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兹拉特》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羊兹拉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带着感动的心情去疏通文意,概括情节,挖掘情感的魅力;解读文章,分析阿隆和兹拉特形象。
过程与方法体会小说中情感的逐步升华过程;把握小说情感的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文章的现实意义,唤起学生“爱”的意识,培养他们对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的感动。
教学重点挖掘情感的魅力,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爱的升华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一、带着感动入新课
播放歌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
伴随着欢快而又舒缓的音乐,我们开启新的一课《山羊兹拉特》。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首先送给大家一份心灵鸡汤(齐读):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梭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冰心
这段文字带给大家什么样的感受?温暖,大爱,关怀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个有关爱和感动的故事,我们一起来感受情感的魅力。
二、知人论世明特色
辛格(1904-1991)美国著名犹太作家,出生于波兰一个贫穷、有着犹太教传
统的家庭。12岁时,因为读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他便立志要做个作家,31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为一家报纸撰稿,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在20世纪作家群中,他的作品更富古典气质,笔法传统,文笔清晰简洁,大都是描写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犹太人生活,尤其擅长神秘的宗教和魔鬼故事。
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代表作品有《傻瓜吉姆佩尔》《卢布林的魔法师》《庄园》《冤家,一个爱情故事》《萧莎》等。1978年,辛格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因为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三、提纲挈领窥全豹
1.检测预习积累字词。
⑴给下列字词注音。
硝( )皮匠奶酪()一撮( )胡子戏谑()
顷()刻凛冽()捋()胡子狞()笑
苍穹()贪婪()
⑵下列字词的书写是否准确,若有错误请改正。
抱怨作物歉收脚趾纹丝不动游弋嬉笑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意: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暴风雪,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暴风雪,并安全回家。
3.这句话也包含了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请摘取关键词,简要划分情节。
开端:被迫卖羊
发展:遭遇风雪
高潮:相互救助
结局:共同返家
三、深入文本探感动
文章主题非常清晰,关于爱和爱的救赎。我们一起来看,故事的每个部分怎样引导着情感的流动抵达文章的主题的?
1.探讨小说开端部分,感受人与羊之间的情感起点。
问题:开端部分,阿隆一家爱兹拉特吗?如何评价这种爱?
明确:①爱,但生活所迫,结果还不得不卖掉它。②爱它就卖掉它,这个逻辑是荒谬的。可见这个爱,是不对等,是失衡的,我们称它为“初始之爱”。
认识:人虽然喜欢羊,甚至说很亲密,两者都12岁,但人依然是高高在上的,认为人可以决定羊的命运;而羊一直对人充满了信任,无条件的信任,充满了温情。这是这样的不平衡,人对羊俯视,羊对人温和。
人喜欢羊,但是在物质和情感之间,物质的需要、现实的生存,还是会占上风。不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我们爱动物,但我们更爱自己,会为了自己的生存不顾一切。
2.探讨小说发展部分,感受人和羊情感的转机:一场大风雪改变着人与羊之间的关系。
不知道村子在哪里,也弄不清小城在何方。真是进退两难了!如果找不到个避风雪的地方,他们都将被冻死——陷入困境,爱之迷茫。作家用善良的兹拉特提醒我们:我们迷失了,迷失在风雪中。我们需要反省,看清我们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3.探讨小说高潮部分,感受人与羊之间情感的发展。
兹拉特对阿隆的帮助,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兹拉特对阿隆的帮助分为哪几个方面?
①“兹拉特并不习惯这样的挤奶法,不过它纹丝不动。”——对阿隆的信任与爱,宁可忍受自己不习惯的挤奶法,也会满足阿隆的需求。这解决了阿隆生存的饮食需要。
②“草堆里的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兹拉特散发的热气,解决了阿隆生存的保暖之需。
③对话描写:兹拉特的每一个“咩”,12岁的阿隆都明白是什么意思,那么你明白吗?请分组讨论补充。
分角色诵读,先读出“咩”,再补充对话,注意“咩”的语调。
兹拉特:咩——真的很糟糕,但是一切困苦都会过去的。
兹拉特:咩——是啊,我们还真的要感谢这个草垛。
兹拉特:咩——阿隆,不用担心,这里有足够的草够我吃。你可以喝我的奶,还可以抱着我取暖。
兹拉特:咩——我说了,你能听到吗?
兹拉特:咩——你一定能明白我的意思。因为我们彼此需要,永不分离。
对于一个孩子,生存需要和心理慰藉同样重要,这个心灵的慰藉者,正是兹拉特,兹拉特对阿隆的救护,不仅来自于生存之需,更有精神慰藉。这种爱,是在暴风雪共患难中诞生的,我们称之为“患难之爱”。
④最后“星星显得那么大,又那么近,月亮在苍穹中游弋”,无情的暴风雪,被有爱的兹拉特彻底的击败。人和动物只有患难与共,才能共渡难关。
伦理不仅与人,也与动物有关。动物和人一样渴求幸福、承受痛苦和畏惧死亡,若我们只是关心人与人的关系,那我们即不会真正文明起来,重要的是重视人与所有生命的关系。——王开岭
⑤兹拉特,像一个朋友,或者阿隆所说的他的妹妹,但,文章的前面还有山羊的心里活动,现在只剩下咩。这样的情感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更能让读者发挥想象,体味文中的温情。若作者写明山羊的心理活动,文章却淡然无味了。这就是在情感的处理上,节制胜于放纵“情感的节制”。
“在一种激情的过程中,最不能直接显现的就是它的顶点,否则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辛格
4.探讨小说结局部分,思考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①在兹拉特和阿隆的努力下,他们顺利返家,受到了家人的热烈欢迎。以后兹拉特在家中的地位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在文中划出。
阿隆的母亲也能每晚做些油煎鸡蛋薄饼给孩子们吃,兹拉特也有一份。尽管兹拉特有自己的羊圈,不过,一到晚上,蜡烛点着的时候,它需用角敲厨房的门,让人知道它要进来。每次,大家都放它进来,吃完煎饼,阿隆、米里昂和安娜玩陀螺。兹拉特也不离开,坐在炉旁,在闪亮的烛光里,看着嬉戏玩耍的主人们。
②请大家大声朗诵以上的句子,十个字以内写出哪些方面产生了变化。
同吃——同住——同玩耍。
可见兹拉特成为了家庭的一分子,和家庭成员具有平等的地位。这种爱,超越了物种的限制,我们称之为——普世之爱。
③作者的意图:
辛格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