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塑料中的食品会引发癌症
易致癌物的食物
一不小心吃进去的致癌物1、水果中烂掉的部分:水果腐烂后,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有害物质,特别是真菌的繁殖加快。
有些真菌具有致癌作用,可以从腐烂部分通过果汁向未腐烂部分扩散。
所以,尽管去除了腐烂部分,剩下的水果仍然不能吃。
2、霉变的大米、花生和玉米:其中含有黄曲霉素,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强致癌物质,容易引起肝癌和食道癌。
有人以为,多洗几次或高温消毒就能去除有毒物质,其实黄曲霉素一旦污染食物,是很难彻底清除的。
3、腐烂的白菜:腐烂和没腌透的白菜中,都含有致癌性亚硝酸盐。
4、烧烤食品:所有的烧烤食品中,都容易出现一种致癌能力相当强的物质——苯并芘,这和油炸食品中的油反复使用,所产生的是同一物质。
5、烧焦的鱼和肉:鱼和肉里的脂肪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的V—氨甲基衍生物,这是一种强度超过了黄曲霉素的致癌物。
6、茶垢:茶垢中含有镉、铅、汞、砷等多种有害金属和某些致癌物质,如亚硝酸盐等,可导致肾脏、肝脏、胃肠等器官发生病变。
7、碱性食品中的味精:味精遇碱性食品会变成谷氨酸二钠,使其失去鲜味;当它被加热到120℃时,会变成致癌物质焦谷氨酸钠。
因此,在有苏打、碱的食物中不宜放味精;做汤、菜时,应在起锅前放味精,避免长时间煎煮。
8、用卫生纸或毛巾擦过的水果:许多卫生纸的消毒不彻底,携带大肠杆菌、致病性化脓菌、真菌、乙肝病毒等对健康造成影响。
9、用报纸包的食品:油墨中含有一种叫做多氯联苯的有毒物质,它的化学结构跟农药差不多。
如果用报纸包食品,它就会渗到食品上,然后随食物进入人体。
人体内多氯联苯的储存量达到0.5~2克时会引发中毒。
轻者眼皮红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重者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肌肉酸痛、咳嗽不止,甚至导致死亡。
10、涂在筷子上的油漆:油漆筷子的使用现在仍然很普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油漆中含有铅、苯等化学物质,常常随着油漆的剥落被我们吃进体内,造成一定的健康危害。
11、桌布上的有毒物质:很多饭店在桌子上铺的薄薄的塑料桌布是由聚氯乙烯制成的,含有毒的游离基,能通过餐具借食物进入体内,导致慢性中毒。
吃垃圾食品得癌症的案例
吃垃圾食品得癌症的案例
吃垃圾食品与癌症之间的关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表明直接食用垃圾食品会导致癌症。
然而,长期、过量地摄入垃圾食品可能会增加某些癌症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吃垃圾食品与癌症发生之间的例子:
1. 肠癌:过量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红肉、低纤维的食物,如快餐、炸食、碳酸饮料等垃圾食品,可能与肠癌的发病率增加相关。
2. 乳腺癌: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尤其是甜点、饮料等含有高糖分和工业加工成分的垃圾食品,可能与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有关。
3. 前列腺癌:研究发现,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如快餐、加工肉类等垃圾食品,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危险性增加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案例只是为了说明食用垃圾食品与某些癌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具体的发病原因是多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
为了预防癌症,建议遵循均衡、多样化的饮食,减少摄入垃圾食品,增加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健康食物的摄入量,同时定期进行体检、保持适量运动、避免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塑料高温多少度释放致癌物质
塑料高温多少度释放致癌物质
塑料通常加热到120度会释放有毒物质,塑料基本上都不要高温加热,有些如HDPE、PC成分的,不耐高温。
pp可以重复使用、耐120度高温,
但尽量还是不要在这么高的温度下用。
PET耐热至65℃,耐冷至-20℃,
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融出。
塑料的主要成分:树脂
树脂是指尚未和各种添加剂混合的高分子化合物。
树脂这一名词最初
是由动植物分泌出的脂质而得名,如松香、虫胶等。
树脂约占塑料总重量
的40%~100%。
塑料的基本性能主要决定于树脂的本性,但添加剂也起着
重要作用。
有些塑料基本上是由合成树脂所组成,不含或少含添加剂,如
有机玻璃等。
2018十大科学流言榜
2018十大科学流言榜2018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在科学领域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科学界充满了有关宇宙、地球、生物等各个领域的探索和发现,但也不乏一些不太准确的流言和误解。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2018年十大科学流言榜,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流言背后的真相吧。
第一则流言:地球平坦说2018年,地球平坦说再次引发了热议。
一些人坚称地球是平的,并提出一些看似合理的论据。
但科学家们通过航天技术、地理测量和物理学证实,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并且自转和公转造成了地球的地理特征。
这些证据都表明了地球不是平的,而是一个椭球体。
第二则流言:5G网络危害人类健康随着5G网络的不断发展,有人开始担心5G网络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尽管有一些研究表明高频射频辐射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影响,但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5G网络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科学家们认为5G网络的辐射水平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危害。
第三则流言:基因编辑婴儿2018年,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成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对基因编辑婴儿。
这一消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热议。
这一数据尚未经过同行评议,并且引发了许多伦理和法律上的争议。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用基因编辑技术来创造人类婴儿远远超出了当前技术和伦理的范围,未来还需要对这一话题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第四则流言:月全食是世界末日的预兆2018年月全食发生时,一些传言称这是世界末日的预兆。
这只是一种迷信。
月全食是由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造成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月全食与世界末日有关。
月全食是一个很有趣的天文现象,但并不具有神秘意义。
第五则流言:宇宙中存在外星人2018年,宇宙中存在外星人的话题再次引发了热议。
一些人声称他们目击了不明飞行物,并认为这是外星人的存在。
目前科学界对外星人的存在并没有充分的证据。
虽然我们无法排除外星生命的存在,但我们也没有证据表明外星生命确实存在。
这一流言仍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来证实。
这几类添加剂零食吃多易致癌
这几类添加剂零食吃多易致癌对于办公室一族来说零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零食作为人们平时休闲时间的小食品,本就不应多吃,尤其是下面这几类含致癌物质的食品。
一、派不论蛋黄派,还是巧克力派,都是典型的人造食品,是
用大量的、各种各样添加剂调制出来的“美味”食品。
一块小小的派,由近30种原料“合成”--简直就是食品添加剂的大杂烩。
二、薯片不论多么高级,多么昂贵的薯片,都是经过油炸加工,破坏了马铃薯中原有的营养素;薯片必须用很多添加剂以保持其酥脆,很多食用了氢化植物油(含有反式脂肪酸,危害心脏健康);油炸薯片、薯条含有较多的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三、果冻又是一款典型的人造食品,几乎全部用添加剂制造,
没有任何天然食物原料。
有的虽然加入一小块果肉当作幌子,聊胜于无而已。
四、火腿肠鲜艳的颜色、弹性的口感、合格的蛋白质含量,但
这些全都与猪肉无关!发色剂、防腐剂、香料......都被塞进各种各
样的肠衣内,给你肉类的感觉,却没给你肉类的营养。
:
五、油炸酥类零食如果是一块糖果,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它不好。
但如果糖纸里面包裹的是一小块又香又脆的油炸酥呢?其实,这种油炸酥类零食毫无营养可言,还提供反式脂肪酸、大量的能量、香料、色素、其他各色添加剂--还不如吃一块糖果呢。
科学流言榜
谣言?
谣言:买回来的水果都放冰箱,这样不容易坏。 真相:假的。有些水果不喜欢待在冰箱里。 买回来的水果,不能一股脑儿地全部塞进冰箱,不
是所有水果都能放冰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冰箱的冷藏温度通常设定为 4 ℃,有利于保鲜。不
过,冰箱不是万能保险箱,来看看哪些水果不适合放冰 箱吧。
没熟前不能冷藏的水果:香蕉、菠萝、鳄梨(牛油 果)、百香果、芒果、猕猴桃、番木瓜。这类水果需要一 些时间变熟,如果没全熟,对低温很敏感,一旦遇到低温, 就无法变熟,因此不适合放冰箱。
谣言?
谣言:鸡蛋洗完再放冰箱,干净又能延长保存时间。 真相:假的。相反,鸡蛋提前水洗放冰箱,可能缩
短其保质期,且可能污染厨具。 如果购买带有包装的清洁蛋,连同包装直接放冰箱
冷藏室储存就好。如果从菜市场买的散蛋粘有鸡毛鸡屎, 很多人会忍不住清洗,但清洗的话,会破坏蛋壳本身的 保护膜。
鸡蛋外壳自带一层胶状膜——“白霜”,其不仅可覆 盖蛋壳表面的气孔,还可以抵御细菌等微生物入侵,又 能防止蛋内水分蒸发。
拒绝谣言
在室温过夜,那第二天就不建议吃了。 以菠菜为例,即便是炒熟后冷藏放置,16 小时后,
其亚硝酸盐含量也可能会超过国家标准(蔬菜制品中亚 硝酸盐含量应小于 20 mg/kg)。所以,菠菜最好还是一 次性吃完。
那么,该如何减少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危害呢? ①吃新鲜的叶菜类蔬菜。②叶菜类焯水:沸水焯一 下可以去除大部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成分。③现做现吃: 吃多少,做多少,如果做多了,提前装好及时放冰箱冷藏, 减少细菌滋生。烹饪好的食物,若在室温下放置 2 小时 或冷藏放置超过 24 小时,就不建议食用了。④遵循“尽 量不要剩菜、剩菜尽快吃完”的原则。
流言终结 打破6种错误的神话
流言终结打破6种错误的神话通过电子邮件、微博在互联网上疯狂的传播,甚至跨越世代,让人们越来越难以分辨事实与谣言。
现在,六种最普通的食物神话,各种真理中都包含着你可以用于健康或者瘦身的优点。
打破错误的健康神话,我们一起来了解真相!错误的健康神话1:喝水可以帮助你瘦身实际情况:水可能缩小饭量每日增加几杯饮水量不会让你的脂肪消散,但研究显示如果你在餐前饮水,你可能吃得会更少。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学家用12周时间跟踪研究了一组每日摄取低热量饮食的成年人,最后他们发现那些每餐之前饮用两杯水的人,与未饮水的人相比,多减去2千克。
用零卡路里的物质填充胃部可能会让你的餐量更少,另外,用汽水或者果汁代替水也会帮助你减少热量摄入。
不喜欢没有味道的白开水吗?加入一片柠檬或者酸橙,或者其他你喜欢的无卡路里的味道:但要注意的是,几种维他命水,一瓶含有200卡路里的热量,每天喝一瓶会让你在一年后增重10千克。
错误的健康神话2:炸薯条会引发丘疹(青春痘)实际情况:油腻的手指让粉刺更严重肌肤中油脂过多会引发粉刺,但油脂多的食物并不会造成这一问题——更确切的说,除非你是个不讲卫生的人。
根据美国皮肤病学会的研究,植物油一旦沾到了皮肤上,它们会让已经出现的粉刺更严重——所以吃的时候别忘记擦擦嘴巴,让脏兮兮的手指远离你的脸蛋。
那巧克力呢?科学家可能需要更仔细的研究它。
虽然专家赞同某些类别的食物不会引发粉刺,但美国皮肤病学会研讨会上今年提交的最新研究发现纯巧克力可能会加重易于患暗疮人士的粉刺。
错误的健康神话3:白面用有害化学物质漂白实际情况:面粉是经过漂白了,但那些化学物质是安全的面粉中所含的黄色化合物叫做叶黄素,通过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会自然的变白,这需要几周时间。
为了加快这一进程,制造商会对面粉进行漂白,用安全的,食品及药物管理局规定的化学物质(一些与清洁蔬菜的物质相同),把它从淡黄色变为白色。
四氧嘧啶——在对动物的研究中发现会导致糖尿病的一种化合物——可能产生副产品,但含量微乎其微,是无害的。
四类食物比香烟更致癌
四类食物比香烟更致癌
【导读】四类食物比香烟更致癌,即使是现在,癌症也是日本人死亡的最大诱因。
据日本
厚生劳动省2012年(平成2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有360100人因癌症死亡。
为
了预防癌症,戒烟并改善饮食的人应该为数不少,然而,实际上在我们身边的很多食品中
就含有致癌物质。
那么到底都是些什么物质,一起来了解下四类食物比香烟更致癌。
因可能致癌而值得我们注意的物质是“丙烯酰胺”.该物质据说存在于一些原材料含有大量碳
水化合物并将其加热到120度以上的食品中。
由于薯片充分满足了上述条件,因此无论是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调查还是国外的研究,都认
定薯片中含有大量富含丙烯酰胺。
炸薯条也是富含丙烯酰胺的食品。
分析结果显示炸薯条的丙烯酰胺的最大浓度是薯片的
1.5倍。
不是家里做的炸薯条就会安心,无论是自家制作的还是餐厅中的薯条检测出了丙
烯酰胺,因此请多加注意。
在使用小麦为原料高温环境下制作的蛋糕、派类食品中检测出了与薯片相同浓度的丙烯酰胺。
对致癌物质比较介意的各位,选择在低温环境下制作的糕点应该没有问题。
在咖啡豆、炒制茶叶、焙炒的麦茶中竟然也检测到了高浓度的丙烯酰胺。
由于丙烯酰胺易
溶于水,因此在此次检测提取的咖啡、炒茶、麦茶等饮料中也含有丙烯酰胺。
请多加注意。
车内放矿泉水喝后会致癌吗
车内放矿泉水喝后会致癌吗有车一族都喜欢在车里存上一些矿泉水,但是又有传闻车内放矿泉水喝后会致癌,这是不是真的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车内放矿泉水喝后会不会致癌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车内放矿泉水喝后会不会致癌1、医学专家解答:癌症病因片面归结于某一个因素,很不靠谱!丁克峰表示,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80%”和“癌症”这两个关键字同时出现了。
在搜索引擎中同时输入这两个关键词,能看到各种所谓的癌症成因:“80%以上的癌症是因环境及生活方式不当所致”、“80%的癌症和环境污染有关”……哪有这么多的80%!事实上,癌症的病因往往复杂多样,通常都由许多个因素共同影响。
将癌症病因片面归结于某一个因素,是很不靠谱的说法。
而且在数据上——这80%的统计,也不知从何而来。
丁克峰说,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癌症报告》显示,对于癌症的数据,最靠谱的说法是,1/3的癌症可以预防。
报告统计,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示范地区,通过减少烟草消耗、经常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经常体育锻炼、通过筛查早期发现肿瘤等方式,能明显减少和预防1/3的肿瘤发病。
2、化学专家解读:请不要在癌症、塑化剂、塑料之间建立必然联系他说这是人们对于塑料制品的不熟悉所致。
作为一种化合物,塑料的种类众多。
不同种类的用途不同,特性各异,“圈外人”难免会将不同塑料的特性与对人体危害性张冠李戴,或一概论之。
尤其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等可能致癌的塑化剂,在这几年逐渐走进大家的视线。
很容易让人将致癌——塑化剂——塑料,三者联系在一起,并画上等号。
事实上,不是每种塑料中都有塑化剂,也不是每种塑化剂都可能致癌。
比如聚氯乙烯PVC,这种最常见的下水管道材质,生产中会使用大量塑化剂。
拿它盛水喝,那就十分不靠谱了。
热能和塑胶瓶子相遇到底会发生什么反应?网络传言:据说一网友的母亲最近才被诊断出乳腺癌。
医生告诉她,不应该喝放在汽车里的瓶装水。
这些朋友圈谣言你转过几条:不锈钢杯泡茶有毒
这些朋友圈谣言你转过几条:不锈钢杯泡茶有毒这些朋友圈谣言你转过几条:不锈钢杯泡茶有毒“不要再喝豆浆了,会导致乳腺癌”,“当心!用不锈钢杯子泡茶有毒”,“食物相克对照表,太可怕了”……每隔一阵子,微信朋友圈里就会流传着这样一些说法,你身边的亲友是否也曾疯狂转发?在健康知识鱼龙混杂的信息时代,谣言的力量常常会比辟谣的声音更猛烈。
生命时报采访多位业内专家,请他们总结出几类最头疼的饮食谣言,并逐一解读。
神效类:吃了就抗癌普通食物被赋予各种神奇的作用——“抗癌”、“美容”、“减肥”、“抗衰老”……文章起着各种冲击眼球的标题,比如“一杯柠檬水改变酸性体质,还能抗癌”、“喝富氧水可以‘补氧’”、“小分子胶原蛋白让人逆生长”等。
专家们表示,真相并没有如此神奇。
拿柠檬水为例,军事医学科学院食品与营养系博士芮莉莉解释,柠檬水中的维生素C含量并不高,而且现代医学中根本没有“酸性体质”、“碱性体质”这些词,正常人体内的酸碱度(pH值)稳定在7.35~7.45之间,并不会因为吃某一种食物而改变。
专家还说,这类谣言传播抓住的就是百姓对健康的渴求,常用高科技词、明星代言等做噱头。
老百姓对此应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能听风就是雨。
身体的每个脏器需要的营养因素不同,单靠一种不可能达到救命的奇效,只有均衡膳食、合理营养才是健康的保证。
致命类:入口会中毒只要输入“食物”和“致癌”两个关键词,电脑屏幕上就会弹出成千上万个关于食物致癌的页面信息,比如“吃微波炉加热过的食物会致癌”、“喝豆浆导致乳腺癌”等。
专家表示,可以简单地将食物分为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和加工食品三种。
对于常吃的新鲜的单纯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来说,人类都吃了几千年了,几乎不存在致癌的可能性。
关于致癌食物的传言和误区主要原因:一是将毒性和致癌性混淆。
吃下去很可能导致人身体不适,但绝不可能马上就引起癌症。
二是没有认识到剂量决定毒性。
可乐中含有的4—甲基咪唑确实是一种致癌物,但其在可乐中的含量很小,只有当一个人每天喝1000罐以上的可乐时,才能引发致癌风险。
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门素材+练习)塑料饮料瓶致癌?可别搞错了对象
塑料饮料瓶致癌?可别搞错了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一次性的饮料瓶。
“重复使用一次性饮料瓶会致癌”的说法是怎么回事呢?流言:阿联酋一个12岁女童因连续16个月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得了癌症,研究发现,塑料瓶里面有一种叫做PET的物质,这种物质使用一次是安全的,但如果你为了节俭或图方便而重复使用该类塑料瓶,就会受到癌症的威胁!真相:PET是什么?PET的全名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 lyethylene terephthalate)[1],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树脂材料,在塑料分类标志(Resin identification code)中属于1类[2]。
我们平常喝的矿泉水、果汁、碳酸饮料的塑料瓶就是用它做的。
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用来做唱片、胶片的基片,产品的塑料包装,电器零部件。
在纺织材料界,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涤纶。
作为一次性的饮料容器,PET具有材质轻,韧性好,耐酸耐碱等优点。
PET还能回收再利用,废弃的PET饮料瓶经过回收、加工还可以做成其他塑料制品,甚至投身纺织界——制成涤纶纤维。
有研究报告称,瓶装水里检出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存在安全隐患。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是PVC塑料常用的增速剂,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邻苯二甲酸二辛(Bis(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
不过,PET塑料并不使用这类增塑剂。
对于瓶装水里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可能的解释是在塑料的回收过程中不小心引入的。
此外,也可能是由于PET在合成过程中,残余了一些邻苯二甲酸酯的单体。
塑料老化和破损,有可能增加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溶出。
DEHP的潜在危害对DEHP安全性的质疑,主要来自于它的类雌激素作用,可能引起男性内分泌紊乱。
给它打上“致癌”的标签有失公允。
不过DEHP的类雌激素作用通常也只在一些实验动物身上引起较严重的生殖系统畸形,在人类身上很少引起严重的问题。
尚在母亲体内的男性胎儿可能会较一般人更易受DEHP伤害[4]。
常见食品中的致癌成分介绍
常见食品中的致癌成分介绍导语: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之一。
其中,致癌成分是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重要因素。
在日常饮食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食品中可能存在致癌成分,以及如何避免食用带有致癌成分的食品。
一、硝酸盐硝酸盐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用于保护食品品质和延长保质期。
然而,硝酸盐被消化后会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以和胃酸反应生成有毒的亚硝胺类物质。
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容易导致胃肠道癌症的发生。
因此,消费者应该警惕食品中的硝酸盐含量。
二、甲醛甲醛是一种常见的防腐剂和杀菌剂,被广泛应用于肉制品和豆制品等食品加工中。
然而,甲醛同样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尤其是对于呼吸道和皮肤有明显的损伤。
为了避免甲醛的危害,消费者应该尽可能选择新鲜食品,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并且注意食品标签上的甲醛含量。
三、苯并芘苯并芘是一种常见的多环芳香烃类物质,通常存在于高温烤制的肉类和烧烤食品中。
苯并芘被认为是一种可致癌物质,经常食用含有苯并芘的食品可能增加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
因此,消费者应该尽可能避免食用高温烤制和烧烤的食品,以减少苯并芘的摄入量。
四、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毒素,通常存在于粮食和豆类等干货中。
长期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品可能导致肝癌等疾病的发生。
为了避免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消费者应该注意选择新鲜干货,避免长时间存放和潮湿环境下的豆类食品。
五、亚硝酸盐前面提到过,硝酸盐被消化后会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以和胃酸反应生成有毒的亚硝胺类物质。
在一些腌制的食品中,也可能存在亚硝酸盐,例如腌制的鱼、腌制的蛋和腌制的肉类。
因此,消费者应该尽可能选择新鲜食品,避免长时间存放和高温的环境,减少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结语:食品安全事关健康,消费者应该注重食品质量和饮食健康。
在日常饮食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食品中可能存在致癌成分,以及如何避免食用带有致癌成分的食品。
建议消费者选择新鲜食品,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量,同时注重食品标签上的致癌成分含量。
PFAS会致癌 披萨盒等日常用品广泛存在
PFAS会致癌披萨盒等日常用品广泛存在导读:全氟烷基磺酸盐这种化合物以往被称为多氟烷基或全氟烃基,存在于从包装披萨的纸盒到地毯等各种日常生活物品当中。
据有关专家LynnePeeples介绍,在人们经常购买的点心和咖啡的包装上所使……
全氟烷基磺酸盐这种化合物以往被称为多氟烷基或全氟烃基,存在于从包装披萨的纸盒到地毯等各种日常生活物品当中。
据有关专家LynnePeeples介绍,在人们经常购买的点心和咖啡的包装上所使用的蜡纸内可能都含有全氟烷基磺酸盐。
据了解,在披萨盒上使用这种化学物质是为了防止盒子被食物的汁液浸湿。
科学家们提出的警告已经发布在了《EnvironmentalHealthPerspectives》期刊上,包括一份由来自38个国家的200名科学家的签名,要求对这种物质的使用加以限制。
美国的杜邦公司曾使用另一种全氟烷基磺酸盐生产著名的铁氟龙(Teflon)产品,使这种物质一度流行,由于对这种物质可能残留在人体内提升癌症发生风险的担忧,目前这种旧式的全氟烷基磺酸盐已经不再使用。
在最近的这封警示信中,科学家们警告称全氟烷基磺酸盐的替代物质需要进行进更多的检验来保证其安全性,他们表示需要对目前使用的所有全氟烷基磺酸盐进行研究寻找能够进行替换的安全物质。
而杜邦公司提出的报告则认为这种化学物质是安全的,但科学家们的担忧是,在已经知道这种化学物质能够持续残留在环境中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继续将它们使用在消费产品中呢?。
2017十大“科学”流言,不能信也别传
2017十大“科学”流言,不能信也别传石家庄市桥西区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在科普日活动现场探寻声驻波的秘密。
新华社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中,来自科技部门的工作人员(左一)在为群众讲解“锥体上滚”的操作。
新华社发“当真理还在穿鞋时,流言已经跑遍了世界。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这种特征似乎更为明显。
“微波炉加热的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质”“多吃主食死得快”“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2017年,这些流言是否也出现在你的朋友圈?29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典赞·2017科普中国”活动在京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宝国揭晓了网友投票选出的“2017十大‘科学’流言”,本报记者邀请1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这些流言进行了解读。
进入2018年,这些裹着科学外衣的流言,不能信,也别再传播了。
紫菜不是黑色塑料袋做的流言12017年,有一段视频在网络流传,质疑紫菜“撕不断、嚼不碎、有腥臭味,是用废弃黑塑料袋制成”,这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塑料食品”的担忧。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仅凭“撕不断、嚼不碎、有腥臭味”几个特点就得出紫菜是“废弃黑塑料袋做的”完全不科学。
作为一种海产品,有海腥味是正常的。
紫菜自身富含胶状的多糖类物质,展开时呈半透明状。
收获时紫菜太老,浸泡水温不够,或者浸泡时间较短等原因,都可能导致紫菜韧性较强,似乎“撕不断、嚼不碎”。
辨别起来很简单:只需煮沸几分钟,紫菜就会变软,并释放出鲜美的味道,塑料袋则不会。
肉松不是棉花做的流言2同样有一段视频在2017年被很多人在朋友圈转发,称肉松是棉花做的,甚至还有人声称是自己做了亲身测试后得出的结论。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春保:肉松的本质是肉类食品,由肌(原)纤维组成,主要为蛋白质,能被牙齿嚼碎,在胃肠中可以完全消化。
而棉花的本质是纤维素,虽然看上去很松软,但既不可溶、嚼不烂,也不能被胃肠消化。
2018十大科学流言榜
2018十大科学流言榜2018年即将接近尾声,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一年中出现的十大科学流言榜。
本榜单收集了2018年各种科学领域中的流言谣言,旨在提醒大家保持科学态度,追求真实的科学知识。
1. 流言:“地球将在2018年被撞毁”这个流言源自一些预言家的说辞,他们声称地球将在特定日期遭受毁灭性撞击。
这些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地球并没有面临被摧毁的危险。
2. 流言:“5G网络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随着5G网络的即将到来,一些人担心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5G 网络的辐射程度远低于国际标准限制值,对人体健康的风险极低。
3. 流言:“手机使用会导致癌症”手机辐射导致癌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大量科学研究并没有发现手机的辐射与癌症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4. 流言:“水能记忆”一些人宣称水有记忆功能,会“记住”其接触过的物质,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够支持这一说法,它更多是一种伪科学观念。
5. 流言:“吃香蕉会导致体重增加”这个流言认为吃香蕉会导致体重增加,一些人选择避免食用香蕉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香蕉是一种低热量、高纤维的水果,它并不会直接导致体重增加。
6. 流言:“雪花不是真实的”有人声称,雪花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政府在大气中喷洒的化学物质形成的。
这只是一种无稽之谈,雪花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冷凝而成的。
7. 流言:“乳制品会导致骨质疏松症”一些人认为乳制品摄入过多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因为它们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
适量的乳制品摄入对于骨骼健康是必要的,其中的钙和维生素D对于骨骼发育至关重要。
8. 流言:“苹果包含农药残留”一些人担心苹果表面的草莓毛毛虫残留物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农药的使用是经过严格监管的,苹果上的残留量通常是安全的。
9. 流言:“人类只使用了大脑的10%”这个流言认为,人类只使用了大脑的10%,而剩下的90%没有用上。
实际上人类的大脑在日常活动中是高效利用的,几乎每个部分都承担了重要的功能。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按流言或流言辟谣发生时间排序)1、方便面32小时不能消化?流言:美国医生实验发现,吃完一碗方便面后32小时都不会消化。
真相:说起这个谣言,当初传播的时候貌似相当的有理有据,一个美国科学家,通过胶囊内镜的方式拍摄了“加工食品”与“无添加物食品”被吃进肚子里的情况对比,结果发现,手工拉面在32小时后已经完全被消化,方便面则仍保有残余,尚未完全消化。
于是他声称,方便面之所以难以消化,是因为其中加了抗氧化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长期食用有害健康。
但这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实验中存在很多不科学和不严谨的地方,比如,在实验者吃方便面时,搭配的是饮料,而手工拉面则搭配了助消化的茶水,这样两组试验从科学上就不能称为对照组,因此也不存在可比性。
同时,这个实验的出发点是研究加工食品的消化过程,而在原视频中,两种面在2小时后就基本消化了,只是方便面还能看到一点儿残留的影子而已。
2、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流言:把电脑或手机的背景色设置成绿色可以保护眼睛,多看绿色植物可以预防近视眼。
真相:目前还没有绿色能够保护眼睛或损害视力的研究结论。
我们看远处的花草树木会觉得眼睛很舒服,主要是因为在长期注视近处时睫状肌是持续收缩的,远眺可以缓解它的紧张状态,和看什么颜色、什么物体并没有什么关系。
至于绿色光波长较短、损害视力的说法,也缺乏科学依据。
电脑屏幕的光涵盖红、绿、蓝多种不同波长的光线,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时长、一定强度的蓝紫光照射下,视网膜会受到损伤。
绿光虽然波长与蓝光相近,但并没有研究表明绿光比波长更长的红光、黄光对视网膜损伤更大。
3、美国人不吃转基因?流言:一篇名为《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的文章流传,文章说,美国人民不吃转基因了。
真相: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的国家,全世界的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美国占了39%。
从1994年开始,美国就在本国市场销售转基因番茄、大豆、玉米、土豆、油菜,算上乳肉蛋制品超过5000个种类,到现在为止已经吃了20多年,是转基因研发和消费大国。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康寿苑流言一: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真相:人体的体液酸碱度总体上十分稳定,仅靠吃某些食物就能改变几乎不可能。
比如人体血液正常的pH值是7.35~7.45,超出这个范围就是疾病状态,换句话说,pH 值异常是疾病的结果,而非导致疾病的原因。
流言二:足贴能吸附体内毒素,具有排毒功效真相:足贴用后变黑,号称是吸出来的“毒素”。
其实是商家的障眼法,足贴变黑并非排毒,而是汗湿了。
人体排出废弃物主要通过大小便、汗液、呼吸、毛发等,脚底板并不是主要途径。
流言三:咖啡致癌真相:食物高温加热时会产生微量丙烯酰胺,被认为对实验动物具有潜在致癌性。
但中国人摄入的丙烯酰胺有近一半来自炒菜,咖啡并不是主要来源。
同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分析认为,没有足够证据显示喝咖啡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流言四:洋葱可防流感真相:洋葱的辛辣味中含有机硫化物,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然而,流感是病毒感染、经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免疫力正常的人大多可在3~5天自愈,洋葱对病毒没有抑制作用。
流言五:接触超市小票会致癌真相:购物小票上虽有双酚A,但每克小票上的含量仅为0.0139克,通过触摸进入人体的量就更少了。
超市收银员每天即使接触小票10小时,双酚A摄入量也要比安全剂量低42倍。
因此,消费者一天接触几张购物小票,致癌概率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流言六:白菜价“神药”可延长寿命至150岁真相:2017年,《科学》《细胞》杂志分别刊文介绍,对小鼠和老年鼠分别进行腹腔注射溶剂和NAD的前体物质后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逆转生理老化的效果。
但样本数量过少,若要证实同样效果在人体复现,需要做人体试验。
现在就吹嘘其为返老还童的“神药”,过于离谱。
流言七:常吃米饭会诱发糖尿病真相:我国南方人多吃米,北方人多吃面,但是糖尿病的患病率,北方人明显高于南方人。
糖尿病是一个多因素引发的疾病,与遗传和生活方式都有关。
流言八:牛奶致癌真相:“牛奶致癌”是人们对一项实验研究的误读。
十大科学流言榜公布
⼗⼤科学流⾔榜公布⼗⼤科学流⾔榜公布 近⽇,由中国科协主办的“典赞·2016科普中国”活动⽇前揭晓2016年度⼗⼤“科学”流⾔终结榜,其中两项涉及转基因话题。
2016年度⼗⼤“科学”流⾔终结榜 1、⽅便⾯32⼩时不能消化 2、绿⾊背景能保护视⼒ 3、美国⼈不吃转基因 4、个⼤草莓因为打了激素 5、喝苏打⽔能预防癌症 6、圣⼥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品 7、吃素有利于⾝体健康 8、⾎栓抽吸装置问世,⼼脏⽀架被淘汰 9、X射线安检仪对⼈体有极⼤伤害 10、空腹不能喝⽜奶 最近,中国科协主办的“典赞·2016科普中国”活动已经正式的揭晓2016年度⼗⼤“科学”流⾔终结榜,就是有两项涉及转基因话题。
作为年度科学传播的⼀场盛宴,这次活动从8⽉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本年度具有影响⼒和科学传播元素的事件、⼈物、流⾔和科普作品。
经权威专家评选后再经600多万⼈次⽹络投票,最终确定了评选结果。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年度⼗⼤“科学”流⾔终结榜中,全部事关⼈体健康,多数涉及⾷品安全,其中两项更是集中在备受关注的转基因话题上:美国⼈不吃转基因?圣⼥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品?此外,⽅便⾯32⼩时不能消化、个头⼤和奇形怪状的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喝苏打⽔能预防癌症……这些今年曾⼀度流传的话题都被科学⼀⼀给予了否认。
此外,在年度⼗⼤科学传播事件榜单中,⼈类⾸次探测到引⼒波、“阿尔法狗”横扫李世⽯、“天宫⼆号”发射成功、“中国天眼”FAST落成、超百位诺奖得主联署公开信呼吁停⽌反对转基因技术,都是年度科学盛事,极⼤地促进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
“红警”雾霾含剧毒硫酸铵? 流⾔:2016年12⽉16⽇⾄20⽇,华北地区多地应急办发布“空⽓重污染红⾊预警”。
其间有位“同事⽗母在国家部委”的⼈⼠称本次红⾊预警的真正原因是雾霾中含剧毒“硫酸铵”,还说硫酸铵曾在伦敦夺⾛多⼈性命。
真相:本流⾔中所说的硫酸铵是氨⽓通过化学反应⽣成的细颗粒物中的⼀种,⼀直是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但不是“红警”参考指标。
养成好习惯感冒远离你-银川唐徕回民中学
健 康 小 报 2014年第四期银川唐徕回中医务室宣 2014年6月微波炉流言该歇歇了流言一:不能用微波炉加热牛奶,因为微波炉加热会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甚至是致癌物。
国外的婴儿奶粉包装上也标示,不能用微波炉加热。
分析:国外婴儿奶粉标注不能用微波炉加热,主要是考虑其加热不均匀,可能有局部高热或造成婴儿烫伤。
至于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流失或减少,使用任何方式加热都会存在,并非微波加热特有,且加热的温度越高,造成的营养流失越大。
建议:1.不用微波炉加热母乳,需要加热时可采用隔水烫热法;2.婴幼儿食用的牛奶用微波炉加热后轻轻混匀再喝。
流言二: 使用微波炉烹调食物会造成营养价值降低,可能产生新的毒素甚至致癌物,长期食用微波食品可能造成健康损害,包括会导致癌症、荷尔蒙失调、血液异常等。
分析:微波炉是通过物理方式加热的,而非化学反应,这种加热方式本身是相对安全的。
至于营养成分流失和致癌物等有害物质的生成,与其他加热或烹调方式相比,使用微波炉可能利大于弊。
因为致癌物等有害物质的合成一般需要较高的温度和一定的时间。
建议:1.不用微波炉加热鸡蛋和密闭容器内的食物,加热时间不宜太长;2.停止加热后稍微停留一段时间再从微波炉中取出食物,避免烫伤;3.微波炉本身不具有灭菌作用,建议不用微波加热隔夜或存放时间较长的食物,以免发生食源性疾病。
流言三:用塑料容器盛放食物,再用微波加热会产生致癌物质。
分析:研究测试结果显示,使用合格的标有“可微波加热”的塑料容器加热食物是相当安全的。
用微波炉加热食品时,应尽量使用玻璃、陶瓷或“可微波加热”的塑料容器。
流言四:微波炉会因微波泄漏而危害人体健康。
分析:研究显示,如果人体长时间暴露在微波中,可能损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还可引起视力及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
如果微波炉质量不合格或长期使用而疏于维护,则存在微波泄漏的危险,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建议:在购买微波炉时应挑选合格且质量好的产品,使用中注意维护,发现异常及时维修,保证微波炉处于良好和清洁状态。
包裹着保鲜膜的食物加热后会产生致癌物质吗
包裹着保鲜膜的食物加热后会产生致癌物质吗
网传,保鲜膜是塑料的一种,包裹着保鲜膜的食物加热后,保鲜膜会向食物中释放致癌物质,引发各种癌症。
其实,该说法不准确。
提到保鲜膜,大家可能会想到能致癌的“增塑剂”。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作为聚氯乙烯(PVC)等塑料制品的增塑剂,可增加塑料的弹性和韧性,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工业。
含有DEHP增塑剂的PVC保鲜膜确实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至于其他种类的保鲜膜则不需要过于担忧致癌问题。
PVC保鲜膜的致癌风险有多大呢?目前的研究显示,DEHP对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潜在影响有限,这些研究多是在远高于日常生活中的暴露剂量的情况下进行的。
消费者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DEHP浓度通常远远达不到这样的高剂量。
因此,只要在符合相关要求的情况下合理使用PVC保鲜膜,就不用过度担忧致癌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反复使用同一张保鲜膜覆盖食物。
另外,一定要通过正规途径购买保鲜膜,千万不要因为贪小便宜买到不合格的产品。
当然,为保护环境,建议大家尽量少用一次性塑料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言:塑料中的食品会引发癌症
美国医师协会发现了引发癌症的原因
1.不喝塑料杯子中的茶、咖啡或任何热的饮品。
2.不要吃任何包在纸里的或塑料袋子中的热食(如炸薯条)
3. 不要吃塑料盒中的食品或微波食品。
当塑料暴露在高温下时,产生的化学物质能引起52种癌症。
因此,必须避免饮用各种软饮料,如可乐、百事可乐、AV、芬达等所有浓缩果汁。
真相解读:
食品包装是现代企业加工食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塑料包装因其优良的加工性能和成本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市面上食品包装中。
一方面,可有效延长食物保质期减少浪费、保障食品的安全卫生;另一方面,透明的塑料包装使食品信息更加清晰,进一步提高了商品形象与价值。
而网传塑料包装产生的化学物质会影响包装内的食品,食用后引发癌症,这一说法是否科学呢?
随着人们食品消费需求的提升,食物选择逐渐丰富化,种类逐渐多元化。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和增加食品附加值,选择合适的
材料和技术对食品进行包装成为现代食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塑料由于化学结构稳定,良好的成膜加工特性,具有隔绝空气,防止微生物污染,有效延长食品的货架期等功能成为使用最多、发展最快的食品包装材料,其市场应用量超过食品包装材料总量的50%,居各种包装材料之首。
网传塑料包装会产生52种化学物质污染食品,食用后会引发癌症,所以千万不能食用各种塑料包装的食品,这一说法是非常不科学的。
常用的食品塑料包装材料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是一种高分子材料,由单体通过化学方法聚合而成,分子量很大,不会向食物轻易迁移。
食品包装属于《食品安全法》的监管范畴,其中GB 480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规定包装塑料在和食品接触时迁移量不得超过0.01 mg/kg,这种剂量不会对食品产生污染。
正规的食品包装和食品生产企业都必须经过相关政府部门严格的评审程序和产品质量检验才会被授予生产许可证,保证了包装材料都是满足食品安全要求的,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而且,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实塑料包装会引发癌症,癌症的病因非常复杂,不能将其简单的归因于塑料。
总而言之,市面上正规厂商生产使用的食品塑料包装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安全性有保障,不存在食用塑料包装的食品会致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