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教学是⼀个终⾝学习与发展的职业,⼀个优秀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通常要经历业务熟悉、专业成熟、个性特⾊三个阶段,相应的教学⾏为分别是教书、教课与教⼈。因此,对同⼀教学内容,不同阶段的教师有不同教法,教学思想与艺术体现为不同层次或境界。我就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背景、⽅法、途径这三个要素阐述个⼈观点,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剖析教学⾏为特征。
⼀、学习吸纳阶段:教学⾏为特征是教书
刚⼊职教师虽然⼤学阶段学习了相关课程知识及教育学、⼼理学、教材教法等教学专业知识,但并未掌握相应教学实⽤技能。以备课为例,如何确定教学⽬标、如何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何进⾏教学过程设计、如何进⾏课堂提问、如何进⾏课堂⼩结等,新教师知之甚少。在这⼀阶段,新教师主要通过⽼教师指导和随堂听课获取相关教学实⽤技能,专业发展途径是学习吸纳,模仿是主要特征。⾄于为什么这样教?他难以说出所以然。对于新课题,如果由其独⽴地进⾏教学设计,则教学⾏为多表现为教书层次。所谓教书,指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依据教材⽽解读教材。下⾯就“多项式乘法”教学⽚段加以剖析。
⼩明和⼩颖利⽤图1中的四个⼩长⽅形分别拼成如图2所⽰的两个长⽅形:
依据乘法分配率,同样为上⾯运算过程。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先⽤⼀个多项式的每⼀项乘以另⼀个多项式的每⼀项,再把所得积相加。
教学活动1:引导学⽣分别从整体观察思维和局部观察思维⾓度写出图2中两个组合图形⾯积的数学计算式,为归纳多项式相乘运算法则提供思维素材。
教学活动3:启发学⽣运⽤乘法分配律演算(m+b)(n+a),并从中归纳多项式相乘运算法则。
教师专业能力的三个层次 Microsoft Word 文档
教师专业能力的三个层次
教师的专业能力依据专业水平的层次不同,大体可分为教师、名师和人师三种境界,类似于“木头存在”的三种形态特质。即“木头的原样”、“木头的形态”与“木头的本源”。
一、教师(书匠)——“木头的原样”
这类教师的专业境界就如同“木头的原样”。譬如,“木桌”、“门”、“窗户”、“木棍”等等。他们存在的依据是具体、明确的,能力相当有限。例如,门与窗户的功用,他们之间本质上并无“价值”大小之分,“境界”无高低之别,互为……平行‟‟与“对等”。教书匠的特点是:循规蹈矩,惯于接受,死扣教材,生搬硬套,远离变革,思想贫困,亦步亦趋,周而复始,庸庸碌碌。他们的专业发展态势,程序性强,发展张力小,创造潜质极其有限,犹如一幅已涂满字与画的纸,已无可添加。因而,教书匠多深陷“此山中”的禁锢与迷茫。
对于教学,教书匠多唯上唯书唯教参唯教条,“匠气有余,灵气不足”,容易将涌动着生命气息,千姿百态的教学固定化、模式化,沦变为千篇一律的“操作流程”,从而制造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标准答案”。他们无心探索教学,无意追索人生,不愿学习改变,不敢大胆革新,不善扣问反思。“十年教书”对于教书匠而言,“肚里只剩几册可怜的教科书”。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质问:“教了30年书,还是教了1年,重复了30遍?”总之,教书匠的教学往往干瘪刻板,味同嚼蜡,生气全无。这种生存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绝非是“像诗一
样迷人的字眼”(康德),而是“已经变成令人厌烦的同义语,一堂课等于一种苦役”(杜威)。
对于学生,教书匠对其人生的感召,微乎其微,黯淡无光。不仅不能成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意或无意间将学生也禁限于自己受制的“旧轨道”上,从而束缚学生的思想,窒息学生的创造,漠视学生的情感,关闭学生的心灵,直至彻底断送学生人生发展的宝贵“契机”。日本教育家东洋先生有言:“一个蕴藏可贵才华的青年,只是由于他落到了某位半瓶醋的老教书匠之手,于是丧失了英才的光芒,结果以无名小卒告终。”因为“平庸的教师只能限制学生的智力,把学生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的能力范围之内”(卢梭)。可以说,倘若一位教师的教学是在降低学生的心智,那么,这是一种莫大的“罪过”。教书匠的专业价值是令人堪忧的,专业境界可谓:浑浑噩噩,无一丝灵气与光芒!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2019-06-24
⼏年来,我们根据青年教师不同学历、资历和驾驭教学能⼒等情况,采取分类培养,让每位青年教师在各⾃的轨道上⾃觉、愉快、迅速地成长。教师的成长过程⼀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三年“⼊格――适应期”、“五年‘升格’――成长期”、“⼗年形成‘风格’――成熟期”。
⼀、“⼊格”培养阶段――尽快步⼊适应期
“⼊格”阶段是指刚踏上岗位直⾄⼯作未满5年的时期。这⼀阶段的教师,他们刚迈上⼯作岗位,有许多的理想和冲动,有让⼈羡慕的激情。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经验,尤其是从事教学⼯作的实践经验和教学⼯作的实际操作能⼒明显不⾜。因此,对于这⼀阶段的教师来说,成长发展的关键在于怎样尽快实现所学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然转化,尽快适应教师的⾓⾊要求,主要任务就是站稳讲台,掌握教学的基本⽅法。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尽量缩短“适应期”,我们采⽤了师徒结对⼦的⽅法。挑选合适的师傅带徒弟,要求他们制订计划,从备课、听课、评课、命题、改作业、教科研诸⽅⾯周密设计,分步落实。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师功⼒的重要⽅⾯,有了师傅指导下的备课,可以更快地让青年教师提⾼这⽅⾯的能⼒。针对青年教师不熟悉教材,课堂上往往缺乏深度、⼴度,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语⾔平淡,缺乏激情等情况,我们发动备课组⽼师共同研究讨论,写出教学样板,让青年教师从具体实例中懂得:⼩学教学重在课堂,教学内容如何与培养学⽣能⼒相结合,怎样体现学⽣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向全体学⽣。还要定期提供展⽰平台,青年教师的特点是需要汲取,更需要有展⽰表现⾃我的机会。青年教师每学期都开⼀节校内汇报课或展⽰课,课前在师傅及同组备课⽼师指导下,认真预设教学⽅案。上课时,组织同学科教师参加听课,课后先由本⼈谈教学设计中的⼏个为什么及教后⾃⼰的感受,再由全体听课教师认真评课,肯定优点,指出不⾜,提出改进⽅案。通过汇报课及评课使青年教师获得较⼤收益。还规定每周徒弟必须听师傅的课⼀节,也要听同年段同学科⽼师的课,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尽快提⾼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能站稳讲台。还应引导青年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反思习惯,帮助青年教师胜任教育教学⼯作。
教师成长的3个阶段及提升策略
教师成长的3个阶段及提升策略
当今教师大致有3种类型: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型教师。
职初教师是指自己都做不好自己事情的教师;
骨干教师是指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不需要别人帮忙,也帮不了别人的老师;
卓越型教师是指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还能帮助别人,指导别人,让自己进步的老师。
教师成长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位普通教师从开始对校长专业引领意图非常抵制,然后撤除抵制,并接受引领一步步走向卓越。
在我担任校长之后,开始意识到:教师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一位教师主动地自发展、自成长,需要群体的氛围。教师团队是呈金字塔式结构,以团队合作形式发展后,才能推出金字塔上的卓越型老师。
为此,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成长过程;
一位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
当前教师成长遇到的瓶颈,不是第一次专业成长,而是第二次专业成长;
一些方式和途径,对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是有效的,但对二次专业成长则效果不大,或者无效。
教师成长有3个阶段:第一次成长期、高原期、第二次成长期。
01
教师发展3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 教师进入第一次成长期的标志
1. 熟悉教材,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基础的内容。
2. 对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的掌握。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内容。
3. 对学生的关注。这个阶段的老师开始形成所谓的学生观。
4. 有与同伴合作的强烈愿望。其标志是校长和同伴的认可。
5. 开始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的甚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成最大的成功指标。
二. 教师进入发展高原期的标志
简述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简述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教师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群人,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教师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
第一个阶段是“初学者阶段”。这个阶段通常是指教师刚刚进入教育行业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来获得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他们需要学习教育学理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需要通过实习和教学实践来积累经验。在初学者阶段,教师需要有一颗求知的心,不断学习和成长,同时也需要接受来自同事和上级的指导和帮助。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初学者阶段还要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情怀,使其真正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
第二个阶段是“实践阶段”。在初学者阶段过后,教师进入到了实践阶段,这个阶段通常是指教师开始独立执教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将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通过实践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在实践阶段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成长。在实践阶段,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个阶段是“专家阶段”。当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他们可以进入到专家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成为学校或教育机构的骨干教师,担任一些重要的教研或管理职务。专家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还具备较高的教育研究和理论创新能力。他们可以通过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专家教师还可以承担教育培训和指导工作,帮助其他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专家阶段,教师需要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和追求,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
谈谈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谈谈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得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完善职业规范和价值观,逐渐胜任教师专业角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贯穿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终生提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焦点之一是探讨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其不同的特点,其目的在于探索教师成长的规律,以便更好地帮助教师顺利地面对专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同时为有效地开展教师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路。
1.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于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西方学者提出的发展阶段论主要包括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包括教学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四个阶段),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包括职前教育、引导、能力建立、热心和成长、生涯挫折、稳定和停滞、生涯低落、生涯退出八个阶段),司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包括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五个阶段)。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开展了一些研究。例如,邵宝祥等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角度出发,提炼出教师专业成长的四个阶段:适应阶段(从教1—2年)、成长阶段(从教3—8年)、称职阶段(35岁以后高原阶段)、成熟阶段。这些教师发展阶段论大都反映、描述了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实际情形,突出了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不同专业表现水平、需求、心态、信念等;但是尚未对理想的教师发展进程给予应有的关注。因此,教师很难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努力方向,教育行政机关也难以给予恰当的帮助与指导。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教师专业
发展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素养、教学水平和职业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需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经历不同的阶段。
一、初步阶段:了解教育岗位,逐渐熟悉工作
初步阶段是指教师进入教育岗位后的最初阶段。在这个
阶段,教师需要逐渐熟悉工作,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和课程体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渐适应教学工作的节奏和要求。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注重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提高个人的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教学技巧和方法,注重观察和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二、成长阶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水平
成长阶段是指教师在教育岗位上逐渐成为专业人士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技巧,需要积极探索更加多样化、更加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培训、阅读专业书籍等手段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热情阶段:热爱教育事业,追求卓越
热情阶段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积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具有热情和使命感,不断追求卓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已经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需要注重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同时注重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和探讨教育理论、参与教研活动、创新课程设计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和影响力。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是指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专业发展过程的划分和描述,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发展。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和层次。下面将结合不同的理论观点,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进行综述。
1.传统阶段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的教师往往具有较低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需要较多的指导和培训;中级阶段的教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独立完成教学工作;高级阶段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和改进。
2.教师成长路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始化阶段、探索阶段、稳定阶段和再创新阶段。初始化阶段的教师需要适应教师身份和教学工作,探索阶段的教师开始积累经验和丰富专业知识,稳定阶段的教师已经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再创新阶段的教师能够在教学和教育实践中进行创新和改进。
3.反思实践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反思实践。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技术能力阶段、教学策略阶段和专业认同阶段。技术能力阶段的教师主要关注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策略阶段的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理念,专业认同阶段的教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风格。
4.建构主义阶段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接受型阶段、试验型阶段和建构型阶段。接受型阶段的教师主要接受外部的知识和经验,试验型阶段的教师开始尝试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层次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层次
浙江省春晖中学王国芳
在漫漫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一位教师没有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无疑就会陷于简单、枯燥的重复,辛苦忙碌,换来的也许只是无味无聊。教师职业幸福的关键在于成长,职业幸福的奥秘也在于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较大范围看,我以为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受益。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三尺讲台便是教师施展才华、教书育人的广阔舞台。教师的教学水平之树,只有在三尺讲台这片沃土上才能节节茁壮成长,并结出美丽的果实。教育犹如农业,教师就是农夫,需要倾情三尺讲台,精心的播种,做好施肥、灌溉、除草等各个环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学校对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校,你的全部活动,每一社会关系都会促使你不得不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教师的要利用好三尺讲台这所自我成长的天然“学校”,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进而实行自己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课堂始终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离开了课学教学,我们或许将什么也不是。因此,钻研教材教法、学生学法,提高教学水平,受益的绝仅不仅仅只是学生,更是教师自己。
第二层次:提升教研能力,让同事受益。
一人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从更高要求看,教师特别是成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还承担着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的使命。因此,作为有一定资历的教师,绝不仅仅满足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上,还应该加强教学研究,通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来带动和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同事特别是青年一个非“巨人的肩膀”,使他们少走弯路。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似乎颇受关注的职称评审中的论文的“罪恶”,实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作为一名中小学的高级教师,或者大学的教授,如果仅仅把其职责定位于教书育“生”,那似乎不做研究、不写论文也无可厚非;但若在高级教师、教授的职责中加上培养年青教师这一条,似乎不作些经验总结、写些文章,确也说不过去了。所以讨论教师职称评审中要不要过论文这一关,其实首先要明确教师各类职称的职责定位。
谈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层次
谈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层次
沈世红
(江苏省如皋中学,南通市高中化学学科基地江苏如皋226500)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5-0059-04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5.028
随着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决定化学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是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因此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主要包括专业发展的自我设计和规划能力、不断学习、充实、完善专业技能的能力,进行教育研究和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能力,自我总结、反思和理解升华的能力等,它是一种“动态”的、有意识的、持续发展的过程。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通常有起步、积淀、成熟三个层次。
一、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需要内驱力
1.内驱力是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内驱力是建立在教师自信心基础上的一种自我达成的成功精神,它是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内驱力就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生物体必须保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才能维持生命,在生物学上,这种机体内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作“内稳态”。若“内稳态”遭到破坏,生物体就会产生相应的需要和行为倾向,以恢复内稳定。支配这种行为倾向并有方向性地、持续地驱动有机体产生某种行为的内部力量也就是内驱力。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初期也许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外控因素”影响,但更多的还是因内驱而起步的。当教师在认识到自己最深层次的职业动机时,就不会再把自我尊严盲目地建立在别人制定的标准之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了解的程度上,并自由地按照自己内在的本质要求去发展,大大增强了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一)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专业发展意识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
的联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并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只有达到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对学生学业评价不只是关乎学生的发展,也关乎着自己的发展,关乎着自己的职业幸福感等。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业评价需要教师有更强的专业意识,要不断地把自己当前的教学与过去相比较,并从中找到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进步:与其他教师相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几年专业发展的方向:要总结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就,对于自己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要能够做出客观和理性的分析,在规划将来的发展时要着重于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前沿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
(二)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它关系到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教师一般都负担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知识领域的教学工作。掌握这一学科或专业领域较全面和坚实的知识,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
但是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的“一碗水”、“一桶水”水平显然不能胜任今天的工作。如英语教师首先必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当代科学与人文的基本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基础,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帮助保持教学的时代性,为评价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视界.其次,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掌握学生及其具备的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知晓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能诊断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和特殊学习的需要。这些知识的储备,有利于教师正确、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再次。教师还具有与教师的职业生活相关的课程、教材与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它直接可以运用于课堂生活,为具体的教育情景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导.
教师追求的三个境界和专业成长的四个阶段(转)
教师追求的三个境界和专业成长的四个阶段(转)
作者:丁玉祥
一位成熟教师所走过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成长的足迹充满了艰辛和执着.如果想成就为社会认可的名师,学生爱戴的人师,我们必将树立自己职业的追求.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努力的方向要经历三个境界和四个阶段。
1.教师应该追求三个境界:
教师的职业境界——经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所谓经师指,教师要象传教士布道一样,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
教师的专业境界——能师。所谓能师,就是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能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有出色的教学效果,有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直至著书立说。
教师的事业境界——人师。这是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师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这种境界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
2.教师专业成长分为四个阶段
那么,从教师成长的过程看,我们可以粗略的把教师专业成长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调整磨合期——前3年
新教师刚迈上工作岗位,有很多的理想和冲动,有让人羡慕的激情。但是,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中,缺乏对教师岗位和职业的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同。因此,在工作中会常因为缺乏经验,或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产生一些困难,更为主要的是对教育对象和教学过程缺乏完整的了解,因此可能出现暂时的困难。这是一个正常的阶段,这需要其他教师的扶持和善意的指导。
教师境界的三个层次
教师境界的三个层次
答:教师境界的三个层次是:
•经验型教师。熟悉教学规范,掌握共性化的教学。
•技术型教师。驾驭教学规范,产生个性化的教学。
•研究型教师。超越教学规范,创造智慧性的教学。
教师的三重境界
教师的三重境界
作者:崔国明
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2年第05期
一、专业三境界
教师专业境界主要是指教师对自身专业活动的理解程度,怎样看待专业活动,它不仅仅是指专业态度,更关键的是强调教师自觉、深刻地把握、理解专业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分为教师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其核心要素是学习。
1.教师型教师。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型教师”是“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拥有一定量的展开教学的前提性知识,如,特定的学科知识,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面临课堂教学情境的经验性知识等;“教师型教师”是能够“站稳三尺讲台”的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技能,有组织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型教师”还是“不误人子弟”的教师,能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地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2.科研型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科研型教师是指有较强的科研兴教的意识、掌握相关的科研理论、具有较为完备的科研操作技能的教师。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提出了一个通用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专业发展。所以,教学反思是科研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涵。科研型教师能及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教学反思能有效地实现教师由“教师型”向“科研型”的转化。
教师的三种层次
教师的三种层次
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一员,他们既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在教师这一职业中,可以
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基本层次、进阶层次和领导层次。本文将分别
探讨这三种层次的特点和所需具备的能力。
一、基本层次
基本层次的教师是指那些具备了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
一线教学任务的人员。他们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为熟练的教学技巧,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中,基本层次的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能
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他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学
习和生活情况,并能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在人际关系方面,基本层次的教师能够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建立良
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守纪律、尊重他人,并能够在团队中合理分工,协调工作,共同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
二、进阶层次
进阶层次的教师是指那些在基本层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
学水平和素质,具备了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能够独立承
担教研和课题研究工作的人员。
在教学方面,进阶层次的教师不仅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还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他们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并通过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研方面,进阶层次的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较高的研究能力,能够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并能够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师境界的三个层次
教师境界的三个层次
一、初级教师境界:传授知识,引领学生
初级教师境界是每位教师在教学生涯的起点,也是成长的基础。在这个层次,教师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和技能。初级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简明扼要地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完成基础习题,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教学实践中,初级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 教学准备能力: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内容,理清教学思路,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任务,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 课堂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确保课堂秩序井然,学生参与度高。
3. 教学方法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 评价能力: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议,促进学生的进步。
二、中级教师境界:启发思考,引导探究
中级教师境界是教师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在这个层次上需要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角色。中级教师应具备较深入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中级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案例分析、故事讲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 引导学生的思考: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供学习资源和引导学习: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图书、网络资源等,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历史性的教育变革,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教师生命的崇高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走在超越自我的生命里程之中,不断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如何实现自我蜕变,奠定专业内涵,设计自我专业发展的行为策略,承担自我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拟从教师自我专业的行为跟进到行为改进的行为策略方面探讨一种发展的方向。
一、行为跟进:从行为模仿到观念转变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涉及到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行为跟进阶段,二是行为改进阶段,三是行为品质阶段。在行为跟进阶段,首先要澄清对行为模仿的片面认识,不要以为模仿就是不思进取,就会僵化教条。事实上,一个年轻的教师如果缺少学习模仿的对象,就有可能失却前进的方向与目标,无所适从于教学改革的思潮,结果造成思想上的模糊和行为上的迟滞,要想进行行为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1. 踩着别人的足迹磨砺自己的功底。
当一名新教师从师范院校走出来踏上教学岗位的时候,他所面对的第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原先的师范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想在严峻而残酷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面对复杂多变难以适应的教学实践,一些印象式的现成的教育学知识几乎是不堪一击。于是,我们不得不让这些新教师寻找距离最近、时间最短的行为模仿对象。
教学行为模仿的第一种对象是自己学生时代的老师,当你还是学生的时候,他们是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有效教学的,可以采用回忆记录的方式进行筛选,从中选择优秀的教学者予以模仿,从而迅速改变自己教学的陌生感;行为模仿的第二种对象是所在学校教师中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以跟班听课、合作备课等形式先模后教,先学后练,不求神似,但求形象,逐步接近他们的教学特点;行为模仿的第三种对象是一些名师的教学录像资料,认真揣摩他们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经验,挖掘他们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不是被动吸收,而是找寻规律,合理有序地积累学习心得,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的一般认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把握不准,因此出现了贪多求快,一讲到底,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晰等教学问题,他们无法把握和控制教学内容,机械地灌输书本知识,抹杀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与权利,教学效果当然很不理想。因此,为了迅速提高专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经验的获得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认知水平和运作能力将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其次要合理安排教
学模仿的阶段目标,一般以三年为期限,第一年学会上课,懂得怎么备课,包括怎么编制教学目标,怎么设计教学过程,怎么开展教学讨论,怎么进行教学练习,基本形成一种规范意识,明白不是自己传授得多么好,而是有本事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学习自主琢磨状态的道理。第二年学会说课,就是会分析教学设计,不仅知道上课的流程意图,而且能说明为什么这样上课的道理,及时补充针对性的教学理论与教学专业思想,学会“还原”式评析,打开自己的教学视野。第三年学会评课,这一阶段是在自己对本门学科特点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相互间的评课交流活动,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评析大家的长短,关键是在交流中学会观察与分析,在提高感性认识的同时丰富理性认识,及时修正自己实践中的误差,能解救自己,体验自己的成功。上课、说课、评课,并非绝对地在哪一年入门或过关,讲究的是在交叉进行中有所侧重;也并非只是三年的问题,一堂好课究竟有什么标准,还要经年累月地积累经验,判别真伪,形成自己独到的真知灼见。
2. 进入引领式学习完成观念的转变。
一个教师在五六年之后容易产生依赖和惯性,尤其是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似乎可以应付日常的教学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教师们深刻地追问自己:我明白了多少教学观念?仅仅是明白了教学观念还是在指导教学实践?怎样才能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学行为一定要改变吗?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一个重要的建议是,通过不断的阅读,充实自己的头脑;借助不断的阅读,丰富教学的思想。每位教师都应该明白,如果这个时期沿着惯性经验操作,你一辈子就是一个“教书匠”,虽然“匠艺”也有高低之分;如果这个时期加强学习进修,自觉进行阅读,犹如重新确定人生观一样会获得一种全新的思考与认识。我们提倡教师要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读什么呢?一是读经典著作,二是读专业理论(含专业报刊),三是读文化知识。经典作品往往是名家名作,可以有选择地先啃一二本或三四本;专业理论主要挑选与所教学科有密切关系的书籍,可以特别注意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剖析和实践指导用书;文化知识指的是专业素养和社会性知识,为的是丰蕴自己的文化底蕴。贾平凹作家曾经说过:“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说的是文学创作和读书借鉴问题,但与教学突破是同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教师,哪怕一个名师,只有在阅读别人的思想的时候才能明白他们走到了什么地方,留下了什么脚印,才能知晓怎样去继承、发展和改革、创新,你的人生阅历一部分从自己的生活中来,一部分从别人的书本中来,书读得多了,对你的心灵健康、教学智慧的发育,肯定有着无可限量的收获。
没有思考的读书,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读书不仅是为了寻找书中的乐趣(虽然许多书籍以愉悦身心的面貌出现),而且是为了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与创造。读书的好处在于印证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的真理,不是躺在感知的温床
上,而是走在智慧的跑道上。思考成为验证“前见”式的尺码,演变成拔节抗争的竹竿,是一种生命激情产生的反弹。我们要站立在实践经验的平台上放眼看教学世界的天空,然后才能攀登教学观念的天梯,以此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观。
当然,读书的同时其实是在读人,读思想,读人生。就是说,读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实践感悟,读作者的人生况味和精神风貌。为此,我们的阅读还可以拓宽到读身边的人,读周围的书。在参与观摩、培训与研讨的一系列活动中,揣摩“活人活书”,更直接地面对他们进行切磋与交流,在展示自己的同时打破“思维定势”和“习惯图式”,攻克惯性和惰性养成的毛病,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行为改进:从行为反思到问题研究
“行为跟进”以“跟”字为着眼点,强调模仿与学习,意图积淀经验和夯实根基,是新教师从教以后的必经之路。“行为改进”以“改”字为着眼点,注重反思与研究,从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通过理性观照和实践验证,不断脱离“匠”字束缚,走向研究者之路。
1. 没有专业的行为反思是单调呆板的职业生活。
要说行为反思的话题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人们围绕着什么是反思、反思什么和怎样反思三个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论述,不乏切身感受和创新思维,尤其是一些理论工作者的多维视角和世界潮流,更使我们大开眼界。因此,作为教师不用考虑要不要反思其专业行为,而应研究能不能反思其专业行为,从而改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乏味的职业生活。
既然反思是一种站立在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那么,反思者就应该不拘泥于现成的教学理论与现实的教学实践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与困惑,而且应尝试着对教学事件和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和提供证据。对教学事件产生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和批判,给出反思之后决断的理由和措施。因此,反思活动涉及到反思者忍受痛苦的抉择和享受快乐的幸福的双重体验。
反思是个性成长中的必然经历,随着生命发展过程中文化知识、专业素养、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丰富与提高,教师们逐渐注重在个体身上挖掘存在的问题和可供借鉴的价值,特别是在比较印证中探讨行为改变的方法。专业反思一是对教学技能的反思,二是对教学策略的反思,三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归根到底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反思乏力,实际上是缺乏对教学事件的敏感反应和反思自觉。教师的反思绝不是说空话和套话,而是面对不同时期不同事件的审视与批判,是为了解决教学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经常性地问自己,现在的教学方法好吗,能不能换一种方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为了反思,教师必须读书读人读人生,从书籍和人际交往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同伴和人生范例,经常性地用读书笔记或教学笔记来记载反思内容,用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来作出正确的选择和改变。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