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后结构主义批评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虽然经常被等同起来,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截然不同的知识分子现象。
大多数著名的后结构主义者,尤其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 – 1984) 和雅克·德里达(1930 – 2004),都回避与后现代主义的任何联系。
只有 Jean-Fran ç ois Lyotard (1924 – 1998) 可以说跨越了这两个运动。
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特定的教义,也是一种感性或文化情绪。
它意味着与现代体验时间和空间的模式的决裂,连贯的意义和叙事的瓦解,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
在政治上,后现代主义通常被视为反映了新的政治组织形式,例如全球资本主义或反映文化差异而非统一的新社会运动。
虽然审美现代主义者经常将现代经验的碎片性质编织成一个统一体,但后现代主义者拒绝将统一性假设作为现代理性的形而上学残余。
后结构主义与整体分享后现代主义的不安,但它拒绝预示将取代现代的文化、政治或思想体验的新形式。
相当,的自我批评。
后结构主义者并不完全拒绝现代性的重要概念,例如知识、权利或主体性,但他们将这些概念置于一种批判之下,从而将它们从帝国或原始立场中剔除。
他们试图避免理性的极权主义和乌托邦式的自命不凡,并使它们受到永久的批判。
随着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和,突出后结构主义者包括德勒兹(1925 - 1995),罗兰·巴特(1915 - 1980),克里斯蒂娃和让-吕克·南希。
顾名思义,后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智力运动而兴起,以应对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中结构主义方法的缺陷。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 – 1913) 语言学和Claude Lé人类学中的 vi-Strauss 发展了将语言和社会行为分别解释为客观结构的产物的理论。
虽然结构主义者承认意义系统本质上是语言差异的任意系统,而不是跨时间或终极意义的反映,但根据批评者的说法,他们仍然犯有理性主义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意义的固定对象可以通过社会科学的客观化程序。
结构主义批评
第四讲结构主义批评Criticism of Structualism20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邹洪锦目录一、由来与特点从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皮亚杰:结构主义三大特性乔纳森·卡勒:关系与结构二、索绪尔的“语言学革命”言语与语言历时与共时能指与所指横组合与纵聚合三、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习俗、亲属制度及图腾的解读“乐谱竖读法”20世纪三大人文学派⏹现象学——哲学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批判领域⏹结构/后结构主义——文学、人类学、心理学、史学等。
⏹20世纪三大人文学派中唯有结构主义横跨人文学科方方面面。
——赵一凡:《结构主义》,《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248页。
一、由来与特点⏹本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在自然,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中逐渐兴起一种新倾向——用符号/结构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研究。
这种工具理性或方法论哲学迅速取代二战以来存在主义所占据的主导地位。
这种思潮总的特点是:⏹认为每门学科,每件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内在体系。
这种体系由事物各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成一个整体。
结构主义主张从整体上,从构成整体的各要素的关系上去研究,考察,把握这一事物。
从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在人性、理性、思想被存在主义推到无与伦比的高峰,思想解放、个性解放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符号之际,却有一个声音冷冷地出来“打横”:⏹思想也好,理性也罢,其实都是一些自然和社会中原本固有的“符号”的排列组合罢了,个体并不重要,需要研究的,是组成个体的那些“符号”,以及这些符号如此排列组合所透露出的“原本就有的”信息。
——陶短房《列维-斯特劳斯:寂寞终于结束》⏹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J·皮亚杰总结过结构主义的三大特性:⏹整体性——指事物的结构是要素按某种组合规律有秩序地构成的整体。
这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整体的性质不仅包括各种要素性质的总和,还包括一种“结构质”。
如金刚石与石墨同为碳原子构成,但二者内部结构不同,所以二者呈现出坚硬与柔软截然不同的属性。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改造结构主义的政治思潮。
其代表人物大多数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如法国的巴尔特、福柯、拉康、和利奥塔德、索勒斯、德里达等。
后结构主义主要批判结构主义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依附,反对传统结构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客观性和理性问题上,企图恢复非理性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果,揭示语言的规律.解构理论有时也称为后结构主义,因为它采用费迪南·索绪尔提出的概念以及以其理论为主要基础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因果关系,旨在削弱索绪尔体系和结构主义本身的基础。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後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
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後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
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
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
而後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著想要成为霸权。
代表人物思想福柯福柯(Mirkel Foucault,1926-1984)反对启蒙运动将理性、解放和进步等同起来,认为现代性实质上是一种控制和统治的形式,主体和知识等等都是被它构造出来的产物。
他从各个f方面对这种控制形式作了深入研究,包括病理学、医学、监狱和性学等等。
他的计划旨在对我们的历史时代进行批判,也即质疑和揭示知识、理性、社会制度和主体性的现代形式,认为这些看似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而且具有权力和控制结构。
《后结构主义》读后感
《后结构主义》读后感《后结构主义》犹如一阵思想的旋风,冲击着传统结构主义的壁垒,为我们带来了对文本、意义和知识生产全新且深刻的理解。
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批判是其理论起点。
它质疑结构主义所预设的稳定结构,认为结构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充满了差异和变化。
在语言方面,后结构主义者如德里达指出,语言是一个无限延异的过程。
传统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有稳定的结构和意义,但德里达通过对“能指”与“所指”关系的重新审视,发现能指在不断地滑动,所指被无限延迟。
例如,当我们解读一个文学文本时,词语的意义不是固定的,“玫瑰”这个词在不同的文本语境、文化背景下可能有爱情、美丽、短暂等多种含义,而且这些含义还会随着新的解读和新的文本关联不断变化,没有一个终极的、确定的意义。
这种观点打破了结构主义对语言意义稳定性的依赖,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在文本解读上,后结构主义提出了新的视角。
它强调文本的互文性,即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文本相互交织。
一部小说可能会引用其他作品的情节、意象,或者与同类型的作品在主题、风格上相互呼应。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与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文关系,《尤利西斯》以现代都柏林为背景对《奥德赛》的情节进行了重写和变形。
这种互文性使文本的边界变得模糊,读者在解读时不能局限于单一文本的内部结构,而是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广泛的文本网络中。
这改变了传统的文本解读方式,从寻找作者意图和文本内在单一结构的解读,转向了对文本与其他文本复杂关系的探索,丰富了我们对文本意义的挖掘。
对于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后结构主义也有深刻的见解。
福柯认为知识和权力是相互交织的,权力不是简单地压制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来实现自身的运作。
例如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并不是中立的,它受到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
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和权力关系,这种权力知识关系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第四讲 结构主义批评
(四)叙述角度 1、视角类型 ①非聚焦型:叙述者如同神明,他通晓所 有人的事情,无所不知。 ②内聚焦型:叙事者知道的和人物知道的 一样多。 ③外聚焦型:叙事者知道的比人物少,展 示给读者的基本上是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很少涉及人物的心理描写。 2、叙事视角的应用
(四)叙事话语分析 主要指叙事文中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它 既包括叙事文中人物自身的讲话和思想, 也包括由叙述者转述的人物的讲话和思想。 结构主义列出四种话语类型:直接引语, 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 1、自由直接引语:指不加提示的人物对话 和内心独白。其语法特征是去掉引导词和 引号,以第一人称讲述。
③注重对文本的深层结构的阐释 二、零度写作 1、零度写作 罗兰· 巴特的《写作的零度》(1953) 零度写作:“零度的写作根本上是一种直陈式 写作”,是没有语式的写作,类似于新闻式的写 作。作者只作报道,不作任何道德善恶的评判, 即文中不具有写作主体的“感伤的形式”。具 有主体“不在”的特征。 他提出的“零度”写作也就是零度风格,无风格、 无个性的写作,写作是代表,写作基础是零度, 作者是在代结构说话。
2、语言活动的六要素 所指、能指、发话人、受话人、接触程度、 符号。 五、结构主义评述 1.给文学批评带来了宽阔的视野。失误— —在于忽视了文学活动中的主体因素。 2.在小说与诗歌,尤其是小说题材上开创 了新的领域。失误——强调结构,忽略个 人因素,对文学而言是个致命的缺点,我 们无法否认文学的确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 精神生产。
为了划分和说明神话的结构方式,列维- 斯特劳斯创造了“神话素”这一概念。所 谓“神话素”即神话中具有同等功能的一 套要素。分析神话的基本步骤是①抽离出 神话的基本成分--神话素;②按照二元 对立的方式排列出神话素的组合方式;③ 显示神话的深层结构。由此揭示出神话的 本质特征及意义。 这种二元对立模式不仅存在于神话结构中, 也存在于各类叙事作品中。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Ⅴ 后结构主义
关于德里达和福柯的思想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 阐述,尽管他们二人被人们视为同属于后结构主义 阵营,但德里达曾对福柯的话语理论提出严厉的批 评,而福柯也于多年后,对此做出深思熟虑的回应 。拉康作为一位精神分析学家,也经历了从结构主 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范式突围,成为后结构主义思潮 影响北美学术界的关键人物之一。后结构主义内部 尽管有着诸多思想分歧,但他们显然受到尼采思想 的深刻影响,有人不怀好意地说他们是德国思想在 20世纪的法国翻版。在尼采的‚上帝死了‛的预言 和‚重估一切价值‛的谱系学论述的启示下,后结 构主义者先后对结构主义思想乃至西方理性主义传 统进行反思。
福柯不懈地将思想、观念进行历史性还原,进 而探视这些被本质化或神圣化的事物生成的历史语 境。在《事物的秩序》和《知识考古学》里,他提 出要建立一种考察知识———陈述话语得以孕育的 历史地层的考古学。考古学不关心知识的真伪、知 识是否正确或有意义,而是关心知识如何被说出或 组织出来。考古学是反解释学的,反对预设线性的 、连续的历史观,并且总是试图在许多被压抑、遮 蔽的历史话语材料中发现差异性的历史。
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一样,都源于索绪尔的 《语言学教程》带来的语言学转向,对共时性语言 结构的关注,使得他们脱离‚主体‛范畴来面对世 界和语言———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建构人和 世界。此外,他们还抛弃历史追寻结构,否定流动 的历史性,肯定共时性的永恒原理。索绪尔的语言 学模式启示他们从关系的角度认知世界,同时语言 结构代替了传统哲学所聚焦的‚人‛、‚主体‛等 人本主义内容。
7
德· 曼认为文学阅读由于语言的修辞性而成为 阅读寓言,他的主要著作有《盲视与洞见》( 1971)、《阅读的寓言》(1979)等;米勒从早 期的现象学意识批评转向解构主义批评,他以《小 说与重复:七部英国长篇小说》(1982)、《阅 读伦理学》(1987)中的解构批评闻名;布鲁姆 在《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1973)中提 出‚影响即误读‛,并在《误读图式》(1975) 里进一步阐述阅读的叛逆、颠覆。哈特曼在《荒野 的批评:当代文学研究》(1980)、《批评的旅 途:文学反思》(1999)等作品中强调文学语言 的隐喻本质,隐喻是不确定的,因而寻找意义如同 穿行于难以穿越的迷宫。 8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_方法论的视角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引言在教育研究领域,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是两种主要的理论取向和方法论,它们对于理解和解释教育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探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于教育研究的意义和实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一、结构主义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它强调社会现象背后的结构和体系,并通过对社会规则、符号和象征系统等进行分析,来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
在教育研究中,结构主义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制度与结构:结构主义认为,教育制度和结构是教育现象的重要因素,它们通过一系列规则和约束,影响着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
通过分析教育制度的组织结构、权力关系等,可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深层结构和内在规律。
2. 教育符号与象征系统:结构主义强调符号和象征系统的作用,认为它们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构建和传递的作用。
通过对教育符号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深入理解教育活动中的意义和内涵。
3. 教育实践与规则:结构主义关注教育实践中的规则和约束,认为它们是教育有效性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教育实践规则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指导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创新。
结构主义的应用使得教育研究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挖掘教育现象的内在结构和规律,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后结构主义在教育研究中的兴起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后结构主义逐渐兴起并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应用。
后结构主义在理论和方法上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多样性,并通过关注语言、话语和权力等因素,重新解读和诠释教育现象。
后结构主义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和话语: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和话语是构建教育现象意义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教育实践中的语言和话语,可以揭示教育现象的内涵和多样性。
结构主义批评方法
结构主义批评方法
结构主义批评方法是文学批评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方法之一,该方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个别元素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结构主义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文学作品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而作品整体的意义和风格也通过元素之间的关系和构造方式得以实现。
基于这种理论认识,结构主义批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1. 结构分析:将文学作品分解为基本元素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对小说中的角色、情节、语言、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意义。
2. 符号学分析:运用符号学的概念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
例如,对小说中出现的各种符号和象征进行解读,以揭示其对作品整体意义的贡献。
3. 语言分析: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使用方式进行分析,揭示各种语言文本的内在结构和规则。
例如,对文学作品中的词汇、语法、语气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描绘出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文学特质。
4. 偏重事物的性质:结构主义批评方法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偏重于描绘作品中事物的性质,而不是事物本身的外在形态或描述。
这种分析方式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本质。
总之,结构主义批评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内部结构的分析,揭示作品的内在规律和意义,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和评价的有效方法。
后结构主义
公寓 宾馆
居民楼 别墅
酒店
商品房 还建房
家属院
宿舍
房车
语言是不稳定的、复杂的、
不可能决定的
↓
语言不能呈现确定意义
↓
25 /
没有基准
06
↓
没有中心
↓
没有优劣之分
德里达的解构活动的特点
Post-Structivism
DESIGN BY SIHUIZHIZAO
1. 解构不是单纯的破坏,而是对现有文本的结构,形
25
/
06
一个事物是在与不同于它的事物间的时空差别关系中呈现出来的,也就
是事物本身延异运动的结果。所以,事物是多元的、矛盾的和异质的。
评价: 德里达借“延异”这一概念来揭示事物的差别性、矛盾性、动态性等
特性,开辟出一种思考的新路径。德里达的延异观念贯穿在他的整个思想 理论体系中,是他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古希腊以来的语音中心主义
罗格斯
“文字始终是派生的、偶然的、特殊
中心主义
25 /
的、外在的,它是能指即语音的再现。
16
亚里士多德、卢梭和黑格尔将它称为
语音
‘符号的符号’。”
中心主义
语音→(理性的说话主体)在场→真理的在场出席 文字→(理性的说话主体)不在场→意义的不稳定
解构主义是一种去中心化,揭示被遮蔽的边缘
庶民女性对殉葬传统、对独立运动无声的抗争
解构主义并无更好的真理观,它是种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与
说明真理的努力中产生的困惑交相呼应。
它并不提供一个新的哲学框架或解决办法,而是带着一点它
希望能有策略意义的敏捷,在一个总体结构的各个无从综合的契
机间来回流转。它在哲学的认真性中走进走出,在哲学阐说中走
后结构主义
後現代主義的主題在批判:科學知識是普遍的, 並且可以用一種與語境無涉的方式加以證實。 後現代主義者聲言,真理的標準是隨語境而定 的。歐洲和英美的社會科學知識標準不可避免 地與西方現代性的特定文化預設聯繫在一起。 如認知、真理與道德、審美知識相分離,賦予 認知真理以事實上的優先權,對命題知識的強 調,以及對什麼可被算作證據或事實所設立的 種種基本原理,都是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取得其 一致性的。
15
6
後現代拒絕所謂一致性、因果律;而採多樣 性、片斷性、不確定性 後現代的現實是無秩序的,不可知的;尋求 的不是相似而是差異 後現代訴求能將其理念表現在通俗藝術、即 興表演、多媒體聲光秀、搖滾音樂會,減少 了嚴肅的道德性,也使專家&外行人差距消 失,擁抱大眾文化
7
語言有兩性質: 1. 符號是任意的:能指&所指之間,沒有一固 定關係。 2. 符號是差異的:能指祇有參照另一個能指, 才能獲得意義。 後結構主義:signification必須在歷史中產生, 不斷變化著;意義是不確定的,沒有所謂再現 架構 (representational scheme).
14
後現代主義者採行的社會研究形式,融合了 明確的現實意圖和道德意圖,通常是隨環境 而變化的,並且受其關注焦點(當地題材優 先於一般題材)的制約,它們是由敘事構成 的,而不是表達了一般理論。 可預測性、概念的系統簡約性、或者可量化 性是現代主義主要的標準;而後現代主義則 強調解釋的全面性、描述的豐富性、推論的 中肯性,或者強調道德、政治和美學的標準。
8
所指祇是那無休止指涉過程中的環節;意義 不產生於穩定的能&所之關係中,而是無限 文本之間能指的運作;不斷製造差異,即播 散(dis-semination) 主體是由個體的塑造而來;Lacan認為是出 現在個體進入語言象徵之時。Althusser則 認為是出現在,當個體被質詢(interpellation) 要求認同某一立場 之際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的特点
第一 后结构主义重解构 第二后结构主义是对传统的二元论逻辑的超越
第三后结构主义坚持反对总体性
第四后结构主义强调文本间性和学科界限的消失
谢谢!
பைடு நூலகம்
继承VS颠覆
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关系
后结构主义者与结构主义者最明显的区别是: 否定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而追求 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且不会格外推崇 某种阅读方法。
后结构主义既是对结构主义的批评,又是对 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结构主义自我 反思的结果。
后结构主义诞生的标志
后结构主义与语言学
虽然作为一种“反索绪尔主义”,但后结构 主义仍然关注语言学方法,只不过后结构主 义采取了不同于结构主义的策略。 在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中,不是强调所 指的优先性,而是更加关注能指方面;在对 文本的处理上,不再关注静态结构,而是着 眼于文本的能产性,并因此由规范描述转向 文本开放。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这个名称本身表明,它与结构主 义有直接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后”是一个历史 时间标记,也是一个理论逻辑标记:后结构主义产生 于结构主义之后,是对结构主义的调整、改造和反 拨,或是对结构主义某一方面的发展、扩充和超越; 由于二者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有人愿意将后结构 主义称为“新结构主义”或“超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及著作
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家:米歇尔•福柯、罗 兰•巴特、朱莉亚•克里斯蒂娃、雅克•拉康、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1961) 巴特的《符号学要素》(1967)
结构主义批评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赵树理前期小说的叙述语法: 赵树理前期小说的叙述语法: X 反X 小二黑小芹 金旺兴旺兄弟
非反X 非反X
区长
非X
三仙姑二诸葛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X
新生力量形象系列
反X
反面力量形象系列
非反X 非反X
权力力量形象系列
非X
落后力量形象系列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把文学视为一个系统, 进行结构分析,以探寻一个普遍有效的结 构模式为目的,永恒不变的结构模式的追 寻成为结构主义文论关注的终极目的。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四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的文本解读方法: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的文本解读方法: 1 列维-斯特劳斯的纵横阅读法 列维列维列维-斯特劳斯提出了一种乐队指挥式的 纵横阅读法。正常的文本阅读是一种从左 到右从上到下的线性消费,即对文本做一 行一行的单项扫描。但列认为仅凭这种阅 读不足以发掘文本的意义, 读不足以发掘文本的意义,他要求像乐队指 挥阅读乐曲总谱那样一目数行地阅读. 挥阅读乐曲总谱那样一目数行地阅读.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一 结构主义思潮简介: 结构主义思潮简介: 是一种以文本结构分析为核心的理论和 方法体系. 方法体系. 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 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后蔓延 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 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1920)——布拉格学派( 俄国形式主义(1920)——布拉格学派(雅各 布森1926捷克结构主义) ——法国结构主义 布森1926捷克结构主义) ——法国结构主义 (五六十年代布拉格学派成员)------结构主义 五六十年代布拉格学派成员)------结构主义 思潮(欧美世界性潮流) 思潮(欧美世界性潮流)
第5章 结构主义批评
(二)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指的是 1915年至 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 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各布逊为首 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 ‚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其成员多为莫斯科大 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他们本身并未打出形式主 义的旗号,‚形式主义‛一词是由对手加给他们的 贬义词。后人则沿用这一名称,并去掉其褒贬色彩, 将他们的批评理论统称为‚俄国形式主义‛。 其理论主张可以从以下三个关键词见出一斑:
4、历时和共时
索绪尔注意到了时间因素会改变语言的事实,他指出,我们 ‚处在两条道路的交叉点上:一条通往历时态,另一条通往 共时态‛(第141页),‚共时态和历时态分别指语言的状态 和演化的阶段‛ (119页),研究使语言从一个状态过渡到 另一个状态的现象被称为‚演化语言学‛;而与它相对的研 究语言状态的叫做‚静态语言学‛。‚但是为了更好地表明 有关同一对象的两大秩序的现象的对立和交叉,我们不如叫 作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有关语言学静态方面的一切都 是共时的,有关演化的一切都是历时的‛(第143页)。索绪 尔还进一步阐释:‚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 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 历时语言学,相反地,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 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之 间不构成系统。‛(第119页)
2、 ‚形式观‛即内容的形式观
俄国形式主义指出,内容与形式的区分是人为的抽象,因为 事实上表达的东西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借以表达的 具体形式之中。同时,这种划分也易于造成误解,把作品中 的内容当作作品之外的经验来看待,即把艺术中所描写的世 界等同于客观现实世界;或误以为形式就是器皿,所盛的液 体才是内容,甚或把形式当作服饰一类,只是一种外表的装 饰。在对传统的内容形式二分法全面驳斥的前提下,俄国形 式主义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艺术内容是不能脱离艺术的形式 而独立存在的,它已融合到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如果 说形式成分意味着审美成分,那么艺术中所有内容事实也都 成为形式的现象。‛即进入文学作品的所有因素都成为形式。 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中,‚形式‛这一概念的内涵发生 了重大改变,新的形式的概念已将原来的内容和形式融合起 来了。这一观念与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有很大区别,俄国形 式主义实际上作了一次超越形式和内容二元论的初步尝试。 他们的努力产生了后来的结构主义运动。
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作为20世纪后半期最富有争议和激进的哲学分支之一,后结构主义思潮在文学批评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后结构主义以其强调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本质性质以及对意义和认知的质疑,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流派。
下文将从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想的四个重要方面,展开对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影响深入探讨。
语言的本质性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想鼓励人们重新考虑语言的使用和表达方式。
传统上,大多数读者都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并且可以准确地描述物理世界中的现象。
然而,后结构主义思想指出,人们使用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准确地描述事物,而是为了制造一种文化内涵。
语言本质上是自指的,并且具有创造和形塑意义的能力。
因此,后结构主义认为,在文学批评和研究中,研究语言的意义和可塑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后现代敘事技巧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想还鼓励研究者关注后现代敘事技巧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倡导复杂的叙事结构、交叉的时间线和主观化的故事叙述方式等。
这种方式与传统的线性敘事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调叙事的多维性和多样性。
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后现代敘事技巧也被广泛应用于解构和探究文学作品中的主旨和主题。
意义的建构和解构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想认为,意义不是与事物一一对应的。
意义的构建和解构是在人们结构化和解构化言语和文字时发生的。
这一学说在文学批评中相当有用,因为它允许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释一个作品。
凭借这种方法,读者有可能发现各种动态的意义、互动和呈现方式,这些方法正是传统的文学批评所不具备的。
多元化的文化视角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后结构主义哲学的重点之一是纠正社会中的权力不平衡现象。
后结构主义批评方法质疑了主流文化典范,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排斥现象。
因此,后结构主义在文学批评中也强调了多元文化的视角。
这意味着在文学研究过程中,不同的意见和文化背景参与者之间的对话和 collaborativeness 是极为重要的。
第11章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b、展示传达叙事信息更多,描写更细致入微。 c、讲述中有明显的叙述者,而展示中更隐蔽。
例 析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对三仙姑的描绘:
老相好都不来了,几个老光棍不能叫 三仙姑满意,三仙姑又团结了一伙孩 子们,比当年的老相好更多,更俏皮。 三仙姑有什么本领能团结这伙青年呢? 这秘密在她女儿小芹身上。
---《红楼梦》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
1、对头 2、施与者(捐献者) 3、助手 4、被寻找者 5、送信人 6、主人公 7、假主人公
格雷马斯对功能的简化 a、契约型组合。故事的中心涉及某种契 约的订立和撕毁,它包括命令与接受命 令,禁令和违禁,或人际关系的冲突调 和等。 b、完成型组合。包括艰苦求索、经历考 验、斗争与任务的执行等。 C、离合型组合。包括人际间的聚散、邂 逅、迁徒流离,相会失散等。
罗兰· 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
《写作的零度》文学写作“无作 者”,遮蔽主体性。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把叙 事文学文本分为功能级、行动级 和叙述级三个级别。 在《S/Z》中由结构主义向后结 构主义转变。
结构主义批评寻求批评的恒定 模式,探询文本的深层机构。
小结
流动、情感轨迹作为组织叙事的基本线索, 以人的内心世界作为结构的视点和出发点。 (《墙上的斑点》
(4)散文结构。又称氛围结构,主要以某
种意境或氛围来组织叙事。(《荷花淀》)
Hale Waihona Puke 现代叙事理论中的叙事结构分析:
集中体现在对小说中二元对立结构的剖析 如光明与黑暗、生与死、善与恶等。
(三)叙事声音 存在形式可分三种: 1、作者 2、叙述者:讲故事的人。 3、隐含作者:在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 的讲述行为得以存在的一种意识。它在作 品中从不露面,我们只能通过对整个作品 的意图的推测来间接地意识到它的存在。
陈太胜: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
社会科学研究 1999・4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陈太胜 〔摘要〕 我国对结构主义批评的接受,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5年~1983年,为接受结构主义批评的初始阶段;1984年~1989年,为接受结构主义批评的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为接受结构主义批评的深入阶段。
经过二十多年的译介和传播,结构主义批评的一些基本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从而成为了中国的文学批评话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进程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文化思想史上,欧洲的五六十年代素有“结构主义时代”之称,结构主义浪潮以气势磅礴的冲击力席卷了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理论等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尽管它的黄金时代犹如昙花一现,后来很快地为解构主义所取代,但它所确立的对文化各领域采取的语言分析方法,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西方思想,强劲地推动了西方的“语言论转向”,并通过解构主义影响了其后所有的文化思潮。
而作为一种独特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文化思想,正像巴尔特说的,“结构主义产生于语言学,而在文学中,它找到了一个产生于语言的对象”〔1〕。
所以,结构主义就理所当然地要以文学为自己的首要领域,它首先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结构主义批评就产生于结构主义浪潮中。
结构主义批评在70年代末开始和其它的西方批评理论一起涌入中国,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后来为中国的一些学者所津津乐道的所谓中西方思想的“同步”要迟至90年代才通过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后学”开始出现,在这之前,新时期的中国学人只能以一种如饥似渴的热情把各种处于西方历史的历时性发展链条中的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想全部移植到我们自己的园地中,这样,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纷纷在中国登陆,并奇怪地处于一种共时性的思想网络中。
文学批评领域也是如此,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所谓的语言—形式批评理论是和精神分析文学批评、原型批评等众多的人本主义批评理论一起进入中国的批评话语的。
后结构主义哲学
后结构主义哲学1. 后结构主义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后结构主义哲学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它对传统结构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和超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观点。
本文将探讨后结构主义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核心观点,并分析其对社会科学、文化研究和语言理论等领域的影响。
2.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区别在探讨后结构主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其与传统结构主义之间的区别。
传统结构主义强调社会、文化和语言等领域中存在着普遍规律和固定模式,并通过研究这些规律来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
然而,后结构主义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并认为事物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本质。
3. 后现代批判与知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知识论者开始对现代知识体系进行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我们如何获得真实而可靠的知识?后结构主义哲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即知识是一种权力的表达,而不是客观真理的反映。
这种观点对社会科学、历史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后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后结构主义哲学对语言和符号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而有影响力的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德里达式”和“漂移”等概念。
这些概念挑战了传统语言理论中关于符号和意义的传统观念,并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5. 后结构主义与社会科学后结构主义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建构主义和文化研究领域。
它挑战了传统社会科学中关于权力、身份、性别等概念的认识,并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这种关注个体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视角,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6. 后结构主义与文化研究在文化研究领域,后结构主义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即文化是一种符号系统和权力的表达。
它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挑战了传统文化研究中关于“正统”和“异端”的二元对立观念。
后结构主义对于理解文化多样性、解构权力关系以及探讨文化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后结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
德里达(Derrida)的解构主义就是否定任何文本有 固定、本质的解释,他反对所有形式的原道中心 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 李欧塔(Lyotord)将后现代定义为“对大敘事结构 不能再相信的态度”。 去中心、解构、由下而上、自我组织、可写文本 „„等現象泛称为后现代
poststructuralism
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从结构主义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人物: 德里达、巴特、拉康;福柯; 耶鲁“四人帮”: 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杰弗 里.哈特曼。
poststructuralism
保罗· 德曼(Paul de Man)
1919年出生于比利时。 他于1950年代后期获得博士 学位 曾在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 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及苏黎 世大学任教 亦曾于耶鲁大学法语及比较 文学系任教,部分解构主义 耶鲁学派的思想正是在该处 建立的。
后结构主义
Poststructuralism
Qiu Meiying
poststructuralism
现代思潮
“现代”在西方是指中世纪崩溃后的年代,随着 科学革、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成功,一个 自由、世俗、工商业化和科技化的现代社会也产 生 现代主义、启蒙精神、理性主义、人文主义、乐 观主义在某个程度上是描述同样现象的不同名词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者采用的社会研究形式,融合了明确 的现实意图和道德意图,通常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并且受其关注焦点(当地题材优先于一般题材) 的制约,它们是由敘事构成的,而不是表达了一 般理论。 可预测性、概念的系统简约性、或者可量化性是 现代主义主要的标准;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解释 的全面性、描述的丰富性、推论的中肯性,或者 强调道德、政治和美学的标准。
结构主义案例批评分析
结构主义批评案例分析结构主义从广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社会思潮,其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之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思潮。
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中的一种方法。
结构主义造就了许多结构主义文论家,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涌现了前后“四子”作为突出代表。
“前四子”是列维-斯特劳斯、福科、阿尔都塞和拉康;“后四子”是巴尔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勃瑞蒙。
前后四子共8人,其中前四子加上巴尔特被人称为结构主义的“五巨头”。
结构主义文论的特征包括:注重采用语言学理论和术语方法,强调二元对立;强调整体观,重视部分之间的关系;注重探讨文学的深层结构;把叙事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此篇批评案例主要介绍了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格雷马斯三个结构主义文论家的批评观点和分析方法。
列维-斯特劳斯是结构主义的领袖人物,他致力于用语言学的方法、概念和术语来分析非语言学的材料,人类亲属关系、古代神话和原始人类思维本质是其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其中古代神话研究占中心位置。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和人类的语言活动一样,都有一个人类永恒的普遍结构,这使得尽管神话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连贯,也没有逻辑,但从各地搜集来神话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为了证明这一普遍结构的存在,列维-斯特劳斯首先分离出神话的基本成分——神话素,然后按照二元对立的方式排列出神话素的组合方式,进而显示出神话的深层结构,并由此揭示出神话的本质特征及意义。
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的分析体现了结构主义方法以二元对立关系来运作的特点,这对此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他对神话的研究所表现出的和谐一致性,却是他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特殊性的分析所产生的结果,他分析神话时将重点集中于神话故事的纯粹的框架,但却忽视具体的情节。
罗兰·巴尔特是法国最重要的文论家和批评家之一,也是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的关键人物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后结构主义批评方法后结构主义兴起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
这派批评家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一定能完全表达作家的意图,文本的叙述必然存在“问隙”和“不连贯性”,有待于读者的补充和解释;文本只是供读者去发现和追溯的一组“踪迹”。
另一方面他们强调读者的意识和想象在阅读欣赏中的自由作用。
(一)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后结构主义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对结构主义不满的反应的产物。
二者的区别从罗朗·巴特回想他在六十年代末所经历的变化进程可见一斑:“在前一本书(指巴特于196s年出版的结构主义力作《叙事结构分析导论》——笔者)中,我求助于总的结构,从中得出对各种可能的文本的分析方法……在《S/Z》中,我却改变了这个观点:我放弃了一种模式先于文本的观念(因而一种模式更是先于每个文本),以便要求每个文本就是某一种类自身的模式,在这里,始洽按尼采哲学或德里达的观念来理解_区分作用_……文本……并不是叙述语言的言语。
”(转引自弗兰克·兰特里奇亚《新批评之后》Frank Lentrichia,After New Criticism,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第163页)后结构主义出现于七十年代初,它的创始人是法国的结构主义哲学家、文学理论家、符号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
后期的罗朗·巴特等人都属于这一流派,而耶鲁大学则成为后结构主义在美国的大本营,形成所谓耶鲁的德里达批评学派(也称为耶鲁的“解构主义”学派)。
如果说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所依据的理论模式是索绪尔的语言学(德里达称之为说出的宇的语言学),那么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则是德里达所创立的“书写语言学”。
德里达认为,索绪尔的语言学受到形而上学的偏见的限制,表现在:索绪尔把文字符号的能指(指示者)和所指(表达的意义)这两个概念及其关联域(context,指“上下文”。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把它扩大为一切符号领域,即任何一种符号出现于其中的区域,它特别指该区域中全部符号及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所组成的整体)拆开,并把它们设想为独立的,从而假定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言语系统。
索绪尔还进一步把所指和可理解性视为同一(可理解性与现实性相对),从而使这一概念独立于能指。
实际上索绪尔只把任意性和区分性原则用于能指,而不是用于既包括能指又包括所指的整个符号。
此外,德里达还提出一条反对索绪尔语言学的理由,即:索绪尔的语言学基本上是关于说出的宇的语言学,写出的宇被认为不大重要。
在索绪尔看来,说出的宇比写出的字更适合于传达意义。
根据这一观点,声音代表了意识本身。
这样,一个人说话时不仅意识到他与所想的对象同在,而且最大限度地贴近他的思想。
德里达把这看作一种“先验现象”,认为这样一来,所指似乎变成显而易见的,而且概念也好像是一种自足的、现时的存在。
他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事实上是不可分的,概念不可能独立存在,语言是一种对立和区别的游戏。
显然,德里达所创立的书写语言学有别于索绪尔的语言学,它与符号学是并列的。
从哲学上看,德里达的书写语言学,旨在探索传统文化的原始基础,它与索绪尔的符号学的主要区别便在概念的解释上。
(所谓书写语言学(écriture)是德里达提出来的与作为言语的声音语言相对的一个概念。
它在广义上指视觉的和空间中符号系统,在狭义上指记录语义的字形系统,即文字语言。
他竭力反对音符是“一级能指”,而字符是“二级能指”这一传统看法。
)德里达反对固定的所指现象。
在他看来,只有一般的科学才以对象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为前提,书写语言学的目的则在于通过分解程序去追溯语言的根源,即语言所具有的一切前提。
他认为,不能把每个符号看成是自主自足的;若是那样,就不可理解了。
为此,他的书写语言学提出了多少带有神秘性的“踪迹”(trace)这一概念,认为每一个符号都是涉及其他符号的踪迹。
从这个观点出发,他否认语句或文本具有时空方面稳定的客观意义,主张文本只是供读者去发现和追溯的一组踪迹,而这组踪迹与作为另一组踪迹的其他文本必然会发生联系。
这一过程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因而不存在所谓该文本所关联的最终的意义。
因此读者在阅读时无需尊重“原来”的“虚拟的”稳定意义并在心中“复制”这一原本,而应驰骋其想象,从而使语言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德里达以他的“书写语言学”为理论依据,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展开了攻击,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主张。
在1966年美国霍普金斯人文科学:中心举行的结构主义专题学术讨论会上,他宣读的一篇题为《人类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和作用》的论文(后选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0年出版的《结构主义论争》一书中),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批评观点。
首先,德里达在该文中批评了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他声称:“结构或结构的构成性常常被看成是中性的或被简化了的,而且由于赋予它一个中心,成认为它有一个存在点,而把它看作一个确定的本源。
中心的功能不仅是调整、平衡和组织这个结构(事实上一个没有加以组织的结构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最初确定的结构的组织原则必然限制我们所说的结构的自由作用。
毫无疑问,由于调整和组织系统的内聚力,结构的中心允许它的各个成分在整体的形式内的自由作用……但是中心也阻碍自由作用“……中心是内容、各种成分的置换点。
但是在中心,各种成分的转化是被禁止的。
于是,中心常被认为是由结构内制约结构的东西组成的,同时它又避开了构成性。
正因为如此,“古典的关于结构的看法是:中心既在结构之内,又在结构之外。
中心在整体的中央。
但是,既然中心不属于整体(它不是整体的一部分),那么整体在_别处_有它的中心。
这样,中心就不成其为中心了。
……被置于中心的结构的概念,事实上是基于最根本;的范围的自由作用的概念,面自由作用是根据根本的稳定性、必然性而形成的。
正由于这种稳定性,渴望才受到制约,而渴望是寓于追求物的某种必然的结果,事实上,它一开始就与追求物休戚相关。
”显然,德里达在这里表述;了他对传统的结构主义分析文本的方法的不满。
结构有无中心?无论是结构主义者还是德里达对这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但是中心在哪里?它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对此,他们的观点发生了歧异。
诺斯洛普·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认为,批评就是切望了解、认识词语次序的中心,但是后来他又把“中心”看作总体需要不顾一切的投射,也就是德里达所说的结构的中心在结构之外的别处,而不是客观现实的组成成分。
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学,则实际上没有中心。
德里达批评脱离中心的结构,是一个“没出口的无尽头的迷宫。
”他认为,没有中心,便无所适从。
“中心是功能,而不是存在(being)-现实(reality)。
这种功能是绝对必需的。
主体(subject)是绝不可少的。
……从经验的和哲学的、科学的话语这两个层次来看,没有主体这个概念,我们便无所适从。
问题是,要了解它来自何处,如何超作用。
”尽管当别人问他中心在哪里时,他闪烁其词,不予以正面回答,但从他对主体和自由作用的肯定,从他把中心解释为一种功能,不难看出,这中心就在主体的意识。
唯其如此,他一再强调“自由作用”,并把“结构”的概念看成是基于最根本的范围的“自由作用的概念”。
他进而断言,“关于结构的概念的整个历史……必须看成是一连串的中心的取代,一个关于中心的确定的链条”。
不言而喻,这些观点是和传统的结构主义观念大相径庭的,所以,德里达批评列维-斯特劳斯在人类学研究中,把作为方法手段的工具和它们所要达到的客观意指作用分开来的做法,说结构主义者尽管振振有词地批评经验主义,但是列维-斯特劳斯的著作却是经验主义的。
“结构的先验模式常常作为导源于有限的信息的假设提出来,然后使它服从于经验的证据,无数的文本可以用来表示这双层的假设。
”德里达批评列维-斯特劳斯的著作《生食和熟食》开头一段的论点(见原著第15—16页)时说,列维-斯特劳斯有时把整体化说成是无益的,有时又把它说成是不可能的。
并指出,整体化之所以不再有任何意义,不是因为一个无限的领域不能为有限的眼光成有限的话语所包括,而是由于这一领域的性质(即把它看成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排除了整体化。
在德里达看来,这实际上是个自由作用的领域,也就是说,是在一个有限的整体范围内包含无穷购置换的领域。
接着,德里达进一步论述了自由作用的性质和意义。
“这个领域之所以容许无穷的置换,只是因为……有些东西在那里遗漏了:一个捕捉并发现置换的自由作用的中心。
人们可以说……自由作用的活动,在中心成本源缺乏或消失的情况下,就是补充的活动。
人们不能确定这中心,这补充它的符号……意指作用的活动增加了一些东西……弥补了所指之不足。
”脱离中心的结果便是彻底的自由作用。
“字义的范围和相互作用可以无限延伸。
”在1967年发表的《言辞与现象》中,德里达表明,脱离中心的主要意旨是:文本之外不存在什么东西,主题就是因“差异”或然性造成的。
德里达引进“差异”这个词,只是为了解释意义的双层结构。
他认为,差异有两种明显的意义:“一方面,它表示区别、不同、可剖析性;另一方面,它表现延缓的干预,即把现在受到否定的事物推到以后,使不可能的事物成为可能,从而形成时空的间隙。
”(见该书第129页)在德里达看来,差异所表示的双,层作用,保证了叙述广泛的优越性,使文本性(textuality)像是不可控制的大海;这也保证了各种个体化的范例的优越性。
这种个体化的范例被称为文本。
但实际上,它不是个体化的、封闭的,因为人们从中可以探寻到无数其他文本的符号所保留和扩展的意义,可以探寻到无数其他文本的篇目。
按照德里达的观点,文本便成了参照架中的参照物,哈持曼(Geoffrey Hartman)的修辞学倒很能说明他关于文本的见解:不管是批评家还是文本都不再“从属于占主导地位的或是和作者、或是和原型、或是和某种知识范畴相同的主题。
”(转引白兰特里奇亚《新批评之后》,第151页)结构主义批评的主将罗朗,巴特可以说完全接受了德里达“自由作用”的批评观点。
所以他在七十年代的著作《文本的欢悦》(1973)中,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欢悦和享受,强调阅读的主观随意性。
和“自由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读者的地位。
德里达学派认为,阅读并不是由中性的自我进行的,阅读是一种掌握和创造的形式。
他们所提出来的读者的地位问题尽管使得坚持传统观念的批评家们为之哗然,但是耶鲁的德里达学派并没有对他们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在哈特曼看来人文本与评论之间的界限是极其灵活的,阐释者这个观念可以处于含义自由的空间。
德·曼(Paul de Man)认为,根本没有精确的阅读,只有两种阅读:一种是好的“错误的”;另一种是“有根据的”。
德·曼虽然没有对他这样区分的用意加以说明,但是他对“有根据的”和“好的”错误作了这样的解释:“我说的‘好的’错误,是指能产生另一种文本的文本;只有这种文本才能被表现为令人感兴趣的错误,这是能产生多种附加文本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