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导入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导入优秀教案

【篇一:最后一课优质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同学们,在上新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科学家的故事。(投影)

故事发生在1976年,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

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

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了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同学们,你们

知道这个科学家是谁吗?(丁肇中)为什么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感动?(因为他深深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充满爱国主

义情怀的世界名篇,由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最

后一课》。

二、检查预习

知道大家对课文都已经预习过了。你们是怎样预习的呢?

节号都标了吗?生词有没有注音?

谁来把你圈出的词语告诉大家?

我们标了节号,圈了生词,还有人圈了重点词语。有没有人朗读过

课文?读过的请举手。

三、了解背景

《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离我们还是比较久远的。所以,我们先不

妨先简要了解一下,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

明确的感受。

(投影,生读)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

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法国面临亡国的境地。普鲁

士政府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这些地区的学校再教法语,只

准教德语。1873年法国作家都德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

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以刚发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最后一

堂法语课的描述,反映了阿尔萨斯、洛林沦陷后,当地人们在侵略

者强行禁止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以及对侵

略者的仇恨。

于是《最后一课》的故事就诞生了。

四、初读课文

我看到大家已经坐端正了,非常好!坐端正,拿好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要找出文中令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并简单阐述理由。

自己读自己的,哦,开始吧!(读后谈)

这点点滴滴,零零碎碎无不体现法国人民对祖国的一片热爱。

五、研读赏析

课文中,哪些内容与往常有变?(小组交流、补充,推荐发言)

这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都缘于一次历史的巨变──阿尔萨斯和洛林变

成普鲁士的土地!

六、“我看人物”

有人说韩麦尔先生随便懒散、自私自利,有人说韩麦尔先生随和忠诚、伟大崇高,你是怎么看待的?喜欢这个人物吗?为什么?关于

小弗郎士:对这个人物,你是怎么看待的?说说自己的理由。

七、“我学我感”

用一句歌词、一句格言或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你心目中的爱国主义

意识。(小组交流、接力)

如: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是中国人

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

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

失去的东西就是值得留恋,即将离去的就是倍加可爱。且不说神圣

的领土、主权,那份沉甸甸的民族尊严让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单是日常的工作、学习,那份淡淡的平凡生活也

往往让人追悔莫及、肝肠欲断。可通常情况是“今朝有乐今朝乐”,

世人对待拥有总是抱着一种满不在乎、可有可无、随便无所谓的态度,而一旦拥有的成为既定的消逝时,才恍然醒悟。当小弗郎士明

白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时,心里有哪些情感?

1、深情读出“最后一课意识”:

2、此时此刻,小弗郎士百感交集,具体说说?

(后悔,自责,惋惜,痛恨,尊敬,决心,学有所感的新奇与乐趣) 3、你平时是怎样对待上课的?请实话实说。

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导:我们真的有很多时候也这样想,算了吧,

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不过是一堂课而已,明天还不是照

样上?少上多上有什么区别?先让自己轻松一下吧。平时的散漫、

随意、怠惰埋下学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肤浅、各项能力欠佳的恶果。其实,每一天,每一堂,都是最后一课!珍惜幸福生活,珍惜

美好校园,珍惜学习机会,应从每一个最后一课开始,如果我们时

刻牢记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也许你就是小弗郎士!那“无趣、无味、难懂、厌学”的课都变成了亲切、可爱、难忘的最后一课!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上,最成功

的是什么?同样是刻画人物、体现人物的爱国情操,两个人物的刻

画方法可否调换?为什么?

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大家达成一种共识:如果在最后一课上,对

学生的描写是──小弗郎士的着装严肃而郑重;对老师的描写是──请

韩麦尔先生缄默不语,一味心潮澎湃,这都将是荒唐可笑,不可理

喻的,因而,外貌、心理活动固然人人可有,却非处处适用,贴切

的描写永远是因人而异。

为了加强学生这种有意识的选择写作方法,便布置如下一份作业:

确定自己熟悉的一个对象,创设对象的一个具体环境,选择能表现

人物的一种最佳方法,写一片段作文。

【篇二:《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 (吴翠芹)】

最后一课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

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

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

过程。

学情分析:

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

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

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

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

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

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

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教学这一课需两

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