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问题行为及矫正

合集下载

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引导

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引导

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引导矫正嘉定区新成路小学赵青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

来自社会、家庭等各种环境的熏陶,造就了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新时代的学生。

鲜明的个性无疑给教师的工作增添了一份多姿的色彩,却也对教师的工作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他们,我们教师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

当他们幼小的心灵发生微小的变化时,我们是否有足够敏锐的观察力,我们是否有足够机智的头脑与丰富的经验,从而成功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呢?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尤其是那些行为上有些偏差的学生,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头疼。

学生行为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这种现象在学校中,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是,矫正不良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重大影响。

品德不良的学生决不是生性愚顽,不可救药。

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不良品德是完全可以矫正过来的。

在引导的过程中,应当细致考虑到他们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点。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心理因素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都会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小A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经常和一些年龄较大的中学生在一起,不太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渐渐的,在她的身上就失去了小学生该有的天真和童心,整天向往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久而久之,它的行为举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得行为。

2、消极的情绪体验。

学校里有部分学生爱憎颠倒、经常会,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小B很调皮,总喜欢去惹这个惹那个,大家都不喜欢他,老师有时会发现他一个人无趣的对着墙壁,桌椅发泄,也时常会搞一些小破坏。

学生常见行为与心理问题及辅导

学生常见行为与心理问题及辅导

学⽣常见⾏为与⼼理问题及辅导学⽣常见⾏为与⼼理问题及辅导中学⽣问题⾏为的产⽣,不仅有思想⽅⾯、品质⽅⾯、⾏为习惯⽅⾯及法制观念⽅⾯的原因,⽽且往往还伴有⼼理⽅⾯的原因。

那么,中学⽣有哪些常见的⾏为与⼼理问题呢?(区别:发展性、适应性⼼理问题——⼼理障碍——⼼理疾病)1、学习障碍2、⾏为障碍3、情绪障碍4、⼈际交往障碍5、青春期性⼼理障碍6、⼈格障碍(个性障碍)对这些常见的⾏为与⼼理问题应如何识别并加以初步的⼲预和辅导呢?⼀、学习障碍定义——⼀般是指中学⽣的学习困难严重到影响他们知识的获得,⽽这种困难⼜不是智⼒低下(智⼒障碍)所引起的。

许多智⼒正常甚⾄是优秀的学⽣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极差,与其智商不相匹配。

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过程受到了妨碍,是某⼀特定学习能⼒(如记忆能⼒、空间想象能⼒)的缺损,或者某⼀学科知识结构的残缺。

其原因可能是遗传(⽣物)的,也可能是⼼理的,但就中学⽣⽽⾔,则⼤多是社会(家庭、学校)因素造成的。

例:⼀位⾼中⽣的⾃诉——“我觉得最困难的是进⼊⾼中后,学习精⼒⼀直很难集中,⾮常敏感,⼀点⼩⼩的事情都要想上好久,以致于上课效率差,反应也越来越迟钝,思想浑浊,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

有时候看到⾃⼰不会做的题⽬,同学都做出来了,就会极度的⾃卑和紧张。

很难从中得以⾃拨。

⽽且做事情的速度变得慢了。

有时候⼀边做⼀件事,⼀边想⼀些锁事,到后来⾃⼰做错了也没有察觉。

记忆⼒、视⼒都在不断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学习障碍在许多时候还会引起⼈格上的偏差,并造成恶性循环——学习障碍(困难)的基本类型——前苏联学者卡尔梅科娃提出五种类型:1、⼀般性学习落后(含⼊学学习适应良);2、语⾔表达能⼒差;3、数学成绩极差;4、不遵守纪律;5、学习活动偏离本⼈最佳点(动机⽔平低学习积极性不⾼,学习能⼒低于实际可达⽔平/ 教师要求⾼,学⽣努⼒超出极限/ 学习⽅法的缺陷,导致潜能被压抑)。

中学⽣学习障碍的评估——1、是否来⾃⼼理⽅⾯的原因——某⽅⾯的认知能⼒较差/ 某⽅⾯的学习技能未形成/知识结构有很多漏洞/ 情感和意志的缺陷/ 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为习惯不良,等等。

中学生课外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措施

中学生课外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措施

中学生课外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不良行为现象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组织群体、个人身上漫延开来,有所区别的仅仅是其发生的阈值和频率有所差异而已。

例如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经济领域中的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些行为,诸如制假造假贩假,缺乏诚信,贪污受贿;甚至连人们认为非常神圣高雅的学术界近年来也屡屡发生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恶习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事件。

此外,诸如人性中的许多弱点:有人喜欢责怪抱怨别人,对别人实行人身言语攻击;喜欢探寻别人隐私;盲目模仿他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自己做错事只会怨天尤人;婚姻关系中“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理论的盛行,离婚率上升,包二奶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社会中人们的种种不良行为。

我们知道,中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特殊群体,其个人行为要受制于校规校纪、《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则;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其行为要受制于中国法律、公民道德规范的约束;作为一个中国人其行为必然受到中华民族一些传统道德的限制,在人际交往中,其行为要受到来自自己的内心准则、家庭、朋友、所在的组织规则的直接束缚。

可以这样说,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种种规则中,并在各种规则的约束下成长、成熟、成形,我们也是依据种种既定规则来判断中学生行为中的轻者如迟到、早退,重者如抽烟、打架、斗殴、过早性行为等行为的良与不良。

因此,我们认为,中学生不良行为是指中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根据不良行为发生严重程度的不同来划分,中学生不良行为可分为:严重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轻度不良行为。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九)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十)吸烟、酗酒。

开展不良行为青少年矫治教育的策略

开展不良行为青少年矫治教育的策略

开展不良行为青少年矫治教育的策略摘要:在日常的教育体系之中有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不良行为青少年,由于青少年处于快速成长的使其,其生理以及心理的发育相对来说较为不成熟,一旦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他人的引诱,很容易就被引入歧途,出现各种不良行为,严重的甚至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开展对于不良青少年行为矫正教育策略的研究有助于分析出问题少年做出不良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助于帮助其行为回归正常,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不良行为青少年;问题行为;行为矫正教育;引言:青少年的引导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教育界的热点话题,青少年由于其所处年龄段的特殊性导致其教育起来是较为困难的,特别对于不良青少年群体,如何对其加以合适的引导纠正其行为帮助其正常成长也就成为了一个十分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了。

一、不良行为青少年问题的成因分析(一)家庭的影响正所谓家庭式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老师,他们与孩子朝夕相处,也教导了孩子最为基础的认知和知识。

根据研究显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很多时候孩子都会试着模仿父母的行为。

在这样的影响因素之下,就出现了以下的一些隐患:(1)父母或者长辈的行为不端举止不雅,导致言传身教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

”有些家长因为出身较低,导致其文化层次不够高,行为粗俗,有的家长甚至品行不端,在孩子面前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给孩子造成及其不好的影响,严重的甚至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了自私自利、爱占小便宜、粗俗暴力的品质。

(2)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错误,教导方式不正确。

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有的家长不论是非曲直,偏袒溺爱;有的错误地认为粗暴即是对于孩子的关心与爱护,认为自己的暴力行为能够让孩子反省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信奉"棍棒下面孝子"的古代人遵行和推崇的准则,轻则训斥辱骂孩子,重则对孩子棍棒相加,完全使子女与自己对立,与孩子间的隔膜加深;有的则是祖父母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思想不一致,使得孩子不知听从哪一个好,心里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或减弱。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1. 引言1.1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缺乏沟通、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都会导致中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2. 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的教师教育水平不高、学校管理混乱、同学之间关系不和睦等都会诱发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3. 社会环境:社会是中学生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的风气、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良示范、媒体影响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

4. 自身因素: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心理特征、性格特点等方面也会影响其行为。

部分中学生可能因为自身性格内向、自卑或者受到外界负面影响,而表现出问题行为。

了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矫正这些问题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2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旷课、打架、欺凌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来矫正和预防这些行为。

我们需要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些问题行为往往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家庭教育缺乏、学校管理不到位、社会价值观扭曲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个体,而是应该从系统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犯罪行为的产生。

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才能更好地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重视,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矫正和预防这些问题行为,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及矫正摘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

青少年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心理品质以及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且缺乏自制能力,容易走上歪路。

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分析他们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对其进行引导,矫正他们的品德不良行为。

本文从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入手,找出其形成原因,并总结出相关矫正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成因;矫正;培养良好品德一、什么是品德不良行为?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是指学生个体在错误的道德意识与观念的支配下,出现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如盗窃、考试作弊、赌博、打架斗殴、破坏行为等。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屡见不鲜,经常会干扰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若教师任由不良品德行为肆意发展甚至会致使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我班学生冷欣,他有攻击性行为,喜欢与人争执,并时常讲粗话、骂人,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踢人等行为;常惹是生非,恐吓、欺负同龄或比他小的同学;经常说谎;有破坏性行为,有时故意损坏学校公物;有对抗性行为,犯错以后不接受批评,顶撞老师;多次逃学、离家出走,染上了抽烟等不良习惯。

曾多次受到学校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等处分,但依旧我行我素,见效甚微。

该案例中的小明同学,就是典型品德不良的学生。

针对这一类学生,我们应从他们的行为入手。

二、不良品德行为的表现,一般分为四类。

一是道德观念薄弱或错误,行为放纵。

部分学生对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学校规章制度熟视无睹,法制观念淡薄,荣辱不分,不辨是非好恶,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在行为上放纵自己,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吸烟、酗酒、赌博,早恋、打游戏、泡网吧。

二是缺乏学习自觉性、主动性。

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把学习看作一件苦差事。

因此,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懒散、睡觉、做小动作,不懂装懂,作业拖拉或抄袭了事,考试随便应付。

三是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与矫正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与矫正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与矫正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心理行为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还可能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深入分析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并探讨有效的矫正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的质量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父母的教养方式。

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严厉的父母可能使孩子产生恐惧、焦虑和自卑情绪;而过度溺爱的环境则可能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和缺乏独立性。

(2)家庭关系不和谐。

父母之间频繁的争吵、冷战甚至离异,会让孩子感到不安、恐惧和缺乏安全感,从而引发心理行为问题。

(3)家庭经济状况。

贫困的家庭经济条件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产生自卑心理;而过于优越的经济条件也可能导致孩子养成骄纵、浪费等不良习惯。

2、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也可能导致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

(1)学习压力过大。

过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和过高的成绩要求,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2)师生关系不良。

老师的不公正对待、批评指责或冷漠忽视,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发逆反心理。

(3)校园欺凌。

同学之间的欺负、排挤和暴力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不良影响也是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成因。

(1)不良的社会风气。

如追求物质享受、功利主义、诚信缺失等,可能扭曲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大众传媒的影响。

一些不良的电视节目、网络内容和广告,可能传递错误的信息,误导孩子的行为和观念。

(3)社交压力。

社交媒体上的比较和评价,可能让孩子产生自卑、焦虑和孤独感。

4、个体自身因素(1)遗传因素。

某些心理行为问题可能具有遗传倾向,如多动症、自闭症等。

市教育局开展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正工作情况汇报

市教育局开展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正工作情况汇报

某市教育局开展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正工作情况汇报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数量逐渐增加,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对于这类青少年的教育和矫正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某市教育局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积极开展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正工作,以期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开展情况自某市教育局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教育矫正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我们通过对全市各学校开展相关调查,了解该市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情况,进而制定出了相关的教育矫正工作计划。

以下是我们所开展的工作:1.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为了能够针对不同的不良行为青少年,我们邀请了心理学专家组成辅导团队,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辅导团队开设了课程,对青少年利用互联网、非法赌博、吸烟、斗殴等不良行为进行解读和矫正,帮助他们认识到相关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并指导他们正确对待问题。

2.推广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学生心理辅导的基础上,我们还推广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教育,让青少年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并希望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同时,也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一些问题,达到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安全防范能力的目的。

3.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我们认为,教育是能够让人文明起来的工具,而文化也是让人文明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矫正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娱乐的机会,让学生自发地形成更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价值观。

效果展示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数量逐渐减少,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举报渠道得到广泛宣传,举报人数逐年增加。

同时,《城管服务廉政承诺书》的签订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学生们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规范意识也得到了接纳和加强。

结语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努力,最终达到创造一个良好校园环境、塑造良好的学生形象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目标。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问题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和冲突的行为,即可能是对传统行为规范的偏离,也可能是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偏离。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指青少年的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环境,致使他们感到适应困难,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方面发生生理上或者精神上的困扰。

个体遭受到困扰和挫折后,如果冲突超过忍耐的限度,引起严重紧张不安或者焦虑就会采取防卫机制,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可能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束缚、道德甚至法律等。

其严重程度可以是普通的不良行为,也可能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说,问题行为是犯罪行为形成的原始状态和前夜。

问题行为一旦从量变到质变,就会变成犯罪。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通常表现为一般性社会问题、违章性行为问题、轻度违法行为、违法犯罪行为。

一般性社会问题是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按既定制度和规则办事,违反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行为上标新立异,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为是“异常”的、“不正当”的行为,这种行为我们也通常称为异常行为。

违章性行为问题是指违背规章制度和条例规则。

例如考试时作弊或者旷课、逃学等。

轻度违法行为指行为违法但尚未构成犯罪的。

例如青少年常见的小偷小摸、一般性伤害他人、虐待家庭成员等,但情节轻微。

这种行为已经是对有关法律的偏离,但尚未达到追究法律责任的程度。

违法犯罪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严重的社会社会行为偏离。

诸如抢劫行凶、聚众闹事等,这些行为直接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具有特殊性、模仿性、易变性、盲从性等。

青少年问题的特殊性指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不同于成年人,有其自身的规律,是发展的现象,教育的现象。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在客观上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阻碍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麻烦。

在主观上影响学生自身的智能发挥、社会适应、品格形成和个性发展,妨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判断学生的某种行为是否属于问题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解读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及其矫正方法

解读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及其矫正方法

解读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及其矫正方法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这对他们自身以及周围的人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其心理和生理背景,并提出一些矫正方法。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和表现形式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以敌对的方式对待他人,并可能对其造成伤害。

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包括言语威胁、肢体冲突、物品破坏等形式。

这些行为可能是在家庭、学校或社交环境中发生。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 生理因素: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荷尔蒙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的增加。

2. 心理因素:青少年常常面临着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困惑,他们可能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挑战权威。

3. 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冲突、家暴、缺乏父母监督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攻击性行为。

4. 社交环境:同伴关系的紧张、学校暴力、社区犯罪等因素也可能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三、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和生理背景1. 心理背景:攻击性行为可能是一种应对机制,青少年通过攻击他人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和情绪不适。

2. 生理背景:攻击性行为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回路有关,例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四、矫正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方法1. 家庭干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应该提供稳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

2. 学校支持: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处理冲突。

3. 心理治疗:青少年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探索和解决内心的问题,提高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

4. 社区参与:社区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娱乐和教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社交环境,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结论: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问题学生的类型特点及行为矫正

问题学生的类型特点及行为矫正
网络环境不良
网络上存在大量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 成危害。
社区环境不良
社区环境混乱,存在安全隐患,对学生的安全和 心理健康造成威胁。
社会因素
孤僻型问题学生
这类学生缺乏自信和沟通能力,常常独来独往。建议教师和 家长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社交能力 。同时,可以引导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兴趣小组,增加 与同伴交流的机会。
逆反型问题学生
这类学生对规则和权威产生抵触情绪,经常违反纪律。建议 教师和家长采取温和的态度,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尊重 他们的个性。同时,可以引导他们了解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04
CATALOGUE
问题学生的行为矫正方法
心理咨询法
总结词
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 理问题,调整心态,促进健康发展。
家长应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承担责 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教育的策略
1 2 3
个性化教育计划
针对问题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 计划,包括学习目标、课程安排、辅导措施等。
强化纪律管理
建立严格的纪律管理制度,对问题学生的不良行 为进行及时纠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行为规范。
学习辅导法
总结词
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专门的辅导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
详细描述
学习辅导法主要针对问题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专门的辅导和指导,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 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进行知识点的强化训练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增 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逃避责任
问题学生常常不愿意承担 责任,对自己的行为缺乏 正确的认识和反思。

【资料】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汇编

【资料】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汇编
父母与孩子不良的沟通模式:1、指责埋怨型;2、迁就讨 好型;3、打岔啰嗦型。
亲子沟通的基本要求:1、关爱,理解 尊重。a关爱孩子 ,做孩子的朋友;b理解孩子 ,走进孩子的内心;c尊重 孩子,平等相处(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观点, 尊 重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表达不同于父母的想法)。2、学 会倾听,实现双向沟通。沟通要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
亲子沟通技巧:1、把握和孩子谈话的时机;2、选择恰当 的话题;3、清楚即将谈话的内容;4、使用适合儿童发展 水平的语言;5、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想法。
反馈式倾听应注意以下问题:1、在于孩子沟通时,眼睛 和耳朵同等重要;2、善于运用身体语言;3、倾听语言背 后的情感,回应感受;4、核实听到的内容,反馈理解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1.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2.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 3.害怕有新的经验。 4.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3
第三阶段:4--5岁 主动性与内疚
孩子的需要和行为: 1.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2.发展出主动性。 得到满足:孩子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他的情 绪。并且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没有得到满足:家长不支持孩子。反而因为他做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 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是秘密地做。 成年后: 1.害怕犯错。 2.感到无助和内疚。 3.只懂得去安慰别人。 4.回避风险。 5.隐瞒错误。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1.不能认识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3.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 4.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竭力地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狂症的倾向, 例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分析及矫正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分析及矫正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分析及矫正
引言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成长发展中关键的阶段,也是行为问题经常发生的时期。

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本人和周围环境都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进行问题行为的分析和矫正至关重要。

问题行为的定义
问题行为是指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攻击、偷窃、欺凌、违法犯罪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对个人造成损害,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安和不稳定。

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问题行为常常源于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可能包括自卑、注意力缺陷、心理创伤等;社会因素可能包括家庭环境不稳定、同伴压力、社会文化影响等。

了解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找到解决办法。

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
1. 资源引导
提供恰当的资源和支持,帮助青少年改变问题行为。

例如,提
供与相关行为相关的心理咨询、职业培训和社区扶持项目等。

2. 认知重塑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青少年重新认识问题行为的后
果和替代行为的重要性。

倡导积极的思维模式,培养适应性的行为
方式。

3. 社会支持
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提供支持网络和人际关系,促进青少年
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

4. 家庭教育
加强家庭教育,建立健康的家庭氛围。

通过家庭参与和沟通,
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问题行为的影响,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结论
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分析和矫正是一个涉及心理、社会和家庭
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通过合理的矫正方法和全面的支持系统,
我们能够帮助青少年走出问题行为的困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

.
11
2、功能与作用 针对罪犯:监管;矫正;服务 针对社会环境: 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的家庭和社区环境 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
12
3、矫正对象的需要 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再社会化的服务需求
4、矫正对象的问题 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情 恢复和重建其社会功能难度大 地位边缘化
.
10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矫治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概述
1、概念:矫正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实施 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 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 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犯 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或刑 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 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 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 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 种福利服务。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
一、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表现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动机看,犯罪动机单纯,带有 一定的盲目性,激情性、偶发性犯罪突 出
案例:一位邻居,年仅17岁的高一年级的 学生,因见父母同其堂叔争吵,一怒之下,跑 到厨房拿菜刀,一刀捅进其堂叔肚子子,致其 堂叔当场死亡。
.
2
2、从犯罪形式看,共同犯罪、团伙作案 多
5、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保密;接纳;可塑性;个别化
.
13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二.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四、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
14
(三)青少年社区矫治服务的三种本土化模式

中学生青春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正确疏导方法

中学生青春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正确疏导方法
面对如此复杂的青春期心理特征,怎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呢?
四、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可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 为:
.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
主要标准为: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对新问题,新事物有兴趣和探索精神,表现出能动性;智力各因素在 活动中能够有机结合,积极协调,正常地发挥作用。
青春期意志反复即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和主观性。原因是:青春期中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重要性和目的性,缺乏 深刻的认识和明确的理解;因为年龄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容易产生表面性、片面性的理解;意志上的磨炼还比较 少,由于中学生的年龄和接触的环境磨练机会较少的原因。
案:父母老师教诲孩子在外交朋友要交净友益友,青少年学生也是往往显得不耐烦,“我已经是大人了,怎么做 不用你们管,我知道怎样做:结果交友不慎,重“哥们”义气,打架了,出事了。这时候就束手无策,鼻涕一把,眼泪 一把的诉说,以求得师长的原谅:“本来我们只是想吓唬吓唬他的,因为他平时老师看不惯我们的做法,没想到那人 那么不经打,才几下就成那样了:
.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
中学生情绪健康的内容主要有: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 有适当的引发原因,反应强度与引发情境相符合;能有效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质,量,度,使其能在适当时间、场合 恰如其分地表达,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
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 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 。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青春期的中学生好辩论,敢于挑战。思维是人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初中生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他们对一般 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维的、立体 的考虑问题,并且通过综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质和规律;所以在此阶段,他们好辩论,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锅 问到底,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探 听新鲜事,很想像大人一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褒贬的评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日益活跃。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 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 的

青少年问题行为及矫正解读

青少年问题行为及矫正解读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对应矫正方略杨淳遵义航天高级中学贵州遵义 563000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

一个个体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必定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感染”,因此部分个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

因此在学校的管理中出现了一个名词——问题学生,之所以称为问题学生是因为他的问题行为未得到相应的矫正。

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矫正方略一、中学生问题行为诞生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学校这块圣地所培养的学生不再仅仅受到学校的教育与感化,而且受到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教育与感染。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人在成长中所受的教育也就不再那么单纯了,这也就导致了个体受教育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然而任何一个领域都至少存在两面性,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对孩子来说再也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变为了更为广泛的教育——社会性的教育。

在这个大的领域里,如果不加以引导,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个体的成长就容易偏离正常的路线,就容易出现偏差,进而导致个体行为不合乎规范,产生问题行为,出现问题学生。

中学生也是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事,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久面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习惯。

同时,中学和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目前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逐年增多,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社会阅历正逐步拓展,思维方式受外界影响大,可塑性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

因此,在他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稍不注意,不良行为及不良行为习惯就会轻易地在他们身上找到缺口而附在他们身上,弹奏出与他们身份、身心发展阶段不相称的音符,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常见中学生问题行为要研究和预防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及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技术,首要问题是要了解明确,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或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主要有哪些?弄清这些问题,我们的工作才有内容和对象,才能顺藤摸瓜,寻求到产生不良行为多种根源(或因素),对症下药,找到应对的理论技术、方法、对策,才能完成我们教育目标和任务。

青少年问题行为矫正

青少年问题行为矫正

青少年问题行为矫正(2014170223 周游)1.问题行为的定义与分类:1.1定义:儿童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即虽然偏离常态但偏离程度较轻的行为。

这些行为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纠正,任由其发展就有可能形成心理缺陷甚至心理障碍。

问题行为又叫做行为问题、不良行为、行为异常、偏差行为,它们还是有程度、纠正者、发生频率是不同的。

“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也是不同的。

比如问题行为可以存在于差生身上,也可以存在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身上。

关于问题行为与差生的关系需要辩证地看待,差生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差生仅指学业成就较低的学生,他并不表现出问题行为或是表现出较少的问题行为。

广义的差生则指“问题儿童”,他们不仅表现出学业成就不良,而且在道德行为、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多个面综合表现出不良、不妥,甚至是坏的特征,在他的身上则通常表现出更多或是程度更为严重的问题行为。

1.问题行为的分类:一是学业适应问题:成绩不理想而非由智力因素所造成,往往兼具有情绪上的困扰和行为上的问题。

表现为学习困难、注意力异乎寻常不集中、过度活动、控制自己的能力差往往影响课堂秩序。

还有考试作弊、不做功课、粗心大意、偷懒、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低成就。

这些学业问题多发生于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入学儿童中,大多数属于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中的暂时性学业适应不良。

二是情绪等非社会行为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自控力差、反应不适度、不合作、焦虑、孤僻、抑郁、疑病、过分任性、过分冲动、过分依赖、做白日梦、焦虑反应、自恋、自杀行为和人际关系不适应等。

三是品德或反社会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偷窃、经常打架、骂人、经常说谎、拒绝上学、逃学、离家出走、攻击行为、破坏行为、不合作、反抗、不守规律、捣乱、伤害等,往往是男生多于女生。

四是顽固性不良习惯:多与性格发展上的不健全有关。

主要表现为吸食拇指、咬指甲、肌肉抽搐、口吃、偏食、尿床、烟瘾、酒瘾、药瘾、性不良适应及其他一些不良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对应矫正方略杨淳遵义航天高级中学贵州遵义 563000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

一个个体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必定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感染”,因此部分个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

因此在学校的管理中出现了一个名词——问题学生,之所以称为问题学生是因为他的问题行为未得到相应的矫正。

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矫正方略一、中学生问题行为诞生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学校这块圣地所培养的学生不再仅仅受到学校的教育与感化,而且受到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教育与感染。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人在成长中所受的教育也就不再那么单纯了,这也就导致了个体受教育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然而任何一个领域都至少存在两面性,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对孩子来说再也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变为了更为广泛的教育——社会性的教育。

在这个大的领域里,如果不加以引导,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个体的成长就容易偏离正常的路线,就容易出现偏差,进而导致个体行为不合乎规范,产生问题行为,出现问题学生。

中学生也是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事,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久面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习惯。

同时,中学和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目前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逐年增多,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社会阅历正逐步拓展,思维方式受外界影响大,可塑性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

因此,在他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稍不注意,不良行为及不良行为习惯就会轻易地在他们身上找到缺口而附在他们身上,弹奏出与他们身份、身心发展阶段不相称的音符,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常见中学生问题行为要研究和预防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及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技术,首要问题是要了解明确,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或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主要有哪些?弄清这些问题,我们的工作才有内容和对象,才能顺藤摸瓜,寻求到产生不良行为多种根源(或因素),对症下药,找到应对的理论技术、方法、对策,才能完成我们教育目标和任务。

那么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呢?人生活在种种规则中,并在各种规则的约束下成长、成熟、成形,我们也是依据种种既定规则来判断中学生行为中的轻者如迟到、早退,重者如抽烟、打架、斗殴、过早性行为等行为的良与不良。

因此,我们认为,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中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根据不良行为发生严重程度的不同来划分,中学生不良行为可分为:严重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轻度不良行为。

三、中学生问题行为产生原因进入中学阶段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产生了急剧的变化。

青少年已初步突破了家庭这个小圈子的束缚,初步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广阔天地中。

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的激荡和冲突,常常会引起那些初涉人世的青少年的迷惑和不解。

另外,对学习成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也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变化,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

(1)对社会规则认知存在偏见。

社会行为规则,是社会要求内部成员必须一致遵守的行为的规范。

青少年初涉社会,理解能力和辩识能力较弱,对社会规则的内容及执行规则的意义的认识往往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常会出现对社会行为规则的意义障碍。

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当青少年头脑中形成的某种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对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对社会行为规则的误解。

由于学生的指导思想不明确,他们的问题行为会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造成“小错不断,终成大患”。

(2)意志力薄弱、自控力差意志是个人通过克服困难而完成某种事情的心理能力。

它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所以从其强弱程度可以看出人的性格。

意志坚强的人善于把握自己,克服困难,即使路途再遥远,他也能耐心地驱策自己前进,最终达到目的地。

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这样的人对困难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不能面对现实,稍一受打击,马上会有自闭、自毁的举动发生。

有些自控力差的人,往往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出许多违反道德规范和社会成规的行为。

事实证明,青少年的许多严重的问题行为,如自杀、出走、逃学、殴斗、攻击性行为都与其以治理薄弱和自控力差有关。

(4)挫折忍受力低挫折忍受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忍受挫折的程度。

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产生往往与其不能正确应对挫折联系在一起的。

成绩不好,同学和师生关系紧张,都容易导致挫折感。

而青少年可能积极也可能消极的应对挫折,积极的反应是认真分析和总结失败的原因,吃一堑长一智,自己发奋图强。

消极的反应则是通过内罚和外罚两种方式表现出来。

所谓外罚,是指以攻击别人来消除受挫后的紧张情绪。

有的学生挨了批评后想不通,总是有想法认为老师跟他过不去,于是对老师采取谩骂、诋毁甚至殴打的报复方式,或采取一些变相的攻击方式,如抱怨、牢骚、嘲笑、讽刺和装疯卖傻等。

内法反映是青少年将受挫的原因归于自己,采取惩罚自己的自我防御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自我孤立、轻生、用不正当的手段自我安慰。

不论是外罚还是内罚,这些问题行为都是学校中那些“问题学生”们接受挫折现实的方法。

(5)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行为最初是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

许多的问题行为,开始的时候总是偶然发生的,然而教育者忽视了这些小的因素,以致积少成多,积病成痼,最终无法根除。

所以对于小毛病,小错误,不能小题大做,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早发现、早教育。

扁鹊和蔡桓公的例子,千万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四、预防和矫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方略研究预防和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要预防和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必须从优化环境和提高素质上入手,以减弱或消除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环境条件,学习和掌握预防和矫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技术,从而达到改良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之目的。

(一)预防措施1、认真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大力提高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的出生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遗传因素而产生的问题儿童的数量。

2、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公众医疗保健水平,尽可能地减少因婴儿疾病而产生的问题儿童数量。

3、加强和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教育特别是性知识教育,减轻青少年青春期综合症的发生。

4、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促进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庆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优化环境,净化中学生成长的土壤。

1、社会(1)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

(2)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注意联手开展教育活动,取得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抵御各种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思想腐蚀和侵害。

2、学校(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①校园的绿化、美化与教育化相结合,既体现五千年中华文明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准则;②要努力让每一块墙、每一棵树、每一片草都成为向人们展示文明,警示愚昧的活教材;③校园的宣传窗、黑板报、广播及电视网络则更应成为我们宣传教育的载体;④坚持校园文化传统活动并结合形势和学生实际不断充实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保持很强的生命力。

(2)重视和加强课外阅读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功能,重视与语文课的阅读教学相结合,使中学生学会学习,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明辩是非及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

(3)开设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法制等知识的教育,重视加强生活指导。

(4)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教育转化要点面结合,既要做好个别转化,还要重视群体教育,两者并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为健全的集体构成了不良行为习惯学生成长进步的基础。

对个体转化,必须要坚持因人施教,遵循可接受性原则,而面对整体教育,则要十分重视整体教育的作用。

全班性、全校性的常规系列教育及结合形势和实际开展的专项教育,都是整体教育的重要内容。

(5)引导实践,锻炼意志,帮助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十分注意对他们的学习上的帮助,只有他们对学习有兴趣并产生成就感的时候,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才会从不良行为习惯中转移过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建立及巩固才会有牢固的基础。

3、家庭(1)提高家长素质。

(2)密切与家长的联系。

(三)矫正方略一个中学生要想不发生一种不良行为,或没有一点不良习惯,客观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预防无效的情况下,如何矫正已产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或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行为矫正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对中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以减少这些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

常见的行为矫正方法有:消退、暂停、反应代价和厌恶疗法。

1、消退。

行为矫正专家认为,人类的不良行为都是不良条件强化作用的结果,如果取消这些不良的强化物,不良行为就可能消退。

采用消退技术矫正不良行为时,要注意几点:①消退与积极强化相结合。

在选择对不良行为进行消退处理时,应同时选择适当的替代行为,并予以正强化。

②其次,对那些与问题相关的所有强化物都必须加以控制,不然,可能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③要选择好消退程序的环境。

④在消退过程开始初期,当不给所欲消退的行为以强化时,这个行为可能会比先前出现得更严重,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性爆发(extinctionburst),因此要做以未雨稠缪。

⑤在实施消退程序的末期,目标行为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但又突然上升,这种现象称为自然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这可能是受到其他的隐性强化物影响所致。

2、暂停。

这种方法就是使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得不到目标行为的任何强化,从而使目标行为的发生率下降。

做法一,在一段时间内对目标行为不予强化;另一做法,要求行为者离开当前存在强化物的行为情境(暂停区域)一段时间。

暂停区域是离行为情境较近的一个孤立区域,区域里基本上没有任何对其行为产生强化的强化物。

使用暂停技术有三个控制重点。

首先,必须清楚与不良行为相联系的强化物或强化物存在的环境;其次,不良行为发生后,马上实施暂停,终止强化物或强化情境的作用;同时,对不良行为的出现,所有有关的人员都应对其实施强化暂停;第三,不良行为发生者在暂停区的行为受到控制,不能任其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