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案例
【精品文档】日本企业案例-word范文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日本企业案例篇一:亚洲最企业管理精髓案例例一:日本企业管理精髓日本制造——品质优良的代名词,工艺精致、价格适中、外观精美、品质上乘、环保节能等是日本产品的特色,201X年世界五百强中日本企业就有68名,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在国内我们熟悉的知名品牌公司就有松下、东芝、丰田、索尼、本田、日立、日产、佳能等等。
另外日本企业寿命也名利前茅,存活超过百年的企业数不胜数。
那么日本企业为何能保持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及竞争能力呢?日本企业的管理非常严谨规范,有非常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流程体系,日本企业的执行力度非常强,他们有非常强的执行意识,尊重规则、遵守规则,从会长到基层员工都会严格执行公司制度,按照流程做事。
日本制造——品质优良的代名词,工艺精致、价格适中、外观精美、品质上乘、环保节能等是日本产品的特色,201X年世界五百强中日本企业就有68名,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在国内我们熟悉的知名品牌公司就有松下、东芝、丰田、索尼、本田、日立、日产、佳能等等。
另外日本企业寿命也名利前茅,存活超过百年的企业数不胜数。
那么日本企业为何能保持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及竞争能力呢?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日本企业的管理非常严谨规范,有非常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流程体系,日本企业的执行力度非常强,他们有非常强的执行意识,尊重规则、遵守规则,从会长到基层员工都会严格执行公司制度,按照流程做事。
并且日本企业的工作计划性非常强,每一项工作的前期准备、计划方案、贯彻执行、数据统计、分析总结都有条不紊的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我在日资企业任职PMC经理时企业有近60条生产线,但我们的生产计划都能精确到后续6周的每一天,回复给客户并对交期负责,这在绝大多数企业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
另外在细节管理方面,我们与日本企业的差距非常明显,企业的之中的废品垃圾严格按照分类摆放,甚至连文件夹的摆放顺序都用胶纸贴上明确标识,日本人的专着执着精神被我们很多人用“愚蠢”这个词来形容,比如再热的天,日本人都会西装革履的会见客户,一张桌子让他擦十遍绝对不会少,正是这一丝不苟的专着执着成就了今天高品质、精工艺的日本产品。
人才机制改革成功案例

人才机制改革成功案例人才机制改革是指通过改变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来推动人才发展和创新创业的一种改革措施。
下面列举了10个以人才机制改革为主题的成功案例。
1. 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是中国政府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改革高校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
2. 日本企业的“一岗双能”制度日本企业引入“一岗双能”制度,要求员工在本职岗位上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其他岗位的基本能力。
这种制度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3. 美国硅谷的人才流动机制美国硅谷地区的企业普遍采用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员工跳槽和创业。
这种机制促进了人才资源的流动和交流,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活力。
4.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和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 新加坡的“人才库”制度新加坡政府推行的“人才库”制度可以将优秀的人才纳入政府储备,根据需要进行调配。
这种制度有助于优化人才配置,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6. 韩国的“长期雇佣制”改革韩国企业推行的“长期雇佣制”改革,鼓励员工长期在一家公司工作,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稳定性。
这种制度有助于企业培养和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7. 芬兰的教育改革芬兰的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
这种改革促进了芬兰教育的国际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8. 挪威的科研评价机制改革挪威的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取消了传统的论文发表数量评价标准,引入了对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社会影响评价。
这种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有价值的创新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
9. 英国的卓越教学奖制度英国的卓越教学奖制度鼓励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创新和卓越表现。
松下公司激励案例分析

松下公司激励案例分析今天,在企业管理当中出现者种种的问题,方方面面的,挤压着我们,如何从中突围?如何轻松面对职场,应对管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何从之前的企业案例中得到启发。
日本松下员工激励日本松下公司每季度都要召开一次各部门经理参加的讨论会,以便了解彼此的经营成果。
开会以前,把所有部门按照完成任务的情况从高到低分别划分为A、B、C、D四级。
会上,**部门首先报告,然后依次是B、C、D部门。
这种做法充分利用了人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因为谁也不愿意排在最后。
荣誉如发奖状、证书、记功、通令嘉奖、表扬等。
在管理学看来,追求良好声誉是经营者的成就需要,或归于马斯洛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并不是惧怕和敬畏。
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其本来面目看待其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秉性。
尊重意味着让他自由发展其天性。
如果我们承认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那声誉才是一种终极的激励手段。
经济学家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假设出发,认为经营者追求良好声誉是为了获得长期利益。
美国著名成人家卡耐基曾写出享誉全世界的名著《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光辉》等,成为《圣经》之后人类出版史上第2大畅销书。
他指出为人处世基本技巧的第一条就是“不要过分批评、指责和抱怨”。
第二条是“表现真诚的赞扬和欣赏”。
美国IBM公司有一个“百分之百俱乐部”,当公司员工完成他的年度任务,他就被批准为该俱乐部会员,他和他的家人被邀请参加隆重的集会。
结果,公司的雇员都将获得“百分之百俱乐部”会员资格作为第一目标,以获取那份光荣。
对于员工不要太吝啬一些头衔、名号,一些名号、头衔可以换来员工的认可感,从而激励起员工的干劲。
日本公司在一部分管理职务中实行“自由职衔制”,就是说可以自由加职衔,取消“代部长、代理”、“准”等一般普遍管理职务中的辅助头衔,代之以“项目专任部长”、“产品经理”等与业务内容相关的、可以自由加予的头衔。
成就激励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合理晋升。
日本企业成功案例

宏观环境分析 从大环境看,目前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 刻的战略性重组,许多跨国制造集团开 始以降低 生产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全球 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 优化配置。而 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相对完 善的配套体系、巨大的市场, 以及素质相对高而 价格相对低的劳动力,都让这些跨国集团看到了 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 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市场。
பைடு நூலகம்
经济环境分析
首先,按照世界汽车消费的一般规律,当一辆普通入门级轿车的价格和当地人均国 内 生产总值(GDP)的比值达到3、并向2逼近时,就是轿车批量进入家庭的门槛。 尽管我国目 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900多美元,仅相当于一辆轿车价格的 十分之一,但是,在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 美元,所以率先进入了轿车消费快速发展时期。 其次,据预测,在下一个十年内,中国将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将占到全球 增 长数量的20%,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轿车市场总量将超过400万辆,并在很短的 几年内增加到500万辆。到2015年我们预计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仅次于 日本和美国之后。已经涌现的实际需要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导致了本田对中国市场的 青睐。
本田外向型国际化的典型形式 目前,除了日本本土,本田的业务拓展到了除南极洲外的其余6大洲。 作为实力雄厚 的跨国公司,本田采取了典型的外向型国际化途径并根据 各洲和各国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 的形式,集中体现了灵活性和差异性。 例如本田选择了以直接建立子公司的形式进军美国市 场,1978年 Honda在美国成立生产摩托车的Honda America Manufacturing (HAM),并从 1982年起,作为日本厂家首家开始生产汽车;在南美 市场特别是巴西,本田采取了出口的 方式。 本田选择国际化的博弈思考 包括本田公司在内的世界汽车业巨头选择国际化是汽车行业博弈的均衡 结 果,涉及到产业内部的博弈。深入研究博弈论在汽车企业在国际化竞 争与跨国公司经营的运 用,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能指导实践。 基于此想法,笔者设计了以下简化的汽车企 业博弈模型。 设市场上有两个汽车业巨头进行竞争,汽车业巨头B已经进入国际市场, 汽车业巨头A 准备进入国际市场。A的备选策略两个,即“允许进入” 与“不允许进入”;B的备选策略 也有两个,即“进入”与“不进入”。
日本制造业企业的技能继承问题及人才培养

赖 以建 立世界一流 制造 业的强 大支 能继承成 为 问题 ;二是高 质量 的劳 这 股 复 员潮 一 直 持续 到 1 4 年 和 97 柱 。但 是 ,伴 随2 世 纪 9 年代 以 0 O 动力不足和改变人才培养方式 问 1 4 年。从 1 4 年秋天开始 ,婴 98 96
产 业 经 济 报道 O PN 1 08 4 A (o 1)20 — 5
在现 场一 线工 作的正 式职 工 。而到 了 1 7 年 1 月 ,受 “ 93 1 石油 危机 ”
以看出日本劳动时间最长。而且,
企业人才培养结构存在问题 劳动者 每周 劳动 时间 为5 小 时 以上 O 目前 ,日本企业技能继承 问题 的比例最 高的是 日本( 占全体劳动 此 ,继 “ 团块世 代 ”之后在 生产 一 与劳动力不足问题同时存在。在劳 者 的2 .%) 81 ,美国为2 .%,英国 00 线工作的人 少。 日本 国内非常担 动 力不足 时期 ,企 业必 须提 高生产 1 .% ,德 国53 ,法 国57 55 .% .%。 心 ,这些人退休会导致各企业具有 效率 ,而提高生产效率 ,就需要培 日本不仅劳动时间长 ,而且也没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日,美三国人力资源模式比较

中国,日本,美国三国人力资源模式公司选择:选择三国发展比较优越的电脑公司,分别是美国的惠普,日本人的索尼和中国的联想。
公司具体人力资源模式:一,美国惠普公司分析角度:业绩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发展惠普之道:这是一种由信念中衍生出来的政策和行动,这种信念:相信任何人,都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和创造性,只要赋予他们事宜的环境,他们一定能成功。
——比尔.休利特业绩管理:1,制定上下一致的计划——个人业绩计划2,注重以下几点:1、领导重视,建立制度2、一线经理是关键3、业绩评定必须与薪酬奖励挂钩,有奖有惩4、该透明的透明,该保密的必须严格保密5、企业文化建设,公司和员工一起成长薪酬管理:员工薪酬=工作岗位的价值+工作业绩表现3,惠普薪资与福利制度的基本原则1 具有竞争优势2 量才付酬,肯定个人贡献3 确保公平与公正4 有效地运用资源与法定福利5 保证员工了解公司的薪酬制度员工发展培训:(惠普留住人才措施)策略措施体制留才•目标管理(明确方向)•流程管理(澄清职责)•业绩管理(奖惩分明)环境留才•尊重信任(性本善论)•走动管理(沟通至尊)•公开交流(建设性冲突)事业留才•内部择业(一专多能)•工作轮换(丰富履历)•择优提拔(鼓励上进)感情留才•人性福利(风险管理)•体育健身(关怀健康)•家庭参与(创造亲和)二,日本索尼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原则1. 选人:千甄万别,唯才是举索尼公司对应聘的人选考试极其严格,30个经理以上干部对应聘的人进行面试,面试完后是三天三夜的集训考试。
对于刚进公司的新员工,索尼公司对其进行彻底的在职培训,制定指南进行教育并向员工传授必须的技能。
同时公司也特别注重选拔和配备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领导班子;乐于雇佣拥有多种不同经历,喜欢标新立异,有真才实学的人。
2.用人:爱你就给你自由发展的空间公司理念是要“建设一个技术人员积极工作的自由豁达的理想工场”,实行毛遂自荐+内部招聘的方式保证人才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简析日本小微企业的运营模式

简析日本小微企业的运营模式——对于本次实践的借鉴价值案例一:A-one精密A-one精密是日本毛利润最高的微公司,它占据了日本国内60%的市场份额;顶住大公司的价格冲击,保持了30年的销售价格稳定;是第一家上市的微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就马上遭遇石油危机,而后由于“广场协议”的签订,导致日元升值,使其遭遇萧条期,不仅如此,随后在泡沫经济的破灭与近年来通货紧缩的双重影响下,大企业以海外廉价劳动力市场为筹码,迫使微公司降价。
而经历这些的A-one精密却在连续37年毛利润超过了35%,其中的秘密就在于它是一个坚守“基本”的微公司。
所谓制造业的“基本”,就是品质高、交货期短、价格公道。
所谓的“将高品质产品以公道价格快速交货”,就是做生意的基本。
A-one从接受订单,到工厂开始作业,中间间隔不到5分钟,而且中间过程不是依赖于IT 系统和网络,仅仅依靠手写的传真。
因为人员少,品类少,所以生产过程不必经过大企业必须的生产排期、物料管理、交货期管理等诸多流程(这些都被梅原称为“制造业多余的管理”,几个人打个电话,或者拿着传真跑一圈,几分钟内就开始生产。
为了缩短交货周期,A-one 甚至省略了质检的步骤。
按照梅原的理论——只要认真经过每道工序,产出的就只会是高质量的产品。
A-one精密的代名词就是短交货期,这一点从上述两个“基本”看来也确实如此。
而所谓的“快速交货”到底有多快?大企业要制造弹簧夹头,通常需花费一星期或两星期的时间,而A-one精密只需1—3天就足够了。
究其原因在于作业前的时间。
对于A-one精密而言,订单来之前就有足够的半成品存于仓库,而把握量与时间就是快速交货的保障。
不仅如此,为了应对紧急订单,机器的运转率只有7成左右,这样就还有3成左右机器可以投入紧急生产。
因此,由于体制上的富于,即使晚上临近下班收到的订单也足以应付,这就给A-one精密带来许多受时间限制或是订量限制而无法处理的其他公司的订单。
同时,短交货期在一定层面上也减少了工程管理与交货期管理等许多管理流程与费用。
商务日语专业“双环境育人、双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商务日语专业“双环境育人、双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摘要:随着日企在我国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根据用人单位对专业学生的要求,我们总结出了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探索我们在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下,“双环境育人、双技能培养”的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商务日语专业;双环境;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387-01一、商务日语专业的行业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日本企业进驻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在湖北的日资企业也发展得非常好。
日本在湖北省的投资项目达430多个,合同外资32亿美元左右,主要经营范围为汽车、电子、机械、服装等。
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
襄阳现已成为日本在中国中部地区投资和人员工作、生活的集中地。
日产公司、康奈可公司、中日龙、日本发条、小原光电等一批日本知名企业相继登陆襄阳。
目前,日本在襄阳投资的公司已有20多家,常年在襄阳工作的日本专家、高层管理人员有80多位。
针对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襄阳涉日企业每年在日语文员、营业担当、生产管理、总务助理等岗位需求量大约为60人,同时,襄阳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有占地5平方公里的日本汽车产业园,随着襄阳对日经济贸易促进交流协会的成立,市政府继续加大对日招商引资的力度。
在这种市场背景下,行业企业的发展为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学生就业形势良好。
二、日企对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一同在襄阳市内的中日龙公司、康奈可公司、小原光电等知名日资企业和专业顶岗实习生的外地实习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对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和能力要求进行了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中小型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等其他涉日企业,从事日语文员、营业担当等岗位。
日本质量界关注“企业人才培养及其社会系统”—日本召开第73次质量管理演讲讨论会

中根 甚 一 郎教 授 演 讲 的 要 点 是 :1在 早 () 稻 田大学 研 究 院 的 亚 洲 太 平 洋研 究 科 ( 士 硕 课程 )中 实施 了 “ 学 研 究生 、教 授 、企 业 大 界 专 家 ” 位一 体 的项 目型 教 育 。 们 正 计 划 三 他 在 此 基 础 上 再 推 广 到 以技 术 和 制 造 为 重 点 的
这 次 演 讲 讨 论 会 其 间举 行 了三 场专 题 研 讨会 ,题 目出 自问卷调 查 结 果 。研 讨 会 采 用 统 一 的 模式 ,即与 会者 每 三 人一 组 ,用 2 0分
钟 发表 各 自的 意 见 ,然后 集 中交 流 ,最 后 由
研 讨会 主 持 人 作 一个 归纳 小 结 。 《 IO注 册企 业 预选 课 题 的深 化 》研 讨 对 S 会 由东 京 大 学 食 塬 悦 功 教授 主持 ,重 点 研 讨 反
会 议 举行 了演讲 、报告 、 讨 、分 组讨 论 , 研 最
后 是 总 结 报告 。在 研 讨 和 分 组会 上 都 采 用 了 专题 方 式是 本 次会 议 的特 色。
I
主题鲜明的演讲
I 竞争机制 ,这些人必须具有胜任大量具 体工
作 的 经 历 :3制 定 能 确保 日本 自主 开 发 产 品 () 的 优 势 地 位 的 战 略 。 在 确 立 自主 技 术 的 同 时 ,制 造 出具 有 扎 根 于 日本 文 化 的 审 美 观 或 手 艺 的深 加 工 、高 附 加 值 的 商 品或 产 品 ;4 ()
维普资讯
毒 毒 ÷ 弓
÷ ÷乏 ; 彳 舞 - }
j 芎
弓
j 彳
五
米 浆寐 米・ 米
杀
案例分析 松下公司这样培养商业人才

案例分析松下公司这样培养商业人才松下公司这样培养商业人才在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琵琶湖畔,有一个美丽的花园式庭院,这就是松下商学院. 松下商学院是为松下集团培养销售经理的一年制商业大学.自1970年创办以来,为松下公司培养了3000多名专业人才.商学院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内容十分有趣.它融中国儒家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于一炉,对学员进行着严格的教育.商学院的纲领是,坚守产业人的本分,以期改善和提高社会生活,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贡献.商学院的信条是:和亲合作,全员至诚,一致团结,服务社会.商学院的研修目标是中国古典《大学》中的“明德”-------竭尽全力身体力行实践商业道德、“亲民”-------至诚无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善”-----为实现尽善尽美的目标而努力.商学院的作风是,寒暄要大声,用语要准确,行动要敏捷,服装要整洁,穿鞋要讲究,扫除要彻底.我们来看一下学员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清晨5时30分,松下电器公司的旗帜冉冉升起.6时,象征进攻性的“咚咚”的鼓声把大家唤醒.6时10分,全员集合.点名之后,各个学员面向故乡,遥拜父母,心中默念:“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接着,做早操.然后,列队跑步3公里.7时10分,早饭.每顿饭前,全体正襟危坐,双手合十,口诵“五观之偈”,飘飘然,若在世外:一偈“此膳耗费多少劳力”,二偈“自己是否具有享用此膳之功德”,三偈“以清心寡欲为宗”,四偈“为走人之正享用此膳”.饭后,还要双手合十,诵念:愿此功德,广播天下,吾与众生,共成道业.7时50分,商业道德课.通常学习《大学》、《论语》、《孟子》和《孝经》,确立“经商之道在于德”的思想.8时40分,早会.全体师生集合,站成方队,朗诵松下公司的“纲领”、“信息”、和“精神”,齐唱松下公司之歌.9时,以班为单位,站成一圈,交流经验.9时10分至下午4时,4节业务课.由讲师讲解经营之道,诸如,经营思想、经营心理学、市场学以及顾客接待术和商品推销术.如何接电话、打电话,也是其中的科目之一.要求在接、打电话时,正襟危坐,聚精会神,不许吃东西,不许吸烟.听到电话铃响,马上去接,要首先声音清晰、态度和蔼地表明自己公司的名称和所属部、课,并准确地记下电话内容.交由主管人处理.打电话时,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拨通电话后,马上报出公司名称和所属部、以及自己的姓名,在作简单的问候后,把要求和希望简要告诉对方.说话时,语气要委婉诚恳.讲完后,要说些“拜托了”之类的客气话才能挂上电话.下午4时30分,自由活动.有的到运动场打球、有的到卡拉OK歌厅唱歌,也有的到体育馆练柔道、剑道.晚上6时50分,茶道.大家都换上和服,席地而坐,通过煮茶和品茶,追求形式上的完善、气氛上的和谐和精神上的享受.10时17分,点名.全体学员面壁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10时20分,全体正襟冥想,总结一天的收获.10时30分,一天的学习结束了.问题:1. 松下电器公司对销售经理的培养有什么特点?2. 松下电器公司在培训内容上如何安排?有何特色?3. 松下电器公司试图培育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4. 松下电器公司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5. 从此案例中受到什么启发?1(答:特点:融中国儒家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于一炉,对学员进行着严格的教育。
日企人才需求与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校 外具 有 丰 富实 践 经验 的人员 为 兼职 教 师 。通 过 积 极 引进 和大力培养相 结合 ,专兼职相结 合 ,建立一 支
结构优 化 、素质 良好 、精干 而富有活力 、相对稳定 的
另一 方 面 ,虽 然 E资 企业 E益 重视 人 才 的本 地 l t 化 ,但在 实 际聘 用 过程 中 出现 的 问题 也直 接 影 响其 本地 化推进 的步 伐 。例如 ,毕业生 的 日语水平 与企业 所 要 求 的商 务 1语 能 力 尚有 一 定差 距 ,不能 在 翻译 3 方 面直接顶 岗工作 。尤 其是 电话 的应对能力 、邮件和 文 章的书写 能力 比较欠缺 。对于这 些毕业生 ,企业往 往 会 通过 多 种 形式 的培 训来 使其 熟 悉 岗位 内容和 操 作 规 范 。但 有 不少 毕业 生 由于缺 乏 对 日资 企 业特 有 文化 以及组织结 构的 了解 ,会 因为升 迁难 、工资涨 幅 慢 、加班多等原 因马上辞职 ,使 1资企 业沦为 毕业生 3 进 入 下一家 企业 的 “ 训班 ” 培 。
三 应 用 型 本 科 日语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改 革
应 用 型本 科 教育 ,其 培养 目标 是通 过教 育 让 受 教 育者 能 应 用客 观 规律 为 社 会谋 取 直接 利 益 ,其 教 育 内容 的核心 是 “ 应用 ” ,即要教 育学 生利 用某 个学 科 领域 的概 念 、定律 和 学 说去 解 决各 种 社 会 生产 中 的各种实 际 问题 。 因此 ,在 E资企业加 大力度录用 本 l 地 职员 的 同 时 ,高 校应 用 型本 科 日语 专 业 应依 照 企 业 需求 ,建 立一 套相 应 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 首 先 ,明确 应用 型 本 科 E语 专业 人 才培 养 的 目 t 标 定位 和 人 才规 格 要求 。应 用型 本 科 日语 专 业应 培 养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具有扎实 1语语言基 础 3 知 识和 语 言基 本 技 能 ,有 较 强 日语 语 言应 用 能力 和 跨文化 交际能力 ,富有创新精 神和 国际视野 ,能胜任 外 贸 、翻译 、管 理工 作 的高层 次 应用 型 E语人 才 。 t 其次 ,实施 “ 日语 +专业方 向模块 +综合素质 ” 的 人 才培养 模 式 。 构建 以 “ 日语 应 用 能力培 养 为主 线” 的课 程体系 ,制订人才培养 方案 。根据应用 型本 科 日语 人 才培 养 总体 目标 ,同时 结 合企 业对 人才 的 需 求和 毕业 生 今 后 的发 展 需要 ,科学 设 计 和 整合 理 论课程体 系 ,夯 实学 生的理论基 础 ,使 学生具备 较为
日本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技术立国”

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强政策引导
日本政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强政策引导来促进经济发展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政府简化了审批流程、降低了创业 门槛等措施,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在政策引导方面,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对 技术创新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以鼓励企业加大 对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产学研合作
日本政府重视产学研合作,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成 果转化。
创新链完善
日本政府正努力构建完善的创新链条,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产业化推广,各个环节相互衔接 、相互促进。
培育更多优质企业和企业家
优质企业培育
日本政府通过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大力培育拥有核心技术 和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
06
技术立国的总结与展望
技术立国的意义与重要性
技术立国是日本政府提出的重要战略 ,旨在加强日本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 力,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 力。
技术立国对于日本经济而言具有重要 的意义,它是日本摆脱通货紧缩、提 高经济增长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 键。
技术立国还能提高日本在全球产业链 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其国际 竞争力。
05
技术立国的案例分析
政府部门支持与引导的案例
政府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日本政府通过提供财政资金、设立专门机构和制定政策等措施,积极推动人工智 能技术的发展。例如,日本政府设立了“人工智能战略委员会”,制定了《人工 智能技术战略》,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相关研究和产业发展。
政府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
企业用人的成功案例

企业用人的成功案例篇一:讨论案例索尼公司用人之道索尼公司的选人、用人之道194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个从战火硝烟中退下来的日本青年井深大和盛田昭夫不甘虚处乱世,以500美元为资本,雇请了20个人作帮手,在一座百货公司的废墟上成立了一家公司。
50余载过去了,这家公司业已发展为日本著名的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在国际上也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下设72个子公司,共有3000多家工厂分布在7个国家,整个企业拥有4万多名职工,年销售额高达50亿美元,这就是日本的索尼公司。
井深大和盛田昭夫携手创业,风雨同舟几十年,使索尼公司的规模不断壮大,事业蓬勃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独到的管理艺术。
日本索尼公司十分重视招聘人才的工作,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
该公司招聘人才不分国籍、年龄、学历、性别以及身体是否残疾,尤其欢迎在目前工作的公司不能发挥潜力的人。
该公司对应聘人员的入选考试极其严格,每个应试人员都要经过30个经理以上干部的面试。
而且由这30个面试官所作的评分表在5年内有效,也就是说,5年前新进员工所获得评分,必须在5年的工作过程中一一应验,这当然也是对经理人员评估能力的考验。
面试通过后,还要经过集训考试,考试长达三天三夜,内容包括第一天的笔试,第二天的市场调查习作,第三天作“20年后的日本”的作文。
此外,该公司不惜投入大笔的经费,还要作一次集训考试,以便真正了解每一个应试人的思考力、判断力等优秀与否。
经过这种层层考试被选进来的员工素质都比较高,即使如此,公司对这些人并不放松,继续实施彻底的在职训练。
公司建立了索尼厚木工厂高工学校和索尼技术专科学校,另有工业讲座、英语班、海外留学制度等,由从业人员自由报名参加。
为了进一步帮助在职人员求知,公司还设立了智能情报中心,有任何疑难问题只要拨通公司专用电话号码中的一个,就有专人解答。
有了人才,还要使用得当。
为此,该公司设立了人事开发室,如果对现有工作不满而希望调到另一个部门,可自行申请,该室给予保密,经调查属实可立即调职,以消除在职人员的不满情绪。
关于培育人才的经典例子

关于培育人才的经典例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关于培育人才的经典例子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而如何培育和发掘人才,则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培育人才的经典例子,这些例子不仅带给我们启示,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教无类”,认为天赋平等,只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
他重视“实践教育”,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孔子还提出了“立身之本,安身之道,修身之源”的教育理念,强调修身养德,注重品德的培养,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才是最重要的。
二、斯巴达克卢斯斯巴达克卢斯是古希腊斯巴达政治家和军事领袖,他被誉为“斯巴达最伟大的国王”。
他建立了著名的斯巴达教育制度,对培育人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为主,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士兵和统帅,使得斯巴达军队在古希腊称霸一时。
斯巴达克卢斯注重实践和实战的锻炼,认为只有经过实践的考验,人才才能真正成长。
他还倡导了军民合一的思想,强调激励和培养每一个斯巴达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李鸿章李鸿章是中国清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鸿章注重培养自己的子女和后代,他将子女送到外国留学,接受西方的教育和知识,培养他们成为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胸怀的人才。
他还鼓励自己的子女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他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者。
蔡元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倡“求是创新,实事求是”。
他倡导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
蔡元培还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发展,认为教师是培育人才的关键,应该从改善教师待遇、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等方面着手,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日本三井集团的管理模式对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启示

日本三井集团的管理模式对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启示许家琪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本文主要从集团化管理综述入手,对案例背景进行阐释,并进一步案例分析,最后得出日本三井集团的管理模式对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三井集团;管理模式;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启示中图分类号:F12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8-0043-02一、集团化管理综述(一)概念集团化管理是一种以母公司为基础,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管理模式。
它是由母公司通过合资、合作,以及股权投资等方式,将三个及三个以上的成员企业密切联系起来,以集团的形式协同运作,优化资源配置,以达到规模效益加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方式。
各成员企业往往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等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大中型企业由于市场扩张以及降低风险的需要,倾向于走多元化发展路线,由单一经营方式向多种经营方式转化。
母公司旗下的企业涉及众多产业,在规模上取得重大突破,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
(二)集团化管理的特点集团化管理既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资源共享与成本节约。
集团旗下的成员企业涉及众多业务,其中,有一些业务所需的经营资源范围存在重复。
通过集团化管理,为各成员企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成员企业在发展业务时,共同使用同一资源库,节约成本和各项费用,提高了集团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二,取长补短,达到共赢效果。
在集团的框架下,各成员企业间的关系,合作大于竞争。
每个企业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相互之间可以交流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各自的运作效率。
第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集团化管理的资源共享及取长补短这两个特点,集团及各成员企业的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有利于其集中力量在产品技术、销售服务等环节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集团多元化的优势和局限当企业有效实施多元化战略,在其行业范围内利用了最有效率的范围经济,且这一行为很难被竞争者模仿的时候,多元化可以使企业的价值增值,成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变化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变化一、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后半叶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时期里逐步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重视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和加强员工系统地在职培训,在员工的培训中,注重教育与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相结合。
要求在职员工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通过对在职员工进行终身教育培训,把企业的未来与员工的未来紧密地联系起来。
并注重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进取精神、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小组集体智慧等。
在教育方面,一是通过大力发展正规教育来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不断努力和完善,日本义务教育的范围和质量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见下表)。
三是不断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教育投资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日本的教育经费占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980年为5.8%,1997年为3.6%,尽管呈现了下降趋势,但人均教育经费为1203美元,仍是世界上最高的。
科研经费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上世纪70-80年代为2.5%,90年代达到3.0%左右,显示了世界的最高水平。
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1987年至1997年期间,在日本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4909人,该项指标在世界上名列榜首。
日本还积极采用各种措施挖掘本国的人力资源,成立各种学术交流机构,促进各类人才的横向联系,并通过各方面的信息交流,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人力资源。
此外,为了保持其经济大国的地位,在有效开发本国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国最新的研究开发成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生活环境,来吸引和利用外国的优秀人才。
日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融入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终身雇佣制。
日本的大中企业,基本上都实行终身雇佣制,没有实行雇佣制的企业,一般也重视维持雇佣稳定,即使在经济处于萧条时,也不轻易解雇职工,而是在企业内部通过缩短工作时间、调整工资水平等方式维持就业,尽量照顾职工的生计;企业内出现结构性过剩人员时,一般通过扩大营业部门和开发新产品等措施来吸收剩余人员;对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职工,企业则通过内部职业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将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
浅析高校日语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高校日语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日语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这一模式在日本等国家已有成功案例,我国也在不断推进。
高校日语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了解
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毕业生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通过参与企业在岗
实习、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
企业合作,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和渠道,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为学生就
业提供更多选择。
与企业合作可以为学校带来资金支持,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高校日语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利
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问题,需要双方能够平等合作,确保学生的权益。
学校在加强与企业
合作的也需要保持自身特色和独立性,不能完全依赖企业。
企业的需求是多变的,学校需
要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高校日语专业“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
高校日语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发展。
在推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需
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确保合作关系的平等和稳定,实现双赢的目标。
也需要政府的支
持和引导,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这一模式的发展。
国外有关产业工人培育的案例

国外有关产业工人培育的案例国外产业工人培育案例:1. 德国的双轨制教育体系德国的双轨制教育体系是培养产业工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该体系将职业学校与企业结合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在企业进行实际工作实习。
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能够满足企业对于技术熟练度的需求。
2. 美国的学徒制度美国的学徒制度是培养产业工人的一种成功案例。
学徒制度通过学徒与师傅的配对,学徒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技能,并且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这种制度不仅能够培养出熟练的产业工人,还能够帮助学徒建立起与企业的联系,为他们未来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3. 日本的企业内培训日本的企业内培训也是一种重要的产业工人培育方式。
许多日本企业会为员工提供长期的培训计划,使他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这种培训计划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还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4. 韩国的职业教育改革韩国在过去几年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改革,以提高产业工人的培育水平。
韩国政府通过增加职业学校的数量和提高教师的培训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
此外,韩国还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5. 新加坡的技术教育与培训新加坡注重技术教育与培训,通过职业学校和技术培训机构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培养出各类产业工人。
这些机构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符。
6. 荷兰的工作学习制度荷兰的工作学习制度将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制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并且具备更好的就业机会。
7. 澳大利亚的产业学院澳大利亚的产业学院提供与产业相关的培训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培养出熟练的产业工人。
这些学院与企业密切合作,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符,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8. 瑞典的产业工人学徒计划瑞典的产业工人学徒计划是一种为期3年的培训计划,旨在培养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组织行为学小论文

组织行为学小论文组织行为学小论文――案例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大河精工株式会社的案例分析,重点分析了大河总经理衫本辰夫的一些管理方法,探究其成功的秘诀,并提出一些结论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尊重人,信任和支持,创新【案例】日本大河精工株式会社创建初期,充其量只是一家中小公司,发展到现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语句制造商,在国际市场上占有20%的份额,在国内的占有率更达31%。
1962年,大河的总经理松景义男通过讲课的机会认识了东芝公司的质量管理科长衫本辰夫,并说服东芝公司总经理士光敏夫将衫本辰夫转入大河公司。
于是衫本辰夫以总经理的身份转入大河,半年后就任总经理。
衫本辰夫具备多样的经历,办事极力、果断,一旦下了决意搞好了准备工作工作,就全力以赴,不屈不挠。
他把科学的管理思想升华至战略的高度,并赢得了顺利。
山本辰夫把企业的中心工作转至了扩充人才和提升员工素质上来,他指出提升员工的素质关键在于领导人的以身作则。
因此直到现在他还是秉持每天早上7时15抽到公司,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为大家的表率。
他策划工作后把原来公司内部众多的委员会展开精简,仅留存了3个,其中之一就是所谓“工作快感委员会”,其目的是从工作、工资、环境3各方面集思广益,并使公司沦为充满著工作快感的团体,并使员工们精神开心的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此外它在公司内部的经营方面也展开一系列富于特色的改良,正是这一切,换得了大河公司今天的辉煌成就。
-1-【案例分析】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杉本辰夫的成功在于他所拥有的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他的尊重人才,对员工的信任和支持以及自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
首先,衫本辰夫把企业的中心工作转至了扩充人才和提升员工素质上来,这对公司的发展具备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因为管理非政府的目的就是必须使得普通人作出不理想的事情,任何非政府都无法依靠天才,因为天才人物毕竟就是少数。
但是不好的非政府管理可以并使普通人充分发挥出来天才人物的就可以,可以并使每个人充分发挥出与他个人的就可以更大得多能力,也可以并使每个人的弱点减缩到最轻程度。
松柏电器人才培训案例分析

企业文化---松柏电器人才培训摘要: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国内外企业界、学术界的重视。
国内有学者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地位而且来自于能力,其中一种能力就是组织文化。
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机制是一个企业制胜的关键,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重要性愈显。
松下幸之助有一段精彩的话:“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
”他认为,事业是人为的,而人才的培育更是当务之急。
关键字:企业文化企业培训松柏电器公司一、企业文化的总体演进过程组织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Pettigrew(1979)在“组织文化研究”一文中提出的,但是直到1982年才引起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主要归功于Ouchi的《Z 理论》(1981);Pascale&Athos的《日本经营管理艺术》(1981);Deal&Kennedy的《组织文化论》(1982),Peters&Waterman的《追求卓越》(1982),这几本著作的出版。
80年代之后主要从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实证研究、文化和企业管理其他要素结合等几个角度对组织文化进行研究。
比较管理或跨文化管理研究目的主要是发现不同文化或国家在管理实务上的变异,找出相似或相异的文化集群,从而找出文化对组织绩效的作用。
80年代中期到现在,从研究文化在组织行为过程中的作用,转向开始在研究中引入其他因素对于文化在组织中的作用进行理论方面与实证方面的研究。
二、松柏电器企业文化的形成理论1.为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松柏电器公司重视策划和培育行为识别层次,进行员工培训,为企业文化的深层建设打下了基础。
2.松柏电器公司在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遵循组织文化的心理机制——运用心理定势,在培训员工是,注重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把企业的经营哲学、战略目标、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组织的优良传统,系统而详细地介绍给他们,并通过讨论、总结、实习,加深理解入脑入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案例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December 10, 2020毕业论文日本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日本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摘要许多企业因为缺少人才而苦恼。
缺少专业性人才和独当一面的领导型人才,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项难题。
本文认为,影响企业人才发展的因素有两种:一、过于重视引进人才资源,忽视了对人才培养的投入。
二、企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简单化、公式化。
日本等国企业尤其重视根据自身特点培养人才,他们的人才培养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还是专家和各级经理的责任,这也是他们的企业人才为什么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和日本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日本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一些认识和作法,很值得我们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日本;企业;人才培养The study of Japanese enterprise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AbstractMany companies are worrying about the lack of talented person.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leaders, who could work independently, has become a problem restricting the enterprises’ ’re two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ed people. First, place too much stres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 resources and ignore the investment in personnel training. Second, the model of enterprises’ personnel training is too simplistic and formulaic.Enterprises in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attach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personnel training which are made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eir personnel’straining is not only the thing of the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 but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of specialists and managers at all levels. This is also why their enterprises’ have an endless stream of talented people. Even though thereare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society and economy, its measures of personnel training is worthy of our reference.Key words: Japan;enterprise;personnel training目录第1章前言扩充和提升人力资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招聘,另一种方法是培养现有员工。
从市场招聘上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
一方面,市场风险大,企业很难保证留住它从市场中招收的人才。
另一方面,市场并没有足够的,可以满足企业经营需求的人才。
因此,从长远来看,扩充和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的关键是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在企业的战略规划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角色。
从企业方面,人才培养可以发挥企业人才的作用,挖掘企业员工的潜能,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
从员工来说,人才培养,可以使个人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更新个人观念,以成为满足企业更高要求的工作人员。
因此,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就不能仅仅视人才培养为一种支出,一种成本,而要将其作为一种投资,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员工的培养。
一个企业只有真正的愿意将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才有可能避免陷入“临时、盲目、急迫”的被动状态,才有可能获得人才培养的价值回报。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力资源在培养开发方面的理论依据,然后以日本为例来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与做法。
第2章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了解人力资本理论是深入理解人才培养理论的基础。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
该观点认为:组织中的成员所具有的的知识和技能、经验与能力等等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特别是企业人才培养对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具有正向关系。
这些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升了人力资本,极有利于组织绩效的发挥。
[1]西奥多·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者之一,他第一次把劳动者受教育与培训的情况和人力资本存量联系在一起。
他列举出人力资本投资的五种主要形式: 正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在职员工培训;医疗和保健项目;劳动力适应于就业机会的迁移;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不是由企业组织的)。
[2]此外,舒尔茨还在1960年代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整体中最主要是教育投资,设施、库存物资、建筑等物力的资本的实际价值要远远小于教育投资的作用。
因此,企业需要要通过培训等人才培养方式,将人力资源尽可能快地转化为人力资本。
另一位为人力资本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Gary Becker(加里.贝克尔),其代表作《人力资本》中主要集中了他的人力资本理论。
Becker 将人力资本投资定义为“以增加人力资本的方式,来影响未来精神收入与货币收入的活动”。
这种投资的收益率决定了人们是否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将会投资多少。
Becker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在职培训、正规学校教育、迁移、医疗保健等多种形式。
”[3] Becker强调了支出(职业培训和正规教育的)形成的主要人力资本。
因为无论是物力还是人力资本性质的投资活动,均衡点上它们的收益率相等。
Becker 认为,人们愿意投资于培训和教育的情况,只有在预期收益的PV (present value)至少不低于支出的PV(present value)时。
这就说明,投资的MC(marginal cost边际成本)等于其MR(marginal revenue),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决定性条件。
人才培养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并对人力资本进行逐步提升,使员工知识增加和技能提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必须运用学会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企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现代企业人才培养理论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培养规格与目标;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特定的培养规格与目标所进行的);一整套评估与管理制度(为实现这整个教育过程所制定的);科学的教学手段、方式及方法(与评估与管理制度相匹配的)。
[4]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
现代企业人才培养理论是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目前企业需要应对四种竞争性挑战:即全球化挑战、质量挑战、高绩效工作系统挑战、社会化挑战,这每一种挑战都代表着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
这就要求企业能够通过需求分析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解决绩效问题选择恰当的培养形式和方法,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对现代企业人才培养的理解有以下几点:(1)人才培养是一种投资。
人才培养不仅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投资。
根据美国教育机构统计,企业对人才培养投入1美元,产出达3美元。
人才培养还是一种双赢投资,即人才培养不仅通过提高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通过增强员工本人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
(2)人才培养是学习。
强调人才培养是学习,提示企业人才培养不仅在于让员工学到什么,重要的是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干劲,来培养组织的学习氛围,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3)人才培养是一项职能。
也就是说企业人才培养必须有目标、有计划,必须为完成组织任务设定,使人才培养成为实现企业目标的基本手段,而不是为培养而培养。
(4)企业人才培养的方法:为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公司对人才培养计划的各级人员会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如内部导师、岗位轮换、内部培训师、内部激励等等。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培训与开发企业培训的相关文献综述培训与开发是最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边让我们看一下国内外有关培训与开发的理论研究。
2.3.1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相关理论二十世纪初,美国科学管理之父、古典管理学家—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系统科学地论述了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科学的培训。
他认为,出色的工人是无法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方式是通过严格的挑选,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科学培训(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
利用标准科学的作业方法来集中培养企业员工,则不仅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可以保证受训者掌握的是科学有效的操作方法。
[5]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年,在《企业与工业中的培训》一书中,W·McGhee and P·W·Thayer(麦格希与赛耶)提出了三种分析法,分别是: 人员分析、组织分析、任务或经营分析。
[6]企业应用这三种方法来设计培训方法、选拔合格人员、编制培训计划等,这三种分析法至今仍然是众多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课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法国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 在《终生教育引论》一书提出了五项关于终生教育培训的原则,率先提出了终生教育和持续教育培训的创新理念。
并且指出终身教育的范围“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各种范围、各个方面;包括了教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之间有机而紧密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包括了从生命运动最初开始到结束这段时间之中的的不断发展。
”[7]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今心理学者 I·L·Goldstein(戈德斯坦)出版了《培训:计划发展与评估》,他在书中用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用什么样的模式从培训系统中获得信息,以及需求的评估等问题。
他从心理学角度系统总结了有关培训与心理学的问题,广泛研究了员工培训,提出了培训的评估、应用、发展等一系列理论体系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