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口估算模型分析

合集下载

辽宁省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发布时间:2011-11-2 信息来源:博雅景观核心提示:辽宁省是全国重要沿海省市之一,横跨黄海、渤海两个海域,大陆海岸线长约2100km,占全国海岸长的12%。

辽宁省海域气候宜人,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沿海城市发达,具有宝贵的地源优势。

近年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辽宁省由于大力实施“海上辽宁,科技兴海”战略,发展海洋经济,其海洋经济已经步入稳健发展的轨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高技术产业等多层次推进的可喜格局。

沿海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海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辽宁省海洋资源基础及开发利用现状1、辽宁省海洋资源基础全省拥有海岸线2878.5km ,其中,大陆岸线2178.3km ,岛屿岸线700.2km ;全省滩涂总面积约1696km2 ,约占全国的9.7%,居全国第六位,其中辽东湾沿岸滩涂面积1020km2约占全省的60%,黄海北部沿岸滩涂约676km2,约占全省的40% ;全省有岛、坨、礁506个,其中面积0.01km2 以上的岛屿205个,总面积189.21km2 ;全省湿地面积共约2132km2(2)港口资源辽宁省海岸线漫长,有着建港的良好条件,全省已形成以大连、营口港为中心,丹东、锦州、葫芦岛港为两翼,连结沿海地方中小港的海上交通运输体系以及40余条海上通道,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已分别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海上贸易网络。

(3)海洋生物资源280种,游泳生物包括头足类和哺乳动物约有137种。

现已为渔业开发利用的经济种类80余种包括鱼类、虾蟹类、头足类等经济生物资源及大量的海洋、滨岸和岛屿珍稀生物物种,毛虾、对虾、海蜇是全国三大地方捕捞品种[1]。

(4)滨海旅游资源辽宁沿海旅游资源丰富,初步营造了以中国著名旅游城市大连为中心的辽宁南部旅游区、以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为中心的东部旅游区和以锦葫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的辽宁西部考古、滨海、山川3个中心旅游区,建设了以大连为中心,以丹东、葫芦岛市为两翼,贯通辽宁沿海各市的6个滨海旅游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度最低。 从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来 看 , 大 连 城市辐射作用 ,增加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数量 , 提高小城镇质量 ,而且在具体城镇发展上要结合资源
禀 赋 和产 业 基 础选 择 较 为 适宜 的发 展模 式 ,逐 步形 成
秀 ,营 口近几年 经济增长迅 速 ,港 口吞 吐量迅速增
加 ,随 着 鞍钢 等 企业 的转 移 ,已成 为 辽 宁产 业 集 聚 ,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以辐射范围内的不同等级城镇为
节 点 ,以交 通 干 线为 依 托 的职 能 分 工 不 同 ,分 布较 为
物流发展 的重要地区,但是其他 四个市城市发展水平
闱 ,相 互联 系 并 不 密切 ,各 市 面对 不 同的 区域 环 境 , 各 港 口也存 在 不 同 的腹 地 范 围 ,城 市 间社会 经济 发 展 的互 动 性较 差 ,各 市 经 历不 同的 发展 轨 迹 并处 在 小 同 的发 展 阶段 ,例 如 大连 的城 镇 化 发展 遥 遥 领 先于 其 他 五市 。多样 的区 域背 景 和松 散 的 空 间结 构 导致 r辽 宁 沿海 经 济带 城 镇化 发 展进 程 面 临着 以下 难 题 :
辽 宁 沿 海 经 济 带 城 镇 发 展所 面 临 的 难题
辽 宁沿 海经 济 带所 处 的独 特 区位 和, 一 阔 的 池
都市区为主体 ,以锦葫都市 区、丹东都市区为两翼 ,
以重 点城 镇 组 群 、城镇 为支 点 ,以综 合 交通 体 系 为骨 架 ,形成 辽 宁三 大 经 济板 块 相交 融 , 京 津 和 东北 腹 地 相 呼应 , 与东 北 亚城 镇 走 廊相 契 合 ,与辽 中城 镇
i f , 、集 聚 产业 、拓 展腹 地 的 阶段 。在 辽 宁沿 海经 济 带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和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和分析

表2-1 项目 生产总值 人口( 人均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 时间 (亿元) 万人) (万元) 值(亿元) 2011年 293581 2010年 250488 2009年 211887 2008年 194085 2007年 165194 2006年 138523 2005年 118596 55446 55040 53889 53169 52458 51709 50949 5.2949 4.55102 3.93191 3.65034 3.14907 2.67889 2.32774 18801 16257.4 14290 13449.8 11621.7 10017.9 9447.96 第二产业增加 值(亿元) 144895 124530 104956 98659.1 83837.3 71137.6 60625.4 第三产业增加 值(亿元) 129886 109700 92640.5 81976.2 69735 57367.4 48522.9
能源消费量 煤炭 焦炭 天然气 电力 原油 汽油 煤油 柴油 燃料油
(万吨标准煤) (万吨) (万吨) (亿立方米) (亿千瓦小时)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164795.8 140482.9 15934.4 338.1 18836.5 24542.9 4253.9 1112.8 7102.5 3395.3
36425 30013.28 25992.29 22739.82 18852.05 15753.84 13443.63 11527.27 9891.85 8773.47
2010年 81408.49 2009年 66973.48 2008年 60447.77 2007年 49184.06 2006年 40346.38 2005年 34086.72 2004年 28945.2 2003年 23975.21 2002年 20956.71

696 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696 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前言随着中国式微和全球化动力的不断加强,沿海经济带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本文主要分析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经济总量截至2019年,沿海经济带的总GDP已经达到40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近60%。

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份GDP排名靠前。

产业发展沿海经济带的制造业规模庞大,汽车、电子、纺织等产业链完整,成为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随着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在沿海经济带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人口规模沿海经济带是全国人口密集地区,全带共有约4.6亿人口,人口趋势呈现向大城市、精英化集中的趋势。

水资源状况沿海经济带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水污染状况严重,海洋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沿海经济带未来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将是未来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重中之重。

随着制造业不断迈向高端、精细化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沿海经济带将会人才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更加显著。

产业发展区域调整未来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发展区域将出现调整,南部沿海经济带的产业主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北部沿海经济带则可重点发展海洋产业,如港口、造船等。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将成为未来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主题,政府将大力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名AI智能语言模型,本人认为,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沿海经济带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我的发展,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期待。

在沿海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开放合作十分重要,中外企业合作共赢,加速技术迭代和产业集群化、化繁为简的进程。

同时,我认为人口、资源状况、政策等多元性因素也是影响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论沿海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未来的发展,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区域、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等方面都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近25年辽宁省沿海区域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变化

近25年辽宁省沿海区域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变化

收稿日期:圆园员9原10原10;修订日期:圆园员怨原12原12。 作者简介:么旭阳,女,员怨89 年生,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生态学等研究工作。
61
发平台。研究范围以岸线向内缓冲 员园园 皂 作为研究 区域,分析区域内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变化。
猿 数据来源及处理
在 粤则糟郧陨杂 软件支持下,以海岸线向陆地延伸 员园园 皂 范围作为研究区域,以 蕴葬灶凿泽葬贼 栽酝 影像遥感 数据为数据源,进行解译和修正。同时,根据欧阳志 云等提出的基于遥感技术的全国生态系统分类体
泽怎造贼泽 泽澡燥憎藻凿 贼澡葬贼 蚤灶 贼澡藻 责葬泽贼 圆缘 赠藻葬则泽(员怨怨园原圆园员缘),贼澡藻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贼赠责藻泽 燥枣 贼澡藻 泽贼怎凿蚤藻凿 葬则藻葬 葬则藻 皂葬蚤灶造赠 糟燥皂责燥泽藻凿
燥枣 枣葬则皂造葬灶凿,葬糟糟燥怎灶贼藻凿 枣燥则 葬遭燥怎贼 源苑援苑园豫 燥枣 贼澡藻 贼燥贼葬造 葬则藻葬援栽澡藻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葬灶凿 糟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葬则藻 皂葬蚤灶造赠 糟燥灶糟藻灶原
20.39
23.53
0.20
23.57
0.20
5 889.48
49.72 5 673.27
47.62
1 896.03
16.52.80
13.11 1 934.30
16.24
44.81
0.38
101.72
0.85
皂燥泽贼,憎蚤贼澡 葬 凿藻糟则藻葬泽藻 则葬贼藻 燥枣 员远援缘缘豫援
运藻赠 憎燥则凿泽:糟燥葬泽贼葬造 扎燥灶藻;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责葬贼贼藻则灶
中图分类号:载猿圆员
文献标识码:粤
文章编号:员远苑源原员园圆员(圆园员怨)员圆原0060-03

资源环境毕业论文题目(802个)

资源环境毕业论文题目(802个)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二〇一五毕业年三月毕业二十日资源环境毕业论文题目一、论文说明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空间数据仓库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研究国内外海洋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企业发展研究资源环境数据的整合与共享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基础的初步研究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西北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及其反贫困机制研究由资源环境管理审视我国的资源税改革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约束对我国经济“增长阻滞”效应分析——兼论设立“双型社会”综改区的意义基于资源流成本会计的资源环境成本计量与控制研究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构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及途径探讨论中国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架构小城镇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实证研究云南省三江并流区域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对策的建立新疆国土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资源环境信息分类编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资源环境制约下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及障碍因素诊断西安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效应关系及协调性评判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新疆新型工业化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酒嘉城镇群核心区城市空间扩展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关中城市群发展水平研究基于本体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集成与共享技术研究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研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河北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研究黑河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城市化模式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建国50年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研究哈尔滨市资源环境问题研究浅论中国资源环境产权制度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江西省城市化协调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让群众共享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成果陕西省城市化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其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基于GIS赣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国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比较构建和谐社会资源环境管理政策的思考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机制及其协调发展研究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依赖差异3S技术在海岸带资源环境中的应用概述云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研究影响露天煤矿区土地资源环境的分析——以山西平朔露天矿区为例转变发展方式要狠抓资源环境问题土地资源环境价值核算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资源环境视角下的中国城市潜力研究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基于消费水平的中国人口对资源环境影响研究山东省资源环境绩效与压力评估研究新疆人口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状况评价全球及中国周边地区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构建论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及其在中国的现实启动点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1990-1998)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北疆城镇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定量分析山东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研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环渤海区域扩大资源环境合作的可行性与实现途径云南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协调评价研究资源环境领域脱钩分析研究进展柴达木盆地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建立新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测度分析中国西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口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关系基于BP神经网络的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的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基于“两区两带”的比较分析强化资源环境审计的几点思考——以甘肃省为例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基于ArcSDE的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研究美国资源环境会计核算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资源环境数据库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控制对策与措施公法、私法与资源环境西藏自治区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资源环境问题辨析与思考贵州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初步探究基于资源环境AD-AS模型的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人类活动对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齐齐哈尔市生态农业发展中资源环境问题研究资源环境综合功能区划管理初探基于遥感技术的海岸带资源环境管理广西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相对优势的估算与分析FDI对地区资源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评述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的深圳工业发展策略新疆国土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廊坊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面向资源环境数据的网络服务总体设计研究长三角大都市带人口容量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建设新疆国土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我国新疆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现状遥感调查青岛市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关系动力仿真研究推动城市群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考虑资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江苏省城市化适宜水平测度与分析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比较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基于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区域效率研究马克思资源环境理论与山西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四川可持续城镇化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对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改善措施研究试析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创新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基于VB+MO的沿河县资源环境GIS设计与实现大型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资源环境政策选择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哈尔滨市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试论现代工业化中加快转换方式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研究资源环境短缺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背景下的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浙江省节能减排的途径、机制和政策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云南省红河州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化水平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与实证检验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陕西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演进分析新疆经济发展及其资源环境协调探讨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资源环境效应菌根生物技术在我国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城市空间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探索——基于某市户外广告资源管理专项审计调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产业模式选择资源环境价值研究探析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江西省城市化协调发展分析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与提升路径探析刍议资源环境问题及其突破路径从瑙鲁发展史看资源环境对经济的影响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研究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资源环境基础脆弱的挑战资源环境科学虚拟创新环境的探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阻力研究述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与预警思路设计基于资源环境视角的山东城镇化空间差异评价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广西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海岸带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资源环境系列制图研究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辩证理解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保障对策论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研究进展资源环境安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课题强化资源环境审计的思考空间数据仓库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研究国内外海洋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企业发展研究资源环境数据的整合与共享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基础的初步研究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西北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及其反贫困机制研究由资源环境管理审视我国的资源税改革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约束对我国经济“增长阻滞”效应分析——兼论设立“双型社会”综改区的意义基于资源流成本会计的资源环境成本计量与控制研究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构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及途径探讨论中国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架构小城镇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实证研究云南省三江并流区域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对策的建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浅析资源环境审计查证方法战略(规划)环评当中的环境承载力与资源环境安全性问题的探讨资源环境信息技术的内容、特点及其发展研究中国对外贸易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调查多级格网系统的设计基于交叉学科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教学思考——以高师地理背景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三峡库区资源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研究区域资源环境的经济承载力广州海域资源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初探探讨我国资源环境恶劣形式及解决对策西南喀斯特地区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资源环境新观念基于国家治理的资源环境审计假设研究资源环境类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西部资源环境整治中的若干科学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资源环境研究西南喀斯特地区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西南喀斯特地区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北京市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评价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及对策企业履行资源环境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初探产业集群化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影响资源环境监管机制的法经济学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以色列农业发展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启示林业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机制分析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中国刺激消费背景下的资源环境管理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变特征:1985-2011旅游地学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例中国区域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时空特征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下浙江省城镇化进程的适宜水平测度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新疆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塔吉克斯坦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后重建时期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河南发展节约循环型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汉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城镇化进程与资源环境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松嫩盆地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西藏工业化转型问题探讨区域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3S”技术在内蒙古资源环境调查实践教学中的综合应用论资源环境、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观中国西南边疆山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态势分析——以云南省为例滇池流域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研究甘肃省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论当前资源环境形势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国工业化与资源环境问题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与资源环境约束贵州少数民族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新疆各地、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兼论中国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立法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对资源环境保护的十大影响浅谈“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观资源环境信息中心及网络化建设区域经济的资源环境压力与效率研究在可持续发展中对保护资源环境的理解循环经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地质教育教学增强资源环境意识国际政治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研究论湖南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发展的新要求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耦合协调性分析皖北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研究浅谈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之策略优化研究从资源环境角度分析资源诅咒现象以战略环评缓解重化工业时代的资源环境压力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WTO框架下的农业资源环境调适研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21世纪人类将可能面临的资源环境新的问题河池市资源环境安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矿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中国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渤海滨海城市产业结构综合评价云南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态势分析广州与亚洲大都市资源环境的比较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与山东区域技术创新研究河南信阳茶叶资源环境优势及发展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宁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分析资源环境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路径选择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资源环境与古代长春民族人口发展变迁河北省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思考遥感在资源环境调查中的应用构建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多维信息环境的探讨湘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对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思考及建议推进资源环境审计促进可持续发展人口数量与消费水平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研究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基于模糊物元的重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研究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趋势与预测研究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基于集对分析的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东北亚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数据集成体系的构建资源环境核算方法与问题研究中国蛇纹石纤维资源及其资源环境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与核算问题研究陕北丘陵山区城市规划与当地资源环境关系的初探“资源环境野外综合实习”课程的创新与实践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区域发展政策西南地区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基于RBF的安徽省资源环境压力动态预警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企业资源环境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起重行业的实证分析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研究——以西安市为例资源环境实验室开放探索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国省际资源环境绩效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水土保持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分析初探中国城市的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基于生产力的实证分析基层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审计探究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非连续运动分析——以吉林省为例经济转型期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南昌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交互耦合作用关系分析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比较与对策论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制度市场”解构——基于利益和谐的视角遥感信息在资源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探讨资源环境立法的权利本位困境与出路中部区域内经济与资源环境冲突实证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运动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城市拓展与资源环境演化的耦合关联及脆弱性分析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兼论中国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立法研究资源环境审计问题研究生态哲学之维:生产力与资源环境关系透视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资源环境科学多维信息平台研究试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厦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策建议资源环境视角下淮河流域工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资源环境脱钩测度方法:“速度脱钩”还是“数量脱钩”?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源环境响应的实证分析信息化测绘技术在资源环境发展中的应用科学发展视角下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脱钩分析——以云南省为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分析论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科技策略鸭绿江三角洲开发中的河口地貌演变与资源环境问题山东省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研究天津市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的脱钩关系及反弹效应研究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资源环境制约下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省资源环境基础与人地关系动态评价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探讨资源环境约束下房地产转型战略研究阿坝州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格网化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调查的若干问题思考中国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空间统计分析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为例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基于GIS技术的成都市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快速评价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证分析关于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思考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甘肃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汶川县灾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论中国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绿色农业与资源环境的经济学分析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研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空间多准则决策及其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基于熵值法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成本化的必要性分析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领域中“负价值”的理论界定与应用模型西北地区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时空分异——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系分析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工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原因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资源环境视角下的企业清洁生产体系研究建立中国资源环境数据仓库的研究论浙江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特殊性构建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多维信息处理环境的探讨快速城市化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全面开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在2013年全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西藏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西藏经济基础薄弱的历史成因分析陕西省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演进分析。

CD生产函数计量经济学spss分析

CD生产函数计量经济学spss分析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差异性研究刘芳摘要:本文以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对整个经济带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行测度。

并选取有关经济发展的5个经济指标,运用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最后基于面板数据对差异性与经济增长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eviews软件建立修正的C-D生产函数模型,得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各个要素贡献率,并对经济带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沿海经济带;差异性;泰尔指数;修正的C-D生产函数1 引言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因此被列入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差异性研究,将促进沿海六城市增强经济互补性,进一步发挥合作潜力,通过整合区域资源、优化要素配置,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增长动力。

目前,研究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区域差异的文献比较少。

冯筱、王兆博(2011)认为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应该实现省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协同发展。

韩家彬、刁春游、汪存华(2011)认为辽宁宁省沿海经济带不仅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各地市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等也极不平衡。

2 辽宁省及沿海经济带整体水平分析辽宁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个沿海省,南部为深入中国渤海、黄海的辽东半岛,有延绵的海岸线和岛岸线,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从下表可以看出,辽宁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不到山东和江苏的二分之一,是浙江的十分之一、广东的二十分之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经济发达省份相差十分悬殊。

尽管辽宁省同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一样同为沿海省份,但是其并未形成像珠三角、长三角这样的沿海城市群,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因此辽宁的发达程度和其他沿海省份的比较,差距十分显著。

表1 2009年1-9月辽、鲁、苏、浙、粤主要经济指标比较沿海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出口总额(亿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辽宁572.73 104.8 9424.3 4221.2 230.9 1131.1山东13928 44.16 11771.44 8885.1 563.8 1638.1江苏12104.5 173.4 9775.89 8304.2 1396.8 2305.5浙江5779.6 57.93 5028.11 6177.3 962.8 1683广东11273.05 134.64 6483.07 10879.57 2509.3 2675.4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6个地级市,包括大连、丹东、营口、锦州、葫芦岛和盘锦六个城市,总面积5.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8%。

“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沿海产业结构转型的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沿海产业结构转型的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沿海产业结构转型的思考于姗姗【摘要】《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借助“一带一路”的政策指引,辽宁沿海6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推动全省经济增量发展和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在运用“三轴图”法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逐年演进的基础上,运用SSM模型对辽宁沿海6市的产业结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并依据分析结论提出推进“十三五”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转型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合理化对策和建议。

%With the help of the Development Program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as a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guidance of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dea ,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ix coastal cities plays a key role in increasing the economic increment and optimizing th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is studied with triaxial graph method .Furthermore ,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layout of the six coastal cities is analyzed with SSM model .Accordingly , some advice to advanc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proposed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2【总页数】5页(P78-82)【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三轴图”法;SSM模型【作者】于姗姗【作者单位】辽东学院经济学院,辽宁丹东 118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2014年,全国各地区加权GDP增速为8.3%,辽宁的GDP增速为5.6%,远低于东部的8.1%,中部的8.9%,西部的9.1%。

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力资源开发度评价研究

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力资源开发度评价研究
F 4 .
在 S P S S 1 7 . 0中运 用 主成 分分 析法 , 将 辽宁 沿海 经 济带 6个地 区人力 资源 开发情况 进行 比较分析 。 从表 5旋 转后 的载 荷矩 阵 可 以看 出 ,辽宁 沿海
经济带人力资源开发度 的 3 1 个指标浓缩成 了 4个 因子 ,其 中 ) ( 3 ,) ( 4 ,x 5 ,X 8 ,X 9 ,x l 0 ,Xl 2 ,X X X 1 4 ,X I 5 ,X l 6 ,X 1 7 ,X 2 6 在 第 一个 因子 上有 较大 的载 荷 。因此 定 义为人 力 资源 与 开发度 的 第一主 要 综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p l E+ 口 P 2 + …+ 口 + { ,
r 1 、
其 中 ,X = ( X l , X 2 , …” X p ) 是可观 测 的随机 向量 , p m 是 因子载 荷 ; , m 称 为 X 的公 共 因子 ; 称为 X
持续 发展 的必 然选 择 。

= + 匆 + . . . + 匆 ( f = 1 ’ 2 ’ …. .
式中 F i 为第 i 个 因子 的得分 。
表 1 人力资源 开发度评价指标体系

人力资源开发度评价模型的
构 建
( 一) 人力资 源开 发度评 价指 标体 系 的构建 本文 根据 科学 性 、现 实性 、动态连 续性 和可 操
表 2 人力资源数量
表 3 人力资源质量 与结构
表 4 人力资源配置
( -) 评价 分 析

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演变与城市化响应机制研究

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演变与城市化响应机制研究

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演变与城市化响应机制研究王亚丰【摘要】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化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近百年来,辽宁沿海地区逐渐完成带状空间格局演变,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地区内部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城市等级体系不完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城市基础设施不健全.通过实际考察分析,从城市化响应视角探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复兴和区域发展,提出中心城市化辐射带动、城市体系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构建4种适合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城市化发展的响应机制.【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响应;空间布局【作者】王亚丰【作者单位】辽东学院经济学院,辽宁,丹东,118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其城市地域空间扩展、撤县(市)设区、产业园区和开发区扩建等使带内城市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与区域互动发展、互为响应过程一般首先体现在城市对区域的适应上,容易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摊大饼”模式;二是各级各类规划项目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阶段不吻合,在落后地区直接建设生产力水平高的制造业企业的“嵌入”模式。

这种投资大、周期长、积累慢、扩散效应小的做法会导致产业演进出现断层,不仅没有带动地方经济建设,反而破坏县域等地方自然资源。

在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格局演变适应国家沿海经济总体布局的基础上,从城市化响应视角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特征与存在问题,进而探索了其合理的响应机制。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响应作为崭新的概念活跃在理论界。

根据期刊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以城市化响应为题的论文35篇,研究领域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演变)、区域复兴[1]、生态环境、水环境、气温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等;研究区域包括美国五大湖工业区[2]、东北地区[3-4]、江西省、吉林省[5]、上海市沿海地区、大连市、重庆市、焦作市、平原河网地区[6]、哈大交通经济带[7]等;城市化响应侧重在理论、机制、模式、因素、过程、趋势、历史路径等方面的探讨。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岸线利用适宜性评价--以大连庄河沿海为例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岸线利用适宜性评价--以大连庄河沿海为例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岸线利用适宜性评价--以大连庄河沿海为例张春花;曲玮;石水莲;姜欢欢【摘要】By the survey on coastal shoreline utilization of 12 towns in Zhuanghe,the paper estab-lishe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of shoreline utilization by collecting data of industrial invest-ment intensity,output efficiency,residents trip,service convenience,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production space,living space and ecological space.The paper evaluated the suitability of coastline of Zhuanghe by using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Thus the suitability of production,life and ecological spac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classes of initials:general suitable,more suitable and suitable.Based on combination of the evaluation of suitability on the actual development,the paper determined the suitable pro-duction space,the suitable life space and the suitable ecological space.The paper also provide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coastal shoreline utilization.%通过对庄河沿海12个乡镇岸线利用情况的走访调查,搜集工业投入强度、产出效益、居民出行、服务便利情况和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等多方面数据;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3个维度建立岸线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GIS 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庄河沿海岸线进行适宜性评价,将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适宜性分为一般适宜、较适宜、适宜3类;在“三生”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庄河沿海岸线利用的生产适宜区、生活适宜区、生态适宜区,为大连庄河沿海岸线利用提供重要依据,为辽宁乃至全国沿海岸线利用提供借鉴。

优化经济结构 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葫芦岛市与常州市经济对比分析为例

优化经济结构 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葫芦岛市与常州市经济对比分析为例

收稿日期:2020-09-30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2021lslwzzkt-003)。

作者简介:邢程程(1985—),女,辽宁葫芦岛人,中共葫芦岛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业农村经济研究。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是国家战略,同时也是辽宁转身向海,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抓手,既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新时代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目标要求[1]。

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对外开放度不够、体制机制不灵活、创新动能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等。

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同年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江苏沿海经济带抢抓战略机遇,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项目带动,加强政策支持,为全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全国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活力最强、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江苏沿海地区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省又是对口合作省份,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经验值得辽宁借鉴。

本文通过对比辽宁葫芦岛市与江苏常州市的经济状况,以点为突破,探索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葫芦岛与常州经济对比分析(一)产业结构对比分析2019年,常州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7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29.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714.7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1︓47.7︓50.2。

葫芦岛第一产业增加值13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2.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1.8亿元,三次产业构成分别为16.5%、37.4%和46.1%。

由此看出,常州市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低,三大产业呈明显的“三、二、一”格局,经济运行质量高。

葫芦岛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而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中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采掘业和初加工产品比重过大而附加值不高,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个数少、所占比重低,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规模不大,发展速度慢,与葫芦岛市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不相称。

我国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分析

我国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分析

我国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分析我国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分析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8-16 11:05:00 ]阅读:63作者:冯筱编辑:studa110711 摘要:科学合理地分析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和起点。

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通过对我国沿海11个沿海省市的产业数据处理,比较分析了辽宁省的产业结构状况,指出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内部各行业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沿海省市;辽宁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一、前言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产业发展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对微观经济的组合演变对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

产业结构的协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要求。

辽宁省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建国初期为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省的经济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总体竞争力上却逐渐落后与部分发展较快的沿海省份,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进展不大。

如今,辽宁省面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双重机遇,研究省内产业结构的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与其他迅速发展的沿海省的产业结构方面的差距,将有助于辽宁省抓住机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使全省的经济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偏离-份额模型的建立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11个沿海省份的产业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简称SSM),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19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

SSM分析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或全国为参考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并据此解释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口估算模型分析

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口估算模型分析
2 对 居 住 人 口 的 估 算
居住 所具 稳定 确认
一 年 以 上 的 居 住 地 ) 视 为 住 所 。 住 人 口 的住 地 常 有 固 定 性 ,住 所 易 于 确 认 。 暂 住 人 口 的 住 所 不 ,流 动 性 比 较 强 ,如 果 不 通 过 暂 住 证 进 行 登 记 ,住 所 就 难 于 确 认 。 所 谓 流 动 人 口 ,是 指 离 开 户 籍 所 在 地 跨 越 一 定 的 行 政 辖 区 ,在 异 地 滞 留 、 住 、 时 返 回 的 人 员 。 暂 不 对 流 出 地 来 说 ,是 指 临 时 外 出 的 人 口 ,包 括 离 开 户 籍 所 在 地 时 间 较 长 ,尚 未 返 回 的 人 员 。 对 流 人 地 来 说 , 指 临 时 滞 留 、 住 人 口 ,包 括 在 本 地 长 期 居 留 是 暂 如 务 工 、 商 等 尚未 取 得 本 地 常 住 户 籍 的 人 口L。 经 3 ] 本 文 的 “ 住 人 口” 指 实 际 居 住 在 该 地 域 的人 居 是 口 , 括 常 住 人 口和 暂 住 的 流 动 人 口 。居 住 人 口 ” 包 “ 可 以更 好 地 反 映 人 口 的 实 际 状 况 。 表1 居 住 人 口的估 算 数 据
21 0 2年 4 月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I n rM o g l ce c c n lg n e n oi S in eTe h oo y& Ec n my a oo
Aprl2 2 i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8 总第 2 8期 期 5
No 8 To a No 2 8 . tl . 5
常 住 人 口是 指 一 定 时 间 内 ( 般 为 半 年 以 上 ) 一 实 际 经 常 居 住 在 某 地 域 的 人 口 , 要 包 括 : 离 开 本 地 主 除 半 年 以上 ( 包 括 在 国 外 工 作 或 学 习 的人 ) 全 部 常 不 的 住 本 地 的户 籍 人 口 , 在 本 地 居 住 户 籍 在 外 地 且 离 现 开 户 籍 登 记 地 半 年 以上 的 人 ; 住 在 本 地 , 在 任 何 居 但 地 方都 没有 登 记 常住 户 口, 手持 户 口、 移 证 、 如 迁 出 生证 、 伍证 、 改劳教 释放 证等 尚未办理 常住户 口 退 劳

城乡互动模型的构建及应用——辽宁沿海经济带城乡均衡发展的思考

城乡互动模型的构建及应用——辽宁沿海经济带城乡均衡发展的思考

旅 顺
7 .0 50 2 .0 08
金 州
2 00 9 .0 4 .0 68
普 兰店
2 25 8 .8 1 26 0 .0
瓦 房店
2 53 1 .9 8 .O 25
庄 河
1 62 9 .8 9 .0 19
非农 人 口 占 比 ( ) %

9 -0 33
00 5 .5 06 . 3 01 .2
政府 影 响较 大 ,而 固定资 产投 资和 财政 支 出这 两个
数据 指标则 集 中体现 了政府 的经济投 入 。 从 表 1 以 看 出 , 中心 四 区 的服 务 业 产 值 在 可
力是 城 乡互 动 的主要形 式 ;扩散 力指 标衡 量 的是 中
程度 。
( ) 吸 引 力 指 标 一
空 间经 济学借 鉴物 理学 中的引力 理论 ,把 城市 和乡村 间 的互 动作 用表 述 为把各 种要 素 吸引到 城市
聚集 的吸引力 和城 市扩散 效 益所 引起 的扩散 力 。 因
目前 ,我 国还 处于城 市 化 中期 ,该 阶段 的城市
此 ,城 乡互动模 型 的构建 应 以城市 为 中心来 衡量 中 心城 区对周 边 乡村地 区 的吸 引力 、扩散 力 以及 这 两 者 的综 合作 用 。在考 虑 了空 间经 济学 的城 市 引力模
权数得 到 的 。
口所 占比例却不大 ,只有3 . %,产业结构还处 40 7
于 “ 二三一 ” 阶段 ,说 明近郊 二 区的城市 化正 处 于 迅速推 进 阶段 ,因此把 近郊 二 区作为 城市 化进 程 中 的城 乡结合 区域 ;北三 市 的工业 产值 也 占有 较 大 比 重 ,达 到 了5 . %,但 其 农 业 产 值 比重 较 大 ,为 49 2 1. %,其农业 人 口更是 占总人 口的7%以上 ,说 76 0 0 明北 三市 整体还 处 于城市 化初 期 ,所 以把北 三市作 为 大连 的农 村 区域或 者县 域经 济体 。

辽宁沿海经济带对辽宁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doc

辽宁沿海经济带对辽宁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doc

辽宁沿海经济带对辽宁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摘要:论文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城市的发展条件,论述了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方面的优势.又分别从辽宁沿海经济带资源环境的缺乏,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协调,辽宁沿海经济带缺乏高端人才,论述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城市发展的阻力;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城市发展的阻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最后,总结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对各方面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沿海经济一、辽宁沿海经济带概况就辽宁省而言,经过多年的调整后,辽宁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近些年,在全面推动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战略的过程中,辽宁省的经济实现了持续平稳的发展。

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战略和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也是辽宁省发展经济的双重机遇。

沿海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利于与国外技术的参与和竞争。

外加辽宁中部的城市群经济基础雄厚,可谓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提供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基本条件辽宁沿海经济带基础设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已建成东北地区最发达、最密集的综合运输网络。

1990年,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02年,辽宁省14个省辖市全部通了高速通路。

XX年,渤海大道竣工。

未来5年,辽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总量将达到2000亿元,比“十一五”的大发展还要大幅增加。

辽宁沿海港口群已形成以大连和营口为主要港口,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为补充,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辽宁沿海港口拥有100多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最大靠泊能力30万吨级。

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近400万箱,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出海通道。

航空的运输以沈阳桃仙、大连周水子两个机场为主,以丹东、锦州机场为辅,机场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

辽宁省作为全国的咽喉,在战争年代铁路交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全省铁路正线营业里程达到4174km,其中电气化里程1050km,铁路复线里程达到1792km,密度达到/100k㎡。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突出水问题及解决措施建议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突出水问题及解决措施建议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突出水问题及解决措施建议刘立权;梁凤国【摘要】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对水利提出了更高的支撑要求,必将使水问题越来越凸显,并形成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其快速发展将面临防洪(潮)、供水、生态三大突出水安全问题.为确保沿海经济带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综合解决面临的突出水问题.【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3页(P59-61)【关键词】沿海经济带;水问题;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辽宁【作者】刘立权;梁凤国【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116029;大连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110003,沈阳;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110003,沈阳【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一、概述1.沿海经济带基本情况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地级市,所辖21个市区和12个县(市),总面积占全省的38%;总人口占全省的42%;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50%;耕地面积1 388.29千 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19.91千hm2;粮食产量占全省的36%。

沿海经济带内主要江河有辽河、大辽河、绕阳河、大凌河、小凌河、大洋河和鸭绿江。

沿海经济带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793mm,其中6~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分布极不均匀。

从地区分布上看,丹东市降水量最大,为1 031 mm,锦州市最小,为 564 mm,其他市在600~700 mm之间。

沿海经济带地表水资源量占全省的51%,地下水资源量占全省的26%,水资源总量占全省的48%,人均水资源量946m3。

2.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东北地区最南端,环黄渤海的北翼,是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能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同时拥有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独特优势,提高辽宁经济的增长。

基于人口竞争模型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口发展预测

基于人口竞争模型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口发展预测
后 , 应 地 降 低 了 人 口 出生 率 , 此 我 国 把 晚 婚 晚 育 相 因 作 为 计 划 生 育 工 作 的 重 要 原 则 。 马 尔 萨 斯 还 看 到 贫 困 家 庭 生 育 率 高 , 裕 家 庭 则 相 反 。 认 为 一 个 重 要 富 他
的 经 济 增 长 率 大 大 高 于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 而 这 些 地 因
区 吸 引 了 来 自全 国 各 地 的 流 动 人 口。 流 动 人 口 不 仅 可 以 改 善 人 口 结 构 , 供 高 素 质 提 的 人 力 资 本 , 且 可 以 降低 流 入 地 的 人 力 成 本 , 低 而 降 流人 地 的商务 成本 。
经 济 型 流动 人 口已成 为 流动 人 口的主 要 部 分 。
年 4 4 , 9 0年 3 7 , 0 0年 3 0 , 0 5年 . 0 1 9 . 6 20 . 5 2 0
3.34 。
坎 南 认 为 产 业 获 得 最 大 收 益 时 的人 口 为 经 济 适
度 人 口 , 1 8 年 出 版 的 《 级 政 治 经 济 学 》 指 在 88 初 中 出 , 如 某 种 产 业 有 一 个 最 大 收 益 点 一 样 , 整 个 产 正 在
此 形 成 的 就 业 机 会 决 定 的 。 珠 三 角 和 长 三 角 地 区 等
制 约 人 口 的 增 长 。 尔 萨 斯 提 倡 晚 婚 , 女 在 有 负 担 马 男 能力 的 时候再 结婚 。 婚可 以 提高父母 的抚养 能力 , 晚 有 利 于 下 一 代 的 健 康 成 长 。 时 , 口生 育 时 间 的 延 同 人
可 能 获得 的最 大 数 量 , 措 施 是 适 当增 加 人 口; 其 反 之 , 果 人 口增 加 过 大 , 收 益 减 少 , 适 当 减 少 其 如 其 要

辽宁省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研究

辽宁省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研究

-233-区域经济辽宁省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研究王 爽,李 婧,宋佃星(宝鸡文理学院 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摘要]为了解辽宁省人口分布区域差异,运用Arcgis、Excel 等软件运用人口结构指数和人口密度方法,研究辽宁省人口分布区域差异。

结果表明:人口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优越、资源相对丰富以及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区域,经济作用对人口的分布影响较强。

全省自2014年起,人口呈现负增长,西部干旱人口稀疏,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分布不平衡。

[关键词]人口自然密度;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辽宁省[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的区域存在和分布情况,包括各地区总人口的分布情况,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的分布情况,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移民,性别等)。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黑河(瑷珲)—腾冲一线,揭示了中国东南和西北人口分布疏密差异之悬殊,为中外研究人口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辽宁省地域辽阔,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差异显著,人口众多,区域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均衡。

合理规划辽宁省人口分布状况及格局,揭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人口分布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人口分布规律和人地关系,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辽宁省(118。

E ~125。

E;38。

N ~43。

N)位于(见图1)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土地资源总面积14.84万km 2,截止到2018年末总人口数4359.3万人,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辽宁总人口数少于广东、山东、河南等居第十四位。

年末生产总值25315.4亿元,居第十四位。

该研究数据主要来源:辽宁省统计年鉴、行政区划GIS 图层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库。

图1 辽宁省行政区划图2 研究方法2.1 人口密度模型人口密度的大小与地区人数和地区面积有关,是人口分布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指标,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一个地区的人口是否密集,计算人口密度公式:D=P/S式中:D 为所属地区内的人口密度,P 表示所属地区的人口数量,S 代表所属地区的地区面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4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A pril2012 第8期总第258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8T o tal N o.258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口估算模型分析韩洁芳1,姜照华2(1.内蒙古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2.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摘 要:在建立居住人口估算模型的基础上,相对准确地估算了辽宁沿海经济带深圳地区实际人口数量,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发展地区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口;估算模型;辽宁;沿海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F12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8—0005—02 辽宁沿海经济带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呈“N”字形走势,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6个省辖市,总面积5.65万km2,占辽宁省的38%。

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

沿海经济带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生态环境优美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

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口发展状态的正确分析、准确可靠的人口数据对国家宏观调控、地方政府管理和企业经济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辽宁沿海经济带及整个辽宁省的人口发展严格执行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就。

同时,多年来,由于城市化水平比较高,育龄妇女生育观念变化、生育妇女所在家庭的经济社会条件变化等原因,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及整个辽宁省的人口增长率在全国是最低的,呈现出自然增长率超低的状态,人口老龄化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发展。

1 户籍人口状况近几年来,辽宁沿海经济带户籍人口增长比较平缓,而且主要是机械增长。

户籍人口从1992年的1635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1775万人。

辽宁沿海经济带,户籍人口2007年平均为1764万人,2008年为1775万人。

大连,户籍人口已接近600万人,全市户籍人口呈现出机械增长加速、人才引进力度加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平均初婚年龄稳中有升等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市每年迁入人口5~10万人,带动人口总量小幅增长。

2 对居住人口的估算常住人口是指一定时间内(一般为半年以上)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域的人口,主要包括:除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人)的全部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现在本地居住户籍在外地且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居住在本地,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如手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退伍证、劳改劳教释放证等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的人[1];李波[2]认为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的区别主要在于住所是否具有稳定性。

我国《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居住地)地视为住所。

常住人口的住所具有固定性,住所易于确认。

暂住人口的住所不稳定,流动性比较强,如果不通过暂住证进行登记确认,住所就难于确认。

所谓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在异地滞留、暂住、不时返回的人员。

对流出地来说,是指临时外出的人口,包括离开户籍所在地时间较长,尚未返回的人员。

对流入地来说,是指临时滞留、暂住人口,包括在本地长期居留如务工、经商等尚未取得本地常住户籍的人口[3]。

本文的“居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该地域的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暂住的流动人口。

“居住人口”可以更好地反映人口的实际状况。

表1 居住人口的估算数据Y(居住人口/户籍总人口)X1(从业人员数/户籍总人口)X2(年末电话机数/户籍总人口) 2003北京 1.290.610.592003重庆 1.020.550.172003烟台 1.040.570.322003宁波 1.310.700.442003深圳 3.69 2.80 2.342003沈阳 1.020.150.402003南京 1.180.490.402003长春 1.030.470.212003苏州 1.420.590.472003无锡 1.30.590.422004北京 1.290.730.732004烟台 1.030.600.372004青岛 1.140.630.432004宁波 1.380.720.542004广州 1.450.740.712004深圳 4.85 3.40 2.462004厦门 1.470.820.602004南京 1.220.530.512004长春 1.050.520.252004杭州 1.280.730.552004苏州 1.540.600.64数据来源:《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方城市统计资料汇编》(2004年~2005年)・5・收稿日期:2012-02-23 总第258期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一些城市的暂住的流动人口在不断增多,1982年,流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只有0.66%;1990年,流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提高到1.89%;进入新世纪以后,流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已达到10%以上(2005年为11.27%),而在部分城市,这个比例已高达20%,甚至30%以上。

根据表1中的统计数据所建立的居住人口估算模型是:Y=0.295+1.254X1+0.203X2/X1模型所选取的变量分别为Y、X1、X2/X1,其中Y代表居住人口与户籍总人口的比值,X1为从业人员数与户籍人口的比值,X2为年末电话机数与从业人员数的比值,由回归模型可知,居住人口/户籍总人口主要取决于从业人员数与户籍人口的比例和年末电话机数与从业人员数的比例这两个变量。

在模型中之所以要选择“年末电话机数与从业人员数的比值”这个因素,是因为电话机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并且按实际居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电话机数在各地差别不大,因此选择该变量有助于测算出实际人口数。

表2 居住人口的估算模型Dependent V ariable:YMethod:Least SquaresIncluded observat i o ns:32Variable Co efficient St d.Error t-Stat i st ic Pro b.C0.2954560.067426 4.3818990.0001X1 1.254360.03286238.17070X2/X10.2028160.06112 3.3183490.0024R-squared0.980555Mean dependent v ar 1.547187A djust edR-squared0.979214S.D.dependent v ar0.948902S.E.o freg ressio n0.136806Akaike i nfo cri t eri o n-1.05145Sum squared resid0.542759Sc hwarz criteri o n-0.91404L og likel ihoo d19.82318F-st atistic731.2018Durbi n-Wat sonstat1.88581Prob(F-st atistic)0表3 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的估算(2008年)就业人员合计(万人)固定电话年末用户(万户)户籍人口(万人)从业人员数/户籍总人口年末电话机数/户籍总人口居住人口/户籍人口居住人口(万人)大连371312.5580.80.640.54 1.27686丹东118.181.5242.80.490.34 1.05237锦州156.6104.8309.80.510.34 1.07308营口12668.5233.10.540.29 1.08236盘锦104.742.4128.70.810.33 1.40168葫芦岛133.177.7279.60.480.28 1.01263辽宁沿海经济带1009.5687.41774.80.580.35 1.141897 从表3可以看出,盘锦和大连居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和暂住的流动人口占较大的比重。

对于盘锦市来说,它是中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的所在地,而盘锦市的兴隆台是油田总部所在地,其常住人口40万人,其中油田职工家属25万,多为非户籍人口,流动人口10万人,多数集中在该区域[4]。

同时,油田的存在带动了钢铁、铝材、机械制造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解决大量人员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而大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常住人口也逐渐增加,2008年末大连居住人口为68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613万人,年末户籍人口为583.37万人。

因此非户籍人口和暂住流动人口数高达102.63万人。

在流动人口中,经济型流动人口是大连流动人口的主要部分。

务工经商者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迅速提高在50%以上,各类经济型原因合计所占比例更是提高到70%以上。

从更精确的统计指标上看,流动人口年龄构成呈成年化趋势。

大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的报告指出,“近年来,大连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2002年进入的流动人口有71.3万人,目前大连市90万流动人口,出租房屋至少也在10万户以上”。

从这一点可以证明,本文估计的大连2008年居住人口为686万是可靠的、比较准确的。

3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辽宁沿海经济带,2007年人口出生率8.34‰, 2008年人口出生率8.18‰;人口死亡率,2007年5.85‰,2008年6.06‰;人口自然增长率,2007年2.49‰,2008年2.12‰。

人口增长已转变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人口生育率转变模式不同于传统发达国家的转变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国人口生育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转变具有国家政府“控制干预性”色彩,属于“诱导型转变”,即人口生育率转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依靠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实现的。

进入21世纪之后,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人口生育率转变开始向“自发型转变”过渡:人口控制逐步从国家推行的节育政策变成了更多以个人选择和家庭发展为基础的家庭生育计划。

教育机构再分配,使父母受教育机会增加,受教育机会年限延长,可导致生育率下降;城乡消费量再分配,农村收入水平提高,从短期来看可使农村生育率提高程度大于城市生育率下降程度,但从长期来看,农村生育率则呈现下降趋势。

近年来,辽宁沿海经济带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能否做到协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