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和神明,合脉开窍于舌,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肺主气和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合皮其华在毛,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统血,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为脾志,涎为脾液,生理特性为主生清,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和调畅情志、气机、脾胃纳化和胆汁排泄功能,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任督二脉,藏血,合筋其华在爪,怒为肝志,开窍于目,生理特性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纳气,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生理特性为主降和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与六腑不同。
其中,脑主神志,髓主精髓,骨主生髓,脉主血液循环,胆主决断,女子胞主生殖。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总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①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调节根据五行相生规律调节:其治则主要有“补母”与“泻子”两个方面。
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生金资水等从属于“虚则补其母”;肝实泻心、心实泻胃等从属于“实则泻其子”。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调节:其治则主要有抑强和扶弱两个方面。
如木火刑金者,采用佐金平木法来泻肝清肺,此属抑强;肝虚影响脾胃,此为木不疏土,治以和肝健脾,以加强双方之功能,此为扶弱。
至于抑木扶土、泻南补北等,属于二者兼施,而有主次之别。
根据五行制化规律调节: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循环不息。
因此,根据五行调节机制对脏腑功能进行调整,不仅要补母泻子,抑强扶弱,调整相关两脏的关系,而且更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调整相关三脏之间的关系,如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既要抑木扶土,又要培土生金,佐金平木,使之亦制亦化,协调平衡。
②根据五脏互藏理论调节:五行互藏,五行配五脏,而五脏互藏。
一脏统五脏,五脏统一脏。
人体任何生理功能既受五脏共同调节,又有主从之分。
就呼吸功能而言,肺主呼吸,但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调畅气机,使之升降相宜,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参与生成宗气;心主血脉而藏神,血为气母,心血给气以营养,心神又为呼吸调节之主宰。
故五脏均参与呼吸的调节,其中尤以肺脾肾为要。
所以,呼吸功能失调,常重在调治肺脾肾三脏。
③根据脏腑相合关系调节:人体脏与腑的配合,体现了阴阳、表里相输应的关系。
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
生理上彼此协调,病理上又相互影响,互相传变。
因此,治疗脏腑病变,除了直接治疗本脏本腑之外,还可以根据脏腑相合理论,或脏病治腑,或腑病治脏,或脏腑同治。
脏病治腑:如心合小肠,心火上炎之证,可以直泻心火,而通利小肠,导心经之热从下而出,则心火自降。
它如肝实泻胆、脾实泻胃等,此即治脏先治腑之谓。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基础
1.谈谈你对阴阳学说的认识。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阴阳学说则是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来概括客观事物和规律,说明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后,成为中医学重要而独特的思维方法,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简述阴阳学说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一、阴阳学说的特点:中医学理论中的阴阳具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以及属性的规定性。
(1)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阴阳的普遍性:也称广泛性,即用阴阳可以广泛地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与联系,也就是用阴阳可以概括一切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
(3)阴阳的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
其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阴阳的可分性、阴阳的相互转化和划分事物阴阳属性前提或条件改变时,事物阴阳属性会随之改变。
(4)阴阳的属性的规定性:规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阴阳属性的不可反称性;二是中医学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阳,将人体内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阴。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主要为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和阴阳的互相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和独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相应的平衡调节方法。
一、五脏的功能与平衡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每个脏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它的平衡与人的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调节心脏功能,而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2. 肝:肝主疏泄,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
肝的平衡与人体血液循环、情绪稳定有关。
当肝气不畅,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肝的平衡。
3. 脾: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吸收和水液平衡。
中医认为,脾的平衡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运用有关,它的虚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脾的平衡。
4. 肺: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息和卫气的运行。
肺的平衡与人体的呼吸功效、皮肤的健康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脏器,如湿邪、热邪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失调。
5. 肾: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和激素分泌有关。
肾的平衡与人体的生殖能力、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肾虚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脏的平衡是中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医通常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并预防、治疗相关的疾病。
二、六腑的功能与平衡六腑是指胆、膀胱、胃、小肠、大肠、三焦这六个腑器。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排泄等功能有关,同时也与五脏密切配合,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
1.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和排泄胆汁。
胆的平衡与消化能力和情绪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胆虚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烦躁等问题。
2. 膀胱:膀胱主要负责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_第一章_阴阳_讲义
中医基础讲义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并用以阐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观点,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规律的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的。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说文解字》:“阴,暗也;阳,明也。
”阴阳最初的概念非常朴素,指“日光向背”而言。
即向阳的一面属阳,背阳的一而属阴。
后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方面,两者对立而又统一,相反相成。
如:动与静,白天与黑夜,上与下,水与火,寒与热,强与弱,大与小,等等。
于是以阴和阳分别加以概括,逐渐上升为理论,形成阴阳学说。
(二)阴阴属性归类的原则和特点:1、归类原则:水、火为阴阳之征兆。
水与火是表现阴阳属性和特点最形象的物质,故为阴阳之征兆。
火…性温热而炎上…属阳水…性寒冷而趋下…属阴根据水火的属性特点,区分万事万物的阴阴属性。
阳阴阳阴明亮的晦暗的兴奋的抑制的功能的物质的积极的消极的上升的下降的活动的静止的温热的寒冷的亢进的衰退的2、归类特点:(1)阴阳归类的事物和现象既相互联系又属性相反。
既:区分阴阳的一组事物和现象是相互关联而属性相反。
如水与火,上与下,明以暗,左与右等。
(2)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在相互关联的事物中,阴阳属性是由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决定的,不可随意颠倒。
如:水与火而言,水属阴,火属阳,绝对不能颠倒(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又是相对而言的,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而确定。
具体表现在:①事物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②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有主持、管理之意。
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脉,指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称为“血府”。
所谓心主血脉,即指心脏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系统。
心脏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血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
例如在颈侧部(人迎脉)、腕部(寸口脉)、足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
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心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里”。
触摸虚里跳动,有助于对心病的诊断。
人体面部的气血比较丰富,心脏气血的盛衰亦常通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心“其华在面”。
望色,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气血的运行,均依赖于心气的作用。
在生理情况下,人的心气强健,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机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心气不足:即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
可见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
2.心血瘀阻:若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导致心脏血液瘀阻。
可见心悸,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灰暗,口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心血亏虚: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以心气强健、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考试大网站收集如果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心悸、面色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
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1.神的概念: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玄妙、神奇。
如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不见其事,而见其功”。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生理功能平衡。
2.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概念,用于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如脏腑有阴阳属性之分(心属阳,肾属阴),以及疾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
3.五行理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代表宇宙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基本规律,并与人体五脏系统相对应,描述脏腑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4.藏象理论: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5.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营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功能,血则濡养全身,津液滋润内外。
6.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7.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病情信息,全面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8.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根据病人的证候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9.治未病思想: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
10.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中药汤剂、丸散膏丹等各种药物疗法,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导引等非药物疗法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1.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总纲,用于归纳和概括疾病的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等。
12.脏腑辨证:依据五脏六腑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症状特点进行辨证,如心火上炎、脾虚湿困等。
13.六淫七情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病邪的主要来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内伤病因的重要因素。
14.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为生命活动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15.升降出入理论:描述人体气机运行的基本规律,包括脏腑之气的升降与天地之气的交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整体观念定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具体论述包括:1.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组成: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各个脏器、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的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生理平衡。
这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治,治则生化”等理论,表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病理变化: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变化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也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医学]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_OK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 原义:指火具有温 热、上升的特性。
• 引申义:具有温热、 升腾等作用或性质 的事物。
6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21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五行之间,既有资助、促进,又有制约、拮 抗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维持事物间协调平 衡的正常状态。任何一行具有生我、我生、 克我、我克的四种关系。
• 《内经图翼•运气上》:“盖造化之机,不可 不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 则亢而为害”。
相 侮
金 (子)
水
所胜
29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单项选择题
1. 具有“寒凉、滋润、向 下”性质,是五行中 哪一行的特性?( )
①木 ②土 ③水 ④金 【答案】③
2. 五行中哪一行具 有“曲直生长” 的特性?( )
①木 ②火 ③土 ④金 【答案】①
5. 请判断五行中土对于 木的关系。( )
①为母 ②为子 ③所胜 ④所不胜 【答案】 ③
6. 请判断五行中土对 于水的关系。( )
①为母 ②为子 ③所胜 ④所不胜 【答案】 ④
32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7.五行结构系统中,一行对另一行克制太过 称作什么?( ) ①相克; ②相乘; ③相侮; ④所胜
金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五脏:肝、心、脾、肺、肾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形体:皮、肉、筋、骨、脉辨证论治1)病、症、证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
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
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举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子和邪正干系,归纳综合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成效,确定相宜的医治办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阳阴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峙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偏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互用——阴阳相互促进消长均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均衡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偏向转化。
条件:“极”、“重”“甚”.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医治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举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
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XXX。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酷热向上的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1-3五行学说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2.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 行血; 火生土: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 降以助肾纳气; 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 阴以防肝阳上亢。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 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 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 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 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 属于木。其他类推。 肝 木 目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 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 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 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 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 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 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表1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 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 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 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 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 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 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 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学说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主要是运⽤五⾏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体的形体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各种要素的五⾏属性;运⽤五⾏的⽣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五⾏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疾病的发⽣发展的规律和⾃然界五运六⽓的变化规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且还有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养⽣康复的实际意义。
五⾏学说的应⽤,加强了中医学关于⼈体以及⼈与外界环境是⼀个统⼀整体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的整体系统⽅法更进⼀步系统化。
(⼀)说明五脏的⽣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1.说明⼈体组织结构的分属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以五脏(肝、⼼、脾、肺、肾)为中⼼,以六腑(实际上是五腑:胆、⼩肠、胃、⼤肠、膀胱)为配合,⽀配五体(筋、脉、⾁、⽪⽑、⾻),开窍于五官(⽬、⾆、⼝、⿐、⽿),外荣于体表组织(⽖、⾯、唇、⽑、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从⽽为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说明脏腑的⽣理功能五⾏学说将五脏归属于五⾏,以五⾏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理功能特点。
如:⽊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发的特性,肝属⽊,故肝喜条达⽽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性温热,其性炎上,⼼属⽕,故⼼阳有温煦之功;⼟性敦厚,有⽣化万物的特性,脾属⼟,故脾有消化⽔⾕,运化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化之源;⾦性清肃,收敛,肺属⾦,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有肃降功能;⽔性润下,有寒润、下⾏、闭藏的特性,肾属⽔,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等功能。
3.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学说⽤五⾏相⽣的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相互为⽤的关系。
如⽊⽣⽕,即肝⽊济⼼⽕,肝藏⾎,⼼主⾎脉,肝藏⾎功能正常有助于⼼主⾎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即⼼⽕温脾⼟,⼼主⾎脉、主神志的功能正常,⾎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统⾎的功能。
⼟⽣⾦,即脾⼟助肺⾦,脾能益⽓,化⽣⽓⾎,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中医学
1、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体系的基本特点。
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3、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包括:升、降、出、入4、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5、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资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6、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抑制和制约的作用,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7、藏象: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即征象,形象,一是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二是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8、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9、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0、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
11、恶寒:指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
12、畏寒:指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
13、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
14、辨证:就是分析、辨证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15、治病求本:指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16、正治:是逆其疾病症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如临床上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
17、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18、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①因时制宜:指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②因地制宜: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考虑治疗用药原则③因人制宜: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确定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1、含义: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述各脏腑形体官窍,是人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是人体整体功能的一部分形与神俱,相互为用——形神一体观。
含义: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各部分结构、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观点。
心——小肠舌、面、脉等五以五脏为中心肝——胆目、爪、筋等有诸内脏整体性以心为主导内脏脾——胃体表口、唇、肉等必形诸外。
生一的形成以经络为联系肺——大肠鼻、毛、皮等理体肾——膀胱耳、发、骨等上观精、气、血、津液为构成人体和维持各种生理机能的物质基础。
的有机整体的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维持协调平衡,整各脏腑组织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促进生命活动。
体含义: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观点。
性形精是构成人之形体的最基本物质精、气、神精为基础神物质基础精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为人身气为动力一气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质“三宝”神为主宰“形与神俱”。
体二者关系形是神的藏舍之处,有形才有神,形健则神旺形神统一是生观及意义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主宰形体命存在的保证病意义:中医学分析病理机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理上有机整体的相互影响局部病变是的各脏腑组织相互传变整体的反映。
整表现体形神统一形体病变(包括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引起神的失常。
性的整体精神情志的失常——损伤形体而出现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诊断测脏腑精气虚实。
与推断病之轻重缓急及顺逆。
防知脏腑精气盛衰。
治候病邪之所在。
的整体性“治神”为首。
(2)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气血春温阳气发泄多汗少尿。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津液均呈季节性变化夏热气血趋表脉多浮大。
脉象秋凉阳气收敛多尿少汗。
冬寒气血趋里脉多沉小。
自然界平旦——收。
对生理昼夜晨昏对人体阳气随自然界阴阳的消长日中——长。
的影响人体的影响呈生、隆、虚、收的变化日西——收。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
⼀、⼼(附:⼼包络)⼼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包卫护。
⼼与⼩肠、脉、⾯、⾆等构成⼼系统。
⼼,在五⾏属⽕,为阳中之阳脏,主⾎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命之主宰。
⼼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的解剖形态1.⼼的解剖位置:关于⼼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之后的⼀个重要的脏器。
⼼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的形态结构:⼼脏呈尖圆形,⾊红,中有孔窍,外有⼼包络围护,⼼居其中。
中医学对⼈体⼼脏的重量、颜⾊、结构,以及⼼腔的⾎容量等均有⼀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已。
“⼼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黄裹脂,⼀是为⼼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在中医⽂献中有⾎⾁之⼼和神明之⼼之别。
⾎⾁之⼼,即指实质性的⼼脏;神明之⼼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故有神明之⼼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之⼼,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门·脏腑》)。
(⼆)⼼的⽣理功能1.⼼主⾎脉:⼼主⾎脉,指⼼有主管⾎脉和推动⾎液循⾏于脉中的作⽤,包括主⾎和主脉两个⽅⾯。
⾎就是⾎液。
脉,即是脉管,⼜称经脉,为⾎之府,是⾎液运⾏的通道。
⼼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个密闭的系统,成为⾎液循环的枢纽。
⼼脏不停地搏动,推动⾎液在全⾝脉管中循环⽆端,周流不息,成为⾎液循环的动⼒。
所以说:“⼈⼼动,则⾎⾏于诸经,……是⼼主⾎也”(《医学⼊门·脏腑》)。
由此可见,⼼脏、脉和⾎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系统的⽣理功能,·都属于⼼所主,都有赖于⼼脏的正常搏动。
⼼脏有规律的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和五脏六腑
志.把魂赋予肝,魂是伴随精神而活动叫灵魂.如:痰迷
心窍---癫痫(西医);
• 3、心主汗,汗为心之液.过多旳流汗 会造成心
脏衰竭.自汗,盗汗,手足潮湿也阐明心脏有病 变;
4、心开窍于舌,心有病变在舌反应出来.舌 为心之苗.心血不足舌质淡白,心火旺 (上)则
舌质红,甚至舌体糜烂.心血淤滞舌质紫暗或现 瘀点,瘀班;
•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份之间旳合适平衡,一种
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 然界)当中。
五行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 五色来体现:
• 五窍—— •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旳人影响中枢神经,
吐字不清。
•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
无泽。
下焦阳气,而为尿排 除体外。
5、三焦:三焦总司人体汽化,水谷精微生化精养,
水液代谢。上焦司呼吸主血脉,谓气。中焦熟水谷,吸精
养通肺化生营血。下焦分清浊。
五脏旳病变反应
• 1、肾:腰酸腿痛,腿沉,小便不顺,下肢浮肿,
头晕,耳鸣,性淡漠,高血压,不育症,结石, 炎症,关节痛,呵喘不止;
2、肝:口干苦,耳鸣,聋,偏头痛,手脚 抽筋肝区痛沉,易怒,多疑,恶心,呕吐,易感 冒,经期不正常,行走不稳等;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和五脏六腑
什么是五行呢?
• 五行学说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
金、水五类物质旳特征及其生克制化规律 来认识、解释自然旳系统构造和措施论利 用到中医学而建立旳中医基本理论,用以 解释人体内脏之间旳相互关系、脏腑组织 器官旳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 旳关系。“
五行相生相克
• 从相克旳理论得出这么一种结论,当一种脏器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属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实际上是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为配合,支配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组织(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从而为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将五脏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化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功能;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3.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用五行相生的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能。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的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关系。
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
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至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使之不致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又有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
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稳定平衡。
4.说明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除了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别归属于五行外,同时也将自然的有关事物和现象进行了归属,反映出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相应,从而把人与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
这种归类方法,不仅说明了人体内在脏腑的整体统一,而且也反映出人体与外界的协调统一。
例如春应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气主生发,万物滋生。
人体肝气与之相应,肝气旺于春。
这样就将人体肝系统和自然界春木之气统一起来,反映出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