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11 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教育心理学(含发展心理学)讲义
![11 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教育心理学(含发展心理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cb6b974a417866fb84a8e98.png)
2001年教育心理学(含发展心理学)一、简答(每题5分,共60分)1.“心理种系发展”与“心理的个体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所谓心理种系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一个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前者所研究的是动物心理学的内容,即研究动物的心理和行为实质。
后者所研究的是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的个体发展研究是的个体一生心理发展的趋势。
由此可见,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在于,心理种系发展包括的范围更广泛,而心理的个体发展概念的范围只是前者的一部分。
种系发展虽不同于个体发展,但不能因此从根本上否定个体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发展史,因为个体发展史和种族发展史有着一定的联系。
恩格斯曾指出:“正如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动物祖先从虫豕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样,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的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只是这个缩影更加简略一些罢了。
但是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
”因此,将个体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完全等同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从根本上否定这两个发展史有一定的重复性也是不对的。
2.举例说明什么是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
发展心理学运用纵向研究是其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特色。
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就是最早运用纵向研究法研究儿童心理的一位心理学家。
他在其儿子三年心理发展的报告里,深入细致地记录了大量的观察事实,这就是所谓的“儿童传记”。
他每天三次地对其儿子进行了长期观察,并辅之简单实验。
普莱尔运用纵向研究的系统观察法,完成了他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并编著了《儿童心理》一书。
纵向研究要求在所研究的发展时期内反复观察和测量同一个或者同一组个体。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984817650e2524de4187e43.png)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①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
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
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发展心理学内容提要与试题精编
![发展心理学内容提要与试题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06aca72708a1284ac950435e.png)
发展心理学内容提要与试题精编第1章发展心理学概述【内容提要】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二)纵向研究(三)聚合交叉研究(四)双生子研究四、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一)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精选习题】一、选择题1.在西方最早对成人心理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A.佛洛伊德B.荣格C.阿德勒D.埃里克森2.1882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儿童心理学》。
A.霍尔B.普莱尔C.何林沃斯D.古德伊洛弗3.1930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
A.霍尔B.普莱尔C.何林沃斯D.古德伊洛弗4.最早研究老年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A.埃里克森B.霍尔C.荣格D.何林沃斯5.()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至青春期。
A.埃里克森B.霍尔C.荣格D.何林沃斯6.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中共同存在的缺点是()A.费时B.样本易丢失C.存在世代效应D.成本高7.格赛尔的婴儿爬楼梯实验属于()A.横断研究B.纵向研究C.聚合交叉研究D.双生子研究8.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A.动物心理学B.比较心理学C.民族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9.下列心理学家中,其研究对象包括了青春期的有()A.埃里克森B.霍尔C.荣格D.何林沃斯10.横断研究的优点包括()A.研究样本交大,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资料B.成本小,费用低,省时省力C.系统、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D.易确定因果关系二、简答题1.简述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2.如果要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变化的发展情况,需要如何设计?简单谈谈设计方案。
第2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内容提要】一、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三)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精选习题】一、选择题1.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恋母情结”出现在()A.口唇期B.肛门期C.潜伏期D.性器期2.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A.本我B.自我C.超我D.性本能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3-6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是()A.主动感对内疚感B.自主感对内疚感C.自主感对羞怯感D.主动感对羞怯感4.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A.信任感对怀疑感B.自主感对羞怯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D.自我同一感对角色混乱5.埃里克森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是()A.生理发展B.认知发展C.人格特征D.主动活动6.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是()A.维果斯基B.霍尔C.科尔伯格D.皮亚杰7.皮亚杰研究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是()A.实验法B.测验法C.临床法D.问卷法8.婴儿常常把什么东西都放进自己的嘴里,这个例子是皮亚杰理论中的哪个过程?()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去中心化9.幼儿往往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它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建构知识的方式是()A.同化B.顺应C.平衡D.图示10.根据皮亚杰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水平发展到()的标志。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48d1168a98271fe910ef98d.png)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如前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而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儿童期(包括青少年)又是被研究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构成了儿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提出毕生心理发展较晚。
近20年来,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关于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报告和著作越来越多,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十分迅速。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卢梭(J.J.Rousseau,1717—1778)、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福禄贝尔(F.Froebel,1782—1852)等人的工作。
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而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则是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
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的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发展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科学儿童心理学产出于19世纪后半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1842—1897)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的创始人,他也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儿童心理》是一部完整的儿童心理学,它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
在《儿童心理》一书中,普莱尔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系统地研究了儿童心理发展;他比较正确地阐述了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盛行的“白板说”;他运用了系统观察和儿童传记的方法,开展了比较研究,对比了儿童与动物的异同点,对比了儿童智力与成人,特别是有缺陷的成人智力的异同点,为比较心理学乃至发展心理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6a25aa2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b.png)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情和行为的科学,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探讨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一、古代心理学古代心理学主要围绕哲学和宗教展开。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思维和感知的本质进行了讨论。
柏拉图认为思维和感知是独立于物质的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了感知与经验的联系。
在古印度,佛教和耆那教强调了心灵的控制和平静。
二、近代心理学的起源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德国,威廉·旧金斯创立了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并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他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知觉和认知过程。
在美国,威廉·詹姆斯成为了第一位正式任教于心理学的学者,并发表了《心理学原理》一书,成为心理学教育的里程碑。
三、行为主义的兴起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在心理学领域的兴起成为一次重大突破。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对刺激的响应,并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心理过程。
著名的行为主义者包括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
他们的实验旨在揭示行为与刺激之间的关联。
四、认知心理学的崛起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逐渐兴起,并且成为心理学领域中的主流派别之一。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思维和知觉的作用,通过研究信息加工、记忆、语言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探索人类思维的内在机制。
克里斯蒂安·恩斯特·穆勒、乔治·米勒和诺曼·切斯勒等心理学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现代心理学已经发展为一个多元化且细分化的领域。
以下是一些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1. 精神疾病和心理治疗:心理学家正在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产生机制,并开发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
2. 睡眠与梦境:睡眠和梦境是心理学中的热门研究方向,研究者致力于揭示睡眠和梦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
3. 心理发展:心理学家对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心理发展。
外国教育史第18章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外国教育史第18章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f072c285a8102d276a22f78.png)
不就是一个医院的广告嘛),再次得到信息刺激。教授将认
知结构的立足点定位到医院,碎石理解为碎结石,故教授恍
然大悟,理解了。教授调整认知结构的立足点去顺应外部的
刺激,达到理解的过程。这就是顺应过程。
认知发展的实质
个体通过同化或者顺应来达到自身与外界环境的一种新
四、学术影响及历史地位
一、皮亚杰生平简介
一、生平简介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生于1896年8月9 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
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1969年皮亚杰73岁时,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 “卓著科学贡献奖”,他成为第一个享饮此誉 的欧洲人。 1977年国际心理学会授予皮亚杰爱德华•李•
长着四只勾画出它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 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这个故事中鱼获得关于牛的知识的过程是同化还是顺应?
《鱼牛》故事分析
鱼听青蛙描述牛的形态(刺激),言语信息输入(刺激) 到鱼的认知结构(鱼的形态)中,鱼将原来的结构(鱼 的形态)根据言语信息(刺激)做些调整改变,得到新 的认知结构(鱼牛)。 这个过程就是同化过程!
皮亚杰举了这样的例子:爱丽丝的头发比苏珊淡些,爱丽丝的头
发比莉莎黑些,问儿童:"三个中谁的头发最黑"。
守恒性 可逆性 去自我中心性
4.形式运算阶段
年龄阶段:12——15岁
第十八章
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及其 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西方儿童观的演变
对科学儿童观 的召唤 文艺 复兴 启蒙 运动
古代
中世 纪
19世
20世
纪
纪
《儿童心理学》解放前我国儿童心理学发展概况
![《儿童心理学》解放前我国儿童心理学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c59a412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f.png)
虽然在我国古代学者的著作中有很丰富的⼼理学思想,也包括⼉童⼼理学思想,但⼼理学、⼉童⼼理学作为⼀门独⽴的科学在我国科学的出现,则是晚近的事情。
近代中国⼼理学也和其他学科⼀样,是随着资本主义侵⼈中国时⼀起进来的,是和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向西⽅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和近代⽂明⽂化的运动分不开的。
从1840年鸦⽚战争起到解放前的⼀段时间⾥,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性质的。
各种科学也都打上这个烙印,⼤多是原封不动地把资产阶级的东西照搬进来,⽽且是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服务的。
⼼理学、⼉童⼼理学也是⼀样。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理学,只有在解放以后才有建⽴的可能。
最早的⼼理学著作是什么时候被介绍到中国来的,现在还不确切知道。
有⼈说,1907年王国维译的、丹麦学者哈甫定(H. Haffding)著的《⼼理学概论》,算是最早的,也有⼈说,⽐它更早的,可能还有。
⼉童⼼理学著作被介绍进来,则⽐较更晚些。
⼤约在五四运动前后,已有⼏种资本主义国家的⼉童⼼理学著作被翻译过来,如艾华编译的《⼉童⼼理学纲要》,陈⼤齐译、德国⾼五柏(R. Gaupp)著的《⼉童⼼理学》等都是。
与此同时,当时的师范学校和⾼等师范学校也开始开设⼉童⼼理学课程。
例如,我国最早的⼉童⼼理学家陈鹤琴于1919年留学回国后,就在南京⾼等师范学校讲授⼉童⼼理学课程。
讲授的内容也⼤都是根据西⽅⼉童⼼理学家如普莱尔、鲍德温、霍尔、华⽣等⼈的著作编译⽽成的。
最早的⼉童⼼理学的研究⼯作可能要算陈鹤琴的⽇记法的研究。
他对他的⼉⼦陈⼀鸣从出⽣到⼤约三岁进⾏了长期的观察,作了⽇记式的记录,⽽且还作了摄影记录[见陈鹤琴著《⼉童⼼理之研究》(1925)]。
在他的影响下,以后有很多⼈从事和这类似的研究,如葛承训的《⼀个⼥孩⼦的⼼理》、费景瑚的《均⼀六个⽉⼼理的发展》等。
同时,在陈鹤琴的指导下,在南京⿎楼幼稚园也进⾏了⼀些有关幼⼉⼼理的研究。
⼉童⼼理的测验研究引进我国也是⽐较早的。
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测验法》,对智⼒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
心理学发展历史
![心理学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b1dbe88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8.png)
心理学发展历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关注人的思维、情感、意识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世纪,心理学在古希腊时期开始崭露头角。
当时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和讨论人类的思维和意识。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思考是在不断提问和追问中发展的,而柏拉图则将尽力追求真理的智者称为哲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知觉、记忆、学习等概念,并将它们与世界观联系起来。
二、近代心理学的起源17世纪到18世纪,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开始将科学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中。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大脑是一张白纸,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这是后来所说的经验主义。
法国启蒙思想家笛卡尔则提出了心物二元论,认为人的思维和身体是相互独立的。
三、心理学的分支和实验心理学的兴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心理学正式分化为不同的分支,并出现了实验心理学这一重要的发展方向。
德国的维尔特和其学生提出了结构主义心理学,试图通过分析人的意识和感知来研究心理活动。
而美国的詹姆斯则提出了功能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活动的功能和适应。
在实验心理学方面,德国的威廉·温德特开创了实验心理学的新领域,他通过实验研究来了解人的感知和知觉。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行为主义者主张研究行为,而不是心理过程。
他们相信人的行为是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华生通过研究婴儿的条件反射提出了行为主义的观点,斯金纳则将实验室中动物的观察和操纵扩展到人类的行为研究中。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兴起,与行为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是研究的重点。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斯韦尔·马尔托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人的自我实现的概念,并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体的价值。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23478b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5.png)
第1节: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个体发展心理学(教程第117-119页)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点:发展心理学的定义(识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
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识记)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三)我国的发展心理学(四)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理解)1.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
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
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程第119-122页)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识记)1.客观性原则2.能动性原则3.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要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识记)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2.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3.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要点:观察法(应用)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记录被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1.4.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精)
![1.4.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精)](https://img.taocdn.com/s3/m/6ff3f7b3dd3383c4bb4cd2aa.png)
主讲人:纪红霞
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知识点二: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近代社会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密 切的关系,还有两个直接的推动因素:
自然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
进化论的影响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一、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影响
“归于自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 中期,随着社会观念的变 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 识到尊重儿童、发展儿童 天性的重要性,越来越重 视利用儿童心理特点与规 律进行教育儿童。自然主 义教育运动的盛行,对了 解儿童心理提出了更高、 更迫切的要求。
2. 对婴儿心理学的研究的独特贡献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3.普莱尔研究的局限性 (1)如观察初试缺乏代表性与典型性(只有其儿子1人) (2)观察的条件和技术比较简陋,结论与事实未能完全分开, (3)忽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等等,
但尽管如此,普莱尔仍然是科学儿童心理研究 的奠基人,为婴儿的心理研究的科学开展奠定了 最初的基础。
1876年一个婴儿的传略是儿童心理学领域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是在19世纪下半叶发生的一件非常重要的心理学事件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心理科学本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心理发生发展的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第一章 绪论4.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是在 19世纪下半叶发生的一件非常重 要的心理学事件,在心理学的发展 史上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是 心理科学本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 程碑,它标志着人类心理发生发展 的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 段。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 W.T.Preyer)
发展心理学笔记讲义:发展心理学史
![发展心理学笔记讲义:发展心理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8774ac2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2.png)
-⼀、近代西⽅⼉童⼼理学产⽣的原因 科学⼉童发展⼼理学的产⽣,除了与近代社会的发展、近代⾃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外,有两⼤因素起了直接的推动作⽤。
⾸先是⾃然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
其次是进化论的影响。
⾃然主义教育运动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发展,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尊重⼉童、发展⼉童天性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利⽤⼉童⼼理的特点与规律去教育⼉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从⼈的本性出发,把⼉童从出⽣到成熟分为四个年龄阶段,并编写了第⼀本以⼉童年龄特征为基础,系统讲述科学知识的书《世界图解》。
此外,夸美纽斯还提出了⼀系列符合⼉童特点并能促进⼉童⼼理发展的教育与教学原则。
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提出了“⽩板说”,认为⼈的⼼灵在出⽣时就如⼀块⽩板,⼀切知识和观念都是从后天的经验中获得的,因此,⼉童⼼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在他看来,⼉童⼼理发展的差异9/10是由教育决定的。
他强调要培养⼉童的兴趣,发展⼉童的独⽴能⼒,并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很⼩的年龄就开始。
法国思想家卢梭(J.Rousseau)的⼉童观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哲理⼩说《爱弥尔——论教育》⼀书中。
通过虚构的⼉童爱弥尔从出⽣到成⼈的教育过程,提出⼉童虽然不是成⼈,但也不是成⼈的宠物和玩物。
他⾸先是⼀个“⼈”,有⾃⼰的意识和情感的⼈。
成⼈要尊重⼉童,对⼉童的教育要遵循“⾃然的法则”,应按照他们的本性,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
卢梭关于⼉童天性中包含主动⾃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童纯真天性,让⼉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在当时产⽣了巨⼤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然主义教育运动的盛⾏,对了解⼉童⼼理提出了更⾼、更迫切的要求。
进化论的影响 在《⼈类的由来和性选择》(1871)中,达尔⽂提出“⼈猿同祖”,并认为⼈与动物具有⼼理上的连续性;《动物与⼈类的表情》(1872)则进⼀步分析了⼈类与动物表情上的共性和共同的发⽣根源。
发展心理学教案
![发展心理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eb0a1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6c.png)
第一章绪论(2学时)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受精卵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就诞生了,经过婴儿期、幼儿期、少年、青年、成人到老年,直到生命的终结。
那么在这整个的生命历程中,一个人的记忆、思维、言语、个性等各个方面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各阶段又有哪些特点呢?试想,我们自己在2岁、8岁、15岁……的时候又是一个什么状态,处于什么发展水平呢?我们这门课就将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们明确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尤其是儿童时期的个体其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每一门学科都是以客观存在的某一领域中的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特定领域内去发现这一事物所特有的规律,从而以其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在每一门学科的学习之前,我们都要首先交代清楚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等基本情况,发展心理学也不例外,为了明确它的研究对象,我们需要从心理和心理的发展谈起。
一、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成年人的最一般的心理发展规律。
从普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
首先,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说心理是由客观现实所决定的,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
其次,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通过脑的活动而实现的,所以说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再次,心理的反映不是像镜子一样的机械的,而是能动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人的言语参与下进行的。
因此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
最后,心理、意识虽是第二性的,但它一旦形成后就能在人的活动中起定向、调节的作用,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的。
这就是对心理实质的理解。
(二)心理的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
1、心理的种系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它主要经过刺激感应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此时,就已经进入到人类的动物祖先猿类。
促进猿类进化到人类的前提:直立行走、使用和制造工具、语言,在这三个因素的作用之下促进了人类的产生。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精心整理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精心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826f72d915f804d2b16c1ef.png)
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个年龄阶段上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关键期—主要指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阶段,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
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儿童眼前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他是存在的。
守恒---指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他的物质含量是不变的。
图式—是指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后者是前者的内化,它们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适应—其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到现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顺应---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
依恋—特指婴儿的依恋,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指儿童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手段,儿童的记忆策略是不断发展的。
心理理论—是指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认识。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倾向,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
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观点|角色采择—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的信息对他人的内部心理状态的理解和判断。
(塞尔曼)身体自我—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涉及到对自己的相貌、体格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
心理学发展历程汇总
![心理学发展历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a733c2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7.png)
心理学发展历程汇总
近代心理学的起源
近代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
当时,威廉·冯特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概念,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开始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
同时,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潜意识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成为主流。
行为主义心理学关注外部行为的观察和测量,忽略了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著名的行为主义者包括Watson、Skinner等人。
认知心理学的崛起
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开始兴起。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记忆等心理过程,并强调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等对认知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并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了批判。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关注人的主观经验和自由意志。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
现代心理学的多元化
现代心理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的心理学领域外,还涌现出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多个专业分支。
同时,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对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
心理学发展经历了从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演进过程。
现代心理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心理现象的途径。
\[Word count: 123\]。
十三五规划教材小学黄俊官儿童心理学思考与练习答案
![十三五规划教材小学黄俊官儿童心理学思考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2fcc3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60.png)
十三五规划教材小学黄俊官儿童心理学思考与练习答案1、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社会化,年龄特征。
参考答案:(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的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的年龄特征。
四个有关方面: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
社会化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2、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参考答案: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心理的发展到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相互作用论。
a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高尔顿、霍尔等。
高尔顿做了家谱研究,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出名成就的人远远多于普通人的亲属,他认为这说明了遗传的决定作用。
b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
华生提出了S—R公式,把行为看作是由外界刺激决定的。
华生著名言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将他们培养出任意的人,比如医生、科学家、乞丐等。
c相互决定论认为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后天的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61fd7be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9.png)
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
如果说,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算起,那么,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则从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1842—1897)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在心理学史上是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但是近代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并不直接导源于心理科学的建立,而是有其自身的独特的历史背景的。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近代社会的发展。
在西方,中古时代的封建社会,也和其他各国的封建社会一样,妇女和儿童是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的,并且甚至是受迫害的,因此,不可能产生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
约从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起,新兴资产阶级从经济上、政治上以至意识形态上进行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开始提出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口号。
例如,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编写了第一本儿童课本《世界图解》。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J.Locke)提出对儿童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法则”。
18世纪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J.J.Rousseau)发表了有名的儿童教育小说《爱弥儿》,他抨击当时的儿童教育违反儿童天性,指出:“……他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儿童,而不去想想他在末成年之前是个什么样子。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近代科学的三大发明:细胞、能量转化和进化论,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科学观,促进了辩证的自然观,要求科学要从发展变化上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心理科学受到这一影响,从而也先后开展了动物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
伟大的进化论的创造者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写的著作《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时关于这样的著作是很少的,这就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准备了直接的前提。
1.4.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精)
![1.4.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精)](https://img.taocdn.com/s3/m/6ff3f7b3dd3383c4bb4cd2aa.png)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三、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是在 19世纪下半叶发生的一件非常重 要的心理学事件,在心理学的发展 史上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是 心理科学本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 程碑,它标志着人类心理发生发展 的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 段。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 W.T.Preyer)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第一章 绪论4.理论流派1
主讲人:纪红霞
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知识点二: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近代社会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密 切的关系,还有两个直接的推动因素:
自然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
进化论的影》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心理发展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 观察与心理实验,内容涉及感觉的发展、情绪的发展、意志的发展和 理智的发展部分。 1.《儿童心理》的主要内容:
儿童意志(动作) 的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比较正确有力地 阐明了遗传、环境与教育 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有力地驳斥了当时盛行的 “白板说”。
拉马克最初提出进化 论的思想,经达尔文的系 统科学研究,在他的一系 列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 体现。他认为,通过对儿 童观察与研究,可以了解 人类的心理发展,并揭示 动物心理向人类心理的演 变过程,儿童成了研究进 化的最好的自然实验对象。
1876年《一个婴儿的传略》 是儿童心理学领域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
2. 对婴儿心理学的研究的独特贡献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3.普莱尔研究的局限性 (1)如观察初试缺乏代表性与典型性(只有其儿子1人) (2)观察的条件和技术比较简陋,结论与事实未能完全分开, (3)忽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历年考研真题(1995-200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历年考研真题(1995-2005)](https://img.taocdn.com/s3/m/f201582e3169a4517723a361.png)
10.社会学习理论
(二)简答题(30分)
1. 如何正确看待学校教育中的惩罚问题。(7分)
2. 实际教育工作中,如何应用有意义学习的不断分化(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与综合贯通(integrative reconciliation)的原则。(7分)
8、简述成人晚期智力退化问题9简述有关语言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
三、论述题
1、用实例说明为什么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
2、请综合分析人在推理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可能原因
3、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不同表现在那些方面
4、结合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特点,谈谈你对小学教学的建议
5、试论述如何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去改变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3. 学习定势(learning set)
4. 学习迁移的关系转换理论(transposition theory of learning transfer)
5. 任务分析(task analysis)
6.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7. 桑代克的学习律
8.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如何运用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来分析教学任务?
(四)下面一段教材选自小学数学课本(六年制)第九册。请你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知识掌握的原理对立进行分析,并写出简要教案。
3.梯形的认识
登高用的梯子、堤坝和沟渠的横截面等,都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在梯形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从上底的一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1、无意识 2、声音的掩蔽 3、驱力 4、内倾性 5、行为的塑造 6、首要特质 7、内导信息 8、离差智商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复习提纲2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复习提纲2](https://img.taocdn.com/s3/m/0afe70d5ce2f0066f433220c.png)
发展心理学一、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 横断研究2. 纵向研究3. 聚合交叉研究4. 双生子研究(四)发展心理学的历史1. 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2.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2.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3.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5. 生态系统理论(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1. 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2.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 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4.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三、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一)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1. 染色体、DNA和基因2.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3. 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4. 显性和隐性基因5. 遗传疾病(二)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1. 胎儿的发育过程2. 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四、婴儿心理发展(一)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1. 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2. 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二)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1. 动作发展的规律2. 动作发展的阶段3. 动作发展的训练(三)婴儿言语的发展(四)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1. 婴儿感觉的发展2. 婴儿知觉的发展(五)婴儿气质的发展1. 婴儿气质类型学说2. 气质稳定性与可变性(六)婴儿社会性的发展1. 婴儿的情绪发展2. 婴儿的依恋3. 早期同伴交往五、幼儿心理发展(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1. 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2. 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二)幼儿的游戏1. 游戏理论2. 游戏种类及其发展(三)幼儿言语的发展1. 词汇的发展2. 句子的发展3.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四)幼儿认知的发展1. 记忆的发展2. 思维的发展(五)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1. 心理理论2. 幼儿道德认知发展3. 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4.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5. 同伴关系六、童年期心理发展(一)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三)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1. 书面言语的发展2. 内部言语的发展(四)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1. 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2. 元认知及其发展(五)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发展2. 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3. 品德发展七、青少年心理发展(一)生理发育1. 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2. 第二性征与性成熟(二)认知发展1. 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2.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三)自我发展1. 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2.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四)社会性发展1. 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2. 反社会行为(五)情绪1. 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2. 常见情绪困扰八、成年期心理发展(一)成人期发展任务理论(二)认知发展1. 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2. 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三)人格发展1. 自我发展理论2. 稳定性与可变性(四)临终心理1 直觉性物理知识(Intuitive knowledge of physics):婴幼儿在正式学习自然世界只是之前就具有的,关于物理规律的直觉性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
如果说,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算起,那么,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则从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1842—1897)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在心理学史上是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但是近代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并不直接导源于心理科学的建立,而是有其自身的独特的历史背景的。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近代社会的发展。
在西方,中古时代的封建社会,也和其他各国的封建社会一样,妇女和儿童是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的,并且甚至是受迫害的,因此,不可能产生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
约从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起,新兴资产阶级从经济上、政治上以至意识形态上进行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开始提出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口号。
例如,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编写了第一本儿童课本《世界图解》。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J.Locke)提出对儿童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法则”。
18世纪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J.J.Rousseau)发表了有名的儿童教育小说《爱弥儿》,他抨击当时的儿童教育违反儿童天性,指出:“……他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儿童,而不去想想他在末成年之前是个什么样子。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近代科学的三大发明:细胞、能量转化和进化论,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科学观,促进了辩证的自然观,要求科学要从发展变化上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心理科学受到这一影响,从而也先后开展了动物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
伟大的进化论的创造者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写的著作《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时关于这样的著作是很少的,这就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准备了直接的前提。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近代教育的要求。
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了解儿童、尊重儿童。
除上面提到的夸美纽斯、卢梭外,在教育理论中还有一种所谓的“心理学化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应以心理学的规律作为依据。
其中著名的有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福禄培尔(P.Froebel)、赫尔巴特(F.Herbart)等人。
裴斯泰洛齐在1774年还特别对他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用日记法写下了大约一个月观察记录。
虽然现在看来,科学价值不大,但这应当算是儿童心理研究的先声。
由于这些教育家的推动,到了19世纪后期,研究儿童的著作和组织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是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
他对他的孩子从出生起直到三岁,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有时也进行实验,他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写成了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第一版,由于这部书的出版,就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普莱尔的书共分三编:第一编讲感觉的发展(关于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味觉和机体觉的发展);第二编讲意志的发展(主要关于动作的发展);第三编讲智力的发展(主要关于语言的发展)。
直到现在,这部古典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参考价值。
应当在这里指出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研究工作,并不是从普莱尔开始才有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裴斯泰洛齐、达尔文等以外,早就有很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也可以说是给普莱尔的集大成的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以下按照时间的次序列举一些主要的先驱性的研究。
(1)提德曼(Tiedemann),德国人,医生。
用日记法对自己孩子的发展作了详细的观察记录,1787年发表他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一书。
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过了五六十年,到了19世纪中期,才受到国际上的注意(1863年译为法文,1897年译为英文),产生很大的影响。
(2)罗别许(Lobisch),法国人,儿科医生。
1851年发表他的《儿童心理发展史》,偏重儿童生理发展的研究。
受到当时人们的热烈欢迎。
(3)席格门(Sigismund),法国人。
1856年发表他的《儿童与世界》,记录他的男孩出生以后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研究。
(4)库斯谟(Kussmaul),德国人。
1859年发表他的《新生儿心理生活的研究》一书,这是对较多婴儿进行观察实验以后统计整理的结果,在当时说来,是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研究。
如他用糖水、盐水、奎宁水等分别放在新生儿口中,观察他们的反应。
这已经接近实验法了。
(5)太因(Taine),法国人。
研究儿童和种族的语言发展,1876年出版《儿童与民族语言的研究》一书。
以上这些研究,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大多限于早期年龄,特别是三岁以前;(2)大多限于感知觉、动作、语言发展的研究,思维、个性方面的研究很少;(3)大多是用日记法(或传记法),规察研究较多,其他方法较少;(4)由于方法上的问题,科学性一般不是很高的。
但是它们却为普莱尔的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和材料.3/--霍尔和复演说霍尔(G.Stanley Hall,1844—1924)是受冯特影响而在美国创办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在推动美国儿童心理学研究上最有影响的人物。
他把普莱尔的著作译成英文,1891年他创办了《教育学报》,大量刊载有关儿童心理研究的论文报告(这个刊物在霍尔逝世后改名为《发展心理学杂志》,作为对他的纪念,现在仍继续出刊)。
他主要是用问卷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但由于方法的不完善,科学价值不很高。
他的《青年期》(1904)一书是他的代表著作,中译本《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是《青年期》一书的缩写本,这书的特点,除了在方法上广泛运用问卷法以外,在理论上他把当时生物学上复演学说运用来解释儿童心理发展。
他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的进化过程(如胎儿在一个阶段是有鳃裂的,这是重复鱼类的阶段);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过程。
这是儿童心理学上的复演学说,一直引起心理学界很大的争论。
鲍德温的儿童心理学思想鲍德温(J.M.Baldwin,1861—1934)生于南卡罗来纳州。
他曾任美国第四届心理学会主席、国际心理学联合会主席,和卡特尔合办过《心理学评论》《心理学家索引》《心理学专刊》和《心理学公报》等刊物。
他的著作也很多,主要的有《心理学手册》《儿童与种族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中的社会性与伦理的诠释》。
鲍德温的儿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为融合理论,用他自己的话说,其目的在于勾画出“发生心理学体系”的轮廓,以期创立一种将“最新的有机体适应的生物学理论与婴儿发展的学说融合生成的理论”。
他要阐述的核心问题是贯穿于进化过程中的某种现象的心理顺序的发展。
鲍德温将发展分析为三个部分:儿童认知的发展;人格的社会和认识基础;行为的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关系。
且三者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
在鲍德温的著作里能见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认知发展思想的雏形。
杜威的儿童心理学思想杜威(J.Dewey,1859—1962)生于美国的佛蒙特州,是美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杜威的论著很多。
1886年出版第一本美国心理学教科书,1896年他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被认为是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正式开始。
杜威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把心理学运用到教育和哲学方面,使三者结合起来。
他强调教育促进儿童本能生长,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基本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生长的过程。
教育就是本能的生长过程。
他还大声疾呼:必须以儿童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儿童当做目的,而不是当做手段来看待,教育措施一定要围绕着儿童来实施。
这种儿童中心主义对皮亚杰有很大影响。
施太伦和人格主义学派在普莱尔以后,20世纪初期,德国的施太伦(W.Stern,1871—1938)是一位出色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权威性著作,他受普莱尔的影响,和他的夫人一起对他们的孩子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观察,直到六岁。
过去的儿童心理观察研究,包括普莱尔的工作,大多限于三岁以前,而施太伦则把它扩充到六岁年龄。
同时,他的一些研究也是有开创性的,如他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虽然在某些观点上(如固定化和一些不完全恰当的解释)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说来,是有很高的科学性的,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研究材料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
当然,我们应当注意的是,他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上很多是错误的,施太伦是属于人格主义哲学观点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在宇宙中,人格是唯一的实在,个人是这一人格的具体体现,这完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他并且认为人格是有目的性的,目的的实现又和客观环境分不开,一方面,目的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又可以影响目的的实现。
因此,他在遗传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所谓“辐合说”,认为遗传环境是不可分的,表面是折中调和论,实质还是唯心主义的遗传决定论。
他和霍尔一样,特别强调复演说,这是和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分不开的。
比纳和测验学派过去儿童心理学研究上所用的日记法或传记法,大多一次只能忻究一个或少数儿童。
霍尔广泛应用的问卷法,虽然可以用于较多儿童,但科学性较差。
测验方法出现以后,对于用比较精确的数量方法研究较多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1857—1911)是这种测验学派的代表人物。
当然,测验法并不始于比纳,在比纳以前,就有人提出并加以应用,如美国的卡特尔(J.M.Cattell)、德国的艾宾浩斯(H.Ebbinghaus)都是。
只是他们还没有给测验法以有系统的、精密的设计,只有到了比纳的智力测验出现了以后,测验法才真正完善起来。
比纳和西蒙(T.Simon)合作制成了由许多题目构成的第一个测验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准量表(如儿童应通过哪几个测验)叫做1905量表。
1908年加以修订后,叫做1908量表或第二个量表,同年他发表了他的著作《儿童智力的发展》。
1911年又对1908量表进行过一次修订。
比纳、西蒙量表只提智力年龄(即通过某些测验就算达到某一智力年龄)。
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推孟(L.M.Terman)继续研究,对比纳、西蒙1911量表再加以修订,成为1916斯坦福修订量表,在这里,他将施太伦心理商数改为智力商数(1Q),其公式是: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IQ测验法至此算是达到比较成熟的地步。
自此以后,一方面,各种儿童心理测验不断出现,如奥地利彪勒(C.Bühler)的维也纳发展量表、美国格塞尔的耶鲁发展量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