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古诗词诵读之从军行【唐】王昌龄

合集下载

80首小学必背古诗词鉴赏(13)-《从军行》

80首小学必背古诗词鉴赏(13)-《从军行》

80首小学必背古诗词鉴赏(13)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儿童必背古诗《从军行》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

儿童必背古诗《从军行》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

儿童必背古诗《从军行》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今年小一年级新生就会用上新教材了,新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例,所以为了让宝贝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期间,家长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学习古诗文了,下面分享小学期间必背的古诗词给大家,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

作者背景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

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唐诗《从军行》王昌龄

唐诗《从军行》王昌龄

唐诗《从军行》王昌龄唐诗《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唐诗《从军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王昌龄《从军行》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

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原文《从军行七首》王昌龄(唐)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yu)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2、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七言绝句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七言绝句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七言绝句原文:从军行七首【作者】王昌龄【朝代】唐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从军行》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从军 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作者】: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cóng jun1 háng qī shǒu (qí wǔ ) táng 【zuò zhě 】:wáng chāng líng dà mò fēng chén rì sè hūn ,hóng qí bàn juàn chū yuán mén 。

qián jun1 yè zhàn táo hé běi ,yǐ bào shēng qín tǔ gǔ hún 。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 长云弥漫; 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 越过雪山,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 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 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 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 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 交通, 一镇兼顾西方、 北方两个强敌, 主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 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 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 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可打印)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可打印)


渔火对愁
眠。
sū chéng wài hán shān sì

城外寒山
寺,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kè chuán

钟声到客
船。
18
小学生古诗文诵读
蜂 唐•罗隐
fēng 蜂
táng
luó yǐn
唐 • 罗隐
bú lùn píng dì yǔ shān jiān


平地与山 尖,
wú xiàn fēng guāng jìn bèi zhàn
8
小学生古诗文诵读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chú zhōu xī jiàn 滁州西涧
táng
wéi yìng wù
唐 • 韦应物
dú lián yōu cǎo jiàn biān shēng 独 怜 幽草涧边 生,
shàng yǒu huáng lí shēn shù míng
上 有 黄鹂深树 鸣。 chūn cháo dài yǔ wǎn lái jí
, 。 , 。 斜:古音读xiá,现读xié,本文采用古音标注。
小学生古诗文诵读
枫桥夜泊 唐•张继
fēng qiáo yè bó 枫桥夜泊
táng 唐
zhāng jì • 张继
yuè 月 jiāng 江 gū 姑 yè 夜
luò wū tí shuāng mǎn tiān

乌啼霜满
天,
fēng yú huǒ duì chóu mián
chuī shāng le nà jiā


的吹翻了
这 家,吹 伤 了 那 家 ,
zhǐ chuī de shuǐ jìn é fēi bà

【3】三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19首)

【3】三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19首)

三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19首)1.开学第一诗1首(研学惜时)2.春天诗 3首3.夏天诗3首4.咏史怀古诗3首5.爱国抒怀诗4首6.节日诗5首(元宵清明端午乞巧教师节)开学第一诗劝学宋·朱熹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诗意】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1.早春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意】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2. 春日偶成宋·程颢hào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诗意】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的拂着人脸。

我漫步于红花绿草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

你们不知道我心里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呢。

3.春暮bīn宋·曹豳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rǎn冉rǎn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诗意】门外无人过问落花,春天的花期已经结束了。

绿阴遍染大地,一直绿到天涯。

树林中没有了莺啼的声音了,我独坐在池塘边,倾听那蛙儿呱呱呱。

这是一首写晚春的诗,写出了春夏之交时特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

4.客中初夏宋·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zhà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wéi有葵花向日倾。

【诗意】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5.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古诗从军行唐王昌龄]从军行古诗

[古诗从军行唐王昌龄]从军行古诗

[古诗从军行唐王昌龄]从军行古诗从军行古诗篇(一):李白诗词《从军行》的诗意赏析《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唐: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从军行其二》唐诗

《从军行其二》唐诗

《从军行其二》唐诗《从军行其二》唐诗《从军行其二》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从军行其二》唐诗,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翻译】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鉴赏】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

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

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

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

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

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

“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

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

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从军行七首⑴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⒇,马踏深山不见踪。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独上:一作“独坐”。

海风:从边地沙漠瀚海吹来当风。

⑶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金闺:对女子闺阁当美称,借指家庭。

⑸新声:新制的乐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榆叶:榆树叶。

嫩者可食,亦可入药。

疏黄:指叶子稀疏枯黄。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请回军:上表请求撤军。

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掩埋阵亡将士的遗骨。

掩,埋。

⑾龙荒:荒原。

后泛指荒漠之地或处于荒漠之地的少数民族国家。

龙,指匈奴祭天处龙城。

荒,谓荒服。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三年级上册日积月累从军行其二王昌王昌龄

三年级上册日积月累从军行其二王昌王昌龄

三年级上册日积月累从军行其二王昌王昌龄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1、新声:新的歌曲。

2、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3、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从军行》王昌龄诗意,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篇1《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译文]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的眺望只看见了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鉴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的诗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的诗

从军行七首⑴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从军行》王昌龄诗意,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篇1《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译文]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的眺望只看见了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鉴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