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作用是什么

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作用是什么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从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到污染导致的生态破坏,无一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应对这些环境挑战的过程中,环境治理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手段。
在环境治理的体系中,公众参与的作用不容忽视。
公众参与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广泛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每个人都是环境的直接感受者,公众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环境的细微变化。
比如,某个地区的河流突然出现异味、颜色异常,附近的居民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反映情况。
又比如,一些工厂在夜间偷偷排放废气,周边的居民可能会注意到空气质量的下降。
这些来自公众的第一手信息,对于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公众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社交媒体、环保组织等,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环境现象和问题,形成强大的信息网络,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多的数据来源。
公众参与能够增强环境治理的监督力度。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和企业是主要的责任主体,但仅靠他们的自我约束和内部监督往往是不够的。
公众作为第三方力量,能够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行为进行监督。
当政府的环境政策执行不到位,或者企业存在违法排污等行为时,公众可以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促使相关部门采取行动。
这种来自社会层面的监督,能够有效地遏制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环境治理的成效。
例如,一些地方的居民发现企业违规排放污水,他们积极向环保部门反映,最终促使企业整改并受到相应的处罚。
公众的监督作用不仅在于发现问题,还在于推动问题的解决,确保环境治理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环境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环境治理决策往往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
如果决策过程中缺乏公众的参与,可能会导致决策与实际情况脱节,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望。
而公众参与能够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关注点,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环境治理政策。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380—节能与环保引言美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绿水青山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保障。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在逐步提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
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治理的转型以及制度的优化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
1生态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1.1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亟待加强一些基层地区管理者,对生态文明思想学习贯彻不够,缺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发展观树立不牢,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重应付检查、轻问题整改,重工作安排、轻检查落实”等现象,生态文明各项改革任务落地不够,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没有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对环保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1.2公众参与层次较低生态环境治理与社会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受益者,更应该是且必须是环境治理的参与者,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公众参与程度的影响。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层次低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公众的被动参与。
由于受到“大政府,小社会”的观念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
在这种模式下,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程度会受到行政主管部门的态度偏好的限制,而轻视社会公众力量的现象普遍存在,弱化了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权利。
二是公众参与主要停留在观念性参与层次。
我国的社会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总体认识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的特点。
1.3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目前,流域环境治理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型或市场主导型的治理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都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参与,都需要协同社会公众对流域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治理模式可以细分为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和合作型治理模式。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CENTRAL ISSUE区域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阿克苏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 胡真平,孙明明摘要: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公众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参与主体,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是指个人、组织和社会团体在一定的合法范围内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渠道来行使自身参与一切与环境治理有关活动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度仍然不高,公众的环保力量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公众参与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4-0049-0001环境多元共治具有多元、平等、协商和共赢的特征,其实质是通过建立一种在微观领域对政府作用进行补充或替代的制度形态,使私人部门、环保组织和公民个体等社会力量与政府一起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相比“单中心”治理,多元共治更加强调权力回归社会。
多元共治之所以在环境治理领域受到普遍关注,是因为“不仅是它契合了当前中国社会逐步走向多元化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更重要的在于,它为解决复杂情境下的环境治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框架”。
一、加强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宣传教育环保意识淡薄是制约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加大对生态建设与环保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一是利用社会舆论进行宣传教育,政府可以充分借助社交平台和电视、广播等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来宣传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公众对环保行为的认可程度和自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意愿;二是加强法制道德建设,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工作,宣传弘扬绿色、节能、减排的正确价值观,开展环境保护普法活动,并向公众展示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以及违反环境保护条例的典型案例,鼓励公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生态权益。
三是树立环保榜样形象。
开展环保成绩评比活动可以充分激励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公众,例如进行环保模范个人、环保模范企业、环保模范团体等评比活动,对做出突出环保贡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榜样起到带头作用激励公众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之中。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摘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首先从引言部分对该问题进行背景介绍,指出其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随后,正文部分对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调查了公众参与意识,分析了影响公众参与的因素,并提出了加强公众参与的对策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展示了公众参与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强调了公众参与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总结全文,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公众参与、意识调查、因素分析、对策措施、案例分析、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环境污染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
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众参与不仅可以增加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还能够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存在一些问题,如公众意识淡薄、公众参与程度不够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分析影响公众参与的因素,并提出加强公众参与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完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公众的参与作用。
公众参与可以增加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升政府的治理效果和水平。
公众参与也可以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促使公众更加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研究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问题,可以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本研究还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农村环境治理政策建议,促进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共同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挑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环境污染治理不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公众的积极参与正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
公众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公众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对环境问题有着切身的感受和认识。
因此,公众的参与能够提供更真实、更全面的环境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和机构更准确地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和问题所在。
其次,公众的广泛参与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促使企业和政府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再者,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推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促进环保行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选择。
然而,目前在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能力参差不齐是一个突出问题。
尽管随着环保宣传教育的不断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环境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关注,对自身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也不够明确。
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一些公众在参与环境污染治理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也不知道如何参与具体的环保行动。
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众参与的重要因素。
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政府和企业掌握着大量的环境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向公众公开,导致公众对环境污染的状况、治理的进展和效果等了解不足,从而影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此外,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机制还不够完善。
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公众参与环保的途径,如环境信访、听证会等,但这些渠道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程序复杂、反馈不及时、参与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使得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难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采纳。
为了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基础。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环境污染一直是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畜禽养殖污染等,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健康。
据统计,目前我国超过80%的村庄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的程度。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公众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参与。
研究如何促进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内容结束】。
1.2 研究目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了解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2. 探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公众参与提供理论依据;3. 强调公众参与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重要性,提升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责任心;4. 分析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障碍,探讨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促进有效的参与;5. 提出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和方法,帮助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更加顺利进行;通过本研究,旨在加强公众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建议。
1.3 研究意义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向更加民主、开放、透明的方向发展。
公众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具有丰富的地方知识和实际经验,可以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引导和促进公众参与,可以增强农村环境治理的民意基础,促进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实施和落实。
公众参与还能够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整个社会向着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
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02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修订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与实际情况相符
合,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03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
加大环保法规和政策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
政策法规得到有效落实。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通过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农村生态环境保 护的认识和意识。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公众参与是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途径 ,可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促进农 村环境改善。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揭示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 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推动农村生态环 境治理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 治理为研究对象,分析存在的问 题,探讨对策措施。
详细描述
该文献首先介绍了公众参与农村生态 环境治理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其在 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等方面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对现有 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查,分析了当前 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 题,如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渠道 不畅、缺乏有效监督等
总结词
该文献探讨了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 治理的实践与效果,通过案例分析发 现,有效的公众参与能够提高环境治 理效果。
的环境治理问题。 • 缺乏定量研究:该研究主要采用了定性的研究方法,缺乏定量研究的数据支持,使得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有
待进一步提高。 • 技术支持的可持续性不强: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支持力度,但这种支持的可持
续性和长期效益仍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总结词
该文献提供了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 治理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当前存在 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工作中的公众参与与社会合作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工作中的公众参与与社会合作环境生态部作为负责国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部门,其工作涵盖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
而在这些工作中,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环境生态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体现了民主、透明和公正的原则,可以有效地增加公众对环境相关问题的了解,并凝聚起民众的力量,推动环境保护的实施。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应积极引导和倡导公众参与,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公众参与的效果:1.信息公开和知识普及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应积极向公众公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相关信息,包括环境状况、监测数据、政策措施等内容。
同时,还应加强对公众的环境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2.听取意见和建议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应积极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听取意见的座谈会、征集意见的活动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3.参与决策和评估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应鼓励公众参与决策和评估过程,例如组织公众研讨会、专家座谈会等,征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并在环境规划、项目审批等方面,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利益,促进政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社会合作除了公众参与外,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还需要与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
在社会合作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讨:1.企业合作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应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倡导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发展。
可以通过建立环境监测平台、开展环境审计活动、组织环保培训等方式,帮助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2.科研机构合作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可以通过深入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共享科研成果和数据、互相支持和借鉴等方式,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的途径有哪些

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的途径有哪些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污染治理不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公众的积极参与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公众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参与到污染治理当中呢?首先,加强环保知识的学习和传播是公众参与污染治理的基础途径。
公众需要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危害以及治理方法等相关知识。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阅读环保类书籍、杂志和报纸,观看环保纪录片、科普节目,参加社区或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等。
当公众具备了丰富的环保知识,就能更敏锐地察觉到身边的污染问题,并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应对。
参与环保志愿活动是公众为污染治理贡献力量的直接方式。
各类环保组织经常会组织志愿者开展垃圾清理、植树造林、河流保护等活动。
例如,在海滩上清理海洋垃圾,减少塑料等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的破坏;在城市公园或郊外参加植树活动,增加绿色植被,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参与河流的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报告河流的污染情况。
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公众不仅能够为环境改善做出实际行动,还能带动更多人关注环境保护。
公众还可以通过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参与污染治理。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果不加以有效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公众有权了解企业的环保措施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对于那些存在违法排污行为的企业,公众可以向环保部门进行举报和投诉。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曝光企业的污染行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促使企业重视环保问题,加强污染治理。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也是公众参与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
比如,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自带购物袋、餐具和水杯;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合理用水用电,避免浪费资源;做好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投放,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为,汇集起来却能对减少污染产生显著的效果。
农村环境整治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农村环境整治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扩张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有效整治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环境整治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一、公众参与环境监测在农村环境整治中,公众可以通过参与环境监测工作来发现环境问题。
农村居民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如手机APP等,自行监测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水质情况等,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这种参与式监测不仅可以加强环境监测力量,也可以提高广大农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二、公众参与环境评估在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实施前,进行环境评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公众可以参与环境评估的过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听取公众的意见,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环境问题,科学制定环境整治方案,增强整治的可行性和公众的满意度。
三、公众参与环境规划农村环境整治需要科学规划和有序推进。
在规划环节,公众可以通过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参与规划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公众参与环境规划,可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也可以增强农民对规划的认同感和执行力度。
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是整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公众可以通过自觉保护环境资源,降低环境污染。
例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合理利用农废资源等。
通过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环境的整体质量。
五、公众参与环境宣传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
在农村环境整治中,可以组织公众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增强农民对环保知识的了解和认同。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可以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公众作为环境保护的一员,有权利也有义务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在农村环境整治中,公众可以主动监督环境整治工作的进展,发现并举报环境违法行为。
公众监督的力量不可忽视,可以有效防止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维护农村环境的整洁与安全。
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的途径有哪些

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的途径有哪些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污染治理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公众的积极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公众在污染治理中究竟有哪些途径可以发挥作用呢?首先,公众可以通过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来参与污染治理。
这包括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危害以及治理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比如阅读环保书籍、观看环保纪录片、参加环保讲座等。
只有当公众真正认识到环境污染对自身生活和未来的影响,才会有更强烈的意愿去参与治理行动。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也能体现公众的环保意识。
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自带环保袋购物;节约用水用电,随手关闭水龙头和电器;做好垃圾分类,按照规定将垃圾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汇聚起来却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次,公众可以积极参与环保监督。
这意味着我们要时刻关注身边的环境状况,发现有污染行为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比如,发现有企业违规排放废水废气,或者发现有工地施工造成大量扬尘,都应该立即向环保部门反映情况。
为了更好地进行监督,公众可以关注当地环保部门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了解环保政策和执法动态。
同时,还可以加入环保志愿者组织,与其他志愿者一起进行监督活动。
在监督过程中,要注意收集证据,如拍照、录像等,以便为相关部门的执法提供有力支持。
再者,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也是公众为污染治理贡献力量的重要途径。
例如,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增加绿色植被,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参与河流、海滩的清洁行动,清理垃圾和污染物,保护水资源;参加环保宣传活动,向更多的人传播环保知识和理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此外,公众还可以通过建言献策来参与污染治理。
政府在制定环保政策和规划时,往往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时候,公众应该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比如,对于城市的交通规划,公众可以建议增加公共交通的投入,鼓励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于工业园区的建设,公众可以提出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监管的建议。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的焦点。
生态环境的治理不仅仅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更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
公众参与机制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增强治理的效果,还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要明白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公众是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对环境质量的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
当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时,能够更及时地发现问题、反映问题,为治理工作提供第一手的信息。
另一方面,公众的参与能够增加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在公众的监督下,相关部门和企业会更加谨慎地履行环保责任,避免出现违规行为。
那么,当前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如何呢?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公众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高,但参与程度和效果仍有待加强。
一些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够,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公众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公众无法有效地参与到治理工作中。
为了更好地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参与机制。
首先,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能力。
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例如,可以在学校开设环保课程,组织环保实践活动;在社区举办环保讲座,宣传环保政策和法规。
其次,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至关重要。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环境质量状况、环境治理项目等信息,让公众了解环境治理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要建立公众意见反馈机制,如开设环保热线、设立网络平台等,方便公众提出意见和建议。
此外,还应当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监督。
可以建立环境监督员制度,让公众参与到对企业排污、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中。
对于积极参与监督的公众,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成功的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是什么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地球未来的重大课题。
在这个宏伟的进程中,公众的参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因素。
公众参与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广泛的智慧和力量。
每一个人都来自不同的背景,拥有独特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当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时,这些丰富多样的智慧得以汇聚。
比如,一些环保志愿者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提供有关物种保护、栖息地恢复等方面的宝贵建议;科研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知识,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案;普通市民也能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提出关于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的实用办法。
这种多元化的智慧集合,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全面、更具创新性的思路和策略,使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生态问题时能够找到更有效的解决途径。
公众参与有助于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监督力度。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行为需要受到有效的监督。
公众作为社会的主体,具有广泛的监督视角和无处不在的监督力量。
他们可以监督企业是否遵守环保法规,是否存在偷排污染物、过度开发资源等违法行为;可以督促政府部门是否切实履行环保职责,环保政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当公众积极参与监督时,能够及时发现和曝光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相关责任方采取整改措施,从而有效遏制环境破坏的蔓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公众的积极参与能够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认知和行为准则。
当公众亲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中时,他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的人们,会亲眼看到树木的成长对改善环境的作用,从而更加珍惜自然资源;参与河流清理行动的志愿者,会切身感受到水污染对生态的危害,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的习惯。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未来的重要过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
在这个背景下,公众参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公众参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实践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公众参与的概念与重要性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公众在环境治理、资源管理以及政策制定等各个环节中的积极介入与参与。
公众不仅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是决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其声音与行动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促进民主决策公众参与能够有效促进民主决策,增强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可以使政策更加符合民众的需求与期望,从而提高政策实施的成功率与效果。
同时,政府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时,若能充分考虑公众反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提升环保意识公众参与还能够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
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广大市民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更直观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投入。
例如,在社区组织的植树活动中,居民不仅体会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更能增强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责任感。
促进社会共治进一步说,公众参与有助于促进社会共治。
生态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单靠政府很难解决所有问题,而通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可以形成强大的合力。
公众、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能够推动更多创新型解决方案的产生,加速生态文明的推进。
公众参与的实践现状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成功案例以中国某地“绿色社区”建设为例,该地区通过设立环保志愿者团队、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组织社区环境整治活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还显著改善了社区生态环境。
此外,一些地方还引入了“意见征集”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让市民发表对环境治理的建议,实现科学决策。
如何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推动环境治理

如何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推动环境治理在当今时代,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从气候变化到污染治理,从资源短缺到生态保护,每一个环节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专业机构的力量,公众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来推动环境治理呢?首先,加强环境教育是关键。
我们需要让公众充分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明白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这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在学校里,设置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
在社区中,可以组织各种环保讲座、展览和活动,向居民普及环保知识和技能。
媒体则应当发挥其传播优势,通过新闻报道、纪录片、公益广告等形式,深入解读环境问题,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
其次,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机制。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公开环境信息,包括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排放数据、环境治理政策和项目等。
只有当公众了解了真实的情况,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
同时,还应当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如建立专门的环境信息网站、开通咨询热线等,方便公众查询和咨询。
再者,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决策。
在制定环境政策和规划时,应当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通过听证会、问卷调查、网上征求意见等方式,让公众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还能增强公众对环境治理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此外,组织多样化的环保志愿活动也是推动公众参与的重要方式。
例如,开展植树造林、河流清理、垃圾分类宣传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直接改善环境,还能让公众在亲身参与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环保习惯。
同时,对于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活动的个人和组织,应当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以激发更多人的参与热情。
另外,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环保行动也必不可少。
比如,鼓励大家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选择绿色出行方式,节约水电资源,做好垃圾分类等。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品质和未来。
然而,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单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公众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
公众参与不仅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资源,还能够增强环境治理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在过去,生态环境治理往往被视为政府的职责,公众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被忽视。
然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一方面,公众是环境问题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对环境问题有着切身的感受和需求,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第一手的信息和建议;另一方面,公众的广泛参与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促使企业和政府更加重视环境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理措施。
那么,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公众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参与呢?首先,公众可以通过参与环保组织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环保组织是由一群关心环境问题的志愿者组成的团体,他们通过开展各种环保活动,如宣传环保知识、监督企业排污、推动环境立法等,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加入合适的环保组织,参与到具体的环保项目中去。
其次,公众可以通过参与环境决策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在环境决策过程中,政府应当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例如,在制定环境规划、建设项目环评等过程中,应当通过听证会、公示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让公众能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此外,公众还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行为来参与生态环境治理。
例如,减少能源消耗、节约水资源、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汇聚起来却能够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
同时,公众还可以对身边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如企业偷排污水、非法采矿等,为环境执法提供线索和支持。
然而,目前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能力有待提高。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与社区参与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与社区参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传统的治理模式往往是由相关部门或相关部门单方面制定并实施,而公众参与和社区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逐渐被社会各界重视和认可。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与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及作用。
一、公众参与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意义公众参与是指相关部门或相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项目过程中,主动邀请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共同参与决策和监督执行的一种民主参与方式。
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能够有效提高治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促进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和合作,形成共治格局,增强治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提升治理的效果和成效。
首先,公众参与可以有效拓宽信息渠道,提高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传统的治理模式往往信息不对称,相关部门和相关部门掌握着更多的信息资源,而公众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通过公众参与,相关部门可以向社会开放信息渠道,公众可以及时了解环境问题的最新动态和治理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和准确。
其次,公众参与可以有效提高治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增强社会参与的主体地位。
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公众是直接受益者和承受者,他们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和参与权利。
相关部门和相关部门应当尊重公众的意见和诉求,通过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元共治的机制,实现治理的民主化和透明化,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最后,公众参与可以有效提升治理的效果和成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通过公众参与,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实现治理的全面覆盖和有效落实,推动环境治理的全面发展和全方位提升,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实现。
二、社区参与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与挑战社区参与是指在特定地域或社区内,相关部门、企业和公民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治理的模式,通过协商、合作和共建的方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各项活动和项目。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摘要】农村环境污染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也愈发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探讨了在治理过程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促进公众参与的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阐明了公众参与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公众参与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不可或缺性,并提出了今后研究需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关注,为更好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公众参与,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促进公众参与的措施, 案例分析,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重要性, 未来研究建议, 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环境污染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村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民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公众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监督者,他们的参与可以更好地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
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障碍。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的问题,深入分析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促进公众参与的措施,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可以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的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揭示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促进公众参与的措施。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揭示农村环境污染对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公众参与提供数据支持。
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地球未来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公众的参与不可或缺。
公众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然而,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参与意识淡薄、参与渠道不畅、参与能力有限等。
那么,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呢?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是首要任务。
意识决定行动,只有当公众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学校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生态的方法。
社会层面,媒体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知识。
可以制作一些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环保纪录片、公益广告,报道环保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激发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开展各类环保宣传活动,如环保讲座、主题展览、社区宣传等,让环保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和机制,为公众参与提供畅通的渠道。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环境质量状况、环保政策法规、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让公众了解生态环境的真实情况。
同时,设立多样化的公众参与平台。
例如,开通环保热线、设立网络投诉举报平台,方便公众反映环境问题。
组织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制定等决策过程,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还可以建立环保志愿者服务体系,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如植树造林、河流清理、垃圾分类宣传等。
提升公众参与的能力和水平也是关键。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环保培训和教育活动,向公众传授环保知识和技能,如节能减排的方法、生态农业的技术、垃圾分类的要点等。
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途径有哪些

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途径有哪些在当今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
而公众作为社会的主体,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那么,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究竟有哪些途径呢?首先,加强环保教育和宣传是引导公众参与的重要基础。
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重要性。
例如,学校可以将环保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社区可以组织环保讲座和活动,让居民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方法;媒体则能够通过新闻报道、纪录片、公益广告等形式,广泛传播环保理念和最新的环保动态。
公众可以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活动。
这包括参与植树造林、海滩清洁、野生动物保护等项目。
比如,在一些地区,志愿者们会定期组织去荒山上植树,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绿色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在海滩边,也能看到志愿者们清理垃圾,保护海洋生态。
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够直接为环境做出贡献,还能增强参与者自身的环保意识,同时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关注环保。
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可以践行绿色消费理念。
选择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优先购买节能电器等。
以一次性塑料袋为例,其大量使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如果每个人都能随身携带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就能大大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
在购买家电时,选择能效标识高的产品,虽然可能初期投入稍高,但从长期来看,能够节约能源、降低电费,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压力。
另外,公众还能够对企业和政府的环保工作进行监督。
对于企业,关注其生产过程是否符合环保标准,有无违规排放污染物等行为。
如果发现问题,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向相关部门举报。
对于政府的环保政策和项目,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执行。
比如,在一些地区规划建设大型工业项目时,公众可以通过参与听证会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的关切,从而推动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治理成为当务之急。
公众参与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极为重要,而目前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仅缺乏顶层设计,而且公众淡薄的生态意识、不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以及不完善的法律制度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事务。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参与机制,健全法制建设,以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增强治理效果。
标签: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并在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公众参与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的深入人心,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
但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更需要调动公众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人民大众共同参与。
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缺位,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当务之急。
在农村,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成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在我国,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起步比较晚,但还是有一些法律法规可以引导鼓励公众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来。
比如,《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国范围内不仅涌现出一批新农村和生态文明村,同时也形成了包括举报投诉、村民会议、村民论坛、民间环保协会等在内的各式各样的参与形式。
这些公众参与形式与政府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相互配合,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但公众在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一)政府主导包办现象严重在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上,形成了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方式。
“自上而下”的公众参与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政府“包办”的现象,重政府和企业的作用,而轻社会力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公众参与权,使公众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广度和效果受到行政主管部门的态度偏好影响。
政府较重视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支持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度就高,相对就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一旦政府不再支持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公众本来已有的积极性就会被消解,导致实际参与度降低,参与的影响力也大打折扣。
(二)“观念性参与”现象严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但深受其害的大部分农民只是停留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中,鲜有实际的参与行动。
“依据参与的层次,公众参与又可以划分为观念性参与、行为性参与和监督性参与三个层次。
”[1]从观念性参与的角度来看,我国公众对环境问题还是比较关注的。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2007)》显示,“在9个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仅次于物价问题,排名第二。
66.9%的公众认为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比2006年增加了3.9个百分点。
”但从行为性参与的角度来看,鲜有环境保护行为,与观念性参与形成了比较大的反差。
“国内仅有6.3%的公众在最近3个月参加过环保活动,知道‘12369’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的人只占13.9%。
”[2](三)公众环保意识狭隘当前农村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越来越突出,这些污染带来的危害也日益严重,使当地居民不得不重新审视生态环境问题。
加之国家采取并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也促使了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但是一谈到“谁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等一些具体问题时,大多数群体,特别是农民,普遍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和农民没有什么关系”“农药化肥没有污染,而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
这样的思想观念导致农民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不可能践行具体可行的治理行为,也不可能大有作为。
此外,农民群体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大局观念缺乏,虽然他们都在关注水体、空气、噪音等污染,也都希望快速改善公共环境,但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充分说明了公众缺乏大局意识。
农民只管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垃圾、污水倾倒只要不在自己的可视范围内就行,不管这些垃圾、污水会不会影响到公共环境。
二、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农民逐渐认识到本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大多仍只是观念上参与,实践上却鲜有保护环境的行为。
缺乏公众参与的顶层设计、公众生态意识淡薄、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以及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保障不完善成为制约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因素。
(一)公众参与顶层设计缺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提出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目标,但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方面仍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政府作为引导者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新形象。
(二)公众生态意识淡薄当前农村一些基层官员和农民缺乏对公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表现出淡薄的生态意识,影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一些基层官员存在短视行为,一味地追逐经济利益,唯“GDP”论政绩,忽视了环保工作。
这样的短视行为加之生态环境法制观念的缺乏,导致政策偏向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同时,由于农村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致使很多农民无法正确认识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着农民对环保知识的掌握。
因此,很多农民没有意识到自己既是农村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又是危害的承担者,自己才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三)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就是公众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形成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它涉及参与主体、参与范围、参与方式三个基本要素[3]。
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一些环境政策议题的技术化或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使得一些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很难接受和理解,影响其参与环境治理。
一部分官员不作为,使得农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机会和领域受限,参与渠道不畅。
虽然近几年在农村出现了公示制度、听证制度等多种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方式,但这些制度要么是执行不到位,要么是根本不执行,阻碍了农民在参与环境决策中作用的发挥。
更严重的是,由于缺乏公众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救济性渠道,很多农民不得不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方式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诉求,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
(四)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保障欠缺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实现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制度保障,但目前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制度却不完善。
我国的《宪法》《环境保护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虽然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权利,但是相关法律条款大多仅有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普遍适用性。
如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关于农村的环保规定和公众参与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2015年作为农业农村环保行政法规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也开始实施,但是在基层治理层面,对于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规定还很缺乏。
在其他多个相关的环保法律中,对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立法规定也是过于分散和抽象,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方面根本没有具体涉及。
再者,在农村清洁生产、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
此外,完善配套制度的缺乏也制约着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1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该规定为民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就环境问题若没有举行听证会,基层政府以及建设单位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等没有硬性规定,也没有其他的保障措施,这就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几乎不会就环境问题举行听证会,即使有,也是走走过场,听证制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离不开政府的有效作为,但仅仅依靠政府行为不能完全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民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体,农民是否有环境友好的行为是能否建成美丽乡村的关键。
因此必须完善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参与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
(一)加强顶层设计,改善政府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是当前我们进行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重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必须改善政府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引导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最终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的共治格局。
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引导力和监督力由政府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决定,其能力强弱更是直接影响着政府在促进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作用能否有效发挥。
因此提升政府生态环境治理能力,首先要明确政府生态环境治理职能,重视生态环境治理职能以及与之相关的职能的实现。
当前政府能力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挤压了生态治理空间,导致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较弱。
这就需要政府协调经济发展职能与生态环境保护职能之间的关系,厘清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摆脱“GDP至上”的政绩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生态环境治理上,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提升政府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必须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
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生态责任意识,使其能够正视当前农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制定当地的发展规划时,能够保证既结合了本地实际情况又促进了当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此外,把绿色GDP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绩效评估的重要标准,激发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意识和能力首先,利用现代媒体,如互联网、微博、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认知和生态意识,提高农民对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认同感。
只有提高了农民的认同感,让其意识到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保障自我环境权益实现的需要,是维护其切身利益的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后代造福的需要,才能激发农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环境友好的行为。
其次,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进行清洁生产、文明生活。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农民基于对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知识的了解,结合生产、生活经验,获得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
宣传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农民能够自觉贯彻落实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主动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自觉采取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维护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