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回 眸 年 历 届 党 的 三 中 全 会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 化的大 背景下,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 突出,这次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 干重大问题决定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对 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 深刻了,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自觉性 更高了。
十三届三中全会: 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1988 年 9 月 26 日~30 日,十三届 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原则通过了 《关 于 价 格 、 工 资 改 革 的 初 步 方 案》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 治工作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
这次会议是在一个特殊时期召开 的。当时,中国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的 转换时期,并因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其 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秩序混乱、物价上 涨过快,并由此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
十七届三中全会 : 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三次全体会议 于 2008 年 10 月 9 日 至 12 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 按 照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要 求 ,深 化 改 革 ,创 新 发 展 ,走 现 代 化 农 业 发 展 的 道 路 ,解 决“ 三农”的 深层 次 矛 盾 问 题,推 进 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 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 和 发 展 作 出 了大 力 推 进 改 革 创 新,加 强农村制度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 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等重大部署。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总结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1)内容:①提出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农村时期。
②提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 3 \* GB3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2)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北平)(1)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B—建国后召开的会议(1949-2013)一)过渡时期(1949-1956)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八大(1956/6))(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
= 2 \* GB3 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②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
(2)意义: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董必武提出加强法制建设。
2、八大二次会议(1958 北京)提出了忽视客观规律的总路线,推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
3、庐山会议(1959)错误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4、七千人大会(1962 北京)建国以来人数最多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初步纠正了“反右倾”运动的错误。
三)“文革”时期(1966-1976)1、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八届十一中全会(1966夏北京)标志着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展。
历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内容和经济政策
历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内容和经济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做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
在经济建设问题上,要求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并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会议提出要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还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改革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
十三届三中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政策和措施,确定把其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其中提出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并强调要长期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首次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并明确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非公有经济都可以进入,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农村改革等。
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
农村发展现状
• 六是农业 • 科技水平低, • 劳动生产率 • 低;
• 农民呼吁:“粮食价格提一点,政府补助多一点, 农资价格稳一点”
国际经济环境风云动荡
•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 它必然对已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 国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如今也面临着转变 经济发展的难题。特别是长期以来,国内 内需不足,经济增长的基点重点放在出口 上,这造成了经济发展受制于外部环境。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 •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 度性成果,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度性成果,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 ——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从农 要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业投入、农业补贴、 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多个方 面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面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 ——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为农 要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促进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从根本 上破除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基础…… 上破除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基础
一、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
• • • • • • • • • • • • •
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四届三中全会: 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基本框架。 体制的基本框架。 全会通过了《 全会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 的决定》 的决定》。1992年邓小 年邓小 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带 平同志的“南巡讲话” 来了一次大的思想解放, 来了一次大的思想解放, 当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 当年 月召开的中共十 四大明确指出, 四大明确指出,社会主 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 的市场经济,即提出了 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并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回顾:从三中全会到三中全会
回顾:从三中全会到三中全会从三中全会到三中全会2008年的10月9日―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这是30年以来的第7个三中全会。
纵观党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
之所以三中全会的议题大多锁定发展与改革,这是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每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心工作。
而从30年来7个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与关键词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出党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方式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不断成熟,并进行着逐步演进与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关键词: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掀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在此后的六年间,中国的改革进入了启动阶段,这一阶段,改革的主战场是农村。
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为发端,在整个农村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农村体制改革的浪潮,也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城市里的工商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试点,即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开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掀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会议。
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在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重新评价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从历次三中全会看中国的改革发展
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历次三中全会的目标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的历次三中全会,把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会议研究的目标,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强调: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建设社会主义。全会公报着重强调,对于几亿农民“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十二届三中全会强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正确解决职工和企业的关系,真正做到职工当家作主,做到每一个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工作,人人关注企业的经营,人人重视企业的效益,人人的工作成果同他的社会荣誉和物质利益密切相联。十四届三中全会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及时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在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妥善处理积累和消费、全局和局部、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使改革赢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十五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讨论农业农村问题,都重点强调了保护农民利益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从历次三中全会看中国的改革发展
中共中央通过历次三中全会都对中国的改革发展作出战略性部署,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前进方向,推动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并不断取得新成就,也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个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史上如此重要的党的历次三中全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不可分,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与中国人民的生活福祉息息相关。
党的历次三中全会主题
党的历次三中全会主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确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三届三中全会适逢新旧两种体制转换,因此治理和整顿了经济秩序;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善土地流转,激活农村金融。
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十七大精神要点一、充分认识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十七大的意义:(1)、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执政能力建设全部写入党章,彰显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使党的纲领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2)、十七大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将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十七大的方针,顺应了“经济越来越自由、社会越来越多元”的历史潮流。
十七大的思想路线的实现,将进一步扎实推进几代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执政目标: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社会和谐。
2、十七大解决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七大解决的核心问题: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
十七大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科学发展的问题,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手段和途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只是数字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能够更好地为总体目标“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
3、十七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大历史性贡献):第一个历史性贡献,是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
十七大从历史高度、从全局角度、从政治深度,对改革开放作出了全面肯定,让全世界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个历史性贡献,是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载入党章,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脉相承。
邓小平讲的不是经济增长,而是发展,本身就是科学的。
科学发展观正是深刻突出邓小平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在科学、自觉的层面进行,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正在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
第三个历史性贡献,是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历次三中全会主题
历次三中全会主题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都具有纲领性意义,分别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即改革的启动阶段、改革的展开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阶段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确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届三中全会适逢新旧两种体制转换,因此治理和整顿了经济秩序;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善土地流转,激活农村金融。
7次三中全会中,有两次是关于农村改革,有3次关于基本经济制度。
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35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历经35年改革,中国走上了富裕之路,但也进入了社会矛盾高发期,如何通过下一步改革,实现稳固发展、公平正义、真正富强,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
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扫清了道路。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方向。
2019年历届三中全会内容回顾 -范文资料
历届三中全会内容回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
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扫清了道路。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方向。
2019年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019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
2019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推进农村改革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改革决策,都是在党的三中全会上做出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从党的十四大以来,一中全会和二中全会主要是人事工作方面的部署安排,而三中全会则是出台重要改革政策和体现新一届领导施政纲领的会议。
七中全会则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
历届代表大会和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历届全国代表大会一大:1920.7.23-30《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的议决案》、《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关于议会行动议决案》、《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关于少年运动问题的决议案》、《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等9个决议案。
三大: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
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
四大:一九二五年一月十一日至二十二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通过了《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等11个议决案,并选出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五大: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大会通过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土地问题议决案》等,选出了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党的中央委员会。
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
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作《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政治报告,周恩来作了组织报告和军事报告,李立三作农民问题报告,向忠发作了职工运动报告,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作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报告。
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苏维埃政权、农民、土地、职工、宣传、民族、妇女、青年团等问题的决议,以及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30年历届三中全会见证中国改革历程经济腾飞路2008年07月29
30年历届三中全会见证中国改革历程经济腾飞路2008年07月29编者按: 7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纵观中共党史,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留有特殊意义,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1978年12月18~22日随着揭批林彪、“四人帮”斗争取得伟大的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全国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是我国革命道路上又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会议重点:●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在回顾总结新时期29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时,开宗明义地作出这样一个蕴涵广阔历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内容的精辟概括的。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这一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做了哪些调整?1978年下半年,安徽、四川农村尝试包干到户、到组的生产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经营自主。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谈话,肯定了一些地方大包干的做法。
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认为包产到户"没有什么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回眸
61博览2013年第11期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回眸□ 薛庆超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共中央多次通过召开三中全会,研判国际国内形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确定改革方位,绘制改革蓝图,提出行动纲领,推动改革开放全局。
回顾这几届三中全会,对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举行,是“文革”结束后实现全面拨乱反正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前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成为中国进入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的政治宣言。
会议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这次会议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
▲ 邓小平和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十二届三中全会 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1984年10月20日召开,标志着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的新局面。
会议一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表明我们党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会议在许多问题上,特别是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上,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会议决定于1985年9月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和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纲要的建议。
十三届三中全会 治理整顿 深化改革1988年9月26日至30日举行,会议要求把今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解决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等突出问题。
历届三中全会时间点及重要举措
历届三中全会时间点及重要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党的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召开的第三次全体会议。
三中全会为何重要?一中全会产生中央领导集体。
二中全会推荐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
三中全会很多重大政策都在三中全会出台,体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纲领(侧重经济)。
三中全会文件如何起草出台01中共中央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三中全会将要审议的决定议题。
02三中全会召开当年上半年,成立起草小组,起草小组成立的第一次会议上,时任国家主席出席并就总体思路、基本框架等作出指示。
03《决定》的起草,始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
负责人由国务院总理或副总理直接担任。
十四届三中全会是第一次有地方领导同志参加中央全会重要决定的起草。
此后每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起草小组都有来自地方的领导,而十七届三中全会因主题聚焦农业,还特别邀请了安徽和吉林两个农业大省的负责同志。
04起草小组成立后,经历密集调研、征求意见、反复研讨、多次修改等环节,三个月后,形成《决定》初稿,提交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审议。
05第一轮审议后,《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到中央党政机关和全国各地方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召集党外人士、相关专家听取意见,此后再提交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审议,形成三中全会上审议的《决定》讨论稿。
06三中全会上安排较多时间讨论审议,会议最后一天审议通过。
历届三中全会重要举措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这是一届非常重要的会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标志着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确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26日—30日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14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日—14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历届三中全会
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20日)
通过了《中共中Biblioteka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历届三中全会
主要内容
会议成果
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9日-12日)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荐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11日-14日)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11日-14日)
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方向。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十三届三中全会
(1988年9月26日-30日)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22日)
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题-网络版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知识考试一、填空题1、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他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3、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村这个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民稳定这个大局。
4、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
5、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关键环节上取得体制改革成果。
6、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7、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5亿亩耕地红线。
8、健全村民民主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的民主选举实践,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9、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10、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现代化。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2、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
13、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4、实施扶贫政策,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
15、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
16、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7、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三中全会主要精神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主要精神伴随着两个奥运的圆满成功和神七凯旋,在人们信赖和祈盼的目光中,10月9日到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一、介绍一下《决定》产生的过程。
我先来介绍一下《决定》产生的过程。
十七届三中全会是2008年10月9日到10月12日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主要是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是在10月12日正式通过的,却在10月19日才推出,这一段时间以来党中央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多方征求意见,尤其是党外人士的意见,结合很多学者提出的一些看法,中央对《决定》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这样才将最后成型的文件向全国发布。
《决定》产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二、历届三中全会主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开始,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掀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2、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这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改革的展开阶段。
3、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
4、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5、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新农村。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6、十六届三中全会:新任务、新起点。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不仅是今后十年改革与发展的“蓝图”,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展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被称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要点1.十七届三中全会于什么时候召开?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2.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哪个决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决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解决“三农”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解决“三农”矛盾问题的要求是什么?一是实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方向。
三是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四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和发展作出了哪些部署?一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6.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两个必须”是什么?一是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
二是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球是什么?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劳有所养、住有所居。
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共历届三中全会一览
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共历届三中全会一览发布时间:2013-11-13 10:09:19 来源:路透社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改革可以说是历届三中全会的关键词。
周二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革进行整体系统部署,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
会议公报称,中央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以下为中国历届三中全会重要内容一览:* 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9-12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革进行整体系统部署,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多方面。
公报指出,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制度,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 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10月9-12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 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14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首次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并明确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非公有经济都可以进入,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农村改革等。
* 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14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并强调要长期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
*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14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解读农村改革的意义10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张静蓉
提
要
十七届三中全会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 科学发展观与农村改革新起点的意义解读 两个三中全会的三十周年历史总结与展望 十二五规划中的农村发展战略
十七届三中全会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于2008年10月9日至 日在北京举行。 年 月 日至 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 作报告, 作报告, 审议通过了《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 重大问题的决定》。 回良玉就《决定(讨论稿 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回良玉就《决定 讨论稿 》向全会作了说明。
十七届三中全会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
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 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 问题,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 周年之际, 问题,认为在改革开放 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 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 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 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 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 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七届三中全会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
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 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 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 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 基础, 基础, 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对各界关注的最热点问题——土地改革——作出了具体的表达,给出了明确的方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守英看来,三中全会文件既提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和方略,更突出了通过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主题,其中土地制度改革的内容是文件的亮点和突破点。
刘守英长期研究中国土地制度和政策,他认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并不是首次为土地承包权流转“开闸”,而是已有政策的完善。
充分保护农民土地权益《21世纪》:《决定》全文已对外发布了。
作为长期研究土地问题的专家,你怎么理解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制度改革思路?刘守英:强调对农民土地权益的充分而全面的保护,是落脚点,也是改革的主线。
文件在改革基本原则的第二条就提出了“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文件继续强调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
这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也就是说,下一步土地制度改革首先是巩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制度成果,不是另搞一套。
因此,我不同意当下媒体和某些观点提出的“转折性变革”,甚至“第三次土地改革”等说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用“转折性”变化,因为那一次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根本改革了传统集体所有制,实现了家庭土地承包经营。
实践证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民欢迎的制度,只需要稳定、完善和深化。
在稳定和完善农民土地承包权方面的表述也值得关注。
一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何谓“更加充分”,就是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
二是“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将“长期”改为“长久”,一字之差,意义深远。
两者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是有期限的,承包期再长也是有年期的,后者是无期限的,意味着我们在政策上以后就不要老再琢磨延长多少年合适了,农民也不用担心承包期到期的问题了。
这是革命性的一步,更有利于稳定农民对土地的预期。
《决定》是已有政策的完善《21世纪》:会前和会后,舆论把重头盯在土地承包权流转上,你对此怎么看?刘守英:首先,我要指出,媒体热炒土地承包权流转,是一种对中央政策的误解,也容易形成误导。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就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来又在“18号文”中对土地流转进行了规范,提出了“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
十七届三中全会并不是首次为土地承包权流转“开闸”,而是已有政策的完善。
并且在强调“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的同时,增加了“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21世纪》:那么,“完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刘守英:主要体现在促进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的形成机制上。
我们过去强调的是农户基础上的自愿流转,至于如何流转,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在这方面有了更具体的规范,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要有对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服务和管理,需要搭建流转平台。
这样就为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发育提供了制度空间。
其次是,丰富了农业经营形式的内容。
土地承包权流转是为规模经营服务的。
我们过去往往将家庭经营和统一经营对立起来。
通常理解是,家庭经营是分散经营,“统一”经营是集体经济。
现在的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但不是用统一经营替代家庭经营,而是提出“家庭经营向采取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
另外,文件也大大丰富了“统”的内涵和层次,将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统”的新型载体,这样就将家庭经营和统一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为未来农业经营形式的新格局提出了明确规范。
开辟农地入市通道《21世纪》: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一直是土地制度的重点话题。
《决定》对此是否有突破?刘守英:这是此次三中全会在土地制度方面的重大突破和亮点。
一是明确“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二是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这两项重大制度安排,对于让农民以土地权益合法分享工业化和城镇化成果具有革命性意义。
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提供了通道。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需要只有实行征用转为国有,才能进入非农用地市场,打破了以所有制性质、屏蔽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制度障碍。
为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了政策空间。
只要符合规划,集体建设用地也可以与国有建设用地一样的方式进入市场,实现了两种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建设用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权益。
《21世纪》:宅基地流转也是当下热议的话题,怎样理解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基调?刘守英:《决定》在这一领域传达了两大信息。
一个是关于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尽管文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但也明确提出了要“完善宅基地制度,加强宅基地管理”,为宅基地制度改革留下了制度空间。
同时,明确提出要“保护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这就为宅基地制度改革定了调,那就是以保护农民对宅基地的权益为前提。
第二个信息是,对各地目前如火如荼的旧村改造、村庄整理,腾挪建设用地的做法作出了明确规范,即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一、要复垦为耕地;二、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三、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防止地方借整理、盘活之机,扩大建设用地,以及防止将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化倾向。
全面补偿失地农民权益《21世纪》:保护农民权益是新一轮土地改革的核心目标。
那就不得不回到征地制度上,三中全会有什么新思路?刘守英:征地制度改革在已有“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的同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举措。
一是明确提出了要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
这就为缩小征地范围,真正实现按公益性目的征地提供了前提。
二是提出了对失地农民权利补偿原则。
“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对农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这意味着下一步征地制度改革将迈出重要一步,即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从现行的按农业用途的产值补偿,转向按权益补偿。
三是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转向包括就业、住房、社保等全面保障。
土地管理制度变革《21世纪》:土地制度改革方向确定后,作为落实土地制度安排的土地管理制度也会随之调整。
文件对此有何规定?刘守英:三中全会提出了土地管理“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四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产权明晰”是第一次明确提出,这表明产权管理要纳入到土地管理内容中。
产权纳入土地管理内容,使得农民的集体土地权益保护增加了安全阀。
“用途管理”继续保留,是为了管建设用地总量,这对保“18亿亩”耕地红线非常关键。
“节约集约”进入土地管理原则,体现了中央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心。
总之,有了这四条,为土地管理制度从原来的简单、硬性、计划色彩强的方式,向更加科学、规范及运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管理制度转变,提供了基本原则。
《21世纪》:在耕地保护政策方面有什么新内容?刘守英:在耕地保护制度方面,第一次提出了要“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
这一举措有利于将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
现在的基本农田指标是层层分解,但从目前基本农田或耕地保护情况看,很不理想,说是最严格,但基本农田在哪,质量如何,都存问题。
现在提出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另外,提出了基本农田补偿机制,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地区给予经济上的补偿,为出台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财政补偿,引入发展权补偿机制,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积极性提供了政策空间。
意义: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积极性高涨、土地投资力度增大、产出率提高。
国家支农财政政策将有所调整,更大幅度向农村倾斜,支农的财政政策将形成制度化,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将加大,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完善。
十七届三中全会确认的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
它不仅对土地资源配置及其效率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明确界定和保护农民土地权利上取得巨大进展,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对耕地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不断强化,政府对土地利用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土地的法律框架也逐步完善。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要求看,农村土地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这为今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必须按照《决定》要求,以切实保护耕地和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目标,继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
健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我国是世界上人地矛盾最紧张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强化对耕地保护的政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逐步下降,城镇和园区等各类建设大量圈占土地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但土地农转非的速度仍然太快,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仍然过大,耕地保护的利益补偿等长效机制还不健全,违规违法占地现象依然严重。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应进一步强化用途管制,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一是层层落实责任,增强保护耕地的法定性和强制性。
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
二是完善占补平衡等制度。
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要防止只占不补、先占后补、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发生。
三是在全国范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重、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多的粮食主产区,由国家探索建立补偿机制,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地方政府特别是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目前,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粗放和闲置浪费现象仍较为突出。
据调查,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达130多平方米,超过发达国家82.2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83.3平方米的水平;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也普遍较低。
解决保护耕地和保障必要建设用地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
一是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