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反思6篇
《放飞蜻蜓》课后反思
《放飞蜻蜓》课后反思《放飞蜻蜓》课后反思1陶先生的谆谆教导的教育,孩子们详细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品尝课文的环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同学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
同学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爱好,有的同学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说明了什么叫蜻蜓点水……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同学们谈了很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爱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肯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同学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擅长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同学学习,做同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知,而是启发与诱导!《放飞蜻蜓》课后反思2《放飞蜻蜓》讲解并描述了教育家陶行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伙伴,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同学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同学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爱好。
我主要从认识蜻蜓和走近陶行知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认识蜻蜓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是本文的主线,在引导同学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让同学默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特点和作用。
同学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
课后,组织同学进行蜻蜓知识大比拼,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爱好,有的同学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说明了什么叫蜻蜓点水……二、走近陶行知为了让同学充分了解陶先生对同学充斥爱心、谆谆教导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同学带着问题去读、划、悟。
2024年《放飞蜻蜓》教学反思范文
2024年《放飞蜻蜓》教学反思范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1《放飞蜻蜓》一课看起来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
其实不然。
就课题提问,可以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两个问题:谁放飞蜻蜓?为什么要放飞蜻蜓?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
第二个问题就复杂一点了。
从课文的第一到第六自然段可以看出: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这可以成为放飞蜻蜓的理由之一。
那放飞蜻蜓还有哪些理由呢?有老师认为:因为蜻蜓尾巴的作用很大,所以放飞蜻蜓;因为蜻蜓眼睛的本领大,所以放飞蜻蜓。
我认为这两点很牵强。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从课题入手,引导来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放飞的蜻蜓?孩子们有争议有的说是翠贞,有的说是大家,其实就是当时的那些孩子们。
那么是谁让他们放的呢?是陶行知。
陶行知是怎么让孩子们放的?引导孩子去发现,陶行知是用商量的口吻跟孩子们说的,不仅如此,还让孩子们发现,蜻蜓的尾巴和眼睛不仅长得奇特,还有很大的作用。
从介绍蜻蜓上,来告诉孩子们这个蜻蜓必须得放。
孩子们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地开心,因为孩子他们捉到了蜻蜓,到最后他们心甘情愿地放飞了蜻蜓。
只是因为陶行知的方法好,真不愧是一个大教育家。
再次深入,那么,陶行知是怎么让孩子放了蜻蜓的呢?在这里穿插写法,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放飞蜻蜓》教学反思2对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师的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之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朴素浅显,通俗易懂。
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还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人有两个宝》《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
特别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一至理格言,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放飞蜻蜓》这一课就是叙述了陶行知和小朋友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很多教学用书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
可是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是一个娓娓道来清爽的小故事。
若何让师长教师体会陶师长教师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导,又能激起师长教师对蜻蜓常识的了解,对小植物的寻找兴味,是教授教化的重点。
在教授教化时,我体会了以下几点:1、捉住关键语句,走近陶行知。
上课伊始,应用舒缓的音乐,精细的图片,激起孩子对蜻蜓的爱好,再引出陶师长教师,出示读书请求:用自己爱好的方法读课文,划出描述陶师长教师神志、举措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遭到甚么?让师长教师带着后果去读、划、悟。
文中的“慈爱的抚摩,商量的口气、当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合营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浏览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师长教师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了解,并能在读准确、迟滞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了解与体会。
品味课文的细节,停止言语文字的练习,感触感染陶师长教师的人格魅力。
2、应用文本常识延长,激起寻找的兴味。
师长教师默读课文,经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
师长教师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常识,并整合书本资本与课前汇集到的资料。
来引见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应用蜻蜓常识大年夜比拼的环节,目标在于激起孩子寻找植物世界的兴味,有的师长教师展现了出色的手抄报,有的引见了蜻蜓的毕生,有的说清晰明了甚么叫走马不美观花……孩子们眼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用钢笔做出的有关蜻蜓常识的记号,让我明确了,他们关于蜻蜓常识的了解其实不比教员少。
回忆教室教授教化,也留下了很多遗憾,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授教化时间控制不准。
在上课时,因为主要,总想使教室的每个环节都展现的十分完美,所以在时间的控制上有掉偏颇,以致于在教授教化第一环节浏览课文,指导情绪朗诵,感悟人物笼统的教授教化时间太长,而招致让师长教师交换课前汇集的蜻蜓常识环节的第二教授教化时间显得有些主要。
2、疏忽教室生成性资本的发生。
因为我急切欲望教室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换了师长教师的思维,都认为这是教授教化的需求,疏忽了师长教师的生成性资本的发生,让出色从身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仔细聆听师长教师的回答,和当教室出现意外花絮时我缺少教室机灵。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放飞蜻蜓》教学反思1对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师的我们并不生疏,他的训练思想之精髓——“生活即训练,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朴实浅显,通俗易懂。
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还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人有两个宝》《小孩不小歌》等等同学们也是会背的。
特殊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一至理格言,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放飞蜻蜓》这一课就是叙述了陶行知和小伴侣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很多教学用书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学问,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加爱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
可是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加同学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学问,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加爱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学问的爱好。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布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
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判,而是因势利导,跟同学讲起了蜻蜓的有关学问,训练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伴侣,让同学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
陶先生的训练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同学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生疏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学问,我以为并不难,同学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奇妙。
同学们宠爱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
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同学们心间。
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预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同学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
2023年《放飞蜻蜓》教学反思_2
2023年《放飞蜻蜓》教学反思2023年《放飞蜻蜓》教学反思1《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讲述了陶行知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陶行知看到学生捉了蜻蜓,并没有马上呵斥,而是与学生一起说蜻蜓,使学生明白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最后放飞了蜻蜓。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由此很多参考书上都把“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
但我觉得仅仅把这个作为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不对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
我觉得在认识蜻蜓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个人——陶行知,通过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的慈爱亲切、循循善诱和尊重孩子。
”因为从整篇__来分析,陶行知先生是故事中的主角,给学生讲了蜻蜓的知识。
不仅如此,课文还用了大量的文笔来写陶行知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学生可以抓住有关词句来了解陶行知的形象。
关于蜻蜓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说出一二。
当然书上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给大家介绍蜻蜓。
解决完蜻蜓的知识,我们就一起走进陶行知。
一开始,学生只知道陶行知是一位校长,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似乎离他们很遥远。
但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分析陶行知的一言一行,慢慢地一位慈爱亲切、循循善诱和尊重孩子的先生就出现在他们眼前了。
对于这样的课文,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把教材吃透,而不是人云亦云!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中,我更看到了一个教师应有的特点:慈爱亲切、循循善诱和尊重孩子!2023年《放飞蜻蜓》教学反思2一、导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放飞蜻蜓》,齐读课题。
这是关于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故事,故事虽小,意义却很大。
二、精读2—6师:请一位同学先读一下第1自然段。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听,当陶行知从村子里走出来时,看到了一群孩子在那儿捉蜻蜓,他停下了脚步。
诶?他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2—6自然段,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出示填空)好,陶先生在想什么呢?谁来说?指名说。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综合科目、教学管理、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案大全、经典语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omprehensive subjects,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ing design, lesson plans, classic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放飞蜻蜓》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精选13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精选13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篇1《放飞蜻蜓》教学反思应该说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案例,是生活即课堂的案例。
对于我们老师的成长来说,这是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案例,这一课可以让我们懂得陶行知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有许多东西看似是简单的,其实里面的知识可多了,如果只是简单地玩一玩,等于是丧失许多学习机会。
现在各门学科都在讲究探究性学习,其实这一课也是探究性的案例。
读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有多个问题出现,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交给孩子一把探究性学习的金钥匙。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谈起的: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的答案,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
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的答案。
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
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
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
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
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
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
问题五:把它放了,好不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结局,这个问题的出现,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
《放飞蜻蜓》教后反思
《放飞蜻蜓》教后反思一、抓住灵动的语句,走近陶行知。
在本课中,有这样几个词语在文中跳动:慈祥、当心、商议我抓住这几个词语,给孩子们设计了几个问题:哪些地方体会到陶先生的慈祥?他的慈祥带给孩子们什么?为何要当心地拿着蜻蜓?怎样才是商议的口吻?让孩子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表演,在反复品读中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在诵读中,孩子们了解到陶先生的循循善诱,询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用?眼睛的构造很简单没有丝毫的说教,却是环环相扣,教给孩子们熟悉蜻蜓的学问,不着痕迹,却水到渠成。
同时,我在课上更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去体会“商议”,就是态度不居高临下,学生们在朗读中欣喜地发觉:自己也变成了翠贞,好像在倾听陶先生的教育,将人类的好朋友蜻蜓心悦诚服地放飞。
二、品位课文细节,感受人格魅力文中有个词: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我让学生辨析为什么不用“拿”而用“取”?学生在争论中七嘴八舌地说:“拿”只是一般的要过来,没有表达一种敬重,而“取”却更表达先生与孩子们的公平相待,“取”的动作很稍微,也很当心,由于先生同样当心翼翼地对待他手里的蜻蜓。
的确,孩子们说得多好啊!在探究与辨析中,这个细小的情节描写也让孩子们领会到了教育家无穷的魅力,让我们教者也深有启发:不仅教学问,更是教学做人。
《放飞蜻蜓》教后反思二这篇课文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忙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学问,熟悉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获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知我们必需爱惜益虫的道理,是一篇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在其次课时精读训练时,我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读课文的2-10自然段,读后争论沟通“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实际上是解决第一个问题“孩子们为什么捉到蜻蜓后又迫不及待地把蜻蜓放掉”。
这个问题不算难,学生从课文的第6自然段了解到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是人类的好朋友;从第10自然段了解到蜻蜓的尾巴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眼睛很大,构造很简单,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可以看清四周八方的虫子。
放飞蜻蜓反思
放飞蜻蜓反思篇一:放飞蜻蜓反思范文关于陶行知先生我并不陌生,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扬中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陶活动,晓庄师范的汤翠英老师曾应邀赴扬作巡回报告,作为学陶的一名积极分子,我也曾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去。
那时候,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大多能出口成诵。
什么《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那时候假如有学生打架,往往老师还没去处理,早就有三五学生围上前去,背起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借不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借不人的嘴来骂自己。
也曾到晓庄去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在先生的手记前驻足良久。
先生的思想深深地阻碍了我。
这次教《放飞蜻蜓》一课,我以为应该非常好地让学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
因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师广场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学生走进校园。
关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明白得蜻蜓是益虫,增强爱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
我并不赞同那个观点。
尽管教参上有如此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明白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爱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什么缘故要确定如此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讲。
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觉一群小孩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判,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小孩明白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
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如此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讲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放飞蜻蜓》课后反思
《放飞蜻蜓》课后反思《放飞蜻蜓》课后反思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放飞蜻蜓》课后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放飞蜻蜓》课后反思1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
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放飞蜻蜓》课后反思2x月6日,观看了李老师的《放飞蜻蜓》,有收获,有反思。
这节课的课前交流得非常好。
教师在课前交流的时候把《四块糖果》没讲完的部分讲给孩子们听,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本课的学习,而且使学生对陶行知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对本课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有的课前交流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熟悉老师,消除紧张;有的课前交流为本节课做铺垫,本节课的课前交流就属于后者,我认为后者效果更好。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在教学《放飞蜻蜓》这首诗时,我觉得我有几个地方需要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没有准备足够的教学材料和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
我应该提供一些关于蜻
蜓的图片、视频或实物,以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蜻蜓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
其次,我在讲解诗歌内容时没有采用足够的互动方式。
我只是简单地读了诗歌,并给
学生解释了一些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我应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意境、主题和结构,让他们参与到诗歌的解读中来。
另外,我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写作机会。
《放飞蜻蜓》这首诗歌可以成为学生创
作诗歌的素材,我应该给他们一些时间来写一篇关于蜻蜓的自由诗或抒情诗,并且鼓
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最后,我没有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
我可以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或电子白板来
展示诗歌的文本和图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美。
总的来说,教学《放飞蜻蜓》这首诗歌时,我需要提供更多的材料和资源,采用更多
的互动方式,提供更多的写作机会,并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的教学将更加有效和有趣。
小学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9篇
小学教学反思放飞蜻蜓教学反思9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1语文课是紧密联系生活这个大课堂的,在这一堂课中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捡着了这一只死了的美丽的大蜻蜓,若是活的我还肯定没这个机会了。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喜爱动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源于对小动物的热爱,发自内心愿意接近、*近文本,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介绍内容,一边已慢慢踱步安静地朝前围拢过来。
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他们看着都忍不住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
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蜻蜓点水款款飞”的美丽情景。
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挖掘人物内心的思潮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放飞蜻蜓》一文,这些虽普通但无比可爱的字眼饱含情感,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真情的流露、灵性的涌动。
学生用心倾诉,是心灵深处真正的独白。
纵观全文,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
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2《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双语小学马玲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2019精选《放飞蜻蜓》教学反思三篇精品教育.doc
精选《放飞蜻蜓》教学反思三篇一、《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放飞蜻蜓》一文,这些虽普通但无比可爱的字眼饱含情感,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真情的流露、灵性的涌动。
学生用心倾诉,是心灵深处真正的独白。
本文的主旨是在陶行知先生的循循善诱和行为表率下,使孩子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所以,教学聚焦于“陶行知怎样劝说孩子们?陶行知给孩子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读懂一段话。
语文课是紧密联系生活这个大课堂的,在这一堂课中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 捡着了一只死了的美丽的大蜻蜓。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喜爱动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源于对小动物的热爱,发自内心愿意接近、走近文本,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介绍内容,一边已慢慢踱步安静地朝前围拢过来。
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他们看着都忍不住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
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蜻蜓点水款款飞”的美丽情景。
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挖掘人物内心的思潮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伤害蜻蜓的某个器官事例,认识蜻蜓身体结构特点和作用,感悟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
语文课堂这时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二、《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本课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放飞蜻蜓》课后反思
放飞蜻蜓课后反思引言本次课堂活动的主题是放飞蜻蜓,通过观察和学习蜻蜓的特点和行为,让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在活动结束后,我对这次活动进行了一些反思,希望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所收获。
活动回顾在课堂活动中,我们首先通过教师的介绍,了解了蜻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接着,我们分成小组,进行了观察和实践环节。
每个小组都有一只蜻蜓,我们仔细观察了蜻蜓的飞行方式、体态以及捕食行为。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一次蜻蜓放飞的实践活动,亲眼见证了蜻蜓在空中飞翔的优雅与自由。
学到的知识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了解到了蜻蜓的一些形态特征和习性,还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蜻蜓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昆虫,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对于调节害虫的数量和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观察蜻蜓的飞行方式时,我注意到了它们有着独特的飞行方式和机制。
蜻蜓的四个翅膀可以独立地振动,这使得它们可以在空中悬停、急转弯和飞行速度飞快。
这种飞行方式对于识别猎物、逃避捕食者以及找寻伴侣都非常重要。
在放飞蜻蜓的实践环节中,我通过亲自释放一只蜻蜓,感受到了它在飞行过程中的自由与轻盈。
看着蜻蜓在空中飞翔,我仿佛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奇迹。
这让我更加珍惜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也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心得体会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奇特。
每一个生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而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应该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共同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同时,我也意识到观察和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亲眼观察和实践操作,我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蜻蜓的特点和飞行方式。
这种亲身经历不仅提高了我的学习效果,也让我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对未来学习的启示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希望能够更加注重观察和实践。
不仅仅是通过书本和讲解来获得知识,更要通过实践和亲身经历来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真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下面是小学教学反思范文《放飞蜻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篇一:《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注重朗读。
新课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大地的话》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写作手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强化了大地母亲的形象。
全诗韵味十足,一气呵成,琅琅上口,加上意象重叠,形成一种清新明快的音乐节奏美,特别适合朗读。
为此,教学时,我让学生进行充分有效地读书。
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悟出诗中所蕴涵的情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糖果妈妈说:谢谢给我做了这么一件漂亮的衣服,可是我的糖果们还没有衣服穿,怎么办呢?这时候老师就提出一个:糖果妈妈有许许多多的宝宝,老师一来不及做漂亮的衣服给他们,怎么办呢?这样马上就能引起小朋友对为糖果宝宝做衣服的。
给准备了丰富的废旧材料(糖纸、报纸、废旧宣传单,小石头、小瓶子、瓶盖等等)让幼儿尝试用其他方法来制作漂亮的糖果,们都非常喜欢。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惊奇进行思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漫游。
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教学《放飞蜻蜓》,我首先抓住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以及从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蜻蜓的一些特点。
于是,在简单介绍陶行知后,文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忆蜻蜓的样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点呢?认真读课文你就能了解陶老先生,更能知道蜻蜓的特点。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放飞蜻蜓是一种美丽的昆虫,也是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教材。
放飞蜻蜓教学活动作为政治教学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过程在放飞蜻蜓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带领学生观察、捕捉和释放蜻蜓的方式,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我们也引导学生思考蜻蜓与政治的关系,比如蜻蜓的自由飞翔与人的政治权利、蜻蜓的生存环境与政治生态环境等等。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政治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问题和挑战放飞蜻蜓教学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蜻蜓是活生生的生物,学生在捕捉和释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尤其是对于一些害怕昆虫的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
由于蜻蜓的数量有限,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捕捉和释放,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组织和安排能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放飞蜻蜓教学活动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场地条件,有时候可能受到天气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应对,做好备用方案。
三、反思和总结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对于害怕昆虫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安抚和引导,增强他们的勇气和信心。
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足够的蜻蜓,并且设计合理的捕捉和释放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
我们也要做好应急准备,提前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比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这样的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从而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同时也可以多与其他老师和同行交流,分享经验和做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6篇一、导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放飞蜻蜓》,齐读课题。
这是关于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故事,故事虽小,意义却很大。
二、精读2—6师:请一位同学先读一下第1自然段。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听,当陶行知从村子里走出来时,看到了一群孩子在那儿捉蜻蜓,他停下了脚步。
诶?他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2—6自然段,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出示填空)好,陶先生在想什么呢?谁来说?指名说。
师:我最爱听陶先生劝孩子们的这段话了,你们先练练,看看该怎么读?生自由练。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你一读就要让我们好象看到陶先生和孩子们。
指名分角色读。
师:哦!我知道了,陶先生是这样教孩子们的。
(师拿着书模仿学生读)陶先生是这样说的吗?(他可没有拿书)师:对,他是读书,不是说话,谁来说一说?指名说。
师:你对着他说话,再来一遍。
学生读。
师:哎呀!这才像说话,那么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耐心、慈爱、亲切)师:那好,我们就把陶先生的慈爱和耐心读出来。
好!谁来读陶先生的话?指名读。
师:还不够慈爱,你要把自己当成陶先生,旁边就是翠贞,你伸手摸摸她的头,再来读一读!(师拉生的手摸头,练读。
)师:好,谁来读翠贞?指名读。
师:翠贞是这么说的吗?赶紧看看!(想了一下)师:那你也想一下。
师:别的孩子怎么说的?生:七嘴八舌师:哦,知道了,就是七张嘴八个舌头。
生大笑:不是,是抢着说,争着说。
师:那你们七嘴八舌地对我说。
你们坐下!师:你坐哪儿?生:坐凳子上。
师:恩?你呢?生:田埂上。
师:对。
陶先生继续对孩子们说——生读。
师:好,我们把这段完整地演一演,推荐好的同学。
生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真好。
陶先生多么慈爱,多么耐心。
同学们似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再回到前面,陶先生除了想一定要孩子们把蜻蜓放了,还会想什么?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似乎也听懂了,他们点了点头。
这时,陶先生有没有让孩子们马上把蜻蜓放了?他又想______________。
请大家读剩下的部分。
三、精读7—11生自由读。
师:想什么呢?生自由说。
师:想不想让大家了解蜻蜓啊?好,那我们就来读读陶先生告诉孩子们的话。
先自己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孩子们?指名读。
师:哎呀!又来了!这么读行吗?谁再来!指名读。
师:这才像说话。
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发现了什么?生:陶先生很喜欢蜻蜓。
师:那你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指名读。
师:有点喜欢了,还有谁比他更喜欢?师:这位陶行知,你拿着蜻蜓来告诉大家!指名读。
师:看来,陶先生真的很喜欢蜻蜓,那他只是喜欢蜻蜓吗?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话,看看有没有发现!生自由读。
师:发现了什么?(爱孩子,尊重孩子)师:说得真好,陶先生不仅爱蜻蜓,更爱孩子。
我们回头看看,当孩子们点点头时,他仅仅是想告诉孩子们蜻蜓的知识吗?还想什么?(爱蜻蜓,所以想让孩子们也爱蜻蜓;爱孩子,所以想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把蜻蜓放了。
)师:刚才孩子们还只是点点头,现在都纷纷说——引读。
师:这只蜻蜓被放飞了,但孩子们心里留下的是什么?生自由说。
师:是啊!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慈爱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感受一起——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汇报课)《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富有启迪意义的文章。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在细读课文后,觉得将它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教学这一课时,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
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
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
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
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
最后集体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陶行知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
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惊奇进行思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漫游。
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教学《放飞蜻蜓》,我首先抓住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以及从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蜻蜓的一些特点。
于是,在简单介绍陶行知后,文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忆蜻蜓的样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点呢?认真读课文你就能了解陶老先生,更能知道蜻蜓的特点。
愿意读课文吗?孩子们阅读愿望之火被点燃,他们读得非常认真,不时围绕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圈画画。
在学生自主反馈中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浮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对于蜻蜓眼睛与尾巴的特点,孩子也从品读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得很透彻。
知识丰富的你还知道蜻蜓的其它特点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蜻蜓点水等知识在教师传播,孩子们理解了课本以外的好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保持儿童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在阅读课上,围绕文本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从而对文本有深刻的感悟。
《放飞蜻蜓》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
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
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
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
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
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
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
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曾讲过的大意。
)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1、遵循思维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年级学生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让学生对美丽蜻蜓的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这对后面的教学起着铺路搭桥的作用。
又如对“七嘴八舌”的理解,让已经明白词语意思的学生进行表演,让还不清楚意思的学生通过观看表演来揣度词语意思,通过营造猜谜游戏的情景,使原来不知其意的学生看懂了词义,而且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对词语进行注解,从表演到概括,恰好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迁移。
2、立足文本价值,巧设问题,引发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在陶行知先生的循循善诱和行为表率下,使孩子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教学聚焦于“陶行知怎样劝说孩子们?陶行知给孩子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读懂一段话,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伤害蜻蜓的某个器官事例,认识蜻蜓身体结构特点和作用,感悟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