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讲义 0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5)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5)一、关于文献学 (5)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7)1、古人的文献概念 (7)2、古文献的种类 (7)(1)古籍 (7)(2)甲骨金文 (9)(3)简牍帛书 (10)(4)石刻 (10)(5)敦煌吐鲁番文书 (11)(6)明清档案 (11)三、古文献学 (12)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13)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 (13)1、孔子“修六经” (13)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13)3、郑玄整理群经 (14)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 (15)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15)2、校勘之学的进步 (15)3、注释体裁的扩展 (16)4、文献辨伪的初兴 (16)三、宋元明的文献学 (17)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17)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17)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18)4、文献范围的扩展 (18)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18)6、版本学的萌芽 (19)四、清代的文献学 (20)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203、版本之学的兴盛 (22)4、辨伪的成熟 (22)5、规模空前的辑佚 (23)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24)五、百年来的文献学 (24)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25)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25)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 (27)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29)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29)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30)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32)8、古文献的数字化 (33)(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33)(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34)(3)中国基本古籍库 (35)(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35)(5)国学宝典 (36)(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36)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37)一、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37)1、目录学 (37)2、校勘学 (38)3、版本学 (38)4、辑佚与辨伪 (39)5、注释与索引 (39)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39)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39)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40)3、其他 (40)第二章文献目录 (40)第一节古籍目录 (40)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 (40)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41)(1)经部 (41)(2)史部 (44)(3)子部 (49)(4)集部 (53)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55)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 (56)一、............................................................................................................... 目录类型561、公藏书目 (56)2、私家书目 (57)3、史志目录 (57)二、目录的内容 (58)1、篇目和书目 (58)2、书名 (58)3、卷(篇)数 (59)4、著(撰、作)者 (59)5、版本 (59)第三章文献校勘 (60)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60)一、古籍的致误 (60)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61)1、误(讹) (61)(1)形近而误 (61)(2)字形的其他错误 (61)(3)音同音近而误 (62)(4)误改而误 (62)2、衍 (63)(1)形似而衍 (63)(2)因字义同而衍 (63)(3)因不明文义而衍 (63)(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64)(5)因误据他书而衍 (64)3、脱 (64)(1)因原书缺损而脱 (64)(2)因重文而脱 (64)(3)因上下文而脱 (64)(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64)(5)因误删文字而脱 (64)4、倒 (65)(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65)(2)因错简错叶而倒 (65)(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65)(4)因误乙正而倒 (65)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66)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66)二、底本与对校本 (66)三、校法四例 (67)1、对校 (67)2、本校 (67)3、他校 (68)4、理校 (70)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70)第三节校勘记 (71)一、校记的体裁 (72)1、随文 (72)2、卷末 (72)3、篇末 (72)二、校记的撰写 (72)1、校记的内容 (72)2、校记的体例 (72)三、校记的作用 (72)第四章古籍版本 (73)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73)一、几个概念 (73)1、古籍与古籍版本 (73)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73)二、常用术语 (74)2、书册形式 (74)3、版式 (74)三、工具书 (75)第二节版本鉴别 (76)一、版本鉴别的依据 (76)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77)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78)1、宋浙本及其鉴别 (78)2、宋建本及其鉴别 (78)3、宋蜀本及其鉴别 (79)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80)四、元刻本及其鉴别 (80)1、元浙本及其鉴别 (81)2、元建本及其鉴别 (81)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82)五、明刻本及其鉴别 (82)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2)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3)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3)4、明建本及其鉴别 (84)六、清刻本及其鉴别 (84)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4)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5)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5)七、活字本及其鉴别 (86)八、伪本及其鉴别 (86)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87)第一节文献辨伪 (87)一、辨伪的必要 (87)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89)1、托古传道 (89)2、邀赏牟利 (90)3、争胜嫁祸 (91)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92)四、伪书的种类 (92)1、全部伪 (92)2、部分伪 (93)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93)4、版本伪 (93)五、辨伪方法 (93)1、前代无著录 (93)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94)3、今本来历不明 (94)4、题某人旧撰不确 (94)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94)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94)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95)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95)9、两书矛盾 (95)10、文体及文句 (95)11、社会发展 (96)12、思想渊源 (96)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96)第二节文献辑佚 (97)一、辑佚的意义 (97)二、辑佚方法和要求 (97)1、确定范围 (97)2、明确体例 (98)3、文字校勘 (98)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好书推荐:黄永年《古文献学讲义》(书摘电子书)
文献学好书推荐:黄永年《古文献学讲义》(书摘电子书)本书是黄永年先生生前的讲稿汇编,分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部分,并附相关研究三篇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
现为陕西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唐史史料学》、《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古籍版本学》。
现在一本书,在开头都列出各章各节或各篇的名目,通称之为“目录”。
但严格来讲,或者说按照传统的概念来讲,这只能称之为“目”。
“目”者,本来只指罗列的篇名、章名或书名。
至于“录”,是指该篇、该章、该书的内容提要。
完整地说,要有书名、篇章名并有其内容提要,才可以叫“目录”。
如今把书的开头列出的章节篇名叫“目录”,只是从俗地随便叫罢了。
(有的书不称“目录”而称之为“目次”,似比称“目录”确切些,但此法不甚通行。
)引自第3页【主要参考书】首先是吕诚之(思勉)师的《经子解题》。
这是引导我步入文史领域的入门书。
其书所以写得精彩,能引人入胜,是因为诚之师对群经和诸子都下过扎实的功夫,具有独到的见解,而绝无人云亦云的皮相之谈。
同样下过真功夫且便于阅读的,还有梁启超的《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和《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钱玄同的《答顾颉刚先生书》(收入《古史辨》第一册)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收入《古史辨》第五册)。
不过钱氏多少受点清季今文学派康有为等人的影响,有些看法不尽正确。
此外,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也可参考,尽管这位今文学大师的见解今天看来不免陈旧,但所讲经学发展演变的历史总还比较清楚。
有周予同的注本,抄集了不少资料,初学者看了也有好处。
引自经部主要参考书“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但据《经典释文》,比较原始的《鲁论》实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这“亦”字改成“易”,自是西汉时孔子以《六经》教学之说流行后被人们妄改的。
古文献学讲义
目录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三、宋元明的文献学四、清代的文献学五、百年来的文献学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第二章文献目录第一节古籍目录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一、目录类型二、目录的内容第三章文献校勘第一节古籍的错误一、古籍的致误二、古籍的错误类型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二、底本与对校本三、校法四例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第三节校勘记一、校记的体裁二、校记的撰写三、校记的作用第四章古籍版本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一、几个概念二、常用术语三、工具书第二节版本鉴别一、版本鉴别的依据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四、元刻本及其鉴别五、明刻本及其鉴别六、清刻本及其鉴别七、活字本及其鉴别八、伪本及其鉴别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第一节文献辨伪一、辨伪的必要二、伪书出现的原因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四、伪书的种类五、辨伪方法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第二节文献辑佚一、辑佚的意义二、辑佚方法和要求第六章文献收藏第一节古代的藏书体制及理论一、藏书体制二、藏书理论第二节先秦至唐五代的文献收藏一、国家收藏第三节清代的文献收藏一、清代的文化政策与藏书二、清代的官府藏书三、清代的私家藏书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如果作为一门学问,不仅具有学科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综合,而且有的内容与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献学相距也过远,跨度过大。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课程描述: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选修的一门专业知识课。
内容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文献学知识,书中内容包括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类书与从书、地方志与家谱、总集与别集、出土文献概述、敦煌文献概述等。
1.设计思路:资料是研究的根底,中国古典文献学旨在教授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的必备技能。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按照杜泽逊先生的《文献学概要》,先后讲解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类书与丛书、地方志与家谱、总集与别集、出土文献概述、敦煌文献概述等章节。
另外,由于文献学本身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因而木课程的局部课程用于实践。
其中,除了安排课堂上的学生练习之外,另安排学生参观学校图书馆,了解《中华再造善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影印本等文献资料。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开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并能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同时在引用文献时具有严谨的态度。
三、学习要求(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
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局部。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
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
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读文献和背景资料等作业,其中大局部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
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二讲
第二講古典目錄的形成和發展第一節:古典目錄產生的條件第一,書的内容多様化。
周朝初年,三代的檔案材料積累了很多,主要是誓辭和文誥之類,内容單一。
在保管這些簡策時,人們按夏朝、商朝、本朝分類存放,這還祇是檔案的分類,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目録分類。
(书的集中收藏是在汉代。
秦朝统一了,但他们恨书。
)第二,書要集中收藏。
在先秦,甚至包括秦朝,都還是遵循“官守其书”的傳統,即與某行政部門有關的法令、文書,天下人所寫的文章,都分别由相關部門收藏。
李斯建議秦始皇焚書時,有一句話叫:“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就是禁絶私人傳學,回到“官守其書”的老路上去。
私人講學傳學,春秋时就有,比如孔丘、墨翟。
他們也整理一些圖書以教弟子,像孔子所教内容还很豐富,有詩、書、禮、樂、易、春秋,漢代把這些統稱“六藝”。
但這祇是很小一部分書。
第二節:圖書分類法的萌芽一、“官守其書”的原始分類聖人為之立官分守,而文字亦從而紀焉。
有官斯有法,故法具於官;有法斯有書,故官守其書;有書斯有學,故師傳其學;有學斯有業,故弟子習其業。
官、守、學、業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為治,故私門無著述文字。
--章學誠《校讎通義·原道》《周禮》有太師;小史;內史;外史;御史;大司徒;司書;大胥;司士;司民;司約;司會;春官大師;太卜等等。
周崇禮教,各官所掌,除了相關檔案外,主要便是關於典禮的規則,另外是一些歷史資料。
雖無私人著述,但有專門徵集民間歌謠的官,藉此了解民謠、誹謗,以知政之得失。
【要按圖書的內容分類,以便于“即類求書,因書究學”。
與我們介紹基本情況時的分類(按內容來源、體裁或撰作目的)不同。
】二、孔子的分類春秋時,禮崩樂壞,資料的搜輯匯編保管,沒有了著落。
因而原來的文化壟斷也有所打破,典籍散落民間士人當中,整理典籍,私人講學的風氣逐漸開展。
相傳孔子對他以前的典籍進行了一番整理,也就是刪定整理出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書,這實際上是孔子對當時學術的分類。
古文献学考研讲义
古文献学讲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如果作为一门学问,不仅具有学科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综合,而且有的内容与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献学相距也过远,跨度过大。
我们的课程名称中的文献,与上述定义名实并不相符,我们要讲的只是传统意义的文献,即古代以纸载体为主的文献。
文献学如果作为一门学问,确实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根据前人的说法,可以上溯到孔夫子的时代,所谓孔子修“六经”者就是。
至少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大规模整理国家藏书,就是作为学问在做,当时叫“校雠”。
从那时以来,历代从事这门学问者代不乏人,作为一门学问不断有所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方法手段,尤其是在清代,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是真正具有“文献学”的名称,应当说历史并不长。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在《四库提要》中,分别是字书、韵书、训诂,这是传统的称呼。
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应是最先提出文献学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初史学之建设》一节中,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含义不是太清晰,应是指史料学,最多也只是所谓文献考证。
与他大体同时,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分章包括古籍的分类、目录、校勘、编纂、翻译、版本、印刷等内容,可以看出,虽范围、分类与今天的理解并不完全相符,也未必恰当,但确实是按照一门学科在论述。
而真正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时间则更晚,建国以后,由于共和国的创建者毛泽东先生对于古代典籍有着浓厚兴趣,尤爱读史,提出要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籍。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1]本科生用
《四部丛刊》(初编、续编、(初编)
第二章文献检索基础
第一节文献检索的含义
一、文献检索:从汇集的文献资料中,揭示和选出所需文献的活动。
二、文献检索包括存贮与检索两个方面。
三、文献单元检索与单元文献检索
第二节文献检索系统
一、什么叫文献检索系统?
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二、四部类目解析
1、经部:从其重要性出发,列为经典,所以不一定孔子书方称经,也不一定都是哲学思想著作或经济之学。亦有历史、语言文字、地理书(如《尚书·禹贡》)等。
2、史部:“史”字之义,是记事的意思.。“史”又是古代的官名,周代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右史等职官名,老子曾做过周柱下史。这里的史部则是指史籍。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
薛新力
第一章文献基础
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文献”:文章贤才。
朱熹注:“文献”:文,典籍也;献,贤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叙事;献,论事。献,主要指“贤”的言论,而非“贤”本身。)
③词集
《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明词汇刊》《全清词钞》《彊村丛书》
④曲集(《四库》惟录品题论断之词及中原音韵,而曲文则不录焉)《元曲选》《元曲选外编》《脉望馆古今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元人杂剧钩沉》《六十种曲》《古本戏曲从刊》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讲义稿上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讲义稿  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讲义稿上导论一、教学目标: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
理解“征文考献”的作用和意义。
知道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文献”的含义:古代“文献”的含义;古人强调“征文考献”的作用及意义。
现代“文献”的定义。
(2)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3)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概况。
2,教学难点:中国古典文献的起源与性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学生阅读思考为辅。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
“文献”起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亦有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之明显表现。
其撰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
”——《辞海》1999年版附:什么是古籍(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古籍2001)先解释“古籍”的“籍”。
中国文献学讲义
中国文献学讲义第一讲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1、文献一词的含义。
《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古,《说文解字》:“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2、以文献为名的著述: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叙》: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歴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氏说明他写这本书,所用材料的两个来源:一是书本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
我们也可以看这本书三百四十八卷的体例: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
二者相互为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
其实,我国史学界,将史实和言论并重,作为撰述的两大内容并不始于马端临,司马迁《史记》,在记述之外还收了不少言辞、议论,如你们学过的李斯的《谏逐客书》,而东汉的班固则将有关学术、政治的重要论文,都一一载入传中,从此,历代诸史都沿用这一体例。
西汉以前,其实也是有这样的情况,《尚书》中的典,主要是叙述事实,《谟》则是记载言论。
《左传》则在叙述事实之外往往有“君子曰”的记述,这也是言词部分。
当然以文献命名著作的在马端临以前确实未曾有过,其后,则有《永乐大典》,这本书的初名为《文献大成》,其取义是包括各类图书的意思。
3、“文献”的函义与范围以上是最初的文献含义,也就是其使用的范围,现在人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是扩充了范围的,显得很随意,比如有人把历史上有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样弄,文献就无所不包,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学科分工是越来越细的,一门学科是应该有专门性的,也就是有具体确切的研究范围,不然逻辑混乱,没办法开展有意义的研究。
如地下发现的远古人类头盖骨等,这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说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又如墓葬中出土的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察其形制、时代、手工艺等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其实都是考古学家的职责范围,和文献学自然是不完全相同的。
文献学讲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
《文献学》讲义(《版本目录学》讲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第一编文献与文献学一、引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献记载、传承的。
中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已迈入文明历史的长河,二千年前的中国已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数千年来,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常常是相互联系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中国的古典文献毫不为过。
是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头。
如何对待它,曾有过激烈的思想论争,尤其是20世纪以来。
这类论争中,有运动性(型)的,有学术性的。
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这类论争所产生的效果只会是愈来愈明晰的共识,即作为有责任的专家、专业知识分子、青年学子,应在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下,域外文化强势,霸权政治笼罩世界。
在中国韬光养晦,于国际上各种敏感问题多处于守势的境况下,更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必要。
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熏陶足以陶治个人性情、加深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
就学问、学术本身而言,在此方面下功夫,对中国学风、中国气派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且对中国繁荣富强梦之实现也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何以言?乃因一个富强繁荣之国体既要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须有丰腴(丰腴:多而好)的精神文明。
惟其如此,国家才会和谐、平稳,才会令世界(人们)敬重、羡慕、向往之。
莘莘学子,背负家庭乃至家族之嘱托,来此求学,以为将来获取好职业而打基础,作预备。
试问:有几成学子能理性地领悟大学阶段的学习真谛?恕我直言,至少是八——九成的学子从报考大学始就冀望用所谓的“热门专业”、“时髦专业”(知识)武装(装潢)自己,而对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知识、学问、学术几乎无暇顾及。
人文思想性、知识性(理论性)强的学科(已经)遭受冷落,几乎被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懂教育的各级行政官员以及某些自诩为懂行的高校领导)武断地、不加斟酌地当成“多余的知识”、“无用的知识”,颇不以为然。
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
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
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1)“文献”一词的起源(2)“文献”的古典含义(3)“文献”的现代定义(4)文献学的定义(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导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1.“文献”一词的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
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
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
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礼,指的是礼仪制度。
征,征验、证明之义。
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1章:概说)
二、獻
(一)字形
❖ 1.甲骨文
(一期,前八·一一·二) (三期,甲二○八二 )
(三期,佚二七三)
(三期,甲三五八四)
❖ 2.金文(容庚《金文編》卷一○ “獻”條)
克盨
召伯簋
虢季子白盤
多友鼎
陳侯午錞
仲甗
❖ 3.篆書
繹山碑
❖ 4.隸書
朝侯小子殘碑
(二)字義
《禮記·中庸》: 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
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二)古代主流解釋
❖ 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注: 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
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
文,典籍也。獻,賢也。
❖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
文謂典策。獻謂秉禮之賢士大夫,子貢所謂 “賢者識大,不賢者識小”,皆謂獻也。 ❖ 清末民初劉師培《文獻解》:
予在館中校勘羣書,見有八十餘篇,然多錯亂 重複。又有民間應募獻書者獻三十餘篇,其間數篇 在八十篇外,乃知董生之書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校 勘,而予得罪夷陵。
❖ 鄭樵《通志·校讎略 》 ❖ 章學誠《校讎通義》 ❖ 孫德謙《劉向校讎學發微》 ❖ 陳垣《校勘學釋例》
二、“》(蔣方震《歐洲
❖ 元楊維楨《送僧歸日本》: 車輪日出扶桑樹, 笠蓋天傾北極星。 我欲東夷訪文獻, 歸來中土校全經。
❖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孫承澤《春明夢 餘録》卷一二“文淵閣”條)
(四)“文獻”的别稱
❖ 《左傳·昭公十二年》:
王出復語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 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 《九丘》。” 杜預注:“皆古書名。”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义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
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
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1)“文献”一词的起源(2)“文献”的古典含义(3)“文献”的现代定义(4)文献学的定义(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导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1.“文献”一词的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
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
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
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礼,指的是礼仪制度。
征,征验、证明之义。
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197P)
前言
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内容、目的、意
义) 二、考核方式 三、学习方法 四、参考书目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内容: 《中国古代文献学》
研究对象:历代文字
材料(古籍)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内容: 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 基本构成
外在形态:甲骨、金石、竹帛、纸 张等; 基本构成:经、史、子、集、丛; 古文献的产生、积聚、保存、散佚 等。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末二句: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此处“文献”指典籍,专指那批被徐福带到日 本,在中国早已佚失的经籍。
明永乐年间编纂了一部大类书,初名《文献
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4、目前常用的文献概念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 ”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凡使用文 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 图书、期刊、报纸,及各种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 、录相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可称 之为“文献”。
典 型 汉 碑 ( 圭 形 碑 , 有 碑 穿 )
碑首(碑额)
碑座一(龟趺)
碑座二
碑座三
王来灿:《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上)绪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溯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
“文献”起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把“文”解释为“典籍”,而“献”仍本郑训为“贤”。
何谓“贤”?清代学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
献谓秉礼之士大夫。
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杨伯峻译:“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道:‘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
贤能的人便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便抓些末节。
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
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教授呢?’”可见,“贤”指博学多识之人。
又,《礼记·礼运》:“孔子曰:‘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郑玄注:“吾得夏时,得夏四时之书也”,“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
其书存者有《归藏》”。
清代学者章学诚谓:“夫夏时,夏正书也。
坤乾,《易》类也。
夫子憾夏、商文献无所征矣,而坤乾乃与夏正之书同为观于夏、商之所得。
”(《文史通义·易教上)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亦有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之明显表现。
其撰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唐代诗人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中国古代文献学(全套课件220P)
目录是治学的门径。 版本学涉及文献文本的考察和鉴别。 校勘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是读书、治学
存真求是的先决条件。 内容考实是古代学研究中准确掌握、利用文献的前提。
海源阁
王献唐在《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置》
中记载:“在土匪占据聊城时,日常以杨 氏书籍出售,购者随意予价,略不计较。 有时割裂包物煮饭,或带出作枕头使用。” “并闻杨氏宋本咸淳临安志八册,半箧为 土匪带入民家枕头;后以王冠军搜查正严, 恐遭连累,即将临安志火焚,并将书箧劈 碎煮饭。余前往勘查,仅见临安志二册, 书箧尚存。”
《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夫子之极
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 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 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乾坤》焉。《乾坤》 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文献” :文章典籍,口头材料。
东汉郑玄注云:
“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 以此二国之君, 文章贤才不足故 也。”
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八佾》这段话说:“杞,夏
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 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 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 言也。”
献:贤人
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 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 也,有世臣之谓也。” 荀子:学莫便乎近其人。
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 亦名《国朝耆献类征初 编》,是一部大型清代 人物传记资料汇编。
“文献” ,专指“典籍” 。 “献”即贤者的言行被记录下来。 “献”转变成“文”,而“献”字也慢慢失去其本义。
宋末元初的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990P)
三、学习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勤动手、广阅读、细考究
四、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 2008 3、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4、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本节内容
绪论
一、文献释义
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重点:“文献”的由来,“文献”
含义的演
变。 难点: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1、“文献”一词,现存最早见 于《论语· 八佾(yì )》 子曰:“夏礼,吾能言 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 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 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矣。”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 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 、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 通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围
目录、版本、校勘、(典藏)
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出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古典文献学基本知识 ppt课件
第二、发展:从复杂到简单,从 多类到“四分法”:
西晋荀勖《中经新簿》分为四部: 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 家、数术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东晋李充《晋元帝书目》, 对调乙、丙的位置,四部格局确定。
《隋书·经籍志》: 经:易、书、诗、乐、春秋、孝经、 论语、纬书、小学。 史: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 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 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儒、道、法、名、墨、纵 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 五行、医方 集:楚辞、别集、总集
• 第三、衍:多余的文字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虽多虚词 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 风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 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亦亏 乎?”
•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命太监夏忠到 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 住不可禁约封锢”。其中“只管”二字为 衍文,有本改为“仍”,更是错上加错。
线装:
护叶由 一张裹背改 为前后两张, 不包书背, 有四到六个 装订点。
3、版本的类型
第一、写本:又叫抄本。 包括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影 抄本、抄本。
手稿本
第二、刻本:可据时代、地 域、出资者、刊刻先后、墨色、开版 大小、字体大小等来划分
第三、套印本:用两种或 两种以上颜色、经过多版次印刷 而成的版本。
• 《孔雀东南飞》“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四句为衍文,因 为有“共事二三年”句。实际上这几句原 是唐代诗人顾况《弃妇诗》(一作《弃妇 词》)中的四句,后被窜入古诗《孔雀东 南飞》中。
• 第四、倒:文字颠倒 • 《淮南子》中“家富良马”则为马良。
文献学讲义
文獻學講義第一講文獻與文獻學一、文獻1、文獻釋義《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征之矣。
’”鄭玄注:“獻,猶賢也。
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論語·子張》:“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朱熹《論語集注》:“文武之道,謂文王、武王之謨訓功烈,與凡周之禮樂文章皆是也。
在人,言人有能記之者。
識,記也。
”《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馬端臨《文獻通攷》:“凡敍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征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
凡論事,則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正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
”焦竑《國朝獻征錄》李桓《國朝耆獻類征》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清代傳記叢刊》2、當代文獻的特殊形式訪談錄、回憶錄、口述史、文史資料查建英著《八十年代訪談錄》北島主編《七十年代》徐鑄成著《徐鑄成回憶錄》許姬傳著《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唐德剛编《胡適口述自傳》劉小萌编《中國知青口述史》趙仁珪编《啓功口述歷史》崔永元编《電影傳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全157冊雲南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雲南文史資料選輯》二、文獻學1、定義:研究古典文獻的源流、特點、處理原則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門學科。
2、範圍:文獻的形態;文獻的整理文法;文獻的鑒別;文獻的分類與編目;文獻的收藏;文獻形成發展的歷史;文獻的特點與用途;文獻的檢索3、內涵: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目錄,即按照一定次序編排的一批書名(或篇名)及其敘錄。
它是簡介圖書內容和形式,反映文獻出版和收藏情況,指導閱讀和檢索圖書等文獻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
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
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1)“文献”一词的起源(2)“文献”的古典含义(3)“文献”的现代定义(4)文献学的定义(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导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1.“文献”一词的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
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
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
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礼,指的是礼仪制度。
征,征验、证明之义。
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
大家似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杞宋文献不足征,那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呢?他所熟悉的夏殷之礼是哪来的呢?我们看这样两条记载:《论语·八佾》云:“周监(同鉴,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遵从时代的要求加以施行),有所损益。
”就是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制定的。
所以清代刘宝楠说:“周监二代,周礼存,则夏殷之礼,可推而知。
”可见,孔子能言夏殷之礼,是从周礼推出来的。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杞宋无征”这样一个成语,比喻事情缺乏证明材料。
2.“文献”一词的含义探求文献的含义还要追溯到孔子的那句话,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云:“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按照郑玄的解释,文指的是文章,献指的是贤才。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
”朱熹是秉承了前代学者的说法,认为“文献”包括历朝的典籍和时贤的学识。
郑玄和朱熹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所谓贤人,当指那些博学多闻的人,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活字典。
那么,过去有一个成语叫做“征文考献”,这是封建学者所强调的治学方法,是说要想了解过去的历史,一方面取证于书本记载,一方面探索于耆(音齐古称六十岁曰耆)旧言论。
言论的内容自然包括世代相承的许多传说和文人学士的一些评议在内。
征文考献即符合文献的古典含义。
用文献二字自名其著述的起源于宋末元初的马端临,马端临写了一部论述古代典章制度的政书《文献通考》,秉承了前代学者对“文献”的见解并有所发展。
其自序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这里明显地表明本书取材来源有二:一是书本记载,一是人们口传议论。
并在文中加以区别,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的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
二者相交为用,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
文献的“献”专指人的还有明代焦竑的《国朝献征录》,该书一百二十卷,是一部记载明朝人物最重要的传记史书。
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当代人物传》。
这里的献指的是当代重要人物,或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
清代李桓的《国朝耆献类征》,该书七百二十卷,辑录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至清宣宗道光三十年二百三十年间一万多人的传记资料。
耆,老也。
献,人物。
如果不明白“献”的含义,就不懂得这些书名的真正意义。
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
马端临之后,元代大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车轮日出扶桑树,笠盖天倾北极星。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诗中的文献是指典籍,具体指已散佚的经籍。
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献,通常就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了。
如明代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辑录了明初以前各类图书资料,初名《文献大成》,这里的文献,完全是指典籍和文字资料了。
3文献一词的现代定义关于文献一词的现代定义我们主要选取了几种主要的字典、辞书中的解释:《辞海》: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如:历史文献。
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辞源》: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d《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大辞典》把文献界定为: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4.什么是古典文献:文献的定义我们知道了,那什么是古典文献呢?古典文献是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二、古典文献学人们谈到“文献”时,习惯于把它看作室历史文献或古典文献,在某种意义上历史文献学或古典文献学也被习惯性地简称为“文献学”。
也就是说,在我们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提到文献学,通常指的都是古典文献学。
1.“文献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梁启超1920年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出的,但作为一门学问的名称最早用来命名一部专著的则是郑鹤声、郑鹤春兄弟。
两人1928年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有人把这部书称为“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
2.什么是(文献学)古典文献学?《文献学大辞典》的解释: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问,也就是广义的校雠学,即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3.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
4.文献学的称谓问题:文献学在现有的学科体系中属于二级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被称作古典文献学,而在历史学的一级学科下被称作历史文献学。
从专业名称上讲,设在中文系的文献学专业为古典文献学,设在历史系的文献学则叫做历史文献学。
这两种专业称谓上的差异,说明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的叙述和举例侧重于文学文献,后者则侧重于历史文献。
不过作为一门具体的课程,这种区别只是相对的,古典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大体上是一样的,比如都必须讲到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
因此,中文系的同学,学习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时,不妨参考历史文献学方面的教材和书籍,学习历史文献学这门课程时,不妨参照古典文献学方面的教材和书籍。
中国文史不分家的学科传统在文献学这门课的学习中体现得很充分。
第二节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一、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1.目录、版本与校勘:文献学三大传统主干知识。
(1)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
目录学即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清代学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是其门而入。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清学者江藩《师郑堂集》说得更明白:“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
”(2)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即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之学。
学习研究,一般以选择善本为上,引用文献同样必须注意版本。
学习版本学的重要性:首先有助于读书,它使我们知道读书要重视版本,应选择善本,读书不注重版本会影响我们对原著的正确理解。
其次有助于引书和校书。
我们在写作和研究中经常要引用文献,而引用文献必须注意版本,这里既有文献学得专门训练,又有学术规范的一般要求。
至于用各种版本来校书,对于版本学的讲究,更无需多言。
版本学对于研究思想文化史和政治经济史也能提供独特的视角。
(3)校勘,为纠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恢复或接近文献原貌。
校勘学即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校勘学的训练对于每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有必要,它能使我们尽可能地避免或改正自己文稿或书稿中的文字错误。
更重要的是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它能使我们在读书治学中发现和改正所阅读或引用的文献中的文字讹误,是我们的理解尽可能地接近原稿。
校勘学的作用与版本学密切相关,如善本概念就包含有精校本的内容。
2.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与出土文献除了上述文献学的三大传统主干知识外,文献学的知识范围还包括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与出土文献等,下面我们逐条介绍:(1)辨伪古代文献书籍有作伪的现象,所以就出现了伪书,什么是伪书呢?伪书是指某种文献现存的署名作者及其所属时代并非真实的,存在着作假情况。