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行业荟萃]

合集下载

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精选五篇)

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精选五篇)

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摘要]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如何遏止、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立足司法实践,从青少年犯罪表现出来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了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并据以提出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对策,目的是动员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进一步遏止、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对策综合治理研究[目录]一、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这一严峻现实已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忧虑。

仅据保定市两级法院统计,1990—1994年五年间共判处青少年罪犯1651名,1995年至2000年五年间,判处青年罪犯2330名,2000年至2004年间判处青少年犯罪4352名,后五年的增长的幅度竟达41%。

以上情况表明了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遏制、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青少年犯罪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青少年犯罪集中表现为几个类型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青少年犯罪中,侵犯财产型犯罪,突发性暴力伤害型犯罪,性犯罪和流氓犯罪占有较大比重。

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统计,1990年至2000年,全省法院判处的青少年罪犯中,盗窃、抢劫、诈骗、敲诈勒索等侵犯财产罪的青少年罪犯,占到了总数的70%多。

此外,突发性暴力伤害型犯罪、性犯罪、流氓犯罪的人数也分别占到了总数的9.3%、7.5%、1.4%。

(二)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且罪犯年龄趋于低龄化近些年来,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上升势头,如秦皇岛市海港区1993至1998年11月份,共判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0件,涉及罪犯134人。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ppt课件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ppt课件
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判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被暂予监外执行的青少年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狱监禁的刑罚执行活动
青少年犯罪行为 与矫治
一、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表现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动机看,犯罪动机单纯,带有 一定的盲目性,激情性、偶发性犯罪突 出
监内的社会工作服பைடு நூலகம்内容
(一)协助服刑人员适应监禁场所的生活 1、帮助服刑人员熟悉监狱环境 2、协助服刑人员戒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3、协助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 4、预防服刑人员间犯罪观念和行为的交叉感染
(二)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1、公民教育:权利、义务;行为规范 2、心理、情绪辅导 3、职业技能训练 4、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提升
个人实施的犯罪一般要危险得多,并且具有一定的
腐蚀性。
3、从犯罪的性质看,犯罪种类复杂, 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 凶残
未成年犯罪种类繁多,侵害客体广泛,涉及盗
窃、抢夺、抢劫等等。在众多的犯罪类型中,主要 集中在贪财性犯罪、暴力型犯罪、性犯罪三大类的 犯罪。 据报道,2002年上海市一名17岁的少女因母亲 对其答教太严,竟用刀将其母亲砍杀致死。
2、社区矫正的工作制度 接收:由长期固定居住的司法所接收 管理:公安机关要依法对矫正对象进行管理 教育:司法所人员进行矫正,包括定期谈话、专家 服务、社会帮教、公益劳动等形式 考核及奖惩 社会保障 解除 档案管理 监护 矫正组织例会 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
3、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 ①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 中途家庭:收容处于无家可归或有家不便 回的犯罪者。 • 寄养家庭:收容观护青少年 • 教养院:收容具有不良行为和可能发展不 良行为的青少年 • 感化院:收容犯罪青少年 • 工读学校:有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矫正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矫正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矫正第一章: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庭造成伤害,也是对青少年自己未来发展的危害。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冲突行为和暴力事件的发生,更是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如何进行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和矫正,也成为治理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和行为特征出发,探讨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原因和矫治方法,旨在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参考。

第二章: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特征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心理心理青少年处于成长时期,在心理上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通过行动来发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但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做事冲动,缺乏理性思考,容易受到身边环境、同伴群体和媒体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青少年也常常需要通过符合正义的行为来展现自己,从而得到社会认可,这种需求常常使青少年在行为上表现出极端性和冲动性。

二、行为特征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是较为明显的,他们通常表现出以下特点:1. 学习成绩不佳,常常被老师、家长和同学忽略,缺乏自信和自尊的支撑。

2. 家庭问题较多,缺乏关注和父母的指导,家庭氛围不和谐,难以与家庭成员沟通。

3. 社会环境和同龄人的影响,不良同伴的诱导和压力使其产生了对社会常规和法律的无知和忽视,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

4. 价值观的扭曲,他们对于钱财和物质的欲望过于强烈,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

第三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非常复杂,其发生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多个方面有关。

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青少年犯罪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风气的不良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等都是青少年犯罪的深层原因。

社区治理不力,社会犯罪的频繁发生使得青少年犯罪成为了一种社会习惯。

同时现代社会购买力充足,又没有了强烈的文化法治教育,导致了青少年盲目追求物质的虚荣心理、丧失理性、必须依靠消费品来满足需求的心理。

青少年犯罪法青少年犯罪和纠正措施

青少年犯罪法青少年犯罪和纠正措施

青少年犯罪法青少年犯罪和纠正措施青少年犯罪和纠正措施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犯罪行为不仅对个人未来产生长期影响,也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各国已采取了一系列纠正措施,旨在预防犯罪并帮助犯罪青少年重新融入社会。

一、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在制定有效的纠正措施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通常是社会、家庭和个人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和教育不平等,可以提高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家庭问题,如家庭暴力、父母缺席和家庭纷争,也对犯罪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个人因素,如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问题,也可能导致青少年选择违法行为。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原因,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纠正措施。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1. 加强教育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关键。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包括学术知识、道德价值观和社会技能。

此外,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并及时介入解决问题。

2. 增加家庭支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提供温暖的家庭环境和正面的榜样。

3.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和社区应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和积极的环境。

这可以包括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职业培训机会以及创造充满希望的未来。

三、纠正青少年犯罪的措施1. 法律制度改革青少年犯罪需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进行约束和处理。

改革法律制度,确保对于青少年犯罪有明确的界定和相应的制裁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 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纠正青少年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社工人员和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犯罪青少年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找到改变的途径。

3. 创造重返社会的机会对于已经犯罪的青少年来说,他们需要有机会重新融入社会。

社会应该创造培训和就业的机会,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并找到稳定的工作。

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对策

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对策

知识文库 第1期223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对策庞 博目前青少年犯罪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有很多的因素。

像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文章对于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对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现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环境污染,第二个是贩毒吸毒,而第三个社会问题就是青少年犯罪。

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也一样。

中国现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青少年的犯罪问题我们更要进行细致有效的解决。

一、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介绍1.青少年犯罪。

它是按照犯罪个体本身的年龄特征作为参考标准形成的一种犯罪的类型,主要是指青少年这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实施的犯罪的称呼。

一些专家将青少年犯罪定义为:满12周岁但是未满25周岁的人进行危害社会,触犯法律的行为。

定义有两个比较突出的意义,第一个就是犯罪的主体是青少年,第二个就是青少年进行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2.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现在并没有一个队青少年犯罪预防比较统一的概念,一些专家觉得青少年犯罪预防应该有广义狭义的分别。

狭义青少年犯罪预防,主要是以充满犯罪危险青少年作为研究的主体的,探讨预防在他们身上产生犯罪的因素,防止产生犯罪的条件,让青少年不走犯罪道路。

而广义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以整体的青少年作为研究的主体,具体的来看它包括没有犯罪的青少年,要预防他们进行犯罪;包括出现一些轻微违法行为的青少年,避免他们进行更严重的犯罪;还包括已经犯罪的青少年,避免他们从轻犯变为重犯。

最后包括被判刑进行改造完成的青少年,避免他们在被释放以后进行犯罪,防止他们又变成青少年犯罪的策划人等。

二、青少年犯罪主要的特点 1.暴力犯罪性质非常明显最近的时间里,青少年犯罪已经从普通的盗窃性侵财犯罪转向了朝着盗窃,抢劫,强奸复合性犯罪的巨大转变。

青少年属于青春期,他们的精力非常的旺盛,同时青少年的辨别是非能力已经自我约束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他们经常是对自己进行的犯罪行为不考虑后果,常常是在情绪激动以后进行一些极端的行为,危害社会。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矫正研究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矫正研究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矫正研究作者:徐成志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9期摘要:“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新理念,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频现,且在社会上造成许多不良影响。

为此,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矫正研究也已成为实务界和司法界研究项目中的重点。

青少年犯罪因为有较为广阔的发展背景,随着对青少年犯罪数据的调查记录,发现其上升率较快,由于青少年犯罪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以及未来社会安全走向发展。

所以,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及时进行社会矫正工作势在必行。

文章就社会矫正工作进行概念表述,总结当前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社会矫正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行为;社会矫正一、社会矫正概括社会矫正宏观上是指对于犯罪人员进行非刑罚化的教育引导,对其不良的犯罪行为及心理进行矫正,从而预防犯罪人员再次犯罪。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预防犯罪,目的是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发展。

矫正的对象一般是指某个人,根据其犯罪行为进行专门的心理培训与引导,让他们认识到错误,从自身找出犯罪原因,从而从本质上解决犯罪问题。

但缺点是,有些犯罪并非因为一人之过,而是源于他的生长环境或者周围人的影响。

因此,也有学者指出,社会矫正需要对犯罪人员所处的群体进行教育引导,矫正犯罪人员自身问题的同时,为犯罪人员提供未来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才能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而社区矫正相对于传统的刑罚方式有明显的优势,也是人文社会的发展所必须的。

社会矫正能够促进我们社会的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对犯罪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的再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不留下心理阴影,这不仅保障了社会安全,还更高效地促进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成功率。

再者,社会矫正还重视对于青少年犯罪者家庭环境的引导与改善,结合家庭教育,对避免青少年再次犯罪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通过研究调查显示,传统的监禁刑的方式对犯罪者起到了惩罚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健康发展的能力,因此,矫正工作实施下去对其的矫正情况并不乐观,有很多的罪犯解禁后,由于环境的不适应或者心理并没有得到矫正,又重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社会矫正概念越来越强调矫正过程中,将行刑社会化,适度的弱化监狱的封闭性,扩大监狱行刑的社会参与,从而更有利于犯罪者重新走回社会。

青少年犯罪的矫正治疗

青少年犯罪的矫正治疗

青少年犯罪的矫正治疗一、背景由于青少年犯罪行为自1992年以来就已经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越来越被视为一种潜在的情感疾病的表现形式,同样,也是这样运用“药物矫正治疗”的模式对这些行为进行矫正治疗的。

但是,仍旧增长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和青少年罪犯的高重犯率使得矫正青少年犯罪制度不得不重新仔细审视药物矫正治疗模式。

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开始抛弃或者说是不再重视这种矫正治疗方法(它认为青少年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必须积极配合改变这些犯罪行为的矫正治疗活动),转而注意到在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中,环境因素发挥了一个很强的影响作用。

目前,大部分的矫正治疗项目将青少年自身的相关因素和其他促成其犯罪行为的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一些矫正治疗方式,如积极的同龄人文化、有指导的团队交流、仿真矫正治疗、行为重塑等仍旧在使用。

二、矫正治疗的界定Whittaker认为矫正治疗是人与人互助的方式,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的介入方式帮助个人、家庭、小部分人,为的是改善社会功能,解决社会问题。

Gibbons认为矫正系统中的矫正治疗包括有适用“通过使用明示的或是仔细设置的程序来改变那些被认为对青少年的错误行为有影响的环境。

”他进一步指出,进行矫正治疗是因为相信这些犯罪行为是由于犯罪主体生活中的某些因素或是环境所导致的,它必须设置成包括有改变犯罪主体生活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生活条件。

三、矫正治疗的程序Newman将矫正治疗的程序定义为调查、诊断、矫正治疗管理。

第一阶段:调查。

调查阶段是发现导致犯罪行为的原因。

这一阶段的重要部分是案例研究的使用——是一个对孩子的个性、生理特征、成长过程、家庭环境、学校表现、业余爱好、娱乐活动、当前和过去的问题的详细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诊断。

诊断程序需要将在调查阶段所得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分析。

一项矫正治疗计划有可行性和相关性的目的追求。

第三阶段:矫正治疗管理。

Newman将其描述为“通过交流尽可能多地了解个人的信息,以至于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一个关于自己行为的更为客观的评价,从而加强他的社会交往能力”。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与矫治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与矫治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与矫治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据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其中又以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居多。

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寻找促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在原因,分析其心理特征并对之进行心理矫治,只有这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认知才可能得到纠正,其犯罪行为才可能得到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其犯罪心理成因青少年犯罪心理大多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阶段,这种复杂矛盾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化解是很艰难的,也是很不现实的。

处在复杂矛盾阶段的青少年会表现出:生理迅速发育与心理水平提高相对缓慢的矛盾、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心理结构中各因素(如认识、情感、行为、意志等)之间的矛盾以及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的矛盾。

[1]从而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较好地用意志加以控制;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对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

如果这个阶段的矛盾解决较好,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反之就会导致问题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正处于发展、形成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他们缺少社会磨练,意志薄弱,特别容易接受不良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是非不分,甚至视丑为美。

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

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1、个性特征。

(1)、智力发展显著。

(2)、神经(气质)类型:犯罪青少年的神经类型呈强弱两极分化型,暴力犯罪者的神经类型更多表现为强型,而非暴力犯罪者则弱型居多。

偷窃犯罪的灵活型(多血质)、安静型(粘液质)较多。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行为矫治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行为矫治

加强社会监管力度
0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青少年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
益。
02
加强网络监管
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
不良影响。
03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
政府和社会应建立完善的青少年社会支持体系,为青少年提供帮助和支
持,特别是对贫困、单亲等特殊家庭的青少年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网络犯罪
青少年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实 施犯罪行为,如黑客攻击、网
络诈骗等。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特点
冲动性
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是在情绪 冲动的情况下发生的,缺乏预
谋和计划。
盲目性
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缺乏明确 的目标和计划,容易受到外界 因素的影响。
模仿性
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受到同龄 人或媒体的影响,是一种模仿 行为。
个人因素
个人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价值观扭 曲等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 生。
03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行为矫治的 必要性
青少年犯罪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家庭破裂
青少年犯罪往往导致家庭 关系紧张,甚至破裂。
社交障碍
犯罪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 在社交方面出现问题,影 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
自我价值认同感低
犯罪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 自我价值认同感降低,影 响其心理健康。
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安全威胁
青少年犯罪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 ,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司法资源压力
青少年犯罪导致司法资源压力增 大,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
社会信任危机
青少年犯罪可能引发社会信任危 机,影响社会风气。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行为矫治的意义

监狱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与矫治

监狱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与矫治

监狱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与矫治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青少年犯罪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个人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整个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

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矫治机构和监狱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监狱学的视角探讨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以及矫治的有效手段。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青少年犯罪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

对于大部分青少年犯罪者而言,他们缺乏合适的家庭环境和犯罪防范意识,在道德观念和责任心缺失的情况下,易受不良影响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些社会变革也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比如,经济困难、教育程度低下以及社会不公等因素都可能推动一些年轻人犯罪。

因此,深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有助于制定切实有效的矫治手段以及预防措施。

二、监狱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矫治监狱学是研究监狱以及狱政问题的学科。

将监狱学的视角应用于青少年犯罪矫治,可以更加科学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1. 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矫治青少年犯罪中,知识教育是首要任务。

通过学习和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监狱应该提供符合青少年智力和知识水平的教育课程,帮助他们补充学习和提升自身素养。

此外,还应该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并为他们提供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2. 心理矫治的重要性青少年犯罪往往和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这些心理问题包括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自我认知问题等。

因此,在矫治过程中应该注重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辅导和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面对问题,并通过合理措施纠正错误行为。

3. 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为了帮助青少年犯罪者更好地融入社会,盘活其人生,职业技能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青少年犯罪者在监狱中有机会学习各种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为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增加社会的稳定性和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三、青少年犯罪矫治的挑战与对策青少年犯罪的矫治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和矫正措施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和矫正措施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和矫正措施分析作者:王钦颢来源:《决策探索》2019年第20期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网络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利的因素。

尤其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前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发展。

青少年群体身心发育有待健全,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把握不好容易产生消极因素,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出现犯罪呈低龄化走向的情况。

通过数次调查和分析显示,青少年犯罪占全国犯罪的比例很大,14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暴力犯罪事件屡见不鲜。

这一现状引起了社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实际角度出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与方案,希望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犯罪率,构建和谐社会,从而推动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概念界定要想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首先要对青少年群体范围加以明确。

尽管《宪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文件中已经多次出现对“青少年”的表述内容,但却没有对此类概念的描述和界定。

所以,从严格角度来说,“青少年”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实际上归属于社会学概念范畴内。

一般而言,我们通常所说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处在14~25周岁的人,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段。

青少年犯罪有狭义和广义之说,通常情况下,青少年犯罪涵盖了犯罪行为,与此同时,也囊括了违法行为内容以及不良行为内容,主体年龄有所放宽。

具体来说,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

它不单单是包括18~25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群体,也涵盖了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群体。

而狭义概念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14~25岁的人触犯了我国《刑法》且受到应有处罚的行为。

犯罪学方面以广义概念为主。

而国外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界定,和我国的差别很大,美国青少年犯罪是指定罪时未满22岁的犯罪人员。

青少年犯罪与社区矫正

青少年犯罪与社区矫正

青少年犯罪与社区矫正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帮助青少年犯错者重返社会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青少年犯罪与社区矫正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改善矫正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一、犯罪原因的多样性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体原因。

社会原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水平、社会价值观等,而个体原因则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个人特点有关。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多样性,有助于制定相应的矫正措施,以针对每个具体案例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

二、社区矫正的意义社区矫正是指将罪犯从封闭的监狱环境中解脱出来,置于社区中进行改造和矫正的方式。

这种方式有助于青少年犯错者重新融入社会,解决他们在社会适应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减少再犯率,提高社区的安全性。

社区矫正不仅仅是一种处罚措施,更是一种关注和帮助的方式。

三、社区矫正的优势与传统监狱制裁相比,社区矫正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社区矫正可以帮助青少年犯罪者更好地保持家庭关系,维系社交网络,降低再犯率。

其次,社区矫正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社区矫正可以更好地监督青少年犯罪者的行为,确保他们积极参与正面的社会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社区矫正的挑战然而,社区矫正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社区矫正需要相应的资源和设施支持,包括专业的矫正人员、康复设施等,这对于一些社区来说可能是一个难题。

其次,社区矫正需要与监狱系统保持密切联系,确保犯罪者在矫正期间得到必要的监管和指导。

再次,社区矫正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和评估体系,确保矫正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五、多元化的矫正模式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青少年犯罪者的需求,社区矫正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矫正模式。

除了传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培训外,还可以引入体育训练、艺术创作等活动,以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文化素养。

青少犯罪的矫正和预防

青少犯罪的矫正和预防

二、青少年考察教育工作旳实践探索
1.考察教育制度是指对违法犯罪情节较轻旳未成年 人历经行政处分或刑事诉讼阶段时,公安机关、人 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组织亲密 配合开展旳“缓处考察”、“诉前考察”和“社会 服务令”旳制度,其着力点是落实各项教育、感化、 挽救旳措施。
2.考察甲鱼工作旳实践反思 1)价值理念旳反思; 2)专业措施利用旳反思; 3)工作流程旳反思。
三、青少年小区矫正工作旳实践探索
1.基本内容:日常管理、教育学习、心理矫正、公 益劳动、帮困劫难等五个方面。
2.青少年小区矫正工作旳实践反思 1)青少年小区矫正服务定位反思; 2)青少年小区矫正工作体系反思。
三个派别:
1)社会构造理论:强调低社会经济地位、邻里、 小区独特文化、风俗及规范等影响和促使青少年犯罪, 产生偏差和犯罪行为。主要理论观点有文化偏差理论、 紧张理论等。
2)社会过程理论:主张青少年犯罪旳发生是不良 社会化学习旳成果,与他们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控制理 论是社会过程理论旳两大学说。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矫正与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矫正与预防工作旳主要目旳 二、青少年考察教育工作旳实践探索 三、青少年小区矫正工作旳实践探索
一、青少年犯罪矫正与预防工作旳主要目旳
青少年犯罪矫正与预防工作,以违法犯罪青少年为 对象,以司法转向制度为根据,以非监禁刑矫正服 务为内容和手段
1.坚持司法保护原则、落实青少年司法转向政策 2.为犯罪青少年提供反省自新旳机会 3.矫正犯罪青少年旳不良行为 4.增进社会稳定友好发展
三、青少年犯罪旳社会学理论
3)社会回应及冲突理论:社会回应及冲突理论与 其他理论旳不同在于这一理论并不集中探讨青少年怎 样违反社会规范,而是关注社会机构在制造偏差与犯 罪行为中所扮演旳角色,以及法律旳制定和要求怎样 影响偏差行为旳发生。该理论以为,社会旳强权、强 势及其对青少年旳看法和反应,造成了青少年旳偏差 与犯罪行为。社会回应及冲突理论主要涉及标签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多元冲突理论及激进冲突理论等。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

.
11
2、功能与作用 针对罪犯:监管;矫正;服务 针对社会环境: 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的家庭和社区环境 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
12
3、矫正对象的需要 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再社会化的服务需求
4、矫正对象的问题 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情 恢复和重建其社会功能难度大 地位边缘化
.
10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矫治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概述
1、概念:矫正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实施 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 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 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犯 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或刑 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 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 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 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 种福利服务。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
一、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表现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动机看,犯罪动机单纯,带有 一定的盲目性,激情性、偶发性犯罪突 出
案例:一位邻居,年仅17岁的高一年级的 学生,因见父母同其堂叔争吵,一怒之下,跑 到厨房拿菜刀,一刀捅进其堂叔肚子子,致其 堂叔当场死亡。
.
2
2、从犯罪形式看,共同犯罪、团伙作案 多
5、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保密;接纳;可塑性;个别化
.
13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二.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四、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
14
(三)青少年社区矫治服务的三种本土化模式

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综合治理方案

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综合治理方案

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综合治理方案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安宁与稳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安。

为了有效控制和应对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方案,以逐步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

本文将从教育、家庭、社区和司法四个方面,探讨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综合治理方案。

一、教育方面的综合治理1. 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学校应将法律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组织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并强调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应增加心理咨询师的数量,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压力和情绪问题,提高自我控制和行为管理能力。

3. 发展全面素质教育: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泛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在正面积极的环境中度过大部分时间。

二、家庭方面的综合治理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和约定,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

2. 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家庭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家长履行监护职责,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减少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3. 提供适当的帮助与支持: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家庭,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提供适当的帮助与支持,为他们提供家庭教育和经济支持,降低他们孩子参与犯罪的可能性。

三、社区方面的综合治理1. 加强社区安全意识:社区应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治安问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加强社区监督和防范。

2. 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各类文化、体育和志愿者活动,为青少年创造积极健康的活动场所和环境。

3. 增加社区警力:加大对社区警力的投入,加强巡逻和治安巡查制度,提高社区的安全感和稳定性。

四、司法方面的综合治理1. 加强刑法的适用与审判:对于涉及青少年的犯罪案件,应严格依法适用刑法,并通过审判起到警示作用。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杨丽平物fj 丹半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l4 周岁未满16 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以及已满l6 周岁未满I8 周岁触犯我国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出现低龄化,贪婪性,团伙性, 暴力性,反复性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外在诱因及内在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诱因包括学校, 家庭,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犯罪情景中受害人的不当表现对行为人犯罪的激发等.内在动因主要是指犯罪主体的心理素质.长期不良的外因刺激导致未成年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加之未成年人本身心理特点,导致未成年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一般来说,内在动因是基础,外在诱因是条件.任何种犯罪行为都受其犯罪心理的支配和制约.根据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犯罪心理的滋生是在一定条件下,受环境影响,从点滴的心理变化开始的.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生成的前提,要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必须从心理人手. 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征刑法意义上的未成年人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学上的青年初期,即已满14 周岁,未满18 周岁.这个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上也不断发展.它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当人进入青年初期,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自我意识的深度和强度不断增加,成人感和独立意识迅速发展.第二,情感日益丰富,细腻,易为一些小事掀起内心的波澜.第三,自尊感趋强,且容易波动,遇到顺境容易产生优越感,甚至自负,自傲;遇到逆境,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受,甚至自暴自弃.①第四,精力旺盛,探究事物隐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欲望不断增强.第五,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世界观处在逐渐形成但未完全形成的时期.第六,朋友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格外重要,对父母,老师的独立性意向增强,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在削弱,甚至对心目中崇拜的人产生依附感.生理的发育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心理发育水平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第一,精力旺盛与缺乏支配能力之间的矛盾.在生理上,未成年人精力旺盛,喜欢运动,但其tL,理水平提高较慢,没有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的能力,总觉得生活空虚,乏味,因此,有些精力过剩而又精神空虚的未成年人在外界不良影响下,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打架斗殴甚至暴力性违法犯罪活动.第二,好交往,依附性强与认知水平低的矛盾.一方面,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视伙伴关系;另方面,由于认识能力发展不成熟,思维容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往往把"哥们义气当成友谊",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被诱上邪路.第三,兴奋性高与自控能力差的矛盾.由于兴奋性高,情绪波动大,心境不易持久,而意志品质又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力欠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与冲动,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第四,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容易接受外界不良刺激,有些法制观念薄弱的未成年人,就可能放肆追求性刺激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①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①叶斌,沈烈敏:学校心理咨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版,第20页.103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动机矫治英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并能按照榜样行为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反应从而实现榜样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再现.②由于未成年人认知能力发展不成熟,模仿性与易受暗示性均较强,所以分不清是非,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有的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生活的环境里,暴力行为较突出,且暴力行为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使未成年人认为使用暴力意味着自己的强大,认为拒绝使用暴力者是弱者和受欺负的对象.因此,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必须积极矫治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的矫治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说理式的矫治方法.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而说理式矫治方法是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正面引导,增强他们对自己行为的了解,认识到它们的社会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并引导未成年人把对道德和法制的认识,情感转变成行动,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断消除不良的行为习惯,使未成年人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观念,同时也要使未成年人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不再因为错误的认识而犯罪.这种方法现在也常用于未成年人法庭庭审时的法庭教育阶段,旨在通过教育防止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第二种方法是抑制式矫治方法.抑制式矫治方法是用被矫治者自己的良知和外界的刺激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如对已有犯罪心理和已犯罪的未成年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用典型的反面案例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从良心上发现或醒悟,再适时用真情和爱心加以帮助和关怀,使这些缺少温暖和亲情并被他人所歧视的坏孩子产生感恩报德之情,产生愧对社会之感,从而自觉地改变其反社会的心理,自觉地放弃犯罪的动机和犯罪的念头.第三种是训练式矫治方法.训练式矫治方法是针对未成年人求知欲,模仿能力强,精力充沛及注重朋友关系等特点,对其进行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培训,及时肯定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未成年人改善人际关系,让他们学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式,尽量避免在以后的生活中遭受到新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三,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格矫治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固然与犯罪人的社会意识和道德品质有密切的联系,但与此同时,犯罪者固有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内在原因.人格是指个人所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包括行为,认识,智能,情绪,意志等方面,④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可塑性等特点.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不同,所以人格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有差异.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的各部分内容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整体.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的形成和表现是在个人先天本能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交往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方式.人格的可塑性是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人格可以发生相应变化.①由于人格是通过具体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反过来,已经形成①康树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制教育全书》,西苑出版社1999 年版,第94 页.②李晓文,蒋奕雯,马川:((人格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③林传鼎:(《心理学词典,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 6 页.104? 的人格特征又会作用和影响于人的具体社会行为.因此,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的道德观,伦理观,以及具体的社会生活准则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有具体要求并对之进行好坏评价.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难以与人和睦相处,说明其有人格缺陷. 因此人格缺陷是指与社会要求相比还不够完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欠缺社会要求的人格特征.@原本并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在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态度及学校和社会的负面因素的影响下,会逐渐形成更为不良的人格心理特征,如狂妄,自卑,偏执,多疑,冷漠,暴躁等不良心理品质这些不良心理特征随着个体不良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进一步强化,最终成为违法犯罪者所特有的人格缺陷.而这种人格缺陷一旦形成,就使其在犯罪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与特定的时空环境内的具体犯罪机遇相结合,最终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针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表现,纠正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缺陷要从努力培养未成年人的成熟人格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人格缺陷人手,以形成健康和成熟的人格.首先,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适当的疏导,帮助未成年人消除疑虑,紧张,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心理现象,疏泄消极情绪,恢复情绪平衡,促使未成年人学会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⑦其次,要通过培养未成年人成熟的情感,端正情感倾向,扩大社会情感广度,以改造不成熟的情感活动,培养稳定而成熟的道德情感.再次,要克服未成年人缺乏自制力,缺乏独立精神及顽固执拗的个性特征,培养其自觉性,自制力,独立性的坚强意志和品质.最后,要努力消除未成年人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增强未成年人对各种不利情境的行为适应能力.四,不同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矫治未成年人不良心理素质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犯罪类型,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地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矫治.1. 攻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矫治该类型的犯罪未成年人大多数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属于留守儿童,与家人缺少沟通,从小未受过遵从社会规范教育.还有的家庭中父母相互间经常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未成年人从小经常受到体罚,也有的是居住在社会风气不良,经常发生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社区中,他们经常观看暴力电影,电视,喜欢玩暴力电子游戏,使他们从小耳闻目睹这些攻击性行为.未成年人在上述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成长,逐渐形成了攻击性人格特征,当受到挫折时,为了缓和内心的紧张情绪,潜在攻击本能就通过杀人,伤人等暴力形式表现出来,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对于这类未成年人的矫治,一是要增强挫折容忍力.具有攻击性的人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失控容忍力,例如,凡事不纠缠于一时的得失,对一般的损害和侵犯采取宽容的态度,改变容易造成挫折的环境和条件等,则就能逐渐减弱攻击性.④二是要提高自控能力.如果具有攻击性的人,通过自我锻炼和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忍耐水平和自我克制能力,就能够充分发挥意志的抑制职能,如进行厌恶疗法即通过想象令自己厌恶的事物,将该事物与攻击行为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条件反射,最后达到减少和消除攻击行为的目的.三是可以通过打球,捶击枕头或被子,撕碎废纸等以物出气的方式将郁积的消极情绪渲泄出来,也可以通过原始性高声喊叫以释放消极情绪.喊叫地点宜①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6 页.⑦黄希庭:人格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1998年版,第5 页.⑦傅安球: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④同注③ ,第4I 页.105 选择在空旷之处或隔音效果极好的而不会引起他人误解的房间.2. 团伙型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矫治该类未成年人一般学习成绩较差,言语粗野,经常说谎,甚至逃学,多次违反校规.他们的这些表现,常会导致父母的打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疏远.这些人在家里得不到爱,在学校得不到温暖,致使他们的自尊心和尊严受到严重挫伤,同时,未成年人由于缺乏判断力,内省力,分不清是非,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易受他人的影响,所以对于"关心"他们的别有用心的人会感恩戴德,言听计从,且由于未成年人本身具有的对同伴讲义气,重感情的特点,容易受N~rJ, 罪分子的引诱,形成犯罪团伙.在犯罪团伙中,他们奉行的是团伙的价值观和荣辱观,通常表现为不加辨别地跟随团伙成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对违法犯罪有强烈的认同感,对犯罪团伙有较强的归属感,学会了违法犯罪团伙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忠于团伙,将自己的需要服从于团伙需要,而排斥主流社会和主流社会规范,排斥父母的教养,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这类未成年人通常会无端地向不属于自己团伙的其他未成年人发泄对立情绪,对教育和规劝他们的教师,父母持敌对态度, 经常偷窃,抢劫,反复挑起或参与打架斗殴,很少体验到罪恶感. 对这类犯罪团伙中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活动,首先,必须隔绝他们与其他违法犯罪成员之间的联系,时刻提防他们再次受到犯罪团伙的操纵和利用.最好将他们与正常未成年人或成年人组合成为新的团体,利用他们对群体的忠诚,增强他们与正常未成年人和成人之间的"自己人群体"观念,利用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诱导,相互影响和相互帮助,促进未成年人对自己问题有所领悟和自我认识,从而矫正不良行为.其次,要在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用真情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和关怀,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实际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再次, 与未成年人推心置腹交谈,使其体会到所作所为与社会的不适应性,反复启发其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他人的危害性和对自己人格健全的不利,促使其提高认识,帮助他们改变在违法团伙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 教育他们学会用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物质和名誉,地位的需求,设法让他们认识主流社会的正确价值现念,知道哪些行为是社会不允许的,哪些行为是受社会欢迎的.最后,鼓励未成年人学习谋生的手段和劳动技能.鼓励他们加速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使其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都要按照社会对该位置的规范来要求和约束其行为,处于某一社会地位的人只有按照社会规范表现出各种相应的行为,才能成为符合需要的角色.例如,未成年人作为一个学生,就应该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听从老师的指导,为人子女,就应当重视父母对自己的忠告等等.3. 冲动型犯罪的心理矫治由冲动心理导致犯罪的未成年人通常是性格相对孤僻,脾气暴躁.这类犯罪未成年人在犯罪前通常没有预谋,犯罪时感情用事,鲁莽行事,既不对行为的目的作清醒的思考,也不对实施行为的可能性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不对行为的消极和不良后果作理性的评估和认识,犯罪后往往后悔不已.由于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受到外界强烈刺激的情景下,意识偏狭,语言举止很难受到中枢神经的有力调节,结果语言出格,行为失当,贸然行事.冲动既也可以在怨恨和愤怒长期郁积于胸无法排遣,在外界出现微不足道刺激的情景下发生,此时外界的刺激虽然只是个导火线.例如湖南某中学学生王某,家境贫困,口齿不清,学习成绩平平,体弱多病,常被同学欺负和取笑.有天,他口袋里有一把水果刀,走在路上,他的两个同班同学迎面走过来,取笑他"芦柴棒",王某越想越气,后来转过身并追上他同学,用水果刀向其背部连刺两刀,致其重伤.冲动还可以在我行我素惯了,容不得半点冒犯而偏偏遇到抵触的情景下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稍受抵触便走极端,顾不得友谊亲情,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对这类违法犯罪的心理矫治的办法,一是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认识,凡事要有理智. 只有用理?106?智来支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才能更好地控制冲动.因此,一定要认清行为的目的, 考虑行为是否得当和可行,尤其要清醒地预见到行为的消极后果.二是当对某事或某人感到愤怒时,可采用深呼吸放松法,即闭上双眼,保持慢吸气3至5秒直到肺部充满空气,然后缓慢呼气3至5 秒, 吸气与呼气最好都通过鼻子,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感觉上.①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冲动的发生.三是要转移冲动情景,合理释放冲动.尤其当冲动是由外界强烈刺激引起时,要转移注意力,或者回想其他的事情,或者迅速离开情景场地,把外界刺激与冲动的联系隔断.四是要消除偏见.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带着有色眼镜曲解他人的态度,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他人的言谈举止都有敌意,凡事多从正面去理解,恶意伤害别人的毕竟是少数,即使是恶意伤害,只要心平气和地处理,也必定会让伤害者汗颜而有所收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逮捕的必要性及工作完善施红洪萍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采取的是羁押方式,不仅限制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还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惩罚性.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未成年人在犯罪动机,犯罪手段,主观恶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大多是受人教唆,盲目随从或一时冲动而实施犯罪,具有明显的偶发性.据统计,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在2007年1月至8月人民法院判决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的已判决未成年犯占总数的78%.这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中多数为偶犯,轻刑犯. 故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根据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审查逮捕时应慎用逮捕,贯彻好"不捕为原则,逮捕为特例"的刑事司法精神.,对未成年人逮捕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0 条规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按照这一规定,实施逮捕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3)有逮捕必要.据此,适用逮捕措施并不是有罪即捕,除了证据要件,刑罚要件之外,同时还应具备必要性要件.1.法律界定"逮捕必要性"的一般标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86 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 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当批准或者决定逮捕.这是我国关于逮捕必要性的法律界定,即法定情形之内的逮捕的必要性表现为" 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其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险性和罪行危险陛.二者共同构成社会危险陛的法律内涵.第一,罪行危险性.案件性质往往是考虑犯罪人社会危险性的首要因素,一般而言,犯罪性质严+作者均为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①程文红:心理治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 页.107?。

青少年犯罪突出情况治理措施

青少年犯罪突出情况治理措施

青少年犯罪突出情况治理措施
青少年犯罪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其突出情况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有效地治理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我们需要加强青少年的教育。

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往往是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教育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明白犯罪的危害性和后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我们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监管。

青少年犯罪往往是在家庭和学校的监管不力下发生的。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监管,让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监管,建立健全的社会监管机制,让青少年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引导和帮助。

我们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惩治。

对于那些犯罪行为严重的青少年,我们应该依法惩治,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改造,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错误,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治理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让
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挂靠于团市委的“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 心”,负责社区中“三失”(失学、失业、失管) 青少年的社区矫治;
挂靠于上海市戒毒办公室的“上海市自强社区戒毒 事务中心”,负责社区中的吸毒人员的社区矫治。
行业借鉴
15
(2)以北京为主导的司法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在管理体系上,以司法系统为主导的垂直管 理模式,把社区矫治纳入司法管理体系中, 而不是以NGO组织的发育为目标;
闲散未成年犯罪严重,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在 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1.7%。
行业借鉴
5
5、从教育改造情况来看,重新犯罪率高
据一统计,少年在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 后三年内重新违法犯罪率为34.6%,而 成年人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为 13.1%。
同时,重新犯罪的未成年人有一个突出 的特点,就是他们对社会有了强烈的 报复心理,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犯的 罪要严重得多。
在工作机制上,没有构建专职的“社会工作 者”队伍,也相应缺乏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的导入,以兼职管理为主;
在服务对象上,涉及面较小,主要涉及有刑 事记录的人员的社区矫治,协助这些人员回 归社会,融入社会。
行业借鉴
16
(3)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在管理体制上,以社区为整个社区矫治的工 作基地,完善“专业化志愿者”队伍和以 “协调”为主要任务的社区工作者的全面对 接。 在工作机制上,以志愿者的社会工作的“专 业培训”为“抓手”,充分运用社区“资 产”,采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手法进行 微观层面的干预,以期通过“基层经验”来 推动社会政策的变化。 在服务对象上,以社区中的全体青少年为服 务对象,重点关注“边缘青少年”的人格成 长和心理发展,既注重青少年权益的保护, 也关注青少年本身的身心发展。
行业借鉴
又被抓了 6
(二)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过程
1. 潜伏期内出现早期越轨行为,如社会适应 不良行为——说谎、逃学、懒散、不良团 体等
2. 发展期——攻击性行为、偷盗、打架斗殴 破坏公共财物或景观等
3. 犯罪期
4. 心灰意冷期
行业借鉴
7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主体特征 • 身心自我与社会自我之间的矛盾 • 活动能量与自制力之间的矛盾 • 不能增长的个体需要和客观满足的可能性
行业借鉴
17
1、司法判决前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撰写 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性质与作用
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调查报告所提供的罪犯的社 会背景和性格特征等资料,有助于法庭作出适用 何种刑罚处置的判定,有利于罪犯的改过自新。
据统计,2002年团伙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录的 50%以上,其中甘肃、安徽两省均为54%,山东省 为72.91%。研究和现实表明,团伙犯罪比未成年人 个人实施的犯罪一般要危险得多,并且具有一定的
腐蚀性。
, 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 凶残
未成年犯罪种类繁多,侵害客体广泛,涉及盗 窃、抢夺、抢劫等等。在众多的犯罪类型中,主要 集中在贪财性犯罪、暴力型犯罪、性犯罪三大类的 犯罪。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
一、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表现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动机看,犯罪动机单纯,带有 一定的盲目性,激情性、偶发性犯罪突 出
案例:一位邻居,年仅17岁的高一年级的 学生,因见父母同其堂叔争吵,一怒之下,跑 到厨房拿菜刀,一刀捅进其堂叔肚子子,致其 堂叔当场死亡。
行业借鉴
2
2、从犯罪形式看,共同犯罪、团伙作案 多
5、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保密;接纳;可塑性;个别化
行业借鉴
13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二.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四、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行业借鉴
14
(三)青少年社区矫治服务的三种本土化模式
行业借鉴
10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矫治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概述
1、概念:矫正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实施 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 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 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犯 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或刑 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 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 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 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 种福利服务。
行业借鉴
11
2、功能与作用 针对罪犯:监管;矫正;服务 针对社会环境: 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的家庭和社区环境 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行业借鉴
12
3、矫正对象的需要 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再社会化的服务需求
4、矫正对象的问题 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情 恢复和重建其社会功能难度大 地位边缘化
据报道,2002年上海市一名17岁的少女因母亲 对其答教太严,竟用刀将其母亲砍杀致死。
行业借鉴
4
4、从犯罪主体看,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独生子 女犯罪的比例上升,闲散未成年人犯罪严重
据统计,14一15岁的犯罪占未成年犯罪的5%到 10%,80%的未成年罪犯12岁就出现偷盗、盗窃等不良行 为;
独生子女犯罪的比例在上升,2002年,家庭为独生子 女的未成年罪犯占在押未成年罪犯的30%-40%。
(1)上海的司法社工模式
2002年8月,上海开全国之先河,率先在徐汇、普 陀、闸北三个区的部分街道进行了社区矫治的试点 工作,并且成立了专职的“司法社会工作者”队伍。 2003年10月,在上海市政法委等组织和推动下,上 海市成立了市一级的3个带有民间社团性质的组织。 挂靠于司法局的“上海市新航社区矫治事务中心”, 负责社区中有刑事记录人员的社区矫治;
之间的矛盾
行业借鉴
8
2.问题家庭的受害者
(1)社会底层家庭
(2)动荡家庭
(3)不懂得教育方法的家庭
(4)漠视孩子权益的家庭
(5) 结构破裂家庭
(6)不道德家庭
(7)利己型家庭
(8)心理破裂家庭:放任、不和睦
(9)有犯罪史的家庭
行业借鉴
9
3.应试教育的受害者 (1)学习成绩差 (2)赞扬少,批评多、体罚多、歧视多 (3)师生关系出现危机 (4)被同龄群体排斥 4.社会环境的受害者 (1)不良场所的影响 (2)结交违法犯罪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