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生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教学生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生活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平台和基石。离开教学生活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为了更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生活质量,关注教师教学生活实践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教师教学生活研究述略
近年来,研究者在关注学生生活实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生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主题主要涉及教学与生活关系、教学生活内涵、教师的生存状况、教学生活质性研究等方面。
(一)关于教学与生活关系的研究
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人们围绕教学应不应该回归生活,为什么要回归生活,究竟应如何回归,回归什么样的生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对教师教学与生活关系讨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1.主张将教学视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
有学者认为把教学看作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极其有启发性的。教学既然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就要追寻这种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意义和价值。教学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结果上,更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从这一点上说,教学不仅仅是手段,它本身更是目的,是与教师生活的幸福密不可分的。如此看待教学,便能给教学一种内在的保证和快乐,努力提高人的品性,超越对人性的一切贬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到辛苦和劳作、克己和牺牲的价值和意义,才愿意为之付出真诚的努力。!"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是一种健康、纯真、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它含有生活的特征、成分和性质。因此,教学本身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和过程的重要环节,
舍弃了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个体的人和人类的价值生命实现的进程将被延缓。进一步指出,教学之中本来就有生活,教学通过联系生活并伴随着教师的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中生活着、且丰富着生活,所以,教学本身就具有“自然”的生活意义和价值。#"
2.主张在“意义”层面上,教师的教学“意味”着“生活”
有学者认为,教学是教师的一种存在方式,教学世界也是教师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创造着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所以,在“意义”层面上,教学“意味”着“生活”。教学“意味”着“生活”,是理解教学的一个认识维度,而不是要在“事实上”把教学变成一种日常生活或完全等同于社会生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所谓教学是有一个把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的中介——
—知识,是由受过教育的教师在一定的时空里传授知识的活动,这毕竟不同于在口耳相传的日常生活中学习。因此,需要把“事实层面”上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意义层面”上的教学“意味”着“生活”区分开,不能混淆。论者进一步指出,赋予教学以“生活”的“意义”,有助于使人们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教学“生活意义”的赋予,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了现实而坚实的基础,为全面的教学价值提供了前提和支点。$"
(二)关于教学生活内涵的研究
虽然“教学生活在教育理论中是一个难得一见的词”,%"但人们基于教学与生活的本体契合关系,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教学生活”的内涵进行了说明和界定。
有论者认为,教育生活(自然包括教学生活)就是教育活动主体通过教育活动能动地摄取和展示生命的存在和活力,获得和体验到生命的感觉、意识、情趣和价值,满足自身的教育需要,实现自身与外部环境的教育平衡,积极、全面地再现、参与、创造和享有社会生活的过程。&"
也有学者指出,教学生活是“人们主动建构起来的社会生活”,它“不只是个人主观的、偶然的生活,而是蕴含着客观
!罗儒国
文
教师教学生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近年来,教师的教学生活、生存实践成为国内研究者关注的话题,研究主题涉及教学与生活关系、教学生活内涵、教师的生存方式、教学生活质性研究等方面。教学生活研究存在着重视客位研究、忽视主位研究,重视分析性研究、忽视整体式关照,重视描述性研究,忽视现象学反思等方面的缺失。教学生活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改善和提升教学生活质量创造条件。
LILUNJINGWEI理论经纬
的社会主题,反映着社会的客观现实”。!"
还有学者认为,教学生活是一种精神生活,通过这种精神生活引领学生的发展,引领学生追求世界的真、善、美的活动。教师精神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学生的发展及自身的人生幸福。#"
(三)关于教师生活方式的反思性研究
有论者指出,教师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认为当前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因素,主要有制度的压迫、思想的辖制和自我的奴役。要改造教师不合理的“日常生活”状态,必须首先引导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通过理性的启蒙、个体的反思和行动的解放,以改造教师“日常生活”的不合理性,回复教师本真丰富的教育生活状态的目的。为了达成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的目的,首先是要解放教师,把教师从“功能化”的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层面上不断地体验、感悟和反思教学活动;其次,要给教师与理论者享有同等的权力和责任,教师不仅要具有“是什么”的知识,还要具有“如何做”的知识;再次,教师的教学研究要有助于改进教学实践,鼓励教师善于观察、理解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活,从而改进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也有论者认为,自从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产生以来,教师的类生存方式似乎已逐渐定型:教师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存在,教师栖居于学校的教育现场,他们全部的生存意义指向于学生的发展以及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然而,这种类的生存方式却遮蔽了教师个体本真的生存情态。论者认为,规范的生活、狭隘的生活、重复的生活是长期以来教师主要的生存状况。并进一步指出,致力于追求一种智慧的教学生活方式,让教师在育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育自己、拓宽和更新教师培训的内容、赋予教师自主发展的权力,这是提升教师生存质量和促进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
还有论者指出,日常生活在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安全感和满足感的同时,却容易使人沉湎于重复性的、机械性的日常生活中,使人失去创造和追求终极关怀的冲动。对日常生活保持批判的态度,目的就在于唤醒和激励教师自己的创造冲动,使教师既居留于重复的、接受的和服从的日常生活中,又不断地将自己带入创造的、发现的和批判的非日常生活中。因此,长期逗留于“想当然”的生活世界中的教师需要吸纳更多的创造和变革意识,使自己不再沉湎于重复的日常生活中,从非反思的、重复的“日常生活”转向以反思、创造为特征的“反思的生活”。&’"
也有论者认为,规范制度化的生活、重复模式化的生活、多重压力下的生活、狭隘孤独的生活是长期以来教师个体的生存状况,既有教育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这势必与我国教育改革及教师的专业成长相矛盾。只有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通过学校管理改革及教师个人的努力来共同改善教师个体生存状况,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需要。&("
(四)关于教师生活与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1.教师生活史与教师专业发展
台湾学者陈美玉认为,新任教师的专业经验会严重的影响日后的专业发展质量,新任教师阶段可谓是决定一位教师日后专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期。基于对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怀,透过生活史的分析以促进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且生活史分析是强调专业发展乃是个人的过程,较不适合以外加的方式来进行,故与一般由学者专家所倡导的、缺乏反省的专业发展活动,在作法及实质效果上皆有极大的不同。生活史分析运用于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旨在协助新任教师从了解个人过去历史因素对自我发展的意义,进而能更坦然面对现在的自我,以及所遭遇的问题与处境,并能在与他人合作反省与分析个人的生活史过程,得到来自同事真诚的关怀与支持,以能更有勇气探索并追寻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
也有论者认为,教师的个人生活史不仅具有个体发展意义,而且可以通过个人生活史观察到教师教育生活的全部信息。生活史不仅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产生更深层的自我了解,而且会激起其自我成长的职业承诺与动力,努力探寻个人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与策略,从而促进教师更积极主动地发展,建立高度的专业意识与自信心,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论者进一步认为,个人生活史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实践知识形成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反思与自主发展的重要手段。&*"
2.教师生存状况与教师专业发展
有论者指出,教师生存状态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教育效果。教育问题与教师生存状态的困境有关,而后者又与教师职业专业性程度低有关。如果我们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就可以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程度,改善教师生存状态,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解决教育问题。论者进一步指出,专业化对于教师发展具有独特意义,专业是分析教师生存状态与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专业化是改善与解决教师生存状态与教育问题的突破口。&+"
也有论者认为,无论我们从多少方面讨论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以学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同样,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又可以包括许多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教学创新的源动力是来自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并进一步指出,研究教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研究我们自己。研究自己就在于必须认真地对待和研究我们教师和学生自身教与学的经验,来变革我们的教学工作。任何变革只能是一个彼此共同发展和发自于教师内心的行动过程和结果,而不是一个强加于人的产物。而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教学效能
理论经纬LILUNJING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