观念, 树立生命意识; 提高素质, 充盈生命内涵;以身示范, 彰显生命意蕴, 从而重塑形象, 以展现父母生命之魅力。其次, 学会对话, 倾听彼此生命叙事; 加强沟通, 促进代际情感交融; 增进理解, 搭建平等交流平台, 从而经历成长, 建立主体亲子关系, 走进真实生命世界, 体悟人生。优化环境, 陶冶生命情操; 赏识为先, 激发儿童生命潜能; 寓教于爱, 构建生命之和谐, 从而涵养生命, 促进儿童生命和谐发展。[ 13 ]值得指出的是, 大部分学者认为, 生命教育是系统工程,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
共同参与。有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命教育操作方法, 在此不一一细数。
五、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已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 从学理层面和实践角度都进行了较充分的梳理和论证。但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 尚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作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
(一) 重学生生命的理论关怀, 轻教师生命的理论关怀
当下生命教育理论过于注重对学生即受教者的生命关注, 却缺少对教师即教育者的生命关怀。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者通过教育媒介所进行的活动, 在生命教育中只关注受教育者的生命状态而忽视对教育者生命之关注, 将会忽略教育活动的一极, 最终将导致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某种缺失和遗憾。对教师生命之关注,

理应成为生命教育不可或缺之意。
(二) 重理论建构, 轻实践操作
目前, 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著汗牛充栋, 但在实践操作层面,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省份开展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推行、开展和实施, 尚需进一步着紧用力。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家庭、学校、社会通力配合, 多种力量的共同参与。因此, 在我国践行生命教育理念尚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 1 ] 黄建春1论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实施[D ]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 2 ] 李艳1台湾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与启示[D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 3 ] 张美云1近年来我国大陆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 J ] .上海教育科研, 2006, (4) : 13 - 16
[ 4 ] 肖川1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 J ] .中国教师, 2006, ( 6) :28 - 301
[ 5 ] 王北生, 赵云红1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 J ] .中国教育学刊, 2002, (4) : 16 - 19
[ 6 ] 叶斓等1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7 ] 郭思乐1 教育激扬生命[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 8 ] 张美云1生命教育[D ]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 9 ] 王学风1台湾中小学的生命教育[ J ] .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 (7) : 5 - 7
[ 10 ] 许世平1 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 J ] .中国教育学刊,2002, (4) : 5 - 8
[ 11 ] 刘济良1生命教育论[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 12 ] 冯建军1 生命与教育[M ]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 13 ] 吉喆1论家庭生命教育[D ] .开封: 河南大学, 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