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精选)

引言概述: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心理、认知、社会和情绪方面的发展和行为的科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揭示了儿童的特点、需求、问题和解决方法。
本文将从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会发展、性别角色和行为问题等五个大点展开,逐一阐述相关的小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等内容。
正文内容:一、儿童的认知发展1.感知与注意力发展2.认知发展阶段3.认知理论的解释4.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5.认知发展的实际应用二、儿童的情绪发展1.基本情绪的发展2.情绪表达与理解3.情绪调节与自我控制4.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5.情绪发展的实际应用三、儿童的社会发展1.社交认知的发展2.同伴关系的形成3.情感理解与共情能力4.规范意识与道德发展5.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实际应用四、儿童的性别角色1.性别认同的形成2.性别角色认知与行为3.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4.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5.性别角色问题的实际应用五、儿童的行为问题1.儿童行为问题的类型2.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3.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与诊断4.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与治疗5.儿童行为问题的实际应用总结: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及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会发展、性别角色和行为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同时,对于教育、家庭和社会各领域的从业人员,了解和运用儿童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工作和实践,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
因此,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未来应继续深入探讨和应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为儿童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6. 儿童发展阶段:指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特定发展特征和任务。常见的儿童发展阶段包括 幼儿期、学龄前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
7. 儿童行为问题:指儿童在行为表现上出现的问题,如攻击性行为、违反规则、注意力困 难等。
8. 儿童认知发展:指儿童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常见的认知发 展理论包括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学科。Hale Waihona Puke 下是一些儿童心理学中常见 的名词解释:
1. 心理发展:指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等方面的成长和变化。心理发展理论包括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等。
2. 社会情感发展:指儿童在社会关系、情绪表达和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社会情感发展 理论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情绪调节等。
这些名词解释提供了儿童心理学中一些常见概念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 问题的研究和应用。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3. 儿童心理问题:指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 郁、行为问题等。
4. 儿童心理评估:通过观察、测试和访谈等方法,对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功能进行评估和诊 断。
5. 儿童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游戏疗法等方法,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 题和提升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学概述

儿童心理学概述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期间的心理发展、行为和思维等方面的问题。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认知、情感、社交、道德、性别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研究内容1、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该领域的研究者探究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对信息的感知、记忆、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其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广泛应用。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这些阶段中,儿童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都会有不同的变化。
2、情感发展情感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该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关注儿童在情感认知、情感体验和情感调节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情感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它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情感发展也会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爱滋病孤儿、家庭暴力、病态家庭等各种不健康的因素都会对儿童的情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社交发展社交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另一个研究领域。
该领域的研究者探究儿童在社交交往、社交规则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儿童在社交发展中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例如理解他人的意图、分享情感、沟通技能和协作能力,对其成长和学习都具有重要影响。
4、道德发展道德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该领域的研究者探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过程。
在道德发展领域,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被广泛应用。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前成人期、常规成人期和后成人期。
在这些阶段中,儿童的道德思维和行为表现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5、性别发展性别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另一个研究领域。
该领域的研究者主要探究儿童在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性别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它对儿童的身份认同、自我概念和社交互动等方面都产生影响。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儿童心理学》读后感1真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过教育类的著作。
在校长的推举下,我选择了一本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阅读。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意识到,了解儿童心理进展状况,掌控儿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多么重要。
我多年从事的是低班级的音乐教学,所以我对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进展非常感爱好,我便重点学习了这一章节。
在课堂上,低班级的同学的留意力是最难掌控的。
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学龄初期这些孩子的留意力进展的特点,即:无意留意已经有很好的进展,有意留意还在逐步形成中。
详细来说就是: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留意正在开始进展,而无意留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留意正在逐步进展,而详细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留意上,仍旧起着重大的.作用。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就该分别好好讨论如何利用有意留意和无意留意这两个方面来提高学习质量,进展儿童智力。
首先,如何利用儿童的无意留意:1、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爱好。
2、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
3、应当利用儿童的心情立场。
4、要积极防止可以分散儿童留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育儿童的有意留意是须要的:1、进展儿童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进展儿童有意留意上具有重大意义。
2、把有意留意进展为“有意后留意”,是保持和巩固有意留意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小孩子的有意留意的时间特别有限,当他们的有意留意的时间过了的时候就需要要运用直观性强的,有图案的有趣味语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的无意留意调整同学的学习心情。
有意留意和无意留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留意需要有节奏地交替进行。
抓住同学的有意留意来学习困难的课业或者讲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同学焦灼的努力学习之后再用同学的无意留意完成轻松的环节,这以后还会胜利地引起同学的有意留意。
但是,假如过分偏向哪种留意力就会给教学效果打折扣。
假如过分亲睐无意留意,一味地为同学的爱好,为课堂的喧闹,为活动而活动,为满意同学成就感而过分降低学习难度,那么同学的技能确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可能会阻碍同学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进展。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精选5篇)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精选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1关于教育的三个常规问题,我想教师重在思考怎么教的问题。
因为,教什么的问题有课程纲要和教材的明示,为什么教的问题那是职业的使命,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怎么教的问题,才是职业化、专业化的根本所在。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怎么学,怎么学得更好,是教育研究和行动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
其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机,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不让孩子错过教育良机,又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命题。
边玉芳等人编着的儿童心理学中,列举了许多中外今昔的经典实验,从实践到应用分析,我感受到教育契机十分重要,许多例证都指出了一个大略的时段(年龄段),显得有些宏观,谈到的启示和建议也较抽象。
者能够提醒读者,启发思考,引发相关联想,从而指导和影响实际。
那么,陷于日常琐碎事务中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否达到要求,积极抓住契机给予适当的反应施教,很耐人琢磨。
首先,教育肯定存在教育契机的问题,其中不乏实例,教师也都认可,不必赘述。
其次,教育契机是否要激发创造,自然是应该的。
只是,教师积极自主地引发教育良机是上策。
这是责任所在。
该如何创造教育契机呢?如果能够把创造契机和实施教育并行同时完成,肯定是上上策。
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要有意无痕地创造,然后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
所以,教育契机的出现,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
这样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顺应并接纳对方的终极的或阶段性的状态。
如果要向下猛药,那有风险,要慎之又慎。
我认为,“塑造”如此,“矫正”亦如此。
例如矫枉过正的策略,最好作为创造契机的策略,而不好作为矫正的办法。
因为,给教育对象一个心理上的舒缓的过渡阶段,是以人为本,否则容易出现逆反的现象。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学这门学科现有的发现和成果做了一个介绍和总结,回答了近些年来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广泛关注的儿童成长方面的问题.比如,有没有一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哪些问题是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和矫正的,儿童每天应该看多长时间的电视,能够从儿童期的行为预测长大后的智力吗,等等。
儿童心理学的语言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无论是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还是各级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不高兴了的家长,都会发现儿童心理学不仅有用,而且有趣。
儿童令人着迷,儿童非常重要。
这两个非常好的理由使我们想对儿童了解得更多一些。
儿童令人着迷是因为他们和成年人既相似又不同一方面,他们明显有潜力发展出成熟个体才具有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只在他们那个年龄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们去承认、去尊重,也需要我们去关注。
儿童令人着迷还因为儿童期的本质就是发展变化。
观察新生儿长大成幼儿,再一步步长成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少年、青年,试图解释这些变化中暗藏的各种机制,这不仅吸引人的智力工作,而且能满足感情上的需要。
早期经验对心理有不可挽回的影响吗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是被遗传因素塑造的为什么一些儿童比另一些儿童更早地获得语言能力离婚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有最理想的方法帮助儿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吗哪怕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们也希望回答这些问题,以及其他很多在日常抚养和教育中产生的问题。
儿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怎样带大和教育下一代。
这样,又有许多问题产生了。
是否存在着某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充分挖掘潜能呢有哪些冒险的因素是我们需要了解和避免的早期攻击性是预示着以后暴力和犯罪的一个危险信号吗儿童能够弥补回失去的重要经历吗比如应该在婴儿期和父母形成亲密关系的经历,比如在上学前要接触很多读物的经历。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感觉真是收获满满。
以前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总是摸不着头脑,读了这本书之后,仿佛找到了一把解开谜题的钥匙。
书里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观点和研究,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部分。
原来,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认知方式和我们大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比如说,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更多地是基于直接的感知和体验,而不是像我们成年人那样依靠抽象的思维和逻辑。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侄子的一件事儿。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出去郊游,小侄子大概也就四五岁的样子。
一路上他兴奋得不行,这儿看看,那儿摸摸。
到了一片草地的时候,他突然停下来,盯着地上的一只小蚂蚁,眼睛都不眨一下。
我好奇地凑过去问他:“宝贝,你在看啥呢?”他抬起头,一脸认真地跟我说:“姑姑,你看这小蚂蚁在搬东西呢!”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果然,一只小小的蚂蚁正努力地拖着一块比它身体大好几倍的食物残渣。
小侄子就这么一直看着,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小蚂蚁加油,小蚂蚁加油!”过了好一会儿,小蚂蚁终于把食物拖进了一个小洞里。
小侄子高兴得拍起手来:“小蚂蚁成功啦!”我当时就觉得挺好玩的,不就是一只小蚂蚁嘛。
可后来仔细想想,这对于小侄子来说,可不仅仅是一只小蚂蚁。
在他的眼里,这是一个充满神奇和未知的世界。
他没有像我们大人那样,觉得这只是一只微不足道的小虫子在做一件平常的事情。
他是真的在为小蚂蚁的努力和成功感到开心和激动。
从这件小事儿就能看出来,孩子们对于周围的事物有着一种特别纯真和直接的感受。
他们不会去想这只蚂蚁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有什么意义,也不会去思考蚂蚁的行为模式有什么科学道理。
他们就是单纯地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观察和感受当中。
还有一次,小侄子在玩拼图。
那是一幅挺复杂的拼图,对于他那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我在旁边看着,心想他估计玩一会儿就没耐心了。
可没想到,他坐在那里,一块一块地试着,小脸儿绷得紧紧的,特别认真。
《儿童心理学》课件

3 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是儿童心理发 展中常见的挑战。建立 明确的规则和界限,提 供积极的激励和适当的 纪律策略有助于管理孩 子的行为问题。
提高亲子关系的方法
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建立亲子关系 的基础,倾听孩子的想法和 感受,与他们建立真实和亲 密的关系。
共同活动
参与共同的活动,如一起玩 游戏、看电影或做手工艺, 可以加强亲子关系,构筑美 好的回忆。
3
自我认同
儿童的自我认同是他们个人和社会身份的发展。支持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价值 观,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1 焦虑与压力
儿童常常面临焦虑和压 力。提供安全稳定的环 境和积极的情绪调节策 略可以帮助孩子应对焦 虑和压力。
2 注意力不集中
专注力是儿童学习和完 成任务的关键。建立良 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专 注力的技巧可以帮助提 高孩子的注意力。
理解和支持
尊重孩子的独立和个性,理 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给予 他们支持和鼓励。
情感智力
孩子的情感智力是他们的情感 识别、理解和管理能力。帮助 孩子提高情感智力可以促进他 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
孩子的认知发展
感知与注意力
孩子在感知与注意力方面的发展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培 养专注力有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
语言与思维
语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帮助他们表达思想和理解概念。鼓励孩子的语言 发展有助于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
逻辑与问题解决
儿童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认知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游戏和挑战可以锻炼孩 子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社会发展
1
社交技能
培养孩子有效的社交技能,如沟通、分享和合作,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和适应社会环境。
儿童心理学入门

儿童心理学入门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儿童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
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学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孩子,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一些重要理论。
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儿童心理学研究人员普遍认同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从0到2岁的早期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2到7岁的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以象征性的方式思考,但还没有掌握逻辑思维。
7到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逐渐掌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操作的能力。
11岁以后的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
二、儿童的情感发展除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也是儿童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父母和教育者在孩子的情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亲子关系、亲密关怀和情感支持对于儿童情感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早期阶段,父母的爱护和呵护可以帮助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助于他们的情感稳定和自信心的培养。
在后期阶段,父母可以通过积极的沟通和情绪管理来引导孩子学会表达情感并解决问题。
三、儿童的社交发展儿童的社交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和学校中,儿童将与其他同龄人相处并进行各种互动。
社交能力的培养需要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鼓励儿童参与团队活动和组织社交游戏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此外,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和友善行为也是社交发展的重要方面。
四、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儿童心理学还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可能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失控、学习困难、社交障碍等等。
这些问题可能对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警觉并及时采取措施来帮助儿童应对和克服这些问题。
有时候,儿童可能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儿童心理学教科书是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1. 《儿童心理学》
这本书是儿童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涵盖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
它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及丰富的案例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 《儿童发展心理学》
这本书也是一本经典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它详细介绍了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特点,包括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少年期等。
它还探讨了儿童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父母的作用、同伴关系等。
3. 《儿童社会心理学》
这本书主要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角色认知、儿童的道德发展等方面。
它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
4. 《儿童心理治疗》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儿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和诊断、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家庭和学校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等。
它
还提供了一些实际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心理治疗的过程和效果。
5. 《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它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使用条件,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研究。
以上这些儿童心理学教科书都是非常经典和实用的,它们不仅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还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

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人的一生中,儿童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心理健康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够帮助家长、教师和社会大众更好地把握儿童的需求和特点,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将基于这一主题,介绍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一、儿童心理学的概述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并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揭示儿童的心理规律和心理健康的促进方式。
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婴儿期(0-2岁):这个阶段的婴儿主要通过感官接触来认知和了解世界。
他们会通过吮吸、抓握等动作探索周围环境,并建立与主要照顾者的情感联系。
2. 学前儿童期(3-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逐渐学会使用语言来沟通。
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也得到显著发展。
3. 小学儿童期(7-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进入正式的学校教育阶段,他们开始进行更为复杂的学习和社交活动。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逐渐提高。
4. 青少年期(13到18岁):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开始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他们面临着更多的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问题。
他们逐渐建立起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三、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一个稳定、温暖和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并建立有积极的亲子关系。
2. 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学校和教师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并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
3. 培养积极的情绪和应对能力:儿童应该学会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积极地应对和调节负面情绪。
他们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和老师交流,并参与体育锻炼等活动来促进情绪健康。
儿童心理学—注释

《儿童心理学》—注释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
(儿童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出生到17、18岁左右。
)2.思维的结构(认知结构)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是动作的或概念的,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
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皮亚杰称其为格式,格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者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者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认知广义上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产生策略和幻想等,狭义就是思维或记忆。
3.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是已有知识的应用,如把木块假想为一条船。
同化:外在刺激适应内在心理结构;4.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个体对特定事物作出反应,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儿童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通过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运动知识,使之适应他人的行为。
顺应:内在心理结构适应外在刺激结构。
5.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但仍相信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成为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是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6.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其外在的形态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征叫做守恒。
7.元记忆,儿童还不具备对记忆技能的认识或不具备什么时候利用这些策略作为适合的经验。
8.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元认知过程:计划,激活认知规则和策略,监控学习,控制分心和焦虑,评定结果。
P1079.图式,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的。
作用:使记忆更为有效。
10.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是心理上的再产生。
常在图式中出现,且是有意识的制作。
11.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的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12.选择性模仿,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
13.强化依随,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儿童 心理学

儿童 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学科。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从儿童出生到青春前期(0-18 岁)的心理现象,包括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个性发展等方面。
通过研究儿童的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儿童的教育、健康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进行实验研究、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进而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健康、儿童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为家长、教师等提供了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与儿童相处和教育儿童。
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关注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通过研究儿童的心理现象,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我国最早儿童心理学著作

我国最早儿童心理学著作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儿童心理学》。
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夫于1922年出版的,被认为是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之作。
《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儿童的性格特征以及儿童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陈立夫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心理的理论和观点,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陈立夫在书中详细讨论了儿童的心理发展。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他指出,0-2岁是感知期,2-7岁是运动期,7-11岁是操作期,11岁以后是抽象思维期。
这一理论不仅系统地描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轨迹,也为儿童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陈立夫还研究了儿童的性格特征。
他认为儿童的性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特征。
他提出了“儿童性格发展理论”,指出了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影响因素。
他认为,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都会对儿童的性格产生重要影响,而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也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陈立夫还关注了儿童教育的问题。
他认为儿童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
他强调了儿童教育的温情与智慧相结合,主张通过培养儿童的情感和思维能力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
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儿童教育的具体建议,如注重儿童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注重与儿童的亲密关系等。
陈立夫的《儿童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对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本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和观点,还提出了很多关于儿童教育的有益建议。
它为我们深入了解儿童心理、改善儿童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儿童心理学书籍

儿童心理学书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学科。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于儿童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本不可错过的优秀儿童心理学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儿童心理问题。
1.《儿童心理学》作者:波尔铭这本书是儿童心理学的经典之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书中对儿童的感知、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方法,对于从事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2.《儿童心理学导论》作者:斯维尔(David R. Shaffer)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儿童心理学入门读物。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从而更好地应对儿童心理问题。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儿童的性别认同、亲子关系、学业、自尊心等重要主题,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视角,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3.《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实践》作者:许国英、谢兰英本书是一本结合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实践的著作。
作者围绕儿童心理问题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如何通过心理学的视角认识和引导儿童的发展。
书中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帮助读者进行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现、评估和解决,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4.《儿童心理学案例解析》作者:彭贵明本书是一本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儿童心理学参考书。
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解决方法。
书中涵盖了儿童的发展阶段、情感问题、注意力问题、行为问题等多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辅导儿童。
5.《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作者:岳利均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综合性教材。
作者通过整合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全面地介绍了儿童的人格、认知、性格、情绪以及学习和教育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0-12岁儿童心理学》

0-12岁儿童心理学简介0-12岁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儿童在这个阶段经历着身体、认知和情感的快速发展。
了解儿童心理学对于家长、教育者和其他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人士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0-12岁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以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儿童心理学概述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它关注儿童在身体、认知、语言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以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困扰。
了解儿童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提供恰当的教育和支持。
发展阶段0-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出生至2岁:婴儿期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逐渐学会控制身体部位,如抓握、爬行和走路。
同时,婴儿也开始建立情感和依恋关系。
他们对主要照顾者的依赖非常强烈。
2-6岁:幼儿期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
他们开始学会使用语言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同时,幼儿也面临着自主性与独立性的挑战。
他们渴望更多的自我决策权和独立性。
6-12岁:学龄前期和儿童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进入正式学习的阶段。
他们开始上学,学习知识和技能。
与此同时,他们的社交能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儿童期的儿童渴望获得成就感和被认可的需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温暖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稳定的家庭经济条件都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和社交环境学校和社交环境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学校教育和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媒体影响现代社会中,儿童往往接触大量的媒体内容。
不良的媒体内容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引导儿童正确使用媒体,并过滤不良内容。
基因和遗传因素基因和遗传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心理学—通俗读物

儿童心理学—通俗读物孩子的心理,真是个大话题。
你看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常常让大人们摸不着头脑。
别看他们小小的身体,脑袋里藏着的可都是五花八门的东西,有时候大人看了想笑,有时候又让人心疼。
其实说到底,儿童心理学不就是想搞懂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天真无邪,甚至有些时候特别“叛逆”?不信?你自己仔细想想,咱小时候也不都是各种心情、各种小情绪,一会儿天使,一会儿魔鬼吗?这事儿,真得好好琢磨琢磨。
比如说,你看看那些四五岁的小朋友,有时候高兴得像个小天使,笑得跟花儿一样,转个身又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玩具被抢了,直接哭得像个小火山爆发。
是不是很奇怪?这就是他们的心理在作祟。
大人的世界,大家常常是理智的,用逻辑去处理问题,但孩子不行,他们的情绪更像是坐过山车,突然上升,也会突然下降,搞不定自己。
所以,当他们生气的时候,千万别觉得他们“幼稚”或者“不懂事”,你得知道,孩子在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就像你学习骑自行车一样,磕磕绊绊的,摸索着找到平衡。
再说说孩子的想象力,哎呀,这可真是太神奇了!你看,孩子的世界,可能一只小狗都能变成超级英雄,变成一个可以飞的外星人。
你说,大人怎么可能理解这股想象力?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是不是有点过于天真?其实不然。
孩子的脑袋,就像一块白纸,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通过想象,他们在学习着如何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
你不信?问问你家孩子,他是不是曾经告诉过你:“爸爸,我是一只飞翔的老虎!”呵呵,这种话听着傻乎乎的,但其实正是他们在通过这些游戏和幻想来理解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其实你也别觉得孩子小,就认为他们不会有烦恼。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好像也有自己的“小心事”,对吧?比如说,你家孩子很可能不爱跟人说话,或者一见到陌生的地方就紧张,甚至不敢去幼儿园。
这时候你别只当作是“害羞”或“不听话”,那背后可能是他们内心的不安。
对于孩子来说,陌生的环境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你看,孩子们的心理就是这么细腻,往往连一个小小的变化都会让他们的内心波动很大。
《儿童心理学》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是德国⽣理学家和实验⼼理学家。
他对他的孩⼦从出⽣起直到三岁,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有时也进⾏实验,他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写成了⼀部有名的著作《⼉童⼼理》,于1882年出版第⼀版,由于这部书的出版,就给科学的⼉童⼼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
普莱尔的书共分三编:第⼀编讲感觉的发展(关于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味觉和机体觉的发展);第⼆编讲意志的发展(主要关于动作的发展);第三编讲智⼒的发展(主要关于语⾔的发展)。
直到现在,这部古典的⼉童⼼理学著作,还具有⼀定的⽣命⼒和参考价值。
应当在这⾥指出的,对⼉童⼼理发展的观察研究⼯作,并不是从普莱尔开始才有的。
除了上⾯提到的裴斯泰洛齐、达尔⽂等以外,早就有很多学者从事这⽅⾯的⼯作,这些⼯作也可以说是给普莱尔的集⼤成的⼯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以下按照时间的次序列举⼀些主要的先驱性的研究。
(1)提德曼(Tiedemann),德国⼈,医⽣。
⽤⽇记法对⾃⼰孩⼦的发展作了详细的观察记录,1787年发表他的《⼉童⼼理发展的观察》⼀书。
当时并未引起⼈们的注意,过了五六⼗年,到了19世纪中期,才受到国际上的注意(1863年译为法⽂,1897年译为英⽂),产⽣很⼤的影响。
(2)罗别许(Lobisch),法国⼈,⼉科医⽣。
1851年发表他的《⼉童⼼理发展史》,偏重⼉童⽣理发展的研究。
受到当时⼈们的热烈欢迎。
(3)席格门(Sigismund),法国⼈。
1856年发表他的《⼉童与世界》,记录他的男孩出⽣以后的动作、语⾔等⽅⾯的研究。
(4)库斯谟(Kussmaul),德国⼈。
1859年发表他的《新⽣⼉⼼理⽣活的研究》⼀书,这是对较多婴⼉进⾏观察实验以后统计整理的结果,在当时说来,是⼀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研究。
如他⽤糖⽔、盐⽔、奎宁⽔等分别放在新⽣⼉⼝中,观察他们的反应。
这已经接近实验法了。
(5)太因(Taine),法国⼈。
研究⼉童和种族的语⾔发展,1876年出版《⼉童与民族语⾔的研究》⼀书。
以上这些研究,有⼀些共同的特点:(1)⼤多限于早期年龄,特别是三岁以前;(2)⼤多限于感知觉、动作、语⾔发展的研究,思维、个性⽅⾯的研究很少;(3)⼤多是⽤⽇记法(或传记法),规察研究较多,其他⽅法较少;(4)由于⽅法上的问题,科学性⼀般不是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学》一、选择题:1、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 B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2、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 A十九世纪末期。
3、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 C普莱尔《儿童心理》出……。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C华生用学习理论… C 佛罗伊德提出了… C皮亚杰在瑞士开始…5、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观察、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婴儿传记作者是 B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6、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D 高尔顿,环境论的代表人物是 D 华生。
7、“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或者乞丐或盗贼。
”这是 A华生的代表性观点。
8、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出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 C 四个阶段。
9、B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
10、D 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11、C被动的互动是指环境(如父母)根据儿童的遗传特征为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12、 B唤起性的互动是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13、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 A 270 天左右…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 A 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
14、致畸因子指所有能对 A胎儿造成损坏的因子。
15、分娩过程通常需要经过 B三个明显的阶段。
16、通常有几种常见的并发症会对婴儿产生不利影响,即 A缺氧、早产和足月低重儿。
17、在新生儿的反射中,有些反射具有生存和适应价值,如 A眨眼反射和吮吸反射,还有一些原始反射没有适应性价值,如A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逐渐消失。
18、对新生儿的评估有很多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由A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19、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 C突触”。
20、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 D分化。
21、大脑 B左半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大脑B右半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22、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遵循头尾原则和D 近远原则。
23、“非器质性发育不良”和“心因性矮小症”,是由于 D情感剥夺和爱的缺失抑制了生长素的分……24、 C脑垂体分泌生长素,甲状腺(位于颈部)分泌的甲状腺素都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
25、儿童早期动作发展遵循 D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
26、视觉悬崖是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婴儿 C深度知觉发展的经典实验设计。
27、D再认在婴儿期就已经出现了,D回忆是在两岁左右逐渐出现的。
28、18—24个月时,婴儿能逐渐理解,即便看不到妈妈,妈妈也存在…这时婴儿获得了A客体永久性。
29、皮亚杰关于儿童的自我中心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 D三山实验研究。
30、3---4岁的幼儿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有意义的。
小草被踩了会疼…C泛灵论的特点。
31、皮亚杰用著名的守恒任务来研究幼儿的B直觉思维。
32、一周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
因为这个单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如“奶”代表着“我要喝奶”,因此我们称之为“ D单词句”。
33、成人:浩浩,你长得这么胖,这么可爱,你小时候是吃什么长大的?…展过程中 C词义的过度扩张。
34、“我们跟狗狗一起玩”,会被幼儿表达为“狗狗玩”;幼儿在亲吻妈……这种句子被称为“B电报句”。
35、幼儿在遇到不认识的字,会使用一些猜读策略,如认读半边字的现象…过程中的 A过度规则化现象。
36、认为人类大脑中天生有一个“语言获得装置”(简称LAD),这个装置……这是D乔姆斯基的观点。
37、当儿童说:“要牛奶!”时,妈妈说:“哦,你要喝牛奶了。
”这时妈妈使用的回应方式是A扩充。
38、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内)具有的基本情绪体验有B.感兴趣、痛苦、厌恶、快乐。
39、6个月以后婴儿才可能出现的情绪体验有C.惊奇、害羞、嫉妒。
40、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婴儿的第一个社会件行为表现为内源性微笑。
41、属于复合情绪的是A.内疚和自豪。
4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评价和反应方式不会影响孩子自我忘识情绪的发展。
43、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的“糖果实验”主要是 B通过延迟满足研究儿童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44、A.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
45、由于 B.困难型气质儿童在以后的发展中更容易出现适应问题,因此最能引起研究者的兴趣。
46、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托马斯等人认为,气质直接决定儿童人格的发展。
47、当孩子能够认出镜子中的自己时,说明孩子的A.自我认识已经形成。
48、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B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前自我评价阶段,与成人的自我评价没有明显的区别。
49、通过snap训练法,可以 D帮助高攻击性儿童减少攻击行为。
50、许多的社会机构中,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就是 A 家庭。
51、最有利于孩子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教养方式是 A权威型。
52、接受和鼓励孩子不断增长的自主性,与孩子积极沟通,使用有弹性的规则是A权威型教养方…53、在 B 专制型教养方式影响下,儿童可能产生的行为特征是退缩,恐惧,情绪化,优柔寡断,急……54、从控制-反应维度判断,忽视型教养方式是属于D低控制、低反应。
55、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有许多,其中C同伴影响则不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56、A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再同龄伙伴中建立的社会关系。
57、根据儿童的同伴关系,可以将幼儿园儿童分为五类,其中 A被拒斥的儿童往往被认为有较多……二、概念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就是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发展----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心理和行为反应不断变化、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变化过程。
3、个案研究法----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跨文化研究法----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6、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7、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8、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9、认知结构或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10、同化与顺应——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顺应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
同化及顺应是两个互补的过程,二者的平衡与失衡,促成了认知结构的发展。
11、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2、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
13、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14、遗传力——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些特征(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率。
2020年最新.15、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6、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这个过程就是髓鞘化。
17、优势脑半球——在脑的偏侧化基础上,儿童逐渐依赖某一特定半球执行某种特定功能。
在此基础上儿童形成了用手偏好,强烈的用手偏好反应了大脑某一半球具有更强的功能,这一脑半球即个体的优势脑半球。
18、气质: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19、阿普加量表: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
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20、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
21、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
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
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22、视觉偏好法——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23、知觉整合能力——指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24、感知运动图式——指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
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25、客体概念——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26、妈妈语——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
27、视觉悬崖实验: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
“视觉悬崖”的装置是一块长方形的玻璃,下方用红白格子布铺设成一边深一边浅的两种平面。
把婴儿放在玻璃板的中间,婴儿的母亲则分别诱使婴儿爬过浅的一面或深的一面,以观察婴儿的反应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28、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人们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
29、单词句: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
因为这个单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因此我们称之为“单词句”。
30、电报句: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31、移情: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32、情绪理解: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
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33、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