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3.07•【字号】德政发[2006]8号•【施行日期】2006.03.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德政发〔2006〕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中型企业,各大中专院校:《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望认真贯彻实施。
我市“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包括总体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县域规划和项目库等在内的规划体系。
为把《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各县(市、区)、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和《纲要》要求,紧密结合本地、本系统实际,抓紧完善县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要突出项目支撑,切实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
专项规划修改完成并经市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后,于4月15日前报送市发改委,县域规划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也要尽快报市发改委,由市发改委组织专家对专项规划和县域规划进行评审、评奖,最后汇编成册,一并印发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德州市人民政府二○○六年三月七日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前言《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市在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
《纲要》回顾总结了“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勾画了“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基础与条件“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展望“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将处于发展速度加快、发展水平跃升的关键阶段。
中小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实证研究
区 域 经 ; 斋
_袁晓兰 徐 慧清 德州学院 ■徐秀芬 德 州五 中
伴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 化的高速发展 征地的趋势 障。由于
二 对策研究
1研 究区域概 况 德州市地处鲁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 是一个内陆中小城市 相
研究区域概况德州市地处鲁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一个内陆中小城市相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而言城市化起步较晚水平偏低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这对于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城乡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主 要 对 策 .
【) 1 建立 土地补偿长效机制 , 确保 失地农 民永久 受益 2 世纪9 年代 以后 各地普遍采取征地 时一次性地支付补偿 O O
会保 险待遇 从总体上看 失地农 民社会保 障覆盖面窄 , 障水平 金 让被征地农 民成 为自谋职业 自 出路 的失地农 民,就业方 保 谋 低 得失地 农民成 为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 弱势群体 。失去土地 面 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困境 征地导致 使 的农 民 没有保障 , 没有依靠 中国最弱势 、最缺 乏保障 、最边 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相当普遍 。现行农村土地征 .占用制度 是 缘化 的君 为了影响我 国社会稳定的 巨大 的不稳定 因素 。 琳 成 3. 失地农 民劳动素质和技能偏低 、就业观念落 后 已经不能适应新时 期的需要 .必须改革 。当前 要尽 量改变失地 农 民仅得到有 限的补偿安 置费的局面 一方面要 合理 解决土地价
突出的问题。征地补偿费用低 农民无法很好就业安置 使 即使暂 发区 现辖 4 乡镇 个 总面积 3 0平 方公里 0 总人 E 2 1 3万。德州经 时就业了 , 被安置下来 . 后的 发展也 因资金而成 为问题。另外由 济开发区 自19 年正式 启动以来 今 98 坚持 以人 为本 大胆 实践 积极 于部分 失地农 民理财能 力和投 资能力偏弱 将不 多的征地 补偿 金 探索 初步建立起 “ 经济补 偿、就业扶持 、居住安置.社会保 障“ 花销完后 生活就失去 了保 障 会造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2 社会保障缺位 . 失地 农民没有可持 续发展 的依靠 土地是 国家给予 农民社会保 障的载体 , 是农民家庭保障最基 本的济基础 民失去土地 农 也就 失去了稳定可靠的谋 生渠道 。在 普遍 实行 货币补偿 后 失地农民 自行解决养老 .医疗 .失业等 社 四位一体的失地农 民安置模式 走出了一条维护失地 农民的根 本 利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内陆中小城 市开发 区建设 的有效路 子。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21•【字号】德政发[2011]5号•【施行日期】2011.05.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德政发〔2011〕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为更好地落实市委推进跨越发展、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建设幸福德州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加快构建以千亿级产业集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为主要特征,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核心,产业间关联紧密、协调有序的新型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符合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趋势,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演进规律,符合我市实际,对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
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集群优势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弱、领军企业和名牌产品少等问题,是制约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症结所在。
只有集中力量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新兴战略产业,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产业特色鲜明、规模效益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的战略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方式转变。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跨越发展、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战略举措。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
实现德州跨越发展、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关键取决于现代产业的跨越发展。
只有加快完善产业链条、倾力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培植产业龙头、努力开发高端产品,推动产业尽快实现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跨越,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真正建成具有强大辐射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区域经济文化高地。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幸福德州、保障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
德州市数字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德州市数字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丁文鑫来源:《南方农业·下》2023年第08期收稿日期:2023-07-08作者简介:丁文鑫(2002—),女,山东周村人,在读本科生。
E-mail:*****************。
丁文鑫.德州市数字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3,17(16):-247.摘要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数字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和发展方向。
山东省德州市作为农业强市,目前已经通过实施智能大棚项目、构建模块化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完善“互联网+”农业管理与服务体系等举措步入了数字化农业的初级阶段。
但德州市数字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数字化人才匮乏,农户对数字农业认知有限;数字农业投资成本高、风险大;农业数据利用率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为了助推德州市数字农业发展,针对德州市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农业人才扶持力度,做好农户信息技术普及工作;探索融资新模式,助力数字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数据利用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改善措施。
关键词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山东省德州市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16.076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不断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全球数字化的脚步已势不可挡。
在转型的浪潮中,数字化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农民开始了解和接受这种通过高新技术加速农业生产的方式。
随着高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不断完善,人们将深刻地感受到农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高效便捷;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将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1]。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农业数字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复合型人才匮乏、数字化设施应用率低等诸多挑战。
十二五规划总结(9篇)
十二五规划总结第1篇区残联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_单位总结xxx年以来,区残联紧紧围绕麒麟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曲靖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及各执行年度下达的指标任务,结合残联职能,针对残疾人特点,强化服务意识,真抓实干,扎实工作,进一步开创了全区残疾人工作新局面,促进了全区残疾人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一)残疾人康复事业取得新进展。
残疾人参加城乡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残疾人参加医保的特别扶助政策全面落实,残疾人享有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医疗康复报账水平、医疗救助水平持续提高。
前3年(xx—xx年,下同)培训基层残疾人康复协调员、指导员491人次,后2年(xx—xx年,下同)预计培训500人次;前3年培智残儿童家长180人次,后2年预计培训200人次;前3年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1200人次,培训精神病患者监护人1481人次,救助住院治疗精神病患者401人次,后2年预计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1200人次,培训监护人1400人次,救助住院治疗精神病患者400人次;前3年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661例,实施肢残儿童少年矫治手术140例,后2年预计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10 0例,肢残儿童少年矫治手术40例;前3年免费救助适配辅助器具1440件,后2年预计14 00件;前3年完成低视力康复530例次、智残儿童康复120例次、聋儿听力助残40例次、适配成人助听器40例、肢残康复训练360例次、适配假肢50例、盲人定向行走训练160例次,后2年预计完成低视力康复400例次、智残儿童康复160例次、聋儿听力助残30例次、适配成人助听器60例、肢残康复训练300例次、适配假肢30例、盲人定向行走训练140人次。
(二)残疾人就业创业取得新成效。
前3年免费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204人、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120人、盲人按摩培训28人次、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xx人次,发放残疾人创业补贴123人,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550余万元,新增残疾人就业190人,后2年预计完成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120人、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100人、盲人按摩培训20人次、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1200人次,发放创业补贴60人,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380万元,促进残疾人新增就业130人。
十二个五年计划
十二个五年计划导言自1953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实行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这些计划被称为“五年计划”,旨在指导国家的发展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重点介绍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背景、目标和措施。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背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覆盖了2011年至2015年的时期。
在该计划实施期间,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包括经济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目标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双重目标,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具体目标包括:1.经济增长:在五年内实现年均经济增长率不低于7.5%。
2.结构优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农村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就业。
5.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6.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7.社会保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
•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土地收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减少污染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9.18•【字号】•【施行日期】2021.09.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邮政正文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现将《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德州市人民政府2021年9月18日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优化城市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根据《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市物流业得到较快发展。
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新兴业态加速涌现,物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工业物流、商贸物流、快递物流和农村物流需求迅速扩大。
区位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的战略性、先导性作用日益显现,为我市建设区域型物流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流总量持续扩大。
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8624.2亿元,物流业总收入314.5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5.6%、6.2%。
全市实现货运量14092万吨、社会货运周转量291.76亿吨公里,“十三五”期间,增速分别达到5.4%、6.5%;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业务总量累计完成33.45亿元、57.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2.92%、60.35%。
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3042.7万件,同比增长79.48%。
全市物流企业达到3000余家,规模以上物流企业79家。
十二五全文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德州城市总体规划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简本德州市人民政府2005年10月项目名称: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委托单位(甲方):德州市城市规划局承担单位(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李晓江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杨保军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2005年10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成员主管总工:汪志明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顾问:夏宗玕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所长:朱波高级城市规划师主任工程师:严奉天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张圣海高级城市规划师刘贵利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张圣海高级城市规划师刘贵利高级城市规划师严奉天高级城市规划师靳志强城市规划师李宁城市规划师王新峰城市规划师张维佳高级工程师刘明喆工程师张连荣城市规划师王玑琨助理城市规划师刘昭黎助理城市规划师刘学飞助理城市规划师德州市参加人员名单项目顾问:孙永春德州市市长郭作富德州市副市长邵自升市长助理、德州市建委主任张德生德州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闫剑波德州市规划局局长卢志军德州市规划局副局长朱金华德州市规划局副局长德州市规划设计室参加人员:白珩设计室主任冯健设计室副主任陈红梅设计室副主任蔡飞助理城市规划师徐艳芳助理城市规划师王磊助理城市规划师安宁助理城市规划师前言2003年11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委托,承担了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2003年12月,在德州市市政府、市建委、市规划局及相关部门支持和协助下,规划小组对全市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掌握了全市的基本情况和一些重要的基础数据。
2004年1月,项目组开始在北京进行资料分析和初步方案设计,在现状资料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部分设计人员又到现场进行了补充调研。
2004年2月开始,项目组在院总工和所主任工指导下进行方案设计,并于2004年3月18日向院主管总工汪志明和项目顾问夏宗玕就已经形成的初步方案做阶段性汇报,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后,于4月中旬形成了初步方案成果。
2024年一次全委会主持词模版(二篇)
2024年一次全委会主持词模版____县县委第____次全委(扩大)会议主持词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各位委员、同志们:为深入贯彻党的____精神,全面总结____年度工作成果,并科学部署____年度经济工作任务,进一步明晰形势,统一思想,提振精神,务实进取,共同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经县委慎重研究,决定今日召开县委第____次全委(扩大)会议。
本次会议参与人员包括县委委员、候补委员,全体县级领导;县____委员;各镇党委书记、镇长;县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____关系在____的垂直双管单位主要负责人;县人大、县政协各委(室)主要负责人;以及____监狱党委书记。
今日大会应到县委委员、县委候补委员共计____名,因故请假____人,实到人数符合法定要求,会议得以正式召开。
现在,我宣布:____县县委第____次全委(扩大)会议正式开始。
请全体起立,奏国歌。
请坐下。
本次会议共有四项主要议程:一、请县委书记____同志代表县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
二、由我代表县委常委会就《____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制定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三、请县委副书记、县长____同志对____年全县经济工作进行具体安排。
四、审议《____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并表决通过《____县县委____年工作要点》(讨论稿)。
现在,请各位委员审议《____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并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如有意见或建议,请直接在原稿上标注,会后统一交予大会工作人员收集。
(稍候)接下来,我们将对《____县县委____年工作要点》(讨论稿)进行表决。
请各位县委委员、候补委员就该讨论稿发表意见。
如无异议,请进行表决。
同意的请举手。
(请放下。
)不同意的请举手。
(无人举手。
)弃权的请举手。
(无人举手。
)经表决,《____县县委____年工作要点》(讨论稿)全票通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13年底,国务院派出督查组,对部分地区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总体来看,鼓励民间投资发 展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2012年,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2.4万亿元,同比增长24.8%,所占比重达到61.4%。
中国从1953年起至1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年共制订和执行了八个五年计划。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2014年3月7日,发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施子海接解读《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施子海表示,已出台的部分实施细则与民营企业的期望仍然存有一定差 距。将下决心真正破除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对于已经全部出台的42条民间投资实施 细则能不能落到实处,施子海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
谢谢观看
施子海表示,我们注意到,已出台的部分实施细则与民营企业的期望仍然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要结合细 则实施效果及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细化、实化配套措施,下决心真正破除民间投资的 “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在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方面 取得新突破,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国家对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社 会发展所作的规划和安排
01 政策解读
03 内容目录
目录
02 具体内容 04 执行情况
基本信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指国家对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所作 的规划和安排。
山东省“十二五”规划全文
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2月17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18.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农业连续8年增产,粮食总产达到4335.7万吨。
制造业强省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万亿元以上。
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
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保有量超过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64万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情况“十一五”时期是德州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亮点最多、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新提升。
连续5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
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2.9亿元,均较2005年实现翻番。
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年累计均是“十五”的2.4倍。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预计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4:34。
工业总量快速膨胀,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其中九大产业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占比达到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
服务业快速推进,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9%,占比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
高效优质农业成为新亮点,成为全国首个“亩均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181个农副产品获“三品”认证。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
城镇化率提高到45%,主城带动、组团发展、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合村建区”成为全省样板。
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齐河、禹城、庆云和部分乡镇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基本药物制度在临邑、禹城、德城等7个县市区先行实施。
8家企业成功上市。
开放合作谱就新篇章。
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成功举办了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
13个开发区全部被认定为省级开发区,德州经济开发区进入全省十强。
“南融北接”成效显著,对接央企成效显著。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援川3年任务2年完成。
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
城乡就业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
生态环境展现新面貌。
全面推进碧水蓝天行动和生态城市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29.2%。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8.09•【字号】德政办字〔2022〕34号•【施行日期】2022.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正文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德政办字〔2022〕3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各高等院校: 《德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22—2024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8月9日德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22—2024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根据科技部《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和《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走在前、开新局”为指引,以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为目标,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激发创新活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级,重塑制造业新优势,强化科技赋能应用,全力增进民生福祉,打造“一基地三高地”(山东重要科技创新基地、全国产业技术创新高地、京津冀鲁科技创新合作高地、黄河流域绿色创新发展高地),为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山东创新型省份建设作出“德州示范”,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德州力量”。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2024年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经济总量2023年,德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约3000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字表明了德州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较快速度,加之德州市在崇尚“大产业、大项目、大院士”的发展战略下,整体经济形势较好。
二、产业结构调整在2023年,德州市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积极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合肥市的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重点产业也取得了稳定增长。
三、固定资产投资2023年,德州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约1500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度增长了10%左右。
其中,重点领域的投资增长较为明显,如制造业、农业、房地产、交通等行业。
四、外贸进出口2023年,德州市的外贸进出口总额约为1000亿元人民币,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但由于资料限制,具体数据内容无法提供。
五、人口与就业2023年,德州市的人口总数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具体数据未给出。
同时,德州市积极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提高就业率。
具体的就业数据也未给出。
六、农业发展德州市在2023年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数据未给出。
七、城市建设德州市在2023年城市建设方面投入较大力度,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善和升级,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结起来,2023年德州市取得了经济总量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外贸进出口等方面的较好成绩。
同时,德州市在人口与就业、农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步。
但由于资料限制,具体数据无法提供,这对于了解德州市2023年的具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德州市实验中学综合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5年1月14日)
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况 (1)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3)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1.5承办单位概况 (4)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6)2.1项目建设的背景 (6)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第三章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11)3.1建设原则 (11)3.2项目建设目标 (11)3.3建设规模 (13)第四章项目选址和主要建设条件 (13)4.1项目选址 (14)4.2建设条件 (15)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 (21)5.1设计依据 (21)5.2设计原则 (21)5.4基础工程设计 (26)5.5结构设计 (36)5.6给排水设计 (37)5.7电气设计 (40)5.8通讯工程 (43)5.9暖通设计说明 (45)5.10硬化、绿化设计 (47)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48)6.1编制依据及原则 (48)6.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49)6.3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52)6.4环境评价结论 (53)第七章节能 (54)7.1设计依据 (54)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55)7.3节能措施 (56)第八章抗震设防 (61)8.1编制依据 (61)8.2建设场地地质条件 (61)8.3抗震设防标准、分类及结构抗震等级 (65)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69)9.1劳动安全卫生 (69)9.2消防 (70)第十章组织机构、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 (74)10.1组织机构及定员 (74)10.2项目管理 (74)10.3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77)第十一章工程招标 (79)11.1招标投标的基本原则 (79)11.2招标 (80)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 (83)12.1投资估算 (83)12.2融资方案 (86)第十三章风险分析及对策 (87)13.1项目建设期间风险分析及对策 (87)13.2项目运营期风险 (91)第十四章社会效益分析 (92)14.1社会影响分析 (92)14.2社会效益分析 (93)14.4社会评价结论 (95)第十五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96)15.1结论 (96)15.2建议 (97)附图 (98)第一章总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德州市实验中学综合楼建设项目1.1.2 项目承办单位德州市实验中学1.1.3 建设性质新建项目1.1.4 建设地点项目位于德州市实验中学校区东南侧,东侧为实验中学教职员工宿舍和部分学生宿舍,南侧为旧教学楼自行车停放场地及部分绿化环境,北侧为德州市实验中学风雨操场,西侧为校园主入口、科研楼、办公楼和一条校区主道。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德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德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0.31•【字号】鲁政字〔2023〕199号•【施行日期】2023.10.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德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鲁政字〔2023〕199号德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呈请批复德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德政呈〔2023〕24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德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德州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黄河流域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叠加区域中心城市、区域重要交通枢纽、现代农业与新型工业化强市。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德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929.2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25.8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23.0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950.26平方千米以内。
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21.17亿立方米。
落实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防灾减灾等各类控制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三、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一带两翼、四源八廊、圈轴引领”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总则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促进宁津县社会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控制和引导城市各项建设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等要求,特制定《宁津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1)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
(2)充分利用宁津县丰富的自然资源、文物资源、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和风景旅游优势,预见到未来的发展可能,为远期发展预留充分的余地和较大的弹性,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3)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宁津县城未来城市的特色出发,发挥宁津在区位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4)以人为本,持续发展,营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第三条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合理安排各项用地并留有充分的余地,做到近期开发与远期发展相结合,做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统一协调发展。
(2)生态优先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自然生态的延续,决不以牺牲环境质量来达到开发的目的,积极保护生态资源,提升环境质量,创建环境优美的生态区。
(3)高标准、现代化建设原则高标准配置城市道路网和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充分考虑预留绿化、市政公用设施等用地,保证城市各系统正常运行,创建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区。
(4)强调个性与创造特色原则充分利用宁津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的同时,构筑兼具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型城区。
第四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5)《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年);(6)《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年);(7)《德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8)《宁津县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9)《宁津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0)《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宁津县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11)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情况“十一五”时期是德州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亮点最多、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新提升。
连续5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
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2.9亿元,均较2005年实现翻番。
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年累计均是“十五”的2.4倍。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预计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4:34。
工业总量快速膨胀,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其中九大产业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占比达到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
服务业快速推进,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9%,占比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
高效优质农业成为新亮点,成为全国首个“亩均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181个农副产品获“三品”认证。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
城镇化率提高到45%,主城带动、组团发展、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合村建区”成为全省样板。
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齐河、禹城、庆云和部分乡镇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基本药物制度在临邑、禹城、德城等7个县市区先行实施。
8家企业成功上市。
开放合作谱就新篇章。
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成功举办了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
13个开发区全部被认定为省级开发区,德州经济开发区进入全省十强。
“南融北接”成效显著,对接央企成效显著。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援川3年任务2年完成。
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
城乡就业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
生态环境展现新面貌。
全面推进碧水蓝天行动和生态城市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29.2%。
“十一五”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在海河流域和全国9个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中均名列第一。
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二是始终坚持科学务实;三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四是始终坚持借势图强。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为目标,围绕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双重任务,坚持科技人才、改革开放双轮驱动,推进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生态化,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经济社会协调进步,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原则:坚持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坚持创新驱动、人才支撑;坚持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成果共享。
发展目标: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显著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生态建设显著加强。
主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15年达到3500亿元台阶,人均GDP超过5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0:43;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保持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2015年分别突破32000元和13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战略定位:“十二五”期间,努力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国太阳城”;国家重要的枢纽型经济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新能源示范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服务华东华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电力能源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鲁西北冀东南区域发展高地。
突破重点:全力提升“中国太阳城”,纵深推进区域合作,着力发展交通枢纽型经济,强力突破县域经济。
空间布局:两条开发轴线。
京沪沿线发展轴,依托京沪铁路、京沪高铁、京台高速等交通干线,以中心城区、陵县、平原、禹城、临邑、齐河等县市区及沿线中心镇为节点,构建德州与京津、济南等城市对接的纵向区域发展轴,建设德州主要的城市密集带、产业聚集带;鲁冀边界发展轴,依托德滨高速、德商高速及沿线省道等交通干线,以中心城区、夏津、武城、宁津、乐陵、庆云等县市区及沿线中心镇为节点,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横向区域发展轴,建设鲁冀边界经济隆起带。
三大经济区。
加快构建涵盖中心城区、陵县、宁津、平原、武城、夏津的中心城区综合经济区,涵盖乐陵、庆云的黄三角乐陵庆云示范区,涵盖齐河、临邑、禹城的济德经济协作区。
功能分区: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市域空间划分为四类区域。
优化开发区域,包括中心城区的老城区、运河开发区的大部分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德州经济开发区、高铁新区、陵县新城、禹城高新区、济南(齐河)特别工业园、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等全市重点开发区域,及其它县市区的城镇建成区、经济开发区、重点产业功能区等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包括农田保护区、重要资源蕴藏区、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等。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生态屏障区等。
三、转变方式与产业发展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以建设鲁西北冀东南先进制造业高地为目标,培植壮大五大新兴产业、升级突破四大传统产业,倾力打造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培植15家以上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工业做大做强。
发展重点: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打造新能源、生物技术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壮大新材料、体育装备、节能环保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创建一批国家或区域性新兴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其他新兴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传统产业高端化工程,打造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四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
优化发展建筑建材、有色金属、林纸加工等传统产业。
实现服务业新跨越。
坚持膨胀规模和优化结构并举,全面提高服务业总量、质量和素质,打造现代服务业区域高地,实现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的目标。
发展重点:三大战略性服务业。
全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休闲旅游,夯实服务业发展的四大载体,突出抓好中心城区、齐河-禹城、乐陵-庆云等重点城区及华北商贸物流城、黄河北展区等重点园区建设。
提升高成长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社区服务、农村服务。
三大初创型服务业,着眼长远发展,积极培育会展业、商务服务、信息服务。
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以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京津济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实施“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推进品质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发展重点: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新增粮食千亿斤工程,“十二五”期间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万吨以上。
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力争“十二五”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新增蔬菜面积50万亩,新增果林30万亩,新增花卉苗木10万亩。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15家以上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150家以上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检测检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技推广、农产品流通、农业金融等。
促进产业集聚融合。
按照“重点行业突出优势、重点企业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品牌、重点区域建成基地”的思路,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培强重点企业、推进产业融合,促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四、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体系。
优化发展火电。
建成华能德州电厂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加快华电齐河煤电、大唐禹城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促进公用热电厂改造提升。
加强电网建设。
扩建500千伏德州、陵县站,建设22个220千伏输变电站,增加110千伏变电站布点,改造一批35千伏输变电工程;升级农村电网,打造现代化供电网络。
合理开发煤炭油气资源。
对邱集、济西煤矿进行扩能改造,鼓励发展煤炭综合利用项目;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原油开采效率;布局建设输气管道和加气站点,高效利用过境天然气资源。
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公路网。
“六纵四横一环”主框架全面形成。
建成德滨、德商、济乐和中心城区外环高速,“十二五”末实现县县通高速。
完善铁路网。
新增铁路通车里程254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88公里,“三纵三横”铁路运输网全面形成。
加快推进复航通航。
疏浚内河航道266公里,着力推进京杭运河、徒骇河、漳卫新河的复航通航工程,加快规划建设德州港。
合理布局建设运输场站。
建成京沪高铁德州综合客运站、德州快速客运站、德州汽车南站等。
在重点乡镇新建、扩改建客运站场。
结合需求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
建设综合配套的水利体系。
加快实施以德州水网为重点的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构建综合配套的水网体系。
实施供水工程、灌区改造工程、饮水安全工程、防洪工程、水环境修复工程。
“十二五”末,建成武城大屯、临邑红坛、齐河天心等11座水库,新增蓄水能力1.4亿立方米,全市水库总库容突破3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不低于5亿立方米。
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
完善“三网”促进融合、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加强社会事业信息服务建设、健全完善农村信息网。
构建配套完善的市政服务体系。
中心城区建成“两环四横五纵”城市道路网,规划建设人行天桥、过街地道等配套设施,预留城市轻轨、立交等建设空间。
加快建设城市公用设施。
加快建设城市安全保障设施。
五、统筹城乡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发展空间上,实施东进西优南控北延战略,重点规划建设高铁新区、南部生态片区和运河、岔河、减河等片区。
功能布局上,启动高铁新区,完善河东新区,优化提升老城区。
城市建设管理上,建立四级城区管理系统,突出水、绿、文化、太阳能的城市特色,建设以太阳能利用为特色的生态城市。
加快发展县城和县级市。
实施“小县大城”战略,鼓励县域人口、产业向县城集聚。
合理布局县城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加快县城城中村改造,增强城市的枢纽功能和宜居宜业功能。
加快建设次中心城市。
到2015年,较大的县市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在20万人以上。
培育壮大重点小城镇。
以强化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城郊镇、工业型、工贸型、商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
每个县市重点培育1-2个中心镇,加快发展一般乡镇。
到2015年,重点中心镇常住人口规模达到3-5万人。
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民融入城市或向小城镇集中。
推动进城农民与市民平等待遇。
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到2015年,农村社区并居率达到35%。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工资性、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