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及要求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简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简关于印发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的通知各科室:根据《安徽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实施方案》卫监督秘【2011】774号文件要求,我院被列为哨点医院,应全年开展主动监测,留取生物学标本,并进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工作。
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完成监测任务,现制定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
附件:食源性疾病监测流程图2021年11月5日1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为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我院建立院长负责制,专管科室具体管理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科室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职责。
根据《安徽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实施方案》和《六安市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宗胜副组长:孙良业成员:江频韦红徐皓胡安荣汤海涛方国军翁云龙白友为余龙张松涛黄新明王劲松邓娟罗超张静刘敏职责:协调监测工作,负责院内会诊,全面落实方案,医疗安全保障。
预防保健管理办公室为食源性疾病监测专管科室,刘永玉为专管人员,协调临床科室、检验科共同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1、预防保健管理办公室职责:(1)组织相关科室临床医生参加上级培训,开展院内培训和院内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日常管理。
2(2)每日收集汇总相关科室的食源性一般病例报告卡,并将报告卡的信息网报至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平台。
对于院内出现的疑似聚集性病例或死亡病例,应当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3)每日收集相关科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情况并记录(包括零报告)。
对于科室报告的异常病例,及时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并将会诊确定的病例信息在会诊结束当日上报给当地疾控中心。
(4)协调临床检验科室向当地疾控中心送生物样本和(或)阳性菌株/病毒。
(5)配合疾控中心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临床科室职责:(1)科室日常管理科主任负责制,指定1名责任医生负责科内每日病例报告卡的收集、审核和登记,并与预防保健管理办公室沟通。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范文(二篇)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范文一、制度背景与目的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物或饮水中存在的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疾病既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医院应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制度内容与要求1.监测范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范围包括患者食物、饮水和食堂餐饮等环节。
监测对象为所有患者、医务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
2.监测方法与频率(1)监测方法:采用实验室检测方法对食物、饮水和食堂环境进行微生物学和化学学检验。
(2)监测频率:按照医院食堂日供饭次数和医院病区患者数量,制定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时间表,确保每周对食物、饮水和食堂环境进行不少于三次的监测。
3.监测指标与评价标准(1)食物和饮水:监测指标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病原菌等。
评价标准可参考卫生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2)食堂环境:监测指标包括空气质量、噪音、灭菌设备运行情况等。
评价标准可参考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要求。
4.监测结果处理与通报(1)监测结果处理: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对超标样品进行处理,消除食源性疾病传播的风险。
(2)监测结果通报:将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并向医务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通报,并要求其根据监测结果,改进工作并做好个人卫生防护。
5.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1)监测数据分析: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不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
(2)评估与改进: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监测效果的评估。
对于反复出现超标情况的环节,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
三、制度实施与管理1.责任分工医院应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监测工作的责任分工。
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或副院长担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食堂负责人和感染控制科医务人员等组成。
2.培训与宣传医院应定期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做到食材的选择、贮存和加工符合卫生要求。
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一、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一)监测目标为了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监测范围1. 监测对象:我院就诊的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
2. 监测时间:全年进行,每月为一个监测周期。
(三)监测内容1.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2. 食源性疾病相关信息:发病时间、症状、疑似食物来源、暴露剂量等。
3. 生物标本:患者呕吐物、粪便、血液等。
(四)监测方法1. 医疗机构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应当及时报告给院感科。
2. 院感科对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和生物标本,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报的疑似食源性疾病进行审核、分析,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五)监测数据上报1. 医疗机构每月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上报给院感科。
2. 院感科每月结束后七个工作日内,将辖区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结束后十个工作日内,将辖区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食源性疾病管理制度(一)组织管理1. 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2. 设立专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门,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的收集、审核、填写和上报等工作。
(二)培训与考核1. 医务科负责组织全院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的培训。
2. 定期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业务水平符合工作要求。
(三)工作流程1.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及时报告给院感科。
2. 院感科对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和生物标本。
3. 院感科将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XX年XX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内容及要求
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
《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和规定
第十四条: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 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第一百零四条: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 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所在 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 饮食暴露信息:必填 ▪ 食品分类:系统可根据食品名称自动关联(可自行修改) ▪ 奶粉:默认分类“乳与乳制品”,如为婴幼儿奶粉,则食品名称填写“婴幼儿奶粉”或 将食品分 类改为“婴幼儿食品”(婴幼儿:0-36月龄) ▪ 其他婴幼儿食用的食品如果汁泥、果汁、蔬菜汁、米糊等食品分类选择“婴幼儿食品” ▪ 定型包装食品填写食品品牌 ▪ 进食时间:填写到小时
同一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食品) ◆ 发病可能与食品有关 ◆ 食源性疾病疑似或确诊病例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对象
重点关注的对象
◆ 脆弱人群(婴幼儿、孕产妇) ◆ 特殊病例(危重病例、死亡病例) ◆ 怀疑由预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 ◆ 聚集性病例 ◆ 发生在学校和企业的病例
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报送
临床医生采集病例信息
4家主动监测医院+市CDC
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 市、区CDC
XXX年监测工作内容和要求
XXX年监测工作包括五部分内容
主动 监测
病例 监测
FBD 监测
事件 监测
分子 溯源
RM 监测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病例报告: 31家监测医院
◆ 按所在区将病例报告至区疾控中心,包括市级医院 ◆ 万山区除外(直接报至市疾控中心)
病例审核:市、区疾控中心 监测对象:《食源性疾病报告名录》
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要求
食源性疾病监测要求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目的对医疗机构发现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和分析,为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和食品安全隐患提供技术支持。
(二)监测主体本区所有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含社会办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三)监测内容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要求,医疗机构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疑似病例、食源性疾病确诊病例和食源性聚集性病例进行监测报告。
监测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症状与体征、饮食暴露史、诊断结论等。
(四)监测结果报告1医疗机构应当在病例诊断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病例监测信息。
开展生物标本中致病因子检验且结果为阳性的,应当在检验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在“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补录检验结果和疾病名称。
医疗机构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的,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向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发现重要食品安全隐患、可能构成需启动应急预案的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在核实后2个小时内向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在每个工作日审核、汇总分析辖区内病例信息,完成上报工作。
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及时进行核实,经核实认为可能与食品生产经营有关的,应在核实结束后24小时内向区卫生健康委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发现重要食品安全隐患、可能构成需启动应急预案的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在核实后2个小时内向区卫生健康委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二、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目的对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进行收集和归因分析,掌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危食品和危险因素,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技术依据。
(二)监测主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监测内容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确认后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一、引言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水摄入的感染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由于全球化、交通便利和食物供应链的延长,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
本手册旨在为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供详细的指导。
二、监测目标1.监测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并及时报告;2.追踪和分析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3.监控食品安全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监测内容1.监测食源性病原体的检测和分离;2.调查病例,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病症和就医情况等;3.监测食品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4.建立监测网络,与各级卫生部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实验室合作,共同开展监测工作。
四、监测方法1.采样:选择合适的食物样品,包括生鲜食品、饮用水、加工食品等。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样品污染,采用无菌容器收集样品,确保采样量足够。
2.检测:根据不同病原体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酶链反应法、质谱法等。
3.数据分析:将监测数据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和分析。
分析结果可以用来判断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五、监测网络建设1.建立监测机构:组织国家、地方和医院等不同层级的监测机构,明确职责和任务。
2.培训与技术支持: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监测和检测能力。
同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3.信息共享:建立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及时分享监测结果和疫情信息。
4.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组织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食源性疾病的挑战。
六、预防和控制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2.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3.加强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卫生管理,提高产品质量;4.加强疫苗接种和健康教育,增强人群的免疫力和健康素质。
食源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
食源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
食源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基本概念:这包括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如食品中致病因素
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并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异常疾病和食源性传染病等。
2.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任务:这包括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个案信息采集和病例生
物标本(粪便或肛拭)病原学检验等。
3.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溯源:这是通过对病人和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进行
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识别聚集性病例,指导病因性食品的溯源调查。
4.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监测:这是通过对病人和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进行耐药
性检测,了解其耐药性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5.监测工作的实施和管理:这部分内容通常包括监测网络的建设、哨点医院的
设立、病例报告和信息采集、数据整理和分析、质量控制和评估等。
6.相关法规和标准:这部分内容通常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等,为
监测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手册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查阅。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及要求
监测数据收集与整理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人员要求
监测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 工作经验
监测技术不断升 级:随着科技的 发展,食源性疾 病监测技术将不 断升级,提高监 测效率和准确性。
跨部门合作加强: 食源性疾病监测 涉及多个部门, 未来需要加强跨 部门合作,形成 合力,共同推进
监测工作。
信息化水平提高: 信息化技术将在 食源性疾病监测 中发挥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提高 监测数据的处理
和分析能力。
监测人员需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 严谨的工作态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监测人员需经培训并熟练掌握 相关技术和方法
监测人员需与其他相关部门保持 密切合作和沟通
设备要求
监测设备:用于收集、检测和记录食源性疾病相关数据的设备 设备精度: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设备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 设备存储:确保设备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存储,以避免损坏
采样要求
采样时间:在发病高峰期或流行初期采集样本 采样对象: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可疑食品、环境等 采样数量:根据疾病暴发规模和流行病学调查需要确定 采样方法:根据疾病类型和样本类型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样本保存和运输:确保样本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下保存,并及时送检
实验室检测要求
实验室检测范围:包括食品、 水源、环境等样品
单击添加标题
食源性疾病监测 工作手册
食源性疾病监测 质量控制
医院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规范
XXXX医院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规范第一章总则一、为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及时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制定本规范。
二、本规范适用于我院各临床科室,积极开展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监测、上报、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监测报告一、我院应当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制度,指定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组织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接受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培训工作,做好食源性疾病信息的登记、审核检查、网络报告等管理工作,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信息。
二、首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发现《食源性疾病报告名录》规定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当在诊断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我院蓝蜻蜓监测上报系统上报食源性疾病个案信息。
三、首诊医师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在2个小时内向本院疾病预防控制科报告,对可疑构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按照当地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报。
四、我院承担食源性疾病监测任务,医院应当按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的要求,对特定食源性疾病开展主动监测。
五、疾病预防控制科设专人管理、专人负责本单位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对我院医务人员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六、定期对食源性疾病个案卡进行汇总、整理。
七、名词解释:(一)食源性聚集性病例:具有类似临床表现,在时间或地点分布上具有关联,且有可疑共同食品暴露史,发病可能与食品有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二)食源性疾病暴发病例:2例及以上具有类似临床表现,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有共同食品暴露史,且发病与食品有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八、食源性疾病报告名录:【细菌性】12种。
【寄生虫性】5种。
【病毒性】1种。
【化学性】5种。
【有毒动植物性】7种。
【真菌性】3种。
九、本规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1. 概述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饮食摄取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引起的疾病。
在全球范围内,食源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各国纷纷建立了相应的监测系统。
本手册旨在提供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指导,包括监测对象、监测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各国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能力。
2. 监测对象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食物及食品供应链食物及食品供应链是食源性疾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需要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环节进行监测,发现食品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2 食品中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监测食物中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内容。
常见的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常见的化学物质污染包括农药、重金属和食品添加剂等。
2.3 人群健康状况监测人群的健康状况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患者的病例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追踪并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3. 监测方法3.1 采样和样品处理在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时,需要采集相应的样品进行分析。
采样时要注意采样点的选择和采样方法的正确使用,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样品,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预处理。
3.2 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关键环节。
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室方法进行分析,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快速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3.3 数据分析和报告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报告是监测工作的最终目的。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规律,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
4. 数据收集和管理4.1 监测数据的收集监测数据的收集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基础。
要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系统,明确数据收集的时机、内容和方法,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国家食源疾病工作手册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选编第二部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一、目的。
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死亡病例和重症病例及流行线索。
二、监测机构。
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
三、监测对象。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重点关注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等病例,由定型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以及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病例。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可参照附录1。
四、监测程序。
(一)病例信息采集。
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发现其接诊的病人属于监测对象时,应询问其饮食暴露史,包括可疑食品名称、进食场所、购买地点等,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二)病例信息报送。
1.医疗机构应当在确诊后2 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 填报病例信息。
2.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当按照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3.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每个工作日内对辖区内病例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审核,每级审核并向上一级疾控中心(食品评估中心)上报信息的时间不超过2 个工作日。
4.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每个工作日内汇总、分析辖区内的病例信息,并进行聚集性识别,发现有共同食品暴露史的聚集性病例或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进行信息核实,核实后2 个工作日内向本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同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5.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在每个工作日内对全国上报数据和信息进行审核、汇总、分析,发现跨省的有共同食品暴露史的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及时组织有关省份进行信息核实,核实后2 个工作日内向国家卫生计生委报告,并向有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通报。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第一章,食源性疾病概述。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水摄入病原体或毒素而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感染,数千人死亡。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主要通过食物中的污染物传播。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沙门氏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等。
第二章,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食物污染、水污染和接触传播。
食物污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污染,以及食物在餐具、厨具和人员手中的交叉污染。
水污染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由于饮用水中的病原体或毒素引起的。
接触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病原体或毒素,如食物中毒后的呕吐、腹泻等。
第三章,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在于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个人卫生。
食品安全管理包括从食品生产到食品销售的全过程管理,包括食品生产者、加工者、运输者和销售者的责任。
个人卫生包括个人在饮食过程中的卫生习惯和行为,包括洗手、清洁餐具、储存食物等。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食源性疾病,还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煮熟食物、生吃生冷食物、避免生水等。
第四章,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1. 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主要通过家禽、家畜和其制品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避免生吃生冷食物、保持个人卫生等。
2. 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是一种引起肠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未煮熟的肉类、生吃生冷食物和饮用污染水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煮熟食物、避免生吃生冷食物、饮用开水等。
3. 诺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是一种引起肠道疾病的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生吃生冷食物、饮用开水、保持个人卫生等。
第五章,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
监测和报告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各级卫生部门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与要求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 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背景:随着食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逐 年上升,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意义:及时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保障公众健 康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内容:对食品中致病因素的监测、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 以及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测
监测目的:及 时发现、报告 食源性疾病事 件,控制疾病
传播
监测意义:保 障公众健康, 促进食品安全, 预防和控制食 源性疾病的发
生
监测范围:包括各级各类医 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检验机构等
监测对象:包括食品生产经 营者、餐饮服务提供者、食 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食品 相关产品生产经营者等
制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对 象、方法、时间和频率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其他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概述:对食源性疾病监测相关政策文件 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
政策文件主要内容:详细解读食源性疾病监测 政策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监测范围、监测对 象、监测方法、报告与处置等。
调查目的: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流 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提供 依据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 观察等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发现、个案 调查、暴发调查等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 整理、分析和解释,为制定防控 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评估:对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 预警技术:利用监测数据和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取防控措施 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监测网络建设: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覆盖面和数据质量,为预警提供支持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标准手册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标准手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标准手册一、引言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是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监测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有害物质和其他危害因素,及时掌握食品安全状况,保护公众健康。
本手册旨在规范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二、监测目标1. 监测对象: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有害物质和其他危害因素。
2. 监测范围:各类食品及其生产、加工、配送环节。
三、监测指标1. 病原微生物指标:包括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和病毒,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诺如病毒等。
2. 有害物质指标: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次生毒素等。
3. 其他危害因素指标:包括辐射、转基因等。
四、监测方法1. 样品采集:根据不同食品类型和监测目标,制定标准的样品采集方案,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2. 样品处理: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分离、培养、提取等,以获取准确的监测结果。
3. 检测方法: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如PCR、ELISA、色谱等,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4. 数据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制定科学的指标和标准,评估食品安全状况,并及时发布监测结果。
5. 质量控制:建立标准的质控体系,包括设立质控样品、评价监测机构能力等,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五、监测管理1. 监测机构:设立专门的监测机构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2. 人员培训:对从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素质。
3. 设备设施: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场地,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4. 信息化建设: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快速传输、存储和查询。
5. 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监测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监测应用1. 风险评估: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确定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和主要危害因素,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用水传播的疾病,是卫生和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重要环节。
本手册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指导和规范,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
一、食源性疾病监测概述。
1.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用水传播的疾病,包括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和化学性等多种类型。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沙门氏菌病、霍乱、痢疾、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
2.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意义。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对于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控制疫情蔓延、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变化规律,为食品安全管理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流程。
1. 监测指标的确定。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指标包括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情况等。
监测指标的确定应结合当地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监测内容和方法。
2. 监测样本的采集。
监测样本的采集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关键环节。
采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采样方法的规范性,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
监测数据应及时、准确地录入和整理,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趋势变化。
4. 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应对措施。
监测结果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进行报告,同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和公共卫生措施,防止疫情的蔓延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注意事项。
1. 加强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监测网络的建设和信息共享,提高监测工作的覆盖范围和监测效率。
2. 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
监测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监测方法和操作规程,保证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XX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
二。
一O年九月目录摘要 (2)第一部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 (3)一、制定根据 (3)二、制定目的 (3)三、试点原则 (5)第二部分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报告系统 (6)一、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报告 (6)(-)工作目的。
(6)(二)工作目标。
(6)(三)工作机制。
(6)(四)监测范围。
(6)(五)监测点分布。
(6)(六)试点医院选择标准。
(7)(七)监测对象。
(7)(八)监测工具。
(7)(九)监测内容。
(7)(十)报告流程。
(9)(十一)监测原则与要求。
(10)二、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的机构构成及任务分工 (12)(一)试点医院。
(12)(二)各级疾病预防操纵中心。
(13)第三部分食源性疾病(包含食物中毒)报告系统 (18)一、背景 (18)二、工作目标 (18)三、报告范围 (18)四、现报告系统与原报告系统的区别 (19)五、食源性疾病(包含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的工作流程 (19)六、报告体系机构构成及各部门的任务分工 (20)(一)医疗机构。
(20)(二)中国疾病预防操纵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20)(三)各级疾病预防操纵中心。
(21)第四部分质量操纵 (23)一、提高医护人员对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的推断能力 (23)二、降低漏报率 (23)三、多级审核 (24)附表1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报告卡 (26)附表2各级疾病预防操纵中心启动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标准.. 28附表3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29)摘要本工作手册是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0) 20号)文件要求而制订,适用于2010年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
本手册包含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报告系统、食源性疾病(包含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与质量操纵四部分内容。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第一篇: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XX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工作手册一、监测内容食源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
(1)致病因子: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
(2)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寄生虫病等;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3)食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明显的暴发(常具有急性健康损害、病例呈时空聚集、同源或点源暴露引起等特点);2.聚集性不太明显的发病(病例常呈现时空广泛分布、新的或“非特异”临床表现等特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的临床表现,可以归为此类);3.长期或潜隐性损害。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指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两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 诊病例。《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详见《2015 年国家食源性疾病 监测工作手册》附录2(目前尚未下发或公布)。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 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监测
流行病学所研究的病因是从群体观点着手,当其他因素固 定不变时,某种因素在人群中增加或减少,嗣后伴随某种 疾病频度增加或减少,就可认为此因素是该病的病因。
非传染病
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
传染病
食源性疾病监测
根据《2015年贵州省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201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 分 病例监测 食源性疾病监测 暴发监测 其中,各县哨点医院“病例监测”主要是对病例信息采集和上报,且对 病例信息采集涉及有关病例进行了定义,即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诺如病毒(2015年新增)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监测
病原学检验实验室分工 州人民医院(哨点医院)承担生物标本采集并进行特定病 原体检验。
特定病原体: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 菌、诺如病毒
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州人民医院实验室上报的食源 性致病菌分离株进行复核。
医院机构(主要的)
病例就诊——发现——疑似事件报告
同一哨点医院短时间内发现 2名或2 名以上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就 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的聚集性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异 常病例。(见“病例信息的汇总分析”(1)) 哨点医院发现 1 名或 1 名以上病因性食品明确的中毒性病例。(见 “病例信息的汇总分析”(4),这一点与监测报告对象有出入。)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监测
生物标本检验结果录入 由州医院(实验室检验哨点医院)负责录入,阳性和阴性 结果均要登记和录入 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直接报送检测信息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监测
阳性结果的处理
州医院进行阳性菌株的分离、采集和上送(复核、PFGE(脉 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
分析和初步结论
1、根据GB14938-1994,此次事件符合食物中毒特点:发病3人有共同 的就餐史,并且3人均在就餐后1-6小时内发病,除死亡病例情况不详, 其他2名患者临床表现相似(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睁眼无力,张口困 难,下肢肌肉震颤)。 2、由于2名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睁眼无力, 张口困难,下肢肌肉震颤,且有进食豆豉史(发酵食品),不能排除 肉毒毒素中毒。 3、由于植物性食物中毒神经系统症状较为常见,抢救不及时也可引起 中毒者死亡。此次事件中,患者有进食自采野菜史,而事件中三名中 毒者潜伏期均较短,较快发生死亡的严重后果,是否存在采集野菜过 程中误采其他有毒植物,由于采集者已经死亡,此情况无法核实。因 此,不能排除误采误食有毒植物中毒的可能。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及 要求
黔东南州疾控中心
侯兴华
本节主要内容
了解食源性疾病监测有什么工作任务,该怎么做。具体地, 就是: 1、食源性疾病监测概述 2、黔东南州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及工作任务 3、州县疾控中心在食源性疾病监测中的工作任务 4、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病例信息报告
病原检验
5、食源性事件报告 6、食源性疾病监测有关要求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监测
病原学检验对象
(《计划》中为病例定义)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 腹泻是指每日排便 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 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监测
病原学检验内容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 致病因素: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 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砷、甲胺磷、三聚氰胺
植物及其毒素:毒蘑菇、发芽马玲薯
动物及其毒素:河豚鱼
病因的概念
图 人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相互作用的轮状模型
资料来源:耿贯一,流行病学,第二版,第15页,1984
病案讨论
事件概况
2015年4月8日,某村蒋某一家三人(两个老人及其儿子,俩老人分别为 73、74岁,儿子43岁)在餐后1~2小时内,相继出现不适。蒋某及其老伴 在稍感不适后上床休息,其老伴在餐后 6小时(上床休息后 5小时)左右 醒来,感觉四肢无力、睁眼困难、视物模糊。呼唤蒋某不应,后挣扎至 其床前查看,对其呼唤、摇动已无知觉,遂挣扎、摸索出门求救。邻居 及亲属前来察看,方发现蒋某已“死亡”。后派人上山寻其子,发现其 子也距离其家2里处瘫痪在地。呼其尚能应,神志尚清楚,言语不似以往 清楚、灵便,遂背负其下山,将其及其父紧急送往卫生院抢救。经之后 对蒋某老伴及其儿子调查了解,三人均在餐后1~2小时内,相继出现不适, 主要症状为头晕、乏力或四肢无力、视物模糊、睁眼无力、张口困难、 下肢肌肉震颤等症状,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唇发绀。
复核:由州疾控进行 PFGE分子分型:由省疾控进行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监测
病例信息的汇总、分析与报告
(1)同一哨点医院短时间内发现2名或2名以上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就 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的聚集性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异 常病例。 (2)各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哨点医院应对病例信息、病原学检 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超过既往发病水平(基线水平)的聚集性病例。
病例信息采集工作流程图:
立即报告
立即报告
立即上报
立即上报 24小时及时上报 信息反馈
附图1
及时上报 2 4小时内 24小时内
24小时内
附图2
病原检验工作流程图:
有关要求
哨点医院 1 、成立领导小组,明确有关科室及人员负责资料搜集和 报告相关工作。 2 、制定医院关于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有关制度,建立监测 报告机制。 3、开展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相关培训,如 病例定义、报告程序等。 4 、做好有关资料搜集和建档管理工作。如病例信息表、 异常病例信息表、生物标本检验结果表、致病菌分离株登 记表、菌株复核交接记录表等建档管理。
(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 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 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 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 等。详见《2015 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附录 2《常见食源性 疾病的诊断要点》。 (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 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食品安全法》中的规定:
第七十一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予以处置,防 止事故扩大。事故发生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 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食源性疾病监测概述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监测(报告)主体
省级、市(州)级和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食源性疾病监测概述
谢谢。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辖区内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结果进行 汇总,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聚集性病例。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哨点医院发现1名或1名以上病因性食品明 确的中毒性病例。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监测
食品安全隐患识别、通报与溯源调查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监测(并调查核实)发现导致 或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或隐患时,应 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信息。卫生计 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同级食品安全监管部 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协助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食品安 全监管部门开展病因性食品的溯源调查。
5、流调人员仔细检查家中并无农药、鼠药。
6、米酒:为去年底酿制200斤左右(专门容器存放),至今一直在饮 用,每次食用时用可乐瓶盛装(最近并无更换盛酒瓶子),胡正昌述 昨日米酒大概还剩余60斤左右。 7、母猪肉:3天前,住其附近的好友买来母猪进行宰杀,赠送其9斤左 右,胡正昌将其放入冰箱,并未发现变质,这三日内,每餐拿出一点 进行炒或炖食,其好友也食用了母猪肉,并将其他母猪肉卖往他处, 周边村镇无类似病例报告。 8、豆豉:2周前,蒋佐云在平江乡市场购买了8块豆豉粑,食用豆豉粑 有两种方式(1、与蕨菜一起炖食 2、做辣蘸)。2周内间断食用豆豉, 昨日之前并无发生类似症状.。 9、蕨菜在居住地周边山坡上采集,香芹和薄荷在自家菜地边采摘。
有关要求
县疾控中心 1、负责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报告。 2、协助哨点医院做好监测工作。 3、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报告的审核、提交报告。
4、负责食源性疾病有关流行病学调查。
5、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分析工作。 6、做好有关工作的建档管理。
食源性疾病监测QQ群
群号:95988449 侯兴华QQ号:415483664
可疑食物及餐次调查情况
1、4月7日早9时许,进食食物包括母猪肉、自种蔬菜 2、4月7日晚18时许,进食食物包括母猪肉、白豆腐(市场购买),其他 为自种蔬菜。 3 、 4 月 8 日早 9 时许,进食食物包括母猪肉、豆鼓(市场购买,购进约 2 周)、蕨菜(由蒋佐云7日在摆高湾摘采)、薄荷和香芹(自家种植)、自 酿米酒(每人喝4两左右)。榕江县疾控和黔东南州疾控调查人员在其进 食的食物中发现还有干笋子,类似豌豆的颗粒物。 4、水源:包括井水和村里面的自来水(井水集中后用水管分至各家), 井水和自来水均有村中邻居饮用,村寨中无相似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