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软脉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d21897ba69dc5022aaea00e9.png)
中医药 防治动脉 粥样硬化 的研 究概况
马 杰 陈 剑 秋
( 复旦 大学 附属华 山 医院中西 医结合 研 究所 , 海 2 0 4 ) 上 000
提 要 动脉 粥 样硬 化 是 引发 心脑 血 管 疾病 最重要 的 因素 之 一 .中 医 药 学在 治 疗 该 病 的过 程 中积 累 了丰 富 的 经验
和 主 动脉 中的 胆 固醇 与 甘 油三 酯 含 量 .尤 以 降甘 油 三 酯 作 用 最 为显 著 汪德 清 等p 实 验 研究 发 现 . 芪 提 取 物 黄 芪 总 黄 经 黄 酮 能 明显 降低 血浆 胆 固 醇浓 度 和 主动 脉 壁 中胆 固 醇 的 沉 积 .
缩小 A S斑 块 面 积 和 降 低 内 膜/ 膜 比率 戴 敏 等 过 研 究 中 通 发现 . 丹皮 提 取 物 丹 皮 酚 可 通 过 升 高 HD . 节 L L中 胆 牡 L调 D 固 醇 的 比例 . 抑制 L L的氧 化 D 1 . 抑 制 脂 质过 氧化 . 护 内皮 细 胞 ( C) 甄 艳 军 等 究 2 保 E 研
但 是 . 述疗 法均 有 一 定 的局 限 性 。 例 如 . 脂药 物 对 肝 功 能 上 降
颖 等 旧 现 水 蛭 能 明 显 降 低 家 兔 血 清 L O 含 量 . 高 P I水 发 P 升 G2
有 ~ 定程 度 的损 害 . 血小 板 药 物 有 导致 出血 的 倾 向 . 管 再 抗 血 险相 对较 大 . 费用 也 相 对 昂贵 因 此 . 挥 中 医 中药 和 其 他 天 发 然 药 物 的 优势 就 显 得 十分 重 要 现 将 中 医药 防 治 A S的 研 究
进 展 概述 如 下
1 单 味药 及 单体 的研 究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探究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bc0244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4.png)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探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血管病变,其特征是血管内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以及斑块形成,最终导致血管狭窄、阻塞和血流不畅。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公认的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病等重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中药自古以来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氧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氧化应激有关,氧化应激可导致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炎症反应的激活以及脂质代谢异常等,进而促进斑块形成。
中药中的一些天然抗氧化物质如黄酮类、多酚类、维生素C等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例如,某些中药中提取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血栓和降血脂等作用,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
2. 抗炎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炎症反应的激活可以引起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以及斑块稳定性的下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例如,中药川芎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和抗炎作用,可通过减轻血管内膜炎症反应,降低斑块形成的风险。
3. 调节血脂作用: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脂水平。
例如,中药红曲米中的红曲素可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活性,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4. 改善内皮功能: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改善内皮功能,促进一氧化氮的产生,抑制内皮素的释放,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保持血管功能的稳定。
例如,中药丹参中的丹参酮具有抗缺血、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改善内皮功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5.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a3c72c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68.png)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动脉病变,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因素,中药在其治疗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热解毒,消炎抗菌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最基本的机制是清热解毒、消炎抗菌。
中药可以清热解毒,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减少动脉系成分的沉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例如,柴胡、黄芩、金银花等常用中药,均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二、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中药的另一个基本机制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长期的心脑血管疾病会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缺氧、营养不良。
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增加动脉弹性,调整微循环,改善降低的组织代谢,防止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加重。
例如,丹参、红花、川芎等中药,有着优秀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动脉病变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生理状态均发生了改变。
中药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增强血管壁的稳定性,减少血管通透性,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例如,黄芪、杜仲、菊花等中药,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强血管弹性的效果,可以发挥力求机制,帮助身体调整发挥平衡。
四、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全身各器官的功能发生改变,出现多种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的健康。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人参、黄精等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从而减轻症状,预防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复杂多样,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治疗机制,中药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中药的选择和配伍。
因此,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需要结合具体病情,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4e6d46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c.png)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危害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而传统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病过程主要包括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凝血作用促进、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胆固醇沉积和氧化、细胞凋亡等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二、传统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化瘀软坚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中药治疗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化瘀软坚的作用降低血管内的斑块形成,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
2. 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可以通过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血管内的斑块溶解,减少血管内的病理改变。
3. 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中药治疗可以通过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作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免疫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三、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1.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血脂代谢、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等多种途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从而减缓病情的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对于缓解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症状、改善血压、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减轻动脉硬化斑块负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920ffa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67.png)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管内脂质沉积和纤维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和失去弹性。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潜在的优势,因为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靶点调节疾病过程,减少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和降低脂质水平。
本文将综述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机制研究进展。
1. 抗炎作用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抑制炎性细胞的活化来减少动脉炎症反应。
丹参具有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和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的作用,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2. 抗氧化作用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重要机制,中药中许多植物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氧化损伤的发生。
黄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3. 调节血脂水平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调节血脂水平是中药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并促进胆固醇的排泄。
红曲素可以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4.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的重要步骤之一,中药中含有多种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减少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粘附和凝集,从而减少血小板斑块的形成。
天麻碱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血小板聚集因子,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5. 改善内皮功能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功能和结构完整性上起着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促进一氧化氮的产生和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血管功能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大黄素可以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和提高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来改善内皮功能。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多种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内皮功能等。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755835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b.png)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传统医学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药具有很好的疗效,因为中药可以通过综合调节身体的整体状况,达到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
因此,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
1. 补益作用在中医理论中,肝肾阳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原因。
因此,很多中药的治疗作用都是注重于补益肝肾两脏,增加体内阳气。
比如,人参、枸杞子、首乌、淮山等中药,都可以起到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的作用,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情。
2. 清热解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存在炎症反应,这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从而引起动脉内膜增厚和粥样斑块的形成。
因此,一些中药可以发挥清热解毒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
比如,黄芩、地黄、黄连等中药均可以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
3. 调节血脂作用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常见症状,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血脂代谢,增加体内HDL-C的水平,降低LDL-C和TG的水平,有效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比如,红曲、枸杞子、茯苓、山楂等中药,均具有较好的调节血脂作用。
4. 抗氧化作用氧化应激反应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
中药可以通过果胶、黄酮类抗氧化物、多酚等成分,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受氧化损伤,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
比如,甘草、青果、山楂、草莓等中药都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总的来说,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因药物而异,但中药综合调节的特点决定了中药具有综合治疗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要依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不能一概而论。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e85f57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0.png)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血管疾病,它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逐渐增加,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目前,西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长期使用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副作用。
人们开始通过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式,寻求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的疗效,其机制主要包括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代谢等多种途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和机制。
1. 改善微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本质上是动脉壁内皮细胞发生异常改变,从而导致动脉壁逐渐增厚,血管腔狭窄,血液流动阻力增大。
而多种中药通过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以促进血管壁内皮细胞的恢复和修复,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2. 抗氧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过程中,身体内部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这些氧自由基会对血管壁内皮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多种细胞造成损害,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而多种中药通过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血管壁内皮细胞,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3. 抗炎作用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环节,多种中药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4.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过度聚集会促进血栓的形成,加重动脉狭窄。
而多种中药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减少血栓的形成,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5. 调节血脂代谢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诱因之一,多种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体内脂质代谢的平衡,改善血脂的异常,从而减少血管腔的脂质沉积,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ab4721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7.png)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严重慢性疾病,它是指在动脉壁内已存在的脂质沉积,细胞增生,胶原蛋白沉积及内皮细胞损伤等过程的基础上,由于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加剧,导致斑块形成,最终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 2)。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极为复杂,涉及到多个生物学过程。
由于其起因复杂、危害严重,靶向多因素治疗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主要方向(3)。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作用的特点,因此具有广泛应用和独特优势,并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4)。
本文就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作用包括抗氧化作用、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
1.1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含有大量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如花青素、黄酮类和多酚类等,这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和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5, 6)。
1.2 调节脂质代谢中药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碱、黄酮类和多糖类等化合物,可以显著调节脂质代谢,如降低血脂、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转化,防止胆固醇的沉积和斑块的形成(7, 8)。
1.3 抑制炎症反应中药中含有多种抗炎作用的药物成分,如桃仁、三七、蒲公英等,它们具有降低炎症介质、抑制白细胞浸润、控制炎症反应等作用,从而有效地起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作用(9, 10)。
1.4 保护内皮细胞功能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中含有大量的抗菌、免疫调节和保护内皮细胞的营养成分,如黄芩、丹参、柴胡等草药,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恢复和保护其正常功能,从而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11, 12)。
1.5 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和斑块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中含有大量的有效成分,如黄芩苷、三七皂苷等,它们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小板聚集所释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起到护血管的作用(13, 14)。
中药复方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95bdb3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0.png)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Vol. 39,No. 4,July 25,2021
295
· 综述 ·
中药复方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谢 彬,袁 星,徐希科,柳润辉 (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关键词] 中药复方;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 R9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0111(2021)04-0295-04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103001
Review of anti-atherosclerosis mechanism of a TCM formula
1 调节脂质代谢
1.1 降血脂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尤
其是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如果长时间超过人 体生理需要浓度,就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 发展[5]。刘传亮等[6] 探讨复方丹参川芎中药配方颗 粒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
药学实践杂志 2021 年 7 月 25 日 第 39 卷 第 4 期
上调泡沫细胞 ABCA1的转录与表达,促进胆固醇 外排来实现防治 AS 效果的。Deng 等[16] 研究发现 中药复方丹蒌片提取物能够通过激活 PPARα/ABCA1 信号通路,促进 RCT,改善巨噬胞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 起始环节,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一氧化氮(NO)与活性氧化物 (ROS)失衡,即氧化应激有关[17]。过量 ROS 产生 是导致氧化应激重要因素,血管内皮细胞中 ROS 的产生可诱导 LDL 的氧化和 ROS 敏感炎症基因 的表达[18]。近年来大量资料提示氧化应激及其产 物,尤其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血管内 皮损伤的主要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中发挥重要作用[19]。李红蓉等[20] 研究通心络对 Ox-LDL 诱导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对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加 Ox-LDL(终浓度为 30 mg/L) 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发现通心络 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培养液中 NO 含量、超 过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明显升高,表明通心络 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减轻 Ox-LDL 对血管内皮 细胞的损伤。汪玉成等[21] 探讨泽泻汤在 Ox-LDL 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中的作用和 机制,发现泽泻汤含药血清可显著抑制 Ox-LDL 诱 导的 VSMC 增殖,机制可能与上调 p27 蛋白和抑 制周期蛋白 D1、周期蛋白 E、PCNA 表达有关。王 红梅等[22] 研究龙血通络胶囊对 Ox-LDL 致人脐静 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龙血通络胶囊可 促进 Ox-LDL 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降低胞内 丙二醛(MDA)含量,减少细胞乳酸脱氢酶(LDH) 释放量,提高 SOD 活力及 NO 含量,提示龙血通络 胶囊可通过抑制 Ox-LDL 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 伤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76caec426fff705cc170a66.png)
年迈体 虚 等 。《素问 ·调 经论 》日 :“寒 气 积于胸 中而不 调 ,气 、血 、津液 运 行代 谢 发 生 障碍 ,产 生痰 瘀 、热毒
泻 ,不 泻则 温气 去 ,寒 独 留 ,则血凝 泣 ,凝则 脉不 通 。” 等 内生之 邪 ,痹 阻血 脉 ,胶 结凝 在血 脉 ,根 在脏 腑 ,属 于本 虚标
1.1 中医对 AS病 因的认 识 历 代 医家认 为 本病 病 实 之候 。AS是在 寒 邪 内侵 、饮 食失 调 、情 志 失节 、劳
因 主要 为寒 邪 内侵 、饮食 失 调 、情 志 失节 、劳倦 内伤 、 倦 内伤 、年迈 体虚 等 多种病 因作 用下 .脏 腑功 能失
变 和 钙 化 ,从 而 使 动 脉 壁 增 厚 变 硬 、失 去 弹性 进 而 认 为冠 心病 的中医病 机 主要 为血脉 瘀滞 ,血 瘀贯 穿
管 腔狭 窄 。AS的发生 发展 与 内皮损 伤 、脂质 积 聚 、纤 冠心病 疾病 的始 终圆。吴伟 教授 提 出动脉粥样 硬 化斑
维 粥 样 斑块 的形成 密切 相关 ,是 心脑 血 管 疾 病 重要 块炎 症浸 润 、温 度升 高 是一 种 阳热 表现 ,热壅 血瘀 是
本病 的病 理基 础 。陈 言在 《三 因极 一病 证方 论》中说 : 分 为 3种 证 型 治疗 :① 肝 肾阴虚 、髓 海 不 足证 .治 以
“真心 痛 皆脏 气 不 平 ,喜 怒忧 思 所 致 ,属 内所 因 ”,从 益髓通络、滋肾养肝 ,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②脾虚
情 志发病 的角度进 一步 深化 了对本 病病 因的认识 。 痰 聚 、阻 遏 脉 络 证 ,治 以健 脾 化 痰 、除 湿 降 脂 ,选 用
指 出寒 凝气 滞 ,痹 阻胸 阳而成胸 痹 。《金 匮要 略 ·胸 痹 2 中医药治 疗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4fcae57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f.png)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动脉壁改变为特征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中药作为中医药学的独特疗法,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机制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一系列复杂的病理过程。
中药治疗主要通过改善炎症状态、调节血脂代谢、促进动脉血管重构等多个途径发挥疗效。
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中药对炎症过程的调节作用已得到广泛研究。
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和释放,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减轻血管内膜炎症反应,从而抑制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血脂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重要机制,中药在调节血脂代谢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一些中药可以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和外周组织的胆固醇摄取,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调节血脂代谢,减少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动脉血管重构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中药在促进血管重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些中药可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增加胶原和弹性纤维的合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动脉血管的柔韧性和弹性,减少血管壁的厚度和硬化程度,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损害。
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内环境平衡、抗血小板聚集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氧化应激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中药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内环境平衡的失调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改善免疫功能、调节细胞信号传导等途径维持内环境的平衡。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中药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具有多个靶点的作用,通过多方位的调节,发挥治疗作用。
目前对于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制的具体细节和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临床疗效的评价和标准也尚未完善。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fff71f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6.png)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1. 抗氧化作用:中药具有多种抗氧化活性成分,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反应起到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2. 抗炎作用:中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动脉内膜炎症,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黄芪、丹参等中药能够减轻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
3. 调节脂质代谢:中药中的一些化合物能够影响脂质代谢,减少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从而减少血管内皮的脂质沉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4. 改善内皮功能: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能够增加一氧化氮(NO)的合成和释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活性,促进血管舒张,改善血管壁的弹性,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5. 抑制血小板聚集: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的治疗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多个关键环节,这些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寻找更多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
中药的药理学、药效学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2c0491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0.png)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动脉内壁因胆固醇斑块(即动脉粥样斑块)的堆积而变硬和变厚,导致血管狭窄和闭塞,最终会引起心脑血管事件。
传统中药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和药效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思路是防止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进展,减少血管狭窄和闭塞,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目前,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主要包括:改善血脂代谢、调节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
一、改善血脂代谢中药可以通过降低血脂来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山楂、陈皮、黄芩、红酒等都有降脂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方剂复方甘油酯低下片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
二、调节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中药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来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人参、黄芪、当归等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的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实验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可以显著降低兔子A型肝炎糖蛋白水平等炎症指标。
三、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因。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川芎、丹参、桃仁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丹参注射液可以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提高红细胞变形性和增加红细胞膜酯化酶活性。
四、扩张血管中药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流阻力,改善心脏及外周组织的供血情况。
夏枯草、三七、天麻等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实验研究表明,天麻提取物可以显著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
综上所述,中药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不同发病环节,具有综合性、多靶点、多效应等特点,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剂量等 aspects,加强临床研究,推广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应用。
中药调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概况
![中药调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c382960f52ea551810a6879b.png)
12施冲。刘中华.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患者腰麻中对循环的稳定作用[J].广东 医学,2003.24(9):1008-1010 (2006-06-01收稿2006·10-19修回)
4王征,冷辉林.吴快英.灯盏花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浆中SOD、El"的影响 [J】.江西中医药,2001.32(6):18
5较合香.葛根药理研究近况[J].时珍国医目药.2000,Il(12):1141 6候安会.三七的I晦床运用和实验研究概要[J].中医药信息,1999,6(1):2l-
24
7邓树荣,梁涛.红花注射液治疗脑梗死60例临床观察[J].临床蒌萃,200l, 16(21):993-994
目前认为AS本质上是一种慢性炎症增生性疾病,参与 粥样斑块形成过程的细胞和分子都是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 和分子。现已证实,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核 因子一KB(NF-KB)等参与AS斑块内主要细胞成分如血管 内皮细胞、VSMC、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发生的炎症反应 过程及调节作用。其中CRP是心血管疾病最强有力的预示 因子和危险因子。CRP可直接诱导炎症反应,参与AS病理 变化的各个重要阶段,CRP的浓度与内皮损伤的程度和AS 斑块的不稳定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黄芪多糖、温 胆汤、加味瓜篓薤白汤¨引可降低体内CRP水平,茶多酚Ⅲ】 可抑制NF.KB,因而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加 AS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2.4抗血小板聚集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活性物质和纤维蛋白(原)升高 在A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茶多酚可抑制血小板释 放血栓素(TXA2),升高血浆6一酮(Keto)一前列环素la (PGlla)水平,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影响ADP与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结合而抗血小板聚集,与凝血酶结 合阻碍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及促进纤维蛋白溶 解心L圳。大柴胡汤可对抗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抑制 PGH2的合成嗌’。大豆皂甙营、水蛭、赤芍等可调节TXA2/ PGl2平衡,抗血小板聚集,同时还可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 从而使血液黏度降低。 3具有调血脂和抗AS的中药有效成分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2c66c2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e.png)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复杂的动脉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和调节血脂等方面。
目前,对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如下:一、抗炎作用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实现。
许多中药具有抑制炎症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如黄芪、川芎、红参等。
实验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可以通过抑制一系列炎症相关分子的表达和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炎能力,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
二、抗氧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氧化应激有关,中药中的许多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山楂、红花、丹参等中药多酚类化合物可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酶活性和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等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氧化应激。
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血小板的异常激活和凝聚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当归、川芎、三七等中药含有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和凝聚相关的信号通路来发挥抗血小板凝聚作用。
而且,这些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血液纤溶系统的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进一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四、调节血脂作用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如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的水平。
葛根、决明子、山楂等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增强胆固醇的代谢和排泄等方式来调节血脂的水平,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多种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和调节血脂等。
尽管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争议和不足,但是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以及其整体调节机制,使其具有很大的潜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b2ffd7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d.png)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影响全球健康的常见疾病,中药治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在治疗中的应用、对机制的影响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各种中药的不断探索,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
未来,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前景仍然值得期待,中药在治疗中展现的潜力也将继续得到挖掘和发展。
这些研究成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促进人类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研究进展、机制、影响、方法、前景、潜力。
1. 引言1.1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重要性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疾病,也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病因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药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内膜损伤、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等多个环节。
内膜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起始点,各种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可以导致内皮细胞受损,使炎症介质和细胞粘附因子增加,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环节,高浓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血管壁中沉积并被氧化,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激活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促进发病过程。
炎症反应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导致血管内膜炎症,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影响血管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述评
![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8e384b7b55270722192ef7af.png)
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述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取得确切效果。
主要研究方面在以下几方面:1、调整脂质代谢的作用环节;2、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4、抗炎症反应的研究;5、抑制血小板黏附及分泌的研究。
中药还对AS相关基因表达有一定作用和影响。
中药治疗AS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实验研究综述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常见疾病,常累及心、脑血管等重要部位而导致严重后果。
因其并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而死亡者占疾病死亡率的首位,故被称为“头号杀手”。
近年来,中医药抗AS研究取得了确切效果,现评述如下。
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1.调整脂质代谢的作用环节脂质代谢紊乱,沉积于动脉内膜是导致AS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调整脂质代谢是抗AS的关键。
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①减少外源性脂类吸收,包括轻泻、缓泻、植物固醇竞争脂化酶和多糖类与胆盐结合而减少胆固醇吸收;②抑制脂质合成,尤其是抑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细胞内合成;③促进脂质的转运和清除,影响脂质的肝肠循环,加速其排泄。
不同的中药,可对脂质代谢的不同环节发挥作用。
目前已被阐明降脂作用的中药:首乌、决明子、泽泻、虎杖、柴胡、杜仲、金银花等能抑制脂质在肠道的吸收;泽泻还能抑制胆固醇在体内合成;泽泻、首乌、黄精、山楂、灵芝等能促使血浆中脂蛋白的转运与脂质的清除;柴胡、茵陈、大黄、决明子等可促进脂质从肠道排泄。
[1]2.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血管中膜的平滑肌细胞逆行到内膜异常增殖和集聚在AS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因此,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是治疗AS的关键。
灯盏花[2]对胎牛血清刺激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快速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核因子kB活性来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到 一种 非常 理想 的药 物 。祖 国医学通 过对 动 脉粥 样
硬化 病人 进行 辨证 论 治 , 发 挥 中 医药 复 方全 面调 节 机
体机 能 和 多 途径 、 多环节、 多 靶点 干预 的优 势 , 从 而 为
・ 25 02 ・
CHI NE SE J OUR NAI OF I NTE GRATI VE ME DI C I NE ON CARDI O一 / C ERE B ROVAS C UL AR DI SE AS E No v e mb e r 2 0 1 6 V0 11 4 N0 . 2 1
研; 软脉 煎; 中药 复 方 ; 辨证论 治; 功效组成 ; 胸 痹
中 图分 类 号 : R 5 4 1 . 4 R 2 8 9 . 5 文 献标 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1 3 4 9 . 2 0 1 6 . 2 1 . 0 1 0 文章编 号: 1 6 7 2 — 1 3 4 9 ( 2 0 1 6 ) 2 1 — 2 5 0 2 — 0 3
.
中 药 复方 软脉 煎抗 动脉 粥样 硬 化 的研 究 概 况
杜文 婷 , 王臻楠。 顾 耘
摘要 : 动 脉 粥 样硬 化 是 诸 多心 脑 血 管 疾 病 最 常 见 的 病 理 基 础 , 由 多种 因 素 导 致 而 成 , 是 致死 、 致 残 的 主 要 原 因之 一 。 现 代 医 学
虚 内热 证 、 阳虚 血 瘀 证 。多 元 统 计 学方 法 对 5 1 1例 颈 动脉粥 样硬 化病 人进 行 流 行 病 学调 查 , 结果表 明,
祖 国医学 无“ 动 脉 粥样 硬 化 ” 这一 病 名 , 主要 根 据
常见 临床 症状将 其 归为 “ 胸痹 ” “ 眩晕” “ 中风 ” “ 健忘” 等 病, 近年来 也有 医 家提 出“ 脉 浊” “ 脉痹 ” 等病 名 , 认 为气
对 其 治疗 虽 然有 了 长足 发 展 , 但 尚未 找 到 一 种 非 常 理 想 的 药物 ; 祖 国 医学 通 过 辨 证 论 治 , 可 以发 挥 中 医 药复 方 全 面调 节机 体 机 能 的 优 势。, 摇床 实践 表 明 , 采 用 具 有 补 肾益 气 、 化 痰 祛瘀 功 效 的 中药 复 方 软 脉 煎 治 疗 动 脉 粥样 硬 化 可取 得 较 好 疗效 , 并 得 到 了相 关 实 验
近 年来 动脉 粥样 硬 化 的 中医研 究 , 基 本 上 把 动 脉
粥样硬 化归 属于 “ 血瘀” “ 痰浊” 范畴 , 有 报 道 用 三 七 总 甙、 川芎嗪、 红花 、 丹参 、 消瘀 片 、 血 府 逐 瘀 丸 等 治 疗 动 脉粥样 硬化 。但 全 国名 中 医姚 培 发 、 林 水 淼 教 授 等 倡 导 衰老 机制 的“ 精 血虚 衰 ” 说, 认 为 脉体 随增 龄 亦 出现 劳损 , “ 体” ( 形态 ) 、 “ 用” ( 功能) 均 随之 减 退 , 治 疗 动 脉
功能 。
化是 主要 临床 心血 管事 件发 生 的潜 在 原 因_ 1 ] 。解剖 发 现颈 动脉 粥样 硬 化 常 与冠 状 动 脉 血 管受 累 同时 存 在 , 可作 为反 映全 身 动 脉 粥样 硬 化 的窗 口l _ 2 ] , 颈 动 脉 不 稳
定斑 块破 裂 、 脱 落可 引起 脑 梗 死 , 严 重 威 胁 着 颈 动
血管 疾病 最 常见 的病理基 础 , 由多 种 因素导 致 而成 , 是
致死 致残 的 主 要 原 因之 一 。欧 洲 心 脏 病 学 会 研 究 显 示, 在欧 洲心 脏 病 死 亡 率 的 3 8 %~4 2 %, 动 脉 粥 样 硬
内; 久病 伤阴, 阴 虚 阳亢 , 肝阴虚则失于疏泄 , 气 机 郁 滞, 久 则化火 生 热 , 煎灼津液; 肾藏精 , 肾 阳 主 温运 , 年 老 肾衰 , 气不化 津, 生成痰 浊, 血停 成瘀 , 而 致 病 。痰 浊、 血 瘀胶 结 , 停 滞 于血脉 后 , 日久损 伤血 脉 , 影 响管 壁
血运 行 于 脉 , 脉 道通 畅 则 气 血运 行 如 常 ; 脉道 不 利 , 气 血运 行不 畅 , 脉 道不 通 , 气 血 运行受 阻 。多数 医 家认 为 动脉 粥样 硬化 发 生 的病 机 为 本 虚 标 实 , 本 虚 主要 是 气
中医药 防治 动脉粥 样硬 化 的研究 提供 了广 阔 的前 景 。
1 中 医 对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的 认 识
因, 其 病 因病 机 以 肾中精 气 亏 虚 为 本 , 痰 瘀 交 阻 为标 。 陈明荃 等 通 过 因 子分 析 综 合 聚类 分 析 , 认 为 颈 动 脉 粥样硬 化最 主要 的证 型为 肾虚精 亏 证 、 痰 浊气 滞 证 、 阴
动脉 粥样 硬 化 (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 A S ) 是 诸 多 心 脑
瘀 热毒 ; 亦 有 医家 提 出“ 伏邪 ” “ 脉 浊” 概 念 。动 脉 粥 样 硬化 多 发生 于 中老年 病 人 , 脾 气 虚弱 , 失于健运 , 痰 浊
内生 , 久滞 血液 运行 不畅 , 则致 血瘀 , 痰瘀 胶 结 , 着 于 脉
脉粥样 硬 化病 人 的生命安 全 。早期 有效 预 防动 脉粥 样 硬化 形成 , 限制 动脉 粥样 硬化 进展 , 降低 急性 心 脑血 管 事件 的发 生 , 具 有 重要 的临床 意义 。迄 今为 止 , 现代 医
学对 动脉 粥样 硬 化 的 治疗 虽 然 有 了 长 足发 展 , 但 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