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西南地区的印象——从半个本地人角度来看
鲁西南的三餐四季
鲁西南的三餐四季作者:***来源:《走向世界》2024年第24期有人说,鲁西南人的一天是从喝糁开始的,当整个城市还在酣睡着,糁的香气已经悄悄飘向了街道巷间。
作为山东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符号,糁备受食客青睐。
在山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糁大致分为两类,一种为临沂地区的“黑糁”,牛骨汤中加入大量的黑胡椒,熬出的糁又黑又浓;另一种改用白胡椒,为枣庄、济宁地区的“白糁”。
“白糁”在济宁常以“羊糁汤”的面貌出现。
大火、文火、小火交替,熬得羊骨化开入汤,加入大量白胡椒,令汤汁呈现鲜明的乳白色。
老济宁人喜欢用一碗糁搭配上一笼晶莹筋韧的烫面角、一碟剔骨肉,组成汤、面、肉的平衡,或是简单地在糁汤中泡点油饼,也是不言自明的幸福。
糁之所以好喝,关键在于熬制。
枣庄人常用特制的锅具,将本地鸡慢火炖煮12个小时,与面粉、麦仁充分融合,入味鲜美。
碗中打散一颗鸡蛋,冲入滚烫的糁汤,撒上一些香菜。
一碗热腾腾的糁汤,再配上一把馓子、两个包子,总能让人饥渴顿消,精神大振。
早餐中,汤粥与面食相配是鲁西南的特色。
郓城壮馍是用和好的精粉面团拉拍成长条形,抹上肉馅,折成卷状,然后拍成扁椭圆形,放入平底锅中用油煎制而成,外酥内软,食而不厌。
再来一碗糊粥,正是绝配。
糊粥在郓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具体做法是把小米和大豆磨成细面,以一定比例兑水搅匀成糊,将铁锅干烧至通红,然后把少量面糊倒入锅内形成锅巴,再倒入剩余面糊,煮开后即为粥,此粥闻之豆香、入口米香、品之糊香。
这糊粥到了文化圣地曲阜,又被演绎成另一番味道——热腾腾的羊肉泡粥。
将秘制羊肉晾凉,快刀横切成薄片,泡在粥里,粥和羊肉一同入口,竟一丝一毫都尝不出羊肉的膻味。
糊粥柔滑,羊肉香糯,捧起这碗羊肉泡粥,足以温暖整个身心。
在枣庄,糊粥又被称为白粥。
白粥油条是枣庄人最经典的早餐搭配。
白粥顺滑细腻,油条香脆可口,简单却美味无穷。
在清晨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人们手捧白粥油条,享受这美好的早餐时光。
刚出锅的热油条泡在香醇的白粥里,一口咬下去,那一刻,身体和灵魂正式开启新的一天。
鲁西南地区村落丧葬习俗论文
鲁西南地区村落丧葬习俗论文摘要:鲁西南山区村落的丧葬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彰显了村落的文化内涵,具有研究的价值。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粗浅地总结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当然其所蕴含的村落文化并不仅限于上述几个方面,挖掘更多的村落文化需要更细致全面的田野调查,这是我的期望。
丧葬习俗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1]。
它是社会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村落文化的重要内容。
丧葬习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特定区域的文化特质,本文拟以肥城的某个村落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一点结论。
一、田野概况肥城地处山东中部、泰山西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5°53′~36°19′,东经116°28′~116°59′。
东与泰安市岱岳区接壤,西与泰安市东平县、济南市平阴县为邻,南与泰安市宁阳县、济宁市汶上县隔河相望,北与济南市长清区以山为界。
全境南北最长48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
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暖。
年日照时数为2 607小时,年平均气温12.9℃,无霜期200天左右。
平均降雨量659毫米。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中部隆起地带为丘陵山地,北部是康汇平原,南部是汶阳平原。
自然形成了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种地貌形态。
肥城1992年撤县建市,总面积1 277.3平方公里,辖1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05个村(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98.58万人。
二、丧葬习俗丧葬礼俗发端于原始社会,历经周秦礼制规范、儒释哲学与民俗地融入,在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一种信仰体系、一种信仰文化[2]。
《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
”人们把死后的葬礼看得十分重要。
肥城传统村落的村民遇到亲人去世的“白事”时,一般都要为亡者举行纷繁复杂的丧礼。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入殓穿衣。
在人的弥留之际,儿孙应守候在他的身边为他送终,这表示死者是有福气的。
鲁西南农村民居文化探讨
鲁西南农村民居文化探讨作者:赵君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3期摘要: 鲁西南农村民居在居住方式、建筑格局和建筑仪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
它所承载的农村民居文化蕴含着齐鲁大地上几千年来积淀的人文情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鲁西南农村民居居住方式建筑格局仪式民居是指承担居住和各种社会职能的场所以及其由延伸的居住环境,它蕴含着传统思想文化和建筑艺术,是一部描绘地方风俗的优美画卷。
鲁西南农村民居是山东民居很典型的一部分,鲁西南广义上包括菏泽、济宁两市;狭义上一般指菏泽市所属地区(文中鲁西南是狭义上的鲁西南)。
鲁西南位于山东西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上,北纬34°39'—35°53',东经114°48'—116°24',与苏、豫、皖接壤,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两区八县。
鲁西南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性气候,冬季最低气温零下15°,夏天最高温度35°,年平均气温13.5°—13.9°,年均降水量为462毫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收冬藏,这些都对当地农村民居有很大影响。
鲁西南农村民居的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居住方式、建筑格局、建筑仪式等几个方面。
一、居住方式民居的选择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一望无际鲁西南的大平原,土地肥沃,树木繁多。
农民就地取土烧砖制瓦,伐树做梁当檩,建造起砖木结构的民居,屋顶用泥铺平以后再加上瓦,墙壁用些沙灰、石灰来涂抹平整。
1980年以前的农村民居的地基为青砖,地基以上用砖砌1—1.5米高,再往上就是用麦秸等和泥而垒起来的泥墙,屋顶是斗拱式的,房顶用灰色的小瓦铺盖。
1980年以后新建的的房子是“浑砖的”,也就是说房子的墙都是用砖垒成的。
房顶更多地使用红瓦来铺盖。
这种结构保温性能较好,既能消除夏日的酷暑,又能对付冬季的严寒。
二、民居建筑格局自古以来,生活在鲁西南黄河冲击大平原上的人们都过着传统的农业社会生活,民居早已形成了前院后屋的居室布局。
有趣的鲁西方言
有趣的鲁西⽅⾔⼗⾥不同⾳,百⾥不同俗,今天我们来说⼀说鲁西⽅⾔。
⼭东台的⼩么哥⽤⽅⾔主持节⽬,特别接地⽓,估计圈粉了许多农村的⼤爷⼤妈。
偶有⼀次看省⼀级电视台,说的也是百姓事,将我家的“劳⼒”字幕打成了“⽼李”,意思变了不少。
劳⼒就是劳动⼒,是家⾥的顶梁柱,在这⾥指的是丈夫,⽽⽼李是指姓李的⽼头。
说起⼈称⽗亲,如今常说成爸爸,⽼爸,爹,以前,我们这地⽅叫“⼤”,⽽作为母亲给别⼈说起的时候,称“他⼤爷”。
这个⼤爷,不是孩⼦的亲⼤爷、丈夫的哥哥,⽽是孩⼦的⼤、孩⼦的爸爸、孩⼦的爹,即⾃⼰的丈夫。
喊母亲时,很少有喊娘的,都发嗲的喊成nia,说时都说娘,喊时都喊nia。
⼤⼩——⼤⼉⼦⼆⼩——⼆⼉⼦⼩⼩——最⼩的⼉⼦⼩来——⼉⼦妮⼉来——闺⼥有些⽅⾔,话好说字难写,⽐如:稍微——求⽓⼉蹲——孤对⼦膝盖——割⽼拜⼦⼤惊⼩怪———些乎什么———么个不果断——粘糊⼀个⼈不⾏不厉害——穰秆随声附和——⾖是屋檐上挂的冰——冰溜⼦公鸡上⾼⾼翘起的⽑——鸡鸡灵。
别着急——⽩慌慌不⾏了——⽩搭、⽩瞎不要吵了——⽩吵了呕吐——⼲⽉时间称呼上也很有意思晚上——红航下午——天西半下午——半天西早晨——早起来、清起来昨天——夜⼉明天——灭⼉后天——过灭⼉今天——鸡梅⼉商务头⼦⾥——中午⽼爷爷⼉很毒————太阳很毒叫喊——吱外狭窄——zhei巴很好——些好⼀个⼈很夸张——⾎脂了⽑、些乎疼痛——哎吆fai棒⼦——⽟⽶yu贴——舒服杌⼦——板凳,不咋地——不怎么样不咋——还好揍么去——⼲什么去qun⿊、区⿊——很⿊。
个⽓——吵架⾟思⾟思——想邻时背时——邻居顾秋、顾勇——动别胀饱——别炫耀别骄傲忒咨⾥——很好鸡梅⼉——今天后机娘——后背薄⽼梗⼦——脖⼦齐齐全——蚯蚓撅腚翘⼀巴——骄傲⾎死你——拍打你炸的航——很冷很凉知不道——不知道⼆思——拿不定主意北——笔洋sai——染料快么紧⼉的——迅速得印⼉的——故意字⼉的不⾏——特别舒服瞎诈唬啥——嚷嚷⼉忙蛋⼦——⼩男孩奇榴——⽟⽶⾯⽪⼉⾥⾯有馅⼉的菜团⼦扁⾷——⽔饺盖垫⼦——放⽔饺的⽤⾼粱杆⼉编织成的停⼦——⾼粱最顶端的杆⼉别帮——⾼粱杆编的有深度的器具欺谅欺谅——⽔分变少,⾷品不再相互黏下觉⼦⾥——煮⽔饺长果——花⽣芋头——地⽠萝北——萝⼘辣萝北——⽔萝⼘洋柿⼦——西红柿漯盒⼦——烙菜饼哇⼈——挠⼈⼿指甲——指甲盖⼦(本⽂,只按别字读⾳,不代表字形正确。
济宁市旅游气候资源及舒适度分析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146·2023年第15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3)15-0146-03济宁市旅游气候资源及舒适度分析戚九寒(济宁市气象局,山东济宁272000)摘要:济宁市位于鲁西南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通过对1991—2020年济宁市1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近30年地面气候数据资料分析,得出济宁市的气候资源对旅游的影响,再通过计算与分析该地区涉及旅游舒适度的相关指数,进而综合评价了其旅游气候舒适度。
通过分析气候资源得出该地区适合旅游的时期和通过综合评价旅游气候舒适度得出该地区适合旅游的时期基本一致。
关键词:济宁市;旅游;气候资源;舒适度中图分类号:P467;F592.7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3.15.043气象和气候条件与人们的出行、旅游息息相关,相当多的旅游活动需要考虑气象和气候条件。
气象和气候条件既可以促进旅游活动的发展,又可以阻碍旅游活动的发展。
不同的旅游场所具有不同的气象和气候条件,旅游者在安排旅程时必须考虑气象、气候因素[1]。
气候对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环境和活动质量都会产生影响,不同气象要素作用于人体的皮肤、肺、感觉器官等不同部位,气象和气候条件对机体产生直接的作用,从而影响人体的感觉。
对于偏向为观光类型的旅游活动,气象和气候条件对游客体感舒适度的影响更为重要[2-3]。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主要包含明故城(三孔)旅游区、微山湖旅游区、宝相寺景区、梁山旅游风景区、孟庙孟府旅游区、峄山风景旅游区、孔子六艺城景区等,包含自然风景旅游地、文化旅游地、历史古迹旅游地3个大类[3-4]。
济宁市丰富的旅游气候资源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分析评估济宁市旅游气候资源及舒适度,对济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济宁市旅游资源概况济宁市位于鲁西南地区,地处四省交界处,旅游资源丰富,有2家5A级旅游景区,19家4A级旅游景区,59家3A级旅游景区,19家2A级旅游景区,其文化古迹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其旅游资源涵盖地形与地质、植物、文化古迹和民情风俗4个方面,由孔孟、微山湖生态、运河、水浒、佛学等文化构成[5-6]。
鲁西南传统女红文化的传承研究
鲁西南传统女红文化的传承研究鲁西南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这里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女红文化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女红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的女性手工艺,包括织布、刺绣、缝纫等传统手工艺品。
鲁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女红文化传统,这其中不仅有技艺的传承,更有民间文化的传统和历史的沉淀。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女红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急需进行传承研究,以保护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鲁西南地区的女红文化传统刺绣是鲁西南地区女红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图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鲁西南的刺绣以红色为主,图案多为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传统图案,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织布也是鲁西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之一,独特的织布工艺和图案设计体现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染织和剪纸等手工艺也在鲁西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底蕴。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普及,传统的女红文化在鲁西南地区逐渐被冲淡和遗忘。
许多传统手工艺人才逐渐减少,传统技艺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许多人不再愿意从事传统的女红手工艺,这导致了传统技艺的失传和衰微。
由于缺乏对传统女红文化传承的系统和规范的研究,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鲁西南地区的女红文化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鲁西南地区的女红文化,需要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需要对鲁西南地区的女红文化进行梳理和整理,了解各种手工艺的传统特点、技艺流程、历史渊源和地方特色等。
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女红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其传承和保护提供基础。
需要深入挖掘鲁西南地区的女红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找出导致传统技艺失传的原因。
这有助于更好地制定传承策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保护和传承女红文化。
需要加强对鲁西南地区女红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升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认识和热爱。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支持传统女红文化,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鲁西南战役简介资料鲁西南战役的过程与历史意义
鲁西南战役简介资料鲁西南战役的过程与历史意义 鲁西南战役,是⼈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鲁西南地区进⾏的⼀个⼤规模歼灭战。
国共双⽅经过⼀年⾓逐,国民党军的全⾯进攻和重点进攻均遭失败。
随着战争的进程,双⽅兵⼒出现强弱消长的变化。
国民党总兵⼒已由战争之初的430万⼈降为373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降为150万⼈。
⼈民解放军的总兵⼒则由战争初期的120万⼈发展到195万⼈,其中正规军有100多万⼈,可以全部⽤于机动作战。
当时的战场形势是:在北线,国民党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民解放军则继续发动攻势;在南线,国民党军还在对解放区的陕北、⼭东两区实⾏所谓“重点进攻”,其主⼒已深深地陷⼊了这两个战场,⽽鲁西南、豫皖苏边直到⼤别⼭区则兵⼒⼗分空虚。
刘伯承称这种兵⼒部署,“很像⼀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其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①。
鲁西南战役简介资料鲁西南战役的过程与历史意义 参战⽅:国共双⽅ 结果:解放军取得了鲁西南战役的胜利 时间:1947年 主要指挥官:刘伯承、邓⼩平 影响:进军⼤别⼭,开始了战略进攻 根据这种形势,中共中央和⽑泽东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决定⽴即由战略防御转⼊战略进攻。
1947年5⽉8⽇,中共中央电⽰刘伯承、邓⼩平,要求晋冀鲁豫野战军“争取于6⽉1⽇前休整完毕,6⽉10⽇前渡河,向冀鲁豫区和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步向中原进击。
”②中共中央还指出,“为着在该区长期⽴⾜,全军应有充分的政治动员(使每个⼈明⽩政治任务,提倡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及⼲部、经费等项的充分准备。
”为作好充分的战略进攻准备,出击时间,可在6⽉底或更迟些。
③ 晋冀鲁豫军区和野战军司令部作了认真准备:部队进⾏整训和补充兵员;结合传达党的指⽰和学习⽂件,在⼴⼤军民中进⾏战略进攻形势、前途和任务的教育;开展⽴功运动,召开英模⼤会;组织参战民兵、民⼯五万余⼈。
冀鲁豫⾏署和军区,还发动沿河群众,修造⽊船⼀百⼆⼗余只,训练⽔⼿和船⼯。
鲁西南战役纪念馆观后感2500
鲁西南战役纪念馆观后感2500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从零星到燎原,党的发展历程是一幅恢弘篇章。
在齐鲁大地这片热土上,仍保留传承着许许多多艰苦创业的红色记忆,从山东省第一本《共产党宣言》到第一面党旗升起、从沂蒙革命老区到铁道游击队、从中共一大代表到众多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人……诸多的历史点滴,亦是初心的见证。
今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陆续推出文字和视频报道,还原那些齐鲁红色记忆中的生动故事与瞬间,穿越古今见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6月23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进位于金乡县羊山镇的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寻找这里的红色记忆。
置身于展馆内,无数饱经岁月的珍贵展品,带领大家在历史中重温峥嵘岁月,一同回顾经典瞬间,铭刻红色记忆,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仰望烈士纪念塔回忆往昔峥嵘岁月6月23日,济宁金乡县下起微微细雨,被雨水洗礼过的鲁西南战役纪念馆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在松柏葱郁的高台之上,革命烈士纪念塔格外引人注目。
“塔正面‘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是毛泽东主席的题字,塔的背面,是1952年刘伯承元帅为鲁西南战役的亲笔题词‘人民解放军鲁西南战役,乃打开了战略反攻挺进长江的前门。
阵亡将士受到人民的纪念,永垂不朽!’”景区讲解员隋婷婷介绍。
据介绍,一九四七年,刘伯承、邓小平遵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挥戈南下,六月三十日夜突破黄河天险,挺进鲁西南地区。
蒋介石为了阻止我军南下,仓惶从苏、豫、皖调集了三个整编师和一个旅,企图把我军消灭在黄河、运河三角地带。
刘、邓首长看穿了敌人的阴谋,将计就计,趁势发动了鲁西南战役。
采取“攻其一点(郓城),诱敌来援,啃其一边(定陶),各个击破”的战术,首先歼灭郓城和西路弱敌,使敌人左路陷于瘫痪状态。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整编六十六师看到形势不好,龟缩到羊山集固守待援。
我军迅速集中优势兵力,克服种种困难,从七月十四到七月二十八日,经过艰苦激烈的争夺战,全面歼灭了这股顽抗之敌,从而结束了整个鲁西南战役。
鲁西南地质概况
1地质概况1.1 区域地质背景鲁西南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南靠江苏、安徽,西邻河南,北邻河北,其大地构造处于靠近郯庐断裂的华北板块一级构造单元东南缘,南以韩台断裂为界,北东向以聊考断裂为界,区内中新生代断层较发育,断层相互改造与切割,形成了多个煤田,其中现今开采的主要煤田有:充州煤田、济宁煤田、巨野煤田、济东煤田、黄河北煤田、新汉煤田和滕县煤田等。
1.2构造背景从大地构造角度看,山东省鲁西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部,其东以郯庐断裂为界(山东境内称为沂沐断裂)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和胶辽隆起相接。
鲁西地区的北部属华北坳陷,西部为济宁坳陷,中部-东南部为鲁中隆起。
鲁西南地区在区域上隶属于华北板块中的鲁西块体,总体上是一个以大型隆起为背景的地质构造单元。
大致以聊城-兰考断裂为界,其东部主体属于华北板块、鲁西地块、鲁西南潜隆起区、菏泽—充州隆起,其西属于华北板块华北拗陷、临清拗陷区、临清拗陷、东明凹陷。
其东部以峰山断裂与泅水凹陷、尼山凸起分开,南以丰沛断裂与南华北盆地相隔,西界与临清凹陷和河南省东淮凹陷毗邻,北界由广饶一齐河断裂与济阳凹陷相隔。
区内分布着众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沉积差异较大的中新生代断陷、凹陷盆地。
鲁西南地区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以隐伏的SN向、EW向、NE向和NW向四组断裂为主,近SN向的聊城-兰考断裂是鲁西地块与华北拗陷的分化性深大断裂。
SN向和EW向两组断裂是区内的主要构造,是鲁西南地区构造格架的主体,其落差大、延伸长,这些断裂将该地区分割成多个凹陷或凸起,形成了北部凹陷区,中部凹陷、凸起相间分布区,以及南部凹陷、凸起复杂区。
凹陷区迅速沉降,凸起区抬升遭剥蚀,而且多期构造活动相互叠加,最终形成了现今比较复杂的构造格局。
1.3沉积背景早古生代特征是全域同步缓慢沉降,鲁西以台地相及潮坪、泻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中、晚奥陶世之后,受板块汇聚俯冲影响,鲁西地区整体抬升剥蚀,缺失晚奥陶世一泥盆纪沉积。
我的家乡菏泽市作文
我的家乡菏泽市作文我的家乡菏泽市作文【篇1】我的家乡菏泽市作文菏泽,这座位于中国东部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
每年四月,牡丹花开,菏泽的牡丹园便成为花的海洋。
那雍容华贵的牡丹,仿佛在阳光下舞动,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摄影师,他们用镜头捕捉这短暂而永恒的美丽。
牡丹不仅是菏泽的市花,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每一朵盛开的牡丹都像是在诉说着菏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然而,菏泽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自然风光。
这里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曹州面人便是其中的瑰宝。
面人艺人们用一双巧手,将普通的面团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每一个面人都仿佛有了生命,神态各异,令人赞叹不已。
面人不仅仅是手工艺品,更是菏泽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每一个面人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承载着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
菏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里曾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菏泽的古城墙、古庙宇和古村落,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漫步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之间,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岁月的变迁。
菏泽的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除了文化和历史,菏泽的美食也是不容错过的。
菏泽的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种类而闻名。
无论是香气扑鼻的菏泽烧饼,还是口感独特的菏泽羊肉汤,都让人垂涎欲滴。
每一道菜肴都凝聚着菏泽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就是我的家乡菏泽,一个充满文化与自然之美的地方。
无论是春天的牡丹,还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亦或是令人垂涎的美食,菏泽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你是否也被它深深吸引了呢?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与现代交融,文化与自然共生,菏泽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它的美丽与魅力。
【篇2】我的家乡菏泽市作文菏泽,这座位于山东西南部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鲁、苏、豫三省交界处。
她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人。
每年四月,菏泽的牡丹花开得如火如荼,牡丹园中游人如织,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
鲁西南的故事及传说
鲁西南的故事及传说
鲁西南地区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理区域,其丰富的历史和传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索。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传说,比如泰山、孔庙、鲁班故里等。
据说泰山是中国五岳中最为神圣的山,其历史悠久,有着许多神话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伏羲治水”和“女娲补天”的故事,这些传说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登山朝拜。
孔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著作《论语》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在孔庙内,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了解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鲁班故里则是中国古代著名木匠鲁班的故乡,也是中国木匠文化的代表之一。
鲁班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木匠,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此外,鲁西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和传说,比如“世界上最长的画像”——曲阜孔府熙和图和“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西施的故事等等。
这些历史和传说不仅为这里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 -。
鲁西南地区“泰山石敢当”习俗文化内涵分析——以山东省枣庄市Y镇为例
2018·07泰山石敢当习俗是泰山文化信仰重要的组成部分,源于人们对灵石崇拜,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于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植于泰山石敢当原生文化形态,结合不同地方风俗习惯,泰山石敢信仰习俗已经成为多地区的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乡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泰山石敢当承载着劳动人民情感与生活观念,为现代家居环境增添了乡土气息。
鲁西南地区处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搭界,当地社会风尚、民风民俗等都展现出南北交融的特点。
本文以民俗学、人类学视角,采用“事项研究”方法,细致描述鲁西南泰山石敢当信仰文化呈现形式,进一步探究泰山石敢当的鲁西南泰山石敢当文化内涵,把握当地泰山石敢当文化的特点与风格。
一、泰山石敢当习俗文化区域性特征泰山石敢当是农耕文明中用以镇宅祈福的文化事项,在华夏大地拥有较强的生命力,成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元素。
千百年来,泰山石敢当习俗随着人口迁徙与商贸活动,逐渐扩散到全国很多地方,甚至被带到海外华人华侨聚居区,展现出广泛性、较强的可适性。
泰山石敢当在传播的过程中,与不同地方区域文化相融合,不断丰富延展,已经演变成多地民间信仰民俗的重要文化事项,区域化特性明显。
泰山石敢当区域性特征体现于其多元化、地方化的文化表现形式。
就泰山石敢当口头文化而言,不同地区关于泰山石敢当的起源流传着不同版本的故事传说。
同时泰山石敢当的固态文化表现形式也在传播中不断丰富,由最初的石刻,已演变成家居摆件、挂饰、装饰品等形式,且在使用方式、选材用料、艺术造型等要素上各具特色。
如我国西南羌族聚居区的泰山石敢当石刻造型别致,石刻整体由头、身、座构成。
早期的基座与碑牌间常压一只非狗非狐的怪兽,有镇压邪物之意。
[1]可见泰山石敢当并不是单一的或者固化的文化元素,它已成为多地区、多民族共享并且具有鲜明区域性的文化载体。
泰山石敢当民俗文化事项的区域化发展特性主要源于其变异性。
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也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
鲁西南地域社会的文化生态景观
鲁 西南 地 区在 山东 省 内具 有特 殊 的地 理位 置 ,
它 位 于 四省 交界 之 处 ,具 有 中原 文 化 影 响 下 的诸
多特 质 , 周 锡 瑞在 其 著作 中归 纳 了 l 9世 纪末 2 0世
从清中后至民国时期戏曲文化对鲁西南地域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戏曲文化的浸染下民间对于传统道德的接受和草莽英雄的崇拜共同影响了该地民众的心理在这种双重文化的作用下该地的民众既尊道又具有反抗精神而这种深入民心的大众心理认同影响了鲁西南地域社会民众的生活选择在面临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的时局之时鲁西南民众会采取多种自卫形式并积极回应武装革命使得这片土地上同时写满了尚武与革命之故事而这些历史情景中的选择可以说与戏曲文化对当地的浸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6 — 2 2 [ 作者简介 ] 杨
・
息的民众世代以农为业 , 忠孝仁义的伦理道德深入 民心 , 戏 曲文化所宣扬的传统道德观念与其 民众心
理高 度 吻合 , 形 成 了鲁西 南 地域 社会 戏 曲文 化 盛行
帆( 1 9 8 2 一) , 女, 山东烟 台人 , 烟 台市博物馆 , 馆 员, 博 士, 研究方向 : 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 西 南地 区位 于 山东 省西 南部 , 这 里 曾是 一个
鲁西南地域有着有浓郁 的戏 曲之风 , 在岁时节 日和 人生 礼 仪 活 动 中戏 曲文 化 在 民众 的 日常 生 活
中 占据着 重要 的地位 。不仅 在结 婚 、 生子 、 过寿 、 祭
鲁西南农村结婚风俗礼节
鲁西南农村结婚风俗礼节1. 引言1.1 鲁西南农村结婚风俗礼节鲁西南农村结婚风俗礼节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结婚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一生中的大事,往往会举办盛大的婚礼来庆祝这一重要的时刻。
在鲁西南地区,结婚风俗礼节被视为一种传统的仪式,不仅是男女之间的联姻,更是家族传承和社会风俗的延续。
在这里,结婚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繁琐的,需要考虑到诸多方面的事项。
从择吉日、订婚宴、婚礼筹备、贺礼准备等,无一不需要精心安排。
而在结婚仪式流程中,则包括着订婚、纳彩、迎亲、交杯酒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
婚礼上的习俗和仪式更是丰富多彩,如闹洞房、拜堂、敬茶等,每一项仪式都承载着对新人美好未来的祝福和期许。
而新娘新郎的着装也是整个婚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会选择传统的民族服饰,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结婚后的祝福和宴请更是让人难以忘怀,家人亲友围绕在一起,共同分享着幸福和喜悦。
这些传统农村结婚礼俗正是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符号,其丰富多彩的内涵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保留着这些传统风俗,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自身文化根脉的传承和弘扬。
2. 正文2.1 结婚前的准备工作在鲁西南农村,结婚是一件重要的家庭事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婚姻的选择通常由父母包办,他们会考虑家庭背景、经济实力和双方的性格是否匹配。
一旦双方家庭达成一致意见,就会开始着手准备婚事。
结婚前的准备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确定结婚日期,这个日期通常是在农历的吉日,会提前请专业的风水师进行选定。
接着是确定婚礼的预算,包括彩礼、婚宴、礼金以及其他费用。
彩礼通常包括金银珠宝、衣服、酒水等,需要提前准备好。
准新娘需要准备嫁妆,这包括床上用品、家具、厨具等,以便新婚之后能够顺利入洞房。
家人还需要开始筹备婚宴的菜肴和酒水,通常会根据当地习俗准备一些传统的菜肴。
结婚前的准备工作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家人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
只有经过精心准备,才能让结婚仪式顺利进行,让新人及双方家庭感到满意和幸福。
鲁西南地方方言
鲁西南地方方言鲁西南主要包括临沂、枣庄、菏泽、兖州、济宁五市及下属地区。
鲁西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具体来说属于山东方言区中的西鲁片,同时也属于中原官话的东南片。
鲁西南地域广泛,因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地区间战争,人口迁移等原因,鲁西南地区各方言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但鲁西南各地区各方言的相同之处也颇多。
鲁西南方言的特点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上。
本文仅从鲁西南方言的语音、词汇量方面入手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语音方面:鲁西南方言语音方面的特点尤为突出,鲁西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去郑曹片的一种方言。
特点是z\c\s和zh\ch\sh等同,没有翘舌音。
书面语音和口语语音差别较大,比如“药”读作“月”。
基本音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可以有新音调。
菏泽方言和普通话比较,语法基本相同,但是人称代词菏泽方言不用“我”、“们”而是用“俺”、“您”、“咱”。
词汇方面:鲁西南方言中有很多古语词的遗留现象和一些特殊的民俗词语,且鲁西南方言中词、短语与普通话中的词、短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鲁西南方言有时要表达与普通话对应的词义需要用短语, 菏泽方言中的词法,词缀最具有特色。
名词词缀主要有“子”、“头”,但是“子”读“的”。
“子”作为后缀的名词繁多,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词根的感情色彩增强,有词缀“子”相当于普通话的“儿”。
例如:米粒子(方言)——米粒儿(普通话)。
名词后缀“头”多指人,喊有贬义,例如:败坏头、拧劲头。
动词后缀主要有“巴”、“达”、“悠”。
单音节动词加上可组成新词,新词重叠表示动作减弱,例如:洗巴、洗巴洗巴、点达、点达点达、转悠、转悠转悠。
“哩慌”多缀在表示感觉的动词和形容词后面,例如:渴哩慌、饿哩慌、热哩慌。
单音节形容词在前,表示程度的部分在后合成的词不论褒贬,都特别形象,例如:苦不拉几、红不楞登、白不趔趄、臭啦哄哩。
菏泽方言句法中的语序,最诙谐的是“知道”的否定说法“知不道”。
鲁西南方言语音、词汇方面的这些特点,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古今语言的演变,以及地区位置与周边地区的影响是其主要原因。
鲁西南半日游的作文
鲁西南半日游的作文
鲁西南半日游。
哇,鲁西南的这天儿可真热啊!太阳就跟个大火炉似的,晒得我都想找个树荫儿躲一躲。
街上的老槐树,叶子绿油油的,看着就让人心凉。
那些古老的店铺,门口挂着的风铃叮当作响,听着就让人觉得亲切。
走到村外头,那麦田黄澄澄的,像铺了层金子。
农民大哥们正忙着收割,我看他们笑得合不拢嘴,肯定是今年收成不错。
旁边几个小孩在麦田里打滚儿,玩得不亦乐乎,看得我都想加入他们了!
哎呀,你看这夕阳,红得像块火烧云似的,真美!鲁西南的天儿,总是这么宽广,看着就让人心胸开阔。
远处的山,绿油油的,跟画儿里的一样。
这半天下来,我算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鲁西南的好,下次还得来!。
鲁西南战役观后感
鲁西南战役观后感看了鲁西南战役的相关资料后,那真叫一个热血沸腾又感慨万千啊!以前对这种战役的印象就停留在历史课本上干巴巴的几行字,但深入去了解鲁西南战役后,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热血传奇的大门。
首先啊,咱就说这战场上的士兵们。
那一个个就像开了挂似的英勇无畏。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枪炮声震耳欲聋,子弹在耳边嗖嗖地飞,可是咱的战士们没有一个退缩的。
他们就像一群猛虎冲进了羊群(当然敌人可没那么弱,这只是形容咱战士的勇猛)。
那冲锋的姿势,那坚定的眼神,感觉他们的身体里装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力量从哪儿来的呢?我觉得是信念,是对新中国的向往,是要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使命感。
再看看指挥这场战役的将领们,那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
他们在地图前研究战略的时候,估计就像在下一盘超级大棋。
每一步都算计得精准无比,什么时候进攻,从哪儿进攻,用多少兵力,就像一个高超的厨师做菜,放多少调料都心中有数。
他们得考虑地形、考虑敌人的布局、考虑自己部队的特点。
我就想啊,这脑子得有多好使,要是我在那,估计得懵圈,看着地图都能看成一团乱麻。
而且啊,这场战役的意义可太重大了。
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战略反攻的大门。
鲁西南战役这一胜利,就像是给全国的战士们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大家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全国人民肯定也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明亮的曙光,心里都燃起了希望。
从那之后,咱们就像是踏上了胜利的快车道,一路向着新中国的成立狂奔而去。
我还想到那些在战役背后默默付出的老百姓。
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拿枪上战场,但是没有他们的支持,这仗也没法打。
给战士们送粮食、抬担架,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儿,在战争中那可是至关重要的。
就好比一个超级英雄,也得有一群给力的后勤保障团队不是?看了鲁西南战役,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
我们现在能坐在舒服的沙发上玩手机、看电视、吃着各种美食,那都是这些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要是还天天抱怨这抱怨那,可真对不起他们当年在战场上的拼命啊。
鲁西南位于山东西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上(2)
鲁西南位于山东西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上(2)鲁西南民居鲁西南位于山东西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与江苏、安徽、河南三省接壤。
它广义上包括菏泽和济宁两市,狭义上一般指菏泽市所属地区,在这里鲁西南地区是指的菏泽地区。
我在菏泽生活了十多年,家乡的气候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四季分明。
春天万物复苏,会有明媚的阳光绵绵的细雨和最适合放风筝的微风;夏天到处遍是郁郁的绿,闷热的时间不会太多,因为瓢泼大雨会在适当的时候痛快地来临;秋季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天气变凉了,但彻亮的阳光大部分时间都会在身边徘徊;冬天的雪总是在期盼了很久之后才到来,却就在短短的几天内融化。
总结起来,鲁西南地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冬季最低气温零下14度,夏季最高气温35度,年平均气温13.5度到14度,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年均降水量为462毫米,它在热工设计分区中属寒冷地区。
这对鲁西南民居有很大的影响。
建筑材料一望无际的鲁西南的大平原土地肥沃,树木繁多。
农民就地取土烧砖制瓦,伐木做梁当檩,建造起砖木结构的民居。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民居地基为青砖,地基以上用砖砌1—1.5米高,再往上就是用泥和麦秸垒起来的泥墙,这种泥墙的制作不需要任何的模板和固定用板,它是身强力壮的农民用大“叉子”将和好的参杂着麦秸的泥“叉”起,一层一层覆盖上去的,由于和着水的泥硬度不大,所以一面泥墙要分三到四次垒成,每两次中间要间隔几天来让垒的泥干燥变硬。
垒成的泥墙大概会有半米厚,它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这使得室内冬暖夏凉,且这样的泥墙整体性很强,不易开裂。
这种特殊的泥墙做法是和当地的泥土特质是有关的,鲁西南地区的土地土质比较粘,这才使得泥墙不容易垮塌。
泥墙上会再用几层砖,砖上架梁,房顶用小青瓦覆盖。
虽然泥墙的保温性能很好,但是墙上不宜开大窗,且室内不易粉刷,所以80年代以后新建的民居的墙大部分都变成砖砌的了,但一般不在外墙粉刷,只把红砖露出,房顶有的用大红瓦来铺盖,有的仍然用小青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这里人确实能喝酒,跟传说中的一样。
2.不缺水,竟然有大片水稻田和荷塘,让我这种从苦寒之地来的吓一跳。
3. 由于地缘相接鲁西南口音听起来和河南话几乎一样。
毕竟几百年前这里是东京汴梁的郊区,当时的人就像现在北京郊区的人也要学说北京话一样,要向首都口音看齐。
这里的经济交通、政治文化跟河南是分不开的。
4.山东省似乎把这里遗忘很久了,还能看到我记忆里的土坯房和泥墙,还有不少...。
有点时空穿越的感觉。
5.沃野千里,居中原腹地。
河运坦途,通南北商衢。
历史上凭借优良的自然条件这里孕育出中国最早的诗篇曹风,孕育出鲁宋等具有强势文化输出能力的诸侯国,孕育出孔孟等诸多圣贤,孕育出一代巨商陶朱公,不可否认这里曾经开化最早、富庶繁华,积淀下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影响中国几千年;然而这里和相邻的豫东皖北一样也是各种灾害最集中的区域,自然灾害有数不清的水旱雹蝗灾,更不要提黄河的多次决口泛滥,危害最大的就是鲁西南地区尤其是鲁西南西部的菏泽,历史上黄河泛滥多次让这里出现泽国千里,村无人烟的惨景;社会灾害方面这里由于地处中原,战火在这里烧的最久,匪患在这里最为猖獗,然而一到天下平息由于地处四省交界在发展经济时又容易被忘记。
几十年前黄河泛滥和各种自然社会灾害使得这里的经济基础薄弱、人们的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保守,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和山东省发达地区不可相比,这些制约着鲁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6.这里潜力很多,有钱的以后要来这里投资了,这里啥都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