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1 阿司匹林的简介

1.1名称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

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英文名称:Aspirin

英文简写:ASR

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

分子结构式为:C

9H 8 O

4

分子相对质量:180.16

1.2药品简介

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血栓素A2 ( TXA2 )生成的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1.3药物药理

1.3.1药物效力动力学

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②消炎作用;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

④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消炎作用;

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

(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

1.3.2 药物代谢动力学

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内已开始吸收,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

与溶度、胃肠道pH有关。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肠溶片剂吸收慢。

本品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吸收后分布于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脑脊液中。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肾功能不良及妊娠时给合率也低。本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糖醛酸结合物, 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药后1~2 小时达血药峰值。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μg/ml;抗内湿、消炎时为150~300μg/ml。本品大部分以结合的代谢物、小部分以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量增多。尿的pH对排泄速度有影响, 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

2 阿司匹林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并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临床用于头痛、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症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短暂性脑缺血、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等,预防心肌栓塞、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本药用途广泛,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临床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2.1阿司匹林的传统药理作用

2.1.1解热镇痛

药理作用温和而确实,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

2.1.2消炎抗风湿

用于控制急性风湿热的疗效迅速而确实,也可用于鉴别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的首选药物。但由于抗风湿治疗剂量大,易引起胃溃疡和胃出血。长期用药对肝、肾都有损害,但损害是可逆的,停药后可恢复。

2.1.3 防止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栓塞疾病(WTE)

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管内血栓形成。因此,可作为治疗脑血栓及预防心肌梗塞发生的常规治疗药物。大剂量水杨酸盐能增加心排出量,由于水和盐潴留而增加血容量,因而治疗风湿热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的风湿性心肌炎患者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栓塞疾病(WTE),主要是通过不可逆性的抑制Cox2 及抑制血栓素A2 ( TXA2 ) 的合成,达到抗凝的目的,从而防止血栓栓塞的形成。

2.2 阿司匹林药理作用的新研究

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发展,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其他一些作用, 并认为这些作用都与抑制环氧化酶2 (cyclooxygenase , Cox2 ) 的活性及抑制血栓素A2 ( TXA2 ) 有关[1]。

2.2.1阿司匹林在冠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阿司匹林用作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通过抑制动脉管壁上脂肪类沉积斑的形成而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与安慰剂相比,不论是手术前还是手术后服用阿司匹林都能降低大隐静脉桥血管堵塞的发生,其剂量范围为100~975mg·d-1[2]。Srmivasan 等的研究认为术前服用阿司匹林不会增加术后出血,与不服用者相比,没有显著差别。因为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其血小板功能在新的血小板释放后就恢复正常。对阿司匹林敏感的高危患者,减少失血量的最佳方法是联合多种治疗,包括使用止血药(如抑肽酶),术中血液保留技术等,或术前减少阿司匹林的用量,每天服用75~150mg 或者停用。

2.2.2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作用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 导致的迟发神经元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功能恢复,其机制尚不明。研究表明,CIRI 主要与氧化应急、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有关。阿司匹林不仅有抗血栓作用,还有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邱丽颖等[3]用线栓法制作局部脑缺血2h,再灌注24h 模型,观察阿司匹林6mg·kg-1对正常神经元密度、凋亡细胞数目及bcl22 和bax 基因蛋白的影响。以TUNEL 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2 和bax 基因蛋白。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在CIRI 时,通过提高bcl22 、降低bax 基因蛋白的表达,提高bcl22/ bax比值而发挥抗凋亡效应,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2.2.3对卡托普利降低血压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高血压并发胰岛素抵抗( ISR) 甚为常见。高血压的治疗除应用肾素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等降压药外, 往往联用阿司匹林。ACEI通过抑制缓激肽的降解使其浓度增高, 增高的缓激肽通过激活β2 受体导致内源性血管舒张因子前列腺环素( PGI2 ) 、一氧化氮(NO) 和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 EDHF) 的释放。PGI2 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促进骨骼肌摄取葡萄糖。阿司匹林通过抑制Cox22 而抑制PGI2 形成。潘海燕等[4]发现卡托普利与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d-1 ) 联用, 对伴空腹胰岛素增高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降压作用无明显影响, 但与每天300mg 阿司匹林联用则其降压作用明显减弱,这可能与300mg·d-1阿司匹林阻断了血管内皮PGI2 的生成有关。

2.2.4 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原发性高血压( EH) 患者常有内皮功能受损,使血管逐渐向粥样硬化发展,因此,抗高血压治疗不仅要使血压恢复正常,更重要的是恢复内皮功能。翟桂兰等[5]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片100mg·d-1。治疗4 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血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升高更显著。结果提示,小剂量阿司匹林明显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故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常加用阿司匹林,以增强疗效。

2.2.5诱导肺腺癌细胞株SPCA21 凋亡

朱慧明等[6]用MTT 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时相分布, 瑞氏染色、Hoechest/ PI 双染、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形态改变、琼脂糖电泳法观察细胞凋亡,发现110 ~1215mmol ·L-1阿司匹林作用SPCA21 细胞24 、48 、72h 后, 可抑制细胞的生长, 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阿司匹林作用SPCA21 细胞48h 可使G1 细胞期比例明显升高,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说明阿司匹林可抑制SPCA21 细胞DNA 合成和有丝分裂, 将细胞阻滞在DNA 合成前期, 并可诱导SPCA21 凋亡。SPCA21 细胞随阿司匹林浓度的增加, 时间的延长, 细胞间隙增大, 细胞变小、变圆、染色质边集, 细胞核固缩, 甚至碎裂, 胞膜皱折, 出芽出泡, 有的还有凋亡小体出现。临床上也观察使用阿斯匹林的到患者症状改善。

3 阿司匹林的合成

阿司匹林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长期以来,阿司匹林的生产方法是用水杨酸和乙酸酐反应制得成品,一般用酸作催化剂。

2002年,目前有科研人员在Syn Lett以及 Trahedron Letters等学术刊物上撰文提,单质碘在酯化反应和缩醛反应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且反应条件温和。以此为理论基础,近来,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碘为催化剂进行阿司匹林合成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2008年5月,原方圆等人在《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碘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的学术论文。详细阐述了以单质碘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方法:取一定量的水杨酸于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酸酐和催化剂碘,加热并进行搅拌。经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缓慢冷却至室温。待有结晶析出后,再用冰水冷却,直至大量固体析出得产品粗品再经精制得成品。文章还总结该合成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水杨酸:乙酸酐:碘的物质的量比为l:2:0.0039,反应时间约为30分钟,反应温度80~85℃,产品收率达85.9%。文章提到,该催化剂催化效果好,用量小(仅为反应物总投料量的0.29%),酐醇比小,产率高,且后处理简单,不污染环境,该工艺操作简单,产品质量好,适于工业化生产。

面对阿司匹林的一些缺点,从催化剂和合成技术两个方面对阿司匹林生产工艺的改进作简要综述。

3.1 催化剂改进研究

传统的合成阿司匹林的催化剂为浓硫酸,它存在如下缺点。1)收率较低(65%~

7O%),腐蚀设备,有排酸污染。2)操作条件要求严格。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反应要严格控制其加入速度和搅拌速度,否则会导致反应物碳化。3)粗产品干燥时,由于硫酸分离不完全而导致部分产品氧化,引起产品成色不好。4)产品不能加热干燥,否则产品中残余的浓硫酸会催化乙酰水杨酸水解成水杨酸。因而寻找一类新的催化活性

高、环保型的催化剂来代替质子酸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已成为人们研究的新课题。综合文献分析可知,改进后的催化剂大体可分为酸性催化剂、碱性催化剂和其他类型催化剂。

表1 改进后的催化剂比较

催化剂分类合成机理具体催化剂优点不足

酸性催化剂在酸作用下,乙酸酐中

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增

强,使乙酸酐中酰基容

易向羟基转移形成酯

基,即完成乙酰水杨酸

的合成路易斯酸、固

体酸、有机

酸、酸性无机

盐、酸性膨润

土、酸性无机

盐等

消除了环境污

染,产品质量较

收率中等

碱性催化剂碱性化合物能与水杨酸

反应、能破坏水杨酸分

子内氢键、活化水杨酸

的羟基强碱、弱碱和

弱酸强碱盐

催化活性高,反

应安全,后处理

简单,产品中过

敏性物质含量减

少且产品收率

高,

如吡啶催化较

易吸水形成共

沸物,使反应

温度较难控

制,且反应中

产生难闻的气

其他类型催化剂维生素C 维生素C是一种内酯类

化合物,分子中有一双

烯醇结构,呈酸性和还

原性,对酯化反应有一

定的催化作用,催化效

率与温度有关。

反应速度快,操

作简单,催化剂

无需回收,反应

条件温和,不腐

蚀仪器设备,对

环境无污染。维

生素c价廉易得

三氯稀土三氯稀土是一种简单、

便宜和易得的Lewis酸

具有可溶性强、

可回收再使用、

对设备腐蚀轻、

无污染等优点,

价格较贵

3.2 合成新技术的应用

合成阿司匹林经典的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较慢,易产生副反应,经常对反应设备有腐蚀。近年来,一些新的合成技术如微波辐射技术以其快速、无溶剂、绿色化等独特的优势受到人们的重视。新技术方法及优缺点比较如下表:

表2各种催化剂优缺点的比较

催化剂原理较传统工艺的优点不足

微波辐射分子筛催

化利用微波炉加热化学物

质进行反应

具有用量少、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

和、产物易分离等特点,反应充分后可

回收活化再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

染,具有较大的工业应用价值,催化剂

价格低廉、易得、比表面积大、催化活

性高。

分子筛催化剂在回收

利用时需在沸炉中高

温活化,耗能,会使

反应体系的温度过

高,形成黄色油状

物,给分离带来困

难,且收率大大降低

乙酸钠为催化剂弱碱乙酸钠作催化剂比

浓硫酸作为催化剂合成

阿司匹林有更高的收

率,反应重现性好。

反应温度低,结晶易析出,产品纯度

高,容易操作,产率高,减少了实验前

试剂预处理的麻烦。

乙酸酐量控制不当,

会使产率下降。

酸活化膨润土催化膨润土具备二维通道和

大孔分子筛的性质被用

作催化剂载体或用有关

试剂处理成固体催化剂

使用。

反应时间短,产物收率高反应体系温

和,不腐蚀设备,不污染环境,后处理

方便,催化剂可反复使用,成本低。

酸活化膨润土制备需

要一个过程。

对甲苯磺酸催化对甲苯磺酸具有催化活

性高,选择性好,操作

方便,污染少等显著优

反应时间短,产率高,反应条件温和,

便于操作,污染少。

制备过程较为复杂,

需要专用设备。

草酸催化草酸是有机二元酸,酸

性较强,用其来催化酯

化反应,效果理想具有不腐蚀设备、不氧化反应物、催化

剂用量少、产品易提纯等特点,产品质

量好。

温度太低或太高都不

利于反应的进行,温

度高时可能副反应

多,或部分阿司匹林

分解

柠檬酸催化柠檬酸是有机酸,具有

酸性和还原性,能溶于

水和有机物中。

具有不腐蚀设备,不氧化反应物,催化

剂用量少,易提纯、产品收率高等优

点,适合工业化生产。

室温离子液体作催化剂具有液态范围宽、溶解

范围广、蒸气压为零、

稳定性好、酸碱性可

调、产品易分离和可循

环利用等一系列独特性

反应速度较快,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不

腐蚀仪器设备,对环境无污染,而且产物与

离子液体不互溶,易于分离,离子液体可

以回收重复使用并且重复使用性能较

好。

乙酸酐量控制不当都

会使收率下降

研究其合成新技术和新方法对进一步完善其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阿司匹林生产的高效化、绿色化是其发展的最终目标。

4 阿司匹林应用的研究进展

4.1 防治心脑血管病:阿司匹林仍无药可及

有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正在呈上升趋势。对此,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李小鹰教授指出,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预防措施中,阿司匹林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卓越的作用,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发病以及死亡的风险,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

专家认为,阿司匹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最重要的药物或标准治疗之一,目前尚无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总体优于阿司匹林,而且阿司匹林长期治疗的获益也远大于风

险。因此,美国ACC/AHA建议,阿司匹林应该常规用于所有没有禁忌症的急性和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无论其有无明显症状。即便没有症状,阿司匹林也推荐用于既往有心梗病史的患者。

4.2 解热镇痛

在众多解热镇痛药之中阿司匹林使用方便,安全有效,与较新的止痛药相比较疗效相当。阿司匹林作为解热镇痛药服用时最大的缺点是呈酸性,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因此近年来市场上开发了多种抵消这种副作用的制剂。如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铝、阿司匹林钙等。还有阿司匹林和解酸剂组成的复方制剂等。日本市场上阿司匹林加解酸剂的复方制剂(主要成份为阿司匹林和甘氨酸铝)很受欢迎。

4.3 能降低妇女患肺癌的危险性

一项新研究显示,妇女定期服用阿司匹林能使肺癌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员用问卷调查了14275名妇女在1985~1991年间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并把81名患上了肺癌的妇女和808名身体健康,没有患上肺癌的妇女的数据进行比较。在排除吸烟对肺癌发病率的影响后,研究员发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得肺癌的机率较低。每周至少服用3次阿司匹林,坚持6个月以上,肺癌的发病危险性可以降低三成。阿司匹林对降低非小细胞性肺癌发病效果更为明显,可以降低5O%以上。

研究员指出,阿司匹林能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感染的发生,并诱导异常细胞(如癌变细胞)的”自杀”死亡,可能在阿司匹林的抗癌效果上起作用。但是定期服用阿司匹林有时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中风等,因此,在大力提倡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肺癌之前,一定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清楚阿司匹林的整个药理过程。

4.4 降压

西班牙的研究员发现,晚上睡觉前服用阿司匹林,能起到降血压的作用。研究员把109名患有中度血压的病人分成两组,一组病人每天晚上在睡觉前服用阿司匹林,另一组病人则在白天任何时间服用该药。研究结果显示,晚上睡觉前服用阿司匹林的降压效果更佳,病人的收缩压平均下降7.0 mm Hg,舒张压平均下降4.8 mm Hg。4.5 预防心脏病

新的研究表明: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具有强大的预防心脏病和中风的效果。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对4500名年龄在5O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做了调查,他们发现: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可以将心脏病和中风的死亡率减少近半。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被调查的人至少有一项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或肥胖。实验发现阿司匹林有明显的疗效,除了能减少致命疾病的发病率外,还可以降低非致命疾病如心脏病、中风、胸痛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出血性并发症虽然较少发生,但在服用阿司匹林组最常见。以往许多研究表明,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稀释血

液、保护心脏血管。《柳叶刀》上的评论认为,结合以前的研究结果,该发现为医生

们建议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及中风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5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和长期随访时发现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后, 有一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患

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加大治疗剂量, 不仅未能达到治疗及预防目的, 而且不良反应

增加, 这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7]。

5.1 阿司匹林抵抗(AR)的定义

目前比较公认的1998 年Patrono 等[8]在Chest 杂志上撰文给AR 的定义,有3 方面: (1)用ASR 作为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未能减少栓塞及其他缺血事件的发生;(2) 服用ASR 者体外试验中血小板聚集功能未受抑制;(3) 出血时间未延长。可以发现,AR 目前主要倾向于从多种反映血小板功能的实验室指标检查与临床再发血栓事件情况2 个方面来定义AR ,分别称为生化AR 与临床AR。

5.2 阿司匹林抵抗主要的发生机制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对环加氧酶-1 (cyclooxygenase-1,COX-1,PGH2合成酶-1) 及环加氧酶-2 (cyclooxygenase-2,COX-2,PGH2合成酶-2) 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进行不可逆的乙酰化装饰而灭活COX-1 和COX-2,从而阻断AA生成前列腺素H(PGH),减少TXA2的生成,最终抑制血小板聚集。可见,COX 在阿司匹林发挥药效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AR 的发生机制也与COX-1、COX-2 有密切联系。

5.2.1 COX-2的作用

体内存在2 种类型的环氧化酶,即C O X - 1和C O X - 2。前者以恒定的浓度存在于血小板内,可被阿司匹林不可逆抑制;而后者以不同的浓度存在于单核细胞、血

管内皮、平滑肌细胞和血小板中,能被细胞因子所诱导表达。COX-2 结构类似于COX-1,可将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H,进而生成TXA-2,在炎症和细胞生长方面起重要作用。但阿司匹林对COX-2 的抑制作用远低于C O X - 1,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和单核

细胞、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无C O X - 1的表达,但在炎症等因子刺激下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均可表达C O X - 2。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块中的单核细胞在炎症刺激下COX-2 的表达可增加10~20 倍,且能不断地合成TXA2,COX-2 的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

5.2.2 COX-1 单核苷酸多态性或基因突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表型改变的决定因素之一。Macchi等认为,COX-1 单核苷酸多态性主要在530位丝氨酸或120位精氨酸,可能是某些患者产生阿司匹林抵抗的结构

学基础。也有学者认为, 阿司匹林抵抗者可能存在COX-1 基因突变, 但目前尚未证实这种突变的存在。

5.3 阿司匹林抵抗其他的发生机制

5.3.1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a 807C/T 多态性

有研究表明[9],血小板膜GP Ⅰa/Ⅱa 分子数目与GPⅠa 基因807C/T二态性显著相关;T 等位基因的纯合子(TT)和杂合子(TC)表达高水平GPⅠa/Ⅱa 分子,而C 等位基因的纯合子(CC)表达低水平的GPⅠa/Ⅱa 分子。Homoncik 等研究了阿司匹林药效动力学与血小板功能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血小板表面GPⅠa/Ⅱa 分子表达水平最高的患者表现出的CEPI-CT (胶原/肾上腺素诱导的凝血时间)最短,由此推断,GPⅠa/Ⅱa 密度可同时影响基础凝血时间和阿司匹林诱导的凝血时间,从而形成AR。

5.3.2 儿茶酚胺水平增加

长期运动可以通过提高V Ⅲ因子水平及血小板活性而影响凝血功能。该类患者经过阿司匹林治疗后可以被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 但血小板可被应激时的儿茶酚胺所激活增加, 故过度的体育运动及其他长期应激的情况下, 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可能会导致阿司匹林抵抗。

5.3.3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他非甾体消炎药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竞争性的阻碍阿司匹林进入Ser-530,抑制其乙酞化反应,从而抑制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能力, 因此非甾体消炎药可能削弱了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

5.3.4 用药剂量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尽管低剂量阿司匹林能够完全抑制C O X - 1 ,但某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所需要的抗血小板效果。Helgason 等研究表明,对低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只有部分反应的28 例脑卒中患者,将阿司匹林剂量增加到1300mg,其中25 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反应被完全抑制, 表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但仍有8%(3/28)的患者表现为阿司匹林抵抗。较高剂量阿司匹林能否避免阿司匹林抵抗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5.4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治疗的研究

由于AR 的存在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影响,国内外已开始研究解决AR 的方法,但疗效还不是很理想,具体研究有: (1) 选择合适的剂量 (2) 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Fitzgerald[10]指出,同时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ASR 的疗效,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竞争性抑制ASR 的作用,故服用ASR 者应避免同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3) 使用其它的抗血小板制剂:血小板ADP 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是一个选择。GP ⅡbP Ⅲa 受体拮抗剂也是一个选择,其抗血小板作用肯定,但其出血风险较高,价格也比较贵,长期应用受限。(4) 血小板TXA2 受体拮抗剂可能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

我国有着悠久的中医文化及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其中也有人尝试利用中药来减少AR 的问题,张妍等[11]研究了通心络来治疗AR ,结果是有效的。我国还有另外一种传统中药—复方丹参滴丸(compound danshen droppingpills ,CDDP) ,它是唯一在世界范围内通过FDA 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草药

制剂,被国家列为临床急救必备药之一。CDDP 主要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其起效快、副作用小及生物利用度高。经药理、药效学的多项研究证实,CDDP 具有扩张冠脉动脉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防治心肌缺血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功能。其对血小板的作用为降低血浆α颗粒膜蛋白2140 水平,抑制血小板活化。张敏州等[12]归纳了22 篇关于CDDP 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文献显示:CDDP 在减少心绞痛发作和改善缺血性心电图方面作用明显。

6 市场前景

6.1 国外市场发展稳定

20世纪80年代,阿司匹林占美国解热镇痛药市场的50-60%,其中1/3用于抗风湿治疗。90年代初,由于其他解热镇痛药的崛起,挤占了阿司匹林的部分市场份额,使其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但最近几年又不断回升。目前阿司匹林占美国解热镇痛药市场销售额的25%-27%,扑热息痛占45%左右,布洛芬占23%-25%,其他解热镇痛药占5%左右。

据零售额统计显示,近几年美国市场上阿司匹林是惟—一个销售额增长的解热镇痛药产品。90年代中期,美国阿司匹林销售额为5.5亿美元左右,到20世纪末,销售额达到5.8亿美元左右,年均增幅约为0.9%-1.1%,而同期其他解热镇痛药销售额下降或持平。

6.2 国内市场前景光明

长期以来,我国阿司匹林年消费量一直在3000t左右徘徊,仅占世界消费量的7%,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最近几年我国消费量有所增长,达到每年4000t。特别是阿司匹林制剂的市场销售额有了较快的增长,2000年我国阿司匹林片剂产量达到100多亿片。但是,增长的大部分是防治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小剂量阿司匹林,解热镇痛药市场的阿司匹林消费量增长幅度不大。

近年来,由于美国生产的阿司匹林已大幅减少,转而向国际市场上购买,使我国阿司匹林出口美国的数量大幅增加。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阿司匹林生产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强。今后我国将成为世界阿司匹林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和出口量都会不断增加,发展前景看好。

7 个人建议

对于AR,还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其复杂性和群体特征性是并存的,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研究AR及临床防治AR时,应在考虑其复杂性和差别性上,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研究方案,为不同的个体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比如,我们可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群体,通过研究这些不同群体中AR产生的机理,相应地揭示

非甾体抗炎药综述

一.简介 非甾体抗炎药( no n- steroidal ant i- inf lammatory dr ug s, NSAIDs) 是指具有解热、镇痛和消炎作用而非类固醇结构的药物。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的第二大类药物1。非甾体抗炎药是急、慢性风湿性疾病的非类固醇一线治疗药物, 具有抗炎、止痛和解热等作用, 主要用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对症治疗, 能有效缓解肌肉、关节及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局部疼痛、肿胀等, 广泛用于腰背痛、牙痛、痛经、急性痛风、外伤或手术后疼痛、癌痛等的治疗, 且无成瘾性和依赖性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大约有1亿多人在服用NSA ID s, 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年患者。每天约有3 0 0 0 万关节炎患者服用NSAIDs,在我国最保守估计每年至少有500 万OA患者和4 2 0 万R A 患者在服用N S A I D s 。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的患者约占门诊总人数的1/ 5~ 1/ 4, 因此, 可以说N SA ID s 是临床医师特别是骨科大夫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2。随着此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其临床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二.发展简史 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N S A I D s ,具有神奇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约460 年至377 年希波克拉底曾经使用柳树皮来治疗骨骼肌肉疼痛;1 7 6 3 年的英国传教士爱德蒙特·斯通(E d m a n dS t o n e )第一次比较科学的描述将柳树叶煎液作为一种抗炎药;1828 年德国慕尼黑药学教授约翰·布赫勒(Johann Buchner)提取出柳树皮中的有效成分水杨苷,次年汉立·里劳西(Henri Leroux)获得其结晶;水杨酸则是意大利化学家雷非·皮立亚(Raffaele Piria)首次从水杨苷中获得,1859年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柯比(Hermann Kolbe)完成了鉴定及合成其化学结构的工作,1 8 7 4 年水杨酸开始生产;鉴于水杨酸的胃肠道刺激性和不适的口感,1 8 9 7 年德国拜耳公司的化学家霍夫曼(H o f f m a n n )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随后拜耳公司的首席药理学家海里希·狄里舍(H e i n r i c hDresser)通过自身实验和随后的动物实验证明乙酰水杨酸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并于1899 年注册了商品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此后的100 多年来,阿司匹林深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作为NSAIDs的原形药并成为药物史上的一颗“常青树”3。 1898 年, 由德国拜尔药厂首先合成的阿司匹林是最早用于风湿热及关节炎的治疗药物。由于其在大剂量时才能发挥消炎止痛作用并伴随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 逐渐被新上市的NSAID 所取代。1952 年, 保泰松( 苯丁唑酮) 问世, 为第一个被命名的非甾体抗炎药。因其强大的抗炎镇痛效应而广泛用于风湿病的治疗长达30 多年。至20 世纪80 年代, 因相关的不良反应, 如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断出现而逐渐被限制使用或禁用。1963 年, 吲哚乙酸类NSAID 的代表药物消炎痛( 吲哚美辛) 上市, 虽然其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较强, 但因胃肠道、肝脏和肾脏等毒副作用仍然很严重而逐渐少用。1969 年, 1姜爱霞.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 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6):96-98 2刘红,李国珍,葛泉丽.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进展[J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4):401-402 3李梦涛,曾小峰.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8):24-29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英文名:Aspirin,别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分子式:C9H8O4分子量:180.16,性状: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1阿司匹林的适用症状 1.1镇痛、解热 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以起到缓解头痛的效果,该药对钝痛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用。故该药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该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与治疗。 1.2消炎、抗风湿 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该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1.3关节炎 除风湿性关节炎外,该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此外,该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1.4抗血栓 该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1.5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 患川崎病的患儿应用阿斯匹林,目的是减少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1.6预防消化道肿瘤 长期规律的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大大降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率。 2阿司匹林的其他作用 阿司匹林抗癌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患肠癌的风险。这是第一个基于长期随机对比试验的结果,为阿司匹林的抗癌效果提供了有力证据。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英国医学刊物《柳叶刀》网站上

第二节 正确使用药物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阿司匹林的结构简式、制备方法、疗效和使用后的不良反应。 2.了解青霉素的疗效及使用方法。 3.了解抗酸药的化学成分、疗效以及麻黄碱的结构简式、疗效及不良反应。 4.认识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远离毒品的重要意义。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三种人工合成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抗酸药的疗效和使用方法。 2.掌握天然药物麻黄碱的结构、性质以及功效。 3.认识毒品的危害性。 课题难点 1.人工合成药物和天然药物的主要成分 2.掌握天然药物麻黄碱的结构、性质以及功效。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大家平时生病都吃的什么药呢?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贡献大吗?学生讨论,然后 [阅读] 课本P38第一段

[问] 课本上的两个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即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延长和传染病在死亡病因中所占的比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 药物的普及。 [查阅资料]医药对我国居民寿命的贡献。 [交流]获得的信息: 我国居民平均寿命由1949年时的35岁,提高到200年的70.8岁。传染病在死亡病因中由35%降到5%。两项指标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原因是应用了新型 药物,化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讲述] 人工合成药物许多,估计已达10万多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解热镇 痛药、抗生素药和抗酸药等常用药物。 一、人工合成药物 [展示] 阿司匹林药片及其说明书。 [学生活动] 让一位学生简要念一下阿司匹林药片的说明书,并把阿司匹林的化学名、分子式和结构式写在黑板上。(以自愿为原则,后面也是) [板书] 1、阿司匹林 (1)化学名:乙酰水杨酸分子式:C9H8O 结构式: (2)主要用途:解热镇痛,用于发热、头痛、关节痛的治疗,防心血管老化等。 [实验] 将少量的阿司匹林放入试管中,加水,观察现象,并结合课本归纳其物理性质。 (3)物理性质:

“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含义是什么

“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含义是什么?

“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含义 最佳剂量最佳剂型最佳疗程 75-150mg/d 长期服用 精确肠溶剂型 合适人群 符合适应症、排除禁忌证

Part1: 阿司匹林适用人群选择

人群选择总体原则—— 权衡获益与风险,识别CVD高危人群识别CVD 风险人群识别阿司匹林不 良反应高危人群

2011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推荐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各国指南推荐的抗栓药物仅有阿司 匹林。一般推荐在10年心脑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不推荐在所有中老年人群均应用。 我国规范使用阿司匹林专家共识推荐如下:(1)患有高血压 但血压控制在150/90 mm Hg以下,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应用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一级预防: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③糖尿病。(2)患 有2型糖尿病,40岁以上,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如: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②吸烟,③高血压,④超重与肥胖,尤其腹 型肥胖,⑤白蛋白尿,⑥血脂异常者,应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 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①血脂紊乱, ②吸烟,③肥胖,④≥ 50岁,⑤早发CVD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

服用阿司匹林发生消化道副作用的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 >65岁 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 合并Hp 感染 联合多种抗血小板或抗凝药 联合使用NSAIDs 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 联合螺内酯、抗抑郁药 吸烟和饮酒

浅谈阿司匹林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 论文名称浅谈阿司匹林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生物化工工艺 班级生化1110 指导教师

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杨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杨酸的商品名。本文主要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药理作用及前景等方面来谈谈对阿司匹林的认识。 关键词:阿司匹林:合成:水杨酸

摘要 (1) 1 引言 (1) 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 (1) 2.1阿司匹林的简介 (1) 2.2阿司匹林认识过程 (2) 3阿司匹林的作用 (4) 3.1 镇痛、解热 (4) 3.2 消炎、抗风湿 (4) 3.3 关节炎 (5) 3.4 抗血栓 (5) 3.5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 (5) 3.6 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6) 3.7 老年痴呆症 (6) 3.8 降血糖作用 (6) 3.9 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 (6) 3.10 白内障 (6) 3.11 注意事项 (7) 4 阿司匹林的药物毒性 (7) 5 市场前景 (8) 6.1国外市场发展稳定 (8) 6.2国内市场前景光明 (9) 6 结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11

1 引言 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杨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杨酸的商品名。 近年来,国内外阿司匹林应用研究渐趋活跃,相关的专利和研究论文经常见到,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问世。 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 2.1阿司匹林的简介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 中文俗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英文名称:Aspirin 化学普通命名法: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 化学系统命名法:2-(乙酰氧基)苯甲酸[2] 分子量:138.12 结构式: 密度: 1.35g/cm3

对阿司匹林的研究和新进展

对阿司匹林研究和新进展 学校:河北北方学院 班级:09级医学影像系本科(1)班 姓名:王建秋 学号:2009062060133 1前言 著名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曾经所过:“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它——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在药物应用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阿司匹林问世之初主要用于止痛、退热的治疗,后广泛用于伤风、感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急性和慢性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疾病的治疗,现如今逐渐转变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少了大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对于阿司匹林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SA),它能选择性地使细胞内环氧化酶乙酞化, 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下丘脑中强致热因子前列腺的合成, 恢复调节体温的正常反应, 因而具有解热、镇痛、消炎作用, 亦用于抗风湿性关节炎和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近年来, 人们又发现阿司匹林具有抗血栓的特性, 能明显减少周围动脉内阻塞性血栓的形成, 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以及抑制内源性ADP、5-HP等的释放, 从而抑制内过氧化物的形成,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而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预防短暂性脑缺血、中风等。 3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作为经典的解热镇痛药, 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 并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此外, 尚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肌肉痛、神经痛及活动性风湿性关节炎等。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和短暂性缺血性疾病的发作及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在此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介绍临床最新应用。 3. 1 治疗胆道蛔虫治疗机制可能因胆道蛔虫病患者的胃酸偏低, 口服阿司匹林后能 升高胃液酸度,在肠中部分分解为水杨酸与醋酸, 经吸收后自胆汁排泄, 引起胆道内环境的改变, 蛔虫厌酸而退出胆道。 3. 2 对生育的影响据有关文献报道, 每日口服8片阿司匹林, 可使精液中的前列腺 素暂时减少, 当精液内前列腺素浓度降低时, 可出现较多的异型精子。因此有人认为, 阿司匹林可成为男性避孕药。 3. 3 治疗月经过多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月经过多, 都与子宫内膜或肌层合成与释放 过多的PG I2及PGE 有关, 因为PG 可引起子宫血管扩张, 抑制血小板聚集。据此, 可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治疗月经过多。许多报道指出, 服用吲哚美辛、甲芬那酸或萘普生等可显著减少经血量。 3. 4 治疗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时子宫内膜液及外周血液中的PGF2d水平或PGF2d /PGE2比例升高, 其症状与全身给予PG 进行引产或人工流产的副作用颇相似。PG 合成酶抑制剂对减轻痛轻症状有明显效果。 3. 5 治疗先兆性子痫有人认为, 孕妇不宜使用阿司匹林。最近巴黎一家医院对102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发表时间:2016-08-08T15:22:51.4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7期作者:贾淑文 [导读]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 贾淑文 (鹤岗市萝北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宣传站黑龙江鹤岗 154200)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非常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阿司匹林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重新认识和评价非常重要,从而对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正确有效的使用,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32-01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同时该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抗肿瘤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具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以来,减少了约为25%的心血管时间发生的几率,是一种效果明显且具有多重作用的药物。但随着阿司匹林使用的增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步增加,常见的有胃肠道副反应、阿司匹林过敏等,因此,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用药人员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有充分认识,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从而增加药物效果达到疗效。 1.药理学特性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遇水微溶解,阿司匹林呈弱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同时发生分解,阿司匹林的解热止痛作用强于水杨酸钠,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不断增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进行抑制,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临床应用 2.1 解热镇痛 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范畴,其镇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引起化学性刺激的物质产生抑制作用,缓解短期内的疼痛,如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显著,在出现偏头痛早期服药,能够更好的达到控制效果;解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血管发生扩张,从而使汗液的排放量增加,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阿司匹林具有消炎作用,但消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对溶解酶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消炎的效果。 2.2 抗血栓作用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也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对缺血性血管事件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阿司匹林的小伎俩能够对凝血素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使血小板的聚集作用降低,对脑出血、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短暂性缺血性疾病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临床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防止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及心血管事件发生[2],使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的发病率明星的降低,因此在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服用小伎俩的阿司匹林来降低心血管的发病率。 2.3 抗肿瘤作用 目前,阿司匹林在临床中已逐步应用到抗直肠癌、结肠癌、乳腺癌的防治中,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和血中的前列腺素降低有很大关系,阿司匹林能够通过对COX-2产生抑制作用,导致降低肿瘤细胞代谢降低,从而对肿瘤的转移及生长产生抑制,有研究显示,对于结肠癌、直肠癌等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乳腺癌、胃癌的风险程度,具研究表明长期给予阿司匹林患者使胃癌风险度降低达22%;阿司匹林还能够对抗皮肤癌,对环氧酶蛋白质产生作用,使环氧酶对血细胞的刺激降低[3]。2.4 抗衰老作用 阿司匹林对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1的生成产生促进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同时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老年人具有抗衰老和提高记忆力的效果,还可以增强人体角膜组织的弹性,对角膜组织中糖元的合成产生抑制,延续角膜老化的过程。 3.不良反应 3.1 胃肠道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临床较为常见,出现恶心、呕吐、严重可发生出血等,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临床上不良反应较少,而对于治疗有些疾病需要大剂量使用,如治疗用于风湿病时需要阿司匹林的剂量相对较大,出现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其主要发生不良反应的机制是通过对COX-1产生抑制作用,使PG的合成受阻,而在胃黏膜中COX-1是对PG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从而通过PG对胃肠道黏膜进行保护,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对该反应产生破坏,刺激胃肠黏膜导致不良反应。肠溶阿司匹林的外膜主要为纤维素等组成,在胃酸环境下不分解,当药物到达十二指肠内才会分解,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造成损伤,阿司匹林常为餐后用药,减缓药物的直接作用,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伤。而阿司匹林肠溶片具有在碱性环境下分解的特点,如在餐后服用,食物可能使胃部环境出现短暂的变化,导致药物在胃部产生分解,造成胃部损伤。因此,肠溶阿司匹林应在空腹时使用,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避免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3.2 阿司匹林过敏 阿司匹林过敏是指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支气管痉挛、荨麻疹、水肿等,严重患者可导致休克。而有些哮喘患者服药后出现“阿司匹林哮喘”。其主要由于阿司匹林对气道COX产生抑制作用,导致PG的合成受阻,生成的白三烯过多,导致气管严重的收缩反应,引起哮喘严重。因此,在在临床上用该药治疗时需要注意,了解患者是否有阿司匹林过敏史,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则及时给予吸氧等对症治疗。 4.小结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和有效的使用,其用途仍在不断的被发现,对临床上多种疾病有很好的效果,但需要充分认识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正确的用于临床患者非常重要,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用药医师的配合,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副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

药理学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 药理作用及应用 (1)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常用于各种慢性钝痛及感冒发热。对于急性风湿热患者能迅速改善其临床症状,并可用作鉴别诊断。是目前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最好用至最大 耐受量。 (2)能使PG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减少血栓素(TXA2)的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小剂量应用可较好的抑制TXA2合成,而不致影响前列环素(PGI2)合成。因而,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建议日服50mg~75mg;防止脑血栓形成可日服 30~50mg. 药动学特点 (1)口服小剂量(1g以下)乙酰水杨酸时,其代谢按一级动力学进行,半衰期约2~3小时。当用量≥1g时,其代谢方式变为零级动力学,半衰期延长至15~30小时,如剂量再增大,可出现水杨酸中毒。因而长期大量应用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最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以确定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 (2)乙酰水杨酸为弱酸性药物,当应用过量时,可采用碱化尿液的方式加速其排泄,降低其血药浓度。

主要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较大剂量口服可引起胃溃疡及不易察觉的胃出血,与它抑制胃粘膜合成PG,减少了内源性的粘膜保护因子有关。 (2)凝血障碍 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大剂量还能抑制凝血酶原形成,造成出血倾向。可用维生素K预防。 (3)过敏反应 除常见的过敏反应外,某些哮喘患者用药后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其发生机理为此类药抑制环氧酶,PG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引起支气管收缩的白三烯增多,而诱发哮喘。 阿莫西林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药,抗菌谱及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基本相同,但其耐酸性较氨苄西林强,其杀菌作用较后者强而迅速,但不能用于脑膜炎的治疗。半衰期约为61.3分钟。阿莫西林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胃肠道吸收率达90%,较氨苄西林吸收更迅速完全,除对志贺菌效果较氨苄西林差以外,其余效果相似。 阿莫西林杀菌作用强,穿透细胞壁的能力也强。口服后药物分子中的内酰胺基立即水解生成肽键,迅速和菌体内的转肽酶结合使之失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的合成及临床研究 摘要 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酸,其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是一种解热镇痛药,问世于1899年,已有百余年历史,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是至今为止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物。本文对不同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工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简述了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分析了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并提出了我国阿司匹林发展的建议。 关键字:阿司匹林;合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Abstract Aspirin is also known as acetyl salicylic acid, its chemical name is 2-acetoxy benzoic acid, is a kind of antipyretic analgesics, published in 1899, has more than 100 years of history, is one of the three classical drug in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it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clinical antipyretic,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by far. The process of synthesis of aspirin with different catalysts were reviewe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aspirin,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aspirin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of aspirin.

怎样正确服用阿司匹林

怎样正确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药物,除了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外,还具有抑制血小板激活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可用作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对防范和减少冠心病急性事件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 根据制剂工艺不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阿司匹林制剂主要分为普通制剂和肠溶制剂。阿司匹林的普通制剂口服后因为水杨酸的强酸性作用刺激胃黏膜,所以一般建议饭后服用。目前常用的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采用肠溶包衣制剂技术,使包裹于肠溶衣里面阿司匹林在胃的酸性条件下不被溶解出来,这样就避免了阿司匹林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同时也利于将阿司匹林传递至肠部促进其吸收,故阿司匹林肠溶制剂餐前服用更合适。若在餐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制剂,因食物可以稀释或中和胃酸,降低胃的酸性,可能会使阿司匹林的肠溶外衣提前溶解;同时,食物也会延缓阿司匹林快速通过胃进入肠道,增加阿司匹林在胃部提前释放的风险。而在餐前服用阿司匹林肠溶制剂时,因为空腹状态下胃呈酸性,阿司匹林肠溶片不会在胃中释放,不会引起胃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同时能更快的通过胃到达肠部进行释放,药效发挥相对更快。 在阿司匹林制剂服用时间的选择方面,有研究显示,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具有轻度降压作用,而上午服用则无此

作用,说明阿司匹林服用具有生物时效性。通常情况下,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间为06:00-12:00,而阿司匹林肠溶制剂在服药后3-4h后才能达到血药浓度高峰,如果每天早上起床后才服用本品,则不能起到最佳保护作用,而18:00-24: 00 是人体血小板生成的活跃时段,人体活动少,血液粘稠,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故晚上服用阿司匹林,可使其抗血小板作用更有时效性。但也有实验发现,早晨服用阿司匹林,血液中的前列环素夜间比白天水平高,而晚上服用阿司匹林,则血液中的前列环素白天比夜间高。因前列环素具有血管扩张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夜间凝血度最高,所以在抗血小板治疗时,早晨服用阿司匹林效果更佳。综上,早晨和夜间服用阿司匹林都有其合理性,患者在选择服用时间时,可根据医师治疗建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精编】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1 阿司匹林的简介 1.1名称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 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英文名称:Aspirin 英文简写:ASR 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 分子结构式为:C9H8O4 分子相对质量:180.16 1.2药品简介 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血栓素A2 ( TXA2 )生成的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1.3药物药理 1.3.1药物效力动力学 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

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②消炎作用;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 ④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消炎作用; 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 (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 1.3.2 药物代谢动力学 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内已开始吸收,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与溶度、胃肠道pH有关。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肠溶片剂吸收慢。本品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吸收后分布于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脑脊液中。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肾功能不良及妊娠时给合率也低。本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糖醛酸结合物, 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药后1~2 小时达血药峰值。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μg/ml;抗内湿、消炎时为150~300μg/ml。本品大部分以结合的代谢物、小部分以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量增多。尿的pH对排泄速度有影响, 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

阿司匹林的14种用途

阿司匹林的14种用途 阿司匹林最先来源于柳树皮,在19世纪末开始人工合成。诞生一百多年来,最先用于解热镇痛药,后来科学家对其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用途,小到解热镇痛,大到预防肿瘤。 1、镇痛作用 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也不能排除中枢镇痛的可能性。对慢性钝痛有效,而对急性锐痛和剧痛无效。 2、解热作用 可使发热病人体温下降,但是对正常体温无影响,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3、抗炎、抗风湿 其抗炎作用机制尚不太清楚,可能由于其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关于其抗风湿,主要是因为它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4、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从而防止血栓烷A2的生成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5、用于川崎病 患川崎病的患儿应用阿司匹林,目的是减少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6、用于糖尿病 阿司匹林可能有促进内原性胰岛素分泌及肝糖原合成,抑制肠道对糖的吸收和促进组织对糖的摄取而起到降低血糖作用。 7、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 据研究发现,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危险性明显降低。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老年痴呆症恶化。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具有增强脑血流量,防止血液凝固的作用。 8、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 研究表明,PGE2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关系极为密切,随肿瘤生长其水平逐渐增高,阿司匹林能降低PGE2水平,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肿瘤组织合成TXA2增加,阿司匹林对防止肿瘤病人的高凝状态显然有意义,且有抗肿瘤转移作用。阿司匹林治疗5年或以上:胃肠道癌症20年死亡风险降低35%。 9、用于男性避孕

阿司匹林的综述

阿司匹林的综述 “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阿司匹林(aspirin)” ——John A. Baron教授,Dartmouth医学院 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也可以止痛。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1763年4月25日,英国牛津郡的牧师爱德华~斯通给伦敦皇家学会主席写了一封信,报告了他应用柳树皮治疗热病的情形。信中说,他五年里总共大约50例病人服用这种树皮的粉末,几乎从未失败过…1874年,苏格兰医生麦克拉根用柳树皮提取物成功地降低了风湿病患者的体温,并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浮肿。两年后,他的实验报告发表在了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后来,其他科学家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水杨苷,并制备出水杨酸钠,也证明了它有退热、止痛和消炎的作用。从此,水杨酸就一直用于热病、风湿病和痛风的治疗。不过水杨酸钠的味道比较苦,而且服后人会感到胃十分不舒服。1897年,在拜耳公司工作的德国化学家费力克斯·霍夫曼,为他患有严重风湿病的父亲,改造水杨酸钠。很快,他找到了制成纯净乙酰水杨酸的方法。随后,拜耳公司工业药品实验主任、药物学先驱之一赫尔曼·德莱泽对水杨酸进行了缜密的研究,肯定了水杨酸的药理功效。于是,拜耳公司在1899年2月以“阿司匹林(Aspirin)”的名字

给此药注册。 关于阿司匹林的合成发展及目前努力方向。阿司匹林的经典制备方法是使用乙酸酐或者乙酰氯在浓硫酸催化下对水杨酸进行酰化制得,工艺比较成熟,产率在60%左右。但该方法容易发生副反应,产品成色较差且不利于提纯,浓硫酸为催化剂对设备有较强的腐蚀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采用该方法生产阿司匹林时会产生大量的废酸液体,对环境的污染很大。因此,阿司匹林的合成发展中,优选高效价廉的催化剂及采用先进的合成技术是关键。 文瑞明等评述了硫酸、磷酸、对甲苯磺酸、草酸、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无水碳酸钠、碳酸氢钠、吡啶、无水乙酸钠、苯甲酸钠、氧化锡、三氯化铝、稀土氯化物、复合无机离子交换剂、氟化钾/氧化铝、磷酸二氢钠、一水硫酸氢钠、酸性澎润土、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分子筛和维生素C等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方法。比较了酸、碱、无机氧化物和盐类、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分子筛和维生素C等是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适宜催化剂,而微波辐射可以大大加快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速度,值得进一步研究。郭有刚、李慧敏等分别通过对合成阿司匹林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分析发现,酸性催化剂催化阿司匹林的产品收率大都高于碱性催化剂催化,微波技术,超声辐射技术等强化方式辅助合成阿司匹林既可以提高反映收率,又可以节约反应时间,认为阿司匹林合成的研究方向是寻求性能更优越的催化剂,既要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环保、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又要实现阿司匹林产品本身质量更优,减少阿司匹林的溶剂残留,重金属残留

正确使用阿司匹林

正确使用阿司匹林 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心内科靳维华 阿司匹林是人们熟知的传统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其药理作用除了退热、抗风湿以外,还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由于它的价格便宜、作用可靠,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阿司匹林,最大限度地从中获益和减少副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阿司匹林在体内的代谢 阿司匹林口服后易吸收,在体内迅速分解为游离型水杨酸,并分布全身组织,主要在肝脏代谢,由肾脏排泄,其药物半衰期为4小时左右。与碳酸氢钠同服时,游离型药物排泄增加,血浆药物浓度降低,则药物作用时间缩短。 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 人们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会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哪些人群不适合使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有无出血的危险?多大的剂量合适?一天中什么时候服药效果最佳? 哪些人适合服用阿司匹林根据病人的病情,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必须服用,这些人有心脏病史或已被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冠心病搭桥手术后或介入治疗术后、中风以及其他血管闭塞性疾病,不管年龄、性别差异、是否患高血压或糖尿病。第二种是可以服用。这类人群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使用阿司匹林主要是为了预防结肠癌和老年痴呆。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服用就必须权衡利弊。因为,用得不好引起其他病症反而得不偿失。最后一种人群是不应当服用阿司匹林的。 多大剂量合适,以往资料推荐的服用剂量大小悬殊,让人无所适从。这是因为,目前临床上尚没有用于检测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抑制能力实验仪器。很多结论来自观察者的个人体会。有人认为,从5mg起阿司匹林就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至100mg时血小板全面被抑制,超过325mg或500mg时出血危险加大。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40~300mg/日就可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一般来讲,大多数人每天只要服用75毫克的阿司匹林即可获得较好的抗血小板凝聚疗效。但是,多数学者主张每天最小剂量不小于75mg,目前多数人每天服用25~40mg,剂量偏小。我们认为,用于防止动脉血栓形成,每天一次口服75~100mg;而用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如植入支架)后,应每天一次口服300毫克。 何时服药,由于阿司匹林作用时间比较长,因此一般主张每天服用1次。在早餐前服用往往会引起胃部不适,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在早餐后服用。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TIA)以40毫克/次,每天两次为宜,可以在早晚餐后服用。对于高血压病人,最好采用睡前服用,原因是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有协同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7.0mmHg,舒张压降低4.8mmHg。因此认为,有轻、中度高血压而同时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者,睡前用药有利于控制高血压。 剂型和给药方式

(完整版)阿司匹林合成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合成的研究最新进展 摘要:本文具体是对阿司匹林在近几年中合成的具体概括,它包括了再起催化剂,及其合成路线的改进。 关键词:催化剂 引言:阿司匹林在最近几年被广泛运用余各种疾病。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故俗称它为“万灵药”。最近有研究陈阿司匹林可用于对癌症的治疗[1]. 首先从催化剂方面进行概括: 阿司匹林的合成大多数时从其催化剂中入手,在传统方法中,主要采用硫酸,磷酸,草酸等对其进行催化,但由于这几种催化剂产生的副反应较多,反应条件不易控制,产量也较低,同时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1.离子液体 离子液体就是由有机阳离子和有机或无机阴离子构成的、在室温或室温附近温度下呈液体状态的盐类。室温离子液体同其它有机溶剂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如蒸汽压低、毒性小、热稳定性好、溶解性独特,反应产物分离简单等优点[2 ]。现今的离子液体有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3], 1,3一二烷基咪唑离子液体[4]; 己内酰胺离子液体{c【P (A~HSO,H:PO,BSA)、N一甲基丁内酰胺离子液体[NMP X'.HSO,HPO,BSA)} [5]。但这几种离子液体都存在有一定量的毒性,所以就出现了氨基酸类离子液体,有王晓丹[6]等以3种无色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硫酸盐离子液体([Gly]HSO、[Ala]HSO、r-Glu] 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实验中得出此类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其中以谷氨酸的催化作用最好,产率已达到84.8%。 2.对催化剂进行相应的超声辐射处理 声化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超声与化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利用超声空化效应所产生的瞬间内爆时强烈的振动波,产生短暂的高能环境,促使反应的进行,同时也可通过声的吸收,介质和容器的共振性质引起的二级效应,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6]由史兵方[7]等采用超声辐射快速合成阿司匹林,用正交实验筛选出最佳合成条件为:n(水杨酸):n(乙酸酐)=1:2.5,超声辐射功率160W,催化剂用量为水杨酸质量的10%,反应温度40cC,辐射时间8min,产率93.0%。研究表明该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后处理简单、产率高的特点,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 3.活性炭固载SnCI4·5I-I~O催化合成阿司匹林 总所周知,活性炭具有固载,吸附等作用若将催化剂固定于活性炭中,不仅可以提高催化效果,而且还可以起到除杂质的功能。由徐春曼[8]等研究了以活性炭固载SnC1·5H:O 作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考察了催化剂、反应时间、原料比、反应温度和超声波条件下对产率的影响。表明活性炭固载SnC1·5H.0催化剂1.5g,得到的产率为88.4%。并且所得药物的纯度相当高。 从合成路线的最新研究 1.改变合成原料 因醋酰酐在水溶液中十分的不稳定,很容易水解,所以有研究学者想到了在水中能稳定存在醋酸来作为合成原料。由钱德胜[8]等制各了系列吡咯烷酮酸性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用于催化冰醋酸和水杨酸的乙酰化反应,合成阿司匹林。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种类及用量、醇/酸比对水杨酸酰化反应产率的影响和离子液体的重复使用性能。最佳的反应条件为:n(乙酸酐):n(水杨酸):n([NMP]H2P04)=I.2:1:0.075,反应温度70℃,时间30min,产品收率达67.2%。且该离子液体重复使用4次。仍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得使用心得(附件)

研制、改进,到临床使用,一路走来,阿司匹林已有110年的历史。解热、镇痛、消炎、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效价比最高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防治,阿司匹林已处于基石地位。然而,患者在使用中存在诸多疑问和不规范,生命时报精心挑选了100个常见问题,邀请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李小鹰教授给予大家指导。 1.阿司匹林属于何种药物?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即NSAIDs。 2.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是哪些? 青霉素、安定和阿司匹林。 3.阿司匹林是如何诞生的? 早在1853年,弗雷德里克·热拉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对其进行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开始在临床使用,取名为阿司匹林。

4.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主要由乙酰水杨酸构成。加过缓冲剂的阿司匹林通常含有一种碱性缓冲剂,以减少对胃壁黏膜的酸性刺激。 5.阿司匹林的常用名称有哪些? 乙酰水杨酸、醋柳酸、巴米尔等。 6.阿司匹林有哪些功效? 阿司匹林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是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还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聚集,具有抗血栓的作用,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7.阿司匹林如何代谢? 阿司匹林口服后在胃和小肠迅速吸收,进入胃肠黏膜并入血。口服普通阿司匹林后30—40分钟血浆浓度达峰值;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后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3—4小时左右血药浓度达峰值。

阿司匹林不能替代华法林

阿司匹林不能替代华法林 药品文章排行榜 2014-08-17《生命时报》 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有患者认为阿司匹林、华法林都为抗凝药物,阿司匹林就能代替华法林的作用。其实,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不同。 患者李先生问:我今年75岁,患房颤12年了,有卒中病史,没有糖尿病和高血压,请问可以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而不服用华法林吗?这两种药作用有什么不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魏娟娟答:房颤患者是否需要服用华法林,最好请临床医生仔细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此患者年龄较大、患病时间长,为血栓风险高危患者,需要长期口服华法林以预防卒中。 很多患者闻华法林色变,担忧服后需要长期监测凝血功能,而且与华法林有相互作用的药物、食物较多。据统计,我国房颤患者中规范使用华法林治疗并达标者不足10%。但是房颤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血栓栓塞,其致死率、致残率以及复发率都非常高,因此需要规范华法林的治疗。 有患者认为阿司匹林、华法林都为抗凝药物,阿司匹林就能代替华法林的作用。其实,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不同。华法林为抗凝药,阿司匹林为抗血小板药,作用于机体不同的血液凝集系统。有些疾病的血栓是由于血流速度减慢而形成的,这种凝血异常造成的血栓多见于静脉系统和心房,最典型的就是房颤和静脉血栓,这时候需要使用华法林。而有些疾病的血栓是以血小板聚集为主,多发生于动脉系统,典型的就是冠心病,这时候就需要使用阿司匹林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此,不能擅自用阿司匹林代替华法林,建议根据医生的指导选药。 华法林治疗房颤好于阿司匹林? 全网发布:2012-11-04 18:14 发表者:王新华1652人已访问 由于在房颤预防脑中风的治疗中,华法林的疗效很不错,远远超过阿司匹林,从上世纪80年代到如今,华法林在房颤预防脑中风方面的临床研究相当之多,全部取得了阳性结果,不像阿司匹林,结果有阴有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