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 图形的旋转 说课
人教版九年级上23.1.1图形的旋转说课课件
E′ B
C
∴ ∠ ABE′ = ∠ ADE = 90° ,DE=BE′(性质3) ∴做CE的延长线,在CB的延长线上截取点 E′, 使 BE′ =DE ∴ △ ABE′为旋转后的图形.
B
D
O
方法一
方法二
A
A
D E
A
D E
E′ B C E′ B C
2、如图2,△ ABC为等边三角形, D为 △ ABC内一点,将△ ABD经过旋转后到 △ ACP的位置,则 旋转中心是( A ); 旋转角等于( 60 )度;∠ DAP=( 60° ) △ ADP是(等边 )三角形
二、说学情
在小学的学习中,学生对 旋转有一定的了解,再经过初 中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变 换的学习,相信学生已有了一 定的变换思想,为本节课的学 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九年级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抽 象和分析能力,能够从简单的 物体运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但说理能力相对较弱,思考问 题有时会显得不够全面。
演示结束!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感谢聆听!
----第二十三章 旋转----
23.1图形的旋转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方法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及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教学内容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实验教 《图形的旋转》这节教材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 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 例认识旋转,掌握旋转的基本 第 23章“23.1图形的旋转”的 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掌握旋 概念和旋转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 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继轴对称、 转的概念和三要素;第二部分 教学重点:旋转的有关概 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基本图形变 是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图形的 观察、分析、操作、交流的过 念及性质。 换 ——旋转。在此之前,学生 观察、操作等过程,探究旋转 程,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了 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和平移两种 的性质;第三部分是利用性质 解观察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 教学难点:旋转概念的形 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已具有 了解旋转的简单作图。这三部 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增强应 成过程与性质的探究过程。 一定的认识,旋转是在此基础 分内容环环相扣,密切相关,形 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体验和感受 上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渗 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创设 透,为之后学习中心对称图形 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近数学 恰当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 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 望。通过多媒体操作演示,加 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 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深对旋转变换性质的理解。 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图形变换 的理解会更完整。同时,旋转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 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我们解 决很多实际问题。
23.1图形旋转说课稿
《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第23章《图形的旋转》第一节内容。
现在我就本节课的地位及作用,学情分析、教学要求及目标、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教学设计六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承前: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从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检验实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旋转特点的事物,进而探索其性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
启后:同时“图形的旋转”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会更完整。
它不仅为本章后续学习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而且也为今后学习“圆”的知识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过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基本变换,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
对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也有一定感受,这些都为新课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经验。
首先,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风车,钟表,车轮等旋转图形或事物并不陌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技能,其次,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这是本节课开展探究活动的有利因素。
再次,学生乐于亲身经历,在体验和探究中去学习。
只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仍相对薄弱,学习过程中,可能有一部分学生探究活动受阻,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再认识,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理解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是由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所决定的,探索和发现旋转图形的基本性质;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旋转及其性质的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以及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在经历了实验探究、知识应用及内化等数学活动,体验具体、生动、灵活的数学学习过程,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1、说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旋转”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第23章的内容。
课程标准中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主要内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图形的平移,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本节课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图形的第三种基本变换——旋转。
教材从学生实际接触到的、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引出旋转的基本概念,进而探索旋转的一些基本性质,利用旋转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这些图形的基本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力求体现运动变换的理念、思想和图形变换的美学价值。
1.2 课程学习目标
1.2.1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旋转,掌握旋转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1.2.2能按要求对简单平面图形作旋转变换,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图形变换的美学价值;
1.2.3初步建立已学的几种图形变换之间的联系,认识平移、轴对称和旋转都是全等变换.能用动态的眼光看图形,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1.3 学习重点
旋转的概念、性质、变换
1.4 学习难点
判断旋转图形的旋转中心、对应点、旋转角
2、说教法、学法
“图形的旋转”是从物体的旋转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旋转的定义中有三要点,即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因此教学开始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再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旋转物体,凸显旋转的特征为学生自主建构图形的旋转概念奠定了基础,再运用教学软件演示图形(三角形ABC)旋转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思考,悟出的旋转的性质。
此阶段的学生已经经过了平移、轴对称两种变换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3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3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23.1图形的旋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的第一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以及图形的平移、轴对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图形的旋转是几何变换的一种,它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
这部分内容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图形的平移、轴对称等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形的旋转,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旋转的数学表达和计算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变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旋转变换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旋转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风车、钟表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讲解旋转变换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旋转变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巩固新知: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运用旋转变换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拓展与应用: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旋转变换的知识解决,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旋转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数学23.1.1《图形的旋转》说课课件
4.巩固练习 深化知识 随堂练习1 随堂练习1
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 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 C ) 个 ①地下水位逐年下降;②传送带的移动;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传送带的移动; ③方向盘的转动;④水龙头开关的转动; 方向盘的转动; 水龙头开关的转动; ⑤钟摆的运动;⑥荡秋千运动. 钟摆的运动; 荡秋千运动. A.2 B.3 C.4 D.5
B C
试一试
如图,△ 绕点O旋转得 如图 △ABC绕点 旋转得 绕点 到△ DEF,则: 则 B
E A C
D F
O 点C的对应点是________; 的对应点是 点F 点O 旋转中心是________; 旋转中心是________; ________ , ∠AOD,∠BOE, 旋转角是_________________ 旋转角是_________________ ∠COF ;
认识旋转 旋转的概念
A 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 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 图形 O A 某一个定点转动一个角度 定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 某一个定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 变换叫作旋转(Circumrotation). 变换叫作旋转(Circumrotation). 旋转 B B´
/ C 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A
O
3.实例探究 培养能力
活动三:知识应用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中央的紫荆花图案 个相同的花瓣组成, 由5个相同的花瓣组成,它是由其中一瓣 经过几次旋转得到的? 经过几次旋转得到的?
例 题
如图: 是等边三角形, 是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 是等边三角形
A M . N. E C
上一点, 经过旋转后到达∆ 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B D 经过旋转后到达 的 位置。(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位置。( )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点A (2)旋转了多少度? 60度 )旋转了多少度? 度 的中点, (3)如果 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 )如果M是 的中点 中点N 中点 转后, 转到了什么位置? 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AC中点 转到了什么位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平移和对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学好旋转有关概念及性质,是学习本章以后的内容的基础。为下一章圆的概念、“圆心角、弧、弦”定理的证明以及正多边形等内容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好动手、好动脑,有积极探究的热情.
(2)ACR是否可以直接通过把BQC旋转得到?
练习3
1.时钟的时针在不停地旋转,从上午6时到上午9时,时钟旋转的旋转角是多少度?从上午9时到上午10时呢?
2.如图,杠杆绕支点转动撬起重物,杠杆的旋转中心在哪里?旋转角是哪个角?
通过学生做练习,教师辅导,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通过个别辅导与讲评的方法使学生马上理解有关概念。
回
顾
反
思
,
升
华
提
高
小结:
什么叫图形的旋转?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叫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
图形旋转的性质是什么?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对比平移、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旋转变换与它们有哪些共性和区别?
由大量的现实图片引出,给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下面探究新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与生活的辩证思想。
总结归纳,
引出新知
对于旋转角的理解通过几何画板勾画出旋转角,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由于找旋转角是一大难点,设计几何画板用动态的图形让学生学会寻找旋转角的普遍方法,引导学生从对应点与旋转中心入手,这也为探究旋转性质中的“对应点与中心所成的角等于旋转角”埋下伏笔。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XXX《图形的旋转》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图形的旋转》,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六大方面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及性质的应用。
旋转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将起到很好的渗透作用,是后续研究中心对称及其图形变化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了平移、轴对称,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和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他们能从简单的物体运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变换,但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仍相对薄弱。
三、教学目标知识方针:1、掌握旋转的有关观点,了解旋转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更。
2、会找出旋转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3、掌握旋转的性质。
能力目标: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旋转,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方针:学生在实验探讨、知识使用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详细生动与灵活,调动学生进修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旋转的观点和旋转的性质。
教学难点:探讨旋转的性质及旋转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法与学法遵照课程标准,本着“容身学生生活,发挥学生主动性,训练学生思惟”的原则,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的演示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空间想象“不可见”的大难题,巧妙地突破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这一难点。
2.情境教学法: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为学生进入新课的研究创设了探究情境。
学法:合作探究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采用“教师主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以“观察---实践—归纳”的主线进行研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按以下六步展开:(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二)探索新知,深化概念(三)实践操作,再探新知(四)巩固新知,形成技能(五)回顾反思,深化提高(六)分层作业,促进发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欣赏图片:学生观察动画,并提出情景问题: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通过这些画面的展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身边的确存在着大量的转动现象,从而会对旋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2)》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2)》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学会用旋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旋转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图形的旋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旋转的更深入的性质和应用,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旋转的性质,并学会运用旋转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学会用旋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旋转的性质,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对图形旋转性质的深入理解,运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旋转的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探究新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
3.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可以设计成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图形旋转的性质和应用展示出来。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
九年级数学上册 23.1 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说课稿 新人教版
23.1 图形的旋转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安阳市七中的王俊红,有机会参加本次优质课评选,得到大家的指导,我倍感荣幸!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图形的旋转”.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选择,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展示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3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变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更加完整,同时又为学习中心对称打下基础,为今后学习圆的知识做好了铺垫。
2、教学目标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能利用性质作图、计算及证明。
2、数学思考: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想象和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情感态度:发现旋转蕴含的美,体验数学的具体、生动、灵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3、重点、难点基于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图形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运用性质进行作图、计算和证明。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中的旋转无处不在,学生对“旋转”并不陌生,在小学里就对旋转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意识还比较薄弱,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都有待于加强。
三、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借助幻灯片和几何画板直观演示,分散难点。
在一系列数学活动中新知得以生成。
四、教学过程分析为了使本节课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我采用我校和谐教学五环节模式。
(一)创境导入明确目标新课伊始,伴随美妙音乐欣赏旋转,引发学生对旋转的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兴奋状态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3.1图形的旋转 说课稿
23.1 图形的旋转说课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十三章《旋转》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旋转》。
现在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对我上这堂课的分析和设计进行汇报。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要研究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及其应用。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图形变化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因此它既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
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与关键: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突破难点的关键(1)设置恰当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通过演示操作,归纳出旋转变换的性质,加深旋转变换的三要素的理解。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归纳、抽象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抽象的研究问题方法,进一步体会和感受实际事物数学化的过程。
并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从身边得到数学规律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通过学生欣赏、观察、归纳、比较、抽象图形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图形中蕴含的规律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大胆探究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具有图形的平移以及空间和图形等相关知识。
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自主探讨的习惯较弱。
(2)心理水平:好奇,表现欲较强。
(3)思维水平:认识事物时经验占主导。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23.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翻转的基础上,引入图形的旋转概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变换,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旋转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翻转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
但是,对于图形的旋转,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触较少,对其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图形的旋转,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旋转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能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旋转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图形的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风车的旋转,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图形的旋转,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图形的旋转性质。
3.深化理解: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图形的旋转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旋转性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4.应用拓展: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九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人教版)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
2.同伴互评: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相互学习。
3.教师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了解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旋转的定义及三要素。
(2)旋转的性质及其应用。
(3)旋转作图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
(1)理解旋转的性质,尤其是旋转前后图形的全等关系。
九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人教版)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第1节,主题为“图形的旋转”。该章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以往所学平面几何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也为后续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旋转作图以及旋转在实际中的应用。
(2)灵活运用旋转作图,正确绘制旋转后的图形。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好奇心旺盛,喜欢探索新知识。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能够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内容更感兴趣,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然而,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需改进,如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旋转》 说课稿
《旋转》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旋转》。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旋转》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图形的旋转》的第一课时内容。
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经历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认识旋转的概念和性质,为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圆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知识的系统性来看,旋转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和轴对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对图形变换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2、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来看,旋转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3、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旋转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旋转木马、摩天轮等,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但是,对于旋转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旋转的性质的归纳和应用,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和轴对称,对图形的变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和经验支持。
但是,由于旋转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1、对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的理解不够准确,容易混淆。
2、在描述旋转现象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和规范。
3、在应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时,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1)》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1)》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旋转的定义,了解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等概念,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变换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和立体几何的部分内容,对于图形的变换和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形的旋转,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和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的图形旋转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2.教学难点: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的确定,以及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软件,展示图形旋转的过程和性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旋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图形旋转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等基本概念。
3.实例分析:通过几何画板展示一些图形旋转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理解旋转性质。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户家初中刘彩群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第一节“图形的旋转”的第一课时,是在继八年级的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变换的学习,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
它不仅是本章后续学习中心对称的准备,也是今后学习圆的知识的铺垫,是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并形成相应的数学技能的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能利用性质作图。
(2)过程与方法: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换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学生在经历情境感知、实验探究、知识应用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具体、生动、灵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3、教学的重难点重点:归纳图形旋转的性质,并能根据这些性质绘制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难点:对图形进行旋转变换。
二、说教法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以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索旋转的性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掌握旋转变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的性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遵循教育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和启发性原则,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启发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有:情境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法通过实验操作,自主探索,发现性质。
讨论法讨论解题途径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展示法用多媒体演示旋转变换及结果。
三、说学法(1)动手实践——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2)自主探究——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23.1图形的旋转(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P
对应点
O
120°
P′
合作探究
探究 如图,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
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
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
(△A′B′C′),移开硬纸板.
△A′B′C′是由△ABC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小试牛刀
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边上的中点,
△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那么
A
(1)旋转中心是______;
点A
(2)点B、D的对应点分别是点_________;
点C和点E
(3)线段AB、BD、DA的对应线段
分别是___________;
AC、CE、AE
(4)∠B的对应角是_______;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第23.1 图形的旋转
学习目标
1.认识旋转,理解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2.理解旋转的性质.
3.利用旋转的性质设计图形.
情境引入
情境引入
【问题】观察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都是沿某个方向绕定点转动.
互动新授
思考 如图(1),钟表的指针在不停地转动,从3时到5时,
时针转动了多少度?
问:线段OA与OA′有什么关系?_______;
OA=OA′
∠AOA′与∠BOB′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
∠AOA′=∠BOB′
△ABC与△A′B′C′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
△ABC≌△A′B′C′
总结归纳
旋转的性质: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旋转》旋转说课课件教学
探究新知
弦
半径是弦吗?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中的 AC.
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图中的 AB.
B
O
A
C
探究新知
弧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 A、B 为端点的弧记作 ,读 作“圆弧 AB”或“A弧B AB”.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B
课堂小结
定义
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 方向和旋转角度
旋转 性质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 于旋转角.
课堂小结
旋转的作图
作旋转图形 确定旋转中心
作图基本步骤五步
找两条对应点所连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当堂小练
1. 如图,在▱ABCD中,AE⊥BC于点E,以点B为中心, 取旋转角等于∠ABC,把△BAE顺时针旋转,得到 △BA′E′,连接DA′.若∠ADC=60°,∠ADA′=50°, 则∠DA′E′的大小为( C ) A.130° B.150° C.160° D.170°
新课讲解
例 1 如图,在R
可以由△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点B′与点B是
对应点,点C′与点C是对应点),连接CC′,则∠ CC′ B′
的度数是( D )
A.45°
B.30°
C.25°
D.15°
解析 :由旋转中心为点A,点C与点C′为对应点可知AC=AC′,
又由∠CAC′=90°可知△CA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
则OA+OB=OC+OD=2r,即AB=OC+OD.
在△OCD中,OC+OD>CD,∴AB>CD. 即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1 图形的旋转说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十三章《旋转》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要研究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及其应用。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图形变化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因此它既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
教学重点
1、旋转现象认识过程的体验.
2、旋转内涵的理解掌握.
3、旋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难点
1、旋转定义和性质的深刻认识.
2、旋转性质的灵活运用.
突破难点的关键
(1)设置恰当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通过演示操作,归纳出旋转变换的性质,加深旋转变换的三要素的理解。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概括、抽象等过程,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旋转。
3、探索、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
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归纳、抽象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抽象的研究问题方法,进一步体会和感受实际事物数学化的过程。
并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验从身边得到数学规律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
造。
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通过学生欣赏、观察、归纳、比较、抽象图形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图形中蕴含的规律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大胆探究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具有图形的平移以及空间和图形等相关知识。
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自主探讨的习惯较弱。
(2)心理水平:好奇,表现欲较强。
(3)思维水平:认识事物时经验占主导。
(4)创新水平:还未形成明确的科学研究观。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等相关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图形的旋转的有关知识,如果教学方法恰当,则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还是比较容易的。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欣赏、观察、归纳、比较、抽象图形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图形中蕴含的规律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大担探究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为此,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
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学法上,我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五、教具准备
我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自制二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
六、教学过程分析
(1)、本节教学将按以下六个流程展开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以下情景(电脑展示钟表指针的转动、汽车方向盘的转动、电风扇的叶片的转动等的情景)
活动1:
问题:(1)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2)钟表的指针、钟摆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汽车方向盘的转动呢?
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进行交流
1.在这些转动的现象中,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转动的.
2.每个物体的转动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转动.
3.钟表的指针、钟摆在转动过程中,它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化,只是它的位置有所改变.
4.汽车的方向盘和电风扇的叶片在转动过程中,同样它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方向盘上的每点的位置所变化.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把这样的转动叫旋转(circumrot a te),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生活中的旋转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2:旋转及相关定义的认识
问题:同学们,请根据上面你们所得的结果,想一想我们该如何给旋转下定义?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circumrot a te).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活动3:旋转的性质探究
实验操作:把你准备的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纸片完全叠放在一起,并在相应的位置标好字母,固定好下面的三角形,然后用笔尖按住其中的一个角的顶点(让其不动),使上面的三角形绕
此顶点转动。
问题:(1)旋转中心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C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3)旋转角是什么?
(4)∠ABA′与∠CBC′有什么大小关系?
议一议(电脑展示)
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四边形AOBC,它绕O点旋转得到四边形DOEF.
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3)旋转角是什么?
此外,你还感悟到了什么?
根据活动3师生共同归纳旋转的性质
旋转的性质:
1. 旋转前后,两图形的大小不变、形状不变、方向可能改变;
2. 旋转前后,两图形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旋转角相等;对应点到
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本环节的意图是突出重点。
通过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突出了运动的观点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认清概念的本质。
3、新知运用,体验成功
“做一做” 1、如图,经过怎样的旋转变换,可由射线OP得到射线OQ?
Q
P
O
引导学生归纳出要叙述一个旋转变换必须写全旋转的三个要素:
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2、例题讲解(课本64页例题)
4、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1、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提出设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与探索,同学们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以谈话交流形式重点小结以下内容:
(1)旋转的概念及其内涵。
(2)旋转的性质
(3)旋转的三要素。
(4)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实践。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重新梳理一遍,加深印象,得以理解和巩固。
5、活动探究,升华情感
1.分析图中的旋转现象.
过程:让学生画图、找规律,也可让他们通过剪切,找到旋转规律.
2.图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是另一个通过旋转得到的?
过程:同样让学生在画图过程中体会图形中每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或让学生仔细观
察图形,分析图形,找出关系.
3、你能不能利用旋转的性质设计(或剪切)出一些美丽的图案,试试看。
这个放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感受数学图形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时可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完成问题。
这一环节的内容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完成,否则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
七、教学评价分析
这堂课既是一堂新课,同时也是一堂实验探究课。
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这样的教学,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实现了学习的再创造,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素质。
本节课的评价是以鼓励式评价为主,辅之以过程评价,采用师生交流中评价、学生活动中评价、解决问题中评价等方式灵活处理
附关于板书设计
23.1图形的旋转
旋转定义:旋转的性质例1:
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