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一)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16c65ef4a7302768f99397b.png)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一、“慎独”释义《说文》云:“慎,谨也。
”由此可见,慎可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言的慎重谨慎;《尔雅·释诂》云:“慎,诚也。
”因此“慎”也可理解为“诚”的意思,“言不可不慎”就有此意。
《正字通·犬部》云:“独,猨类。
……猨性群,独性特。
”在这里可以看出,独和特同义,但这并不是用来形容人的。
《尔雅·释诂》云:“特,独也。
”而独字用于形容人,则是为了表述人的独特个性,至此,慎独可顺理成章的解释为诚实对待个人自我的本性,不含欺骗。
“慎独”合在一起统一成为一个词语,最初出现在《礼记》中《中庸》和《大学》篇,这一点下文将详细讨论。
自战国起到秦皇汉武这一时期,慎独开始作为独立范畴出现,已不止限于《大学》、《中庸》,在《礼记·礼器》篇中有“君子慎其独”、帛书《德行》里(又言《五行》)亦有“必贵慎其独”的说法。
下面,笔者就《大学》、《中庸》篇中“慎独”所蕴含的意义分别予以阐述:二、《大学》中的“慎独”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也。
”[1]P49这就是说,做人要内心意念诚实无欺,不能欺骗自我,如同讨厌难闻的气体味道、喜欢美丽好看赏心悦目的景色一般,统统都要出自于内心的本心之诚,自然而然,如此这般则可使自己真正地诚实无妄,问心无愧。
在日常生活中,“意”最容易出现与人的真性情有所脱节甚至背道而驰,便是个体闲居独处的时刻。
由于缺乏外界监督,导致人很可能或是必然的无拘无碍地随心所欲,因此之故做出不正当的行为或者说不道德的举动措施。
所以,闲居独处隐微之地之时最能检验一个人,因此儒家提倡人在独处闲居之时应慎独更甚以往,不要被过分不当的欲念所侵蚀,而做出有亏德行的事,从而偏离了“善”的天性;不能自欺,知善去恶,顺应心之本然,这就是慎独。
身为君子,就应该时时刻刻的如此规范自己,而小人则不然,《大学》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浅析慎独
![浅析慎独](https://img.taocdn.com/s3/m/2efab85fc850ad02de804175.png)
浅析慎独【摘要】: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它讲求向内自省,要求修行者慎乎其内在的起心动念,而不仅是慎乎其外在的行为。
既是一种修养境界,又是一种修养方法。
它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当代德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 慎独; 德治慎独一词,源于儒家《大学》与《中庸》,即”君子慎其独”。
慎独是传统儒家提倡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也可以指道德修养后达到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
慎独是指人内心的专注、专一状态,尤其是在一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坚持不苟。
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的,不断锻炼和改造自我,以达到慎独的境界。
一、《大学》与《中庸》中对慎独的解释《大学》论及慎独时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可见,”诚意”、”毋自欺”、”自谦”、”慎独”,乃是名有千般,实无二致,皆是指心地上的自我端正。
”意”即意念,是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第一个念头就要真实,否则一伪百伪。
真实念头自自然然,才能心安理得,所以君子要慎独。
此处以”恶恶臭”、”好好色”为喻来说明”恶臭与好色闻于鼻见于眼,闻见者自知”,自欺不得。
同样,是非善恶美丑之念起于心,当人之良知自然见得分明,方是自欺不得的,故”毋自欺也”。
《中庸》开张明宗,”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慎畏惧的。
越是隐秘的事情越是容易显露,越是细微的事情越是容易显现。
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更要谨慎。
可见,慎独就是要人做”唯道是从”的心上功夫。
总之,慎独既不是嘴上功夫,也不仅限于身体力行,心内的正、中、诚,才是最重要的。
真正内心的慎独,是不以慎独为目标而渐驱于慎独的自我修行。
《中庸》和《大学》之中的慎独虽不尽相同,却也差别不大,所讲的慎独之法,皆是重在心行。
关于慎独的理解
![关于慎独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1286c6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6a.png)
关于慎独的理解慎独是一种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它强调个体应在独处时保持警觉和自律,通过自我审视和反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慎独不仅适用于个体发展,而且对社会和国家的进步也有积极意义。
首先,慎独强调个体在独处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当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减少,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
通过深思熟虑和自我反省,我们可以发现并纠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只有通过内省,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它们,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挑战。
其次,慎独可以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当我们远离外界的干扰和干涉时,我们有机会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展和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通过慎独,个体可以不受他人的影响,独立制定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增强自己的自信和抗压能力。
此外,慎独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进步也有重要意义。
个体的优秀品质和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只有通过慎独,个体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并践行它们。
从而,个体的正直和良好行为将影响他人,通过良性循环促进整个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然而,慎独并不意味着个体应完全远离社会,与世隔绝。
相反,社交和互动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开拓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方式。
因此,慎独的目的是在个体与社会交互中保持平衡,在独处和社交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度。
总之,慎独是一种重要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
通过慎独,个体可以反思自己、培养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提升个人修养品质,进而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慎独,培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律,为个人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慎独在大学生
![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慎独在大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9fced80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62.png)
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慎独在大学生慎独是指在个体独处时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表现。
对于大学生来说,慎独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大学生道德修养中的慎独问题展开讨论。
一、慎独的定义与意义慎独这一概念源于古代儒家学派,强调个体在独处时自律和清正廉洁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诸多诱惑和压力,慎独成为了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
慎独的意义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律和担当精神。
在大学时期,学生往往会面临迷茫、焦虑等情绪,而慎独能够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同时,慎独也能够让大学生远离负面的社交影响,避免产生不健康的行为和观念。
二、慎独的实践方法1.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慎独需要大学生合理规划时间,将独处时间用于学习、思考和反思。
建立科学的作息制度,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并减少不良行为的机会。
2.保持积极的行为习惯慎独强调内外修养,大学生在独处时应保持积极的行为习惯。
例如,可以培养阅读、写作、锻炼等良好的兴趣,并制定自己的个人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3.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大学生在慎独时可以通过反思和思考,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认清自身的目标和追求。
同时,学会正确应对负面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提升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
三、慎独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尽管慎独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1.社交网络的影响现代大学生常常在社交网络上浪费大量时间,容易受到虚拟世界的影响,忽视自我成长。
对此,大学生可以设定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限制,合理安排在线时间,保持健康的思维方式。
2.个人意志力的挑战慎独需要一定的毅力和自律,而大学生常常在面对困难时容易放弃。
为了克服挑战,大学生可以结交有共同目标的朋友,相互监督和激励,共同提高慎独的能力。
3.外界诱惑的干扰社会上存在各种不良诱惑,如赌博、吸毒等。
大学生在慎独时需要提高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诱惑,坚守底线。
四、慎独的推广与倡导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慎独意识和能力,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儒家对“慎独”的理解
![儒家对“慎独”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e021475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19.png)
儒家对“慎独”的理解儒家对“慎独”的理解“慎独”;在独处中谨慎不苟。
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三国魏曹植《卞太后诔》:“祇畏神明,敬惟慎独。
”宋彭乘《续墨客挥犀·陶谷使江南》:“熙载使歌姬秦蒻兰衣弊衣为驿卒女,谷见之而喜,遂犯慎独之戒。
”《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愧,屋漏不惭。
”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这种不开通、不文明的地方,身当人师的人,那敢不慎独?”“慎独”是说慎重承担自己具有独立性的生命,或者说是谨慎面对自己生命本质上具有独立的事实。
这个独立特别是在说人的感觉具有无法被任何他者替换来感觉的根本事实。
比如说你肚子饿了,这是很踏实的感觉,别人不能好意帮你吃东西,只有你自己吃东西肚子才能感觉饱,你心里很难过,懂得体贴与同情的别人只能“感同身受”你的难过,这个感同身受意思是说他会想起自己往日很难过的情境,因此特别知道如何细致对待你,却无法跟你替换来难过,来进去此刻你自己难过的情境本身。
“独”字就是独立,承认生命本质上的独立,与其往外逐浪,不如承认浪起浪落都在心内,独立是对本体的一种具象描写,当你看见你自身的独立,你就看见本体。
每个人降生在这个宇宙里,都具有完全独立的心灵,来吸收与消化他感知的各种讯息,并做出自觉适当的回应,这是人会驾驭万物,与天并立共存的原因。
因此,“慎独”两字首先只是要人开始确认自己如此珍贵的存在现象。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戒慎恐惧自己有什么状况没有看见与听见,内在的盲点常会在阴暗处更鲜活,细微处更显著,因此君子更要慎重承担自己具有独立性的生命,不要怀着攀附心态而自毁自弃。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
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
浅析先秦儒家慎独思想
![浅析先秦儒家慎独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29ab24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4.png)
浅析先秦儒家慎独思想
魏晓娟;丁成际
【期刊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19)003
【摘要】慎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修身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方法范畴.慎独常被世人理解为在独处时小心谨慎,然而追溯慎独说产生的源头可知,慎独的真正含义是内心专一、心灵诚实,是一个内寻而非外求的概念.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是慎独说产生的思想背景和超越性依据.诚意顺心与专心一致是慎独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内必外现的客观规律和内圣外王的主观追求赋予了慎独说不可或缺的现实价值.正是因为具有了完备的理论支撑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慎独修养获得了生生不息的活力,成为数千年来儒士们争相渴望达到的修养境界.
【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魏晓娟;丁成际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
【相关文献】
1.先秦儒家"慎独"观念的思想史探析 [J], 罗久
2.先秦儒家"慎独"观念的思想史探析 [J], 罗久
3.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 [J], 侯非
4.浅析先秦儒家的慎独观及其现代价值 [J], 常乃升
5.浅析先秦儒家诚信思想 [J], 高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慎独的意义和好处
![慎独的意义和好处](https://img.taocdn.com/s3/m/258eb23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9.png)
慎独的意义和好处慎独是指一个人独自思考、反省和深入思想的一种行为。
它在现代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它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以下是慎独的意义和好处的一些重要方面。
首先,慎独有助于增强个人的内省能力。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内心的声音。
而通过慎独,我们可以将注意力转向内心,与自己对话。
这种对话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欲望、目标和意愿。
借助于慎独,我们可以触碰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挖掘自己的潜能和热情,从而更加了解自己。
其次,慎独也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决策能力。
当我们面临困难抉择时,常常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而通过慎独,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并与自己对话,以实现更好地认识和理解。
这样,我们能够更好地明确我们的目标和价值观,并做出出自己真实意愿的决策。
此外,慎独还能提高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
通过反思和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相应地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同时,它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是谁,我们想要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愿望。
在认识到这些方面之后,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接受自己,从而建立更强大的自信心。
慎独也对个人的情绪调节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我们独自思考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与自己对话时,我们可以审视并挖掘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渴望。
同时,慎独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负面情绪,如焦虑、压力和悲伤。
通过慎独,我们可以找到引起这些情绪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
最后,慎独还可以提高个人的创造力。
当我们独自思考时,我们可以更自由地探索新的想法和观点。
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产生创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慎独也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感受,从而促进更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总的来说,慎独对个人的意义和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它有助于培养内省能力、提高决策能力、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改善情绪调节能力和提高创造力。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039fa1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7.png)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及其现实意义国学111班汪琦摘要:”《大学》、《中庸》中所强调的“慎独”之道在儒家的后生之中被解释了千百次,但是究其本源,它的本意依然内有改变依旧是强调人们内心的修养。
本文旨在究其二字的原本意思和现实意义来实现对现代社会的教育作用,希望人们能够自律,讲求君子人格。
关键词:慎独现实意义在《大学》中六章“所谓诚其意者”中曾多次提及到“是故君子必慎其独”,在儒家的传统思想中“慎独”是被极其重视的,在众多的儒家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提及关于自己对“慎独”的看法。
郑玄注《中庸》,把“慎其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朱熹则认为“独”是“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而近代的国学大家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
这些都说明了“慎独”从古至今呢都是被儒家讨论的话题。
在《大学章句》中“诚其意”作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三纲领必须坚守的八条目中的基础之重,而实现它的唯一途径就是“慎独之道”。
明代儒家王阳明在回答《大学》的基本精神时也有大体相似的说明:“《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
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这样看来,大人和小人的区别,并不在于“格物、致知”的“间形骸而分尔我”的知识辨析方面,而在于将“格物”的知性精神与“平天下”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这种内外、知行、个体觉悟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统一性体现在“大人”身上就是一种儒家理想的政治人格,其关键是“大人”特有的主体意识,即“慎独”。
我们并不能只单纯地从政治或思想俩区分大人和小人,但是我们却可以中得出一个事实:“慎独之道”的确是为人处世和治国平天下的起点。
一、穷“慎”的本意首先,慎有谨慎,慎重之意,但“谨”与“重”之间还是有微妙差别。
先儒多把“慎”训为“顺”。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云:“慎,假借为顺。
”顺之中又有“重”的意思,也就说看重乃是顺遂的前提。
浅谈儒家传统-慎独-观的当下德育意义
![浅谈儒家传统-慎独-观的当下德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84e79dd76eeaeaad1f330c4.png)
浅谈儒家传统”慎独”观的当下德育意义摘要:”慎独”作为儒家”入德之方”,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提出的具有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身方法。
历代儒家对其有不同角度的诠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慎独”学说,至今依然浸润着华夏人文精神,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慎独”的本义内涵,充分挖掘”慎独”观念的当下价值,对于当下德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涵本质实践解法当下意义一、前言“慎独”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儒家提出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身方法。
它以敬天诚意为本,集中地反映了华夏先民对自己、他人乃至宇宙人生了悟的一已存在的体认,是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在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慎独”的内涵及本质“慎独”观念最早见于先秦《礼记?中庸》。
《中庸》开篇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几句话意思是说,人为天所生,人性与天道相通,率性而为则可沟通人道与天命。
可以看出,“慎独”是与道并相要求而提出来的,“慎独”在此可以说为被体任为道的要求。
在中国哲学领域中,人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是与道一体存在。
道乃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故不可须臾离,也就是说,人心即道心,人行即道行,以心体道达道,自有慎独之行,自人为主体视道,道为客体,需要主体的体任与达成,这便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便是真正实现“率性之谓道”。
然而在道的流行中,道反客为主,规定着人的视听言动,监视着人的一言一行。
是故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况且道广大而微隐,无时不在,无所不在,须臾不可离,这就意味着无论在明处、显处,还是在暗处、隐处,都有“道”的要求,都须循“道”而行,这就务必要求“君子慎其独也”,因为“慎独”保证了率性而为是否真正的是顺道而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慎独的本质是体道达道的过程。
儒家“慎独”思想的当代价值摭探
![儒家“慎独”思想的当代价值摭探](https://img.taocdn.com/s3/m/8dd1fbea763231126fdb1107.png)
儒家“慎独”思想的当代价值摭探作者:张晴来源:《成才之路》 2018年第10期“慎独”思想是中华先民在人类文化中所独有的人生智慧,是指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时候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标准。
儒家“慎独”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历代学者非常重视对“慎独”思想的研究。
儒家“慎独”思想强调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思想对行动具有指导作用。
部分大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甚至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一些不文明行为,从个人主观角度思考,是因为这些大学生的是非观混淆,世界观和人生观畸形。
若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大学生在独处时也能谨慎地按照道德标准做事,高校就要加强“慎独”教育,让大学生内心形成高尚的道德标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可以组织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各类活动,结合重大节日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公德意识进行引导,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其次,有利于树立榜样,明确奋斗目标。
要通过树立“慎独”榜样,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明确人生奋斗目标。
一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广泛宣传“慎独”模范的事迹。
比如东汉的杨震,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留下“清廉诫四知”典故。
二是引导大学生学习身边具有“慎独”精神的优秀同学、优秀教师。
要充分利用这些榜样的示范力量来教育大学生,让大学生自觉萌发向他们学习的意识。
二、对大学生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大学生党员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锋和表率,要做到“慎独”,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要达到“慎独”的精神境界,根本途径就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首先,要提高内在的“定力”。
大学生党员干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政治方向要明确,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内在的“定力”。
慎独的心得体会感悟(3篇)
![慎独的心得体会感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d17e3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6e.png)
第1篇一、慎独的意义1. 提升自我修养慎独,意味着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这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自我修养,使自己在道德、品质、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2. 增强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巨大。
学会慎独,有助于增强个人的心理素质,使自己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冷静、理智,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3. 培养自律精神慎独,要求我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
这种自律精神,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生目标。
4. 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慎独,使我们能够在与他人相处时,保持真诚、善良、宽容的心态。
这有助于我们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二、如何做到慎独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慎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坚定信念,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
2. 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等,使自己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良好的行为准则。
3. 增强自律意识自律,是慎独的关键。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
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我约束,抵制各种诱惑。
4. 学会反思慎独,需要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反思中,发现问题,改正错误,提高自己。
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更好地做到慎独。
5. 保持谦逊的心态谦逊,是慎独的重要体现。
我们要保持谦逊,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同时,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慎独的感悟1. 慎独是一种境界慎独,并非易事。
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当我们真正达到慎独的境界时,会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信念。
2. 慎独是一种力量慎独,使我们能够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保持冷静、理智。
这种力量,将帮助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人生目标。
3. 慎独是一种智慧慎独,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分辨是非,把握自己的方向。
慎独的现实意义
![慎独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807322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3.png)
慎独的现实意义慎独,是一种独处思考的行为,它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慎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还能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琐事和外界的干扰所困扰,很难找到一个清静的空间来思考和反思。
而慎独给予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并从中获得真正的力量。
慎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琐碎的事情所困扰,很难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自己的内心。
然而,只有通过慎独,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只有了解自己,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慎独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在独处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加专注地思考问题,不受外界干扰的影响。
这种专注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通过慎独,我们才能够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慎独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独处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可以制订计划,设定目标,并且在独处的时候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慎独,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提高自己的情绪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慎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提升思维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需要给自己留出一片宁静的空间,与自己对话,从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力量。
只有通过慎独,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慎独,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儒家“慎独”思想的真实含义
![儒家“慎独”思想的真实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b2d2d2cc6137ee06eff918e2.png)
实用其力以至于此耳 。然欲掩其恶 而 卒不可掩 ,欲诈 为善而卒不可 诈 ,则 亦 何 益 之 有哉 。此 君 子 所 以 重 以为
若其可 离 ,则为外物 而非道矣 。是以 君子之 心常存敬畏 ,虽不见 闻 ,亦不 敢忽 ,所 以存天理之 本然 ,而 不使离
于须臾之顷 也 。隐 ,暗处也 。微 ,细
自欺 也 ,如恶 恶臭 ,如 好好色 ,此 之
事也 。独 者 ,人所 不知而 己独 知之地 也 。言幽 暗之中 ,细 微之事 ,迹 虽未
盖有他 人所不及 知而 己独 知之者 ,故
形而 几 则 已动 ,人 虽 不 知而 己独 知
这 样 进 一 步增 强 了 这 种 解释 的可 信 谓 自谦 ,故君子必慎 其独 也。” 朱熹 注 :自欺 云者 ,知为善 以去 度 。这 种观点 ,已遭 到另外 一些学者
的质疑 。比如 ,针对 此种观 点 ,钱逊 恶 ,而心之所发 者有未 实也 。……独
认为 ,把 “ 慎独 ”一词 中的 “ ”理 力 ,而 禁止其 自欺 。使其 恶恶则如 恶 使 其滋长于 隐微之 中 ,以至离道之 远 独 解为 “ 个人独处 、无人监督 ”之类的 恶臭 ,好 善则如好 好色 ,皆务决去而 也 。 结合 朱熹的注文 ,认真体会这 求必得 之 ,以 自快 足于 己 ,不可徒苟 情况 ,其实是一种望文生义 ,显然没 三 处 摘 录 ,笔 者 认 为 ,儒 家 的 “ 慎 有把握住儒 家 “ 慎独 ”思想本 义 。然 且以徇 外而为人 也 。然其 实与不实 , 而 ,在 学者们 的争论 中 ,又 有另外一
我国传统儒家君子慎独的基本含义
![我国传统儒家君子慎独的基本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3fc17d8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2.png)
我国传统儒家君子慎独的基本含义慎独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在独处的时候,应该谨慎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免失去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以下是我国传统儒家君子慎独的基本含义及其拓展。
1. 慎独的含义慎独是指在独处的时候,人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道德行为,不受到外界干扰和诱惑。
这种独处是一种自我反省和自我修养的过程,要求人们时刻保持内心的纯净和道德准则的坚守。
儒家认为,慎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我修养的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本性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行为准则。
在独处的时候,人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保持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
2. 慎独的拓展除了个人独处,慎独还适用于许多场合。
例如,在官场上,在职场中,在家庭中,在朋友之间,人们都应该保持慎独的精神,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儒家认为,慎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我修养的方式,不仅适用于个人独处,而且适用于各种场合。
通过保持慎独的精神,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本性和价值观,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3. 慎独的价值慎独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价值和道德意义。
儒家认为,慎独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本性和价值观,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行为准则。
此外,慎独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保持慎独的精神,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保持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的坚守,为社会做出贡献。
4. 慎独的启示保持慎独的精神,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道德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慎独的精神,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通过保持慎独的精神,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本性和价值观,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以德润身,诚意慎独”——“慎独”及其现实意义
![“以德润身,诚意慎独”——“慎独”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3f83a83680203d8ce2f242c.png)
J 1,01 u.2 0
V 1 3 No 0. . 2 4
第2 3卷第 4期
“ 以德润身 , 诚意慎独 ”
“ 慎独 " 其现 实 意义 及
李亚 东 聂民玉 ,
(. 1 南开大学 哲学 系, 天津 30 7 ; . 0 0 1 2保定学院 管理系 , 河北 保定 0 10 ) 70 0
含 “ 独” 想 , “ 在 尔室 , 慎 思 如 相 尚不 愧 于 屋 漏 ” 7。 屋 [' “ q6 2 漏” 本指 居 之西 北 隅 的藏 神之 处 , 申为 无 人监 督 的 “ 引 暗
家精神 , 专一在此”不使“ , 令人平 日恁地放肆身心”所谓 。 “ 收拾 自家精神” “ 、戒谨恐惧” “ 、不流于邪僻” 都是指不 ,
中图分类号: 2 B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 2 9 (00 0 —0 8 0 17 ~4 4 2 1 ) 0 1— 3 4
在 市场经济条件 下, 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 社会道德出现 了某种混乱与无序。 目前最有效 的解决办 法就是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 自律和 自我约束 , 依靠 每个社会成员 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 加强 自身道德
修养 , 人人 “ 从我 做起 ”培 养起 自觉 的 道德 意 识 。 这 个 , 从
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 己 , 如见其肺肝然 , 则何益矣 。 此谓 诚于中 , 形于外 。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三处关 于“ ” 引 慎 独” 的思想 大致相 同 , 都是指要保持 自己意志的独立 自 主性 , 因有 他 人监 督 而行 善 , 不 因无 人 监督 而作 恶 。 不 亦 操修意志是 自己的事 , 不是给别人看的。 能够“ 慎独 ”人 ,
想, 没有见诸行动 , 甚至只是在一闪念的情况下 , 谨慎小
最新慎独的理解,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
![最新慎独的理解,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c5b6e86a58da0116c1749d4.png)
6.谈谈你对儒家“慎独”的理解,慎独对大学生的自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慎独,是儒家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道德境界,核心是要求人们善自独处。
是一种情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自律;是一种坦荡。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对大学生起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未来中流砥柱,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公民道德的深入实施,必然要求自身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而慎独是非常重要的修养方法和追求的道德境界,大学生道德的完善程度,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做到慎独。
当代大学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利益追逐的较量,残酷的现实使得他们容易在思想上混乱,在道德选择上出现偏差,道德人格出现缺失。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的方法和境界,是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到的内容。
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纠正我们的错误认识,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和境界。
为了真正做到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就必然要求大学生公民呈现自我。
慎独对我们现在,将来都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最后,慎独养成了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的自觉性,在没有外在监督和压力的作用下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我支配;崇尚性,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阻止错误道德意识和错误道德行为的的发生,以便最高限度的规范自身的行为;通过行为主体的判断,纠错,选择,崇尚这样一个不断反复过程达到内不欺己,外不炸人的双重效果,最终以自身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及译文)【原文】: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心(一)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心(一)](https://img.taocdn.com/s3/m/702fdf0abcd126fff7050bcd.png)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心(一)摘要:“慎独”乃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
我们有必要在解析慎独的词义基础上从主体性、人性本善、修养功夫、道德境界四个方面阐发慎独的伦理意蕴。
关键词:慎独,伦理意蕴,现代价值。
“慎独”作为儒家“入德之方”,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历代儒家从心性、功夫、本体等不同角度对这一范畴进行了诠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慎独”学说,至今依然浸淫于我国人文精神之中,尤其对国人的个体道德修养思想影响深远。
我们有必要重温原典,返本开新,充分挖掘“慎独”学说的现代价值。
“慎独”在历史沿革中,词义多有变化,但大体可以这样理解:“慎独”意指以敬天诚意为本,不自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向内保持发挥内心的善念,通达天人合一,向外表现为独处而不欺暗室、不愧屋漏。
一、道德主体性。
何以要“慎独”?“慎独”思想根源于西周初年的忧患意识。
小邦周取代殷商之后,周人需要对其政权合法性进行理论上的论证。
“殷人尚鬼”,这由商纣“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可见一般。
殷人因缺乏对天命的自觉而为周人取代。
而周人则认识到“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天命靡常”(《诗·大雅·文王》)、“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
周人已认识到上帝选择自己在于以德配天,能“克明德慎罚”(《尚书·康诰》),由此,这种理性的自觉为周人继承扩大,形成了一个包含“敬德”、“明德”等观点的忧患意识。
德从直从心,指直心而行的行为,所以有凶德,也有吉德,“敬德”、“明德”则演化为好的德行之义,进而指内化于心的德性。
敬德指道德行为的认真,而明德则指道德选择的明智。
这种忧患意识不同于原始宗教对鬼神的敬畏。
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人由于恐惧、绝望而舍弃自我意志,任凭神的摆布,还谈不上行为的道德性。
而周人正是在对殷革夏命,凶吉成败等现象中产生的洞见。
这种洞见自觉到这些现象与周人的行为密切相关,以及自身在行为上的应负的责任。
慎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慎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db4181f5f0e7cd1842536a8.png)
“慎独”的渊源及其现实意义一、“慎独”的渊源与释义发展1、“慎”、“独”的文献例证众所公认“慎独”即“慎其独”最早出现在《大学》和《中庸》里,追本溯源,“慎独”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渐次发展的过程。
“慎”与“独”作为单字在先秦的典籍中出现是很多的。
在《尚书》中“慎”就有三十几处出现,如“克慎明德,昭升于上”(《周书・文侯之命第三十》),“独”也有几处出现,如“无虐茕独而畏高明”(《周书・洪范第六》),《春秋左传》里的“慎”多与“守”字结合,如“府库慎守,官人肃给报告”(《春秋左传・哀公三年》),《周易》里也有这二字,如“慎之至也。
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说文解字》曰:“慎,谨也”可见“慎”就是谨慎之义,上古文献通常作这种解释,而“独”字本义是犬好斗则独而不群,本义废弃,用假借义,可解释为单独、独处、或老而无子。
还有重要一点,儒门经常引用阐发思想的《诗经》内虽无“慎独”出现,但已蕴涵了后来慎独的意思。
此后在《大学》、《中庸》里开宗明义提出“慎独”一词。
2、《大学》、《中庸》中的“慎独”表述《大学》有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有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汉唐注家对“慎独”的阐释从东汉起对于“慎独”的阐释都是具有继承性的和发展性的。
东汉郑玄是最早给“慎独”一词释义,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再到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根据疏不破注的原则,孔颖达对“慎独”所做的疏解与郑玄的注是不相违悖的。
汉唐之际,由于当时当权者给予郑氏、孔氏显赫的学术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这一时期“慎独”的主流释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一)
论文关键词:儒家慎独本义道德修养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该概念本义的解读学界始终未有定论。
从“慎独”传统解读和本义入手厘清其含义,认为“慎独”意在强调内心对于仁义礼智圣的专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慎独”在当今社会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慎独”
“慎独”源于儒家的《大学》、《中庸》。
《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舍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东汉郑玄的解说中最早提出“慎独”一词,他说:“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
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
”由此可见,郑玄的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之处,也要时刻做到谨慎遵守道德规范。
郑玄之说与刘向在《说苑·敬慎》中的说法相似,之后北齐刘昼的《刘子·慎独》、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南宋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中关于“慎独”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了郑玄对于“慎独”的阐说。
而这其中朱熹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郑玄的说法,但他的解读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慎独”的传统理解。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
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舍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
然欲舍其恶而卒不可舍,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在《中庸章句》中,朱熹又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
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
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通过对朱熹的章句集注以及其他文字的研习,我们不难看出朱熹除了沿袭自郑玄以来的传统看法,即认为“慎独”就是在独处时更要谨慎戒惧,在人所不知不闻之地加紧个人道德养成,不可自欺,要在个人修养上实当用力之外,还将“独”的内涵扩大了。
例如,朱熹强调“‘慎独’之‘独’,亦非特在幽隐人所不见处。
只他人所不知,虽在众中,便是独也”。
朱熹还说“这独又不是恁地独时,如与众人对坐,自心中发一念,或正或不正,此亦是独处。
”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解读较之郑玄的进步之处在于使“独”包含了精神性与内在性的意义。
在郑玄看来,“慎独”之“独”只是空间上的独处,是别人无法干预的地方。
而朱熹理解的“慎独”之“独”除了上述之义外,还指一种内心意念刚刚萌发而众人不知我独知的“独”,由此可以说,朱熹把“独”从个人独居的空间推致到了一个虽在众人中但缺乏外界舆论监督与压力的空间。
这是对于“独”的理解上的深化。
上述从郑玄到朱熹的关于“慎独”之义的传统解读,着力都在于强调“慎独”的实质是要慎重对待他人不知的隐蔽处之所作所为,努力地做到不欺暗室、不愧屋漏。
随着2O世纪7O年代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及20世纪90年代郭店楚简《五行》篇的出土,学界在对简帛文献进行整理和解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与传统解读不同的“慎独”,由此对于“慎独”本义的讨论重新拉开了序幕。
清华大学的廖名春教授在其《“慎独”本义新证》一文中认为,庞朴先生《帛书五行篇校注》一书第52到54页的内容说明“帛书《五行》篇的‘慎独’说与《礼记·礼器》篇、《苟子·不苟》篇说同,而与《礼记·中庸》、《大学》篇迥异。
”并提出,“‘慎独’就是不重外表,只重内心”3]52。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梁涛先生通过对简帛《五行》篇原文和传文的解读与分析,认为该篇讲仁、义、礼、智、圣五行“……是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所以,《五行》中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指内心专注于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的状态。
在梁涛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中的两个“慎独”,前一个是指“诚其意”,后一个强调只有“诚于中”,才可能做到“形于外”,由此可见“慎独”必须落实在“诚于中”上,这实际还是要“诚其意”,而《中庸》中的“慎其独”则从道人手,君子“慎其独”所需要戒慎的就是那个“不可须臾离也”的道,要时时保持内心的诚,这与《大学》的“诚其意”是一个意思。
通过三者的对比分析,可以说三个“慎独”都是“诚其意”,强调要端正内心的意念,从本原上杜绝一切不善行为的出现,这些无一不在突出儒家“内省”的工夫。
所以,《大学》《中庸》以及《五行》的“慎独”的本义均是指内心对于儒家涵含仁、义、礼、智、圣五行的完满人格的专一,指内在的精神状态。
郑玄和朱熹的错误在于把“诚其意”的内在精神仅仅理解为“慎其闲居所为”的外在行为,把精神专一理解为独居、独处,因而造成整个意义发生改变。
通过对“慎独”本义的追根溯源,以及对其传统解读的辨析,我们看到了儒家一贯的对于内省的重视,对于修己工夫的强调。
那么,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个人,在理解了“慎独”的本义后,我们该如何联系时代联系自身,深刻而又发展地理解它运用它呢?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违背本义,也不必完全抛离传统解读。
我们首先要确定这是一种强调内心对于道德境界和人生修养目的专一专注的功夫(本义强调对于仁义礼智圣的合一状态的专注),是对内心的关照,它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意义。
同时,我们也可以于传统解说中汲取其合理的因素,那就是把“慎独”的形上意义下达到形下层面。
每一个人都有独居、独处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慎独”传统解读中对于闲居时道德自制力的强调。
这样才能将“慎独”更好地融人到当今社会,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个儒家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