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整理)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2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一、管理与其他研究领域的联系1、人类学: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组织中人们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人们行为的差异。
2、经济学:提供了理解变化中的经济以及竞争和自由的全球市场环境的作用。
如:为什么运动鞋都是在亚洲国家制造?这可用经济学的竞争优质给出答案。
3、哲学:有助于考察事物的本质,特别是价值观和伦理道理,帮助管理者理解组织为什么存在以及什么行为对一个组织是适当的命题。
4、政治学:研究个人和群体在政治环境中的行为。
帮助管理者理解冲突的结构、在经济系统中权利的分配、个人如何为了自己的利益操纵权利、政府的影响。
5、心理学:帮助管理者理解人类的行为。
6、社会学:帮助管理者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管理的历史背景20世纪前,管理方面的主要贡献1、埃及金字塔的建设、中国的长城,规模恢宏,管理者是如何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公元15世纪的威尼斯城的生产、运输、仓储、人事、会计模式表明组织管理已付诸实施。
2、1776年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著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将工作分解成狭窄的和重复性的任务,提高了工人技巧和熟练程度,导致工作专业化。
3、20世纪前的产业革命:以机械代替手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对管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诸如管理者需要预测需求、分配人员工作、指挥每天的活动、协调各种任务、保证机器运行等。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管理理论也应运而生。
4、管理进程:科学管理(1880s)--------行为科学(1920s)------管理科学(1950s)。
三、科学管理:从如何改进作业人员生产率的角度看管理。
1、主要学者:泰罗+吉尔布雷思夫妇2、泰罗的四条管理原则——关注管理的最低层次,追求完成每项具体工作的最佳方法,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①对工人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一种科学的方法,代替老的经验方法。
管理学笔记(罗宾斯第九版)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笔记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管理者:是组织中这样的成员,他告诉别人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
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的目的。
管理者通常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的活动,有效果和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效果: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
管理者努力实现:低资源浪费(高效率)高目标达成(高效果)三、管理者做什么技术技能: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人际技能:包括与单位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技能。
概念技能:管理者对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
四、什么是组织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
组织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人员、精心的结构。
1.管理的普遍性2.工作的现实3.成为一名管理者的挑战和回报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一、管理的历史背景两个重大事件:1.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主张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和和工作专业化中获得经济利益。
2.工业革命机械力代替了人力。
二、管理的理论官僚行政组织应该具有:1劳动分工2职业生涯导向3权威等级4非个人的关系5正式的甄选6正式的规则和法规。
它在意识形态体系上很类似科学管理,两种理论都强调:合理性、可预测性、非个人性、技术能力和权威性。
4.管理的定量方法定量方法:采用定量的技术来改进决策制定。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运筹学或管理科学。
5.理解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研究者通过关注组织的人来考察管理的原因,这个领域的研究涉及工作中的人的行为。
6.系统观点系统: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封闭系统:不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不受环境的影响。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罗宾斯的《管理学》是国内最受欢迎的标准管理学教材之一。
在读完这本书后你有怎样的读书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罗宾斯管理学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罗宾斯管理学篇一管理学重点:犹豫不决是决策的大忌——布里丹当今市场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这就是快鱼法则。
它对于现代企业的启示有两个:一个是学会快,另一个就是学会吃。
——快鱼准则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市场反应速度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只有能够迅速应对市场者,才能成为市场逐鹿的佼佼者。
——钱伯斯《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
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
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
而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原理笔记.pdf
管理学原理教材:《管理学》人大出版,50.00(美)斯蒂芬P. 罗宾斯参考书1:《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教学目的:以变革为中心,两条主线:历史实践发展,职能线计划,组织导控制,学会一套行话,讲一套理论,成一套习惯。
参考书2:《管理学精要》(亚洲篇)(美)约瑟夫•普蒂……《西方管理思想史》孙耀君,山西人民出版社。
《德鲁克文集》《竞争优势》(美)迈克尔•波特,清华大学出版社。
管理的目的:效率+效果背景知识:一、顾客观存在customer主导权转移到顾客手中①3c’sworld 竞争competition②变化change③①不能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不能使顾客满意的企业,注定要被淘汰出局。
②竞争的规模,范围和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竞争几乎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从传统的工商业,一直到金融、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大众传媒、通讯等。
③除了变化本身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从一年为单位变成了以月为单位企业的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除了质量高、价格低、服务好外,速度还必须快。
二、技术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企业存在及活动的方式。
三、全球化的影响竞争者不再受国界之限,新的竞争者可能会在任何时刻,在世界上任何地点突然出现。
如果组织者要想取得长期的成功,管理者必须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国际经营领域中,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区域性贸易组织、国际化组织也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经营中,必须考虑各国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
四、人类环境意识的普遍高涨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生存所必需的特征有:FFII快速Fast灵活Flexible勇于创新Innovation持续不断地改进Improvement企业及企业管理的演变——股东(shareholder)受益各方(stakeholder)(顾客、职工、供应商、社会、股东)——组织结构扁平化,部门间界限更加模糊甚消失,自我导向的团队成为组织活动的核心。
斯蒂芬·p·罗宾斯第九《管理学》讲义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Ⅰ篇绪论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1、管理的定义:(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只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
(方法)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
(结果)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沌驾御者、谈判者(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斯蒂芬P. 罗宾斯 管理学原理笔记
[管理]——是让别人和自己一起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是一切集体
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管理的目的]——效率+效果
[管理的层次]: 高层管理 [事务]: 人际关系方面
中层管理
信息传递
基层管理
决策制定
[管理者]——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①计划:a.确定企业发展目标,形成目标体系(总分)(从顶向F分
2)Hofstede的国家文化模型 权力差距 回避不确定性 个人主人 男性化 长期取向
例:[海尔的企业文化] ①质量理念: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②球体斜坡理论和“OEC管理方法”: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③“一、二、三、四”模式 一个结果:服务圆满 两个理念:带走用户的烦恼,留下海尔的真诚 三个控制:服务投诉率<10PPM,服务遗漏率、处理率<10PPM 四个不漏:记录、处理、复查顾客的每一个问题,一个不漏反映到
单元四:计划工作 (为管理者指明方向)
1、 计划工作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和主 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组织所要 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二、计划工作要回答5W1H的问题 what why when who where how
三、计划工作包括: 制定组织的目标, 制定分局的战略 选择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案。(决策) (讨论:有人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因引就没有必要制定计划, 你同意吗?你认为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制定计划?)
四、计划工作的作用: ①为组织发展指明方向 ②弥补不肯定性的变化带来的问题 ③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④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 ⑤有利于控制
五、计划的类型 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 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 具体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归纳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工作并指挥别人工作(d e)人.组织(de)特性:任何组织都有明确(de)目(de);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de);任何组织都发育出一种系统性结构.组织也可表述为:具有明确目(de)、由人组成(de)和具有系统性结构(de)实体.管理者与操作者管理者(Managers):是在组织中工作并指挥别人工作(de)人.作为管理者一定有下属.操作者(Operatives):是在组织中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de)职责(de)人.操作者没有下属.什么是管理与管理者(de)工作1.什么是管理管理(Management):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组织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de)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发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管理(de)有效性:管理效率与管理效果(de)统一性a)效率(Efficiency):指输入与输出(de)关系.在既定输入条件下,输出越大,效率越高.在管理中输入(de)是具有稀缺性(de)资源,提高效率意味着对稀缺性资源(de)有效利用.b)效果(Effectiveness):指管理活动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所达到(de)结果. 2.管理者(de)工作管理者(de)工作是指管理者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具体做什么存在两种基本理论:管理职能理论;管理者角色理论.a)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理论:从管理过程(de)角度表述管理者是做什么(de).许多管理学者对此有自己(de)看法.b)管理者角色(Management roles)理论:60年代末期,亨利·明茨伯格提出.从管理者在管理中充当(de)角色来表述管理者是做什么(de).斯蒂芬·P·罗宾斯(de)关于管理(de)四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5.管理者工作(de)特殊性不同(de)管理层次、同(de)组织类型、同(de)组织规模、同国度(de)组织早期(de)管理实践与思想(——19世纪末)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 1776年发表(de)国富论着作中提出,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de)光辉论断.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前半期四大流派:1.科学管理学派奠基人:美国(de)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代表作: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2.一般行政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法国(de)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代表作: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他明确提出管理工作(de)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代表人物:德国(de)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代表作:社会和经济组织(de)理论3.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管理学派早期(de)倡导者 (Early advocates)①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他认为关心雇员既能为管理当局带来高利润,同时又能减轻人们(de)痛苦.②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 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开创了工业心理学领域,研究如何使生产率和个人心理调适达到最大.③玛丽·帕克·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认为管理者(de)任务是调和与协调群体(de)努力,管理者和工人应将他们看作是共同群体(de)一部分.④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Barnard)--经理(de)职能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这个系统要提高效率需要人们之间(de)合作.从而将古典管理观点与人力资源联系起来.人际关系学说(de)创立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 Elton Mayo 1880-1949)霍桑试验:第1阶段:变换照明条件试验(1924—1927)——照明强度增加或减少试验组与对照组(de)产量都增加.只有当光线降到月光水平时,试验组(de)产量才降低.——结论:(1)工场(de)照明只是影响工人生产效率(de)一项微不足道(de)因素(2)照明对产量(de)影响无法准确测量,即工作条件(de)好坏与劳动生产率没有直接关系第2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1928)试验各种工作条件(de)变动对小组生产率(de)影响:如改进材料供应方法、增加工间休息、供应午餐和茶点、缩短工作时间、实行团体计件工资制等,在工作时间内大家可以互相自由交谈,产量上升.取消了这些条件之后,产量仍维持在高水平上.结论:督导方法(de)改变使工人(de)态度有所变化,因而产量增加.第3阶段:大规模(de)访问与调查(1928—1931)两年多时间里,两万多人次(de)普查与访问.结论:任何一位员工(de)工作绩效,都受到其他人(de)影响第4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采取集体计件工资制刺激大部分成员都自行限制产量标准7312个接点实际6000—6600个接点(1)怕标准再度提高(2)怕失业(3)保护速度慢(de)同伴工人对不同(de)上级持不同态度成员中存在着一些小派系结论:人们(de)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物质条件和环境(de)影响更重要(de)是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方面(de)影响.霍桑试验(de)结论1)由“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2)生产率(de)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人(de)士气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4)新型(de)领导在于提高工人(de)满足度,从而激发工人(de)劳动积极性4.定量管理学派(方法)管理理论在当代面临(de)挑战与变化管理(de)全球化与工作人员多样化要激励、提高效率、满足需要就必须认识、尊重承认多样化(de)差别跨文化管理中(de)沟通与激励道德问题例如,道德(de)功利观(即完全按照成果、利润来制定决策(de)道德观点)受到资源浪费、损害环境和应该承担社会责任(de)挑战依照社会公正又比依照效率和利润有更多(de)模糊性管理中(de)道德下滑,曾被看作不道德、应受谴责(de)行为至今变得可以接受或必要(de)做法(歪曲会计信息、利用知情者(de)信息获取利润等)激励创新和变革面临变动(de)环境与竞争,如何推动技术、组织、管理创新,如何处理组织文化变革中(de)阻力处理员工面临(de)变革压力管理者只有改变管理风格,变计划、指挥为关注激励、指导和鼓励,才能管理得更有效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授权工人所受(de)教育和培训比泰罗时代高很多,管理者完全可以更多授权下属、团队或工人决策,改进质量、效率和责任感.授权与控制,分权与集权(de)矛盾.工作人员(de)两极化目前,大多数组织(de)政策都是偏向激励工资较高(de)高技能(de)工人.如何激励、给予挑战那些从事低技能工作(de)人,鼓励他们提高生产率公司裁员与解雇公司成员,无论是裁掉(de)或者留下(de),都必定面临不确定性、焦虑与不安.人们会反思,自己会不会是“下一批”,生产率与质量会因此而下降,直到再度认为安全为止问题是,公司必须精干,人员要减少.管理者在裁员(de)形式下研究新(de)管理方法,如何沟通如何领导如何激励都是非常重要(de).知识时代(de)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及虚拟组织知识经济(de)到来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de)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de)发展又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顾客(de)个性化、消费(de)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只有能够合理组织全球资源,在全球市场上争得顾客(de)投票,才有生存和发展(de)可能.建立学习型组织.彼德·圣吉(P. M. Senge)所着(de)第五项修炼(1990)---:企业惟一持久(de)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de)能力.公司核心能力与虚拟组织.1990年美国战略学家C普拉哈拉德与英国加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能力(de)论文,建议公司将经营(de)焦点放在不易被抄袭(de)“核心能力”上,由此引发后来(de)"虚拟组织"热.虚拟组织与传统(de)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与全球企业进行互补、互利(de)合作,合作目(de)达到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1994年出版(de)由史蒂文·L·戈德曼、罗杰·N·内格尔及肯尼斯·普瑞斯合着(de)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是反映虚拟组织理论与实践(de)较有代表性(de)着作.管理万能论认为组织(de)管理者能够克服万难去实现组织(de)目标,管理者要对管理绩效负全责.组织(de)效果和绩效(de)差别,在于组织中管理者(de)决策和能力.组织中(de)最高管理者被认为是组织(de)中流砥柱.管理象征论组织(de)成果受到大量(de)管理者无法控制因素(de)影响,而管理者对实际成果(de)控制极为有限.因此,管理者作用只是象征性(de),其能力是有限(de)或者是无能(de).两种观点(de)现实综合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万能(de),也不是软弱无能(de).每一个组织都存在限制管理者进行决策(de)约束力量.组织文化(de)意义与作用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自觉形成(de)并为广大员工恪守(de)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是组织独具特色(de)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作用形象、凝聚、激励、导向、规范.是组织文化是企业(de)一种无形资产,也称它为组织(de)“灵魂法”.产生(de)原因:a)科技发展,人(de)智力因素加大作用b)更好调动员工积极性以适应激烈竞争 c)组织规模扩大,需要强化管理组织文化主要由以下三个相互作用(de)层次构成:1.显性(表层)(de)物质文化,体现在形象(de)设计与塑造上,也称形象文化;2.次层(中层)(de)标准文化,体现在制度(de)制订与执行上,也称制度文化;3.核心(深层)(de)认知文化,体现在观念(de)形成与固化上,也称理念文化.国内学者认为组织文化(de)特征1、稳定性2、隐形性3、潜移性4、继承性文化对管理(de)影响1.组织文化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管理要求2.组织文化直接影响管理者(de)行为3.组织文化影响管理职能实施(de)全过程什么组织环境组织环境(Environment):对组织绩效发挥潜在影响(de)外部机构或力量(因素)(de)总和.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硬环境与软环境.组织环境(de)特性a)不确定性:动态环境:不确定性大稳态环境:不确定性小b)复杂性:环境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c)层次性:一般环境;具体环境海尔企业文化模式剖析1.自始至终(de)高起点,超前(de)观念体系,争取最大运作空间.2.融欧、日、美、中管理思想于一体,创造自我独特优势.3.因势利导、实事求是(de)运作程序.4.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丝不苟(de)运作方式.5.以观念创新为龙头,强化系统整合,保持可持续发展.6.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工具(de)指针和利剑作用.7.兼并、联合中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de)“吃休克鱼”理论.什么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组织特别是工商企业应社会承担(de)责任.关于社会责任(de)两种相反观点a)古典观(纯经济观)重要(de)倡导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工商企业是经济组织,公司(de)管理者应对股东负责,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当公司将资源用于“社会利益”时,他们是在削弱市场机制(de)基础.社会责任会引起公司(de)额外成本,从而会对公司(de)生存产生威胁.b)社会经济观认为公司是社会法律允许存在与维持(de)社会组织机构,它不仅仅是经济机构,它不能只对股东负责,还要对社会负有责任.认为古典观强调(de)是公司(de)短期资本收益最大化,忽视了长期资本收益最大化以及它与社会(de)关系.社会干预(de)层次社会义务符合经济和法律责任社会响应对社会环境变化(de)适应社会责任符合社会道德规则什么是管理道德道德(Ethics)通常是指规定行为是非(de)惯例\规则或原则.属于法律范畴之外(de)思想精神领域.我国提出“以德治国”,认为道德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对一个公司来说,也有道德(de)问题存在,即公司道德.在公司管理者决策中和组织(de)运转中都会涉及道德(de)问题.2.四种不同(de)道德观a)道德(de)功利观---管理者决策目标是为大部分人提供最大化利益,对少数人利益可以忽视.例如,解雇少数员工,而维护公司利益.b)道德(de)权利观---管理者决策要保护个人权利与隐私.例如要尊重妇女工作(de)权力.c)道德(de)公正观---管理者要公平公正地决策,对所有(de)利益攸关者(de)利益都给予重视.例如对新工人最低工资标准(de)执行.d)社会契约整合理论---管理者行为适合社会与区域要求.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管理决策基本概念:从两个以上(de)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de)过程.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de)方向、内容及方式(de)选择或调整过程.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及利用机会(de)过程.决策(de)特点: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决策影响因素: 环境传统决策方式决策者对风险(de)态度伦理组织文化时间决策制定过程步骤1:识别问题步骤2:确定决策标准步骤3:给每个标准分配权重步骤4:拟定方案步骤5:分析方案步骤6:选择方案步骤7:实施方案步骤8:评价决策效果两种类型(de)问题a)结构良好问题:直观、熟悉或易确定(de)问题.接近理性假设.b)结构不良问题:新问题或非常规(de)问题.关于问题(de)信息是含糊(de)或不完整(de).两种类型(de)决策a)程序化决策——适用于结构良好问题.运用例行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程序化决策要求建立程序、规则和政策.b)非程序化决策——适用于结构不良问题.运用例外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在现实决策中,两种决策存在于各级管理中,但程度有差异.由于程序化决策可以提高决策效率,管理者通常制定制度、规则而将非程序化决策转化为程序化决策.确定性决策方案分析由于每一个方案(de)结果是可以确定(de),所以管理者可以做出精确决策.例如:某公司拟生产一新产品,需投资100万元,可形成每年5000件(de)生产能力,单件产品成本500元,好(de)市场前景可以确定,并有把握以每件600元价格售出,该公司希望3年内收回投资,试分析该公司是否应进行这一新产品(de)生产每年利润:(600—500)×5000 = 50(万元)收回投资年限: 100÷50 = 2(年)< 3年决策:该公司可以进行这一新产品(de)生产.风险性决策方案分析风险性决策方案(de)风险来自于多种客观自然状态出现(de)可能性不能完全确定,只能有个大概(de)估计.在此情况下,方案(de)选择是有一定(de)风险(de).例如:某公司拟生产一新产品,拟定了两个方案:一是新建一个车间,需投资300万元;另一个是对原来(de)车间进行改造,需投资120万元.两方案(de)使用期均为10年.依据以下资料进行方案选择.应用期望值法进行决策:新建车间方案期望值:100×0.7×10+(-20)×0.3×10-300 = 340(万元)改造车间方案期望值:30× 0.7 × 10 +10× 0.3 × 10 -120 = 120(万元)决策:选择新建车间方案不确定性决策方案分析当决策方案(de)自然状态出现(de)概率也不知道时,决策者面临(de)是不确定性决策方案分析.这时决策结果更多地受到决策者心理导向因素(de)影响.有三种基本情况:⒈乐观(de)决策者会按照“大中取大”原则进行决策;⒉悲观(de)决策者会按照“小中取大”原则进行决策;⒊希望决策遗憾最小(de)决策者按照“后悔值法”进行决策.例如:某公司开发一新产品,有关决策资料如下表:按照“大中取大”原则:大批生产方案(800万元/年)按照“小中取大”原则:小批生产方案( 90万元/年)按照“后悔值法”如何进行决策后悔值矩阵0 50 190200 0 90400 150 0最大后悔值190200400 最小后悔值 {190} 大批生产群体决策优点:提供更完整(de)信息产生更多(de)方案增加对方案(de)接受性提高合法性缺点:消耗时间少数人统治屈从压力责任不清计划是管理(de)首要职能.计划(de)定义:组织在预测基础上为实现其预期目标而对未来活动进行(de)事先规划(动词) .计划是一个组织活动(de)纲领性文件(名词) .组织必须有正式计划,但同时存在大量(de)非正式计划.正式计划是我们研究(de)对象.影响计划(de)因素1.组织层次2.组织生命周期3.环境不确定性程度4.未来许诺期限什么是目标目标(objectives):组织或个人期望达到(de)结果.由于组织是为一定目(de)而存在(de),所以组织(de)目标在管理中有很重要(de)作用.目标(de)作用①决策(de)方向;②衡量实际绩效(de)标准;③激励和凝聚组织中成员(de)力量;④计划包含(de)内容部分.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一个成功(de)企业应在八个方面建立自己(de)多目标体系:(1)市场目标 (2)技术改进与发展目标 (3)提高生产力目标 (4)物质和金融资源目标(5)利润目标 (6)人力资源目标 (7)职工积极性发挥 (8)社会责任目标管理(MBO)由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54年(de)着作管理实践中提出(de)一种管理思想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de)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de)管理方法;是一个组织中上级管理人员同下级管理人员,以及同职工一起共同制定组织目标;使目标同组织内每个人(de)责任和成果相互密切联系,并明确地规定了每个人(de)职责范围,并用目标来激励、管理、评价和决定对每个成员(de)贡献和奖励报酬等.因此,目标管理就是一个组织(de)上下级管理人员和组织内(de)所有成员共同制定目标,共同实施目标(de)一种管理方法.目标管理(MBO)(de)共同要素: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反馈绩效.组织结构(organization structure):是组织中正式确定(de)使工作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de)框架体系.即:是描述组织结构(de)框架.组织结构特征:复杂性,正规化,集权化机械式组织结构设计选择1.职能型结构(functional structure):通过将同类专家组合在一起,从劳动分工中取得效率.如会计、营销、生产、研发等(de)分工.最早由泰勒倡导.2.分部型结构(divisional structure):设计并建立自我包容(de)自治单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杜邦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de).分部型结构中(de)每一个单位或事业部一般都是自治(de),分部经理对绩效全面负责,同时拥有充分(de)战略和运营决策(de)权利.有机式组织设计选择1.简单结构(simple structure):低复杂性、低正规化、通常只要两三个层次和职权集中在一个人手中(de)“扁平化”组织结构.优点:反应快速、灵活、运营成本低、责任明确.缺点:当组织发展之后原有(de)低复杂性、低正规化和职权集中将出现不适应. 2.矩阵结构(matrix structure):将产品部门化对结果(de)重视和责任感与职能专业化(de)优势结合起来(de)组织结构.打破了传统(de)“统一指挥原则”,建立了双重指挥链.优点:兼收了职能专业化和产品部门化(de)优点.缺点:容易产生混乱,双重指挥,协调工作量大.具有激励作用(de)职务设计一、职务扩大化扩大职务范围增加任务数量降低任务频率二、职务丰富化增加职务深度扩大员工自我控制及时反馈沟通(de)定义: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其他(de)表达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de)过程沟通(de)基本模型和要素(1)传送者与接收者(2)编码和解码(3)传送器与接收器(4)通道与噪音(5)反馈沟通(de)障碍(一)传送者(de)障碍1.目(de)不明;2.表达模糊;3.选择失误;4.形式不当.(二)接收者(de)障碍1.过度加工;2.知觉偏差;3.心理障碍;4.思想差异.(三)克服沟通障碍策略1.使用恰当(de)沟通通路;2.考虑接收者(de)观点和立场;3.充分利用反馈机制;4.以行动强化言语;5.避免一味说教管理沟通是围绕企业经营而进行(de)信息、知识与情报(de)传递过程,也是企业有效动作(de)润滑剂.管理沟通(de)基本作用:降低经营模糊性、实现有效管理、满足员工对信息量(de)需要、构建工作关系.管理沟通(de)功能管理沟通是润滑剂管理沟通是黏合剂管理沟通是催化剂招聘方式选择内部搜寻广告应征员工推荐公共就业机构私人就业机构学校招聘临时性支援服务借用员工单独合同解聘方式选择解雇调换提前退休临时解雇减少工作周工作分享员工定向(de)目标是什么减少新员工(de)焦虑让新员工尽快熟悉工作促进外部人向内部人(de)转变成功生涯管理(de)步骤审慎地选择第一项职业做好工作展现正确(de)形象了解权力结构获取对组织资源(de)控制保持可见度不要在一个职位上停留太久继续学习找个导师支持你(de)上司保持流动性考虑横向发展建立一个关系网络管理变革:公司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de)自身改变.变革特征:变革(de)系统性变革(de)复杂性变革(de)创新性变革(de)群众性变革(de)持久性两种变革方式:渐进式变革:以改进、完善现有系统为主要目标,在一个相当长(de)时期内缓慢地变革,变革过程比较稳定,波动较小,对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改进工艺、提高绩效,经常可以取得好成绩.优点:一次性投入(de)资源较少、见效快、阻力小、风险少,易于成功;缺点:分散(de)局部变革可能影响整体变革目标不能达到最优,整体变革(de)分散实施可能增加变革(de)成本.急进式变革:一种快速(de)、急风暴雨式(de)变革,其特点是对现有系统(de)冲击力度大,不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创新程度也大,可以在较短(de)时间内收效.优点是:容易突破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de)阻碍,迅速提升企业(de)竞争能力,适应外部环境(de)变化达到整体最优.其缺点是:急剧(de)变化不易为职工和相关人员接受与适应,可能产生较大(de)阻力,因而可能引发较大(de)摩擦成本,变革(de)风险也比渐进式变革大.个体行为分析——态度态度(attitudes):是人们关于事物、事件和人(de)评价性陈述.态度(de)三种成分:认知由人持有(de)信念、观点、知识和信息组成.如:“我认为认真做事比较好.”情感人(de)态度中(de)情感部分.如:“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做事马虎.”行为以某方式对某人某事作出反应(de)意向.如:因为他做事马虎,我拒绝与他共事.态度(de)特性1态度是后天学习(de)过程 2态度必须指向特定对象 3态度是一种内在(de)心理结构4态度(de)协调性和不一致性 5态度(de)协调性;稳定性;可变性6态度(de)核心成分是价值观个性在先天生理(de)基础上,在一定(de)社会历史条件下(de)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de)比较稳定(de)区别于他人(de)个体倾向(如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和个体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等)(de)总和.气质(脾气、秉性、性情)是人所固有(de)一种典型而稳定(de)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活动进行(de)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特性:遗传性、先天性类型:1.希波克拉特(公元前460~前322年) 体液分类黄胆汁-——胆汁质: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言语发生急而快,率直热情,易怒,急燥果敢,思想难转弯,没有忍性.。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归纳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工作并指挥别人工作的人;组织的特性:任何组织都有明确的目的;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组织都发育出一种系统性结构;组织也可表述为:具有明确目的、由人组成的和具有系统性结构的实体;管理者与操作者管理者Managers:是在组织中工作并指挥别人工作的人;作为管理者一定有下属;操作者Operatives:是在组织中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的人;操作者没有下属;什么是管理与管理者的工作1.什么是管理管理Management: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组织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发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管理的有效性:管理效率与管理效果的统一性a效率Efficiency:指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在既定输入条件下,输出越大,效率越高;在管理中输入的是具有稀缺性的资源,提高效率意味着对稀缺性资源的有效利用;b效果Effectiveness:指管理活动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所达到的结果;2.管理者的工作管理者的工作是指管理者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具体做什么存在两种基本理论:管理职能理论;管理者角色理论;a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理论:从管理过程的角度表述管理者是做什么的;许多管理学者对此有自己的看法;b管理者角色Management roles理论:60年代末期,亨利·明茨伯格提出;从管理者在管理中充当的角色来表述管理者是做什么的;斯蒂芬·P·罗宾斯的关于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5.管理者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管理层次、同的组织类型、同的组织规模、同国度的组织早期的管理实践与思想——19世纪末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 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着作中提出,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 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光辉论断;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前半期四大流派:1.科学管理学派奠基人:美国的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代表作: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2.一般行政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法国的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代表作: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他明确提出管理工作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代表人物: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代表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3.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管理学派早期的倡导者 Early advocates①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他认为关心雇员既能为管理当局带来高利润,同时又能减轻人们的痛苦;②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 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开创了工业心理学领域,研究如何使生产率和个人心理调适达到最大;③玛丽·帕克·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认为管理者的任务是调和与协调群体的努力,管理者和工人应将他们看作是共同群体的一部分;④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Barnard--经理的职能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这个系统要提高效率需要人们之间的合作;从而将古典管理观点与人力资源联系起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 Elton Mayo 1880-1949霍桑试验:第1阶段:变换照明条件试验1924—1927——照明强度增加或减少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产量都增加;只有当光线降到月光水平时,试验组的产量才降低;——结论:1工场的照明只是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一项微不足道的因素2照明对产量的影响无法准确测量,即工作条件的好坏与劳动生产率没有直接关系第2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1928试验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动对小组生产率的影响:如改进材料供应方法、增加工间休息、供应午餐和茶点、缩短工作时间、实行团体计件工资制等,在工作时间内大家可以互相自由交谈,产量上升;取消了这些条件之后,产量仍维持在高水平上;结论:督导方法的改变使工人的态度有所变化,因而产量增加;第3阶段: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1928—1931两年多时间里,两万多人次的普查与访问;结论: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绩效,都受到其他人的影响第4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采取集体计件工资制刺激大部分成员都自行限制产量标准7312个接点实际6000—6600个接点1怕标准再度提高2怕失业3保护速度慢的同伴工人对不同的上级持不同态度成员中存在着一些小派系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霍桑试验的结论1)由“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2)生产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人的士气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4)新型的领导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从而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4.定量管理学派方法管理理论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与变化管理的全球化与工作人员多样化要激励、提高效率、满足需要就必须认识、尊重承认多样化的差别跨文化管理中的沟通与激励道德问题例如,道德的功利观即完全按照成果、利润来制定决策的道德观点受到资源浪费、损害环境和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挑战依照社会公正又比依照效率和利润有更多的模糊性管理中的道德下滑,曾被看作不道德、应受谴责的行为至今变得可以接受或必要的做法歪曲会计信息、利用知情者的信息获取利润等激励创新和变革面临变动的环境与竞争,如何推动技术、组织、管理创新,如何处理组织文化变革中的阻力处理员工面临的变革压力管理者只有改变管理风格,变计划、指挥为关注激励、指导和鼓励,才能管理得更有效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授权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训比泰罗时代高很多,管理者完全可以更多授权下属、团队或工人决策,改进质量、效率和责任感;授权与控制,分权与集权的矛盾.工作人员的两极化目前,大多数组织的政策都是偏向激励工资较高的高技能的工人;如何激励、给予挑战那些从事低技能工作的人,鼓励他们提高生产率公司裁员与解雇公司成员,无论是裁掉的或者留下的,都必定面临不确定性、焦虑与不安;人们会反思,自己会不会是“下一批”,生产率与质量会因此而下降,直到再度认为安全为止问题是,公司必须精干,人员要减少;管理者在裁员的形式下研究新的管理方法,如何沟通如何领导如何激励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时代的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及虚拟组织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只有能够合理组织全球资源,在全球市场上争得顾客的投票,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建立学习型组织;彼德·圣吉P. M. Senge所着的第五项修炼1990---: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公司核心能力与虚拟组织;1990年美国战略学家C普拉哈拉德与英国加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能力的论文,建议公司将经营的焦点放在不易被抄袭的“核心能力”上,由此引发后来的"虚拟组织"热;虚拟组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与全球企业进行互补、互利的合作,合作目的达到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1994年出版的由史蒂文·L·戈德曼、罗杰·N·内格尔及肯尼斯·普瑞斯合着的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是反映虚拟组织理论与实践的较有代表性的着作;管理万能论认为组织的管理者能够克服万难去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者要对管理绩效负全责;组织的效果和绩效的差别,在于组织中管理者的决策和能力;组织中的最高管理者被认为是组织的中流砥柱;管理象征论组织的成果受到大量的管理者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而管理者对实际成果的控制极为有限;因此,管理者作用只是象征性的,其能力是有限的或者是无能的;两种观点的现实综合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软弱无能的;每一个组织都存在限制管理者进行决策的约束力量;组织文化的意义与作用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是组织独具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作用形象、凝聚、激励、导向、规范;是组织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也称它为组织的“灵魂法”;产生的原因:a科技发展,人的智力因素加大作用b更好调动员工积极性以适应激烈竞争 c组织规模扩大,需要强化管理组织文化主要由以下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构成:1.显性表层的物质文化,体现在形象的设计与塑造上,也称形象文化;2.次层中层的标准文化,体现在制度的制订与执行上,也称制度文化;3.核心深层的认知文化,体现在观念的形成与固化上,也称理念文化;国内学者认为组织文化的特征1、稳定性2、隐形性3、潜移性4、继承性文化对管理的影响1.组织文化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管理要求2.组织文化直接影响管理者的行为3.组织文化影响管理职能实施的全过程什么组织环境组织环境Environment:对组织绩效发挥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因素的总和.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硬环境与软环境.组织环境的特性a不确定性:动态环境:不确定性大稳态环境:不确定性小b复杂性:环境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c层次性:一般环境;具体环境海尔企业文化模式剖析1.自始至终的高起点,超前的观念体系,争取最大运作空间;2.融欧、日、美、中管理思想于一体,创造自我独特优势;3.因势利导、实事求是的运作程序;4.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丝不苟的运作方式;5.以观念创新为龙头,强化系统整合,保持可持续发展;6.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工具的指针和利剑作用;7.兼并、联合中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的“吃休克鱼”理论;什么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组织特别是工商企业应社会承担的责任;关于社会责任的两种相反观点a古典观纯经济观重要的倡导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工商企业是经济组织,公司的管理者应对股东负责,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当公司将资源用于“社会利益”时,他们是在削弱市场机制的基础;社会责任会引起公司的额外成本,从而会对公司的生存产生威胁;b社会经济观认为公司是社会法律允许存在与维持的社会组织机构,它不仅仅是经济机构,它不能只对股东负责,还要对社会负有责任.认为古典观强调的是公司的短期资本收益最大化,忽视了长期资本收益最大化以及它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干预的层次社会义务符合经济和法律责任社会响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社会责任符合社会道德规则什么是管理道德道德Ethics通常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规则或原则;属于法律范畴之外的思想精神领域;我国提出“以德治国”,认为道德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对一个公司来说,也有道德的问题存在,即公司道德;在公司管理者决策中和组织的运转中都会涉及道德的问题;2.四种不同的道德观a道德的功利观---管理者决策目标是为大部分人提供最大化利益,对少数人利益可以忽视;例如,解雇少数员工,而维护公司利益;b道德的权利观---管理者决策要保护个人权利与隐私;例如要尊重妇女工作的权力;c道德的公正观---管理者要公平公正地决策,对所有的利益攸关者的利益都给予重视;例如对新工人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d社会契约整合理论---管理者行为适合社会与区域要求.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管理决策基本概念: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决策的特点: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决策影响因素: 环境传统决策方式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伦理组织文化时间决策制定过程步骤1:识别问题步骤2:确定决策标准步骤3:给每个标准分配权重步骤4:拟定方案步骤5:分析方案步骤6:选择方案步骤7:实施方案步骤8:评价决策效果两种类型的问题a结构良好问题:直观、熟悉或易确定的问题;接近理性假设;b结构不良问题:新问题或非常规的问题;关于问题的信息是含糊的或不完整的;两种类型的决策a程序化决策——适用于结构良好问题;运用例行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程序化决策要求建立程序、规则和政策;b非程序化决策——适用于结构不良问题;运用例外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在现实决策中,两种决策存在于各级管理中,但程度有差异;由于程序化决策可以提高决策效率,管理者通常制定制度、规则而将非程序化决策转化为程序化决策;确定性决策方案分析由于每一个方案的结果是可以确定的,所以管理者可以做出精确决策;例如:某公司拟生产一新产品,需投资100万元,可形成每年5000件的生产能力,单件产品成本500元,好的市场前景可以确定,并有把握以每件600元价格售出,该公司希望3年内收回投资,试分析该公司是否应进行这一新产品的生产每年利润:600—500×5000 = 50万元收回投资年限: 100÷50 = 2年< 3年决策:该公司可以进行这一新产品的生产;风险性决策方案分析风险性决策方案的风险来自于多种客观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不能完全确定,只能有个大概的估计;在此情况下,方案的选择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例如:某公司拟生产一新产品,拟定了两个方案:一是新建一个车间,需投资300万元;另一个是对原来的车间进行改造,需投资120万元;两方案的使用期均为10年;依据以下资料进行方案选择;应用期望值法进行决策:新建车间方案期望值:100×0.7×10+-20×0.3×10-300 = 340万元改造车间方案期望值:30× 0.7 × 10 +10× 0.3 × 10 -120 = 120万元决策:选择新建车间方案不确定性决策方案分析当决策方案的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也不知道时,决策者面临的是不确定性决策方案分析;这时决策结果更多地受到决策者心理导向因素的影响;有三种基本情况:⒈乐观的决策者会按照“大中取大”原则进行决策;⒉悲观的决策者会按照“小中取大”原则进行决策;⒊希望决策遗憾最小的决策者按照“后悔值法”进行决策;例如:某公司开发一新产品,有关决策资料如下表:按照“大中取大”原则:大批生产方案800万元/年按照“小中取大”原则:小批生产方案 90万元/年按照“后悔值法”如何进行决策后悔值矩阵0 50 190200 0 90400 150 0最大后悔值190200400 最小后悔值 {190} 大批生产群体决策优点:提供更完整的信息产生更多的方案增加对方案的接受性提高合法性缺点:消耗时间少数人统治屈从压力责任不清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计划的定义:组织在预测基础上为实现其预期目标而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事先规划动词 ;计划是一个组织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名词 ;组织必须有正式计划,但同时存在大量的非正式计划;正式计划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影响计划的因素1.组织层次2.组织生命周期3.环境不确定性程度4.未来许诺期限什么是目标目标objectives:组织或个人期望达到的结果.由于组织是为一定目的而存在的,所以组织的目标在管理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目标的作用①决策的方向;②衡量实际绩效的标准;③激励和凝聚组织中成员的力量;④计划包含的内容部分.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应在八个方面建立自己的多目标体系:1市场目标 2技术改进与发展目标 3提高生产力目标 4物质和金融资源目标5利润目标 6人力资源目标 7职工积极性发挥 8社会责任目标管理MBO由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54年的着作管理实践中提出的一种管理思想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是一个组织中上级管理人员同下级管理人员,以及同职工一起共同制定组织目标;使目标同组织内每个人的责任和成果相互密切联系,并明确地规定了每个人的职责范围,并用目标来激励、管理、评价和决定对每个成员的贡献和奖励报酬等;因此,目标管理就是一个组织的上下级管理人员和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共同制定目标,共同实施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目标管理MBO的共同要素: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反馈绩效.组织结构organization structure:是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即:是描述组织结构的框架;组织结构特征:复杂性,正规化,集权化机械式组织结构设计选择1.职能型结构functional structure:通过将同类专家组合在一起,从劳动分工中取得效率;如会计、营销、生产、研发等的分工;最早由泰勒倡导;2.分部型结构divisional structure:设计并建立自我包容的自治单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杜邦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的;分部型结构中的每一个单位或事业部一般都是自治的,分部经理对绩效全面负责,同时拥有充分的战略和运营决策的权利;有机式组织设计选择1.简单结构simple structure:低复杂性、低正规化、通常只要两三个层次和职权集中在一个人手中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优点:反应快速、灵活、运营成本低、责任明确;缺点:当组织发展之后原有的低复杂性、低正规化和职权集中将出现不适应;2.矩阵结构matrix structure:将产品部门化对结果的重视和责任感与职能专业化的优势结合起来的组织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指挥原则”,建立了双重指挥链;优点:兼收了职能专业化和产品部门化的优点;缺点:容易产生混乱,双重指挥,协调工作量大;具有激励作用的职务设计一、职务扩大化扩大职务范围增加任务数量降低任务频率二、职务丰富化增加职务深度扩大员工自我控制及时反馈沟通的定义: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其他的表达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沟通的基本模型和要素1传送者与接收者 2编码和解码 3传送器与接收器4通道与噪音5反馈沟通的障碍一传送者的障碍1.目的不明;2.表达模糊;3.选择失误;4.形式不当;二接收者的障碍1.过度加工;2.知觉偏差;3.心理障碍;4.思想差异;三克服沟通障碍策略1.使用恰当的沟通通路;2.考虑接收者的观点和立场;3.充分利用反馈机制;4.以行动强化言语;5.避免一味说教管理沟通是围绕企业经营而进行的信息、知识与情报的传递过程,也是企业有效动作的润滑剂;管理沟通的基本作用:降低经营模糊性、实现有效管理、满足员工对信息量的需要、构建工作关系; 管理沟通的功能管理沟通是润滑剂管理沟通是黏合剂管理沟通是催化剂招聘方式选择内部搜寻广告应征员工推荐公共就业机构私人就业机构学校招聘临时性支援服务借用员工单独合同解聘方式选择解雇调换提前退休临时解雇减少工作周工作分享员工定向的目标是什么减少新员工的焦虑让新员工尽快熟悉工作促进外部人向内部人的转变成功生涯管理的步骤审慎地选择第一项职业做好工作展现正确的形象了解权力结构获取对组织资源的控制保持可见度不要在一个职位上停留太久继续学习找个导师支持你的上司保持流动性考虑横向发展建立一个关系网络管理变革:公司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自身改变;变革特征:变革的系统性变革的复杂性变革的创新性变革的群众性变革的持久性两种变革方式:渐进式变革:以改进、完善现有系统为主要目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缓慢地变革,变革过程比较稳定,波动较小,对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改进工艺、提高绩效,经常可以取得好成绩;优点:一次性投入的资源较少、见效快、阻力小、风险少,易于成功;缺点:分散的局部变革可能影响整体变革目标不能达到最优,整体变革的分散实施可能增加变革的成本;急进式变革:一种快速的、急风暴雨式的变革,其特点是对现有系统的冲击力度大,不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创新程度也大,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效;优点是:容易突破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阻碍,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达到整体最优;其缺点是:急剧的变化不易为职工和相关人员接受与适应,可能产生较大的阻力,因而可能引发较大的摩擦成本,变革的风险也比渐进式变革大;个体行为分析——态度态度attitudes:是人们关于事物、事件和人的评价性陈述;态度的三种成分:认知由人持有的信念、观点、知识和信息组成;如:“我认为认真做事比较好;”情感人的态度中的情感部分;如:“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做事马虎;”行为以某方式对某人某事作出反应的意向;如:因为他做事马虎,我拒绝与他共事;态度的特性1态度是后天学习的过程 2态度必须指向特定对象 3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4态度的协调性和不一致性 5态度的协调性;稳定性;可变性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价值观个性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如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和个体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等的总和;气质脾气、秉性、性情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典型而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特性:遗传性、先天性类型:1.希波克拉特公元前460~前322年体液分类黄胆汁-——胆汁质: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言语发生急而快,率直热情,易怒,急燥果敢,思想难转弯,没有忍性;血液——多血质:活泼好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动作语言敏捷, 乐观、亲切、浮躁、轻率、喜交往、注意与兴趣易转移 ;粘液——粘液质: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弱,思维语言动作发生慢,内心外露,坚毅冷漠、注意力稳定难转移,少语善忍耐;黑胆汁——抑郁质: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且体验深,少语孤僻易受挫折,胆小善于察觉别人不易察觉的细节, 内倾性;五大人格模型外倾性随和性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责任意识运用个性特质预测行为。
斯蒂芬·P·罗宾斯第九版《管理学》讲义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Ⅰ篇绪论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1、管理的定义:(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只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
(方法)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
(结果)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沌驾御者、谈判者(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笔记14版(自己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内的员工和组织的合作者通常并非我们所假定的纯粹理性行为者,但是也并非他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无法预测。
1、人际技能的重要性包含那些方面?理解人们的行为在决定管理者效能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决定管理者职业生涯发展能否真正腾飞。
(2)管理者人际技能的开发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高绩效员工。
(3)工作场所更加愉悦。
(4)理解冲突、管理他人。
(5)同事及上级间的社会关系与总体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6)积极的社会关系也与更小的工作压力和离职意愿联系在一起。
(7)创造令人愉悦的工作环境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在管理者职能、角色和技能方面,管理者能做什么?管理者通过他人完成工作。
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者是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的共同目标。
(8)【亨利·法约尔】管理者的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职能包括:确定组织目标、制定达成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分出各种层级;组织职能包括:负责组织结构的设计;领导职能包括:指导和协调员工工作;控制职能包括:监控、比较以及对可能的错误进行纠正等。
(9)【赫兹伯格】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包括: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包括: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10)【管理的技能】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以及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
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许多人的技术技能都是在工作中发展出来的;人际技能指的是,无论独自一人还是在群体之中,能够善于倾听、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的能力。
由于管理者是通过他人完成工作,所以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技能,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激励和授权。
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判断复杂的情况。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5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五章: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一、什么是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1、有关社会责任的两种相反的观点①古典观点(classical view):纯粹的或古典的经济学观点,认为管理当局的唯一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即使是承担社会责任,也以股东实现组织利润最大化为中心;②社会经济学观点(socioeconomic view):主张管理当局的责任远不止于创造利润,还有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3、从义务到响应①社会责任: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加入了一种道德要求,使人们从事更美好的事情。
②社会义务(social obligation):指一个企业承担其经济和法律的责任的义务,是法律所要求的最低限度(企业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古典观点的表现)。
③社会响应(social responsiveness):指企业适应社会状况变化的能力,强调管理者针对其从事的社会行动作出实际的决策,以满足某种普遍的社会需要,是由社会准则(social norms)所引起的。
二、社会责任和经济绩效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一个公司的社会责任行动,明显降低了其长期经济绩效。
三、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values-based management)1、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是管理者建立、推行和实践组织共享价值观的一种管理方式。
反映了组织赞同什么、信奉什么,它构成了组织文化并影响组织的运营方式和员工行为方式。
2、共享价值观的作用:①指导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如:我们推崇安全、有效、由天然原料制成的产品)②塑造员工行为(如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③影响营销效果(如雅芳调查了解到女性最关心的健康问题是乳腺癌,导致了公司对这一教育计划的支持,改善了客户关系,促进了销售)④建立团队精神(员工在接受了公司的价值观后,会更热情地按照团队方式协作,从而支持他们坚信的价值观)3、建立共享价值观:《财富》对1000家公司的调查表明95%的被调查者坚信他们必须采用更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行为以维持他们的竞争优势。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7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七章:计划的基础一、什么是计划工作(planning)包含定义组织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目标,以及开发一组广泛的相关计划以整合和协调组织的工作,关系到结果(做什么)和手段(怎么做)。
二、为什么要管理者制定计划①正式的计划工作通常带来较高的绩效,较高的资产回报率及其他积极的财务成果;②计划工作的质量以及实现计划的适当措施通常要比计划工作本身对绩效的贡献更大;③正式计划并不必然导致高绩效,外部环境的影响通常更为关键,它可能会限制管理者的选择及削弱计划对组织绩效的影响;④计划与绩效的关系还受到计划的时间结构的影响,一般组织要改变绩效,至少需要4年期的系统性的计划工作。
三、管理者如何制定计划1、目标和计划在计划工作中的作用1)目标(goals):是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期望的产出,提供了所有决策的方向,构成了衡量标准,度量工作的完成情况2)目标的分类:单一目标可能导致道德问题,组织应该有多个目标以满足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这些目标间可能存在冲突但都是正确的。
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控制自然班学生数)与提高经济效益的财务目标(提高自然班的学生数)间的矛盾。
陈述目标(stated goals)并不等于真实目标(real goals),充其量更多的是代表管理当局的公共关系技能,而不是作为组织实际上应当怎么做的有意义的指导方针。
3)计划(plan):是一种规定了怎么实现目标以及通常用于描述资源的分配、进度以及其他实现目标的必要行动的文件。
4)计划的类型①战略计划:应用于组织整体组织的计划,其任务在于建立组织的全局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定位,趋向于长期计划和更广泛的领域,如国外市开拓计划。
②运营计划:具体规定如何实现全局目标的细节的计划,倾向于短期计划,如下月增产计划。
③短期计划:一年或短于一年的计划。
④长期计划:为超过三年的计划。
⑤具体计划:清晰定义的和无任何解释余地的计划。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4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四章:全球环境中的管理一、以全球观点看待管理的重要性即使是大型公司,依然面临着在全球环境中进行管理的挑战,国界越来越失去意义,全球市场意味着一场全新的竞赛,组织成长的潜力有了极大的发展。
那些实行跨国经营的公司,共销售增长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内公司的两倍,盈利能务也高很多。
当然,打破国界有利有弊,管理者必须能处理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差异,严密监视全球环境的变化,充分考虑到经营场所的具体特征,才能取得全球市场的成功。
二、你持有怎样的全球观1、狭隘主义(parochialism):如果管理者仅用自己的视角和观点来看世界,忽视外国文化习俗,固执地认为本国文化优于外国文化,他们将难以与那些努力探索外国习俗和市场差异的全球其他管理者和组织进行竞争。
要特征,即区域性贸易联盟和不同类型的全球组织。
1、区域性贸易联盟:EU(欧盟)-主要针对美国和日本的实务,它们需要以此来重新确立自己的经济地位、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ASEAN(东南亚国家联盟)2、不同类型的全球组织①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poration):在多个国家中拥有重要的营运单位,但以母国为基础进行管理的组织,其特征表现为民族中心论,其对全公司范围内有着潜在影响的管理决策主要掌握在母国的公司总部。
②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poration):在多个国家拥有重要的运营单位,并在从事经营的国外分散管理的公司。
并不复制本国的成功经验来管理在国外经营的单位,而往往是在每个国家雇用当地人员经营,并根据该国独有的特征制定适当的营销战略,反映了多国中心论,它们必须因地制宜地改良产品和服务,以适应当地市场需求。
③无国界组织(borderless organization):采用全球中心论来处理全球业务,不再以国家为基础划分组织机构。
是组织在提高其全球竞争市场上的效率和有效性的一种尝试。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整理)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整理)第Ⅰ篇绪论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1、管理的定义:(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只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
(方法)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
(结果)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5、管理者工作的普遍性(1) 管理具有某些一般的性质: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调的程度随管理者在等级结构的位置而变化。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罗宾斯, 管理学, 笔记1. 管理学概述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学科。
它涵盖了许多关键概念和理论,帮助人们了解和应用有效的管理实践。
罗宾斯是一位著名的管理学家,他的研究和著作在管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 罗宾斯的背景与贡献罗宾斯的全名是Stephen P. Robbins,他是一位美国管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拥有博士学位,并在多个知名大学担任管理学教授。
罗宾斯在管理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包括他的经典著作《管理学导论》和《组织行为学基础》。
3. 罗宾斯的管理学理论罗宾斯的管理学理论涵盖了许多方面的管理实践和概念。
其中包括组织行为学、领导与决策、组织结构和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
他的理论强调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管理和领导对组织成功的影响。
4. 罗宾斯的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罗宾斯研究和贡献最多的领域之一。
组织行为学研究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包括个体和团队之间的互动以及对组织结构和文化的影响。
罗宾斯研究了许多与组织行为相关的主题,包括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冲突与合作等。
5. 罗宾斯的管理实践指南罗宾斯的管理实践指南是他的管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他提供了许多管理实践和技巧,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团队。
这些指南包括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激励员工、制定目标并监督绩效等。
6. 罗宾斯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中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和策略。
罗宾斯研究了许多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主题,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选拔、培训与发展、绩效评估等。
他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和成功的重要性。
7. 罗宾斯的领导与决策领导与决策是组织中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罗宾斯研究了领导与决策的过程和技巧,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指导。
他关注了领导者的特质和行为对组织中员工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以及决策过程中的障碍和决策风险等。
8. 罗宾斯的组织结构和设计组织结构和设计是组织中的框架和布局,决定了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以及决策层次的形成。
【17】罗宾斯第七版详尽知识点笔记
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人大第7版)笔记罗宾斯著(第七版)第Ⅰ篇导论第一章管理者与管理一、谁是管理者。
(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1、管理的定义。
(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只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
(方法)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
(结果)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朋茨伯格)(1)管理者角色:指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
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沌驾御者、谈判者。
(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弗雷德?卢森斯)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改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3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一、管理者:万能的还是象征性的①管理万能论:认为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责任,是组织的中流砥柱,它在管理学理论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该理论是组织中管理者被频繁更换的动力。
②管理象征论:外部力量决定企业的成果,管理者对组织成果起着极为有限的作用,大量的因素是管理者所不能控制的,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象征性的效果。
③现实是两种观点的综合:每一个组织中都存在着限制管理者决策的内部约束力量(组织文化)和外部约束力量(组织环境),但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管理者能对组织的绩效施加重大影响。
二、组织文化1、组织文化:是组织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雇员的行为方式。
2、组织文化的含义:①文化是一种感知,这种知觉存在与组织中而不是个人中。
②不同文化背景或等级的组织内成员采用相似的描述性术语来描述组织的文化③它与成员如何看待组织有关,而与他们是否喜欢他们的组织无关,只是描述而不是评价。
3、强文化和弱文化①强文化(strong cultures):强烈拥有并广泛共享的基本价值观的文化,对雇员有很大的影响。
雇员对组织的基本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承诺程度越大,文化就越强。
②组织文化的强弱受组织的规模、历史、雇员的流动程度以及文化起源的强度。
③组织文化越强,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越大。
越能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优秀的雇员行为、什么是推动组织前进的动力等问题上达成共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强文化与组织绩效是紧密关联的。
4、文化的来源①创始人的独创性思想及其如何实施这些思想的倾向性容易被灌输给组织规模较小时的全体组织成员。
②第一批扉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它们很少或没有旧习惯或惯例需要遵从。
5、员工如何学习文化①故事: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通过故事树立榜样或信心,激发员工热情。
②仪式:公司仪式(表业绩表彰会)可以表述和灌输公司的价值观,如什么目标是重要的。
斯蒂芬_P_罗宾斯第九版《管理学》讲义.pdf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Ⅰ篇绪论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1、管理的定义:(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只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
(方法)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
(结果)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沌驾御者、谈判者(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2芬·P·罗宾斯《精品管理学》笔记(第四版)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四版)前一阵子才来论坛,想找一些管理学的资料,没有失望,找到一些罗宾斯的《管理学》笔记,在这里首先得感谢“拥有个人”、“walay”、“峋乔”等人,把资料发在了论坛里,让大家学习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遗憾的是,以上几位朋友的笔记几乎都是一样的,且中间少了几章,章目和书的目录也有些出入(我用的是第四版)以下是两个目录的对比word笔记目录《管理学》(第四版)书目录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第二章管理的演进第二章管理的演进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第四章组织工作第四章国际管理:响应全球环境第五章人员配备第五章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第六章领导工作第六章决策:管理工作的实质第七章计划的基础第七章计划的基础第八章战略管理与企业家精神第八章战略管理与企业家精神第九章计划的工具和技术第九章计划的工具和技术第十章组织的基础第十章组织的基础组织与职务设计选择第十一章组织与职务设计选择第十一章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第十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第十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第十三章变革与创新的管理第十三章变革与创新的管理第十四章行为的基础第十四章行为的基础第十五章理解群体与团队工作第十五章理解群体与团队工作第十六章:激励员工第十六章:激励员工第十七章:领导第十七章:领导第十八章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第十八章控制的基础第十九章控制的基础第十九章作业及其价值链管理第二十章信息控制系统第二十章控制组织绩效第二十一章作业管理目录不一致,所以这样就算打印出来,翻看也不方便。
当然,上面几个朋友给的笔记也有可能不是针对第四版的,因为我用的是第四版,而且没有其他版(如最新的第七版等)的书本目录可以参照。
我就花了几天时间,把笔记加工了一下:把没有的章节总结出来,我后加上的的有*第四章国际管理:响应全球环境*第五章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第六章决策:管理工作的实质* 第十八章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第十九章控制的基础*第二十章信息控制系统* 第二十一章作业管理*放在一起,使之连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篇绪论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1、管理的定义:(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只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
(方法)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
(结果)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5、管理者工作的普遍性(1) 管理具有某些一般的性质: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调的程度随管理者在等级结构的位置而变化。
②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是相同的。
③管理者在小型组织和大型组织中从事着基本规模上相同的工作,区别仅在于程度和侧重不同,以及具体做法和花费的时间不同。
营利性组织:有明确的一般指标衡量-利润等。
非营利性:没有明确的一般指标。
小企业:加强与外部联系,管理者是通才、多面手,处理各层次的管理工作。
大企业:正规性好于小企业。
三、为什么要学习管理: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1) 对于渴望成为管理者的人来说,学习管理学可以获得基础知识,有利于他们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2) 对于不打算从事管理的人来说,可使他们领悟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第二章管理的演进一、历史背景20世纪前,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贡献1、埃及金字塔的建设罗马教会2、亚当•斯米关于劳动分工的著作:将工作分解成一些单一和重要性的作业,提高工人技巧和熟练程度。
3、产业革命:提高效率二、多样化的时期(20世纪前半期)2.1 概述:1、科学管理:从如何改进作业人员生产率的角度看管理。
代表人物:泰勒。
吉尔布雷斯。
甘特2、一般行政管理:关心整个组织,寻找如何应用于整个组织的管理原则和任何使之有效代表人物:法约尔,韦伯。
3、人力资源管理方法:集中于人的管理。
定量化的方法:运用数字或统计技术改进资源分配的决策。
4、管理进程:科学管理(1880s)--------行为科学(1920s)------管理科学(1950s)。
2.2科学管理:2.2-1泰勒四个方面:1、对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以科学的方法代替陈旧的操作方法。
2、科学的挑选人,培训人,促进工人的进取心。
3、在科学的方法下,与人合作。
4、管理人员和工人各负其责。
具体步骤:工作环境分析-------任务分析------制定工作标准,挑选员工------管理人员配合,督促,完成自己的工作。
解释:工作环境分析内容:工作是什么,谁来做,管理者怎么办。
任务分析内容:任何根据工作需要和工人技能分配工作。
2.2-2弗兰克和吉尔布雷斯(时间和动作的研究):用动作摄影来研究手和身体动作解释:在不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的下,进行最轻松最有效作业的方法作用:1、促进机器和设备的改良2、通过标准时间和评测时间来比较测定工人的劳动效率3、标准时间可以作为奖励工资的基础4、作为制定标准劳务费,各种计划的基础2.2-3甘特图:在y坐标表示出计划的工作和完成的工作,在x坐标表示过去的时间。
作用可以使管理当局了解计划开展的情况和及时采取必要的行动保证项目按时完成。
2.2-4科学管理在许多人从事一种工作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程序才有意义。
2.2.-5历史的评价科学管理:使生产率提高300%+成为可能;从一种凭感觉的活动,发展成一门复杂化和科学性的学科;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生活水平。
2.3一般行政管理法约尔:他认为管理是一种涉及所有关于人的控制和协调的共同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包括五个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第一个将管理定义为五个职能)。
注意:在以后的认识中(本明杰书中,认为这五种,其实是消除管理中不确定行的基本手段,因为如果他们是,那其他一些管理的活动也可以看作管理的职能,比如:信息的搜集)2.4人力资源管理方法1、早期的提倡者:欧文、巴纳德权威的传统的观点:下降必须服从上级,从高层建立起来然后贯穿整个组织。
权威接受观点:权威来自下级接受它的意愿。
2.、霍桑的研究(现在我们称它为,行为科学)人是社会人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工人的积极性,家庭和社会及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金钱不是唯一的决定的因素,感情有重大影响基层管理要重视人际关系,和工人多交流非正式团体,左右员工的行为,对员工的影响;作用:引起重视人的因素,人们开始从积极的寻求提高工作满意和士气的途径。
2.5人际关系运动1、内容:卡内基的书和课程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麦格雷戈:x和y理论2、特点:认为工作中的人抱有强烈的信心,他们相信人的能力并认为管理实践应当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2.6行为科学的贡献1、社会人的假设;2、需求因素和激励;3、作业组合;(类似静态的组织)类型、形成原因、管理者和非管理者在不同的作业中、作业的基本控制方法和规则、管理的要求与压力等因素对作业产生和发展的影响4、领导理论:领导是一个个人向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三种广义的理论:性格、个人行为、权变2.7定量法(管理科学)特点:1、认为管理就是决策;2、以经济效果为标准;3、运用数学模型;分二类:描述、规范(和经济学的概念类似)确定、随即;4、依靠计算机;管理科学的贡献:1、科学技术的引入和运用;2、决策理论;3、管理信息系统;2.8 趋势三、近年来的趋势:趋向一体化60年代初提出管理学的统一框架,包括:(将各种管理方式进行综合)①过程方式:被当作综合多样化理论观点的一种方式。
按过程方法: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工作。
②系统方法:认识到组织内部活动之间,以及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
系统:一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要素按一定方式形成的整体。
封闭系统:不受环境影响也不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开放系统:认识到系统与环境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③权变方法:分离出影响组织绩效的情境变量。
四、当前的趋势和问题:变化中的管理实践①全球化②工作人员的多样化③道德④激励创新和变革⑤全面质量管理(TQM)(戴明)含义:1、强烈地关顾顾客2、坚持不断的改进3、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的质量4、精确的度量5、向雇员授权⑥授权⑦工作人员的两极化授权——管理者通过重设计工作和让工人来决定与工作有关的事情,使质量、生产率和复员的责任感加强。
工作人员的两极化——从事低技能服务只能得最低工资,高技能服务得高工资。
总结管理理论的演进:1、历史背景:亚当•斯密,工业革命。
2、多样化时期(20世纪前半期)科学管理:泰勒。
一般行政管理:法约尔•韦伯。
人力资源方法:早期提倡者:欧文•巴纳德霍桑研究(梅约),人际关系运动,行为科学理论、定量方法。
3、今年来的趋势(趋向一体化):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权变方法。
4、当前趋势:变化中的管理实践:全球话,工作人员多样化,道德,激励创新和变革TQM,授权,工作人员的两极化。
第Ⅱ篇定义管理者的领域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一、管理者:万能的还是象征性的①管理万能论管理万能论:认为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责任,它在管理学理论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②管理象征论管理象征论:管理者对实质性的组织成果起着极为有限的作用,因为大量的因素是管理者所不能控制的,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象征性的效果。
③现实是两种观点的综合:每一个组织中都存在着限制管理者决策的内部约束力量(组织文化)和外部约束(组织环境),但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管理者能对组织的绩效施加重大影响。
二、组织文化1、什么是组织文化(1)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观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雇员的行为。
(2)含义:1、文化是一种知觉,这种知觉存在与组织中而不是个人中。
2、组织文化是一个描述性术语,它与成员如何看待组织有关,而他们是否喜欢他们的组织,是描述不是评价。
(3)组织文化的10个特征:①成员的同一性②团体的重要性③对人的关注④单位的一体化⑤控制⑥风险承受度⑦报酬标准⑧冲突的宽容度⑨手段——结果倾向性⑩系统的开放性2、文化的来源组织文化的来源:1、创始人的倾向性和假设2、第一批成员从自己的经验中领悟的东西3、强文化和弱文化(1)强文化:强烈拥有并广泛共享的基本价值观的组织。
(2)强文化作用:强文化传递那种选择是可取的,那种选择是不可取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者的决策。
(3)一个组织文化的强弱或居于其间与否,取决于组织的规模、历史、雇员的流动程度及文化起源的强烈程度。
三、环境1、环境的定义(1)环境:指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2)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①一般环境:包括那些对组织有潜在影响,但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晰的力量。
这些力量主要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技术因素。
②具体环境: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环境、组织的具体环境的相关要素有: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机构和公众压力集团。
③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关系:一个具体环境因素经过一段时间会转变成一般环境因素,反之亦然2、评价环境的不确定性①环境的不确定性:㈠变动程度:Ⅰ动态环境:组织环境要素大幅度改变②Ⅱ稳态环境:组织环境要素变化很小㈡复杂程度: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
③稳定的和简单的环境是相当确定的,而越是动态和复杂的环境,其不确定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