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转化及作用
论网络舆论形成与作用

收稿日期:2005-11-01作者简介:蒋乐进(198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理论和网络传播研究,E-mail:triston@sogou.com论网络舆论形成与作用蒋乐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430072)摘要:网络舆论是在网络普及、上网者有充分自主话语权以及拥有共同关注话题事件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是公众的意见和网络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其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具体分析网络舆论形成并发生作用的过程:一般是通过传统媒体适当的介入,舆论立体传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而形成的。
其原因是网络舆论对传统舆论传播“瀑布模式”的打破和补充,形成“蒸腾模式”。
当前存在某些过分夸大网络舆论作用的观点,我们必须科学看待网络舆论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论;舆论形成;网络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370(2006)04-0010-05网络舆论在几年前还是个不被人熟悉的词语,现在却已经成为政府关心、学界关注研究的领域。
近几年的孙志刚事件、宝马撞人案、西大游行事件、珠海嫖娼事件、妞妞事件等等一系列的事例中,网络舆论起了非常重要甚至是推动事件发展和解决的决定性因素。
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迅猛,给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网络舆论是如何“忽如一夜春风来”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产生这样激荡的影响?“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实时性、超文本性以及个性化的特点,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显得错综复杂。
”[1]从舆论学、传播学等学科来分析它的形成,如何在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及其中的潜在规律。
只有正确的认识到网络舆论潜在的规律,才能全面看到网络舆论的影响,让网络舆论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网络舆论关于网络舆论的概念有不同的说法,“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2]有人这样定义网络时代的舆论———舆论是一种事实或者意见通过公共论坛传播与流动并被广泛接受的状态,公共论坛是各种形式的开放的言论管道或集散地,可以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的传播媒体,也可以是新兴的互联网。
舆情与舆论互构关系以及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舆情与舆论互构关系以及⽹络舆情的基本特征有论者指出:“所谓‘舆情’,实际上就是⼤众密切关⼼的热门话题或反映了某些社会⼼理的观点与看法,其较⾼层次是‘思潮’,基本层次是‘情绪’。
⼤众传媒对此应该有⾜够的敏感,并以恰当的⽅式进⾏舆论引导,减少社会震荡。
将舆情归属于“热门话题”或“观点与看法”。
有待商榷的是:舆情常常借助于热门话题⽽得以形成和体现,但它并不是热门话题本⾝;舆情与⼈们的观点与看法不⽆关系,然⽽对舆情的界定⼜不能仅仅局限和停留于此。
事实上,后⾯所说的舆情的思潮层次和情绪层次,就已经超越了“热门话题”、“观点与看法”两组概念所涵括的范围。
所以,上述界定本⾝不甚准确。
不过,它有很可取的地⽅:⼀是从社会⼼理的⾓度来观照舆情,这是⼀条正确的路径。
事实上,舆情总是有着丰厚的社会⼼理内涵。
⼆是对舆情作了“基本层次”和“较⾼层次”的区分,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另有研究者认为:“舆情是指在⼀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如果把中间的⼀些定语省略掉,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
”这⼀定义在考察舆情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础上,将舆情界定为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从⽽抓住了舆情内涵的核⼼部分。
但它在强调舆情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时,仅限于民众对国家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层⾯,似乎有所不妥。
这⼀界定,较之前引界定体现出了独特的视⾓,当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将舆情的全部内涵归结为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尚有进⼀步推敲的必要。
在⽆形之中舆情的外延被缩⼩了,这恐怕是应当避免的。
对于舆论的定义也是多样化,舆论是指在⼀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的共同意见。
也有的学者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致的意见或态度。
其核⼼是通过某种态度、信念和价值的⾔语进⾏“意见的表达”。
舆论的特征表现为集体性、逻辑性、倾向性、动态性、主导型等。
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

05
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的关系
网络舆情对舆论引导的影响
提供信息基础
01
网络舆情是公众对某一事件、话题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的集合
,为舆论引导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基础。
影响舆论走向
02
网络舆情的热度、倾向性等特征,可以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
和判断,进而影响舆论的走向。
反映社会心理
03
网络舆情往往能够反映社会大众的心理和情绪,为舆论引导提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及时了解舆情动态,为舆论引导提 供科学依据。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加强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的自律和规范,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 。
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的未来展望
0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和舆论引导机制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和舆论引导机制,
为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04
舆论引导的原则与策略
舆论引导的原则
01
02
03
04
真实性原则
确保信息来源可靠,内容真实 ,避免传播虚假信息。
客观性原则
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表 达观点,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
及时性原则
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发布信息, 抢占舆论先机,避免信息真空
和谣言传播。
互动性原则
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回应关切 ,解疑释惑,增强公众信任。
特点
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广泛性、 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能够在 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对社会产生 广泛影响。
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早期阶段
互联网兴起之初,网络舆 情主要以论坛、博客等为 代表,信息传播范围有限 。
发展阶段
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

网络空间治理与舆论引导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网络空间治理面临着网络暴力、谣言传播、信息泛滥等众多 挑战,对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 考验。
机遇
随着网络空间治理的加强,也为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带来了 新的机遇,如促进网络信息的规范传播、推动舆情管理的技 术创新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人工智能在舆情管理中的应用
舆情监测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和预警舆情事 件,提高舆情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情感分析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情感分析,评估舆情的积极或 消极情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支持。
智能推荐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历史行为,智能推荐相关的 舆情信息,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
推动社会进步
积极的网络舆情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公共利益。公众通过网络表达对正义、公平和民主的追求,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塑造品牌形象
对企业而言,网络舆情能够影响其品牌形象和声誉。积极的网络舆情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而消极的网络舆情可能导致企 业遭受损失。
02
网络舆情的分析
舆情信息收集
收集来源
通过监测新闻媒体、社交网络、论坛等渠道收集舆情信息。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舆情管理理念
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问题,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化解社会矛盾。
强化“预防为主”的舆情管理理念
加强舆情预警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网络舆情,提前介入和干预,防止舆情扩散和恶化 。
构建“公开透明”的舆情管理理念
加强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政府声音,增强政 府公信力。
运用媒体沟通策略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能力在当前社会中,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愈发庞大。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成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而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则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意义以及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泛指在网络中迅速传播的舆论声音,具有速度快、规模大、传播范围广、信息碎片化等特点。
首先,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
其次,网络舆情的规模庞大,影响人数众多,社会影响远超传统媒体舆情。
此外,网络舆情传播范围广,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可以迅速传递给各个群体。
最后,网络舆情的信息碎片化,人们往往只看到零散的信息,难以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
二、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意义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引导公众正确理解事件,避免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其次,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促进信息的准确传递,提高社会公众的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
此外,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有助于改善互联网空间的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
最后,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建设。
三、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能力为了有效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需要提升相关职能部门的能力。
首先,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能力,及时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和舆情动态。
其次,要加强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研判与分析能力,准确判断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此外,要加强舆情引导与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
最后,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规范与法制建设,加强网络舆情传播的监管和管控。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是当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工作。
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能力,有助于引导公众正确理解事件,促进信息准确传递,改善互联网空间环境,保障公众权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提升相关职能部门的能力,并加强舆情引导与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
网络舆论的特点及作用研究

网络舆论的特点及作用研究
网络舆论指的是在网络空间中各界人士围绕某一事件、问题或话题进行讨论和表达意
见的现象。
网络舆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开放性:网络舆论是广大网民参与讨论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意见,不受时间、地域和身份的限制。
2. 匿名性:网络舆论中,很多人会选择通过匿名方式发表言论,这样可以减少对个
人的曝光和压力,更加自由地表达观点,从而形成多样化的舆论声音。
3. 快速性: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快,通过网络平台,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和扩散,大
量用户可以同时讨论同一话题,形成集体的舆论导向。
4. 多样性:网络舆论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可以涵盖大众的多种声音,相
对于传统媒体更具广泛性。
1. 意见交流:网络舆论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使得人们可以交流和沟通各种观点,促进了多元化的意见交流和碰撞。
2. 舆论引导:在网络舆论中,一些热门话题和事件常常会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从而引导和塑造公众舆论。
3. 反映社会思潮:网络舆论可以反映社会的热点和舆论集结,通过对网络舆论的研究,可以了解当前社会的思潮和价值取向。
4. 影响政策制定: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政府和决策者的政策制定。
政府和
决策者通过对网络舆论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和了解公众对某些问题的态度和意见,从
而在政策制定中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网络舆论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快速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通过意见交流、舆论引导、
反映社会思潮和影响政策制定等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网络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
解社会舆情,还能够指导舆论引导和政策制定。
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及应对策略

3、第三阶段,12月24日及以后 寄件人及其所在企业的责任人被警方刑事拘留,舆情逐步消退。
政府的舆情应对措施分析
1、12月20日下午
山东省邮政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此事件的相关情况。 对潍坊捷顺通快递有限公司在责任事故发生后的迟报行为,依法作出罚款 28000元的处罚,同时责令山东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在全省开展安全整顿, 坚决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确保寄递渠道安全畅通。 并在官方发文公布事件情况,提醒市民寄递禁限寄物品将承担法律责任
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 及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规律
网络舆情一般都有一个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关 注 度
发酵期
爆发期
消退期
时间
1、发酵期
发端:事件发生,媒体或网民曝光,引发网络舆情 有关腐败、城管、住房、医疗等敏感事件和新鲜关注。
2、爆发期
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的优势:
(1)网络舆情的“可预见性”
大数据的核心特点就是能够“预见未来”。 运用大数据技术不断增强关联舆情信息的分析和预测,从以往单纯的收 集有效数据向对舆情的深入研判拓展,从注重“静态收集”向注重“动 态跟踪“拓展,从致力“反映问题”向致力“解决问题”拓展,能够做 到快速研判、预警并作出决策。 大数据时代舆情进入雪崩状态的时间更短,网络舆情一般分潜伏期、爆 发期与消退期。舆情扩散快且迅猛,在发酵期内,越早做出正确应对, 越有利于舆情引导。
例、圆通“夺命快递”事件
圆通夺命552; 随后逐渐消退。
例、圆通“夺命快递”事件
起因: 1、2013年11月29日,刘兴亮在收到其妻网购的一双鞋子几 小时后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因抢救无效死亡。据医院 诊断显示,死因为氟乙酸甲酯中毒。 2、12月20日上午,山东广播电视台《早安山东》栏目对此 事进行报道。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社会公众讨论和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之一。
通过网络平台,人们能够迅速获取大量的新闻和信息,并且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然而,网络舆论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谣言传播、信息滥用和舆论操纵等。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和应对方法。
一、网络舆论的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蓬勃发展,成为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
不论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还是在线论坛上,人们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并加入到讨论中。
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为社会穷人提供了广泛的参与空间,使他们可以在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然而,网络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往往难以确定。
在网络上,虚假信息和谣言很容易传播,让人们难以辨别真假。
其次,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范围广,一旦出现错误或偏差,可能会对个人、团体甚至整个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网络舆论还容易受到利益集团、舆论操纵者的干扰和操控,使得真实的声音难以被听到。
二、网络舆论的影响网络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首先,网络舆论能够引导公众的关注和讨论焦点。
通过网络平台上的热门话题和讨论,人们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和重要议题,并且可以加入到相关讨论中,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其次,网络舆论对政府、企业和个人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政府来说,网络舆论成为了反映民意和调查民意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来说,网络舆论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和购买决策;对于个人来说,网络舆论往往会对其声誉和个人形象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会误导公众和引发社会恐慌,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问题也随之而来,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安全隐患。
三、应对网络舆论的方法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网络舆论的问题和挑战,各方面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
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

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信息获取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的难题。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关于事物的意见、情感和行动的总称,而网络谣言则是指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缺乏真实依据或者被有意篡改的信息。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的关系,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如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中。
一则小小的新闻,只需经由网络的一次分享,即可迅速扩散,甚至演变成社会事件。
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互联网的高速度传播相辅相成,在迅速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的难题。
人们在网络上表达情感时,常常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盲目追随他人的观点,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场效应”。
二、网络谣言的危害与原因分析网络谣言是网络舆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首先,网络谣言扰乱了社会舆论秩序,导致公众情绪波动,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其次,网络谣言造成信息失真,污名化了个人和机构的声誉,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恶意传播、缺乏核实、对信息过度兴奋等。
三、应对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的措施面对网络舆情和网络谣言的蔓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加强舆情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和技术手段,及时掌握舆情动向,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
其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整体秩序。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大众的媒体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使公众能够更理性、科学地对待网络传播的信息。
四、个人应对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的建议作为每一个网络使用者,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和受害者。
首先,要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追随他人的观点,对能够影响自己生活和决策的信息进行多角度分析和核实。
其次,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的讨论,发表中肯的意见,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和积极的方向。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开始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一、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传统媒体舆情有着明显的不同。
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速性:网络舆情传播迅速,瞬间成为热点话题。
2.多元化:互联网给予了每个人发声的平台,导致舆论来源变得多样化。
3.匿名性:网络舆论中存在大量匿名用户,其表达更加直接和激烈。
4.影响力:网络舆论能够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引发社会事件。
二、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要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首先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分析。
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舆情监测体系:通过建立舆情监测平台,实时、全面地监测网络上的舆情动态。
2.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关键信息和舆情热点。
3.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规律和影响,为舆论引导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加强舆情应对与处置能力有了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分析,接下来要加强对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能力。
1.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响应突发事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防止不良舆情进一步蔓延。
2.提升信息发布能力:及时发布信息,加强与媒体的互动,引导公众正确获取信息。
3.加强舆论引导与宣传:通过精准的舆论引导,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舆论观念,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治理法律法规要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治理法律法规。
1.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情的监管责任,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2.加强对网络言论的规范:针对网络舆论中的恶意攻击、造谣等不良行为,加强对网络言论的规范,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
3.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禁止非法收集和滥用个人信息。
五、加强机制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为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需要不断创新机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推动网络公共治理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推动网络公共治理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网络舆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然而,网络上的舆情也经常伴随着虚假信息、恶意引导、伤害他人等问题,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成为了推动网络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舆情的影响、综合治理的意义以及推动网络公共治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舆情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产生并传播的舆论情绪,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传播速度的快捷性,舆情形成的速度和影响力呈现指数级增长。
一方面,网络舆情可以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有利于民主决策的实施;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会引发恶意造谣、恶意攻击、人身侮辱等问题,破坏社会秩序,损害个人名誉。
因此,舆情必须得到有效的治理。
二、综合治理的意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是指通过采取多种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调查、分析、引导和引导,达到治理网络舆情的目的。
综合治理的意义在于:首先,可以及时了解社会民意,准确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和舆论动向;其次,可以发现并处置网络谣言、恶意攻击等有害信息,维护社会稳定;此外,通过舆情综合治理,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与沟通,提高治理效能;最后,综合治理还可以促进网络行业的健康发展,增加社会福祉。
三、推动网络公共治理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与网络公共治理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社会的有序发展。
推动网络公共治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建立全面的数据监测系统在舆情综合治理过程中,数据监测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府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建立全面的数据监测系统,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在第一时间掌握与舆情相关的信息。
2. 加强信息引导和舆论引导面对网络舆情,政府应加强信息和舆论引导,向公众传递准确、积极向上的信息,引导形成正能量的舆论氛围。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舆情回应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
3.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依法进行,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对虚假信息、网络造谣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保障公众的言论自由和个人信息安全。
网络舆情的舆论引导与社会治理

网络舆情的舆论引导与社会治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网络舆情的舆论引导与社会治理关系紧密,合理引导网络舆论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的舆论引导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并提出对应的措施。
一、舆论引导对网络舆情的作用舆论引导指的是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主动引导公众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看法、态度和行动。
舆论引导在网络舆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舆论引导可以对信息进行过滤与筛选。
互联网上信息泛滥,众多信息的同时传递容易导致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通过舆论引导,可以让公众获得真相和正确的信息,避免误解和误导。
其次,舆论引导可以平衡公众情绪,防止社会动荡。
网络舆论的情绪化传播容易导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的产生,舆论引导可以促使公众理性对待事件,避免过度戒备和恐慌情绪的蔓延。
最后,舆论引导可以引领社会发展方向,推动社会治理的进步。
通过对舆论话语权的引导,可以推动社会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减少网络暴力与谣言传播。
二、舆论引导的有效实施1.建立健全的舆论引导体系。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论引导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要合理配置专业舆论引导人员,提高引导水平和专业素养,确保舆论引导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2.加强舆论监管与法治建设。
网络舆论的自由表达不能成为无序的违法行为。
政府应设立相应的舆论监管机构,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控与管理,确保网络舆论环境的良好和谐。
同时,要推进网络法治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论的边界和规范。
3.加强网络素质教育。
网络舆论的引导离不开公众的主动参与和正确引导。
要加强网络素质教育,提高公众的网络素养和判断能力,增强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避免被谣言和不良信息误导和蛊惑。
三、舆论引导与社会治理的互动关系舆论引导与社会治理是相互关联、互为影响的。
良好的舆论引导可以推动社会治理的进步,而良好的社会治理又有利于舆论引导的顺利实施。
舆论引导应紧密结合社会治理的需要,围绕社会热点、社会事件和民生问题进行舆论引导,帮助社会各方理性看待问题,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
网络舆论的演变与网络暴力

25
2006年6月2日,央视在一期《大家看法》的节目中,批评 网民的行为是“网络暴力”。但避免就第三者事件本身做 出道德评价,而网民则组织起了新一轮的反击运动,批评 央视“支持骗奸人家老婆”,“如此贯彻八荣八耻教育, 央视颜面何存”等。 “铜须事件”引发海外媒体的关注。《纽约时报》、《国 际先驱论坛报》和《南德意志报》等欧美报纸,相继刊发 报道,质疑中国网民的做法是对个人权利(隐私权、情感 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等)的严重侵犯。《国际先驱论坛报》 以《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暴民》为题, “以键盘为武器砍 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将中国网民称为 “网络暴民”。
27
课程作业
全班分为6个组,每组分类搜集整理2011年的网络舆论事件; 2、在大范围内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网 络舆论事件。 3、相关案例选择可参考《人民网.舆情案例 库》
28
13类网络舆论事件表
15
网络舆论转化为网络暴力
舆论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不仅通过激烈的 言辞在网络空间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还会以 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方式使网络道德审判转 向现实生活,给当事人或亲属造成强大舆论压力, 甚至受到心理和生理伤害。
16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
动机的朴素正义性 行为的盲目性和从众性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模糊性 损害后果的严重性
4
2009年2月27日17时,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 公布检察机关调查结论:张涛、普华永等人以玩游戏为名, 用布条将李乔明眼睛蒙上,对其进行殴打。其间,普华永 猛击李乔明头部一拳,致其头部撞击墙面后倒地昏迷,经 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此调查结果与先前向媒体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有较大出入。 对此,检方表示,这是由于涉案人员串供,加上急于向媒 体公布,对先前的调查产生了影响。 2009年2月27日,云南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杨建萍对李乔 明家属致歉,称此案暴露了晋宁县看守所存在的管理问题, 同时宣布了对晋宁县公安局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决定 。 公众普遍接受:2009年8月14日上午,云南省昆明市嵩明 县人民法院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躲猫猫”案件做出一 审宣判:原晋宁县看守所民警李东明犯玩忽职守罪,判处 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缓刑二年;被告人苏绍录犯虐待 被监管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舆情传播与舆情引导的合作机制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舆情传播与舆情引导的合作机制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产生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给社会稳定和舆论导向带来了许多挑战。
为了有效处理网络舆情,各方需积极参与并建立综合治理舆情传播与舆情引导的合作机制,以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意义网络舆情的爆发和传播,对社会治理和舆论引导造成一定的冲击。
网络舆情主要分为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两种,两者对社会稳定、个人声誉和企业形象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舆情传播与舆情引导的合作机制舆情传播和舆情引导是影响和引导舆情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
舆情传播是指网络媒体和平台通过不同的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特定的信息,而舆情引导则是通过舆情监测、舆情分析等手段对舆情进行引导和管理。
为了实现舆情传播与舆情引导的合作,各方应确立以下机制:1.信息共享机制:各网络媒体和平台应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汇总和交流平台,定期共享舆情数据和分析报告,以便对舆情发展趋势进行及时监测和分析。
2.协作机制:各方应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应对网络舆情事件。
各网络媒体和平台可以通过合作,共同发起调查,制定相关报道和评论,以形成舆论共识和引导舆情发展。
3.舆情引导机制:网络舆情传播与舆情引导的合作机制需要建立有效的舆情引导机制。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舆情引导的规范性,确保网络舆情的正常引导和传播。
4.舆情回应机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建立快速、高效的舆情回应机制。
当网络舆情事件出现时,应迅速启动相关机制,通过各方的协同努力,进行舆情处理和引导。
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困境和挑战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1.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矛盾:不同的网络媒体、平台和政府部门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和引导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如何协调各方的利益,形成协同努力,是一个重要挑战。
2. 技术手段的不足:当前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技术手段还相对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舆情监测、舆情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网络舆情的管理能力和效果。
试论网络舆情的功能与作用

试论网络舆情的功能与作用作者:张福潭白俊英来源:《商情》2015年第42期【摘要】网络舆情具有传统舆论没有的新特点,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每个参与信息传播的人的主体性被无限放大,虚拟的网络世界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从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制定,民众政治参与方面探讨了网络舆情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情,功能,作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将人门由现实的生活场景推向网络的虚拟世界。
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新型互动媒介,成为公众、民间团体或社会组织表达观点和参政议政的渠道,网络虚拟世界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舆情的涵义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现象,很早就受到了政治家和哲学家们的关注。
1762年,法国著名学者卢梭把拉丁文中的“公众”和“意见”两个词组合起来,一个新词“Opinion Publique”(舆论)就这样诞生了。
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舆论是“民众对社会性的或者公共事务方面的意见”,从而把舆论从个人思想发展成为公众意见,赋予了舆论更为深刻的内涵。
舆情简称“舆论情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围绕特定社会热点事件产生、发展和变化,社会上大多数的民众对管理者对事件处理过程和结果所产生的对策和态度。
舆情是绝大多数公众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绪和意见的集合。
网络舆情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舆论情况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的映射,是现实社会的民众的意见表达在虚拟世界中的直接反映。
二、网络舆情的功能与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整个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对政治生态环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促进民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公民参与各项公共政策的制定是衡量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和水平高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网络舆情的力量传递声音引发变革

网络舆情的力量传递声音引发变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特别是在舆论场上,网络舆情的力量正在日益凸显,成为传递声音、引发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的力量和影响、网络舆情引发变革的案例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即网络上涌现出的一系列舆论和情绪,是一种由互联网上广大用户自发生成、传播和表达的舆论现象。
它具有以下特点:1.即时性: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消息可以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多样性:网络舆情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事件的讨论,也包括个人生活中的琐事和八卦八卦等。
3.参与性: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是由广大网民参与和推动的,每个个体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声音和观点。
4.广泛性:网络舆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超越地域和阶层的限制,达到全球范围的传播。
二、网络舆情的力量和影响网络舆情通过传递声音,具有巨大的力量和影响。
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引发社会讨论:网络舆情能够迅速引发广大群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2.监督权力:网络舆情使得权力不能无限度地行使,公众监督力量得以发挥,政府部门和企业必须回应并解决公众关切的问题。
3.推动政策变革:网络舆情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政策的变革,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声音传递,扭转不合理的政策决策。
4.平衡信息不对称:网络舆情能够给予弱势群体发声的机会,平衡信息不对称,让更多人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三、网络舆情引发变革的案例网络舆情的力量已经在一些事件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应用。
以下是几个经典案例:1.中国高考舆情:在中国高考期间,考生家长和学生广泛利用互联网平台发表观点和抱怨,引发社会各界对高考制度的关注和讨论。
这直接影响到了相关政策的调整和改革。
2.社交媒体抗议: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广大民众可以迅速组织起来,表达对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的抗议。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网络文明行为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网络文明行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一大特点。
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和影响力,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网络文明行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变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以及促进网络文明行为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开、广泛、短时间内涉及社会热点、事件、个人名誉、组织形象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引起舆论关注,并对社会秩序和正常运转产生影响的现象。
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包括:1. 速度快: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远快于传统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引爆舆论场。
2. 影响力大:互联网具有广泛的覆盖面,信息传播范围广,一条信息可以迅速影响到大量人群,从而产生强大的舆论力量。
3. 匿名性高:互联网给予用户一定的匿名性,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常常伴随着言论的泛滥和恶意攻击。
4. 情绪化强:网络舆情常常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人们会在互联网上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从而引发更多的争议和讨论。
二、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管理和调控,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具有以下重要性:1. 维护社会稳定:网络舆情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通过积极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可以促进社会稳定。
2. 保护个人权益:网络舆情可能对个人名誉和隐私造成伤害,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有助于维护人身权益。
3. 传播正能量: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引导网络舆论向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方向发展,为社会传播正面信息和价值观提供保障。
4. 唤醒社会意识:通过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唤醒社会各界对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等问题的关注,培养网络文明行为。
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为了实现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1. 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利用各种舆情监测工具,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推动网络信息传播的良性发展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推动网络信息传播的良性发展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传播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人利益的重要因素。
而网络舆情的治理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如何推动网络信息传播的良性发展。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意义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具有双重性,既能推动信息传播,又可能引发社会危机。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意义在于解决网络信息传播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促进良性信息传播,实现网络空间的秩序与稳定。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包括多个方面,如信息发布、内容管理、舆论引导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系,能够对网络信息的产生和传播进行有效引导和监控,从而使网络信息传播更加有序、稳定。
二、政府的角色与责任作为网络空间的主管部门,政府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需要加强立法和监管,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和分析力度,及时出台政策措施,引导网络信息传播的良性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发布平台的管理和监督,规范信息发布的行为准则。
政府还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与信息传播的良性互动。
三、媒体的作用与责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对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起着重要作用。
媒体既可以引导舆论,传播正确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权威报道和深度解读,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避免网络谣言和虚假消息的传播。
媒体需要加强编辑和报道的专业性,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遵循新闻伦理,推动网络信息传播的良性发展。
媒体还应加强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共同推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实施。
四、公众的参与与责任公众作为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对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有着重要的参与和责任。
公众需要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增强辨别能力,确保传播的信息真实可靠。
此外,公众还需要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通过举报和监督,推动网络空间的清朗与秩序。
公众应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正能量,共同维护网络信息传播的良性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不 同 , 以网民作 为主体 。 是以所 即 还 有 的人包括 国家 、媒体作为 主体。本 文取其狭义 定义 . 网民作为主体 。 把
一
定 的主要 是王来华教 授 . 网络舆情 主 “ 要指 网络使用者或者 俗称 网民的政治
态 度 ” 其 他 狭 义 定 义 : 网 络 舆 情 就 。 “ 是 民 众 通 过 互 联 网 对 政 府 管 理 以 及 现 实 社 会 中各 种 现 象 、 题 所 表 达 的 问 政治信 念 、 态度 、 意见 和 情 绪 的 总 和 ” 。 从 广 义 上 看 舆 情 是 由 个 人 和 各 种 社
会 群体 构成 的公 众 , 在一 定 的社会 空 相 关的公 共 事务所 持有 的多种情 绪 、 态度、 意见 交错 的 总和 。网络 舆情 广 狭 义之 分除 了主体 , 主要 是在 客体 上 的差 别 。 义 的概念 扩展 了客 体 的范 广 围 :网络舆 情不仅包 括 “ 公共社会 事
网络舆 情与 网络 舆论 的区别 就更 加复杂 ,因为二者都 有各种不 同但 又
相 近 的表 述 和 定 义 。 也 正 因为 二 者 高 度 的 相 似 性 和 关 联 性 .所 以非 常有 必
对象 主体 、 体 、 客 本体 来说 , 网络舆 论 的形成是多 种合力的结果 。这 一转 化
行为 ” 。网络舆 情 的本 体都 是 指 网民
的态度 、 意见 、 绪等 。本文从政府 网 情
络问政这个角度 来界定 ,就更倾 向于
王来华教授 的狭义定义 。 网 络 舆 论 从 广 义 上 看 应 该 包 含 了 所 有 网 络 上 的舆 论 形 式 。既 有 公 众 舆
究竟是不是 同一指 向?研究 网络舆 情
与 网 络 舆 论 的 转 化 及 其 作 用 ,在 当 今
网络传 播 E益 兴盛 的年 代 , 仅对 众 t 不
声 喧 哗 的 网 络 舆 论 生 态 治 理 有 着 积 极 的 学 术 意 义 , 且 对 时 下 的 网 络 政 而
论也有 媒体 舆论 , 既包 括各类 网 民的
声 音 ,也 包 含 国 家 或 者 政 府 的 声 音 。 分 析 文 献 可 见 , 究 者 对 网 络 舆 论 的 研 定 义 大 都 是 从 狭 义 上 来 表 述 。 “ 络 网
务 ” “ 应 该 是 所 有 的 事 件 包 括 个 人 ,还
态度 , 两者都 表现为公众 的意见 , 但舆 ’ 间 内 , 自己关 心 或与 自身利 益密 切 对 论强调 “ 同意见” 而舆情 强调 “ 共 , 不同
意 见 的集 合 ” 。
二 、网 络舆情 向 网络舆论 的
转化
网络舆 情向 网络舆论 的转 化其实 质是 “ 多种意 见 的总和 ” 有 影 响力 向“ 的意见 ”的转 化 。从 网络舆情 研究 的
质特 征是 多种 不 同意见 的简 单集 合 。
而舆论 的定义就林林 总总 , 一而足 。 不 现 代 舆 论 学 认 为 ,舆 论 是 指 社 会 民 众 参 与 社 会 生 活 过 程 中 所 产 生 的 一 种
通 过 以 上 比较 分 析 可 见 ,不 管 网
络 舆情 和 网络舆 论 如 何 在 主体 和 客 体方 面广 义狭 义界定 。 但本体 却是 同
【 的 快 速 发 展 和 网 络 用 户 的 迅 猛 增 长 ,对 网 络 舆 情 和 网 络 舆 论 的 研 究 愈 来 愈 多 。 虽 然 网 络舆 情 和 网 络 舆 论 都 是 指 公 众 意 见 ,但 二 者
要 厘 清 网 络 舆 情 与 网 络 舆 论 的 概
念 .必 须 先 认 识 舆 论 与 舆 情 的 区别 与 联 系 。 天 津 社 科 院 的 王 来 华 教 授 最 早
为舆情做 了狭义定 义 , 也较 有代表性 。
“ 情 是 指 民 众 受 中 介 性 社 会 事 项 刺 舆 激 而 产 生 的 社 会 政 治 态 度 ” 它 的 本 。
<<< Diia  ̄t l
网络舆情 与 网络舆论 的转化及作用
◎ 李 勇
【 摘要】网络舆 情” “ ‘ ‘ 和 网络舆论” 是两个使 用频率很 高却 又极 易混 淆的概念 。 实际上二者意
义并非相 同。二者都有 广义和狭 叉之 分 , 在很 多研 究 中存在混 用的情况 。研 究网络舆情与 网 但 络舆论的 转化及其作 用 , 当今 网络传播 日益 兴盛的年代 , 在 不仅 对 众声喧哗 的 网络舆论 生态治 理有 着积极 的学术 意义 , 而且 对时下 的网络政务 管理 也有 着现 实的借鉴意 义。
务管理也有 着现实 的借鉴意义 。
一
舆论 是 民众对 于公 共 事务 通 过 信 息
、
网络 舆论 与 网络舆情
网络公开表 达的具有影响力 的意见” 。 这些定义都 是把 网民作为舆论 主体在
要 在 理 顺 前 人 的研 究 成 果 中 ,从 广 义 和 狭 义 上 做 个 简 单 界 定 , 清 楚 二 者 搞 的 区别 与 联 系 。 网络 舆 情 的 定 义 中从 狭 义 上 来 界 网 上 表 达 的 舆 论 。从 两 项 比 较 来 看 , 网 络 舆 论 的 广 狭 义 之 分 主要 在 主 体 上
一
指向, 即都 是 指 意 见 、 众 的 意 见 , 公
社会 政 治态度 , 的本质 特征 是集 合 它
化 了 的公 众 意 见 , 单 种 意 见 的集 合 。 是
区 别 只 在 “ 众 共 同 的 意 见 ” “ 众 公 和 公 不 同意 见 的 集 合 ” 。
舆情和舆论 的相 同点都是公众 的政治
9 9 l
>>>
过程 非常 复杂但 时 间却又不 尽相 同 : 遇 到 争 议 大 的 问 题 , 者 错 综 复 杂 的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