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四课
一轮复习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导学案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知识归纳】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继承1、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和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提示】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典例】2012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 563周年的日子。
孔子的思想智慧、人格魅力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而是随着历史变革和进步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 )。
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2、为什么——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双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怎么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①态度:②做法:③关系:考点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关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根本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醒】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中,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是从文化自身角度讲的,属于内部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则属于外部因素。
2018届高三一轮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最新真题)

+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其影响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形式 共性 传统习俗
①都具有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精神纽带。 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 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 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解析】 D。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这里面并没有。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 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这也是错的,我们只能在传统元素当中加速了流行元素,但是 并且取代它,因为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并不是完全取代,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 去发展。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有音乐,有舞蹈,有声光 电,是可以的。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因为它是我国的一项优 秀历史文化。故选D。考点: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考直击】
(1)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其次,传统文化延伸到现在,仍然存在于现实中。传统文化渗透
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深远
的影响。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考直击】
10、(2017全国卷II 20)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 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 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 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 探索,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 )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中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提纲:必修三《文化生活》-10课

课题:必修三《文化常识》复习提纲一(6—10课)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1. (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表现在许多方面。
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国文学艺术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各具特色。
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包容性。
2. (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含义、意义)(1)含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住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 (了解)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个 性 笔记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④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1.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内涵:(1)重要作用、意义: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和基石。
2017届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导学案《文化生活》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正式版

【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索复习知识、提升能力。
遇到的疑难问题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学案要求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一、 考点点击1.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并掌握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构建知识体系三、易错点剖析1.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2.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3.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4.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5.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探究案】探究一:(2016·全国Ⅲ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
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轮总复习试卷及答案: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
《易传》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
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2.“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A.较大的包容性B.较强的保守性C.相对的稳定性D.鲜明的民族性3.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
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
这启示我们()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4.“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
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字)则是前者的表现。
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会无根基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5.“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③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④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中,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和而不同”思想。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易混易错知识辨析

2021届高三政治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易混易错知识辨析判断并改错!改错!!改错!!!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高考热度★★★)1.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各民族文化无论优劣,一律平等。
4.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5.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6.举行大型庆祝活动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开展文化申遗能够拓展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8.中法两国的红色文化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9.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中确定的。
10.《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11.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12.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13.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4.文化交流是文化多样性的前提。
15.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6.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大众传媒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
18.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19.文化交流消融了文化多样性。
20.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22.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在于文化传播。
23.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4.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25.中法开展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合作旨在赋予中法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高考热度★★★)26.文化遗产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7.文化多样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28.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9.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0.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2014高考政治文化部分一轮复习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 • •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民俗文化 活动观者如云的原因。(9分) 【答案】 ①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3分)。 ②民俗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3分)。 ③材料中民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贴近生活,传播 方式新颖,为人们所喜闻乐见(3分)。
4、传统文化的影响 (1)与时俱进创 —促进社会与人发展的积极作用—财富
特
别
提
示
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 某一民族在历史和现今所 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民 族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 总和
更多的是指至今仍存在着、 并不断发展更新着、表现 着民族生活面貌和精神世 界的文化内容,侧重于当今 的文化
传统文化 含义不 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 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 同 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 对稳定性的文化
• (1)、外在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 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 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 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 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 2、内在因素: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 • (1)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 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 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 (2)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 展 •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先导,大大促进 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考点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发展与文化继承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一轮复习《文化传承与创新》61页PPT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61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检测题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综合检测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2008年6月12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钓鱼台5号楼紧紧握手,两会领导人直接启动了双方中断九年多的商谈。
②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③晨练、下棋、唱歌、扭秧歌等社区活动④某校为迎接高考的到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共铸诚信”征文活动⑤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等社团活动⑥2008年6月17日至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举行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⑥2.2008年6月2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振兴的精神源泉。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上述论断符合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和谐的、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③文化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④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这里的“文化”是①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③指科学知识或受教育的程度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社会科学素养B.自然科学素养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5.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轮复习ppt课件

(4)反对根本否认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与“民族虚 无主义”和一味固守本民族文化的“守旧主义”与 “封闭主义”。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存在先后顺 序)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 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 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 要求:自觉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 者和享用者。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我国传统文化 如此之“热”的原因。
22/24
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 所决定。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 映。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 享用文化。“国学热”的兴起,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热”是中华民族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要 的意义。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现代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传统文 化热潮的涌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材料2: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 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 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 ,都有粤剧的演出。每到元宵节等重大的节日,粤西地区都做粤剧 来增添气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掀 起学习粤剧的浪潮。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统编版)

“不变”和“变”
(4)影响(作用)
①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 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 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传统文 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 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 ③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
× (4)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提示: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伴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也不断 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实现自身的发展。
× 易错提示:
(5)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提示: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会对社会发展 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角色,通过教育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化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
设 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与人 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 的素质 的全面发展
归纳总结: 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文化与经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内容。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
原因
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 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基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点突破 精讲考点
考点透析
1.传统文化的特点 历史 继承 性 鲜明 的 民族 性 相对 稳定 性
典题例练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渗透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对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 形成于一个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 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前后相 继的一个过程
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继承 原 因 态 度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同时具有 消极的、落后的成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 做 法 析其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 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和 剔除 关 系 发展 随着生产力、经济、政治的 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 也应随着社会生活而变化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 展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陈 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 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 纲 展 示 文化 的继 承与 发展 1.从 考查 内容 上看 2.从 考查 形式 上看 (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2)对 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3)影响文化发展的 重要因素;(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近几年本课的高频考点主要集中在对待传统 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以及影响文 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等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 的关系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015届高三第一轮《文化生活》第四课导学案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再认传统文化的含义;解释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推论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5、回忆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解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6、推论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二、重点与难点: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三、知识清单1、传统文化的含义?2、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4、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5、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6、说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7、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传统文化就是本土文化。
( )说明:2、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 )说明:3、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 )说明:4、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 )说明:5、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 )说明:五、巩固练习1、(2013广东汕尾一模)30.近10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辛亥革命作为一次革命运动和重大政治事件,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
这表明() A.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实践发展和民族文化繁荣B.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C.社会制度的变革能够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前进动力2、(2013·山东卷)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
这说明()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2013·北京卷·25题)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
思想政治高三上第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知识归纳4

思想政治高三上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知识归纳4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框架:第八课知识框架一、文化生活中“喜”与“忧”的原因和表现(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1.“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表现:①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②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③潜移默化接受正确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2.“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表现①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③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
二、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市场,不同主体该怎么办★★①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发展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②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的素质。
③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三、发展大众文化1.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2.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3.对策: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发展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4.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注意: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与西方国家提倡的大众文化是有很大区别的。
5.如何发展大众文化?(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坚持文化创新。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政治——高三一轮复习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四课

立以屠继呦承呦优为组秀长传的统科研文组化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
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 《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
(2)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 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4分)
①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 要源泉,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 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坚定文化自信,才 能以我为主,在国际交流中借鉴吸收各国文化的 优秀成果。 ③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继承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 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 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 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 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发展 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 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1)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启示。(10分)
答案:
①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发掘其当代价值; 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 世界影响力。
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总结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
●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的继承●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我们应该怎样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自觉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
(2)双面交流。
(3)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社会制度的更替(2)科学技术的进步(3)思想运动(4)教育●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轮复习第四课 文化创新导学案

第四课文化创新【课堂目标】1、理解、识记和应用“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2、理解、识记和应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知识归纳】考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是什么——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文化发展的实质(2)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提示:注意区分“源泉”和“动力”的区别(看课本)。
“源泉”强调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动力”强调社会实践推动和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条件。
“动力”体现在:一方面:另一方面:2、为什么——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1)(2)3、怎么做——文化创新的要求(1)文化创新的主体是(2)文化创造者应该怎样做:〖合作探究——重点突破〗: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讴歌新时代和新人物,中国作协和有关地方作协组织开展“重访长征路,讴歌新时代”大型采风活动。
组织作家亲身体验长征的艰难险阻,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征沿途各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积累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多出精品力作。
结合“重访长征路,讴歌新时代”大型采风活动,谈谈你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关系的认识。
考点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1)具体要求:(2)具体要求:3、具体要求:(1)把握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把握的关系,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我们如何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总结升华】结合第五课所学知识,概括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文化创新可以〖合作探究——活学活用〗号称“高密四绝”之一的扑灰年画是山东高密一地仅存民间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成化年间,盛行于清代。
时至今日,扑灰年画技艺在高密地区的传承已是后继乏人。
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艺,有必要对其进行拯救和挖掘,使其焕发生机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题训练】
【典例5 】《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卫国人来人 往,熙熙攘攘。弟子问,人口那么多,下一步怎么发展呢?孔 子回答“富之”;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 呢?孔子回答“教之”。孔子之所以重视教育,原因是 ( ) ①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养 ②文化对经济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④
√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③
D.③④
提醒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要在 继承的基础 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考点突破】
考点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 更替,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身 传承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
【默写】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 大众传媒的功能
3、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考点呈现】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考点突破】
【典例 4】在中国文字博物馆, 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 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 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 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 从中看出 ( )
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
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提醒
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而不是全盘继承。
【考点突破】
考点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 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如何把握关系?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 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④教育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热点聚焦】
最近,辽宁一所学校的老师就把微信红包用“歪” 了。辽宁铁岭的一位老师把期末考试成绩表发到了家长 微信群里,并留言要求家长发红包,凡是不及格的分数 要按照一分一块钱来发,红包标上“惩罚”二字。 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需要创新,关键在于是否具备适 应性和可行性。“新技术+教育”有可能出现像慕课这 样的共享教育典范,也可能出现像“惩罚红包”这样的 尴尬尝试。改革不能随意,创新不能任性,尝试不能走 偏,这样才能让老师、学生与家长在共同获得知识教育 的同时,收获品格教育。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 识,谈谈如何实现教育创新。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提醒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 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考点突破】
考点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 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 惑”,把文化传给下一代。 3、教育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 的文化财富,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 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要顺应社会历史的 变迁,因时而变。我们要把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 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 求。在已有教育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3)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 技的发展使收集、选择、传递文化资源的手段和 方式发生了变革,发展教育要正确利用先进科技 手段。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 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要实现教育创 新,需要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教育的意义。
(
)
提醒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 留着基本特征,但其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考点突破】
考点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 (1)着眼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着眼发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典例2】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
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 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 )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 C.③④ D.①④
考点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①传统习俗 (1)表现形式 ②传统建筑 ③传统文艺 ④传统思想 ①相对稳定性 (2)特点 ②鲜明的民族性 ①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3)影响 ②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填空】 1、__________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_________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 基本形式之一。 3、__________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 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 刻影响。 4、__________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典例1】盘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 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 “正 襟危坐”,以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
这说明
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保存其文化价值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与时俱进 C.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 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典例3】“中华有大美,布上绽青花。”南通蓝印花布的制作
方法在继承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工艺和技术的创
新,并借鉴剪纸、苏绣、木刻、素描等表现手法,赋予蓝印花 布以新的活力。蓝印花布的发展历程体现了 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 )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课堂总结】
传统文化
含义 表现 特点
如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化的 继承性 与文化 发展
传统文化 的影响
如果一成不变,
正确态度
正确对待 传统文化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课后巩固】 1、《课时作业》P299-300 1~14题 第16题(1) 2、背诵本节课复习的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