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叙文中妙用环境描写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法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穿插三言五句或点到而止的简要环境描写,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或映衬人物的意志、品格和形象,突出中心思想。
恰当而精妙的景物描写会营造出文章含蓄优美的意境,让读者很容易走进文章的情境中,并被深深打动,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具有神奇的功效。
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
同学们一定记得这段文字: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孤独之旅》如果我们把上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删去,原段就变为: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原文中暴风雨那天昏地暗、犹如世界末日般的场景一旦删除,读者原本揪起的心也就在瞬间恢复了平静,原本为杜小康捏着的一把汗也化为旁观的冷漠,文章的表达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景物描写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其作用有:(1)情境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方式最常见。
如:一场雨之后那一片草地更绿了,那一株株的绿草一下子似乎长了一大截,让这片小小的草地变成了一张厚厚的绒毯。
我感到,那正在滋生的不是小草,而是自己无法阻止的思念。
在前一句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抒发了后一句的情感。
(2)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
在文章中,同一景物多次使用,递进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吸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
在一篇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
开头是这样描写的: 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
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 “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 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 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 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 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 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 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 例如《水浒传》第二十二回,“那时已有 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武 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 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回头 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 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 自言自说道:‘那得甚麽大虫!人自怕了, 不敢上山。’”
• 鲁迅《藤野先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 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 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 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 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人物和情节的 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 车夫祥子的辛苦,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 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 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 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 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 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劳动人民生 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 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 所谓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 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境(自然景物)。
• 自然环境就是天然的,社会 环境就是人为的。
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
环境描写的记叙文开头和结尾

环境描写的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开头:
秋风渐起,微凉的天气让人心生愉悦。
我来到了一片神秘的森林中,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这个安静而神奇的地方。
一阵阵林间的芳香扑鼻而来,落叶悄然漫舞,漫山遍野的树木在秋天的脚步下,展露出摇曳多姿的姿态,仿佛在向我述说着自然的奥妙。
田野间的庄稼正在黄灿灿的阳光下宛如金黄的海洋,不远处的小溪悠悠流淌,清澈见底,似乎在欢快地哼着小曲。
结尾:
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森林中,我不仅体验到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好,更意识到我们应该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时,我们才能享受到这些美好,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美丽。
走出森林,回到喧嚣的城市,我心中却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环境的珍爱。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大自然的美丽永远存在。
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主要有衬托心理、承上启下、渲染气氛、预示命运、暗示主旨等。
一、衬托心理借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通过描写与人物某种心理的色调一致的景物,烘托人物心情。
如《羚羊木雕》中的“月亮出来了,冷冷的”——“冷冷的”月光与“我”的伤心的色调是一致的,恰当地从正面衬托出“我”的心情。
反衬就是描绘与人物心理的色调截然相反的景物,从反面烘托人物的心情。
如以“哀景”写“乐”和以“乐景”写“哀”,皆属此类。
★解题要诀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是为了衬托人物心理的标志有二:1.该环境描写所在的段落中,或其前一段或其后一段有对人物相关的心理(情绪)的描写;2.所描写的环境表现出来的色调与人物心理相一致。
【讲中有练】爱,有时是一种错误①在朝霞甩下的水袖里,忽地有了一片晃眼的色彩,温柔地旋开细嫩的花瓣,在秋天里微微地颤动,草地一下子灿烂起来。
②父亲催促我快些,我也只好收回眼神,奔向学校。
③一天很快在挂念中过去了,再见到它们时,太阳在遥远的地方正在落下。
那些花儿,褪尽了初绽的青涩,在夕阳里灼灼地期盼着。
高大的棕榈投下灰暗的影子,而花儿们却如同太阳一般抵抗着黑暗,在影子里依旧晃眼。
④父亲笑着问我:“喜欢么?太阳花很漂亮呢!”⑤太阳花?怪不得让人那样喜欢,多可爱啊!⑥很快,我的窗台上也有了一盆太阳花,茂密的叶子托着玲珑的花蕾,隔着玻璃窗,冲着我甜甜地笑。
相信过不了多久,我的窗台就会如同清晨的阳光一样灿烂,而我也将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彩霞,每天,每夜。
我细心地浇水,呵护,太阳花在我满怀的期待中成长。
⑦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转眼就临近期末考试了,以学习为主的我并没有发现自己遗忘了什么。
⑧终于考完了,我扔下书包,亲近着久违的蓝天、阔别的草地,可心里总有块地方空着,似乎是我忘记了什么。
我开始清理房间,准备过一个快乐的寒假。
拉开窗帘的一刹那,我像是忽然清醒起来,窗台上本该有一片彩霞——我的太阳花!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它的枝条枯黄,唯一的一个花蕾凋零了,低垂着脑袋。
中考作文技巧——如何在叙述中穿插环境描写

中考作文技巧——穿插环境描写描写是指在写人记事过程中,对人物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其所在环境的一些细致的刻画,以次来更好的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描写可分: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怎样在作文中穿插环境描写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
苏洵说过:“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确实,成功的环境描写,不但可以渲染气氛,而且能还让人感受到整个时代、整个环境的生活气息,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情感,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种写法可以让文章染上新的色彩。
一、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
在一篇题以《关心》为题的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
开头是这样描写的:“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
”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
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
”“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
”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
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如果一篇记叙文中有这样几处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的环境描写,那么文章的效果不言自喻。
二、情景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情感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
在写作中,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会情景合一、水乳交融,所谓“情哀则哀,情乐则景乐”就是这个道理。
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写阴晦严寒的深冬气氛、荒凉潇索,没有活气的村景,贴切地衬出了自己的悲凉心情;孙犁《荷花淀》一文,开头将夜写得充满诗情画意,只是为了揭示水生嫂那恬静、安乐的心境。
记叙文环境描写摘抄

记叙文环境描写摘抄1、每天早晨推开门出去时,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不时地向我袭来。
并且,偶尔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
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样:有的像银针,有的像落叶,还有的像碎纸片…煞是好看。
落在地上,仿佛给大地铺上了厚厚的毛毯;落在树上,像穿上了银装;落在汽车上,就像刚刚出炉的新鲜奶油蛋糕。
这美丽的雪景使人们沉浸在清新的空气里。
到处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2、夏天,广阔的林海变成绿色的海洋,有参天的古木,挺拔的松树,婀娜的杨柳,秀丽的白桦,独立则荫,成群则林,苍翠欲滴,生机勃勃。
这里的不仅风景秀丽、凉爽宜人,还是人们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3、一阵微风吹来,似乎在告诉我们月亮出来了。
果然,我抬头一看,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姑娘,羞答答地探出半个脑袋,向外面观察着,直到她发现没有异常动静时,才一转身,出现在天空中。
这时,天空中就像挂着一盏美丽的明灯,霎时间,旖旎纯洁,光彩四溢,照得大地清晰明亮。
4、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栉风沐雨,临山观水;可以聆听鸟鸣欢歌,松涛海浪;可以感受来自田园的清新、馨香的自然之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不需要隐匿什么,也不需要雕饰什么,一切都是那样的自如、随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暂时摆脱一切烦恼,让思想进入一种脱俗而不羁的境界。
在新的时空中重新确定自我,还原自我,能将我们的身心在新的起点上复苏,让人格得到升华!5、冬天,各家门前的腊梅都挂满了枝头,紫红紫红的,十分惹人注目。
而那美丽的天堂鸟更是惹人喜爱。
兰色的“身体”、白色的“头部”、还有那橘红色的“翅膀”,就犹如仙鹤在翘首祈盼。
6、春天,生机勃勃,各种各样的植物被春天唤醒了,树上长满了嫩绿的小芽,小草伸了伸懒腰,从土里钻出来,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一路上欣赏着春天迷人的景色。
和煦的阳光下,我们自由自在地放着风筝,真是“草上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啊!7、冬天,雪花飘飞,令人想起唐人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妙用

2012.01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一些作用:一.交代背景。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也可在中间)往往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为故事的产生、发展作好铺垫。
如鲁迅《故乡》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先点明回乡的时间是冬季,然后写远望故乡所见到的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渲染悲凉的心境,为全篇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为故事的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如有位同学在《亲人》中写道:“昔日周身裸露的村庄,如今披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衣,透过密密的树梢,露出白墙高楼……”由景物描写展现时代的变迁,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做了必要的铺垫。
另外,运用写景抒情来描写背景,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开头方法。
乌云、暴雨象征黑暗或凶祸;旭日东升显示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波涛汹涌促使人们思绪万千,激动不已……这样的景物描写犹如一幅幅油画的底色、背景,衬托了近景、主景。
所以,好的景物描写往往可以渲染浓烈的气氛,组织故事情节,增强艺术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二.渲染气氛。
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但是一定的景物可以引起某些联想,造成一定的气氛。
例如鲁迅的小说《药》,作者在华大妈上坟时对周围的景物是这样描写的: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是寂寞、凄凉的自然环境,衬托着华大妈悲哀的心理。
这令人毛骨竦然的境地,不也可以使人联想到清朝末年的黑暗社会吗?自然景物与人物心理及社会背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这就是大手笔的独具匠心。
又如小说《孤独之旅》中写道:“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带有环境描写的记叙文作文

带有环境描写的记叙文作文
今天是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我决定去公园散步。
一进门,就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坪,上面散落着几只可爱的小鸟。
我不禁感叹:这真是个天然的大氧吧啊!
沿着小路往前走,我来到了一个小湖边。
湖水清澈见底,还有几只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我忍不住想和它们打个招呼:“嘿,你们好啊!”可是它们好像听不懂我的话,继续悠哉游哉地游着。
接着,我又来到了一个花坛旁。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花儿,有红的、黄的、蓝的、紫的......简直像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我凑近一看,发现其中一朵花儿上还停着一只蝴蝶。
它翩翩起舞,好像在跟我炫耀它的美丽。
走了一段路,我来到了一个小山坡上。
站在山顶上,我可以俯瞰整个公园的美景。
远处是一片片树林,近处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
我想起了那句俗语:“登高望远”,果然不假啊!
下山的路上,我遇到了一群小朋友。
他们在玩耍,笑声不断。
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一起玩起了捉迷藏。
我们躲在树后面、草丛中,互相寻找着对方。
我还是被找到了,但是我觉得这个游戏真的很有趣呢!
回到家里,我感到身心愉悦。
今天的公园之行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我相信,只要我们珍惜环境、保护生态,我们的家园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环境描写的记叙文开头和结尾

环境描写的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篇一:环境描写是记叙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渲染气氛、突出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下面是一些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技巧,供参考:开头:1. 悬念式环境描写:通过描写一个令人好奇或引人入胜的环境,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想要进一步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例如:冬日的清晨,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在雪地上,闪闪发光。
这个开头让读者感受到冬日的寒冷和神秘,也暗示了故事中的一个关键场景。
2. 场景引入式环境描写:通过简单描述故事发生的环境,来引出故事情节,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氛围。
例如: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一个孤独的旅人在路上迷路了。
这个开头让读者感受到环境的荒凉和不安,也暗示了故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3. 气氛渲染式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环境的气氛,来营造故事的紧张和氛围,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例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股异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让人感到非常不安。
这个开头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紧张和恐怖氛围。
结尾:1. 总结式环境描写:通过描写一个概括性的环境,来总结故事情节和主题,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精髓。
例如:在那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我独自一人被困在山路上,感到非常害怕。
这个结尾通过描写一个概括性的环境,强调了故事的紧张和无助感,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故事的主题。
2. 展望式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未来或过去的环境,来展望故事的未来发展或历史背景。
例如: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我见证了一场历史性的战役。
这个结尾通过描写未来的环境,展望故事的未来发展,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宏大背景。
以上是一些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技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篇二:环境描写是记叙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为文章增添气氛和意境。
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开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一个精彩的环境描写结尾则可以为文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下面是一些环境描写的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例子:开头: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
带有环境描写的记叙文作文

带有环境描写的记叙文作文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窗户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街道被雨水洗刷得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
我望着窗外那阴沉的天空,心情也如同这天气一般,烦闷不已。
这场雨已经下了整整一天,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
我无奈地叹了口气,拿起雨伞,准备出门去买点东西。
刚走出家门,一阵冷风扑面而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街道上的行人匆匆忙忙,都在赶着回家躲避这场雨。
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踩到路上的积水。
路边的树木在风雨中摇曳着,树叶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
一辆汽车飞驰而过,溅起一片水花,弄湿了我的裤脚,我忍不住抱怨了几句。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小巷子口。
巷子很窄,只能容得下一个人通过。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走进去,因为这是一条通往超市的近道。
巷子里面阴暗潮湿,墙壁上长满了青苔。
雨水顺着屋檐滴落下来,形成了一道道水帘。
我不得不侧着身子,以免被雨水淋湿。
就在我艰难地前行时,突然听到了一阵哭声。
我停下脚步,仔细倾听,发现哭声是从巷子深处传来的。
我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于是决定去看看究竟。
我沿着巷子继续往前走,哭声越来越清晰。
终于,我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个小女孩。
她蹲在地上,双手抱着膝盖,身体不停地颤抖着。
她的头发湿漉漉的,贴在脸上,衣服也湿透了,看起来十分可怜。
我走上前去,轻声问道:“小妹妹,你怎么了?为什么在这里哭?”小女孩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抽泣着说:“我……我迷路了,我找不到家了。
”我心里一软,连忙安慰她:“别害怕,姐姐会帮你找到家的。
”小女孩听了我的话,眼中闪过一丝希望。
我问她住在哪里,她只记得小区的名字,却说不清楚具体的地址。
我想了想,决定先带她去附近的警察局,让警察帮忙寻找她的家人。
于是,我拉起她的手,说:“走,姐姐带你去找警察叔叔。
”小女孩点了点头,紧紧地跟在我身后。
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我们的脚步也变得更加匆忙。
一路上,小女孩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默默地跟着我。
我能感觉到她的手在我的手中不停地颤抖,我知道她心里一定很害怕。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1、局部映衬法局部映衬是指在作文中描写自然环境时,可在任何部分用自然环境映衬人物的精神品质或文章的主旨、情感,从而让文章品格得到提升。
使用局部映衬法,景物描写的文字并不求多,而求“精”而“得体”。
某个地方可能只有一句景物描写,但就因这一句话,提升了这篇作文的整体质量。
如一同学暑假回农村老家探亲,目睹了兄妹换亲的封建陋俗,写了一篇《探亲》的作文,文章结尾写到“第二天清早,我上路回城了。
走时山村好静,走过童年的小树,我不禁回首:山村雾茫茫,人们还没有从梦中醒来呢。
”作者描写山村茫茫的雾气,并以此暗示山村人们还未从梦中醒来,亦即还未丢掉封建陋俗,文章的主旨因此得到升华。
2、整体烘托法所谓“整体烘托法”指的是作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从整体上定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或定下了故事的发生氛围,或作为一个重要要素参与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第一,将同一环境描写作为某种氛围的衬托放在文章开头,并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仍不时提到。
这个环境描写通常定下全文的情感氛围或交待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如一篇满分作文《较量》,写“我”作为班干部与班里恶作剧同学的一场较量,突出“我”的勇敢,在文章开头即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环境描写不多,但从整体上给文章定下了一个紧张的环境氛围。
第二,将一两个环境描写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在这种情况中,须在开头即涉及这处环境描写,以此形成线索的始端,然后各段或关键段落都要写到这个或这些环境,文字可长可短,位置可为段首,亦可段末,这样会使人对这一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印象。
具体可分成两种情况,第一,自然环境在文章事件发展过程中是变化的,如一些文章要写某事从不好变到好,便会使用雨过天晴的环境描写,在开头写阴雨连绵,文中雨慢慢变小,文尾则变成阳光灿烂。
第二,某一自然环境在文中反复出现,但自然环境本身变化不大,只是承载了某种情感或主题。
带有环境描写的记叙文作文

带有环境描写的记叙文作文
今天是个好日子,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心情格外舒畅。
我决定去公园散步,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一进入公园,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着。
我沿着小路漫步,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
路边的野花开得正艳,各种颜色的花朵争奇斗艳,仿佛在跳着欢快的舞蹈。
我不禁驻足欣赏,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走到湖边,我看到一群小朋友正在放风筝。
他们的笑声传遍了整个湖面,让人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
我也忍不住加入了他们,一起放起了风筝。
我们的风筝在蓝天白云下翱翔,像一只自由的小鸟。
我们欢笑着,奔跑着,享受着这难得的亲子时光。
继续前行,我来到了一片草地。
草地上的人们或坐或卧,或是打牌聊天,或是遛狗散步。
我也找了一个舒适的地方坐下来,看着周围的人们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午后时分,阳光变得柔和起来。
我躺在草地上,闭上眼睛,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鸟儿的歌唱声、树叶沙沙的声音......这些声音组成了一首美
妙的交响曲,让我陶醉其中。
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
天空被染成了一片金黄,美得令人窒息。
我站起身来,准备回家。
回望今天的公园之行,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在这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时光,让我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总之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啊!。
记叙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

记叙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你知道吗?自然环境描写这玩意儿,在记叙文中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
就说我上次和一帮小伙伴们出去爬山那回吧,这事儿啊,让我对自然环境描写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天一大早,我们几个就约好了在山脚下集合。
瞧那天气,就像老天爷专门给我们这次爬山活动开了个“特别场”似的。
天空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云彩,就跟被水洗过一样干净透亮。
太阳呢,也不偷懒,早早地就挂在了天上,那光芒啊,亮得有点刺眼,但又让人觉得特别有精神。
我和小李、小王、小张几个一边往山上走,一边兴奋地聊着天。
小李那家伙,一抬头看到这好天气,就忍不住感叹:“哎呀妈呀,这天气太棒啦!感觉今天爬山肯定特别顺利。
”小王也跟着搭腔:“没错没错,你看这山,在这大太阳底下显得更有气势了。
”小张则笑嘻嘻地说:“那咱们可得加油,争取早点爬到山顶,好好欣赏这美景。
”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往上爬,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的,就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给我们遮挡住了一部分阳光。
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给我们加油打气。
时不时还能闻到一股清新的草木香,那味道,让人心旷神怡。
爬了一会儿,我们都有点累了,就找了个树荫下的石头坐下来休息。
这时,我注意到周围的草丛里有好多五颜六色的小野花,有红的、黄的、紫的……它们在微风中轻轻点头,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忍不住伸手想去摘一朵,小李连忙拦住我,说:“别摘啊,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就让它们好好地长在这儿吧。
”我听了,有点不好意思地缩回了手。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继续往上爬。
越往上走,空气就越清新,感觉呼吸都变得顺畅了许多。
抬头望去,山顶已经近在眼前了。
我们几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眼前的景色让我们都惊呆了。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片五彩斑斓的景象。
山脚下的村庄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错落有致的房屋、绿油油的田野,还有那弯弯曲曲的小河,都尽收眼底。
微风轻轻吹过,带来阵阵凉爽,让人感觉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记叙文中妙用环境描写
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
欣赏:
1、李寻欢打了一个哈欠,将两条长腿在柔软的貂皮上尽量伸直,车箱里虽然很温暖很舒服,但这段旅途实在太长,太寂寞,他不但已觉得疲倦,而且觉得很厌恶,他平生厌恶的就是寂寞,但他却偏偏时常与寂寞为伍。
2、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
万里飞雪,将苍穹作洪炉,溶万物为白银。
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却碾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
在文章中穿插三言五句或点到而止的简要环境描写,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或映衬人物的意志、品格和形象,突出中心思想。
怎样进行环境描写呢?
☆方法借鉴:
一、连串式描写
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可以自然地展开情节。
在一篇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
开头是这样描写的:
‚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丝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
‚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
‛
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
‚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
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
‛‚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
‛
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
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二、情景式描写
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
如:《芦花荡》结尾中写到:‚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
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
‛把老头子复仇成功后的喜悦舒畅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三,对比式描写
环境描写,还可以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这种景物的对比可以突出中心。
如:‚首次看见外国,感觉是那样的新鲜,边境线上耸立着的那一个个哨所就像是一处处景点,全副武装巡逻的战士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那一块块界碑就像一面面永恒的风景。
‛‚日子久了,在叶子的眼里一切都变了,神圣的界碑不再是风景,只是块刻着国名的石头罢了。
……就这样,今天踏着昨天的脚印,明天再踏着今天的脚印,在巡逻道上走了今天再走明天,成天连人影都见不到,肯定能把人弄傻了。
‛《界碑》——周京东
四、五觉法描写
‚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口、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表达方
式(光、声、味、嗅、触等)对物体的多重感知。
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
如果我们对所需要描写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加以每一种感觉的分解、描摹,便会联想得更加丰富多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如: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涛冲击岩石的声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幕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听潮》
五:组合式描写
描写景物时,既有‚特写‛,又有背景式的画面‚广写‛。
所谓‚广写‛,就是把众多的场景艺术地组合起来,展现出一幅生动广阔的画面。
常见的组合方式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周围到中心‛等空间组合式,还有‚春夏秋冬‛、‚晨午昏夜‛、‚四季四时‛等时间组合式。
如: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场子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
面河的农家烟囱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着矮凳,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跑,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
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
河里驰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忧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风波》
☆环境描写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环境描写不真实、不典型。
恩格斯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因此,环境描写要真实,要典型,才能‚创造‛人,才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感情的人。
误区之二:环境描写详略不当,喧宾夺主。
茅盾曾批评过某些青年作者为写景而写景的作法:‚有些作品,开头写了几百字的‘外景’,而后写到室内的人物,展开故事;这一段‘外景’与室内发生的故事不相关联。
因此,‘外景’的描写成为赘瘤。
‛(《关于艺术的技巧》)
误区之三:人物的思想感情没有渗透到环境描写之中。
描写环境的目的是刻画人物,通过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不要把描写当成一贴膏药硬往文章中贴,或当成一种装饰品,去从形式上美化文章。
只有在描写中融进真情实感,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环境描写不能为景而写景,更不可‚情不够,景来凑‛,应该学会让景物说话,这样它才能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写活景物的秘诀:
一、观察要全面调动感觉器官
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文章就犹如一幅静止的平面画作。
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麽文章会生动许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
‛
二、要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一年四季的草有着不同的特点: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
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
三、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景物就可以突破有限的眼前,达到无限的世界。
四、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