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2 海洋地理

合集下载

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知识点总结我跟你说啊,这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的知识点啊,就像那大海里的鱼一样,又多又杂。

我记得那时候学海洋地理,一翻开书,就感觉自己像个要出海探险的水手。

首先那海洋的地形,那可真是五花八门。

有大陆架,就像陆地伸到海里的小脚丫子,浅浅的,阳光能透进去不少,所以好多海洋生物都爱在那附近晃悠。

那大陆坡呢,就像是脚丫子下面突然陡下去的地方,跟滑梯似的,一下子就深下去了。

还有海沟,这可不得了,深不见底啊,感觉就像地球在海里开了个大口子,黑黢黢的,神秘得很。

再说说海洋的水吧。

海水的盐度,这可把我折腾得够呛。

影响盐度的因素可多了,像什么温度啊,降水啊,蒸发啊。

我就想啊,这海水就像一锅大杂烩,各种东西在里面搅和着。

温度高的时候,就像在火上煮着,水蒸发得快,盐度就容易高;要是降水多呢,就像往锅里不停地加水,盐度就被稀释了。

我跟同桌还讨论过这个事儿呢。

同桌那小子,眼睛小小的,一笑就眯成一条缝,他跟我说:“你看这海水,盐度变来变去的,跟人的心情似的。

”我就笑他:“你可拉倒吧,海水哪有你这么善变的。

”海洋里的生物啊,那更是有趣得很。

那些珊瑚礁,五颜六色的,就像海里的花园。

珊瑚虫就像一个个小工匠,一点点地把珊瑚礁建起来。

我就想象着那些珊瑚虫,小小的身子,忙忙碌碌的,它们肯定不知道自己建了个多么神奇的世界。

那些鱼啊,在珊瑚礁里游来游去,大的小的,红的蓝的,就像在走迷宫似的。

我有时候就想啊,要是我能变成一条鱼,在那珊瑚礁里穿梭,肯定特别好玩。

可是啊,现在海洋环境受到了污染,这些美丽的生物也受到了威胁。

一想到这,我心里就有点难受,就像自己心爱的东西被破坏了一样。

还有海洋的资源,石油啊,天然气啊,就像大海藏起来的宝藏。

那些开采石油的平台,孤零零地立在海上,像个钢铁巨人。

那些工人在上面工作,肯定特别不容易。

风一吹,海浪一拍,平台就晃悠,他们还得专心干活儿,找那藏在海底的石油。

我就觉得这些人可真厉害,要是我上去,估计晕得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

地理选修二知识点归纳

地理选修二知识点归纳

地理选修二知识点归纳一、海洋地理。

1. 海洋和海岸带。

- 海洋概况。

- 地球表面约71%被海洋覆盖,海洋平均深度约3800米。

- 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S”形)、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最浅、纬度最高)。

- 海岸带。

- 定义: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包括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区域。

- 类型:基岩海岸(地势险峻、坡陡水深,如我国辽东半岛南端、山东半岛等)、砂质海岸(海滩宽阔平坦,多沙堤、沙坝,如北戴河海滨)、淤泥质海岸(坡度平缓,海岸带宽阔,如江苏北部沿海)、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热带基岩海岸边缘)。

2. 海洋开发。

- 海洋水资源开发利用。

- 海水淡化:主要方法有蒸馏法、反渗透法等。

蒸馏法是通过加热海水使之沸腾汽化,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反渗透法是利用半透膜,在压力作用下使海水中的淡水通过半透膜而盐分被截留。

-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

- 盐类资源:海盐是重要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通过盐田法晒制。

我国盐场主要分布在北方沿海,如长芦盐场(地势平坦、海滩宽广、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

- 其他化学资源:溴(从海水中提取,主要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等行业)、镁(从海水中提取,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等。

-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 渔业资源:分布受大陆架(阳光充足,浮游生物多,饵料丰富)、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营养物质上泛)、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盐类带到表层)等因素影响。

世界著名渔场有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由于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衰退)、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秘鲁渔场(秘鲁寒流形成的上升流)。

-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传统的捕捞业和现代的海水增养殖业。

-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选修2《海洋地理》教材介绍

选修2《海洋地理》教材介绍

《海洋地理》教材介绍林雁一.教材编写思路海洋覆盖地球表面71%,浩瀚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气候的调节器,资源的宝库,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量的与日俱增,海洋正在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地。

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培养公民的海洋意识。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岛屿众多,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海洋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地理课程开设《海洋地理》选修课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通过《海洋地理》教学,要使学生改变“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增强海洋意识,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自觉爱护海洋环境,树立新的海洋观,成为具有现代海洋意识的合格公民。

二.教材的整体框架海洋地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海洋的地理环境,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立法等,它的研究对象除了海洋水体,海岸,海底等海洋自身的内容,还涉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图1:《海洋地理》教材整体框架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教材分为四个章节,各章节相对独立又有密切联系。

第一章“海洋与海岸带”主要学习海洋地理的基础知识,第二章“海洋开发”主要介绍海洋开发的现状和前景,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侧重分析海洋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对策,第四章“海洋权益”除了介绍有关海洋权益的法规外,还介绍了我国海洋基本国情。

三. 分章介绍第一章 海洋与海岸带(一)。

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本章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方面介绍了有关海洋自然环境的基础知识,本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海洋的自然环境,通过对海洋自然环境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环境,为进一步探讨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奠定基础。

本章是全书的基础章节。

(二)。

本章内容体系结构图2:第一章:“海洋与海岸带”知识结构本章分为四节。

第一节“海洋与海底地形”。

教材首先介绍了海水的基本性质,探讨了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高中地理选修二笔记整理

高中地理选修二笔记整理

高中地理选修二笔记整理同学们!今天给大家整理一下高中地理选修二的笔记哈。

这门课的内容还挺丰富有趣的,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海洋地理。

1. 海洋环境。

海洋的组成:海洋主要由洋、海、海峡等部分组成。

洋呢,是海洋的中心部分,面积广阔,深度较大;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深度较浅;海峡则是连接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比如说,太平洋就是一个巨大的洋,而渤海就是靠近我国大陆的海,台湾海峡就是连接东海和南海的海峡啦。

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性质。

海水温度一般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因为低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呀。

海水盐度呢,受蒸发量、降水量、河川径流等因素影响,像红海因为蒸发量大,降水少,盐度就很高;波罗的海因为有大量河流注入,盐度就比较低。

海水密度和温度、盐度、压力都有关系,温度越低、盐度越高、压力越大,海水密度就越大。

2. 海洋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海洋里有超级多的生物资源,像鱼类、虾类、贝类等等。

渔场的形成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海水发生搅动,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就会有很多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像北海道渔场就是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还有上升补偿流的地方也容易形成渔场,比如秘鲁渔场就是因为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底下可是藏着很多宝贝呢!有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还有锰结核等金属矿产资源。

大陆架是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因为这里曾经是陆地,有丰富的有机物质沉积,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就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深海大洋盆底,含有多种金属元素。

海洋空间资源:随着陆地空间越来越紧张,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重要啦。

比如建设人工岛、海上桥梁、海上机场等。

还有海洋运输,这可是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方式,运量大、运费低。

3. 海洋灾害。

风暴潮:风暴潮是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

台风、温带气旋等都可能引发风暴潮。

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一、海与洋对比二、四大洋三、海、海峡、海湾海位于大洋的边缘,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

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可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陆间海。

海峡指连通海洋与海洋的狭窄天然水道,如直布罗陀海峡。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如比斯开湾。

海峡是海上交通的咽喉之地,许多海峡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一、人类认识海洋的历程☐15世纪前,人类对海洋与陆地的关系的认识主要是天圆地方。

公元前古希腊的世界地图☐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5世纪末开始,世界迎来大航海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洋是重要的交通航道。

☐一战后,人们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

☐现在,海洋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人类对海洋的科学探索☐1872-1876年,人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环球综合海洋考察,奠定了海洋科学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深海钻探技术的发展与海底钻探计划的实施,人们对海底地形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由此诞生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使人们对地球又有了新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大洋观测计划,人们认识到全球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揭示了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进入21世纪,科学界正在全面开展海洋环境与全球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一、海岸线和海岸带海岸线: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海岸带示意图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潮汐、海浪、洋流、流水、河流、地壳变动、生物等。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包括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等。

选修2 海洋地理

选修2 海洋地理

考点三
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疑难剖析
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鱼类、海洋虾蟹类、海藻类
海洋能源
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 海洋能源与常规能源相比,优点:①可再生, 总蕴藏量大;②清洁,不污染环境,可综合利 用。缺点:①时空变化大;②开发环境恶劣,技术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大
海洋交通和通讯,围海填海造陆,海底储藏
考点一
海岸与海底地形
疑难剖析
1.各种海岸类型的比较
淤泥质 海岸 宽度大、 平原河流携 坡度小、 带颗粒较细 海岸线 物质的堆积 平直 作用 低洼, 红树林 植物与 泥沼相 结合 生物堆积作 用 滩涂 养殖 抵御风浪侵 蚀、保护沿 海湿地和生 物多样性 保护海岸、 抵抗海浪侵 蚀
淤泥
红树 红树林植 林海 生 物与泥沼 岸 物 海 岸 珊瑚 珊瑚虫的 礁海 遗骸和分 岸 泌物
特殊海区
暖流经过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 洋流 过海区水温较低 水温由表层向深层递减,1 000m 以下水温差别不大,经常保持低 太阳辐射 温状态 水温随深度增加而缓升(逆温现象) 地热作用
考点二
海水的温度与盐度
疑难剖析
(2)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海洋表层水温具有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对同一海区而言: 最高温 最低温 影响因素
考点三
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疑难剖析
海 平 面 上 升
大量温 室气体 排放, 导致全 球气候 变暖
剧风暴潮,淹没 沿海低地,渔业 资源受损,破坏 珊瑚礁、红树 林、海岸沼泽和 湿地等环境,海 水入侵、水质恶 化、地下水水位 上升
坡度大
弧形分布
深度大
成 因
大陆板块 受挤压上 拱隆起形 成
地幔物质的 洋壳在地 板块俯冲 对流向两侧 幔物质对 带动洋底 推开,海底 流上升的 下倾、陷 落形成 不断扩张形 顶托作用 成 下形成 海底扩张说

2024年高中人教版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2024年高中人教版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2024年高中人教版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0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l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l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l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

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0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l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l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l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l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

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l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l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

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0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

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04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

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05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l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海-气相互作用-中图版选修2海洋地理教案

海-气相互作用-中图版选修2海洋地理教案

海-气相互作用-中图版选修2 海洋地理教案一、学科与课程标准本课程为海洋地理学科的选修2,主要内容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海-气相互作用。

本教案主要参考了中图版选修2,适用于中学海洋地理教育。

本课程的相关课程标准包括:•中国地理学会制定的《海洋地理学科教学大纲》;•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各省市教育厅制定的本地区的课程标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课程标准进行调整和适当的补充。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掌握海洋气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2.熟悉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掌握海气复杂系统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三、课程内容3.1 海洋-大气系统的基本组成•大气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地球的气候带;•海洋的基本概念、种类以及海洋的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态环境。

3.2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热交换和水汽交换的基本过程、物理原理和结构特征;•风场和海流对热交换和水汽交换的影响;•海洋大气波动和海气复合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

3.3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类型和程度;•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破坏和渔业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海洋交通、旅游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3.4 海气复杂系统•大气态变化和海洋环流的复杂性;•海气转换和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海气复杂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熟悉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海气复杂系统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1.理论授课:讲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介绍海洋气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2.图像解析:使用图像和实测数据展示海洋-大气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特征;3.讨论分析:案例分析、问题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研究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mechanism;4.课堂练习: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课堂演示和练习;5.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文献材料和科普性质的读物,引导学生参与到海洋和气象领域的深入探究。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教学教材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教学教材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教学目标:一、海洋和海岸带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二、海洋开发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四、海洋权益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本讲重点: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本讲难点: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地球上的海与洋1对比项目洋海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2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

2.2-海底地形的分布-课件(新人教版选修2)

2.2-海底地形的分布-课件(新人教版选修2)
从海岸线到大洋中部依次分布为大陆架、大陆 坡、岛弧、海沟。
• 2.比较下列三幅大陆边缘向洋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渡图的差异, 并将其与亚洲东部、南美洲西部、欧洲西部对 应起来。
B
A C
3、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深海平原):
“大”: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 “深”:水深4000—6000米 “平”:地形较平坦,但内部有海底火山、丘陵、山脉 “稳”: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D.图中D处是大陆坡
P18 阅读 • 大西洋中脊的发现
读下图回答并完成下列要求:
A BC DE
海平面
图中代号相应的海底地形名称是:
A 大 陆 架 ,B 大 陆
C洋
盆 ,D 海
E海

,
坡, 岭,
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 答
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止确的是
A.图中A处是大陆架 B.图中B处是海岭
C.图中C处是海沟
3、洋盆和洋中脊 (2)洋中脊
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四大洋皆有,相互连通 太平洋—大洋东部
分布 大西洋—大洋中部,“S”字型,与两岸大致平行分布 印度洋—大洋中部,“入”字型
中轴为裂谷,是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
大洋中脊贯穿世界四大洋,是彼此互相联 结的一个整体。
大洋中脊的轴部 都发育有沿其走 向延伸的断裂谷, 称为中央裂谷, 大洋中脊体系是 一个全球性地震 活动带,但震源 浅,强度小。
选修二 海洋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8844.43m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基本规律 从陆地向大洋中心: 大陆架—大陆坡— 海沟—洋盆—洋中脊(海岭) P16 思考:以大洋中脊为中心,各类海底地形的分布 有什么规律? 在处于成年期的大洋底部,以洋中脊为中心,向两侧 对称分布着洋盆、海沟和岛弧、大陆坡、大陆架

海岸-湘教版选修二 海洋地理教案

海岸-湘教版选修二 海洋地理教案

海岸-湘教版选修二海洋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海岸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了解海岸带的形成和演变原因;3.掌握海岸带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海岸带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2.能够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海岸的生态环境;3.能够提出海岸带保护措施。

情感目标1.增强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2.增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海岸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了解海岸带的形成和演变原因;3.掌握海岸带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教学难点1.能够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海岸的生态环境;2.能够提出海岸带保护措施。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海岸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海岸带的形成和演变原因;3.海岸带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讲述海岸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形成和演变原因、重要性和保护措施;2.组织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海岸的生态环境,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海岸带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海岸带的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和保护情况。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对象本次教学评价对象为年级选修课学生。

2. 评价指标1.能够掌握和应用海岸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能够了解海岸带的形成和演变原因;3.能够了解海岸带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4.能够分析海岸带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5.能够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海岸的生态环境;6.能够提出海岸带保护措施。

3. 评价方法1.学生作业:课后布置作业,检查学生掌握情况;2.实地考察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并要求学生撰写相应报告,评价学生实地考察和报告质量;3.平时表现: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表现。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多种形式,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实地考察时间较短,影响了学生对海岸带的深入了解和体验。

高二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重点知识总结1. 海洋形成和海底扩张海洋形成是指地球诞生时开始形成海洋,并逐渐发展为现代海洋的过程。

海底扩张是指地球上海洋底部分不断向外扩展,形成新的海底地形的过程。

2. 海洋地形海底地形包括大陆边缘、大陆坡、海底峡谷、海底山脊、海洋盆地和海沟等。

其中,海底山脊是海底地形中最长、最宽、最高、最年轻和最活跃的地质构造。

3. 海洋环流海洋环流是地球表面海洋水体运动的总和。

它主要由风向、地球自转、海底地形、海水密度和大气气候等因素决定。

海洋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海岸线演化有重要影响。

4. 海水的物理性质海水的物理性质包括热盐循环、海水密度、海水温度、海水压力、海水溶解氧和海水pH 值等。

海水的物理性质对海洋生物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5. 海水的化学性质海水的化学性质主要指海水中含有的各种无机盐、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等。

海水中的主要无机盐包括钠、氯、硫酸盐、碳酸盐、铁、硅等,这些无机盐对海洋生物生长和化学过程都有重要影响。

6. 海水污染海洋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导致海洋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环境变差的过程。

海洋污染主要包括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和物理污染等。

海洋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7.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主要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其中,生物资源包括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矿产资源包括海底沉积物、矿物和岩石;能源资源包括海浪能、海潮能和海洋温差能等。

海洋资源是人类发展经济和维持生态环境的重要来源。

8. 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是指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障人类健康的目标,主要包括海洋环境监测、海洋垃圾处理、海洋污染治理和海洋保护区设立等。

海洋环境保护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和人类自身利益至关重要。

选修2 海洋地理.pptx

选修2 海洋地理.pptx

位置或区位
特点或组成 用途或功能
应注意的问题
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
然景观的不利影响、
广阔的经济腹地、便利的
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
货物和旅客
交通运输;海阔水深、风
港口吞吐量、评价腹
港口
集散并变换
平浪静的港湾;足够的岸 水域和陆域
地范围内经济发展水
建设
运输方式的
线长度和陆域面积;与依
平和资源开发利用程
场地
托城市的发展相协调
不断扩张形 落形成

洋壳在地幔物 质对流上升的 顶托作用下形 成
板块构造说
海底扩张说
10
板块二
@《创新设计》
2.海岸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1)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的区别
海岸类型
组成
特点
利用
基岩海岸
岩石
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海 建设港口、旅游开发
岸线曲折,多海蚀地貌
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
多沙堤、沙坝、沙丘,海 砾石、沙子
图示
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坡
8
岛弧
海沟
洋盆
洋中脊
板块二
@《创新设计》
位置
其宽度从低潮
大陆边缘与洋
线起向海洋方 大 陆 架 向
岛弧外缘,一
盆的过渡地带,
海 沟 与 洋 大洋
向延伸至坡度 外 延 伸 的
般是大陆坡与
分布于大陆坡
中脊之间 中心
显著增大的地 部分
洋盆的分界线
的前缘
方为止
水深
200 m以内
200 m~ 4000 m
度及其生态潜力、研
究港口与腹地之间的
集运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2 海洋地理
1.读世界板块(局部)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处和b处都位于板块边界,分析其海底地貌有何不同?
(2)图中海域可能出现的海洋灾害有哪些?
(3)比较b处和c处海底岩石新老关系,并说明原因。

(4)A国不断加大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力度,其主要的利用方式有哪些?对该国的重要意
义有哪些?
解析第(1)题,a处于两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应为海沟;b处位于板块张裂处,应为大洋中脊。

第(2)题,图中海域可能出现的海洋灾害海水扰动产生的风暴潮等、海底岩石圈震动形成的地震引起的海啸等、大气扰动形成的巨浪等。

第(3)题,根据海底扩张学说可知,离大洋中脊越近年龄越少。

第(4)题,明确A国是指日本,夺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主要是传统的海洋捕劳、发展海水并业等。

答案(1)a处为海沟,b处为大洋中脊
(2)巨浪、海啸、风暴潮、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海冰等。

(列举2种即可)
(3)c处海底岩石老于b处海底岩石。

原因:海底岩石在大洋中脊形成,在海沟消亡,b处海底比c处海底更靠近大洋中脊。

(4)利用方式:填海造陆;发展海洋交通;海洋捕捞;海底矿产资源开采;发展海洋化学工
业。

意义:缓解人地矛盾;拓展生存空间;增加资源获取方式。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种海岸类型景观图(如右图)。

材料二地球表面8%的海岸带提供了全球28%的生物生产,集中了全球50%的人口,是人
类经济活动最频敏的区域。

(1)此图为何种海岸类型?
(2) 此种海岸在我国哪些地区分布最广?
(3)此种海岸类型,最适宜发展何种人文活动?并说明理由。

(4)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解析根据景观图中的海岸线弯曲基本确定此海岸类型为基岩海岸,然后围绕这一海岸类型进行分析其开发利用方式分析。

答案(1)基岩海岸
(2)在杭州湾以南的华东、华南沿海,杭州湾以北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岸。


外,台湾岛和海南岛也多基岩海岸。

(3)岬角向海突出,海湾深入陆地,常形成天然良港;岸边的山峦起伏,奇峰林立,怪石峥
嵘,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4)气候变化、海面上升、土地利用及人类的其他活动等。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1年~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情况。

材料二201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特点。

(2)材料二反映我国的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有何特点。

(3)为了促进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请你提出几点对策。

(4)如何促进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请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1)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小。

(2)我国海洋开发水平低,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高。

(3)保护传统渔场;开拓捕捞空间;发展海洋农牧业;促进海洋药品与保健品开发。

(4)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海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海洋经
济协调健康发展。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1~2010年我国海域赤潮累计面积。

材料二2010年中国沿海各月赤潮发生次数。

(1)2001~2010年,我国每年发生赤潮面积最大的海域是________。

与往年平均值相比,2010
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的累计面积较________(高或低),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2)2010年,我国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是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赤潮发生的危害。

答案(1)东海低主要原因:环境治理力度加大。

(2)5月日照量大,水温高东海
(3)赤潮破坏海洋生态结构,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赤潮生物遮蔽阳光,抑制下层生物的生
长;某些赤潮生物的分泌物粘住鱼和贝类的鳃部,导致窒息死亡;赤潮生物被其他海洋生物或人类摄食后引起中毒;受赤潮影响死亡的生物,其残体在分解过程中又大量消耗海水溶解氧,造成水体缺氧,从而导致其他各种海洋生物大量死亡;赤潮发生会给海洋渔业生物和旅游业等带来巨大损失等。

5.读“台湾海岸类型及西部海岸的潮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距台湾岛约15海里,位于我国台湾省的领海基线以内,按照国际海洋法公约的规定,
这里属于我国的________。

(2)某大陆旅游团前往图中乙、丙、丁三地活动,如果你是组织者,请你为旅游团安排适当
活动: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在海洋能开发中,潮汐能最具有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简述B地修建潮汐电
站的有利自然条件。

(4)受台风影响,台湾东部沿海夏秋季节风暴潮频发。

请简述风暴潮可能造成的危害。

答案(1)内水(海)
(2) 开展海水浴、冲浪、潜水、垂钓等康体娱乐活动登高望海、欣赏日出月升、领略海上
奇观观赏海洋生物,开展科考探险和生态旅游
(3)位于潮差大、封闭性好的河口处。

(4)风暴潮往往来势猛、强度大,破坏性大,容易冲垮堤防,淹没农田和城镇,摧毁港口和
盐场,破坏海岸工程设施,危害海上油田开发,给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防带来巨大损失。

6.读我国2008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岸侵蚀情况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1)
(2)海岸侵蚀与海岸类型有关。

2008年海岸侵蚀长度最大的是哪个省区?该省区的海岸主要
属于何种类型。

(3)简述海岸遭受侵蚀的人为原因。

(4)目前,人类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解析(1)我国海岸线漫长,有基岩海岸、淤泥质海岸等多种类型。

(2)从表中可以看出,2008年海岸侵蚀长度最长的是山东省,该省海岸类型主要是基岩海岸。

(3)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建设是海岸遭受侵蚀主要人为原因。

(4)目前,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主要表现在海港建设、海洋捕捞等方面。

答案(1)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
(2)山东省基岩海岸
(3)不合理的海岸工程、河流水利、水电工程等;沿海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和采伐红树林等。

(4)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港建设、海洋石油开采与石油化工、海岸旅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