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行政学》复习纲要
绪论
一、公共行政的功能(简答&论述)
第一:管制功能。
公共行政的任务之一是协调和处理社会各中关系和利益,以便在整体上维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第二:服务功能。
公共行政的过程也是公共产品输出的过程。
第三:维护功能。
即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作。
第四:扶持功能。
行政系统有义务对社会的有关团体和组织提供某种帮助,以助实现他们的目标。
二、公共行政的原则
1.法治原则:依法行政是现在公共行政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也是现代依法治国的一个核心内容。
2.服务原则:现代政府是有人民大众选举产生的,我国宪法也确定了人民组织政府的权力,这些表也表明了政府无公民之间的基本关系,政府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
3.效率原则:一是政府活动有效性,有效性的基本层面是活动的合法性,其次就是活动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是政府追求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成本效益分析应当成为政府活动的极为重要的考虑内容之一。
4.责任原则:责任原则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政府的行为对社会大众负责,一个轻率的,鲁莽的不计后果的政府注定给社会带来灾难。
二是政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失职、失误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一章行政组织
一、行政组织概述
行政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它通常指为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公共事务、通过权责分配、层次结构、人事安排所构成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完整体系,也就是正常所说的政府机关。
二、行政组织目标的作用
1.为组织的运作指明方向,是组织有效运行的前提 2.为组织人员的考核提供主要依据 3.对组织的有激励和鞭策的作用
4.为组织成员自我引导,确定标准
5.激发成员的合作意识,增进组织的协调
6.为组织选择和运用人、财、物力等资源提供依据
三、行政组织的原则(论述)
1.命令统一原则。
行政组织内部各级管理机构必须服从它的上级管理机构的命令;一个下只能服从一个上级的指挥,避免多头领导于多头指挥;各级管理机构不应越级指挥。
2.精简精干原则。
行政组织的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领导层次要适度,尽量压缩编制;行政组织成员认输
和组织管理层次保持在最小限度。
3.效率原则。
行政组织设置要将效率原则放在首位,一切原则都是为了提高行政组织运行效率的。
4.分工协作原则。
行政组织内机构与人员按专业化要求严格分工;各部门的任务、目标职责要明确,分工必须有协作,各部门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做到自动协调。
5.权责一致原则。
行政组织内个部门、成员职责与权限必须协调一致,既要明确每一管理层次的职责范围,又要赋予其完成职责所必须具有的管理权限。
6.幅度适中原则。
上级的控制幅度不能超过有效的控制限度。
一般而言,每一个领导人能够直接控制下级的人数是有一定限度的。
7.权变原则。
行政组织应根据组织任务、目标和组织在环境的变化,自觉适应和调整;行政组织设计要因人、因事、因环境而异。
8.法制原则。
行政组织的设置必须有一定的法定程序,依宪法和有关法律设置,防止随意机构设置。
四、什么是组织结构扁平化及优势
组织结构扁平化:就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富余人员,从而建立起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扁平化组织结构的自身优势:
1.行政幅度增宽、行政层次减少,组织成员积极性提高。
2.组织内部信息畅通。
3.管理成本降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五、集权制与分权制
这是依据行政组织上、下级职权的大小来划分的。
集权制,是指行政组织的一切事物的决定权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的组织体制。
分权制,指行政组织中的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的自主权,能自行解决、处理问题,不必事事请示上级、上级对下级在权限范围内的事不加过多干涉的组织体制。
六、层级制与职能制
这是依据行政组织内部各机构功能与性质划分的。
层级制,又称分级制、直线制或科层制。
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个层级的工作性质和基本职能相同,各对其上一层负责,但管辖范围从上到下依次缩小的组织体制。
职能制,又称分职制或分部制。
行政组织同一级横向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业务性质和基本职能相同,但互不统属、相互分工的组织体制。
七、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1.顺乎自然。
分正式组织完全是人们自发结合而成的,没
有人强迫也没有人估计安排和设计,它完全是由于人们通过组织中的交互行为产生彼此认同而自然产生的结合体。
而正式组织则是经过设计,具有一定结构的人群关系结合体。
2.内聚性。
非正式组织虽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但其成员由于有相似的个人爱好和价值取向,从而产生较为一致的:“团体意识”,起着内聚和维系成员的作用。
而正式组织成员间如果缺少感情交流,往往没有多少凝聚力。
3.社会距离感消失。
在正式组织结构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影响,组织成员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社会距离。
但在非正式组织中,由于人与人的结合有相同的背景,所以彼此之间的距离感缩小,甚至消失。
4.不稳定性。
非正式组合是自愿结合、自发产生的。
因此,就往往呈现不稳定性。
它往往随着环境的变化、观点的更新、新的人际关系的出现、活动范围的改变而发生变动。
5.领袖人物作用较大。
非正式组织中饿领袖人物作用很大,他们在组织中负责维系其组织的相对稳定,提出权威性意见,对其组织成员的行为影响较大。
八、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功能
1.反对变革:正式的组织常常会在组织中推出新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这些都可能涉及到组织的人事调整,非正式组织成员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常采取共同的抵制方式,成
为推行新制度的障碍。
2.人物冲突: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的利益经常不一致,其成员往往为了非正式组织中寻求满足,会忽视组织目标,形成目标冲突,从而不利于组织的目标实现。
3.谣言传播:非正式组织成员沟通频繁、容易传播、散布谣言,对正式组织及其成员危害极大。
4.顺应控制:由于非正式组织具有社会控制功能,所以在消息的非正式组织之中,成员不得不顺应团体的规则。
收敛自己的行为角色,从而抹杀了人的创造性,使人的行为脱离正式组织所需的行为形态,加大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冲突。
第二章行政领导
一、行政领导的含义:
行政领导就是通过指挥和说服等途径影响组织内的个体和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而致力于这一过程的人,就是领导者。
二、科层制的特点和作用
科层制的特点是:
1.有正式分工;2. 有明确的分工;3. 权力分层;4. 在正式规则下发生公务关系;5. 任职资格要通过考核和任命。
科层制的作用在于:
1. 科层制为现代组织提供了现代权威;
2. 科层制中权威的承
接者一般是通过对现代知识的掌握和对先进管理能力的具备作为组织成员认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的;3. 科层制为组织内部提供了制度化的权力、义务体系和防范越轨的制度化规章。
第三章行政决策
一、行政决策的定义
行政决策是政府的一种行政行为,因而它总是正对政府职能所具备的对公共事务以及公共权威性质的决策。
二、行政决策的要素 1.决策主体 2.决策客体 3.行政信息 4.决策方法 5.决策效果
三、影响行政决策的因素(论述) 1.政治和法律因素 2.决策对象的特征.外部的压力 4.信息的质量 5.决策者的素质
三、民主化的趋势(论述)
行政决策民主化的趋势表现在行政决策权的分权趋势,广泛的民主参与及专家参与等方面。
1.行政决策权的分散趋势 2.专家参与行政决策的趋势 3.行政决策的符合趋势第四章行政沟通
一、行政沟通的定义
行政沟通是行政组织中单位与单位之间,为了达成组织的目
标,用语言、文字、图片、动作等交换有关问题之内心感受、观点、意见、事实和信息等,以期获得相互了解并产生一致行为的活动过程。
简而言之,行政沟通就是开展行政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传递和了解的过程。
第五章行政心里
一、行政心理的含义
行政心理界定为:行政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主体(即行政个体)及其结构体(即行政组织及其内含的小群体或非正式组织)对行政体系内外情景的主观反映,它主要包括“知”认知“情”情绪“意”意志三个方面或阶段活动。
第六章行政监督
一、行政监督的功能(简单&论述)行政监督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种:
1.行政监察:无论是上级行政机关对相机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实行的行政性监督,还是行政机关在本系统内部进行的行政监督,目的是检查各级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执行国家行政法规、行政规范、行政纪律的情况,这是行政监督的第一项功能,也是最基本的功能。
为了确保行政监督的有效性,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必须制度化,也就是说,行政监督一要讲究规范,而要讲究时效性。
2.行政纠错。
行政纠错是在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了违反有关国家行政法规、行政政策、行政
纪律的情况下,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所进行的行政活动。
这种活动旨在查处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的真相,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弥补因行政执行不当而造成的损失,避免事态的扩大,影响的加剧。
3.行政防护。
监督具有防护性的功能和作用,它一方面要防止某种违反行政法规、破坏的事情发生,另一方面又要保证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在行政活动中避免再次违法违规,促使行政活动健康有序地运行。
二改革完善中国的行政监督制度(论述)
目前,行政监察制度大致有一下几点不足:监察机关地位较低,权威性不足,缺乏相对独立的地位和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行政监察与其他监察家督和党纪职责的界限模糊等。
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监察机关的应有作用,需要协调行政监察与其它监督的关系,划清监督界限,明确行政监督的职责。
第一:行政监察与人大监察。
他们是两种不同的监察。
其一,两者的监督对象不同。
其二,两种监督方式和内容不同。
其三,行政监察的目的是维护行政纪律和效率,客服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而人大监督的目的是维护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制,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公民权力遭侵害。
第二:行政监察与司法检查,行政监察机关只对行政人员一般轻微违法行为进行调查,而监察机关则对行政人员违法达
到犯罪程度的行为进行侦查起诉。
第三:行政监察与党纪监察。
由于国家行政机关行政人员很多是党员,而违反法纪的行为也就是违反党纪的行为,所以,行政监督与党纪检查的交叉重叠就在所难免。
但区别还是有的。
其一,在监督对象上,党员与非党员就是一个明显的区别,党纪机关不能对行政机关中的非党员进行检查。
其二,在监察内容上,行政监督机关检查的是行政人员执行法律,政策和行政纪律和情况,而党纪检查机关则以党章和党的纪律为标准,对国家行政人员进行检查。
第七章人事行政
一、功绩制原则
功绩制原则。
功绩是指工作中的实绩和贡献,功绩制原则强调对公务员的管理要注重实绩,按照功绩实施晋升。
第八章财务行政
一、财务行政的含义财务行政是政府,管理者等行政主体对政府公共管理或单位围观管理中的资金收支的管理活动,是行政主体行使与法定的事权相配套的财权,规范和监督资金的收入、保存和支出,支持和保障行政管理各项职能的运行,从而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过程,是关于行政主体依法生财、聚财、理财和用材的学问。
二、财务行政具有的特点(论述)财务行政具有以下特点:1.公益性。
财务行政的公益性指的是社会效益优先,在此
基础上,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这是公共行政管理同企业管理,以及行政管理学所研究的财务行政同企业管理学所研究的财务管理的根本区别。
2.多源性。
财务行政的多源性,指的是它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
3.保障性。
财务行政的保障性,指的是从财力上支持符合规章制度的管理活动开支,是财务行政责无旁贷的义务。
4.纪律性。
财务行政的纪律性,指的是各种组织的成员必须自觉遵守财务行政部门的的工作制度;必须坚决维护有关财务行政活动的纪律、法规和规章。
5.勤俭性。
财务行政的勤俭性指的是节约每一笔资金,反对铺张浪费。
第九章行政立法
一、行政立法的原则(简答&论述)
行政立法的原则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应遵循的一般原则,第二类是应遵循的特殊原则。
就我国来说,立法的一般原则有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群众路线原则、以政策指导的原则、法制统一原则、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行政机关在行政立法中应遵循的特殊原则,主要是合法原则,权限相符原则和向对方参与原则。
第十章行政文化
一、行政文化的含义
行政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是人们对行政体系及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原则、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等。
具体来讲行政文化的内容包括行政意识、行政观念、行政理想、行政思想、行政道德、行政原则、行政传统、行政习惯等。
二、行政文化的总体功能
行政文化在行政组织的形成和活动过程中,发挥着以下几种功能: 1.目标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激励功能。
4.约束功能。
5.阻抑功能。
第十一章行政发展
一、行政发展的含义
行政发展通常是指行政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的方法,健全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以便更好地执行政治权威意志的过程。
二、行政发展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良性互动原则。
行政发展必须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的发展关系。
尤其是,在某种程度上说,行政发展是政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行政发展可促进和推动政治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反之,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有行政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变迁。
2.稳定性原则。
行政发展的稳定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行政
体系的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获得一种和谐的发展速度,是一种渐进、稳定、健康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指行政发展必须在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下展开,在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
3.制度化原则。
行政发展需要一种连续的制度化来支持即制度化来保证。
制度化要求行政体制运行制度化,要求把低组织化和非正规化的国家行为转变高度正规化和有组织的行为。
4.适度化原则。
行政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要有制度化支持,还要主要发展的“度”。
并且,什么部门、什么时间、发展的性质、程度和速度等等都遵循着系统的完整性和相关性原则进行。
一般而言,行政发展总是体现为具体、现实和部分的发展,而系统的整体发展则是靠各个部门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关系得到的。
三、行政体系的结构改革
1.组织重构主要是指如何在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内部合理调整机构设置、划分职权和职能范围。
2.自上而下的分权,合理调整权力结构,在此主要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权责关系,这可以说是国家行政组织内部结构中的核心问题。
3.行政系统的结构改革在西方国家都涉及了私有化改革。
4.规模适度化。
四、信息社会与行政发展(论述)
人类已经计入了信息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信息社
会为行政发展提供了一下的契机。
1.行政环境的优化。
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来临,使行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从而诱发了行政系统的变革。
从政治环境来看,信息社会中知识和智力在整个社会权利结构中占用越来越大的比重,其他社会团体和公民越来越有可能摆脱政府的衣服关系,并且对政治形成强大的监督力量。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也进一步增强,推动了政府行为的理性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
就经济环境而言,知识经济以发达、成熟的市场经济作为基础,知识和信息在资本运营和商品流通过程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这要求政府按照成熟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调整其职能结构,强化对知识和信息的管理和调控职能,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引导、培育和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职能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2.行政价值的重塑。
在西方,传统社会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体系可以概括为效率、代议制度、政治中立、科层式组织的行政领导。
其中,效率是传统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
而在信息社会,公共行政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公平正义与行政效率并重。
行政民主与政治民主并存。
公共行政价值观的重塑为行政发展的范式变迁奠定了理论基础。
3.行政技术的创新。
计算机信息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光
纤通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密切结合,使人类对信息的提取、传递、存储和处理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提高。
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占有决策信息,整合社会利益要求,利用政府外部的专家、学者等智力资源,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