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曲式特点

合集下载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协奏曲由中国著名作曲家田世凯创作,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这部协奏曲是由钢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

整个作品以黄河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分别代表着黄河的起源、黄河的流经和黄河的终点。

第一乐章以钢琴独奏开头,慢慢地引领着听众进入黄河的源头。

这个乐章的音乐表现了黄河流域的广袤和宏伟,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在钢琴和乐队的和谐演奏下,第一乐章给人一种壮观和雄浑的印象。

第二乐章的音乐渐渐流入人们的耳朵,这个乐章的节奏明快热烈,生动地表现了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流到黄海的全过程。

这个乐章的高潮部分非常引人注目,激昂的音乐让人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流淌的激情。

第三乐章则将音乐引向了终点,表现出黄河流经的地方,充满了民族的风情和文化内涵。

这个乐章的音乐渐渐柔和,消减了前两个乐章的热烈和澎湃。

同时,钢琴的优美旋律和轻柔的笔触也让人感受到了黄河流域的柔美和细腻。

《黄河钢琴协奏曲》不仅音乐艺术价值高,同时作为文革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有着历史的价值。

这首曲子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气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誉。

总体来说,这部协奏曲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和魅力,是中国音乐的典范之一。

它以黄河为主题,展现了中国音乐历史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音乐风格,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音乐这一文化传承。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作品分析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作品分析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作品分析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郭兰英创作的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共有五个乐章,每个乐章都以黄河作为音乐表达的主题,其中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对该乐章进行详细的作品分析。

乐曲的整体结构上呈现出叙事性的特点。

该乐章始于宁静的音乐画面,通过平和的弦乐旋律、细腻的钢琴伴奏,描绘出黄河两岸的静谧景象。

接着,音乐情绪逐渐升华,弦乐部分逐渐加强力度,象征着黄河上空乌云密布。

随后,钢琴的音符不停地跳跃,充满力量感,象征着黄河从两岸山脉间咆哮而过,充满了激烈的冲击力。

乐曲氛围渐渐平息,音乐回归宁静,象征着黄河之后的宁静与安宁。

乐曲的旋律上呈现出独特的中国音乐风格。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最神圣的河流之一,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而《保卫黄河》乐章的旋律主要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元素和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

高亢激昂的音符和强烈的节奏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豪迈和激情。

乐曲的编曲上体现了丰富的音色变化。

在《保卫黄河》乐章中,除了钢琴和弦乐的运用外,还加入了大量的打击乐器,如定音鼓、大鼓、小鼓等。

这些打击乐器的运用为乐曲增加了冲击感和战斗气氛,使得整个乐章更加动感十足。

乐曲的情感表达上强调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保卫黄河》乐章的音乐情绪既有慷慨激昂的激情,也有忧伤和沉稳的情感。

在乐曲高潮部分,强烈的音符与温柔的旋律相互对比,营造出壮丽的音乐景象,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珍视之情。

整个乐章充满了爱国主义的主题,使人们对祖国的伟大和自豪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通过叙事性的结构、独特的中国音乐风格、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表达深情的情感,它展现了中国人对黄河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自豪感。

这部作品不仅在音乐形式上独具特色,更在情感表达上引发了广大听众的深思和共鸣。

钢琴协奏曲黄河四个乐章简介

钢琴协奏曲黄河四个乐章简介

钢琴协奏曲黄河四个乐章简介作为一项高雅艺术形式,音乐具有无限魅力,而古典音乐更是凝聚了人类千年智慧的结晶。

其中,钢琴协奏曲是古典音乐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黄河四个乐章》更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接下来,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这部经典音乐作品。

《黄河四个乐章》是由前辈音乐家聂耳于1939年创作的,是一部能展现出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交响乐作品。

其中的第二乐章《黄河船夫曲》和第三乐章《赛马》是聂耳的原创,而第一、第四乐章则是在聂耳的启发下由逸仙创作。

第一乐章《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为中心,采用了大合唱、管弦乐队和键盘乐器等多种演奏方式,形成了雄壮而气势磅礴的音乐氛围。

第二乐章《黄河船夫曲》则以黄河为背景,刻画出船夫在黄河上垂钓捕鱼的情景,音乐中旋律优美清新,仿佛让听众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第三乐章《赛马》则采用了强有力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出赛马的奔驰、激情和荣耀。

最后一乐章《黄河渔唱》则以黄河百姓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情感。

《黄河四个乐章》以豪迈、热烈、高亢和富于民族气息的音乐表达出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和进取精神,深深打动了代代相传的听众。

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这部音乐作品都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如今,《黄河四个乐章》已成为中国乐坛里的一朵奇葩,在各个场合得到广泛使用。

无论是在文艺演出、电视片、电影或是音乐课堂,它都以它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和听众。

总之,《黄河四个乐章》不仅是中国音乐历史上的重要作品,更是一座丰碑。

它以生动的音乐形式,将传统的文化、历史和民族情感熔铸为一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和坚韧。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它仍会在我们的文化小时代传承中绽放出自己独有的光芒。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作曲家光友松于1969年创作的一部乐曲,是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作品。

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大地上的黄河,通过音乐表现了黄河所承载的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情感。

《黄河》这部钢琴协奏乐曲,它的音乐语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色。

作曲家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和音阶,如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

这些音阶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能够表现出中国古代音乐的神秘和典雅,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曲家充分利用了钢琴这个西方乐器的特点,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还体现在曲式和构思上。

《黄河》这部作品的结构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对位结构,同时又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即兴演奏的特点,给整个作品注入了活力和自由感。

作曲家还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

作品中采用了传统的中国打击乐器,如大鼓、钹、锣等,这些乐器的演奏方式独特,能够表现出中国民间音乐的豪放和激情。

钢琴作为主导乐器,通过琴键的轻按、弹奏和滑动等技巧,使得音乐表现更加丰富多样。

作曲家通过音乐的形象描写,将黄河这个中国的母亲河具象化。

作品中有大量描写水流、波涛、水雾等音乐元素,使得音乐具有了浩然之气和奔腾之势。

作品中还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如黄河大合唱等,给整个作品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黄河》这部钢琴协奏曲的民族性音乐语境,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作曲家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创新,使得这部作品能够通过钢琴这个西方乐器表达出中国人民对黄河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部杰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一曲经典的多声部合唱激励了无数中国人的抗日救国之心。

而相隔二十多年之后,在“文革”期间,钢琴协奏曲《黄河》由殷承宗等主要创作成员完成。

钢琴协奏曲《黄河》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

由乐队缓缓进入而拉开音乐的篇幅,小号的奏响代表着黄河船夫号子的声音。

接着加入了管乐,防腐蚀黄河之水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钢琴有力而坚定的进入,仿佛就是船夫们遇到激流险滩毫不畏惧的坚定信念。

最后,钢琴越来越有力,在再现音乐主题的同时,再次给人紧张的搏斗场面。

本章是典型的回旋曲式,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运用了中国式的旋律。

令人印象深刻的钢琴琶音在曲中运动到的十分多,正是表现了黄河气势的宏大,波涛之涌。

第二乐章《黄河颂》。

引子以黄河大合唱中的独唱为基本旋律,运用民谣式的风格来描绘出黄河的美好画面。

乐章为降B大调的五声调式,大提琴缓慢庄严的声音,仿佛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浑厚底蕴。

我们可以听到乐章的前一部分,钢琴左手连贯的三连音,恰到好处的表现黄河水流的奔腾感。

接着,三连音的弹奏变成了半颤抖奏法,是的旋律更为流畅生动。

继而乐曲速度加快,钢琴和乐队也升高八度,进入本章的高潮部分。

这是钢琴的声音洪亮且有力,和弦使得气势更加突出。

尾声处恢弘而大气的演奏,叫人流连忘返。

第三乐章《黄河愤》。

本章先是用我们熟悉的《黄水谣》为主要曲调。

开始的竹笛,融入了《陕北好》的风格,展现了陕北高原的音乐特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钢琴模仿个正的演奏,使其更有中国特色。

在钢琴主旋律的描绘下,我们仿佛看见了黄河沿岸人民幸福的生活。

接下来乐曲产生了变化,音乐变得激烈而悲怆。

钢琴与铜管乐的交织,表现出了敌人的残酷入侵,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艰难生存。

而后本章运用了《黄河怨》的曲调,悲伤愤怒的钢琴声,仿佛是一个受尽了欺辱与压迫的中国妇女,在控诉敌人的种种劣行。

其后的钢琴独奏,苍劲有力,表现了中国人民绝不屈服,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钢琴协奏曲《黄河》初探

钢琴协奏曲《黄河》初探

钢琴协奏曲《黄河》初探作者:李晓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1期【摘要】《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创作,后期由殷承宗等进行改编,于1970年以钢琴协奏曲面向观众,称作《黄河》钢琴协奏曲。

在当时的历史时代,作为家喻户晓的“样板戏”文明至今。

于1972年以彩色影片的方式发行海内外,同年第一版钢琴谱也面世。

《黄河》协奏曲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所代表的含义,至今依旧被奉为经典,并且在国内外各个地区不断获得成功演出。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音乐分析;曲式结构在《黄河》钢琴协奏曲的面世中,曾经出现过不少的争议,例如《东方红》与《国际歌》的顺序进行了微调,并作为历史经典曲目不断进行公演。

而在90年代中期甚至产生了关于作品版权与名权的争议,此类种种新闻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钢琴协奏曲《黄河》取得的巨大成功,并且在中国音乐界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

一、钢琴协奏曲《黄河》研究(一)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内涵在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过程中,其主题是以黄河作为民族精神象征,集中反映我国人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对抗帝国主义势力的民族英勇斗争精神,该钢琴协奏曲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反侵略历史的表现,更是对历史与民族精神的致敬。

与《黄河大合唱》相一致的便是同样以黄河代表中华,并且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时期较为特殊,因此在“文革”的特殊时期,也将其的创作内涵加以深化,代表了我国在面对侵略时的无产阶级的英勇的革命英雄主义。

在思想内涵中,不仅突出表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反映了其为世界的反法西斯主义战争提供精神与实战力量。

这是音乐领域中的英雄主义情怀。

而至今,钢琴协奏曲《黄河》也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音乐表达形式,而被世界人民从广为称赞[1]。

(二)钢琴协奏曲《黄河》曲式结构在《黄河》中,其曲式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特性。

在多元文化强势的影响下,中国音乐界也涌入了不同的曲式。

中国人将民族经典与世界音乐方式相结合,勾绘出具有民族特质的《黄河》,从曲式结构中不难看出,《黄河》的每一章节都进行了详细缜密的艺术化创新,在《黄河》的基本结构中,其的曲调材料特殊的的截取而变得富有情感化,并且在对曲式结构的组织中,都以协奏曲的基本套曲为核心,小结通过不断创新而安排出活灵活现的情感体验。

论钢琴协奏曲《黄河》融合性艺术风格

论钢琴协奏曲《黄河》融合性艺术风格

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融合性艺术风格摘要作为中国音乐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钢琴巨著——钢琴协奏曲《黄河》,直到今天还呈现出不朽的艺术魅力。

本文从《黄河》的缘起和创作谈起,对该部作品的民族性艺术风格、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和浪漫主义艺术风格进行探析,以求能更好地解读这部最具中国协奏曲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黄河》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一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缘起和创作提起钢琴协奏曲《黄河》,就不得不首先提到他的母体——《黄河大合唱》,钢琴协奏曲《黄河》是由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的。

1937年,《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先生,因战略转移,来到了黄河的壶口瀑布,黄河的波浪翻滚和船夫们拼着性命和风浪搏击的情景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他决定创作一篇反映黄河的诗作,以鼓舞中国人民的士气。

在养病期间,他只用六天时间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文本创作,并在战友面前朗诵,这里面就有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先生。

冼星海听完后,立刻要求谱曲。

他的创作极为神速,不到十天时间,就将整个作品的旋律写完。

在1939年延安举办的一个晚会上,《黄河大合唱》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此后的革命战争中,《黄河大合唱》唱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了唤醒民众的号角,鼓舞革命战士的战鼓。

直到今天,这部史诗巨著还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传统的单人创作的钢琴曲,在当时的中国,变成了几位钢琴家集体创编,这个创作组汇集了当时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等人,这几位钢琴家和作曲家,在改编技法方面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能够运用恰到好处的钢琴演奏技法,将带有浓郁民族风味的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成功地移植到钢琴这种外来乐器上。

当殷承宗向江青提出可以尝试改编《黄河大合唱》的想法时,得到了江青的肯定,于是创作组就全面开始了工作。

他们先是到黄河边去体验生活,跟当地的船夫谈话,感受八路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艺术特征分析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艺术特征分析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艺术特征分析作者:冯会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8期【摘要】作为我国音乐史上的扛鼎之作,钢琴协奏曲《黄河》不仅创新了传统的西方协奏曲曲式结构表达出了中国独特的音乐特色,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歌颂和敬意,是我国音乐民族化发展的重要尝试。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黄河》;艺术特征引言钢琴协奏曲《黄河》由《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其主创人员在创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展现出黄河汹涌蓬勃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与黄河的深厚感情,专门在黄河著名景点壶口大瀑布进行了生活体验,也正是由于这种生活的体验为他们创作出如此恢弘的乐章而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黄河》创作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当时的社会正面临着许多困难,全国人民都因为特殊的历史时期而遭受苦难。

而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推出,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大批的中国人,为他们带来了强大的生活动力,也成就了《黄河》在我国音乐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在此作品中,钢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极强的情感色彩与交响乐队完美的结合表现出了再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中华儿女不屈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

特别是在《黄河船夫曲》中,中华民族的坚毅和百折不挠被细致展现;在《黄河颂》中通过激昂的乐章展现出黄河的奔腾和祖国大地的伟岸身躯;在《黄河愤》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以及由悲伤到愤怒的情感转变;在《保卫黄河中》体现出了战争中一个个不屈服的战士和奋战到底的精神。

《黄河》的四个乐章从艺术风格上充分利用了钢琴与乐队的融合,展现出了雄浑的气势,从精神上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坚毅和顽强。

一、浓郁的历史底蕴首先,《黄河》作为钢琴协奏曲有着《黄河大合唱》作为创作的基础,其在音乐、文化和历史上都有着深厚的渊源。

其最重要的历史底蕴在于其反应了中华民族的民运转折和其中所承受的苦难与抉择。

因此,不能单单把《黄河》当做普通的钢琴协奏曲来看待,而是更应该看到和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底蕴。

这种命运的跌宕起伏也如同黄河的流水一样波澜壮阔,展现中国历史的同时也容易引起广大国民的共鸣。

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曲式特点

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曲式特点

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曲式特点曹家韵吴家军[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曲式特点的论述,阐明了经过半个多世纪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国钢琴协奏曲在成功借鉴西欧协奏曲基础上,是如何体现自己的结构特点。

[ 关键词] 中国协奏曲/曲式特点/递增结构/补充陈述/转衬[ 内容类别词] 作曲技术理论钢琴协奏曲是钢琴音乐与交响乐相结合的一种大型音乐体裁,它代表着钢琴音乐的最高水平。

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大概是从30年代江文冶先生开始的,已出现较知名的作品约有20多部,到今天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发展和演变日臻成熟。

在中国协奏曲的创作中,作曲家通过西方乐器及其创作技法来创作,力图创作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突出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其中饮誉中外的作品要首推钢琴协奏曲《黄河》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了。

《梁祝》是利用民间粤剧音调为题材,以具体的情节做为音乐发展的线索,进行创作而成的,具有叙事性;而《黄河》的主要曲调为《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的主题旋律,基本上是按照声乐体裁组织的音乐。

正如储望华先生所说:‘作者将大合唱的乐魂成功地进行了艺术再创作,不是简单的移植和改编’。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各乐章都附有标题,并遵循了国人着重旋律陈述的习惯,体现了我国协奏曲写作的一般倾向,因此,这两部作品与典型的三乐章协奏曲在形式上有相当大的区别,由于前述的标题性和注重旋律性的特点,笔者认为《黄河》在体裁上不同于国外传统的奏鸣—交响套曲,而更倾向于组曲形式。

《黄河》就是借助赋有中国特点的体裁形式和国外钢琴协奏曲的体裁特点相结合,来表现当时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钢琴协奏曲《黄河》(以下简称《黄河》)目前流行三种版本,即原版、石叔诚修改版、杜鸣心修改版。

原版,创于1969年,正式公演于1970年1月1日,主要创作成员为殷诚忠、储望华、盛礼洪、刘庄。

“石叔诚修改版”出现于80年代末,他把原版《黄河》中的《东方红》与《国际歌》联合的音调删去,换上了《黄河船夫曲》中段的主题音调。

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演奏风格探析

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演奏风格探析

艺术研究丨民族文化追索丨2020-5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演奏风略探祈沈阳音乐学院/邱冰摘要: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一部鸿篇巨作,创作于1967年,三年后的公演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与喜爱。

这部杰出作品的影响至今存在,成为中国钢琴协奏曲史上的一个代表。

它的出现丰富了音乐表演,对演奏环节的提高至关重要,成为必不可少的理论指导,同时引导听众。

本文对于《黄河》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并且针对作品的民族性以及演奏民族的追求进行分析,并为以后研究《黄河》民族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黄河》民族性演奏版本《黄河》是一部旷世巨作,素材来自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此基础上改编创作而成,至今仍被人们广泛流传,成为老少皆知的巨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近代中国历经烽火战乱,抗日战争绵延数年,人们生活在烽火硝烟当中,面对国破家亡备受摧残,《黄河大合唱》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而成。

它的出现鼓舞了中国人心,鼓励他们奋力抗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又遭遇了"文化大革命”国内形势错综复杂,人们陷入恐慌当中,《黄河》钢琴协奏曲在此背景下创作而成,在人们心中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两部作品出现于不同时代,在曲谱中大量的运用民族元素,让其更加容易让人民接受,从而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直面挫折永远向前,这就是真正的中国精神。

本文对于《黄河》钢琴协奏曲民族性进行研究,希望为后期研究《黄河》钢琴协奏曲提供一定的参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时代背景钢琴协奏曲《黄河》是由殷承宗等集体创作成,题材来自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优秀作品,并于1970年进行首演。

《黄河大合唱》是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作品,至今仍被人们所传承。

新中国建立后许多行业大力发展,钢琴艺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钢琴改编曲体裁逐渐发展起来,《黄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钢琴艺术传入我国后在近代得到了发展,艺术家们开始将这种西洋乐器与民族风格联系起来,30年代即开始探索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并且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光阴耀华所创作的一部具有民族性音乐语境的音乐作品。

这部协奏曲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色和西方古典音乐的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的音乐语境充满了中国的民族性,展现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浓厚感情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黄河》钢琴协奏曲以黄河这条中国民族母亲河为灵感,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协奏曲的开头,光阴耀华用悠扬的钢琴旋律描绘了黄河的宁静和温柔,仿佛在展示黄河的灵性和包容。

然后,乐曲渐渐加快,音乐充满了力量和激情,表现了黄河壮丽、雄壮的一面。

这些音乐语境中的变化,使得协奏曲的气氛变化丰富、富于戏剧性,颇具感染力。

在乐曲中,我们还可以听到大量民族乐器的音色,如二胡、琵琶、古筝等,这些乐器为《黄河》协奏曲增添了浓厚的中国音乐特色。

光阴耀华还采用了一些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的素材,为协奏曲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音乐情调。

除了音乐本身,协奏曲的演出形式也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

在演出时,乐队身着华美的中国传统服饰,如长袍、发髻等,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的盛宴。

这种结合传统和现代的演出形式,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和现代西方古典音乐的完美结合。

整部协奏曲的音乐语境中充满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展现了对祖国大河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正因如此,这部协奏曲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喜爱。

这部协奏曲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更在西方古典音乐的语境中融入了中国的民族特色,为世界音乐舞台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盛宴。

通过这部作品,全世界的观众都可以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魅力,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祖国河山的深情厚爱,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在繁华的都市中,现代音乐的潮流日新月异,但是具有民族性的音乐作品却能够在其中脱颖而出。

正因为《黄河》钢琴协奏曲具有浓厚的民族性音乐语境,才能够让人们在享受音乐的感受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这部协奏曲鲜明的音乐风格、充满力量和激情的旋律,都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无穷魅力。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特点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特点

( 二 )钢琴协奏 曲技巧上 的特点 在这部 作品 中,钢 琴技巧无 论是从难度还 是强度上 来说 ,都 创
造 了历 史 的 新 高 ,充 分 发 挥 了钢 琴 的 优 势 。 生 动 的 塑造 了每 个 英 雄 形 象 ,让 人 印 象 深 刻 。 文 章 中 更 是 打 破 了传 统 意 义 的 音 乐 , 时 而 婉 转 ,时 而 激 昂的 音 调 深 入 人 心 。 在 技 巧 上 更 是 运 用 到 了 左 右 手 音 数
独立。 《 黄河 》歌颂 了抗战人 民不怕苦不 怕难 的民族精神 ,歌颂 了祖
国 的大 好 河 山 , 为 抗 战 人 民 吹 响 了胜 利 的 号 角 。艰 难 的 抗 战 时 期 ,
不对称 的演 奏 、震音 演奏 、飞速的琵琶声 演奏 以及 模仿马蹄 声的演
奏 ,这 些 技 巧 的使 用 更 是 赋 予 了 作 品 更 多 的 活 力 。 不 同于 以 往 的 音
《 黄 河 》 以其 独 特 的 音 调 ,黄 河 船 夫 的 号 子 声 、粗 犷 豪 迈 的 山 西 腔 调 ,无 时 无 刻 的 鼓 舞 着 炎 黄 子 孙 ,要 艰 苦 奋 斗 , 勇 往 直 前 ,胜 利 的 曙光就在眼前 。 ( 二 ) 创 作 者
乐,《 黄河》更多 的给人 一种 耳 目一新的感觉 。从开 始到结尾,就像
● 薯 禁
钢 琴 协 奏 曲 黄 河 的 创 作 特 点
刘 致 畅
( 兰州城 市学院音 乐学院,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要: 随着世 贸组织 的加 入 ,中国的经济 得到 了快 速的发展 ,成为 世界上 屈指可数 的泱泱大 国 。无 论是从文 化背
景 ,还 是 历 史 背 景 角 度 出发 , 中 国 都 有 着 自 己源 远 流 长 的 文 化 。诞 生 在 动 荡 时 期 的 钢 琴 协 奏 曲 《 黄 河 》 , 见证 了 抗

钢琴协奏曲《黄河》之研究——与《黄河大合唱》的关系和曲式与演奏

钢琴协奏曲《黄河》之研究——与《黄河大合唱》的关系和曲式与演奏

资 阶 级 贵族 乐 器 的 钢 琴 在 中 国 的生 存 与 发 展 开
辟 7 新 的 天 地
《 的创 作 起 初 创 作 组 成 员其 有 九人 殷承 宗 储 黄 可》 望 华 盛 礼 洪 许斐 星 杜 呜
两 个 地 方 进行 了生 活体 验 岸边的
T 保卫■ 河*—
个 荒 僻 古 朴 的小 县 城 另 一个 是 军 渡 一
最为音乐素材
f 1s6 年 的 初 夏 3 9 稿
伦 发 表 的意 见 认 为 月
《 河》 协 奏 曲 完成 了第 一 稿 这 黄 同时李德
种 洋 奏 呜 眭式 写 《 河》 是 黄
乐 章 《 河 船夫 曲》 见 谱 例 1 第 口乐 章 《 黄 [ ] 黄水 谣 》 见 谱例 [ 2 第八 乐 章 《 吼 吧 1 怒
绕 这 三 个基 本 主 题 并 将 第三 乐章 《 河 睫 》 中 加^ 7 《黄 黄 河大 台 唱 》 中 《 河 怨》 的部 分 黄 巧 妙 而 有机 的融 台 在 起 将 《 水 谣 》 与 《 河 愤》 黄 黄
加 京 剧 改革 创 作 的 原 音 乐 学 院 作 曲索 刘 庄 同 年 底 过 录 音 之后
战线
目此
《 河 》 并不 是 简单 的将 《 黄 黄河 大台 铸^7
了 在 2 o 世纪 8 o 年 代
唱》改编之作

而 是在 保 留 原 曲 的 精髓 的基 础 之 上
和 《国际 歌 * 的 部 分 进行 了调 整 由 此 也 引 发 了对 不 同 版 本
的 《 河 》 的 褒 贬评 论 遮 点恰 恰 说 明 7 《 河 》 钢 琴 黄 黄
民 战 争 思想
红 的 旋律
是 抗 日战 争 胜 利 的决 定 因 素 应 当 加 ^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摘要] 钢琴协奏曲《黄河》由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四位艺术家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编完成,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描绘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取得抗战胜利的音乐作品。

这部作品产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被广泛的演奏并影响了中国音乐界几代人。

[关键词] 黄河协奏曲朗朗前言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滚滚东去的波涛承载了黄河儿女的激情与抗争。

《黄河船夫曲》的坚强,《黄河颂》的雄伟,《黄河愤》的喜、悲、愤,《保卫黄河》的激情……都融入那滔天的浊浪,汇成了不朽的篇章。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靳逞英豪……”这首经典的多声部合唱曲《保卫黄河》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但凡是大型的晚会,我们总能听见这首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

作为中国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名作《黄河大合唱》,并与六十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黄河》钢琴协奏曲。

从其发表之日起到今天为止,整整经历了60个春秋。

要了解钢琴协奏曲《黄河》,那先要追溯到《黄河大合唱》的由来产生,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黄河大合唱》。

一、《黄河大合唱》1938年11月由我国著名诗人即张光年带领的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壶口东渡黄河,途中他们亲身经亲身经历了黄河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场面,聆听了船夫号子,目睹船夫们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恶搏的情景,张光年颇为震撼。

经过了一年多的酝酿,创作完成了《黄河》词作。

冼星海听后非常激动,为演剧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的声乐名作。

此曲很快传遍了整个中国,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此部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分别为: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7.《保卫黄河》(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二、钢琴协奏曲《黄河》在近代中国音乐作品中,大家所熟知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无疑是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典范。

[精品]钢琴协奏曲黄河赏析

[精品]钢琴协奏曲黄河赏析

[精品]钢琴协奏曲黄河赏析
《黄河》是中国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1957年通过对冼星海和那英演奏和工笔画家张大千的联合创作而问世。

曲调与旋律
《黄河》的曲调磅礴激昂,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味。

全曲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强烈有力的开头,紧接着是温柔诗意的“田园”,最后在“黄河大合唱”中达到高潮。

其中的旋律和弦也别具一格,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情感色彩和特点。

相比于严谨的古典音乐,这种音乐更具有象征与草根性,更适合表达中国民族的情感和逐梦之路。

音乐的演奏
《黄河》的弹奏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钢琴家,因为它既要展现民族乐器的磅礴气势,也要呈现复杂精细的音乐结构。

演奏方式需要充分展现旋律的民族特色,弦的力度和速度也需要有把握。

在演出《黄河》时,钢琴家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结构,还需要注意音色的变化和如何将气氛推向高潮。

音乐的演奏部分需要反复琢磨和训练,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它的特点和内涵。

音乐的文化内涵
《黄河》经典的一面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它带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钢琴曲中呈现出的“黄河大合唱”,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表现,而且也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历史。

曲中不仅仅是黄河的壮美,更展现了中国乡村生活的艰苦和美好。

《黄河》是离不开黄土地的,也是离不开中国黑土地的,它渗透着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总之,《黄河》不仅仅是一首来自中国的钢琴作品,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杰出作品。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有机会听到这首钢琴协奏曲时,不仅仅是欣赏音乐的美感,更是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绝佳机会。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特点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特点
历史上的特点将钢琴协奏曲黄河置身于中国整个的音乐发展中来此曲积极探索出了一条西方钢琴协奏曲与中国名族音乐相结合的道路实现了西方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的特点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并将中国创作音乐特别是钢琴协奏曲的音乐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整个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部具有里程碑的作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一部优秀的革命作品它是集合了群众力量所产生的

习都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另 外 , 在 教 学 中 还 要 告诉 学生 , 有 些 问题 用算术法解决是不方便的 , 只有用代数解法 。 对 于某些典型题 目在帮 助 学 生 用代 数 方 法 解 出后 , 同 时 与 算 术解 法 作 比较 , 使 学生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从而逐 渐摒 弃用算术解法做应用题 的 思 维 习惯 。 ’
重视学法指导 , 培养 自学能力
郭 进 顺
( 福 建 龙 海 市浮 宫 中心 - F  ̄ , - 小学 福建 龙海 3 6 3 1 0 4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中图分类号】 G 6 2 5 . 5 【 文献标识码】 B
九 年 义 务 教育 小 学 数 学教 学 大 纲 明 确 指 出 :小 学 数 学教 学 要使 学生 长 知识 , 又 长智 慧 , 不仅“ 学会 ” , 而且“ 会学” 。 根 据 这些要求 ,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 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独 立 思 考 的能 力 。培养 学 生 运 用 获得 的知 识 解 决 面 l l 缶 的 新 问 题 的能力 , 培养他们科学的思想方法 , 逐步 培养学会利用学具进 行数学学习的本领 。下面谈谈我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加强学 习方 法 的 指 导 。 逐步 学 会利 用 学具 进行 学 习 皮亚杰认为: 思 维是 从 动 作 开 始 的 。 切 断 了活 动 与 思维 之 间的联系就不能发展。教师在教学 中 要 改 变 “ 教师 演、 学 生 看” 的被 动局 面 。 多让学生利用小棒 、 圆片以及各种学具进行 实际操作 , 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 , 学 生 的思 路会 随 之 展 开 , 这 样 学 生 在 亲 自获 取 的 丰 富 的感 性 认 识 和 直 接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 就能逐步地展开探索 。 逐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如教学数 的组 成时 ,一开始就通过学具 的操作 ,懂得 将 2朵红花分成两部 分, 在 学生 头 脑 中 建立 “ 2 ” 的分 法 的 表 象 , 在这个基础上 , 学 生 很快地熟识 2的组成。以后教学 3 — 1 0 数 的组成 , 学生就会 自 觉地 通 过 学具 的操 作 。 很 快 地 熟 记它 们 的组 成 。 通 过 简 单 的 动 手。 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 在教学 中,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熟悉学具的内容 , 训练操作 学具 的基 本 功 , 并 在 每 项数 学 知 识 中 , 引导 学 生 如 何 借 助 学 具 进行学习 , 有 效 地 培 养 学 生 的动 手 能 力 , 使 学 生 逐 步 学 会 利 用 学 具 进 行数 学 学 习 的本 领 。 二、 培 养学 生科 学 的思 想 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各种思维方法 , 必须 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 , 所 以教 师 不 能专 门给 学 生讲 解 必 须 如 何 思 考 。而 只 能 在每 一 节课 的 教 学 中 , 深 入 浅 出地 、 潜移默化地进行传授 。 这 就 需 要 教师能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力 因素 。 有 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培 养, 并 把 它贯 穿 于 教 学 过程 的始 终 。 在 这 一基 础 上 , 还 要 抓 住 某 些典 型 的教 材 , 作 一 些 比较 系 统 的介 绍 。 比如 : 第二册 1 0 7页应用题部分 , 学生在初步掌握两数相 比意 义之 后 出这样 一 组 练 习 题 。

钢琴协奏曲《黄河》曲式结构及其钢琴织体形态音乐性论释

钢琴协奏曲《黄河》曲式结构及其钢琴织体形态音乐性论释

第34卷 第2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4 No.2 2020年4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pr. 2020·121·钢琴协奏曲《黄河》曲式结构 及其钢琴织体形态音乐性论释唐 进(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摘 要: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于1969年取材《黄河大合唱》合唱歌曲主题旋律创作的一部伟大杰作,全套协奏曲编创为四个乐章。

在创作上,《黄河》钢琴协奏曲借鉴西方作曲技术,以恢宏华丽的演奏技巧著称,其中丰富的音乐语言和和声色彩更彰显出中国式的波澜壮阔和英雄气概。

本文以《黄河》钢琴协奏曲曲式结构为基础进行分析,旨在更深层次的结合曲式特点挖掘其中钢琴织体形态的音乐性。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20)02-0121-06钢琴协奏曲《黄河》是由储望华、殷承宗、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于1969年取材于冼星海1939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合唱歌曲主题旋律创作而成。

原曲共有九个乐章,依次为:一、《序曲》(管弦乐);二、《黄河船夫曲》(合唱);三、《黄河颂》(男声独唱);四、《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五、《黄水谣》(女声三部合唱);六、《河边对口曲》(男声独唱);七、《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与女声三部伴唱》;八、《保卫黄河》(齐唱、轮唱);九、《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全曲建立在坚韧力量、历经苦难、崇高辉煌三个主题之上的《黄河大合唱》,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表现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斗直至胜利的民族气节。

改编后的钢琴协奏曲运用西方古典协奏曲的曲式结构和创作手法,编创为四个乐章,分别是:一、《黄河船夫曲》;二、《黄河 颂》;三、《黄河愤》;四、《保卫黄河》。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2009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仪器检测余小丹学号:113200980140042“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改编为协奏曲;这部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融了入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不仅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因为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一首中国协奏曲。

【《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7.《保卫黄河》(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改编】1968年10月的一天,殷承宗从中央乐团到中央音乐学院来看大字报。

殷承宗有了钢琴伴唱《红灯记》之经验,便想在“钢琴革命”的步伐上再迈出新的一步。

这时中央音乐学院二楼西墙上,正有陈莲女士的大字报贴出。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奏艺术特色与演奏版本比较分析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奏艺术特色与演奏版本比较分析

器乐演奏实践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奏艺术特色与演奏版本比较分析◎孙艺文(宿迁学院)摘要: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我国钢琴协奏曲史上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钢琴音乐表演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同时,这也给钢琴演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引领着当代听众的审美发展。

新时期下,随着诸多钢琴爱好者对《黄河》研究的深入,其演奏版本也呈现多元化特色,本文主要是研究分析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相关演奏艺术特色以及不同演奏版本。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黄河》;演奏艺术特色;演奏版本对于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我国音乐史上流传十分广泛的一部作品,在我国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力,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从创作至今,不管是在我国的音乐舞台上,还是世界的音乐舞台上均被无数次的演奏,他被人们称作是20世纪公认的华语音乐杰作。

在当下的音乐市场中和网络媒介中关于钢琴协奏曲《黄河》流传着较多的版本,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音乐爱好者不能有效的做出抉择,所以对不同版本的《黄河》演奏艺术特色进行剖析很有必要。

一、钢琴协奏曲《黄河》演奏艺术特色分析钢琴是一门外来艺术,要想在中国土地上立足,就必须经历民族化的过程。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在《黄河大合唱》的基础上,经过创新,并融入大众所喜欢的民族元素,形成的一部优秀的东方钢琴作品,其不仅符合了一般钢琴协奏曲的演奏特征,同时也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

钢琴协奏曲《黄河》不仅仅是我国诸多音乐大家所演奏,也受到了很多国外演奏家、演奏团队的青睐,在实际中,要想将作品《黄河》的浓厚东方韵味体现出来,一方面需要结合作曲家在谱曲过程中给出的明晰标记进行演奏,另一方面演奏者要将自己的思想和思考融入其中,根据自身体验抉择出较为适合的演奏技巧和方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奏艺术特色。

(一)钢琴演奏模仿民族乐器音色在钢琴协奏曲《黄河》演奏中,具有十分独特、高超的演奏技巧,其主要是模仿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

例如,《黄水谣》为第三章《黄河愤》的前部分,这一部分的演奏主要是对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刮奏的模仿,进而有效的展现黄河两岸人民辛苦开垦,变荒地为良田和渴望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摘要:以《黄河大合唱》为蓝本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历史再现、文化传承、中外艺术交流的结晶,体现出不朽的“黄河”精神。

关键词:民族性、标题性、钢琴技巧、创新、民族交响乐正文:钢琴曲《黄河》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钢琴协奏曲之一,它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主要曲调作为各乐章的主体旋律基础,但乐曲发挥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特长,从新的角度阐发了原作的精神气概,从而赋予了它更新的艺术特色。

作品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标题性,创作手法独特,这些使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部作品的旋律创作、民族调式和声的运用、配器手法的创新、曲式手法的灵活都对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冼星海同志的《黄河大合唱》改编创作的。

《黄河大合唱》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乐曲气势雄伟,音调简明有力,其某些段落,在广大的抗日军民中十分流传,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钢琴协奏曲《黄河》较之《黄河大合唱》,是一次新的创造和飞跃。

《黄河大合唱》原有八段,钢琴协奏曲《黄河》从中选择了富有革命性和战斗性的曲词作素材,构成四个乐章的钢琴协奏曲。

从整体构思上来看这四个乐章 , 围绕着黄河来描写人民战争,从与黄河搏斗到最后人民战争胜利 , 从开始充满矛盾戏剧史到最后矛盾解决 , 人民战争取得胜利 , 在调式上 , 他们采用了中国的民族宫调式和民歌旋律 , 而在曲式、配器、和声进行和整体构思上采用西洋的东西 , 因而这是别具特色的中西结合式交响乐。

《黄河》在结构上 , 钢琴协奏曲《黄河》打破了西洋协奏曲必须由 3 个乐章组成的形式,而是由 4 个乐章组成的。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第一部表现了人民战争伟大主题的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既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同时又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在这部作品中,钢琴占了极大的部分,钢琴技巧已发展到了最高难度和广度,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优势,在技巧上运用了刮奏、左右手音数不对称的多连音弹奏、紧密及大跨度和弦连接、轮指弹奏、刮奏、急速的琶音等等,尽显演奏者的精湛技艺,在钢琴上弹出了交响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曲式特点曹家韵吴家军[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曲式特点的论述,阐明了经过半个多世纪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国钢琴协奏曲在成功借鉴西欧协奏曲基础上,是如何体现自己的结构特点。

[ 关键词] 中国协奏曲/曲式特点/递增结构/补充陈述/转衬[ 内容类别词] 作曲技术理论钢琴协奏曲是钢琴音乐与交响乐相结合的一种大型音乐体裁,它代表着钢琴音乐的最高水平。

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大概是从30年代江文冶先生开始的,已出现较知名的作品约有20多部,到今天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发展和演变日臻成熟。

在中国协奏曲的创作中,作曲家通过西方乐器及其创作技法来创作,力图创作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突出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其中饮誉中外的作品要首推钢琴协奏曲《黄河》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了。

《梁祝》是利用民间粤剧音调为题材,以具体的情节做为音乐发展的线索,进行创作而成的,具有叙事性;而《黄河》的主要曲调为《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的主题旋律,基本上是按照声乐体裁组织的音乐。

正如储望华先生所说:‘作者将大合唱的乐魂成功地进行了艺术再创作,不是简单的移植和改编’。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各乐章都附有标题,并遵循了国人着重旋律陈述的习惯,体现了我国协奏曲写作的一般倾向,因此,这两部作品与典型的三乐章协奏曲在形式上有相当大的区别,由于前述的标题性和注重旋律性的特点,笔者认为《黄河》在体裁上不同于国外传统的奏鸣—交响套曲,而更倾向于组曲形式。

《黄河》就是借助赋有中国特点的体裁形式和国外钢琴协奏曲的体裁特点相结合,来表现当时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钢琴协奏曲《黄河》(以下简称《黄河》)目前流行三种版本,即原版、石叔诚修改版、杜鸣心修改版。

原版,创于1969年,正式公演于1970年1月1日,主要创作成员为殷诚忠、储望华、盛礼洪、刘庄。

“石叔诚修改版”出现于80年代末,他把原版《黄河》中的《东方红》与《国际歌》联合的音调删去,换上了《黄河船夫曲》中段的主题音调。

“杜鸣心修改版”,是作曲家杜鸣心应演奏者的要求修改的。

《黄河》的成功实质上是冼星海原著的成功,也是原著精神在新时代下的继续,为此分析《黄河》应首先从分析原著着手。

原著是8段,分别为:一、黄河船夫曲二、黄河颂三、黄河之水天上来四、黄水谣五、河边对口唱六、黄河怨七、保卫黄河八、怒吼吧!黄河后来为了乐曲更加完整和统一,有的版本去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将原8段压缩为7段。

这7段有十分明显的集中对称式的发展关系。

第四段《河边对口唱》处于中央地位,第一段和第七段有引子段落和终曲段落的作用。

第二、六段落虽然速度体裁都不同,但都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这四段都是从正面积极地歌颂,号召斗争。

第三、五段体裁相近,都是痛苦的呻吟和悲惨的控诉。

第四段《河边对口唱》则以独立的体裁和调性位于中间。

《黄河》把7段压缩为4个乐章,在这个乐章中保留《黄河船夫曲》、《黄水谣》、《保卫黄河》的全部音调,《黄河颂》、《黄河怨》的大部分音调和《怒吼吧!黄河》部分音调,增加了《东方红》、《国际歌》部分音调。

删去了《河边对口唱》,大概是由于这个乐章过分、明显的露出口语化的倾向,钢琴表现这类风格没有明显的长处,由于做了这样的压缩处理,使它的形式更接近于钢琴协奏曲体裁。

《黄河》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于很好的借鉴西欧钢琴协奏曲传统的同时,又体现了自己在结构上的独特之处。

它的民族精神,又正是在结构的独特之处展现出来。

下面谈谈它在结构上独特之处的几个特点。

特点一,《黄河》一改国外传统钢琴协奏曲无标题性质。

不仅有总标题而且各乐章都有小标题,这在中国协奏曲中是比较多见的,而国外是比较少见的。

由于标题性的存在减低了欣赏的难度,使音乐表现内容更为具体。

所以受到了中国最广大听众,乃至世界听众理解和喜爱,这也是《黄河》久演弥新,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由于标题性的存在,更倾向于前面提到过的组曲。

特点二,由于注重旋律特点及民族习惯,频繁转调不常见,而是用了单一调性。

第一乐章为D大调,第二乐章为降B大调,第三乐章前2部分在降E大调上,第3部分尽管有一系列转调,但最后又回到降E大调上。

末乐章转调多一些,开始乐章的引子并不是从原调开始,而是从C大调开始,接下来3个变奏为A大调,4、5、6变奏分别为D大调、C大调、F 大调,第7变奏开始进入展开,在插入《东方红》音调时,调性由降B大调转回原调D大调。

特点三,结构上基本为递增结构。

国外大致为3乐章平衡,而《黄河》第一乐章时间为3分08秒,小节数为 112小节,是单三部曲式,中段主题为A部分的派生引申,对比很小。

第二乐章时间为3分50秒,小节数为 72小节,,是单二部曲式,。

虽然小节数比第一乐章少,但由于速度变缓,主题数量的增多,主题内部对比的增强,使第二乐章仍成递增趋势。

第三乐章时间为6分06秒,小节数为 152小节。

主题数量增致三个,内部对比更强。

第四乐章时间为5分39秒,虽然没有第三乐章时间长,但从小节数上看,却几乎是前三个乐章的总和,为 482小节。

可见全曲从整体上看为递增结构。

特点四,调性布局特点是,四个乐章并不是按照传统的T—D—S—T的高级功能布局,而是按T—S—D—T布局。

它更多的是强调下属功能的调性,属功能的调性只有末乐章变奏曲的主题和前三个变奏。

典型的四、五度进行较少,多为二、三度的功能进行,更多的是强调色彩性,而不强调功能性。

原《大合唱》调性布局是对称的,而《黄河》的调性逻辑产生了变化,第一乐章是D大调,第二乐章是降B大调,为主调的下属调。

第三乐章为降E大调,是离主调最远的下属那波里调。

第四乐章是C大调—A大调—D大调。

乐曲这样强调下属功能布局,有力的体现了民族旋律特点和其曲式结构的协调一致。

特点五,《黄河》虽取材原著,但在各个乐章的主题材料方面,《黄河》并不是一丝不差的照搬,而是根据钢琴演奏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取舍。

第一乐章的主题材料完全取材《大合唱》,并且依照器乐曲的特点,加入了华彩因素,小节数由原65小节增加到112小节。

第二乐章的主题材料也完全取材于原《大合唱》,小节数由原92小节减致72小节,是把原《大合唱》的B段第二乐句(即歌词的第二次“啊!黄河”开始处)删去,同时把C段进行了删减,使原先独立的B段、C段在《黄河》中趋向融合。

由于这样的取舍,使《黄河》第二乐章的结构由原《大合唱》的并列单三变成现在的并列单二。

第三乐章《黄河愤》的主题材料由原《大合唱》的新型“民谣体”歌曲《黄水谣》和曲调简朴,感情深厚的女声独唱《黄河怨》的主题材料有机结合而成的。

《黄河愤》在原大合唱《黄水谣》的C段旋律后插入了《黄河怨》(从第46小节开始)的两段主题音调。

第四乐章标题为《保卫黄河》,实际上引用素材不仅仅是《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的主题材料,还有第七段《怒吼吧!黄河》的引子和主题部分材料,以及插入的《东方红》和《国际歌》的音调。

特点六,《黄河》速度逻辑也与国外不同,其四个乐章有速度上的布局,分别为快—慢—更慢—更快,与曲式规模不同。

由于《黄河》是四个乐章的组合,而且去掉了谐謔曲体裁成分,因此与国外快—慢—快相比,造成了一种速度逻辑更为强烈的反差,它的快—慢—更慢—更快的布局更突出了第四乐章的地位。

特点七,《黄河》打破了国外协奏曲惯用的三乐章的模式,用了四个乐章的组合。

体现了我国民族惯用启、承、转、合四阶段的发展逻辑形式。

《黄河》虽是四个乐章,但即与典型三乐章套曲不同,又区别于四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

国外的四个乐章的套曲来源于古组曲,而《黄河》来源于原著《大合唱》。

特点八,在具体乐章的曲式方面,也有别于国外传统的协奏曲。

第一乐章在传统协奏曲中,常常是在整个协奏曲中所占比重最大,奏鸣性、交响性往往是在第一乐章中体现。

而《黄河》第一乐章却是很短的、为减缩的再现单三部曲式(最初版本称其为前奏—黄河船夫曲),此乐章引子带有再现的三部性,是第一乐章的缩影。

乐曲的A部分为群体形态,特别长大,它以8小节的乐节群作为主题材料进行陈述,51小节处为补充陈述,补充陈述由三个8小节乐句构成。

其中一、二乐句为模进,结构上为独立的一部分。

在补充陈述后接了戏剧性转变的段落——转衬。

这一手法的运用,极大丰富与充实了形象内容描绘,它与过渡句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突然性转变段落,使感情升华、突变。

这一转衬共有9小节,是一个联合结构,其中包括6小节的连句结构和3小节的自由华彩。

中段(B部分)为4小节+5小节扩充开放乐段。

再现第一部分(A'部分)时曲式结构上进行了减缩,同时在陈述结构上由原来的乐汇群变成连句结构与乐汇的联合。

在呈示部中的补充陈述和转衬被省略掉,造成了再现时简捷、紧凑、概括的艺术效果,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极其长大的A部分与国外三部曲式要求在各段之间在规模上能相互抗衡是不同的,并且《黄河》在A、B段之间有连接材料,不强调并置性对比,这在国外的作品中不常见。

《黄河》的交响性、戏剧性是从整体四个乐章中体现出,而不是从单一乐章中体现出。

第二乐章国外常用复三部曲式或无展开奏鸣曲式,而《黄河》用了一个有缓慢引子和壮丽结尾的并列单二部曲式。

第二乐章由于是缓慢抒情的体裁,这点和国外相同,但曲式运用是不相同的,它用的曲式更靠近声乐所擅长表现的并列二部曲式结构。

第三乐章的组合形式更具有中国特点,把原《大合唱》的第二、五段的素材,即《黄水谣》和《黄河怨》两段进行删减压缩为一个乐章,同时把《黄水谣》做了动力化再现,使之成为不为多见的复四部曲式。

第三乐章在国外往往是终曲乐章,而《黄河》从总的数量上是增加了一个乐章,因此第三乐章从体裁曲式处理上更有其特殊性。

由于该作品是反映民族斗争的题材,因此没有任何谐謔曲(scherzo)体裁的影子,充分地表现了黄河之水日夜奔流,借以描绘出中国人民在敌寇铁蹄践踏下,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控诉。

第四乐章是《黄河》的终曲乐章,由于其内容需要和前三个乐章的层层铺垫,《黄河》末乐章的处理也与国外终曲乐章的处理大相径庭。

首先是体裁上无任何外在的风俗性的场面描写,是完全的激昂的赋予战斗性民族抗日精神的写照,也是前三个乐章情绪发展的最终结果。

在曲式方面,它无任何国外常用回旋曲式及奏鸣回旋曲式,而是用了近似于传统固定旋律变奏手法的庞大的变奏曲式。

尽管有些评论家认为,《黄河》的俄罗斯风格过分明显,或有的认为旋律性太强,是纯粹的改编曲,就否定它的交响性价值。

甚至有极端人士认为,《黄河》的结构不尽合理,此种种不同看法意见也不无道理,但《黄河》毕竟产生70年代初,当时我国钢琴音乐创作、演奏普及程度及听众的广泛性是无法与现在相比的,在那一年代有极大的影响和成功,由于这一点,对《黄河》的种种异议也就不为过了。

原版《黄河》有如此大的魅力,深受专家与老百姓乃致世界人民的共同喜爱,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旋律优美动听,取材于冼星海的同名《大合唱》,由于所引用的旋律是大家所熟悉的,容易激起中国人民乃致世界人民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