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宋代易学诠释以魏了翁周易要义为例
从诠释学审视中国古代易学

从诠释学审视中国古代易学
林忠军
【期刊名称】《文史哲》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就文本而言,古代易学有重文本符号和重文本意义两种倾向,从而导致象数易和义理易两种不同的诠释学;而易学诠释活动,汉唐清代偏重文本本意,宋明偏重心理创造;从易学诠释学承传看,易学诠释是以批判为特色的解构,惟有解构才使得易学整合发展成为可能.
【总页数】6页(P68-73)
【作者】林忠军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孔颖达易学诠释学原则及意义 [J], 刘玉建
2.易学诠释学模式下的北宋理学 [J], 谷继明
3.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 [J], 刘玉平
4.诠释学视野下的郑玄易学研究 [J], 王毅
5.孔子易学思想形成的内在理路——以诠释学为视角 [J], 孙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范仲淹《易义》对《周易》的诠释方法

范仲淹《易义》对《周易》的诠释方法
李沈阳
【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5)2
【摘要】<易义>是范仲淹专门解说<周易>的文字,是研究范仲淹易学思想的直接史料;<易义>诠释<周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专阐儒理、参证史事、对比见义;从易学的演变历史来看,这三种方法奠定了范仲淹在宋代易学中的开创性地位.
【总页数】4页(P23-25,68)
【作者】李沈阳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山东,滨州,2566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99
【相关文献】
1.从自然易到道德易而形上易——试论三代文化与《周易》的成书 [J], 郭沂
2.《周易》卦及卦爻辞的诠释方法——《大象》对《周易》解读的启示 [J], 金春峰
3.虞氏易卦气说诠释方法综论 [J], 文平
4.《周易正义》题作"《周易兼义》"小考 [J], 何锡光
5.范仲淹《易义》解《易》的方法和宗旨 [J], 范丽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了翁《周易集义》考辨

作者: 李冬梅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古籍所,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5-6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魏了翁;《周易集义》;理学;蜀学;宋刻本
摘要:魏了翁倾心《易》学,终生治《易》,谪居靖州期间,完成了两部《易》学名著,一为取诸经注疏,摘为要义的《周易要义》,一为取濂洛以来诸大儒《易》说,集解而成的《周易集义》。
其中《周易集义》初刻于紫阳,补刊于至元,大旨系以程、朱为宗,融汇濂洛《易》说,象数、义理兼备,其说有补于读《易》者,故颇得学人推崇。
本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原北京图书馆)藏宋刻本《周易集义》为例,对其成书始末、刊刻经过、体例内容等略作考辨,以见其特色、成就。
宋代易学视野下乾卦卦义考——乾卦之阴阳自然观

宋代易学视野下乾卦卦义考——乾卦之阴阳自然观辛翀;姚琳焱【摘要】宋代易学立足于象数,着眼于义理,进而穷究阴阳互动的自然观思想,并以阴阳为核心指涉,铸造了诠易的向度结构框架.其中乾卦卦爻辞所涵摄的阴阳互动思想,集中地彰显出乾卦卦体之所主及爻义之内在逻辑,流射出乾卦阴阳互动关系的结构程式和理路模式.【期刊名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4)002【总页数】6页(P18-23)【关键词】宋代易学;乾卦;阴阳;自然观【作者】辛翀;姚琳焱【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1宋代易学立足于象数,着眼于义理,秉承《易传》之彖、象、文言等十翼之精髓,大发易之意蕴,对六十四卦的宇宙观充分阐发,并富有新意。
按《序卦传》的卦序程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彖》)而首将乾卦给予物之起始定位,同时乾卦本身又自成体系,并依此为起始和基础,构建了六十四卦的有序结构模型,绘制了一幅螺旋式、循环性推演流变的宇宙发展图式。
宋代易学家正是基于这种情状而深度解剖易之奥义。
朱子云:“伏羲仰观俯察,见阴阳有奇偶之数,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偶以象阴。
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
”[1]21将阴阳之象义置于八卦和六十四卦之中,提出了“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的哲学命题,展示出“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宇宙图式。
由此而论,宇宙发展的演化图式至“未济”状态,而并无终止,只是形成了一个新的起点,这也折射出乾卦之所在状态也是由阴无之质而来①,即由无而来、由阴始发,并不是一种机械的和孤立的状态,同时也因其至纯而性健,“阳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为天”,[1]2是要行的。
而其行至何方呢?向坤也,所以《序卦传》之第二卦即是坤卦。
那么卦序是首乾而并非首坤,是什么原因呢?在宋代人看来,六十四卦是宇宙万物生演变化的六十四个格局或六十四种状态,是以物的存在即体质为前提的,是讲生生之道的。
论宋代的“文人之易”及其解易方法

论宋代的“文人之易”及其解易方法
程刚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宋代是易学研究史上的黄金时代,除了邵雍、程颐、朱熹等理学家热衷于易学研究之外,以欧阳修、苏轼、杨万里为代表的文人群体也参与其中.在易学史上这样的“文人之易”的现象是很独特的,但一直被研究者忽略.从方法上说,他们的解易著作具有“以文解易”的特点,从思想上说,他们的解易著作具有“形而下”的特点.“以文解易”的方法,具体说就是文人在解易当中将《周易》看作一个文本,从文理、文势、文脉的角度去理解、判断《周易》;他们在解易中善于利用自身在文义的理解与阐释方面的优势;他们的解易同时是他们创作的一个方面,所以他们往往将自己的文风带入易学的著作中;他们还可以不拘泥于一般的经学注释方式,可以在各种文学文体中“以《易》为文”,展开对具体易学问题的深入探讨.
【总页数】5页(P102-106)
【作者】程刚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广州 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
【相关文献】
1.范仲淹《易义》解《易》的方法和宗旨
2.朱熹解《易》方法之理一分殊——兼与程颐解《易》方法比较
3.朱熹解《易》方法之\"理一分殊\"
4.朱熹解《易》方法之“理一分殊”
5.黎遂球的易学思想与解易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了翁《周易集义》成书与流传考

魏了翁《周易集义》成书与流传考
陈旭辉
【期刊名称】《甘肃理论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魏了翁《周易集义》成书于宋末,因其特殊的历史环境而流传甚稀,清整理《四库全书》时未收入.本文从该书的成书、刊刻、历朝的流传以及今存善本现状进行逐一考察,以求恢复该书原貌.
【总页数】5页(P98-102)
【作者】陈旭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
【相关文献】
1.稿本《荀子微言》成书流传考 [J], 康廷山
2.魏了翁《周易集义》考辨 [J], 李冬梅
3.《太平广记》成书时间及流传考 [J], 林耀琳
4.崔寔《政论》成书时间与辑录流传考 [J], 彭琳
5.魏了翁《周易集义》复原方案 [J], 陈旭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生杨: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

金生杨: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摘要:魏了翁继承朱熹,兼重象数义理,以辞、变、象、占为《易》之纲领,力图融会程、邵易学。
他深研邵雍易学,提出“性善之义具于《易》”,并对河图洛书、先后天易学源流及有关分歧作了进一步考证,得出图书相通的结论。
魏了翁重世教,学术以济世为旨。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
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
卒谥文靖。
魏了翁是继“东南三贤”之后,南宋最为重要的理学派人物。
黄百家称:“鹤山识力横绝,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
”[1](卷81)他私淑朱熹、张栻,又与陆九渊之子陆持之成为益友,吸取了心学以心为万事万化本原的思想,同时又“兼有永嘉经制之粹而去其驳”[1](卷首《序录》)。
他兼融众家,促进不同思想的融会与发展,洛蜀之争“遂合其统”[1](卷71)。
魏了翁在易学上同样如此。
一、承朱熹之绪余,象数与义理并重魏了翁私淑朱熹,早年又受程颐《易传》熏陶,主张自得之余,亦承朱熹融会众家之法,力图集成出新。
他认为:“辞、变、象、占,《易》之纲领,而繇、彖、象、爻之辞;画、爻、位、虚之别;互、反、飞、伏之说;乘、承、比、应之例,有不知则义理阙焉。
”[2](《中篇》)[3](卷33)《周易·系辞》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所以,辞、变、象、占为易道根本,舍其一即有阙失。
“《易》书广大包天地,辞、变、象、占都一致。
世儒造入各不同,有一于此均为功。
”[4](卷6《四川茶马牛宝章大季修杨子墨池以书索题咏》)繇辞即卦辞,与彖传、象传、爻辞一样是认识、了解《易》的基础,舍其一不得《易经》之全;卦画、爻画、画位及爻之变是认识卦爻象、理解卦爻义的桥梁(按“画爻位虚”,魏了翁于《广平李氏观画所见序》中解释说:“《易》言六画、六爻、六位、六虚,是四者相近而不同。
盖爻者动也,专指九六,则父母之策也。
《周易本义》与宋代理学的《易经》阐释

OnT eO iia a igo h u Y ( o ko h n e) h r n l g Menn Z o i B o C a gs f f a dteItrrtt no oko h n e yS n e- ofc ns n nep e i f o C a gsb o gN oC nui i h ao B f a m
收稿 日期 :0 1 0 — 1 2 1 — 4 1 修 回E期 :0 l O — 0 t 2 1— 5 2
作者简介 : 时凯 ( 97 ) 男 , 沈 14 一 , 安徽合肥人 , 安徽 日报报业集 团高级编辑。
8
合肥 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2 8卷
南宋末年著名史家( 也是理学家 ) 李心传所著《 丙子 注。从形式上看 , 易通书》 更像 释家 的偈语 , 《 倒 篇 学易编》 序言推测 , 周易本 义》 《 在嘉定九 年 (2 6 幅精致 , 10 言简意赅 , 发人深思 ; 但是 , 内容却充溢着 由
c n td , h r e n es n s rf n i icn e h r ia a igo h uY i ss yi temoet yu d r a di o u ds nf a c .T eO i n l a u t h t tp o g i g Me nn Z o i f
年) 之前 即朱 熹 去 世 后 六 年 , 已有 刊 行 本 流 传 。 因 《 易经》 生发出来 的新感悟 、 新思想。《 易通书》 四 共
为, 李著是一部将程颐《 易传》 周易本义》 与《 放在一 十章 , 直接用《 易经》 卦名做章节名字 的, 有三章 ; 紧
宋代学者朱熹关于《周易》的易学研究

宋代学者朱熹关于《周易》的易学研究宋代学者朱熹关于《周易》的易学研究本文关键词:周易,朱熹,易学,宋代,学者宋代学者朱熹关于《周易》的易学研究本文简介:摘要:宋代学者朱熹的易学研究不囿前人之见,认为孔子的《易传》是"孔子之易",程颐的《易传》是"程氏之易",均有别于"文王之易".他不迷信权威,读易务循正经,所着易学着作,亦取名《周易本义》;在给学生讲易时,详析前贤解易之弊,要求宋代学者朱熹关于《周易》的易学研究本文内容:摘要:宋代学者朱熹的易学研究不囿前人之见,认为孔子的《易传》是"孔子之易", 程颐的《易传》是"程氏之易", 均有别于"文王之易".他不迷信权威,读易务循正经,所着易学着作,亦取名《周易本义》;在给学生讲易时,详析前贤解易之弊,要求先从读《周易》原典开始。
他治学态度诚实,虽然对《周易》本义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但是面对学生提问,常作"不可晓"的回应。
但他执着于《周易》本是占筮书、卦爻辞本为占筮所用的观念,在释读有些爻辞时难免为其牵累,反而有违文王本意。
这是朱熹在《周易》研究中的一个失误。
关键词:朱熹;《周易》;本义;得失;On the Pros and Cons of Zhu Xi’s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ge在中国学术史上,朱熹以理学家着称。
然而在我看来,朱熹首先是一位易学家。
他的易学着作虽然以《周易本义》称名,然而《朱子语类》中与学生详解《周易》卦辞爻辞的记录,更展示了他对《周易》的深刻理解。
正是由于对《周易》的深刻理解,才使得他在理学研究上有非同寻常的建树。
他写过两首读书有感的诗,都是在做学问的源头上有了感觉之后的心境披露。
其中一首广为人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另一首知者可能少一些,其味却更浓:"昨日江畔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
"一个做学问的人在贯通源流之时的一种喜悦之心,跃然纸上。
宋明《易》学

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根据今人邱汉生考证,所有著名理学家,如程颐、陆象山、朱熹等,都为《周易》作过传注。
由这点看,统治中国思想界达七百多年之久的宋、明理学,其源头之一,亦有宋人对易理的阐述与发挥。
邱先生认为理学的一些范畴,如“道”,“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德”,“仁、义、礼、智、信”,“主静”,“鬼神”,“死生”,“无思”,“无为”,“无欲”,“中”,“顺”等等,有的就出自宋人对《周易》的传注,特别是对《周易》一书中“十翼”的传注。
宋明《易》学正如王弼把注《周易》当成阐发自己玄学思想的工具一样,程颐也以此作为发挥自己理学思想的工具。
在程氏《易传》中,《周易》的“象”出自“理”,“理”能“遍理天地之道”。
宋明《易》学如他注《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说:“理,无形也,故假象以显义。
”注《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一句,说:“事有理,物有形也……有理而后有象,成位在乎中也。
”接下去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说:“‘弥’,遍也。
‘纶’,理也……‘弥纶’,遍理也。
”宋明《易》学在程氏《易传》中,“理”不但是《周易》象数、阴阳的根源,也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他注《系辞》“生生之谓易”说:“老子亦言‘三生万物’,此是‘生生之谓易’。
理自然如此,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自是理。
”宋明《易》学他注《系辞》之“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说:“卜筮之能应,祭祝之能享,亦只是一理。
蓍龟虽无情,然所以为卦,而卦有吉凶,莫非有此理。
以其有是理也,故以是问焉其应如响,若以私心,及错卦象而问之,便不应,盖没此理。
今日之理,与前日已定之理,只是一个理,故应也。
不容祭祀之享,亦同鬼神之理。
在彼我以此理问之,故享也。
不容有二、三,只是一理也。
”宋明《易》学同时,这个作为天地万物本原和《周易》取象占筮之本的“理”,又是世间永恒而不可变动的最高法则。
从《周易正义》到《周易要义》“以纬证经”的存与化

第11卷第4期2020年8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Vol.11,No.4Aug.,2020从《周易正义》到《周易要义》:“以纬证经”的存与化刘舫摘 要:唐代孔颖达奉敕撰《五经正义》,以王弼、韩康伯易注为本,同时兼顾郑玄易注,并引用纬书。
北宋欧阳修上疏宋仁宗要求删尽五经注疏中的谶纬之言,至南宋魏了翁撰《九经正义》才告完成。
然而自西汉立五经博士,纬书是解经的重要参考且为经师必习。
在天人感应的知识背景下,“纬”极而“谶”,是术士干禄和统治者自济的工具,从而“谶纬”并称,以虚诞惑众闻名,虽屡禁而不绝。
《周易正义》所引纬书涉及天文和人文,言赅义精为后世公认,大部分被魏了翁《周易要义》继承,可见所谓“去谶纬”并非凡“纬”必除,而是切断经义推衍禨祥的纽带,反映出自然知识逐渐剥离于人事的观念。
后朱熹《周易本义》首列易图,《周易》再次兼容天道和人道,谶纬自行刊落于经学。
关键词:周易正义;周易要义;孔颖达;谶纬;魏了翁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20)04-0063-12唐代孔颖达奉敕撰《周易正义》(以下简称《正义》),以王弼、韩康伯注为本,不用郑玄注,结束了北学宗郑、南学尊王的局面,虽然同时有李鼎祚《周易集解》、史徵《周易口诀义》等采汇汉魏象数易学,但《周易》注疏以义理为正宗一直延续至清末。
北宋欧阳修上《乞校正五经劄子》,要求尽删五经注疏中的谶纬之言,当时并未被朝廷采纳,直到南宋魏了翁撰《九经要义》才彻底删去。
然而,本来要为读书人提供一个“干净”的经典文本的《九经要义》并没有成为官方的范本。
元代延祐 作者简介: 刘舫,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周易图学史研究》(项目编号:17ZDAO11)、上海市哲社一般课题《宋明之间:元代思想的承与转》(项目编号:2019BZX012)。
哲学分析2020年第4期年间重启科举,以程朱理学为主。
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

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
金生杨
【期刊名称】《周易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魏了翁继承朱熹,兼重象数义理,以辞、变、象、占为<易>之纲领,力图融会程、邵易学.他深研邵雍易学,提出"性善之义具于<易>",并对河图洛书、先后天易学源流及有关分歧作了进一步考证,得出图书相通的结论.魏了翁重世教,学术以济世为旨.
【总页数】7页(P11-17)
【作者】金生杨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四川,南充,637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99
【相关文献】
1.福建文化背景中的朱子文学思想之继承与变异r——以真德秀和魏了翁为例 [J], 宋红宝
2.《易》以明心显性——魏了翁易学义理观探析 [J], 邹啸宇
3.南宋魏了翁重民思想研究 [J], 何婉祯
4.论魏了翁的学术思想 [J], XIE Tao-fang
5.魏相易学政治思想论略 [J], 文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以智以《易》释逍遥析论

方以智以《易》释逍遥析论
叶蓓卿
【期刊名称】《江淮论坛》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明末方以智继承宋代王雱等以易解庄传统,并进一步发扬其师觉浪道盛以儒解庄的思路,贯通《庄》《易》,以“公因反因”说为理论基础,以“乾”卦为参准,以“象数取证”的方法释读庄子逍遥义.方以智将“有待”视作反因,将“无待”视作公因,从“一在二中,用二即一”的角度对两者加以融通,从而有效突破了前人释读庄子逍遥义时局限在“有待”、“无待”问题上的对立争执.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叶蓓卿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93
【相关文献】
1.《逍遥游》“而征一国”中“而”字注释读音释析
2.析寓言故事化难为易借背景材料领悟主旨——《逍遥游》高效课堂一例
3.易误字词释析七例
4.易误字词释析三例
5.论支道林与方以智对《庄子》"逍遥义"的不同诠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了翁《周易集义》复原方案

作者: 陈旭辉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理论月刊
页码: 30-3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9期
主题词: 周易集义;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版本学
摘要: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学者称鹤山先生,谥日文靖,后称魏文靖公。
南宋邛州蒲江(今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人。
其易学著作有《周易集义》六十四卷、《周易要叉》十卷。
此外,还有《易举隅》、《观物经世说》(已佚)。
《周易集义》又名《易集义》、《大易集义》,系魏了翁裒萃周、程、张、邵、杨、游、胡、二朱、二吕诸儒易说而成,成书宋末,清《四库全书》未收入。
本文从该书的成书、刊刻、流传以及今存善本现状进行逐一考察,以求恢复该书原貌。
宋人易书考(一)

宋人易书考(一)
顾宏义
【期刊名称】《周易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易》作为群经之首,在宋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宋人对其进行注疏、阐释与发挥的著述文献也大量涌现,远过前代。
由于年代久远,宋人《易》书多有残佚,其传世者也不乏错乱、窜伪者。
本文拟通过对宋代《易》学文献进行逐人逐书的整体考辨,以廓清相关记载的讹缺。
【总页数】28页(P368-395)
【作者】顾宏义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5
【相关文献】
1."《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考 [J], 任蜜林
2.宋人易书考(一) [J], 顾宏义;
3.宋人易书考(二) [J], 顾宏义
4.学术不可负前人,欺后人——《焦氏易林》产生时代再考,兼评胡适《〈易林〉断归崔篆的判决书》中的“考证学方法” [J], 陈良运
5.谈《经义考》中的“易考”——兼及全祖望《读易别录》 [J], 王渭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易》与南宋功利之学

《周易》与南宋功利之学
范立舟
【期刊名称】《《周易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周易》究古今时势之变,极人事以达时措之宜,开物成务,成顺致利,革故鼎新,顺天应人的社会与政治改革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南宋功利学派的思想阐述。
永康、永嘉学派都推崇《周易》,视之为反身修德、究三才之道、广业济世的宝典。
事功之学的理论特性深受《周易》思想的模铸,追求一种基于“现实原则”的价值判断,道义与功利的统一,并以后者为基础。
【总页数】13页(P136-148)
【作者】范立舟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周易》与南宋功利学派 [J], 范立舟
2.南宋科举、道学与古文之学——兼论南宋知识话语的分立与合流 [J], 林岩
3.叶适功利之学的特色及其启示 [J], 沈子文;余卫东
4.水心文脉近三台:叶适之学在南宋台州的传播 [J], 熊恺妮;柏濠
5.中国传统义利观与颜元的功利之学 [J], 邢靖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周易要义》中的易学诠释李蕙如*摘要宋代理学家魏了翁(1178-1237),承袭朱熹(1130-1200)思想,力图融会邵雍(1011-1077)、程颐(1033-1107)《易》学。
著作《周易要义》以辞、变、象、占为《易》之纲领,并对河图洛书、先后天易学源流及有关分歧进行考证,得出图书相通的结论。
魏氏兼顾义理、象数,折衷汉、宋之《易》,不但依经解《易》,揭示卦爻辞的文意,也在通过《周易》的理解与诠释后,观圣人所以作《易》之意,求圣人之心。
从象数与义理的融合交发,揭示《周易》文本的内容,透过梳理与诠释,整合出自己的一套体系。
关键词:《周易》、朱熹、诠释、魏了翁、《周易要义》*现为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1试论《周易要义》中的易学诠释一、前言《周易》作为一历史文本,意义在历代诠释过程中不断增值着。
朱伯昆《易学哲学史》中有言:《周易》和易学家对它所作的解释,所以在我国历史上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不在于占术,也不在于其思想的表现形式,如卦爻象和卦爻辞,而在于其理论思维的内容。
1因此,对《周易》的理解、诠释重点并非转述、复制、凸显《周易》作者的本来思想,而是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与诠释,感受作者深刻的思维。
一般来说,汉代《易》学以象数为主,突出象数符号在卦爻辞形成中的主导地位;宋代《易》学观则转向哲学、义理方面思考,也建立宋代理学家的立论基础。
然而,占筮之易与义理之易并未抵啎,反而能从不同的路数中提供《周易》诠释的更多面向。
宋代理学家魏了翁折衷汉、宋之《易》,其诠释的任务不但是依经解《易》,揭示卦爻辞的文意,也是在通过《周易》的理解与诠释后,观圣人所以作《易》之意,求圣人之心。
从象数与义理的融合交发,揭示《周易》文本的内容,透过梳理与诠释,整合出自己的一套体系。
是故,笔者以魏了翁《周易要义》为探讨文本,研究魏氏如何理解或修正前代《易》学家象数及义理的说法,以掌握魏氏核心思想为主,并以此考察《易》学诠释的不同面相。
本论文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逐渐推进:首先是对魏了翁的生平背景及当时的《易》学环境做一基本探讨,所谓知人论世,而知其易学观念背景之形成。
其次,则关注于魏氏《周易要义》一书,并探究魏了翁从象数到义理的折衷诠释以及对河图、洛书之看法。
最后,则针对该书的思想体系及影响所及进行讨论,以见前人对魏了翁《易》学的评价与其地位。
二、宋《易》的产生与演进《四库提要‧易类‧总序》对宋代的《易》学有所评论: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
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明1朱伯昆:《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页3。
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可见宋《易》之象数和义理两派的渊源与划分,由来已久。
虽有两派六宗之说,但大抵而言,有宋一代的《易》学,可分为象数和义理二派,其象数派又衍出图书之学。
象数派渊源于汉《易》;义理派2深受《易传》以哲理注《易》的影响,而起源于魏王弼。
此外,宋末元初《易》学家俞琰评论南宋以来《易》学界的情况时说道:至宋濂洛诸公,彬彬辈出,一扫虚无之弊,圣人之本旨始明。
奈何世之尚占而宗邵康节者,则以义理为虚文;尚辞而宗伊川者,则以象数为末技。
而程、邵之学分为两家,羲画周经,亦为两途,遂使学者莫之适从。
逮夫紫阳朱子《本义》之作,发程、邵之未发,辞必归于画,理不外于象,圣人之本旨,于是乎大明焉。
(《周易集说‧自序》)从《易》学哲学的角度来看,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的观点都是比较复杂的,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程、邵两家之学。
同北宋的《易》学哲学相比,此时期的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出现了相互汲取或相互影响的倾向。
3其中,南宋理学家魏了翁,4可谓兼具象数、义理两派,融合汉、宋《易》学。
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省)人。
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历任知眉州、潼川府路提点刑狱、知泸州、礼部尚书等职。
嘉定三年(1210)创建蒲江鹤山书院,传播义理之学。
宋理宗为了表彰魏了翁的讲学活动,特御书「鹤山书院」相赠。
晚年以端明殿学士、金书枢密院事督视军湖江淮军马,后病逝苏州,卒谥文靖。
事迹见《宋史》卷四三七。
他私淑朱熹、5张栻,早年在都城临安与朱熹的门人辅广、李方子结识后,常「同看朱子诸书,只数月间便觉记览词章皆不足以为学」,6这使魏了翁放弃了过去「只喜记览词章,所以无书不记」的读书方法,转而接受了朱熹理学。
又与陆九渊之子陆持之为友,吸取心学,并使洛蜀之争「遂合其统」。
7虽然魏了翁的理学思想经历了由朱学到折衷朱陆,到向心学发展的过程,但他并没有放弃朱熹理学的思想要旨。
魏了翁由于勇于创新,不盲从旧权威的思想特色,提出超越朱学,直接求之于儒家圣经的思想。
他曾说:2关于义理派,实可细分为王弻的「老庄易」、胡瑗、程颐的「儒理易」、李光、杨万里的「史事易」,此即义理三宗。
惟义理派易学发展多元,自不局限于上述三宗。
相关讨论见于黄忠天:〈《二程集》易说初探〉,《周易研究》第五期(2006年),页65。
3朱伯昆:《易学哲学史》第二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页325。
其中第七章为〈南宋时期易学哲学的发展〉。
4魏了翁相关资料可见吴康:《宋明理学》(台北:华国出版社,1977年),其中第九章为〈晚宋及元之理学〉第一节「晚宋学派:魏了翁、真德秀、何基、饶鲁及其他」;又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其中第二十一章为〈真德秀、魏了翁在理学史上的地位〉,第二节则为「魏了翁的正心、养心思想」。
5黄百家在《宋元学案‧西山真氏学案》中说:「从来西山,鹤山并称,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独举也。
」并指出魏了翁、真德秀两人均出于「考亭之流」,而列于晦翁私淑,相为羽翼,并称其功。
6《鹤山集》(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35。
7《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卷71。
3见得向来多看先儒解说,不如一一从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又非一一精体实践,则徒为谈辩文乘之资耳。
来书乃谓只须祖述朱文公诸书。
文公诸书,读书久矣,正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来谕未敢以为然,高明以为如何?(《鹤山集》卷三十六。
)魏了翁这种「树头枝底」所求的「活精神」,既是古经上的,又与现实紧密相连。
8身为朱、陆后的儒学名家,魏了翁撰有《周易要义》,为《九经要义》9中的第一部,明万历中,仅存二册。
《四库全书》本为十卷,系清朝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今存多为钞本。
10该书广收旧说,资料甚丰。
摘录孔颖达《周易正义》、王弼及韩康伯《周易注》、王弼《周易略例》,并参考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的音读而成,以求印证发明。
另有《周易集义》。
11而且,魏氏以古经为依据,兼采汉、宋,对于其中无关宏旨的冗文予以去除,删繁简要、加工整理,将义理与考据相结合,此乃体现魏了翁经学思想的鲜明特色,不仅在《易》学上有所贡献,甚至在中国经学史上亦具有一定价值。
三、《周易要义》中的易学观念《四库全书总目‧周易要义提要》有言:盖其大旨主于以象数求义理,折衷汉学、宋学之间。
故是编所录,虽主于注疏释文,而采掇谨严,别裁精审,可谓剪除支蔓,独撷英华。
王祎《杂说》云︰「孔颖达作《九经正义》,往往援引纬书之说,欧阳公常欲删而去之,其言不果行。
迨鹤山魏氏作《要义》,始加黜削,而其言绝焉,则亦甚与以廓清之功矣。
魏了翁谪居靖州六年期间,其经学思想发生转变:主张超越朱熹,直接求之于古经。
这种做学问的方式,既以宋学义理为主,批判汉学;又扬弃朱学,兼采汉宋,实开明末清初「舍经学无理学」思想的先河。
12实则,中国经典诠释学虽分为8见蔡方鹿:〈魏了翁在宋明理学史上的地位〉,《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993年),页61-63。
9宋理宗时,魏了翁论事切中时弊,为同僚所劾,谪居靖州,在治经过程中,「每感说经者但知诵习成言,不能求之详博。
」(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前人注疏繁富驳杂,说经者限于学识,不知取舍,又限于精力,无法遍览,故考察诸经,摘取精要文字,据事别类,标以目次,纂成《九经要义》。
10清光绪十二年(1887)江苏书局曾刊刻行世,但所据底本乃为一钞本,因此「讹误满纸」、「连行累页至不生偻指」,而后,光绪二十年(1895),近代著名藏书家傅增湘(1872-1949)于文友堂书坊偶遇宋刻本《周易要义》,乃是魏氏之子克愚于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3)的最初刻本,后世版本皆系以此为祖本辗转钞刻而出。
相关版本源流,可参考孔子文化大全编辑部:〈出版说明〉,收于《周易要义》(山东: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10月)。
11《周易集义》一书摘录宋代十七家《易》着而成,共六十四卷,十七家包括:周敦颐、邵康节、二程、张载、吕蓝田、谢上蔡、杨龟山、尹和靖、胡五峰、游广平、朱汉上、刘屏山、至朱子、张宣公、吕成公。
今则流传不广,但亦反映魏了翁象数义理兼具之治易特色。
12语见蔡方鹿:〈魏了翁的经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孔孟月刊》第31卷第2期(1992年),页27。
顾炎武主张「舍经学无理学」,认为理学之旨要必以经学为依归,矫正晚明士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
魏了翁则不为门户所囿,反而能奠基于此,故可视为开创此风气的先河。
汉、宋两家,但其终极的目标都是为了通经致用,此其理一;其分殊只在其轻重方面、契入点及视域范围等。
由此,宋学开展出超越旧说,直探本意的诠释风格。
13至于魏了翁的《易》学思想乃是汉、宋兼采,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以宋儒义理为根本,结合义理与考据,对宋学进行反省和检验,对《易》学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意义。
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乃奉诏而作,为官方颁布的定本,也是唐宋间科举取士的依据。
全书对前人研究成果多有继承,引证丰富,然而多援引纬书之说,选择不够严谨,而为当时人所驳难。
北宋中叶,欧阳修力图加以删削,未果,直至魏了翁作《周易要义》方才完成。
是故,该书主要采摘唐人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每卦注以八宫世数,并析其辞为若干条,其编纂从形式到内容都反映出其兼融象数义理,批判继承的特色。
取诸家解《易》之注疏,删繁举要,独撷英华,体例简当。
卷首则冠以唐长孙无忌等人所作《上六经正义表》,并列有数条目,如「二汉祖述江南虚玄,惟王辅嗣独冠」、「易一名而含三义」、「重卦有四说,当从王氏以伏羲为正」、「连山归藏代号周易,亦取岐阳名」、「一说卦爻辞皆文王,一说爻辞皆周公」等条。
正文部分计有十卷:卷一分上中下,二至七卷则分上下,为干卦至未济卦之说解;卷七、八为系辞;卷九为说卦;卷十为序卦、杂卦与略例。
每篇分列数十条。
每条先用一句话总括本条所释之事理,然后援引诸家注疏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