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 月夜》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优质教案
3 短诗五首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3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月夜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简要介绍《月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同学探究这首诗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预设深秋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促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三、结合背景,分析意象师:分析意象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时代背景(见课件出示)。
1917年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我们的民族仍旧封建愚昧、闭锁保守。
此时,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是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而新诗的出现,正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科学”与“民主”,追求人的个体的觉醒,追求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象征。
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
1.“霜风”与“月光”以及“我”与“顶高的树”两组意象的关系是什么?预设“霜风”呼啸,“明月”高照,这一组意象的对比,象征在黑暗年代里新诗如明月般照亮诗人的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精选4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精选4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写了33篇白话小说。
有一次,他的好朋友孙伏园问他:“在先生的小说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同学们,你知道鲁迅先生回答是哪篇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乙己》——板书:孔乙己(鲁迅)展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
读了课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1.孔乙己最大的爱好是什么?2.孔乙己最大的弱点是什么?3.孔乙己最大的语言特色是什么?4.孔乙己最珍爱的一样东西是什么?5.孔乙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6.哪句话最能看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刚才的检查,老师看出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对孔乙己的了解也很全面。
但是,这些只是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粗略的、大致的理解,要想更加细致、更加准确地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还需要我们深入地解读文本。
三、深入分析。
1.首先请同学们思考:我,酒店的小伙计能够记得孔乙己的原因是什么?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用一个字概括呢?笑。
对于孔乙己,除了我在笑之外,还有谁在笑?酒客、掌柜的、孩子2.酒客们第一次笑是在哪一部分当中?分角色朗读一下。
(幻灯片展示)(1)第一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觉得你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你觉得读这句话的时候,声调要高还是要低?高——叫!这样喊的目的是什么?这可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呀!目的是让所有人都听到。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都来看啊,孔乙己又偷东西遭人打了!(2)第二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觉得读这句话的时候,声调要高还是要低?高——高声嚷道目的呢?唯恐天下人不知(3)第三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觉得重音应该放在哪里?亲眼、吊重音放在这上面,目的是为了突出什么?证据确凿,让孔乙己无可辩驳。
他们达到这个目的了吗?达到了,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这些酒客是希望孔乙己争辩呢?还是不希望孔乙己争辩?老师发现:这三句取笑的话其实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第一句是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第二句是说“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第三句则是说“我亲眼看见你偷东西了”,为什么这些酒客不直接说“我亲眼看见你偷东西了”呢?先让他争辩,然后拿出确凿的证据击败他,从而让他尴尬,让他难堪,让他无地自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优秀教学设计(2课时含反思)
3短诗五首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共由五首短诗组成,寥寥数句,短短几行,看似简单,读来却意境深远。
诗人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创设了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意象,用既朴实又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倾诉衷肠,如梦中呓语,令读者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甚至产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无限美感。
第一首《月夜》是中国新诗运动开始之后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篇,诗人沈尹默原本是惯常写旧体诗的人,却毅然决然告别过往,支持和倡导新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自我否定和重新开始!诗作一开篇就着力描写秋天的夜晚,在读者的心里,那应该是萧瑟的,甚至是有些寒冷的,但诗人的呈现,却是生动的,甚至明媚的,“呼呼”、“明明”,这两个词,一下子就让寂寞与冷清走开了。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从“没有靠着”可以看出,诗人在末尾表达了自己渴望独立自主的精神愿望,追求人格独立,不依附他人,在今天看来,也依然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第二首《萧红墓畔口占》出自诗人戴望舒,口占意即即兴作诗,诗人用第二人称“你”,来呼唤好友萧红,全诗读来像是诗人在自言自语,但就是这样的自说自话,却更能给人亲切的好感。
诗人与萧红是好友,是至交,他知道萧红喜欢花,是个爱花的人,他大费周章来到墓前,为好友献上了她最喜欢的山茶花,内心或许有万千话语想要倾诉,但彼时,斯人已逝,无从说起,诗人没有抱怨,有的只是深沉和寂寞。
第三首《断章》读来充满了哲理,意蕴绵长。
诗人描绘了两个画面,其一,在桥上看风景的“你”与在楼上看风景的观者,原本二者并无关联,却因为同时看风景,前者在观赏的同时,也成为了后者观赏的风景之一,颇有几分“异度空间”的意味。
其二,窗边欣赏明月的“你”,出现在了别人的梦里。
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而你也可以装饰别人的梦,这首诗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联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第四首《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作者芦荻当时正29岁,诗人用“风雨”一词,隐晦地比喻了抗战时期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将自己比作“年轻舵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2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自____年____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____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五首短诗,分别是《月夜》、《静夜思》、《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和《江南春》。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作者情感为主题,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然而,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情感的把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这些优美的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讲解、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为学习诗歌做好准备。
2.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自由朗读五首短诗,然后进行集体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解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鉴赏: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和解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阅读 3.短诗五首 月夜》研讨课教案_11
《月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了“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但是诗中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意识,学生感受的应该不深,应深度挖掘,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短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蕴,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月夜,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词,一提到月夜,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涌现很多有关月夜的诗词,你想到哪些诗词呢?二、浅浅的读,把握诗歌的意象。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不一样的诗,来,在家读一读,跟我们刚背的诗词有什么不一样?长短不一、句式不整齐、形式自由、不那么讲究格律……“的”“着”虚词入诗……不是律诗、不是绝句、不是古体诗,这样的诗叫作:现代诗。
2、你喜不喜欢这首诗?喜欢它的什么方面?(1)语言简洁,说说看(2)我们来看看诗中出现了哪几种事物?霜风、月光、高树(3)霜风是什么季节的风?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凛冽、凄冷这些描写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平白如话,表意明确。
(4)我在这种凄冷的环境中,还能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写出我的什么?坚强独立诗人托物言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月夜图景霜风呼啸,明月高照。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三、细细的读,品味诗歌的语言1、这首诗这么短,又这样的平白如话,为什么能流行至今,成为沈尹默的代表作,并选入我们的教材呢?老师推荐给同学们一种很好的读诗方法: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研究、了解诗歌的作者,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观点、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等因素。
所谓“论世”,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产生它的时代的关系。
【精品】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短诗五首月夜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第3课《月夜》一.多角度阅1.小组讨论啥体裁?【示例】现代诗2. 小组讨论写了啥?【示例】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
3. 小组讨论为啥写?【示例】作者为了寄托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4. 小组讨论怎样写?【示例】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二.多角度赏1. 小组赏题目:【示例】简练醒目2. 小组赏立意:【示例】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3. 小组赏选材:【示例】此诗写的是一个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孤独的4.小组赏结构:【示例】紧凑而明快。
5.小组赏写法:【示例】诗人借景抒情、托物咏志,简练的白描手法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了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
6.小组赏情感:【示例】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里先进青年的奋斗目标。
7.小组赏语言:【示例】简约古朴,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三.多角度探1. 小组探重点:【示例】对月夜“美”的“形象”的多角度,多层面把握——第一句:风吹写动第二句:月照言静第三句:昂然挺立第四句:独立宣言2.小组探难点:【示例】(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提示扣住“自由”或“独立”,言之成理即可)(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3. 小组探疑点:【示例】(1)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提示:首先是拟人,风本是物,用“呼呼”形容之,此为拟人;其次是对偶,霜风-月光,呼呼-明明,吹着-照着;再者,有通感,“霜风”“呼呼”“月光”“明明”,集视觉,触觉,听觉为一体.)(2)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五首短诗的阅读和解析,让学生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江花月夜》、《泊船瓜洲》、《夜雨寄北》和《月夜》。
这些诗篇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诗人对月夜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3.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五首短诗的相关资料,包括诗歌的原文、译文、赏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月夜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案例)
2023年初中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备课素材一内容解读《短诗五首》中,前四首为中国新诗,末一首为外国诗,五首诗均短小精致,意蕴丰富。
《月夜》《月夜》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首诗作。
此诗写的是一个夜晚,前两句交代环境,“霜风”本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月光”本给人冷清之感,诗中却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后两句更是别出新意,“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并无孤独之感,反而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用一种昂然的姿态表明主观的选择,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
《萧红墓畔口占》这是一首悼念亡友的诗。
“我”不远万里行了六个小时的路,来到萧红墓前送一束红山茶,这个行动看起来是很有目的性的,然而最后竟归于空灵和虚无。
诗人不远万里前来,是为了和对方交流,而诗人并没有得到热烈的回应,于是只有等。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诗人的想象中,萧红仿佛只是睡着了,保持着十分闲适平和的心态,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于是诗人“送花”“等待”的意义在无形中被消解,更衬出对现实的无奈。
《断章》这是一首体小意丰、耐人寻味的哲理诗。
诗人描绘了两个画面。
第一个画面由“看风景”构成联系:你在桥上看风景,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把桥上的你当成风景进行欣赏。
第二个画面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梦中的内容。
短短的四句诗,用简单的意象,将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风雨吟》这首诗的情感与前面几首相比,更为饱满和剧烈。
诗歌创作于1941年,首节表面为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用比喻承接,继续描绘风雨大作带来的变化——茫茫“郊原”如同风浪起伏的大海,一个个“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小舟,比喻贴切,形象生动。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品《水调歌头》。
(2)掌握本课文的阅读技巧和诗歌鉴赏方法。
(3)理解月夜的意境和诗人的感受。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阅读诗歌的同时,感受诗歌的美。
(2)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本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善于欣赏诗歌的情感。
(2)培养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掌握本课文的阅读技巧和诗歌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月夜的意境和诗人的感受。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教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月夜》。
这首诗是谁写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辛弃疾。
教师说:对,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诗。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优美动人,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辛弃疾的《月夜》,感受诗歌带给我们的美好和思考。
Step 2. 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先朗读一遍整篇课文,感受诗歌的音乐感和意境。
Step 3. 理解课文1.阅读诗歌全文,了解月亮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意义。
2.分组讨论,理解第一句“清溪流过碧山头,月照半江瑟瑟流。
”3.阅读第二句“此时有子静流光,何用孤明多疑愁?”理解“孤明多疑愁”的含义。
4.理解第二句的反问句的作用。
5.分析诗歌的音乐感和意象表达的独特之处。
Step 4. 释义1.清溪流过碧山头:溪水流过青山的山头。
2.月照半江:月光照耀着江水。
3.瑟瑟流:粼粼流动的样子。
4.孤明多疑愁:形容孤单而多疑的心情。
5. 意象诠释:画出自己的意象,解释为什么这幅画符合诗歌的意境。
Step 5. 诗歌鉴赏1.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感受。
2. 探究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3. 欣赏诗歌的声音和节奏,领会辛弃疾的音乐感和艺术情趣。
Step 6. 提高运用1. 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组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写作法: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依次呈现这五首诗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阅读 3.短诗五首 月夜》教案_18
《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诗人运用想象和对面着笔来表情达意的虚实相生的写法。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2.指导学生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分析本诗艺术特点,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玄宗南逃,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今属宁夏)。
杜甫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后,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困在沦陷后的长安,在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杜甫其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说说对杜甫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品读诗歌,读准读畅。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难读字字音,正音。
3.听录音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节奏、语速及语气。
)三、自主学习,梳通诗意。
1.自己对照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自译。
2.说给同桌听,合作解决疑难词句。
3.学生自主展示。
(教师点拨指导。
)四、精读细品,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意境。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诗人在诗中共写了几个场面?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想象)诗人与妻子团圆的美好场面(想象)诗人思念妻子儿女的场面(现实)(教师适当点拨并板书,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思念之情。
)(二)研读诗歌,探究情感。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月夜》的美妙世界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下的宁静景象,如皎洁的月光、婆娑的树影、清澈的湖水等,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月夜的魅力。其次,通过播放古筝、琵琶等古典乐器演奏的悠扬乐曲,营造古典诗词的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人在月夜中漫步、思考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诗人的心境。
2. 作业要求:强调作业的完成质量,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创意,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
3. 作业反馈: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五、案例亮点
1. 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案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创设了一个生动、具体的月夜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诗歌的美。这种情境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 学生通过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
- 学生在领略月夜之美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高审美能力。
- 学生将所学审美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塑造美好心灵。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 学生通过学习《月夜》,认识到自然环境的美好与宝贵,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3.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 教师以课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学会发现美、表达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之月夜》优秀教学案例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诗歌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使学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之月夜》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短诗五首之月夜》,通过对这首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本案例以《短诗五首之月夜》为载体,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三个方面去品味和感悟诗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感受文学的魅力。
4.形象描绘: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描绘的月夜景象。
5.情感解读:深入剖析诗人的情感态度,探讨诗人如何在月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诗中描绘了哪些月夜景象?它们给你怎样的感受?
2.问题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鉴赏诗歌,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
3.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分享中收获更多的观点和感悟。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古诗文鉴赏能力上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学生在情感体验上的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课文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朗读。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其艺术效果和情感表达。
-应用拓展:鼓励学生模仿诗人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小诗,或者写一篇关于月夜的感悟。
3.教学评价的设计: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作:
-描述月夜的自然景色,展现其美丽和宁静;
-表达自己在月夜中的情感体验,如孤独、思念、感慨等;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月夜相关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向选择一个或多个主题:
a.月夜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b.月夜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月夜》的深层意蕴和艺术特色,尤其是诗人通过月夜景色所抒发的情感。
2.掌握古诗文鉴赏的方法,学会从音韵、意境、情感等方面分析评价古诗文。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难点的解决: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乐和视频,为学生创设一个沉浸式的月夜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c.对今后学习古诗文的信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
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床
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
(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
3.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
“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
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
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
树:高大。
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我”—不依靠。
四、精读诗歌,感悟主旨
1.补充背景知识,探究意象的象征意义。
(多媒体播放视频)
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向通过这首诗歌向读者传达出自己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结合“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以4/6人为以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明确:“树”在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 诗文主旨
在那个时候,具有这种追求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不仅仅是沈尹默一人,还有很多比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等,都具有这样的思想。
所以说,《月夜》不仅作者沈尹默具有这种进步思想,也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五、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仿照本诗,自选一种景或物,写一首优美且富有哲理的小诗。
2.分享一首小诗《自信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搜集同时期的其他新诗,读一读,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