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植物景观种植设计的程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气候——光照
建筑南面应该将夏季凉爽的风引入室内
小气候——风向
三、现状分析 (二)现状分析图
四、编制设计意向书
第二节 功能分区
一、功能分区草图
二、功能分区细化
第三节 植物种植设计
一、设计程序
(一)初步设计:选定主景、配景、其它植物
一、设计程序
(二)详细设计:细化、调整等
二、设计方法
4、自然植物群落的模拟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5、植物生态功能的运用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用植物和微生物来“吃掉”污染物质,从而净化被污染 的土壤。这种设计不仅使公园建造成本降低,易于维护 管理,而且对生态有积极效益。
它的设计在许多方面以生态主义原则为指导,不仅在环境上 产生了积极的效益,而且对城市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2、人工设施:现有道路、桥梁、建筑等 3、环境条件:污染、人员活动等 4、视觉质量:现有的景观观赏点等
艺术是人性化的最高体现。最人性的,就是最好 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二)现场测绘:可以随图配文字表格等
将 以 此 小 庭 院 的 植 物 景 观 设 计 为 例
三、现状分芍析药 (一)现状分析的内容
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充 分展示了植物景观随时 间的动态变化,这个变 化的过程也是一种景观。
3、乡土植物的运用
布雷马科斯作品
希提欧住宅花园
延龄草项目始于1984年,当时西雅图市政与公共组织开始关注 本土植物在公园中的运用,而安德森在当年恰好出了一本关于 对本土植物分类和设计运用的小册子——《太平洋西北岸城市 本土植物群落手册》,于是马上成为延龄草公园项目设计的最佳 人选。
废弃地上生长的植被
废弃地上生长的植被
废弃地上生长的植被
水渠堤岸上的植被及台阶
水渠及岸上的植被
净化水渠
水池及水生植被
德国鲁尔工业区-埃姆舍公园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传统上鲁尔区是一个老工业区,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端,其显著 特点一直是以采煤、钢铁、化学、 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并是 该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 型机机械制造基地
在废弃地受污染土壤上顽强地进行生态演替的野生植被是 生态学家难得的试验对象,应加以保护,据统计,这些野 生植被有450多种。在厂区与周围环境的边缘地带,有大 面积的原生生境,成为多种植物生长和鸟类栖息的场所。
√
二、设计方法
(五)满足技术要求
三、 对于一般设计程序的反思 (一) 当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理念还停留在“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的观念上
2、各地植物景观千篇一律 3、大树移栽、草坪、模纹泛滥 4、没有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特性
(二)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手法
1、场地分析法
纽约高架铁路公园:由一段废弃25年的铁轨改造而成的 高架公园(High Line)。
(一)植物品种选择:生态、观赏、实用
儿童区:花色丰富、无 毒无刺、小型低矮
二、设计方法
(二)植物的规格:按成熟度75%-100%来配置
二、设计方法
(三)植物布局形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
植物的布局形式还需要与其它景观要素相协调,布局过程中 尤其要确定种植点的位置。
√
二、设计方法
(四)植物栽植密度
第四章_植物景观种植设计的程序
(三)获取基地的其它信息
1、自然信息:水文、地质、地形、气象等 2、植物信息:乡土植物、引种植物情况等 3、人文信息: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等
映山红:杜鹃花科 在侗族民俗文化里它代表了英雄情节
二、现场调查与测绘 (一)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实地构思
1、自然条件:温度、风向、光照、水分、植被、土 壤、地形、小气候等
苏塞公园:1984年在这片沼泽地中人工栽植了27种植物, 并将沼泽地封闭起来,使其演进几乎是完全自发地进行 。 这是在法国公园中第一个人工营建的沼泽地景观
动态景观设计法提倡科学、动态的设计方法,不同于建筑设计的“一次成型”
苏塞公园利用泄洪池营建的沼泽景观
雪铁龙公园:它的 “动态花园”:经过精心配置的野花野草 构成动态起伏的植物景观。设计者并非刻意地去养护管理那些 野生植物,而是接受它们并给它们定向,使它们的优势得以发 挥,营造优美独特的园林景观。
铁路高架桥已经废弃25年之久,通过自然繁衍已经形成 稳定的植物种类和植物层次,该植物种类是进行人工植 物景观设计的基础。
该项目的植物景观设计是通过对现状植物的调查来确定 乡土植物的分类种类、空间特征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植物景观设计方案,该方案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且符合 场所自身的特点。
2、动态景观设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