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联合国的老龄化标准
![联合国的老龄化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552a0f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2.png)
联合国的老龄化标准
1. 什么是联合国的老龄化标准?
联合国的老龄化标准是指将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
到或超过7%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这
个标准是基于统计学的方法得出的。
2. 联合国老龄化标准的意义
联合国老龄化标准的意义在于帮助各国政府了解其人口结构变化
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养老金、医疗保障、家庭照料等一系列老年人需求会逐渐增加,对社会和经济
带来巨大压力。
因此,各国政府需要充分考虑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制
定出合适的政策措施,使老年人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3. 联合国老龄化标准下中国的老龄化现状
根据联合国的老龄化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老龄
化问题的特点之一是速度快。
目前,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
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8%,相当于整个欧洲的老年人口总和。
中国
政府一直在探索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有效方式,如建设养老机构、提高
养老保险等。
4. 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重要性日益
突出。
应对老龄化社会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如制定促进老年人健康的
政策、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等。
同时,老年人也应当加强自我保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健康心态,过上充实、幸福的晚年生活。
人口老龄化阶段划分标准
![人口老龄化阶段划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404810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6.png)
人口老龄化阶段通常可以根据国际上通用的60岁作为标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轻度老龄化阶段: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时,即可被划分为轻度老龄
化阶段。
2.中度老龄化阶段: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4%时,即可被划分为中度老
龄化阶段。
3.重度老龄化阶段: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1%时,即可被划分为重度老
龄化阶段。
这些阶段的划分标准是为了帮助政府和社会更好地了解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老龄化趋势的监测和应对都显得尤为重要。
人口老龄化判断标准
![人口老龄化判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f614a5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2.png)
人口老龄化判断标准人口老龄化是指国家或地区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延长,导致了全球范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会对经济、社会、医疗服务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事情。
本文将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判断标准给出相关参考内容。
1.老年人口比例: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需要评估的是老年人口的比例。
通常,国际上认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老年人口。
根据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高低可以初步判断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则可以认为该地区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
2.老年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是指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与16-59岁劳动力人口之比。
老年抚养比的高低能够反映一个地区老年人口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
一般来说,老年抚养比在20%以下被认为是低老年抚养比,20%-30%为中高老年抚养比,30%以上为高老年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意味着劳动力减少,对养老金、医疗服务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压力。
3.预期寿命:预期寿命是指一个人在出生时能够达到的平均寿命。
预期寿命的增长也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表征。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延长。
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预期寿命在75岁以上的国家较多的可以被认为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
4.老年劳动力参与度:老年劳动力参与度是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口比例。
随着医疗技术和养老金制度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继续从事劳动活动。
而老年劳动力参与度的高低也可以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如果一个地区的老年劳动力参与度较低,说明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严重,对养老金和其他社会福利制度的负担较大。
5.养老金支付能力:养老金支付能力是评估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的支出压力越来越大。
人口老龄化判断标准
![人口老龄化判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90d630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a.png)
人口老龄化判断标准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同时生育率的下降。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
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存在人口老龄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
1. 老年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比例是判断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60岁及以上的人口被界定为老年人口。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超过7%即可被认为是人口老龄化。
当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时,就可以判断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比较突出。
2. 平均寿命:平均寿命的增长也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表征之一。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高,则说明人们的寿命在延长,老年人口的比例也随之增加。
通过比较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寿命可以对人口老龄化情况进行初步的判断。
3. 生育率:生育率是判断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一般来说,每个女性需要生育的孩子数量为2.1个,这样才能保持人口的稳定状态。
当生育率低于这个数值时,就说明新生人口的数量不足以弥补老年人口的缺口,从而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4. 劳动力供给: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相对减少,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劳动力供给的情况也是判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5. 社会福利预算:人口老龄化还对社会福利预算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对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需要更多的预算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因此,通过比较社会福利预算的增长情况,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老龄化是一种长期的趋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判断人口老龄化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指标,并结合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深度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
![深度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706a52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a.png)
深度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许多国家开始面临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深度老龄化社会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20%的社会现象。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划分老龄化程度的标准成为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
本文将探讨深度老龄化社会划分的标准,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深度老龄化社会划分的标准应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社会经济状况和老年人需求等多个因素。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划分标准:1.年龄结构比例:一种常见的划分标准是根据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来判断深度老龄化程度。
当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20%时,可以认定该社会达到深度老龄化的程度。
2.年龄依赖比:年龄依赖比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比例。
当年龄依赖比超过一定阈值(如30%或40%)时,可以认为社会达到深度老龄化的水平。
3.老年人抚养比:老年人抚养比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和15-64岁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例。
当老年人抚养比超过一定的比值(如2:1或3:1)时,可判断社会达到深度老龄化。
4.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指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
当平均寿命超过一定的年限(如80岁或85岁)时,可以认定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除了以上几种划分标准,还可以考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健全程度、老年人财富和消费水平、老年人健康状况等因素。
在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应注重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金、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全面的社会保障和支持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不仅仅只是数量上的考虑,更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需求满足程度。
应综合考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社交活动、健康状况等因素,以便制定相关政策和服务。
总之,深度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全球性挑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划分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应考虑多个因素,如年龄结构比例、年龄依赖比、老年人抚养比、平均寿命等。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4bbc33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0.png)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在当前全球范围内,老龄化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
随着医疗技术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如何界定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老龄化社会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国家或地区,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的称之为超高龄社会。
这一标准不仅是从芳龄结构上进行划分,更重要的是从健康、经济、社会保障等多个维度来考量老龄化的程度和影响。
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个体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个体层面,随着芳龄的增长,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颇受影响。
老年人裙更容易患上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孤独、抑郁等。
这就需要老龄化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包括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社会关爱和心理健康服务。
而在社会层面,老龄化社会也会对经济、教育、就业等诸多方面产生重大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我们,老龄化社会将会对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长期护理等领域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措施。
其中包括改善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和健康状况,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体系,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和劳动力市场等。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社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冲击。
个人而言,我认为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多地尊重和关爱老年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价值,以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怀。
与此我们也需要树立正确的老龄观念,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共享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一个全面评估老年人健康、社会保障和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参考标准。
人口老龄化社会判定标准
![人口老龄化社会判定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0d841a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3.png)
人口老龄化社会判定标准
一、老年人口比例
老年人口比例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通常认为,当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当比例达到14%时,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当比例达到20%时,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年龄中位数
人口年龄中位数是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年龄。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年龄中位数会逐渐上升。
当年龄中位数超过35岁时,可以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3篇)
![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3491b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b.png)
第1篇随着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老龄化社会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的社会。
本文旨在探讨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包括其定义、影响因素、应对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
一、老龄化社会的定义老龄化社会是指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的社会现象。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时,该国家或地区即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老龄化社会的影响因素1.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均寿命延长,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上升。
2.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得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增加。
3.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老龄化程度密切相关。
发达国家由于人均寿命较长,老龄化程度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由于生育率较高,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
4.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对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较大。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减轻老年人口的经济负担,降低老龄化社会的风险。
三、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措施1. 政策调整: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如调整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鼓励生育等,以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
2. 社会支持: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包括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3. 教育培训: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4. 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应对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5. 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归属感。
四、国际合作1. 经验交流:各国应加强在老龄化社会领域的经验交流,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能力。
2. 技术合作:推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技术合作,共同研发适合老龄化社会的产品和服务。
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
![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43771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7.png)
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现象日益显著,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划分。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老龄化社会可以分为青年老龄化、中年老龄化和晚年老龄化三个阶段。
青年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下人口占比逐渐增加,中年老龄化是指60-74岁人口占比增加,晚年老龄化是指75岁以上人口占比增加。
这种划分标准可以更直观地反映不同年龄段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有利于政府和社会组织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保障。
其次,从健康状况上来看,老龄化社会可以分为健康老龄化和失能老龄化两种类型。
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中健康、活力充沛的人占比较高,失能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中患有慢性疾病、行动不便、需要长期照护的人占比较高。
这种划分标准有助于了解老年人群体中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为制定老年健康保健政策提供依据。
再次,从经济状况上来看,老龄化社会可以分为富裕老龄化和贫困老龄化两种类型。
富裕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中经济条件较好、生活质量较高的人占比较高,贫困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中经济困难、生活质量较低的人占比较高。
这种划分标准有助于了解老年人群体中经济状况的分布情况,为制定老年社会救助政策提供依据。
最后,从社会参与程度上来看,老龄化社会可以分为积极老龄化和消极老龄化两种类型。
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中积极参与社会、活跃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占比较高,消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中社会参与度低、孤独、缺乏社会关系的人占比较高。
这种划分标准有助于了解老年人群体中的社会活动情况,为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可以从年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和社会参与程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划分。
这些划分标准有助于全面了解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老龄化社会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56bc156647d27284a735165.png)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判断老龄化社会的国际通行标准有两个:
第一、1956年联合国认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
第二、1982维也纳老龄问题大会认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的老龄化状况:
首先,中国是老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
据全国老龄办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
其次,中国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从成年型社会到老龄化社会,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也用了30多年,而中国只用了18年。
目前中国每年老年人口的增长率在3.5%左右。
第三,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最严峻。
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 在5000-10000美元之间,而这个数据在1999年底的中国仅为850美元。
这正是中国人“未富先老”说法的由来。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8c91299227916888486d794.png)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一、人口老龄化含义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标准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
三、我国基本数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见后附文),依据其趋势好坏(民族构成、地区分布和人口的流动的好坏较难确定),可概括为:(一)、趋势向好的数据有:1、人口增长趋缓。
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总人口性别比下降。
3、老龄化加速。
(注:老龄化与少子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将给家庭和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4、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5、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人口老龄化认定标准
![人口老龄化认定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b62116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3.png)
人口老龄化认定标准
基本概念《人口学词典》中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上升的现象,尤其是指在已经达到老年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二是特指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状态。
老年型人口和人口老龄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老年型人口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结果,是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超过一定界限的状态。
而人口老龄化是人口总体在向老年型人口演变或者在老年型人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国际上通常用老年人口比重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老年人口比重越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越高。
一般把60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 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或老年型人口)的标准。
深度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标准
![深度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493fe0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3.png)
深度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标准
目前,一般认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标准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0%以上。
此外,还有以下指标可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严重程度的标准:
1. 超过65岁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增长。
2. 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养老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值)超过20%。
3. 75岁以上老年人口和8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增长显著。
4. 预期寿命提高,人均寿命超过80岁。
5. 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增加,医疗、养老、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增加。
以上标准都可以作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评估指标,但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具体应用的判断标准可能存在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1dd676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0.png)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文章标题:探讨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范围内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对于一个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了明确定义和标准,以便全球范围内对老龄化社会进行精准评估和研究。
在本文中,我将以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一、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让我们来看一下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
老龄化社会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
这一定义主要从人口结构和比例的角度出发,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人口特征和趋势。
然而,仅凭这一比例的定义还不足以全面评估一个国家是否属于老龄化社会,还需要考虑人口的健康状况、经济活力等因素。
二、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老龄化社会给社会经济、医疗卫生、家庭、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老龄化社会意味着人口红利的减少,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养老金和医疗保障的压力增加等问题。
在医疗卫生方面,老龄化社会意味着慢性病、失能和认知障碍等老年疾病的增加,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出现新的挑战。
在家庭和文化方面,老龄化社会对家庭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及评估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主要包括人口构成、健康状况、经济活力、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通过统计人口的芳龄结构、长寿指数、慢性病发病率、养老金支出比例等数据,可以全面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符合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老龄化社会的评估方法,如人均医疗支出、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度、长寿的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全面的、科学的,能够客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和趋势。
然而,老龄化社会不仅仅意味着问题和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昨日公布的2014年一系列宏观数据的背后,一张中国“人口图谱”也浮出水面:劳动人口数量连续第三年萎缩,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
城镇化率虽然稳步提升,但是人户分离以近千万的规模增加。
所有这些,都已经或还将加速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劳动人口连续三年下降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
劳动力人口出现绝对下降绝非首次。
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9.37亿,比前一年减少345万人,当时被业界认为是中国劳动力人口拐点比预期提前三年到来。
这一趋势虽然在2013年得到缓解,244万人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量要少于往年。
但是,201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仅迎来了“三连缩”,其371万人的减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按照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此前的表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15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至少在2030年以前应该是稳步地、逐步地有所减少。
“劳动人口下降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今后会加速下滑,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将产生全面影响。
”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人口规模下降会造成市场萎缩和购买力疲软,同时劳动力下降导致用工严重不足,催生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经济增速就上不去,对各类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不利影响,还会推涨出口产品和国内产品价格。
对此,我国要主动适应这种人口变化,加速产业结构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和智力型转变。
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劳动力人口持续下降相对应的是,我国老年人口却在不断加速。
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高出2013年0.6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惟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
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字,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
老年人口增加,与老年人最紧密的养老床位短缺极为严重。
民政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不足26张,今年计划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0张。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林燕玲表示,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剧,中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但政策上不能一刀切,要有更多弹性空间,并与养老保险待遇适当挂钩。
“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老年人口增多也给银发产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围绕着老年人的产品或服务还满足不了需求。
”林燕玲说,老年人需求也分不同层次,应根据不同需求来发展多模式的养老产业,使养老产业跟上老龄化市场需求。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全国申请生育二胎的单独夫妇约100万对,远低于国家实施“单独二孩”的政策预期。
面对老龄化加剧和劳动人口减少的局面,普遍放开二胎需及早提上日程。
城镇化率提高人户分离上升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从以往数据来看,2011年开始,我国城镇化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
其中,2014年54.77%的城镇化率相较2013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延续了平稳增长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户分离现象仍较为严重。
数据显示,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
目前,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已经得到了至上而下的共识,按照国家政策部署,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将分两步走,到2020年落户1亿人,另外2亿人通过居住证制度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
因此林燕玲认为,发展人的城镇化,居住证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户籍的一个主要模式。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此前则表示,户籍改革是局部改革,全面改革是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如何逐步把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医疗覆盖到农民工也是城镇化改革应有之义。
【应对老龄化问题】1、规划政策应赶上老龄化速度为全面了解全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做好听取和审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专项工作报告的准备工作,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于今年10月中旬开展实地调研。
调研组先后赴有关地市(县、区),听取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并到养老机构了解养老服务情况。
“当前,自治区养老现状最大特点就是老龄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并且未富先老、空间分布不平衡。
”自治区人社厅厅长李宁波在作汇报时坦言。
截至去年年底,自治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781.2万,占全区常住人口16.43%,高于全国老龄人口15.5%的平均水平,年均净增老年人口60多万,且未来20年是老年人口增长最快时期。
然而,自治区现阶段养老政策法规建设与现实要求存在明显差距,老人的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基本权益还缺乏细化的法律制度保障。
同时,由于政策体系不完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偏低、现行医疗保障体系还不适应老年群体医疗需求,养老服务业缺少政策性保障等问题比较突出。
有的地方政府对老龄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造成养老规划和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不衔接,养老产业缺乏系统的产业链条以及统一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
一些老年人反映,受筹资水平影响,参加居民医保的老年人报销比例较低、门诊费用较高、个人负担较重。
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也反映,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所使用的信息系统无法进行共享,存在两项制度重复交叉参保现象。
部分养老服务业从业者则表示,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优惠政策还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在养老产业涉及的生产、流通、经营等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出现问题也越来越多,社会反映也越来越强烈,所以更需要从上层设计的高度,加强这方面的谋划和思考。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达成共识,并呼吁:加强立法,完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2、为缓解养老资金缺口出谋划策社会养老保险一直以来被看做是人们退休后收入的最重要支柱。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养老金缺口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养老的钱够不够,成为养老之忧的首要困扰。
近年来,自治区以建设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抓手,努力推进各项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区情、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险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全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目前,自治区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1736余万人,参保率达95%;城镇基本医疗参保1060余万人,新农合参保农村居民参合率99.18%。
连续11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从2005年月人均617元,提高到2015年月人均2043.41元;从去年7月1日起,我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75元提高至90元,有540余万名城乡老年居民直接受益。
然而由于养老金缴费者未见明显增加而领取者规模扩大,再加上养老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养老保障统筹资金缺口进一步扩大。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潘永建提出,重中之重,是切实增加养老保障建设的财政投入。
自治区应及时将中央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提高标准补助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拨付到各级地方政府。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各县(区)尤其是贫困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补助的分担比例。
“这些都是我在参加分组审议专项报告时,收集的意见建议。
”潘永建说。
参会人员认为,急需加强社会养老基金的征缴工作,人社部门应采取积极办法和措施,狠抓基金征缴工作;各级政府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征缴部门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积极推进扩面征缴工作,以缓解基金缺口压力。
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寻求更有利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争取更高的资金存款利率。
3、养老服务业专业化急需提升赵老家住南宁市望州南社区,76岁的他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养老方式:“将来我不想去养老机构,就想在社区里养老。
”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影响,很多老人都像赵老一样愿意在家庭和社区养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
截至今年11月,自治区每个市县基本建有1家公办福利院或养老院、光荣院;每个乡镇都建有1家敬老院,共计1181个;共建成9328个五保村,2000多个农村幸福院。
自治区各类收养性养老服务机构1542家,拥有养老服务床位16余万张;建成各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等设施900多个、日间照料中心80多个,自治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为60%、30%,30多万居家老人享受到相应服务,为社会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
“老人在衣食、医疗,还有家庭照料方面需求量很大,我们基本能够满足。
但是老人在家庭、情感方面的需求,目前还不太能满足。
”一名养老护理员朴实的话语,反射了群众对不同层次、多样化的居家养老需求剧增的现实。
“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等传统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而公办养老机构又无法满足有尊严地养老需求,怎么办?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巨大的养老需求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养老服务必须要社会力量来做,需要社会各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作用。
大家建议,加快发展多样化的老年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养老护理、康复保健、社区服务、老年旅游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大型老年服务龙头企业,鼓励扶持企业开发和生产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适用的老年产品;吸引社会资金、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加强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探索建立养老服务绩效评估和奖惩补贴制度;对现有社会福利机构和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机构,完善设施、增强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发展为护理型养老机构;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养老服务倾斜,着力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大力培养培训养老服务人才,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人口老龄化影响】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